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又种庄稼又念书,家家出了写字人” 华北农村文化生活逐步发展 表现出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
“又种庄稼又念书,家家出了写字人”
华北农村文化生活逐步发展
表现
出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
《人民日报》 1950.06.17
“又种庄稼又念书,家家出了写字人” 华北农村文化生活逐步发展 表现出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
【新华社十三日讯】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华北老解放区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正逐步建立与发展中。
华北老区农民对文化学习要求的迫切,去冬冬学与今年民校的广泛开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华北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年年都开办冬学,但去冬冬学规模之大与农民学习情绪之热烈和态度之认真,却为过去所未有。仅据河北、山西、察哈尔、平原及北京市郊农村统计,参加冬学的农民即达三百六十余万。山西一省即建立冬学二万余座,每个行政村平均有两座多。青年男女的文化学习热情尤高,据山西黎城、平顺等县二百一十八个村统计,十四至二十五岁的男女青年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六人中,入冬学学文化者达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四人,占百分之九十强。经过认真学习,一般都能认二百字左右,成绩较好的能识六百多字,能写日用便条与简单信件。
由于冬学满足了农民部分的文化要求,农民学习热情更加提高。在今春冬学结束时,参加冬学的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学习。华北各省教育部门为适应此种要求,都及时发布指示,要各地有计划地组织较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据初步统计,平原省二十七个县四个城关区的冬学,已转为民校的有四千五百余座,入校农民达二十四万余人(编者注——据最近本报所收到材料,平原省四十八个县、五个城关区、一个市,参加民校学习的已达三十万八千一百零二人);山西也已建立民校三千余座。各地民校数量与规模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在群众自觉自动的努力下,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得到克服,不少青年合伙打柴卖钱买文具,妇女们以加工纺织来解决文具问题。
在春耕农忙时,农民们把学习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他们大多白天下地,晚上学习。涉县有些民校并采用流动黑板、送字等办法学习,或由小先生分头到各互助组利用休息时间协助学习。不少青年下地都带着课本,妇女们有些带着石灰块,休息时就写,地边山坡划满了字迹。“学文化,开脑筋,要当新中国的建设人。”这是他们普遍的口号。不少村的民校已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核心。学习文化、科学、政治、时事,已逐渐成为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老年人乐的说:“又种庄稼又念书,如今真是家家出了写字人啦!”在农民这种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的基础上,各地都初步拟定了扫除文盲计划。山西省府文教厅提出三年到五年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消灭干部及青年农民中的文盲。榆次各村普遍成立了扫盲识字委员会;晋城规定了四十五个扫盲重点村,有计划地领导农民进行文化学习。
群众文艺活动的普遍开展,也充分表现出土地改革后农村的新气象。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各地群众文艺活动曾有部分开展,但不够普遍;但现在因为土地改革完成,生产力有了提高,广泛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这在今年春节的文娱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山西、河北、平原等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唱、自乐,以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来表达他们欢快的心情。仅据平原林县一县统计,今年春节群众自编的快板、鼓词、短剧、歌曲等即达四百余件。这些创作的内容多为动员大生产、宣传时事、反迷信等。农民以他们熟悉的人物与思想,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与要求,有些并用生动的形象正确地解释了人民政府的政策,对大生产运动与各种建设工作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如清苑县大李各庄农民编演了“团结生产”一剧,教育了该村“盼吃大锅饭”的懒汉,也启发了怕“吃大锅饭”的中农,消除了开展生产的思想障碍。各种文娱组织如秧歌队、农村剧团等也大大发展起来。河北保定等六个专区四十二县即共有业余剧团一千八百多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剧团。秧歌队形式尤为广大群众所欢迎,老头、老婆以至男、女儿童普遍参加。仅石家庄、天津两专区今年春节即有秧歌二千三百余班。这些新的群众文艺活动,在大部地区已夺取与代替了封建迷信的文化阵地,使农村残余的封建道德与社会舆论,有了显著的改变。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旧戏剧与旧艺术,在这种新的要求下也有了巨大的改造。
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武乡、黎城等地,农村的读报组、通讯组也已开始建立。农民们于生产空隙听读报,谈论国家大事。有些村干部和农民还常给报纸投稿,报道村中的生产与工作情况。黑板报几乎村村都有,村中当前作什么,就及时写上什么,成为推动全村中心工作的指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