第一篇:读书荐书评书
“读书荐书评书”活动
3月15日,由我校举办的主题为“悦读好书共享精品”——— “读书、荐书、评书”活动正式启动。
这项活动是“全校师生阅读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荐书、评书”活动是由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通过校长带头,采取个人阅读、团队学习和相互交流等形式,提倡“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等活动,以读书讲座、读书征文、内部论坛等方式,动员全体老师以身作则、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六一到了,推荐几本育儿书吧,都是我们“爱读书会”的家长们在看过很多亲子育儿类图书之后的心水推荐,相信会对许多父母有参考作用。
1、《爱和自由》孙瑞雪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推荐理由:我们身边很多妈妈的亲子教育书首选,大家公认这是对城市母亲育儿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每个妈妈都不缺爱,缺的只是表现爱的方法。父母是天生的,好父母却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如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感受到最充实的爱,并在爱的沐浴下得到心灵自由,进而学会顺从、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同时葆有自己的天性,父母在修习这些课程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充分的成长。
2、《小巫教你讲故事》 小巫著 新世纪出版社
推荐理由: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安心入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故事还具有一些神奇的魔力,比如促进亲子关系、让孩子自觉改正缺点、治愈心灵创伤、滋养幼小心灵、促进智力发育等等。其实在妈妈们的养育过程中对此会有模糊认识,这本书将这些模糊的东西清晰化,并教给妈妈们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妈妈更有针对性地编故事,用故事来教好孩子。同题材值得推荐的书还有美国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
3、《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美)芭芭拉·帕特森、帕梅拉·布莱德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每个孩子都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美妙的说法:每个小宝宝都是从彩虹上滑下来的小天使。一个很美的意象,正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华德福教育理念:要更了解0-7岁的孩子,用故事、手工艺和更多更多的爱心为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健康、快乐、有能力的孩子。
4、《教养大震撼》(美)波·布朗森、阿什利·梅里曼著 万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表扬不当可能有损孩子的自尊、目睹父母争执并解决其实有利于孩子的心灵成长、说谎是孩子的高级社交手段„„这些说法听起来真的很震撼,这本书就是这样,震撼之后引发父母深思,弄清每一个行为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从中寻求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这便是此书存在的最大意义。虽然有一些“标题党”风格可能会引发读者不爽,但如果稍稍克制一下往下看,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篇:读书、荐书、评书——市直机关学习氛围浓
文章来源:评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读书、荐书、评书——市直机关学习
氛围浓
自广安市直工委开展“读书、荐书、评书”活动以来,市直机关各单位积极响应,按照要求,采取推荐书目、主题演讲、学习沙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读书学习活动,掀起了读书学习的热潮。重在引导倡导个人阅读各单位坚持为党员干部读书学习做好引导、提供服务,不加任务压力、不作硬性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自觉、休闲、轻松阅读,使党员干部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自觉把读书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读书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逐步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逐步树立了“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决定素质、学习提高效率”的理念。市委组织部党员每月定期推荐一本自己认为最喜爱的书,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管理、人文、历史、科学技术、法律法规以及组工业务等方面。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党性修养、道德人品、学识素养等方面有新提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达到新高度,在自身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有新进展,真正解决学以修身、学以养成、学以致用、学以待用的问题。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大政方针、围绕本职工作积极开展读书学习,从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国情、市情、民情的认识,自觉把本职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有效推动了推动本职工作开展。市国税局组织青年业务骨干,深入全市各区市县局巡回宣讲《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促进了学习,锻炼了干部。因地制宜抓好团队学习各单位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现状,突出重点、突出机关特色,重在实效,不做统一规定,不搞一刀切,初步建立起了适应不同岗位、年龄、兴趣、知识层次的读书学习团队,开展全方位、互动式、应用性读书学习,使读书学习更加灵活生动,气氛更加热烈。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诵读经典书籍,带头交流心得体会,带头撰写理论文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广安日报社组织集中交流活动,带动了党员干部读书学习。跨科室联合读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党员干部在读书学习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市检察院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干警对新、旧刑诉法进行对照学习,要求干警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为契机,努力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上取得新成效。广泛成立读书学习兴趣小组,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努力把机关干部紧紧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市委宣传部举办賨州讲坛,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运用多种方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在市直机关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完善措施搭建交流平台各单位通过采取灵活的形式、多样的载体、丰富的平台,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推动读书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突出个人阅读与他人鉴赏相结合,通过读书讲座、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多思考、多出成果。市审计局结合工作实际,特邀专业人士授课或由科室(分局)负责人轮流主讲,多形式教学,努力实现全员培训“常态化”。完善学习激励机制,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市政府办善学习激励机制,实行读书赠书奖励活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antianfang/shuotanghouchuan/
文章来源:评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动,凡读完一本好书、撰写一篇读书笔记,给予一本书款即50元的等值奖励。搭建读书阅读平台,丰富党员干部读书学习的内容。各单位普遍利用内部网络论坛等,组织“互荐一本书”、“共读一本书”、“共评一本书”活动。市海事局等单位投资兴建了阅览室、图书角、机关学习室等设施,积极为党员干部读书学习创造条件。市直工委在《机关党建动态》上开辟读书专栏,及时总结宣传了一批市直机关读书学习方面的先进典型,刊登了10篇经验文章。(黄琴宋隆治)聚焦广元>>
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santianfang/shuotanghouchuan/
第三篇:读书荐书演讲稿
演讲稿(楚天都市报罗欣)
与生活讲和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下午好!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首歌刷了屏,我想你们也是的,不信你听一听:
(播放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只播放4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没错,就是这首由高晓松作曲作词、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有人说,才听了4句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也有人说,还没听完就吐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首歌在贩卖情怀。可我的一位老师却认为,这可不是什么鸡汤歌曲。诗歌和远方,一定是和眼前的苟且相互对应的,苟且的生活都过不好,哪来的什么去远方呢?带着诗和远方,在苟且中生活,与生活讲和。
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个老人,和一本书。
在讲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看一个问题: 什么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本老少皆宜的书吧: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的《相约星期二》。
作者是美国作家、记者米奇。书中的主人公叫莫里,社会学教授,一位行将去世却拥有健康灵魂的老者。
米奇是莫里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他从电视节目里,获悉老师患了绝症而赶去看望。而老师则宣布,要给他上最后一门课。地点在老师的书房,每星期一次,相约星期二。每周二,学生要飞行千余公里赶到病床前听课——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课程涉及家庭、工作、社会、原谅、衰老以及死亡等等,课程只上了十四节,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莫里老人是学生喜爱的老师,他个子矮小,稀少的头发覆在前额,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热爱生活,是个好动的人,是个舞迷,每个星期二都会去广场跳舞,直到直到流下汗水。他亦想就这样永远跳下去。但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跳舞中断了!一种凶险无情的疾病袭击了他!病人思维正常,而肌肉日渐萎缩硬化,直到死亡,世上没有办法医治。老人震惊了:“现在怎么办?”在老人寻找答案的时日里,病魔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他告别了教室,告别了广场,告别了驾驶,用上了拐杖,直到拐杖成了学步车……
莫里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要把自己在病逝前对人生的哲思讲给学生听。
这里,我摘录几个阅读时曾重重触动自己神经的一些章节,说给大家听。
第三个星期二,他们谈论的是遗憾。
学生好奇,在老师知道死亡已经临近时,他会有怎样的遗憾?
莫里说,“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买新车——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唐朝的布袋和尚写过一首禅诗《插秧歌》:“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低头便见水中天”,农民插秧的时候,一低头便看见倒映在秧田水中的蓝天,原来不一定要抬头看天,有时低头也能看见蓝天,而且看得更清晰,看得更亲近。
“后退原来是向前”,农民插秧的时候,是一步步后退着插成一行一行的,退一步其实就是进一步,看似人在后退,其实是向前进。
当下,我们很多人都在拼命地奔跑,得了一种现代病,那就是“走了很远,却不知当初为什么出发。”
讨论家庭是在第五个星期二。老人示意学生看他书架上的照片,是他与妻子儿子和弟弟的合影。
老人说:“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利办不到。”
“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基石,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
“当然会有人来探望,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亲人不一样,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第七个星期二,讨论的是衰老。老人除了呼吸和咽食,一切都得求助于人,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
然而老人怎么对待的呢?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强烈。对于别人的照顾,他开始也觉得不方便,特别是作为一位绅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露,比方说别人替他翻身、擦屁股,但很快又释然了。
他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我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他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的悲剧,可贵的是,作为教师,他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又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心害怕,却又拒绝不了他,还会有幸福吗?”
他坦然地告诉学生,“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这些年龄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是什么样的。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孩子;当我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最令我感动是,临近死亡的前几天,他还调皮地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能有这样一种心胸接受死亡,莫里老人的解释就是: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在我们的价值理念中,什么都是越多越好。房子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车子越贵越好。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灌输,每时每刻都在异化着我们关于幸福的定义。
第八个星期二,他们谈到了金钱。
老人认为人生中的升迁、赚钱等行为,总想按世俗的标准,其实这是生活的误导。
他告诫学生:“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的面对整个社会。”
从越多越好的误导的惯性里走出来,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你自己的文化,在大的问题上——如何思考,如何评判,你要自己说了算。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最低的需要和最高的需要。他说,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些什么? 他想来想去,觉得最满意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然后去游泳,中午,请一两个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最喜欢吃的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
这就是老人梦幻中的一天,学生很惊讶,梦幻的24小时居然仅仅简单!
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不要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第十二个星期二,天空中阴霾密布。莫里盖着毯子,米奇坐在躺椅的另一头,帮他按摩已经呈拳曲状的脚踝。这一课,他们谈的是“原谅”。
老人回忆,有名年轻时代的朋友,在前些年一直在请求他的原谅,可是自己拒绝了。几年前,他死于癌症。“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让我抱憾终身……”老人哽咽着说,“我感到非常难过,我没有去看他,我一直没有原谅他,我现在非常非常的懊悔……”
哭了几分钟后,他告诉学生,“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道别是在第十四个星期二,老人穿着一件黄色的睡衣,躺在床上,他的身体萎缩得厉害,让人觉得像少了哪个部位,小得如同一个孩子,脸上硬挤出一丝笑容。学生紧紧地拥抱着他,脸贴着脸,肌肤贴着肌肤,久久没有分开……他眯起眼睛哭了!低声说:“行了。”
死亡是黑色的,老人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与生活讲和!”老人给出了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是啊,与生活讲和!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人生最高的智慧。
美国神学家尼泊尔曾有一段著名的祷词:“上帝啊,请赐我以平静,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事情,赐我以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事情,并赐我以区分这两者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在于,你要懂得怎样做一个弹性体,不屈不挠却又能伸能缩,有所为并有所不为,努力接纳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不确定性,找寻支撑世俗生活的韧劲和与生活讲和的可能性。就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里为自己拟的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
瘦小的他当之无愧。他用微弱的力量,设计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课程,他把自己当标本,边讲解,边洗涤,边解剖。
欢迎你们,来上莫里的最后一课,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
谢谢各位!
附推荐书目:
1、《公正》
作者迈克尔•桑德尔著名政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推荐理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看看哈佛教授是怎么说的。
2、《午夜之子》
作者鲁西迪虽然是因为《撒旦诗篇》被下了追杀令而成为世界焦点,但他文学上的成就,是这本被誉为“英语世界罕见的完美小说”的《午夜之子》。
推荐理由:书题材独特,场面恢宏,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多变,是二十世纪为数不多的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齐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第四篇:《往事》读书荐书
往 事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公司的***。我今天跟大家推荐的书目是史铁生的文集《往事》。特别说明一点,是由野莽、欧阳常贵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发行量可能不是很大,市面上已经不好买到全新的了,但我还是坚持推荐这个版本,只因为它的选文原则。以这本书为例,它选录了史铁生的处女作(《兄弟》)、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表作(《我与地坛》)和2000年以来的新作品,这就将史铁生的文学成长之路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对这位优秀作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向大家推荐的也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史铁生这个人。
我们要聊史铁生,也应该先说说他的生平经历。史铁生于1951年1月出生在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之后,也就是他二十岁那年,他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从此坐上了轮椅,开始了与疾病终生抗争的日子。这一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他开始频繁地思考生于死的问题,并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为了一个“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人。直到2010年去世,他才从病痛中彻底解脱出来。史铁生近六十年的人生,其中大半的年月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于他是苦难和折磨,却也锻造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我将按文体来介绍这本书收录的文章。
我个人认为史铁生在散文上的造诣要高于小说,而散文中写作技法最为成熟、感情最为深沉、思想最为深刻,打磨得精细也最有分量的一篇,当是《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史铁生才情与哲思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篇散文,《我与地坛》的篇幅太长了,通常的散文名篇不过数千字,而要驾驭一篇一万二千多字的散文,还要不失散文的自然和灵气,是很难的。《我与地坛》分为七个小节,每个小节各自独立,写得率性洒脱,恣意汪洋,其中包含了他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以及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再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老舍在评论自己的《骆驼祥子》时说,这是一本可以朗读的书,说的是句式的长短错叠,措辞的音韵考究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感。《我与地坛》也是这样一篇可以读出声的文章。史铁生不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他的文章里面没有很晦涩拗口的部分,但他也不是一个完全口语化的创作,而且阅读的时候也没有时间上的隔离感,他的语言是低调的、质朴的、内敛的、1 / 3 情理交融的,同时又非常典雅、醇厚。以书面语为主,偶尔会使用到一点口语化的句子,这种语言入口之后既有味道和嚼头,但又不至于嚼不烂,正如汪曾祺所说的“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我们说这篇文章是散文的经典,是因为它美而且深刻。这就不得不说作者的立意了,我认为史铁生的创作中有一个统一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对生与死的思考。这决定了他的文章不是舞文弄墨的游戏,而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身体的残疾将他束缚在了轮椅之上,而他的思想因此更加自由。就像他自己说的,残疾是他的罪孽,亦是他的福祉。文章中议论的部分总是凝练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写与母亲的感情,史铁生也是用深情却丝毫不带煽动性的文字写就的,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亲人的影子,让人无不动容。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作品,值得被反复阅读,常读常新。
史铁生的小说也曾多次获奖。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以他自己为原型的人物——身体被病痛束缚的人。我们知道史铁生很长时间地处在一种缺失状态之中——身体方面的缺失、二十五岁时母亲去世造成亲情上的缺失,这种状态让他生发出许多人不可能生发的情感体验,这样他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对生命的思考提升到一个特殊的高度,用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这个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总是面对着荒凉无奈的生命,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教导人们要正视命运的不公,传播所谓的正能量,他更多的写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回到生命的起点,去思考人生与世界的疑难与困惑,因为这种思考,生命不再显得荒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算是他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以插队时期的生活为创作背景,口吻尤其的轻快,像阳光在清澈的小溪里跳跃,把插队生活写得意趣盎然,而其中的心酸艰苦都隐在了文字背后。
《往事》写得朴素而冷峻,情节构架精巧,从童年的除夕 ,知青时的夜晚 ,再到多少年后婚姻的终点 ,这期间 ,人世沧桑、命运的大起大落都被史铁生从容的叙述所淡化乃至省略。小说结尾以一个疑问把这个故事引向了形而上的思考,“要是一个人做梦 ,到死都没醒 ,你说 ,这梦还能算梦吗”。史铁生总在不经意之中让我们触摸到人生的本原问题。
除了散文和小说,史铁生还有哲思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这是一系列思辨性很强的小短文组合而成的长篇。这算是史铁生的人生笔记,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寻求生命的意义。相比散文和小说,思想性更强。
我们在聊史铁生的时候,往往会给他贴上一个“身残志坚”的标签,我觉得这样的 2 / 3 标签着实低估了他,他的确向我们传达了坚韧的精神,但那只是他的思想中小小的一部分。史铁生绝对不只是一个励志的人物,他思想的深邃远远高于普罗大众。他的散文写得大气洒脱,有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他的小说充满了荒诞主义色彩和黑色幽默,他的剧本构想更是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有人评价史铁生说,“他是一个不断想用文字说服自己,渴望寻求解脱,最后却释然了我们的人”。深以为然。
真的非常推荐大家去了解这位作家,我个人觉得在有生之年读到史老的文字,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
谢谢大家!/ 3
***公司 201*年*月
第五篇:“读书、品书、评书”主题班会后感
“读书、品书、评书”主题班会后感
从我们懂事那天起,爸爸妈妈就对我们说:长大后,你要好好读书。进入小学后,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认识了a o e,学会了读书写字,从此,一位良师益友就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最诚挚的朋友。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书使我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也给了我们精神的养料,所以读书是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优良品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推进素质教育,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应学校要求,2012年12月19日,艺设1207班举行了“读书、品书、评书”主题班会。
阅读像走进一个静谧的世界,又像走进自己的精神乐园;像是在书山之巅自由漫步,又像是在穿越岁月的时空走廊轻松旅行。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好比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在我们身心快速成长的季节里,给自己的世界开启一扇扇窗,让我们的心灵悄生双翼,在文化的天空下,在知识的光辉中,振翅长鸣!
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我们会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从唐传奇到四大名著,从《死魂灵》到《草叶集》,朱自青的散文杰作《荷塘月色》,金庸的武侠小说,艾青的抒情诗......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灵得以净化。许多先贤圣哲,许多文人雅士,或头悬梁,或锥刺骨,或凿壁偷光,或红袖添香彻夜苦读。人们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这种读书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才得以传承。凡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都不值得珍惜;值得珍惜的都是无价可估。而由读书获得的精神财富是唯一骄人的资本。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更是一种充满生机、勃发向上的生命精神,谁拥有了它,谁的生命之花便不会衰落。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年轮的多少,而在于一种精神灌注的长短。而读书则是洗涤灵魂、陶冶性情的妙方,生命也因书而美丽。要抒写出生命的华丽篇章就请热爱读书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年代,每一个渴望学业有成的朋友们,都已经深切体会到“机遇与挑战共存”这句话的含义,也越发感觉到我们学懂的东西太少,应学的知识太多。所以我们需要从书中吸取营养,充实头脑,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符合这个对我们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要求。正如莎士比亚曾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的树木不能健康地成长;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不能展翅高飞。通过这次班会,使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到了读书之乐,书这个亲密的朋友,是不会因为任何外界的干扰而离开你的,他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也让我们的人生快乐而又充实,并充满意义。
同学们,让我们尽情的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艺设120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