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热点问题,一、定调“十二五”方略,二、回望了“十一五”成绩,三、总结了一些成绩,包括人均gdp高于预期,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指标完成较好,节能减排的成绩突出。
四、提出了四大热点:
1、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动力活力;
2、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3、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
4、政府转型为“牛鼻子”,控制政府收入增速。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十二五规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党又一次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我们党真正做到了把百姓的生活放在了我们党的头等大事之中。在“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今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所以稳定发展是要战胜很多阻力和困难的,我们的党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了不起。回想这短短的几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多少大事,有喜也有悲,每次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都走在人民的前面,带领人民在困境中闯出一条新路,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当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也出现过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可我们作为一位即将投入社会发展大运动中的大学生应该客观而又成熟的看待问题,要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不会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解决问题,把问题处理好,才会不断向前发展。仔细想想,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我们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发展,我们要总结经验,又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党要带领十三亿的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成果都是我党多年兢兢业业不断探索的结果,每一步的进步,每一步的成绩都来之不易,没有我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有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更不会有百姓今天的的幸福生活。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基本国情看,我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首先是保障就业。我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近千万,每年新增劳动力有上千万,还有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都需要就业岗位。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其次是消除贫困。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发展。再次是缩小发展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缩小差距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快发展特别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如此繁重的任务,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从发展条件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还有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问题。始于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宏伟蓝图在展开,崇高使命在召唤。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推进科学发展,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把我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重要考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
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地区经济发展的逻辑与顺序
第一阶段:以贸易为依托的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阶段:以市场规模为依托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三阶段: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增长——环渤海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针对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策略以平衡地区发展。除了上述地区发展战略之外,其他还包括:(1)1999:西部大开发
(2)2003:振兴东北(辽宁,吉林与黑龙江)
(3)2004:中部崛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与江西)(4)2006:新农村建设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试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试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随后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起4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海南行政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后又决定单独建省;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名列其中,尤其是上海的开放,是以国际金融大都市作为目标,对内起着拉动
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国际舆论认为,“开放整个沿海,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这是一个最大胆的战略决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提出先开放以上三个地区,继而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1988年4月国务院将其列入开放),使其共同形成我国的沿海经济开发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包括江苏省的无锡、苏州、常州及所属的全部县市,南京、镇江、扬州、盐城、南通、连云港及部分县市;浙江省的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温州、椒江、临海所辖的若干县市和上海所属的各县。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包括广东的佛山、江门市及所属部分县,广州、深圳、珠海、惠阳等地区所属的县市。厦、漳、泉经济开放区,包括福建省厦门市的同安县、漳州市和龙溪地区部分县,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等市县。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包括辽宁省的丹东、营口、盘锦、锦州、鞍山、辽阳、大连所辖的部分县市以及沈阳市。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包括山东省的威海、潍坊、淄博、青岛、烟台等市所辖的部分县市以及莱州市和日照市。这样,我国沿海形成南北连线成片的经济开放地带,开放的大潮拍击着绵延万里的黄金海岸。
沿边、沿江和内陆的开放: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谈话,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一轮高潮,开放浪潮不仅拍击沿海,而且涌入内陆广阔的国土和辽阔的边疆。东北地区,1992年3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黑龙江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4个边境城市,7月又增加了内蒙二连浩特市。主要是扩大对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国的开放。西部地区,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博乐市、塔城市,主要是对西亚诸国开放。南部地区,开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东兴镇,云南省的畹町市、瑞丽县、河口县等沿边城镇。7月9日,西藏自治区边境口岸普兰正式开放。这些地区主要开放对象是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和孟加拉国。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的决策,涉及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8省,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市,长江流域形成一个范围广、跨度大的沿江开放区。
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乌鲁木齐市、南宁市、昆明市等3个内陆边境城市;7月又决定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内陆;从经济特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梯次推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科学整合煤炭资源,从朔州走向全国
煤炭是一种特殊资源,作为当前中国主要的能源,一方面维系着国计民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在能源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整合正成为关键性的课题。
当前我国的煤炭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以山西为例,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资源回收率极低,对于资源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由于生产压力过重和安全监管失位,每年都有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尤以乡镇煤矿为多;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税费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面对这些问题,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产业集中整合。而在该方面,以朔州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地区给出了成功的范例和启示。
“朔州途径”,简以蔽之就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完成资源整合,形成多种所有制均衡并存的煤炭格局,树立提高煤炭企业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导向,不以所有制论英雄,不搞高所有制和地区歧视。此外,借助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改造,重点抓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回采率,提升资源利用率。并建立“以煤补林、以黑补绿”的生态补偿机制,使森林汇碳嫩显著增强,在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同时,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这些成功的经验无疑是应该被全国各地尤其是煤矿工业发达地区学习的。从“朔州途径”我们可以看到,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这场改革能给我们带来:
一、有利于打破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形成多种多有制并存的煤炭格局,提高煤炭企业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顺应了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实现了煤炭产业素质、核心竞争力的飞跃,突出了产业集中效应,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三、有利于提高煤炭回采率、提升资源利用率,使煤炭产量的恢复和发展,保持稳定的经理效益和对财政的贡献率,同时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趋稳趋好;
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显著增强森林汇碳能力;
五、形成合理的投资导向,优化了投资结构,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作用。提升了山西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企重组的深入,过去以中小个体煤矿为主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矿主体,已经转为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对国有大煤矿进行有效监察已成为各级安全检查部门的当务之急;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各方利益尚未达成合理共识,成为改革推进的重要障碍。
此外还有些地方打着“改制”的名义,低价贱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在各方面予以遏止和规范。
煤炭资源整合是煤炭工业史上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是一次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利益重组和行业洗牌,需要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只要我们在政府的强力介入和科学组织下,充分发挥政策作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兼并重组,定能让“朔州途径”顺利走向全国。
第四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
伟大的时代注定要有思想的阳光去照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历史的指针指向“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个重要关口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进一步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的发展迈进,为中华民族开启更为广阔、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认识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9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专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研讨,要求全党全社会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广东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6月,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015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二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2015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在云南、陕西、贵州等省调研考察时,总书记高度关注协调发展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还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与全国一样,广东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诸多问题,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都需要坚定不移继续推进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要在协调发展上交出合格答卷,这是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三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云南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驻人间;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又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贯彻全会精神,实现绿色发展,广东必须彻底告别简单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南粤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段时间,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广东积累了丰富的开放发展经验,收获了丰厚的“开放红利”,在新一轮开放热潮中,必须继续发挥地缘等各种优势,奋楫争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呈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回顾过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人,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国富、国强向民富的进一步转变正在路上。
尽管成绩斐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现行标准下全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要想完成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民生建设担子重是现实,对于广东来说,如何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何让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压力不小。但是压力再大,广东也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给出了各项硬指标,显示了中央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将“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镌刻在时代新的年轮上,让共享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化为实际,生长在每一寸国土上。
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是不朽的。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的帷幕已经拉开。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实践,新的征程时不我待。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结合广东实际,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欢欣鼓舞。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个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的发挥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先锋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生,关心国家时事是有一定必要的。现在国家和谐,社会安康,然而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来将这个中国建设的更美好。17届五中全会,不仅是国家领导间的会议,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方向。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是的,我们现在还年轻,但是又有谁知道,多年以后,是谁会在北京参加会议?我们需要磨练,需要成长,需要思想的孕育。
从钓鱼岛到嫦娥二号,最近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件,让我关注着,聆听着,成长着。也许现在,我没有办法做到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在将来,我一定会做出一番成绩,让这个社会,让这个国家骄傲。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 学习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精彩导读: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祖国人民寄予的厚望。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常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里随地丢垃圾的人正在减少;教室里书声朗朗;课堂内外作业书写日趋规范;活动课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月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为例,我国企业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双边外交,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
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包容性增长”作为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公众的视野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
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应该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发展的热点,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经济才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富裕,社会才会和谐。应该说,许多人还不能平等地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使之成为以后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个人心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在喜获丰收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今年是冲刺“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勾画出蓝图。发展目标令人鼓舞,措施催人奋进。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转变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展望未来五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整装待发,启程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掀开崭新一页。
纪检监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核心提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应对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深刻领会中央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应对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对中央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要切实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切实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十一五期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地迈向“十二五”,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十一五”期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是极为不易的。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