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

时间:2019-05-15 11:2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

第一篇: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

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

摘 要:随着全国经济地发展,车辆越来越普及,有车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一家不仅有一辆车,考驾照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车辆的增多,驾驶人员的增多,道路安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而且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较快,出危险往往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损失,必须把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最主要的还是驾驶员,他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意识疏忽极易酿成大祸,本文就研究驾驶员视觉分心注视行为特性展开研究,浅谈一下驾驶员的视觉分心问题。

关键词:视觉分心;驾驶员注视行为特性研究

一、驾驶人注视行为视觉的相关研究

(一)注意的搜寻

注视持续时间是很重要的量度,用心理学的角度讲,叫视觉注意,是一种选择性注意,这种视觉搜索模式可以用多种表征来概述,包括动眼时间、动眼角度、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等参数来体现。而在视觉分心出现时,这些参数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人眼在注视一定的目标时,除了正在注视的物体,是可以看到一个范围的,这种空间范围叫视野,也称周边视野,对驾驶员视野范围的要求是极高的,视野开阔的驾驶员很容易发现一些危险的事物,如盲区开出来的汽车,突然跑到路中央的小狗、突然出现的行人等,相反,如果视野范围较窄,很难观察到这些物体,影响安全行驶,已经驾驶员的视觉搜索模式是否达标是很重要的量度,而人视野的开阔与否往往先天因素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后天驾驶只会提高驾驶能力,理论上讲,视野开阔程度不会有较大改变,甚至毫不夸张的讲,经过专业测试,视野不达标的,注视行为差了一点,并不适合驾车,而现在国家在颁发驾驶证是并未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2)注意的选择

有时候视野开阔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人有选择性注意,有时候甚至是自己无法察觉,大脑本身的选择性注意,是大脑对视网膜收进来的信息进行后台的处理与分析,驾驶要有注意力极高,要求反应灵敏。往往发生交通事故就是视觉信息获取出了问题,这种选择性注意和经验也有关系,经验好的驾驶员往往视觉信息处理好,懂得该获取什么信息,大大降低的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视觉分心。

不同的路况对驾驶人员注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无人平坦的道路,驾驶员注意力可以稍作放松,而在热闹喧嚣的城区,人员车辆杂多的地方,注意力要求就较高,对驾驶员驾驶素质要求也高。

(二)视觉搜索眼动参数

表面看起来是生僻的科学术语,可实际很浅显易懂,所谓的视觉动眼搜素参数包括几个方面,下面一一介绍。

第一个参数是注视点,注视点就是人集中注意力的,大脑反应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注意点对驾驶员视觉特性影响极大。往往注视点的选取十分关键,驾驶员要是出现视觉分心,也就是说同时有多个注视点,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很大;注视点数目也是一个关键量度,注视点过多,容易分心,不能安全驾驶,注视点不足,有容易忽略一些信息,如上文提到的冲出来的小狗、小孩什么的,因此驾驶员注视点不能少,应该提高警惕意识,把注视点发在该注视的地方。

注视点先后的时间顺序也是重要量度,最关键的是注视的持续时间,人的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长途汽车容易发生危险的原因,司机容易疲劳驾驶,一疲劳难免视觉分心,国家在这方面有明确规定,如开车超过两个小时要停下来休息,然而规定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也没有很好的监督机构。

二、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员注视行为研究

其实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道路安全最归根结底的因素还是在驾驶员自己身上,包括驾驶员的素质、驾驶技术的熟练程度息息相关,但是对于不同环境,即路况对驾驶员视觉分心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在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的视觉分心注视行为特性。

(一)城乡表征参数方面存在的差异

用专业术语来讲,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注视点、注视点个数、注视点的先后时间顺序、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城区,除了我们常见的人多车多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的心理压力,如闪烁的红绿灯、交通标志、防护栏等,这些看似很常见的东西,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驾驶员的注视行为,据相关统计,在城市道路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占全部交通事故的三分之一,这是相当大的概率了,由于信息量过大,在注视是难免出现视觉分心。

而在乡村一些偏远车少的地方,发生交通事故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路况了,尤其是山很高的盘山公路,肯定没有城里的柏油马路好走,要是没有很娴熟的技能或对路况很熟悉,出现危险的几率也是很大的,乡村山区没有太多的路标,交通指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的驾驶员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减少的注意力分散,在乡村道路上应该把注意点放在路况上。

(二)在不同交通道路上,注视平均时间存在差异

在这方面,有关专家已经做过了大量研究,分开熟练驾驶员和不够熟练驾驶员,在不同的路况测他们的注视平均时间,也就是多长时间注视后会出现视觉分心,研究结果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不同的驾驶员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驾驶员在城市道路上,对动态目标关注最多,在乡村道路上对动态目标的关注度却最少。熟练的驾驶员注视后视镜,仪表盘等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不熟练的驾驶员。

在城市,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更长,在乡村,注意力往往比较涣散,这不难理解,和驾驶员心理有关,在城市道路氛围下,车水马龙,驾驶员出于为了保证自己安全,当然会集中注意力,减少由于视觉分心带来的不必要的危险,而在乡村道路中,环境氛围较轻松,驾驶员甚至有时间,有精力听听歌什么的。

三、酒后驾驶对驾驶员注视行为的影响

要是仔细追究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据有关资料,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五十的撞车事故和酒驾有关,好多明星也因为酒驾被罚过款,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晓松酒驾案,可见酒对驾驶员注视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酒后驾驶员对路面的视觉扫描情况

据有关实验数据显示,驾驶员在酒后,视觉扫描能力明显下降,表现在路面水平面搜索范围变小,频率更低,而且注意点也会 减少,往往只会看正前方,而在正常驾驶时,有经验的驾驶员经常看的是偏向左边或右边,用来注视行人,停靠的汽车等,有效避开一些潜在的危险,而在酒后,视觉往往只看正前方,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表征参数也发生了变化,注视点减少,要是醉驾,情况会更遭,注视点极少,大脑思维也处于不激活状态。

(二)酒后驾驶员的心理生理特性的改变

酒后,大脑接受信息麻痹,注意力也不好集中,极易发生视觉分心,而且,在酒后,自己也会给自己增加不安全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会像平时那么长。

众所周知,喝酒以后,特别是醉酒以后,人体和大脑都会比平常兴奋许多,而且大脑意识开始模糊,不用说什么视觉分心的,就是集中一定的注意力都很难,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酒驾的政策,原因也在于此,酒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系统功能几乎为零,形同虚设,驾驶员注视行为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说酒后不驾车,开车不喝酒,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

小结:

本文浅谈了视觉分心时驾驶员的注视行为特性,提到了专业的表征参数,影响视觉分心的事项,研究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驾驶员,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重视起来,开车是减少其他注意,尽量避免视觉分心,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不酒驾,不醉驾。

参考文献

[1]宋殿名.视线离开前方视野过程中驾驶员行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2]闫国利,田宏杰,张仙峰.汽车驾驶的动眼研究.心理科学,2005,28(5):1211-1212.[3]程文东,付锐,袁伟,等.驾驶人疲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155-160.

第二篇:STATCOM在电力系统故障时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STATCOM在电力系统故障时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汤亚芳,施怀瑾

(贵州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摘 要:采用MATLAB PSB建立了STATCOM的时域仿真模型,以实例对STATCOM在系统故障时的动态运行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器采用常规的算法时,STATCOM的运行可能会严重偏离其正常运行条件,此时STATCOM无论是退出运行或继续存在于系统都可能加剧系统的故障状态。

关键词: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动态特性;故障;仿真 中图分类号:TM743;TM76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采用大功率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的STATCOM由于具有响应速度快,可以在感性到容性整个范围中连续地进行无功调节,特别是在欠压条件下所需储能电容容量较小,从而可减小装置体积等优点,在电力工业界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通过控制器的控制作用,STATCOM具有无功功率控制、维持连接点的电压稳定、防止系统电压崩溃及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功能。而STATCOM对电力系统作用的同时,电力系统的动态和暂态过程都不同程度的影响STATCOM的运行。特别是在系统故障情况下,STATCOM的运行条件突变,此时有必要研究一下它的动态特性,以全面评价STATCOM的性能。

本文利用MATLAB PSB建立了STATCOM时域仿真模型,对系统故障情况下STATCOM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含STATCOM的简单电力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MATLAB PSB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系统接线图见图1.利用文献[4]中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该电力系统及STATCOM的仿真模型,参数见文献[4].STATCOM的控制算法采用常规的控制算法:PI控制算法(图2).图1 含有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系统接线图 图2 PI逆系统电压控制框图STATCOM受扰状态仿真研究

2.1 STATCOM的运行状态的变化

STATCOM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直流侧电容电压Udc和输出电流IA的限制,它们应满足以下条件:

Udcmin≤Udc≤Udcmax

IA≤IAmax(1)一旦Udc或IA超出限制范围,STATCOM装置本身将会受到损坏。当系统出现故障时,STATCOM的控制器将调节输出无功,以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此时Udc或IA很可能超出限制范围,STATCOM安全将受到威胁。

假定t=0.1s时,图1所示电力系统线路1在STATCOM连接点处出现三相接地短路故障,t=0.2s短路线路切除并保持单回线路运行。由仿真结果(图3)可以看出在故障期间,STATCOM的电容电压及输出电流均超出正常运行范围,这将引起STATCOM的故障。(a)STATCOM直流侧电容电压(b)STATCOM输出电流曲线

图3 系统故障时STATCOM运行状态变化曲线

2.2 STATCOM退出系统运行时的仿真分析

由以上仿真分析可知,系统故障期间STATCOM的工作条件变得很恶劣。当输出电流及电容电压超过STATCOM的安全运行范围时,保护系统将动作,封锁GTO脉冲或使STATCOM退出运行。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STATCOM接入点系统电压变化较大。此时STATCOM的控制器将动作,使得δ不断变化,由于STATCOM输出的无功功率可表示为Q=Us/(2r)sin2δ(式中Us为STATCOM接入点系统电压;r为STATCOM等值电阻;δ为STATCOM输出电压与系统电压之间的相角差),因此其输出的无功也在不断变化中。如果在STATCOM向系统输出较大无功时自身又出现故障,为保证STATCOM安全,它的保护系统将会动作将其切除,这时系统出现无功缺额。如果系统无功备用足够的话,经过发电机的励磁调节器的调节作用,电压还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无功备用不足,则电压将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此时,STATCOM不仅不能起到原有的控制作用,反而可能因为它的退出又将使受扰系统受到新的扰动,系统的暂态稳定将遭到更大的考验。

假设在t=0.5ms时,STATCOM接入点处线路1发生三相短路故障;t=0.7ms线路1被切除;而在t=0.6ms时,因为出现过电流STATCOM退出系统。仿真结果(图4)显示由于STATCOM的退出使得系统振荡加剧,并最终失去稳定。可见在系统故障期间,应尽量提高STATCOM的生存能力,不应随意的将其退出。这样一可以避免它的退出对系统所产生的冲击,二来也避免了STATCOM缓慢的再投入过程。

(a)STATCOM未接入系统(b)STATCOM在系统故障时退出

图4 系统故障时STATCOM退出运行的仿真分析

2.3 STATCOM继续运行时的仿真研究

如果STATCOM的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常规的潮流控制方式(电压控制及无功控制)时,在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这些控制方法确实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一旦系统运行在特殊的运行方式时(如负荷突增,短路故障),这些控制方法有可能会减弱系统的阻尼,甚至使系统出现“负阻尼”的现象,使系统的振荡加剧。

在理论上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性:利用文献[9]提出的方法来建立安装有STATCOM的电力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图5所示的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图可得出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为:

EqEfdVdc0K1MK4MKAK5TAK7bDM0000K2MK3001Td01TA00KpdcMKqdcTd0KAK6TAK8MKAKvdcTAK9EqEfdVdc0KpMKqTd0KAKvTAKd(2)

式中:Δδ为发电机相角增量;Δω为发电机转速增量;ΔEq′为发电机暂态电势增量;ΔEfd为空载电势增量;ΔVdc为STATCOM直流侧电容电压增量;Δψ为STATCOM输出电压与系统电压相角差的增量;M为发电机转动惯量;TA和KA为励磁机等值时间常数和增益;Td0′为励磁绕阻时间常数。

K1Pe,K2PeEq,K3EqEq,K4VtPepdc,K5PeVdcVt,K6VtEqKPep,KqEq,Kv,K,KqdcEqVdc

图5 等值电路图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得到STATCOM从Δψ到发电机机电振荡环节向前通道中由STATCOM提供的阻尼转矩:

ΔTEDC=-KpψΔψ(3)如果STATCOM采用电压PI控制,设PI控制的微分系数为K1,比例系数为K2.则有以下控制算法:

(K1sK2)V((K1sK1sK2)mVdc(K1sK2)mK(4)(5)

由式(5)可看出,STATCOM是否向系统提供正的阻尼转矩取决于系数Kpψ的正负。Kpψ>0时,STATCOM向系统提供负阻尼;Kpψ<0时,STATCOM向系统提供正阻尼。

,因此在系统负荷变化比较大或故障期间电压波动大时,由于控制器因为的控制作用使得ψ角不断增大,也就是说STATCOM向系统输入的有功功率Pe增大,使得Kpψ>0,STATCOM就向系统提供负阻尼,从而加剧系统的故障。

下面以仿真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性。

假设在t=0.3ms时,STATCOM接入点处线路1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在t=0.5ms时被切除。图6(a)表示STATCOM未接入系统时,发电机的转速变化曲线。图6(b)表示STATCOM接入系统后的发电机变化曲线,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发电机转速的波动更加剧烈。因此在系统故障期间,STATCOM不能采用一些常规的控制方式,而应采用其他的一些控制措施。KpTEDCKpK2)mVdcKpdcPe(a)STATCOM未接入系统(b)STATCOM接入系统

图6 STATCOM对系统产生负阻尼作用的仿真分析 结 语

本文利用MATLAB PSB对STATCOM在系统故障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时域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1.采用常规控制的STATCOM,在系统故障情况下其输出电流及直流侧电容电压将会增大,此时STATCOM的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2.系统故障时,为STATCOM的安全着想将其退出运行,此时有可能引起系统运行的不稳定。

3.系统故障期间,采用常规控制的STATCOM会使系统的振荡加剧。

基于以上分析,在系统故障时,要对STATCOM采取特殊的措施,使其本身的安全及系统的安全都不受影响。目前在一些文献中(如[1]、[5])已经提出了一种STATCOM的保护性控制方式,这种保护性的控制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作者在文献[8]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并用仿真方法加以了检验。

参考文献:

[1] 梁旭.基于大功率GTO的静止无功发生器反故障系统研究 [D] .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1998. [2] J D Ainsworth,M Davies,P Jfitz,et al.Static VAR compensator(STATCOM)based on single-phase chain circuit converters[J].IEE Proc-Gener Transm Distrib,1998,145(4):381-386.[3] 汤亚芳,施怀瑾,杨赢,等.利用MATLAB PSB进行电力系统仿真[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0(3):46-49.[4] Rahman M,Ahmed M,Gutman R,et al.UPFC Application on the AEP System:Planning Considerations[J].IEEE Trans on PWRS,1997,12(4):350-358.[5] Clark Hochgraf, Robert H Lasseter.STATCOM Control for Operation with Unbalanced Voltage[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1998,13(2):538-544.[6] Loren H Walker.10-MW GTO Converter for Battery Peaking Service[J].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 ,1990,26(1):63-72.[7] 姜齐荣,沈东,韩英铎,等.ASVG在系统不对称情况下的运行及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7(7):26-29.[8] 汤亚芳.FACTS设备保护系统的研究[D].贵阳:贵州工业大学,2001.

[9] H F Wang.Phillips-Heffrons Model of Power System Installed with STATCOM and application[J].IEE proc-Gener Transm Distrib,1999,146(5):521-527.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ective Control on the SATCOM

TANG Ya-fang, SHI Huai-jin(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T, Guiyang 550003,China)Abstract:A simulation model of a simple power system with STATCOM is built by MATLAB PSB.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COM in the fault of power system are studied by simul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large disturbance, the normal condi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with STATCOM cannot be maintained.Whether STATCOM maintains in or retreats from the power system, in both cases STATCOM could aggravate the fault status.Key words:static VAR compensator(STATCOM);dynamic characteristics;fault;simulation

第三篇: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特性研究——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

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特性研究——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

(赵澄 50091202110 重庆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方向)

【摘要】传统的财务理论无法解释资本市场上频频出现价值损失的企业投资异化(并购)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心理学对人们决策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兴起,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企业投资异化问题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引发的并购行为给公司带来的价值损毁的问题,并论述了企业并购行为三个方面的特性,为以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字】行为金融,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简称。从美国19 世纪 90年代末爆发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在金融历史上前后发生过多次巨潮的并购浪潮。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设立后,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就一直持续不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现实却问题却是:收购公司积极实施并购行为与大多数并购未能创造股东财富、甚至毁损股东财富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所谓的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标准的金融理论面临理论与实证背离的困境。这些经典理论存在致命的不足:局限在严格的“理性”假说基础上,忽视了行为人的实际决策行为。同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异象:投资并购领域出现了 “收购公司股东损益之谜”。经典的财务理论无法合理解释这些异象。为找到合理的解释理由,一些研究学者开始放弃“理性经济人”假设,从决策者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入手,对个体决策主体进行研究,寻求合理解释经济异象问题的另一途径,以非理性行为主体为研究对象的行为金融学产生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最为稳定的行为现象,即个体普遍认为自身能力优于平均现象,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稳定的心理偏差称之为过度自信(Langer and Roth, 1975)。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Alicke,1985)。

过度自信心理特征影响了几乎所有的公司财务行为。现有公司财务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决策者理性的严格假设上的。现实难题是:传统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并购理论不能合理解释频频出现在金融市场价值毁损的企业并购行为(投资异象)。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企业并购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创新,本文侧重于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并购行为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问题,从新的角度诠释了公司并购问题,为实务界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

二、文献回顾

不同的学者对过度自信给出了不同定义,如Roll(1986)使用了“狂妄自大”,而Heaton(2002)使用了“乐观”, Malmendier and Tate(2005)使用了“过度自信”。一般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Malmendier and Tate,2005)。

Kim(1980),Rubank和Mikkelson(1984)甚至认为并购会给兼并方带来损失。这些研究表明并购不是以兼并方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

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Hubris Hypothesis)来解释兼并收购中并购方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他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会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在此基础上,他还对企业并购行为与目标公司股价间相互关系作出了一些预测: Roll没有直接去验证他的理论,其他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并购没有给兼并方带来收益。并购行为是对收购方的股东财务向目标公司转移,目标公司股东获益,而收购方股东财务受损。

Malmendier和Tate(2003,2005)从实证研究方面论证了Roll的结论。他们分别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容易实施并购。Lin, Hu和Chen(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我国台湾的数据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同样的结论。

Doukas和Petmezas(2007)发现,与理性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活动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购后公司的长期绩效表现也不理想。Doukas等人以企业发生并购次数作为衡量管理者是否自信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提供了另一个有效的衡量指标。

吴世农等(2007)认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导致过度投资和连续并购。

傅强、方文俊(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与并购呈现显著正相关,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驱动并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唐 蓓(2010)实证检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可能过高估计并购活动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他们更有意愿进行并购活动,为并购价格过高且并购没有增加收购方股东收益的“并购悖论”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

史永东 朱广印(2010)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企业并购政策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并购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标准的激励合约无法解决因管理者过度自信引起的并购失效行为;独立董事却可以有效的防止这种失效行为的发生。

三、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理解无效并购行为

传统企业金融理论认为,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或让自己控制更多的资产或让企业的规模更大从而使得企业更不容易被收购,管理者有时会进行一些降低企业价值的并购,这些并

购是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解决)。行为金融学认为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原因是传统的股权激励措施无法解决这种“非理性”管理者行为,相反,这种激励方式会更加强化管理者的自信程度,进而造成更加无效的并购行为(过度投资)。

由于管理者认识不到自身的非理性行为,他们认为自身是忠于股东的并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因而,保留企业自由现金流,进行再投资,股东实现价值最大化。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在无良好投资项目时,管理者会通过收购其他公司,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行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事实却是,由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并购行为,他们乐观的估计了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在竞购过程中往往接受过高的价格,因此他们更加愿意支付高额的收购费用。同时,过度自信管理者会认为市场低估了公司风险证券的价值,市场对过度自信的所进行的并购活动的负面反应也更为激烈。因而,与股票支付并购价款相比,过度自信管理者会倾向于现金支付并购价款。另一方面,企业并购行为过程中必然花费并购成本,因此,这部分成本构成企业价值的毁损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并购行为其实是对并购企业的价值毁损的行为,这种行为间接的将并购方股东价值转移给目标企业。这种无效并购行为未带来并购协同效应,未增加并购后企业价值。

四、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并购行为特性研究

在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下所进行的企业并购行为,通常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行为特性:

(1)从并购支付方式看: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并购偏好现金支付方式;在自由现金流不足时,过度自信管理者会偏好外部的债务融资进行并购价款支付。

Myers & Majluf(1984)基于管理者理性假设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管理者在筹集资金时会遵循啄序规律,尽量采用内源融资。与其不同的是,Heaton(2002)不考虑信息不对称,从行为金融学视角解释了新优序融资理论。他最早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过度自信管理者通常高估企业未来现金流入,进而高估企业价值。进而,过度自信管理者会认为市场低估了公司风险证券的价值,他们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当公司必须寻求外部融资时,由于股票价格比债券价格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感,这时发行权益性证券比发行债券的成本要更高,所以管理者偏好债务融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驱使管理者产生融资偏好:内源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选择权益融资。根据行为金融学新优序融资理论来看,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内源融资。因此,在公司经营获得自由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管理者会更多的考虑到未来融资需求,偏好低成本的内源融资的过度自信管理者,不愿将公司现金流分配给股东。

从过度自信管理者的目标来看,管理者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创造财富。行为金融学认为,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隐含假设是管理者是忠于股东的。由于管理者普遍存在“优于平均”心理意识,管理者留存经营现金流进行投资的预期收益会高于将企业经营盈利以股利形式发放给股东自己投资获得收益。作为过度自信的公司管理者,他(她)更倾向于将经营所获得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为股东创造比股东自己投资更多的收益。相对于把自由现金流发放给

股东,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将最大限度的保留公司自由现金流。为投资所留存的自由现金流,被直接用来支付并购价款。

(2)从并购频率来看: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并购行为发生频率高于管理者非过度自信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连续的并购行为。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将自己的技能同所在群体的其他个体比较时,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才能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且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而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偶然因素或者外部因素(Langer,1975)。“人是过度自信的”是心理学关于判断的最重要发现(Debondt and Thaler,1995)。过度自信意味着投资者对自己付出努力必然得到回报的能力持有一种“过度乐观”情绪。在公司并购决策中,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于“好于一般水平”的心理现象,即收购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比目标公司要强,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能控制结果的错觉。另一方面成功的并购事件能够提升 CEO 的专业水平,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获得良好的声誉,这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使得管理者有过度自信的内在驱动力。

高估被并方价值的结果是:实施并购行为能够增加企业财富。通常,过度自信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连续的并购行为,一方面,他们过于重视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往往会低估风险,或忽略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如果成功实施并购后的管理者更加过度自信,他们认为自身拥有实施并购的经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下一次能够成功并购的可能性将高于第一次并购行为,因此,他们更有再次实施并购的内在驱动力。

(3)从并购的经济后果来看: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并购行为带来更大的企业财务困境成本。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2009)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扩张影响显著;他们还考虑了实施扩张战略后财务表现,结果发现公司面临更大的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企业扩张行为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如改变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这是企业并购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并购对企业未来的经营产生一定的风险,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如果不重视并购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并购行为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或经营方面的财富协同效应,相反这种扩张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目前,国内外关注企业行为,侧重财务决策行为会给业绩和价值带来何种影响,而该行为对企业风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探讨较少。管理者进行决策过程中最关心也是如何创造最大化的利润和价值,却经常忽略随之而来的风险。企业风险与企业活动相伴而生,如果仅仅偏重于企业业绩或价值,而忽略了风险,将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陷入破产境地。

国外对企业价值的重视及对企业风险的忽略,是因为他们认为对公司股价的定位就包含了市场对公司未来风险的预期判断。市场很难评估企业并购行为背后的风险,诸多企业失败并非因为企业业绩不好或者说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必须考虑并购行为同步产生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反应更是异常。一次并购方案的宣布可能使某一ST公司带来十几个或几十个涨停板,而之后却面临一路的股价

下降,甚至是跌低于并购前股价。这是并购行为带来的风险的一个最直接体现。

企业的并购行为会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或价值毁损。Higgins和Schall(1975)认为,并购扩张可能加大企业的破产风险;Mueller(1977)基于市场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并购之后升高的贝塔值意味着并购扩张的结果是使得整个企业具有更高的风险与波动性。由于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现金方式和债务支付,因此,并购行为的实施会给主并方带来直接的财务负担。在我国,过度自信的扩张可能是在不考虑自身及市场的实际情况下所进行的盲目扩张;同时,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又难以对这种盲目扩张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所有这些可能会造成企业扩张的低效性。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最显著特征是高估收益,而低估风险。因此,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来说,快速并购扩张可能会增大企业风险,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五、总结

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理论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传统公司财务理论所研究的有效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股权激励或高管持股方式,无法解决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所引发的并购异象问题。传统并购投资理论失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考虑了并购行为外部的因素(价值增加、规模效益等)对并购行为的驱动,却忽略了实际决策行为主体的并购心理偏好。因此,本文从并购行为供给方(管理者决策结果)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上市公司投资并购行为,为该领域研究的寻找可能出路。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改进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Heaton, J.B., 2002,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31, pp.3—45.[2]John Doukas and Dimitris Petmezas.Acquisitions, “Overconfident Managers and Self-attribution Bias”,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no.3(2007)pp.531-577.[3]Langer, Ellen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 pp.311—328

[4]Lin Y, Hu S, Chen M.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05, 13(5): 523-546.[5]Malmendier U.Tate G A.Yan J.Corporate financial politics with overconfident managers

[EB/OL].(2007-07-30)

[6]Myers, S.and N.Majluf, 1984,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 pp.187 ̄2

21[7]Roll, Richard, 1986,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Business, 59, pp.197—216.[8]Weinstein, N.D., 1980, “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pp.806 ̄820

[9]傅强,方文俊.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4): 76-80.[10]李善民、陈文婷,企业并购决策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10

(5),P192-20

1[11]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12]江伟,《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J],财贸研究,2010(1),P130-138

[13]史永东、朱广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0

(2),P25-38

[14]唐蓓,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9),P77-8

3[15]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16]屈耀辉、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财经研究[J],财经研究,2007(2):108-118

第四篇: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时均压力特性试验研究

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时均压力特性模型试验

查高速水力学书,脉动压强及时均压强的基本情况及研究的现状。

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溪洛渡水电站3#泄洪洞优化体型的时均压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工程概况

1.1 泄洪洞优化体型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中段,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拦沙、防洪和改善下游河道航运条件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电站。水电站采用坝身孔口与岸边泄洪洞相结合的泄洪消能方式,约60%的洪水通过坝身宣泄,40%的洪水通过左、右岸各2条的常规“龙落尾”泄洪洞宣泄,泄洪洞采用有压弯洞后接无压泄洪洞方案布置,出口最大单宽流量达278m3/s.m,上、下游落差近190m,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泄洪隧洞。通过模型试验发现,溪洛渡3#泄洪洞原设计体型存在反弧末端附近掺气浓度低和出口挑流水舌冲击河道对岸这两个主要问题。通过增设掺气坎【1】、修改挑坎体型【2】和洞身曲线,对泄洪洞体型进行了优化。1.2 泄洪洞优化体型简介

泄洪洞进口为长25.0m的渐变段,将矩形断面过渡为圆形断面,圆形隧洞直径15.0m,长562.05m,底坡0.00817。进口段后在桩号0+330.873m~0+547.224m之间的压力隧洞平面转弯,弯道隧洞中心线圆弧半径200.0m,圆心角61.98°。在压力隧洞出口采用圆变方的渐变段将过水断面收缩成14.0m×12.0m的矩形断面,其后设置弧形工作门控制水流。工作闸门闸室下游接城门洞型明流隧洞,底坡0.023,断面尺寸14.0m×18.0m(宽×高)。桩号1+036.961后为渥奇曲线段,水平长度为58.55m。抛物线段末端接一长23.2m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段,直线段末端设第1道掺气坎,第1道掺气坎的桩号是1+116.961m。下游85m处设第2道掺气坎,第2道掺气坎的桩号是1+201.961m。其后接半径300m,圆心角为15.1455°的反弧段,反弧末端设置第3道跌坎。第3道跌坎的桩号为1+296.404m,第3道跌坎下游为长140m、底坡为0.08的直线段,在桩号1+436.404m处设置第4道跌坎。第4道跌坎下游是长175.856m、底坡0.08,断面尺寸为14.0m×

与泄洪流量有关,如校核洪水位工况,由于流速较高,时均压力下降的幅度稍大,最小压力为37.01kPa。

龙落尾的抛物线段,受底板凸曲率的影响,时均压力逐渐减小。测点PC32和PC33位于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段内,其时均压力迅速增加,在直线段的末端受第1道掺气挑坎的影响,水位壅高,测点PC33的时均压力增加较大。

掺气挑坎下游泄洪洞底板中心线上的时均压力特性基本相同,即在水舌冲击区时均压力迅速增加,随后逐渐降低,冲击区下游底板时均压力趋于平缓,至掺气挑坎上游,受挑坎的影响,坎上水位增加,该部位的时均压力增大。以校核洪水位为例,第1道掺气挑坎下游水舌冲击区的最大时均压力是173.97kPa(测点PC36),冲击区下游的时均压力在75~81kPa范围内波动。校核洪水位工况下,渥奇面及掺气挑坎底板中心线上的时均压力分布见图2。

171.28kPa41.72kPa***0.07kPa177.74kPa102.93kPa11264.06kPa78akP701.11akP12.***.87kPa263.05kPa

图1 校核洪水位泄洪工况下压力隧洞时均压力分布

(1~11表示测量断面,上图为底板中心线和顶部的压力分布,下图为左、右边墙中线上的压力分布)

PC26PC27PC28PC29PC30PC31PC32PC33PC34PC3PC365PC37PC38PC39PC40PC41PC42PC43PC45PC47PC48PC49PC50PC51PC51PC52PC54PC56PC58PC53PC55PC59PC60PC61PC62PC63PC64PC66PC68PC65PC67PC69PC70PC71PC72PC73PC74PC75PC76

图2 校核洪水位明流段底板中心线时均压力分布

3.2.2 边墙时均压力分布

跌坎下游边墙压力测点布置见图3。

边墙压力测点均位于挑坎下游空腔范围内,各测点的时均压力具有如下特点:1)位于水舌核心区的时均压力变化不大,接近空腔内表面和水流表面测点的时均压力较小;2)水舌冲击区附近边墙测点的时均压力较大;3)冲击区附近边墙测点的时均压力符合上小下大的特点,但是不满足静压分布规律。接近空腔内表面测点,其时均压力为负值。库水位越高,水流的挟气能力越强,空腔中的负压越大,该测点的压力也越小。

图3 跌坎下游边墙压力测点布置

参考文献

下载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视觉分心时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