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 震:最早的七言诗句式
傅 震:最早的七言诗句式
最早的七言诗句式 傅 震
新民晚报 夜光杯 2017年01月22日 星期日
近来读黄节先生的《诗学诗律讲义》,其中论汉魏诗学,讲到七言诗的产生,提及历史上对七言诗产生的几种说法;“刘彦和谓七言亦出自《诗》,《骚》,孔颖达举‘如彼筑室于道谋’,为七言之始。是已,顾亭林谓楚辞‘招魂’,‘大招’,去其些只,既是七言,说亦良是。然未以为全篇也。至‘柏梁’则通体皆七言,故后世以为七言始耳。虽然武帝柏梁诗体,如今之联句,非一人全篇之作,至后汉张衡作《四愁诗》,七言之体益著。此七言诗所由兴也”。
黄节先生(1873-1935),字晦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诗人,学者,北大、清华知名导师。学者吴宓,俞平伯,游国恩,张中行诸先生,皆出自其门下。他的《诗学》一书,讲述先秦至明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虽不足五万字,但言简意赅,成一家之言。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对此书评价说:“其学术价值足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媲美”。黄节先生在诗学上一言九鼎的地位,使我对他关于七言诗何时何处产生的论述大感兴趣。
“刘彦和谓七言亦出自《诗》,《骚》”。“顾亭林谓楚辞‘招魂’,‘大招’,去其些只,既是七言”。这里,黄节先生举例刘勰和顾恺之均认为七言诗出自屈原的《离骚》体。刘勰和顾炎武关于七言诗由楚辞而来的看法也是七言诗起源争议中的主流看法之一。但其中的问题是,楚辞体多为六字或七字一句,而于句中或句尾加一‘兮’字,如屈原《离骚》:‘帝自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或《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又如这种加‘兮’字的句式风格在出土文物中也有反映。1970年吉林东辽县彩岚村汉墓中出土了一枚重圈铭文连弧纹镜,镜子上内外二圈铭文,逆时针方向连读:‘恐浮云兮敞白日,复请美兮弇素质,行精白兮光运明,谤言众兮有何伤。’看得出深受楚辞的影响。楚辞这种‘000/兮/000’的构句方式,是一种‘3/1/3’的结构。可是大家知道,正格七言诗的结构是与之不同的。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多为‘00/00/000’,也就是‘2/2/3’的结构。因此,七言诗来自于离骚体之说便显得勉强了。
“孔颖达举‘如彼筑室于道谋’,为七言之始”。这是说孔颖达举了《诗经》里的句子,用来说明七言诗起源于《诗经》,这个七言句子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后来“筑室道谋”成了一句成语,意思是,做事自己没有主见,道听途说,结果一事无成。还有了一个典故,东汉时期,汉章帝想命令博士曹褒负责修订礼乐,班固主张召集京城所有儒生都来参与,汉章帝认为让这么多儒生都来做,就等于“如彼筑室于道谋”,将会是三年不成,就坚持让曹褒独自完成。但是很明显,这句七言在诗中孤独而存,前为五言,后为六言,既不成联,更不成篇,说它是七言诗的源头,也怪勉强的。
那么,“至‘柏梁’则通体皆七言,故后世以为七言始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后为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中的古诗文总集《古文苑》记载:“汉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座。皇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梁王曰:‘骖驾驷马从梁来’,大司马曰:‘郡国士马羽林才’,丞相曰:‘总领天下诚难治’,大将军曰:‘和抚四夷不易哉。’”明朝学者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二中,根据这个记载,力主“《柏梁》为七言歌行创体”。但是这一条记载,有许多学者都不相信,认为此事是为后人附会。从史籍考察,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并无梁王来朝事。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考证其中官名多有讹误。若是《古文苑》中的记载不可信,那么,七言诗最早究竟出于何处呢?
中国文学史上的七言诗最早出现在一枚汉代铜镜上。“金英阴光宜美人,以察衣服无私亲”。它的名字是“汉金英镜”,没想到吧。这枚古铜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博物院《故宫铜镜特展图录》介绍:“镜钮已残,但由所痕迹看来,应该仍是小型钮,圆座,座外以反时针方向排列十四个细阳线的篆字:‘金英阴光宜美人,以察衣服无私亲’。铭文外饰一圈由半圆型构成的内向连弧纹,镜边微微向上卷曲”。这枚“汉金英镜”被考证为汉景帝时期,最晚也在汉武帝初年的作品。这就比所谓汉武帝元封三年柏梁台七言联句的雅事早多了。此古镜上十四个篆字,上下二句皆为七字,句末“人”,“亲”二字押韵。正是七言诗的体例。这样看来,目前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能寻觅到的最早的符合七言诗体例的诗,非“汉金英镜”上的这二句莫属。我在想,黄节先生一定没有听说过这枚古镜,否则他的著作中想必是断然不会少了这二句诗的。
这枚古镜原本并不是清宫旧藏。而是来自民间。清末民初大收藏家刘体智的囊中便有此物。刘体智,字晦之,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是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的第四子,曾任大清银行安徽督办,中国实业银行董事,上海分行总经理。其生平爱好文物,收藏博广,闻名于世。著名青铜器专家容庚先生曾赞誉道:“庐江刘体智先生收藏经籍书画金石之富,海内属望久矣”。
但是后来刘体智经济转恶,不得不出让文物以维持生计。加上抗战将临,又恐藏品落入日寇手中,他便由容庚介绍,认识了傅斯年。傅斯年当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经傅斯年牵线,1936年底,刘体智将他收藏的103件青铜器卖给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枚“汉金英镜”就在其中。后来中央博物院与台北博物院合并,这枚镌刻着最早七言诗的古铜镜就成了今日台北故宫的藏品,被列为汉代铜镜收藏的重器。
既然是最早的七言诗,我就怀着敬畏之心尝试着来注释一下。上句:“金英阴光宜美人”。“金英”指的是金属之精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就有“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古镜铭文出现金英二字,无非是夸耀铜镜材质的精良。“阴光”指的是月光。汉代早期,人们把镜子与日光产生联想,比如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后来逐渐把镜光比喻为月光,铭文出现“光而像夫日月”,“如日月光芒”等字样。魏阮籍《大先生传》中有“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除了日月光芒以外,汉代人也经常将镜子与美人进行联想。从其他的汉代铜镜上面看,多次出现过“清光宜佳人”,“照美人”等铭文。
下句:“以察衣服无私亲”。这句诗的作者就用典了,此典被记入《战国策·齐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个典故说明世人皆有私心偏爱,也就是“私亲”。镜无私亲,因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人从衣冠容貌之事,揭示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处世哲理。“汉金英镜”上“金英阴光宜美人,以察衣服无私亲”的铭文,不仅是最早的七言诗句,而且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能量。
第二篇: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两汉乐府或古诗,尚无纯粹的七言诗体。张衡的《四愁诗》,尽管已是七言形式,但第一句夹有兮字,留有楚的痕迹。到了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七言诗体才正式成立。因此,《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诗题上冠以地名燕,是表示乐曲的地方特点。歌行是诗歌体栽之一。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以第一首最为有名。全诗用一种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一个妇女不眠之夜中思念丈夫的心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燕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作品开篇从时令着墨,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景色,渲染了一股孤寂索寞的气氛。接着,用第一人称的口气,让一位少妇倾诉盛年独处和对月伤情的衷肠,把她维妙维肖的愁容,令人怜惜的泪痕和低眉弄琴的妩媚情态,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最后,以牵牛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比喻自己相思的境况,突出表现了这位少妇的离愁别恨。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