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案例修改1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 教 育 案 例 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 陈苗苗同学思想转化纪实 姓名: 罗 耀 科 单位: 定西 市 安定 县(区)石泉初级中学 学校 联系方式: ***
陈苗苗同学思想转化纪实
罗耀科
(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石泉,743021)
摘要:从生活学习上去关心她,询问她上中学后有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习上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我帮忙的等等。经过我的一番嘘寒问暖,她慢慢放松了戒备心理,耐心教育,她尽快地融入到她们的班集体来。
关键词:德育 教育 包容 谦让 尊重 被尊重
我与2003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有九年教龄,在任班主任期间,深感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棘手,尤其是面临90后的中学生,他们各方面的思想、认识都跟我们当年大相径庭,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没有吃过多少苦,也没有受过多少委屈,不懂得与人交往,更不懂得包容谦让,为人处事容易冲动,不顾后果,犯错不勇于承担错误等等都是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因此刚接手班级时,我丝毫不敢懈怠,在学习纪律上严格要求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耐心教育她们,我担任班主任的六年期间,班级团结有凝聚力,学生乐观向上,学习主动性强,形成了很正气的班风,班级纪律、学习成绩均在同层次班级里面名列前茅。现在我担任学生会工作,深知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迫在眉捷,下面就跟各位同行分享一下我的一个教育故事。
1、案例描述
学生会成员中有一位九年级同学,名叫陈苗苗,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里父母几乎不让干家务,是家里的小公主,而且小学阶段都是住家里,没有过过宿舍集体生活,因此不太会与人相处。刚到中学的时候很不习惯,跟宿舍同学关系也不太好,时常有点小矛盾,同舍同学都嫌她太娇气,轮到她值日她经常不拖地,又不爱干净,经常把自己床铺弄得乱七八糟,还爱取笑一些同学,不懂得谦让包容别人;学习上也很散漫,上课经常集中不了注意力。
2、解决方法
针对陈苗苗的这一情况,我意识到要让她从根本上改掉坏毛病,首先就得从思想上改变她的认识,只有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才会乐意去改变,因此我找她单独出来谈话,为了能够让她跟我轻松对话,我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指责她的错误,而是从生活学习上去关心她,询问她上中学后有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习上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我帮忙的等等。经过我的一番嘘寒问暖,她慢慢放松了戒备心理,把我当朋友一样地打开了话匣子,跟我抱怨集体生活不好,没有家里方便,在家里不用干活来学校还得拖地,同舍同学又没有像她父母一样处处让着她„„我耐心地听她把话说完,不去打断她的话,她一口气说完后好像如释重负的样子。可能集体生活真的是让她觉得过得很委屈,很不适应,毕竟学校条件肯定没她家里的好,而且中学的学习方式跟小学的大不相同,刚来确实很难适应。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很能够理解她的这些不适应,然后跟她讲述了我刚到初中过集体生活那时的种种不适应,跟她也有同样的感受,甚至比她更严重些,这时我和她心灵的距离又更拉近了一些。我知道教育她的时机来了,于是就趁机跟她讲述了与人相处的道理,告诉她学校和家里不同,家里相处的对象是父母,父母会宠你爱你,不计回报的付出,但集体生活不一样,你面对的是和你年龄相仿的同学,她们和你是平等的,没有义务为你做任何事情或无条件地迁就你,该轮到你值日的时候你就得值日,这跟家里不同,你必须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不能随便对同学大吼大叫,耍小姐脾气,要懂得先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还教育她要经常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想才能跟人和平相处,不要老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那是一种比较自私的行为,而且很容易想不通,要学
会去包容别人的缺点。又告诉她女孩子应该养成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不然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最后我还跟她说明了中学朋友的可贵,初中阶段,交的朋友是最真诚也是最长久的,多交朋友将来你的路会更宽,特别是九年同学绝大多数面临即将走向社会,将来会从事各行各业,到时你需要什么帮忙都可以用得上,所以搞好同学关系很重要。学习上我也举了自己当初遇到的许多困难和困惑,最终慢慢适应的事例。听完我的教育,她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意识到了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九年级学习与其她学习阶段的差距。我知道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为了对她以及全校同学起到更深的教育作用,我在全校以学生会名义开展了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同学之间经常会产生哪些矛盾?你们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矛盾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再加以适当引导点评,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效果
此后不久,我找陈苗苗同宿舍的同学了解情况,她们都反映说陈苗苗的表现已大有改观,她已经能坚持每天起床叠被子,轮到她值日的时候她能按时打扫,而且在排队打饭、打水的时候也能谦让其她同学了。听到这些我感到很高兴,也跟同宿舍的同学分析了她的情况,叫大家互相包容谦让些,并不断帮助和监督她改正不良习惯,让她尽快地融入到她们的班集体来。后来我就再也没听到班里同学跟我抱怨过陈苗苗的不是,她也慢慢地适应了她们的班集体,适应了九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从刚开始分班考试的40多名一下子冲到了她们班的前15名,得到“进步学生”奖。她们班级内的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少,班集体逐渐表现得异常团结和有凝聚力,在全年级进行的“流动红旗”评比中,她们班是获得流动红旗数最多的班级。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班风、学风作为基础,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们班的总体成绩在全年级同层次班级里名列第一。
陈苗苗同学现在即将参加中考,但愿她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也希望她将来的路越走越宽广。参考文献:
[1] 杨建华,《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人的发展》,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朱宁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罗耀科,男,生于1980年11月9日,2003年6月毕业于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本科毕业,现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一级政治教师,乡级优秀班主任、学生会优秀辅导员。论文《情景创设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体验性教学”》发表于2009年第15期《学问》杂志,研究安定区“高效课堂”2012年度规划课题《高效课堂背景下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邮编743021。联系电话:*** E-mail:2274426340@qq.com。
第二篇:德育教育案例1
12电器2班 德育教育案例——欣慰的小变化
记得第一次看到林英赞同学,一个大致的样子始终印在脑海里——一个极瘦极黑的个子中等高的学生。一看到这个人我心里就有很多好奇,本身他不多,而且做事情都是跟他走的近的人才知道!班级一开始换了2个班长,在我正在为寻找下一任班长为难的时候,有人发话了,一听才知道,不少学生很支持林英赞当班长,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大家的一致选择!当初这个决定,深深印证了大家的“眼光”是对的。在一个个班级大小活动后,慢慢发现他的话虽然不多,但是在班级学生面前还是会显示出该有的班长风范,后来慢慢的他也放开,也喜欢跑到我办公室帮忙跟我开玩笑,真心发现原来他没有当初给我那种就该站在黑暗墙角的寡言的孩子!一个当初我认为很内向的学生,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慢慢也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笑的!这一转变可能是一个小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我相信已经将他心里很多阴暗的一面渐渐去除,取而代之是更多的阳光和微笑!后来在电话与其家长沟通当中了解到,原来当初在初中时候,就变得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他不喜欢跟陌生人接触交流,他喜欢找原本就认识的同村的孩子玩,家里面,父母的管教——打骂,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原来初中的他已经学会了吸烟,而且知道来到这个学校时,也被我抓住两次,他自己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老师,我实在没办法,因为初中的时候已经成瘾了,一天好几包,现在我也想下决心戒,但是一时三刻要全部戒掉还真有点困难!”接下来我就跟他约定一个期限,一点一点的减。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找回了当初的快乐和阳光。
教育这样的学生需要打长久战,虽然,他身上还有其他不足,如胆子还不够大,还会做出一些让我失望的事情。但是从现在和当初那个人比,我相信他肯定喜欢现在的自己,我也相信在我潜移默化下,他能够真正走出那段“阴影”,重拾当年失去的信心和快乐!
第三篇:德育教育案例
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全力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学校德育教育案例
青海省民和县第三中学德育主任 袁家泰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的成长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因此,新时期德育工作不应当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将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在冷静分析现状,科学研究对策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扎扎实实、有效的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坚持德育首位,把握“三结合”教育的主导力量 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学校德育的特性,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为此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切实开展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德育首位不动摇,德育队伍不削弱,德育内容不陈旧,德育评价不中断”。一是
实行了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案中突出德育目标。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三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四是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五是将《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落到实处。六是通过评选优秀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优秀团员、少先队员等形式加强共青团与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师德修养,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领导,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和深化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每年表彰奖励一
批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通过这些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班级建设,不断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是教师岗位成才的根据地,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交汇处,也是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前沿阵地。为此,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班级建设与管理,一是确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形成班集体核心力量,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治、自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在全校开展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的活动。三是开展班级管理课题研究,探索管理途径,拓宽德育领域。如我校开展的《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与培养》课题,全面实行“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使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家长素质,夯实“三结合”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父母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不去管孩子的在校情况和社会情况:有的只顾打工赚钱做生意,对孩子放任不管,还美其名曰“爸妈赚钱还不是为了你”;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酗酒、赌博、玩游戏,破坏孩子的学习环境;有的交友不慎,使孩子也身受其害;还有的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拿高分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通过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学校是连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长素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创办家长学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家长学校现场会,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将抓家长学校工作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目标管理工作之中。二是邀请老教师、知名人士、专家为学生家长进行家教讲座,利用家教讲座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教育方法。三是举办“教学开放日”、“教育成果汇报会”等家长学校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感受孩子孩子的成长喜悦。四是开展了“示范性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现已接受了县教育局示范性家长学校的评估验收,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五是表彰优秀家长,并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家长学校的学习培训,使他们树立了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注意了与孩子平等交流,提高了教育孩子的能力水平。
三、优化教育环境,创造“三结合”教育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于社会正、负两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不文明行为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消除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校在优化社会教育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一)建立德育网络
我们紧紧依靠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力量,共同做
好德育工作。我们与宣传、文化、公安、司法、工商、卫生等部门同力协作,加强了对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督,及时反映存在的突出问题,严禁非法出版物进入校园,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学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并与所在地公安部门建立了警校共建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严厉打击侵害学生人身安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不法行为,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与此同时,在学校的建议下社区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学校选派教师担任社区德育辅导员,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加强对经营性网吧、书摊的管理,净化了学校的周边环境,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使未成年人得到健康成长。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熏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戒毒所、敬老院等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憾。二是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开展如消防知识、法律常识等的宣传,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家庭、社会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我校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的热情,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体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县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德育教育案例
德育教育案例
案例一:
一、事情经过:
一天上午,某班在学校电教室
(一)上课,第二节课下课后,该班学生Z同学见人太多,为尽快离开电教室,竟然在桌椅上行走。当班X老师发现后,就叫Z同学留下来,把踩脏的课桌椅擦干净,一连喊了几声,Z同学都不予理睬,并径直走出了电教室。于是X老师冲过去把Z同学拉住,Z同学此时不耐烦,说了声:“搞么事?”,X老师见Z同学做错了事还这么嚣张,一气之下出手打了Z同学两下,Z同学立刻还了X老师一拳头。在同学的劝阻下,X老师和Z同学二人一路争执,互掐脖子,拉扯着来到了学工科。在学工科继续出现师生互殴场面。
二、事件处理:
1、责令X老师与出书面检查,对X老师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2、经学校领导、老师教育,责令Z同学写出书面检查,并向X老师道歉。
三、现象分析:
按照全纳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把学生的不足当潜力,把学生的挫折当经验,分析一下Z同学的特点:
1、性格机敏,会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他看到下课学生多,就采用了在桌椅上行走的方式让自己避开人流,尽快离开。
2、文明行为习惯差,社会公德教育缺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在
桌椅上行走的行为是错误的,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利益。
3、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较强,只从“我”的角度看问题,图自己方便,在乎自己的尊严,而很少想到别人。
通过此次事件分析一下X老师的行为:
1、X老师擅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并敢于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这是值得肯定的。
2、X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不服从管理的情况下,态度急燥、方法简单粗暴,直接导致了事态升级,向着自己不能控制的方向发展。
对事件的反思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不妨时常问自己:16岁时你犯过错了吗?现在你成人了,你还在犯错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不断犯错。所以,一定要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有了错误,要用冷静和理智的态度来教育他们。
2、在本次事件中,可以看出Z同学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很不好的,甚至在事件发生后,他所写的检讨书中也没有提到自己在桌椅上行走的行为是不对的,这说明他的社会公德教育缺失严重,象这样的学生在中职学校为数不少。若不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埋下隐患,出现更大的问题。
3、作为一名老师,要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其实,学生 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
4、老师一定要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打骂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教育学生行为要文明,教育者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否则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还将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案例二:
一、事件经过:
某天课外活动时,A班与另一个班级进行女生篮球比赛。A班W队员不慎摔倒,B班在旁观看的Z同学看见后喝倒彩,导致A班同学相当不悦。当天晚自习前(6点50分左右),A班部分女生来到B
班教室外找Z同学评理并发生争执,B班班主任C老师在发现后,为平息争吵,极不冷静地推搡并掐了A班L同学的脖子,导致在场的A班数名学生情绪失控,与C老师扭打在一起,B班数名男生见状也加入了打斗,场面一片混乱。
C老师的过激行为,对A班几名同学的身心造成了伤害,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事件处理:
责令C老师向A班全体同学道歉,并对C老师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三、导致师生冲突的潜在心理因素分析:
学生方面的心理因素和特点:
1、该班同学特别是女同学性格外向、活跃,集体荣誉感强,争强好胜。
2、自我意识强烈,受不了挫折和委屈。
3、缺乏行为控制和情感控制能力,好冲动行事。
4、正处于青春期,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对家长和其他成人普遍抱有成见,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教师方面的潜在的心理因素:
1、非常爱护自己班的学生,但这种爱过于狭隘,当自己班的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发生矛盾时,没有理智冷静地化解矛盾,只想到保护自己班的学生利益不受到伤害,从而激化了矛盾。
2、教师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存有偏见,导致教育行为失当。
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惟一办法就是要“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由此,教师在师生矛盾发生时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拿某个“问题学生”开刀,以便“杀一儆百”。
3、教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时,心态上不够冷静,导致行为、语言失控。
四、对事件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师生发生冲突亦是难免的。教师只有处理好矛盾冲突,才能建立起好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对本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这种爱是广义上的爱,不只局限于自己管理的班级。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包括非本班级的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改变自己。师生冲突一旦发生,对于冲突走向,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事态演变的主导方。而教师的言行“出格”直接导致了师生间一般性冲突的激化。要把冲突控制在一般性冲突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避免对抗性冲突的发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控制住自己的“火气”,规范、调控好自己的言行,务必使言行符合自己的角色特征。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绿色”师生关系。
在这一事件平息之后,还应找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发生冲突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老师、体谅老师,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和谐相处。
第五篇:德育教育案例
德育教育案例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打工谋生,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从而使农村小学中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个别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不爱完成,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案例: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刘XX性别:男
年龄:12岁
班级:五年级
二、问题记行为表现
1、性格倔强,固执,好动,责任感薄弱。
2、比较聪明但不爱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缺乏主动性。
3、爱和同学打仗,爱骂人,做事偏激,不爱接受批评。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该生为何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多次家访,经调查了解到这位同学属于留守儿童,也是单亲儿童,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就在奶奶家长大,由于奶奶对他的溺爱,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就算做错了事也不肯接受批评,还表现出反抗的心理。
四、个案分析
问题来源:
这个孩子从小母亲离异,三岁到奶奶家被奶奶一人带大,由于隔代教育,存在代沟,祖辈们只能一味地弱爱、袒护、放纵,在培养、教育方面他们却无能为力。渐渐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自律性较差。另外,自从他的父母离婚后,该生的父亲就一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更谈不上父爱。生活、学习全靠奶奶一人照顾。小时奶奶视他为小皇帝,无论要什么都会满足他,长期以往,变得谁的话也不听,任性而又懒散。可现在大了想管又管不了了。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的过程
1、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本人经过反思,他的不良习惯主要原因除了他本身外,与教育方法生活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必须要改变教育策略,“对症下药。”我想:主要原因可能以往没有经常地与他交流,常以教师的威严对待他,把教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当代西方哲学认为:师生交流与对话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家眼里,交流与对话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沟通与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于是,我转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式,努力扑捉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课下视他为朋友、子女。经常找机会接近该生,与他聊天、辅导作业、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题,倾听他在想什么、做什么、爱什么。
2、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打开理想的心扉
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平时能多学习儿童心理学,适时开展心理辅导,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俯下身子,走进他的思想深处,了解这个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进而以这样的方式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塔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思想教育。但是能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对他造成伤害。
六、教育效果
通过与该生交流、平等对话;感化、悉心帮助,使该生感觉到学校处处有温情,老师时时有爱心,原本的放纵逐渐少了,好动、不听话等一些不良现象渐渐改了,课堂能注意听讲并乐意回答问题了,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使学习成绩逐渐有了提高,犯了错误也肯接受批评并肯改正了,还经常参加县级以上的绘画和阅读书写活动,在2010年3月参加全国阅读大赛或优秀奖,2010年5月参加县书画赛或优秀奖。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新村镇梨园小学
贺伟峰
2007.7
德育教育案例
——学会换位思考
案例现象:
班上有一位名叫莎莎的女生,长得眉目清秀,表情丰富、待人热情,乍一看没有什么不良感觉。但只要出现在班级里的人群当中,就开始出现各种不近人意的情况。先是陆续有任课老师反映她上课聊天、睡觉、绣十字绣、玩手机。他上课喜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拒绝,无论什么事情被批评都是笑笑的听着,并保证再不会有下次;刚满十七岁的她开始在校外恋爱,常出现迟到、旷课、并将朋友带到学校的现象。他懂的课外知识要比其他同学多,因而有时他会嘲笑同学的无知,但真正要他做时,他又做得不是很好。有两次,我曾找她深谈过,但效果不明显。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除了中职女生明显厌学的现象外,但还有下面的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重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女孩的好奇心与尝试欲望。莎莎是个聪明的女孩。高中两年的成绩都算不错,来我班上后,她从自己的个别反映中能发觉同学对她的态度,也想回归班级!只是长时间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完成自我心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调整。而老师对于个别学生的课堂反映批评多过表扬的做法也让莎莎对自己的转变失去持续的动力;学校下午三点半就放学,没有其他活动安排的她就显得时间太多,于是不自觉的和之前的朋友们再次保持联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赞扬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受表扬时,脑神经活动就快,也更加灵敏,做事的效率就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表扬和鼓励无异于小树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处理同样的一件事,一个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而一个批评只能让学生丧失信心,走向消沉。老师应站在学生的年龄段去体会学生的迷茫之处,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存在症状的根源所在,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了解了莎莎家庭背景、过往学习表现、兴趣爱好、及现任男友的情况之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有效沟通。
1、取消家访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更多时候,教师只有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会寻求家长的帮助,而我的学生都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准
成年人”,她们的自尊心更强、而受家长约束的更弱。我们达成协议若干,一、在下课后,她可以叫我马姐,我则一直叫她莎莎。
二、有不开心的事或想不通的事必须第一个跟我商量,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是因为我不想看着她愁眉
2、谈心
这是我采用的基本方法。我除了定期找他谈心外,还有意无意地相机谈上几句。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的孩子。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弥补不足。每当那时,我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帮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3、发挥特长,扬长避短
利用他爱看书的特点,我向他推荐如《英雄的故事》等书籍,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他知识面广的长处,让他在班级各类活动中担当主角。
案例反思:
这位同学的现象,存在于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里。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是应当正确地面对它,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是思考它,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认真、科学地对待问题,潜心地研究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这类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他们得到转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拥抱一切孩子,去理解、信任他们,去增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用全身心去拔动每一根琴弦,让它们弹奏出动人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