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逆境成才的例子
逆境成才的例子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去寻找工作,后来也如愿以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和聪明才干。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登上了“戏剧大师”的宝座。
被称为东方鸿儒的季羡林,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当自己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出去很远的地方,到别人割过庄稼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粉,做了一锅面饼子,我大概吃出味道来,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吃了一块,让母亲看见了,她赶着要打我。我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就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办法来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面饼吃光”他又说,“现在写这些还有什么意思!但它使我终身受用。有时能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接着他又说:“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是坑害子女”。
德国音乐大师巴赫,他9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第2年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为了学习音乐,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旅费,一个人步行400多公里到汉堡去拜师求艺,为了学习名家名曲,想借他哥哥的曲谱,可他哥哥执意不同意,他偷偷抄曲谱,一抄就是半年。他哥哥不支持他学音乐,可他对音乐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含辛茹苦,勤奋追求,终于获得成功。所以,有人说他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法拉第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的,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清初,大清子弟仅十二万人对抗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可谓逆境,但是,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朝军队,还包括曾经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实际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可以用《易经》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进入顺境,自鸣不凡起来,失去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学会了做寄生虫,丧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灭亡,给我国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漫长的中国历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兴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长的.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以他们亲民、爱民、为民、务实、勤俭的作风,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他们已经真正彻底地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党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们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向前进!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授,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整天游荡。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他家彻底破产,一贫如洗,昔日的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连女友也当众羞辱他。从此,他醒悟了,开始发愤读书,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著名物理学大师牛顿,出生在英国的一个村庄里。在他出生2个月前,父亲就去世了,抛下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难。牛顿2岁时,母亲又改嫁一个非常刻薄的单身汉,他不肯收留牛顿这个“拖油瓶”,母亲无奈只好把小牛顿托付给年老的外婆。从此,祖孙俩艰难度日。外婆对这个可怜的小外孙很关爱,后来还送他进小学读书。当牛顿长到14岁时,继父又因病去世。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外婆家。继父又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全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叫牛顿停止读书,在家操劳家务,种田放牛。牛顿很体谅母亲的苦处,他不仅农活干得好,同时还坚持学习。他常常忙里偷闲,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外出放牛羊时,也带着书本,有时看书入了迷,牛羊跑到地里吃了许多庄稼,甚至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他也毫无察觉。他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在舅父的劝导下,母亲总算同意牛顿回到学校读书。由于成绩优良,提早中学毕业,18岁考入英国剑桥大学,就这样走上了他的成才之路。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去寻找工作,后来也如愿以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和聪明才干。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登上了“戏剧大师”的宝座。
被称为东方鸿儒的季羡林,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当自己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出去很远的地方,到别人割过庄稼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粉,做了一锅面饼子,我大概吃出味道来,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吃了一块,让母亲看见了,她赶着要打我。我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就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办法来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面饼吃光”他又说,“现在写这些还有什么意思!但它使我终身受用。有时能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接着他又说:“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是坑害子女”。
德国音乐大师巴赫,他9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第2年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为了学习音乐,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旅费,一个人步行400多公里到汉堡去拜师求艺,为了学习名家名曲,想借他哥哥的曲谱,可他哥哥执意不同意,他偷偷抄曲谱,一抄就是半年。他哥哥不支持他学音乐,可他对音乐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含辛茹苦,勤奋追求,终于获得成功。所以,有人说他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孔子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古代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事例.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爱迪生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左丘明 双目失明 却 写成了 《左氏春秋》 孙膑受了刖刑 后成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扬名千古。还有司马迁啊 受了 宫刑后 写成了《史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当他呱呱坠地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一个富贵的家庭,还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但是一个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生长在富贵家庭里的人,如果不好好利用不愁吃穿的优越条件,勤奋读书,努力实践,也就是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走成才的道路,那么他就可能庸庸碌碌地虚度此生,对社会国家民族毫无贡献。反之,生长在贫穷家庭里的人,如果不被艰难困苦吓倒,而是敢于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勤奋读书,努力实践,那就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走上成才的道路,成为对社会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生长在富贵家庭里,肯于努力用功而成才的人也有不少,但更多的是生长在贫穷家庭,在逆境中奋起努力,最后终于成才的人。前一种人当然值得称赞,后一种人则是应当加倍赞扬,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民族性,他们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古代在逆境中奋起努力而终于成才的人很多,举不胜举,这里只能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并且一直为人们赞扬的来介绍。
战国时期的苏秦,青年时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捞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没有能说得动列国的君主,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家里的人看到他穿着破衣服,趿拉着草鞋,挑着个铺盖卷,像条丧家之犬那样回家来,知道他在外面没有混出个名堂,就都不理睬他。妻子关上房门不让他进去睡觉,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骂他没有出息。苏秦处在这种逆境之中,开始只是伤心落泪,过后才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所以出去游说难以成功。从此他就发愤用功,每天读书到深夜。实在困倦极了,就想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来,那就是在梁上挂一根绳子,松松地套在头上,打瞌睡时,头一下垂,绳子绷紧,就吓醒了;如果神智还不清醒,还发困,就再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觉到痛,神智清醒了,就继续读书。他这种在肉体上折磨自己的办法虽然并不高明,是一种笨法子,但在苏秦来说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采用的,为的是激励自己用功读书。他就是用这种笨法子硬逼着自己读了许多书,增长了学识和才干。后来他又一次出门去周游列国,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如簧之舌,说动了燕昭王,帮助燕国联合了韩、赵、魏、楚、秦等国,用反间计打败了齐国。苏秦自己虽然被齐国捉住车裂而死,但是他在逆境中奋起用功,终于学有所成,这一点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所以中国古代常常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应刻苦用功读书。汉朝的司马迁,出生在史官家庭。他从10岁那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儒家经典和史书,下决心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从20岁起,努力去进行社会实践,到全国各地去游历,访求名山大川,调查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遗迹和遗闻轶事,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撰写史书作准备。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司马迁头上,他的好朋友李陵在跟匈奴作战中战败被俘,投降了。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因而被投入监狱。第二年,又被施以腐刑,使他成了一个生理上残缺不全的人。面对这样的不幸,换一个人,可能会从此萎靡不振,丧失进取的信心,放弃一切事业。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的人,他决定忍受屈辱,坚强地活下来,定要写一部“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的史书。他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他一定要写一部能按照自己的看法,来合理地解释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历史书。这是他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决不轻生。从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遍遍地修改写出来的书稿。经过大约19年的勤奋工作,终于写了一部50多万言的《史记》。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史书创造了一种体例,用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几种形式,系统地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朝前期的历史,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种种情况,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司马迁讲到历史上许多人在逆境中发愤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他自己就是以这些人为榜样,才树立起了信心,所以能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汉朝的匡衡,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终于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所谓“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办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意思是说,匡衡是十分熟悉《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一定会使人听了高高兴兴。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后让他当了丞相。匡衡在艰难的环境中发愤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匡衡凿壁偷光
晋朝的葛洪,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到葛洪父亲这一代,家里已经十分贫穷了。葛洪13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更困难了,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上学读书更谈不上了。可是少年葛洪十分喜欢学习,他宁可饿肚子,书却不能不读。他从不向人借钱买米买柴,却常常向人借书来读。有些书读起来能朗朗上口,他就把它背诵下来,一有空闲就背上一遍,细细体会其中的意思。有的书文字古奥,读起来佶屈聱〔ao 熬〕牙,不易背诵,他就抄下来读。葛洪没有钱买纸笔,为了抄书的需要,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去砍柴卖钱,把得到的钱买纸笔抄书。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要抄完一定数量的书才上床睡觉,以便第二天出去干活时能带着去读。葛洪就这样在逆境中刻苦奋斗,读了不少书。他特别喜欢炼丹学和医学,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了《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书。炼丹是想炼出使人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事,但是炼丹要利用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这却是合于科学道理的,葛洪因此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早期的化学家。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更大,他研究了许多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外科、儿科、眼科等疾病的防治方法。他实在不愧为一位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好榜样。
葛洪砍柴买纸笔抄书读
南北朝时期齐梁间的无神论者范缜,幼年丧父,家里很穷,但是他好学不倦,在贫穷的环境中一点儿也不气馁。10多岁时,他投到沛国刘瓛〔huan 环〕的门下学习。刘瓛是当时很著名的学者,门下弟子成群,其中大多数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他们来回都乘车坐轿,穿戴的衣服鞋帽都是用绫罗绸缎制成的,甚至身上还要涂脂抹粉,借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范缜身穿麻布衣服,脚上一双草鞋,每天来回都是步行。同学们用鄙夷的眼光看他,都说这个穷小子真不配和他们坐在同一个讲堂上听课。范缜身处如此逆境,安之若素,毫不灰心。他认为衣着华丽只是外表美,并不是一个人的真美;只有学识丰富,内心充实,心灵美,才算是一个人的真美,所以他对自己的朴素衣着一点儿也不觉得惭愧,而是照样刻苦用功,充实自己。他的成绩一直都比其他同学好得多。经过多年刻苦努力,范缜终于学有所成,告别老师。当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盛行,人们都很迷信鬼神,相信因果报应之说。范缜却不信佛,著《神灭论》表达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还跟梁武帝组织的众多的佛门信徒进行公开辩论,一一驳倒了他们的责难。范缜真不愧是个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获得成就的了不起的无神论者。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死了父亲,因为家里太穷,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长大一点儿以后,就辞别母亲,到外地去读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只好依靠自己的努力挣一点儿钱,或接受亲戚朋友的资助。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夜不停地加倍用功。冬夜很长,读书读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米,不能每餐都吃干饭,就餐餐都吃粥。他每天用一把米煮成很稠的粥,等粥冷下来凝结成块时,用筷子在中间划个十字,把粥分为四块,早上、中午、晚上和半夜里,各吃一块充饥。他买不起菜,就去田野里采点野菜,用盐腌了,切成几段,每次吃一段。这种艰苦的生活,别人很难熬得下去,范仲淹却咬着牙忍受。他读到《孟子》中有一段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天爷要让谁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一定会让他先经受一连串的磨难,用各种各样的苦楚来锻炼他,使他经得起考验,学会许多本来不知道的本领。孟子把吃苦受难看做是天的意志,当然是不正确的。但范仲淹觉得这段话的内容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就把它抄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准备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做了官。他把母亲接回来奉养,并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日里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吃两碗以上的荤菜,穿的衣服都由妻子亲自缝制。他把钱节省下来,资助像自己早年一样的穷孩子。范仲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两句话说:一个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不是身处逆境,经过艰苦奋斗而成才的人,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也一定体会不了做人应该具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像范仲淹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而成才的人,永远是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所应该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范仲淹寒夜苦读
宋朝大将狄青,出身农家,自幼学过武艺。他16岁那年,为了替犯了法的哥哥顶替罪名,被判处流放,脸上刺了字,发配他乡。脸上刺的字人人都能看得见,这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从此就不能做出头露面的工作了。当时边防吃紧,军队中需要人,狄青就只好在军队中当了一名士兵。为了使自己的受辱之身还能有个出头之日,他在军队中刻苦练武,争取有朝一日能杀敌立功。后来他在参加的20多次战斗中每次都打头阵,奋勇杀敌,立了大功,受到了朝廷大臣范仲淹和韩琦的赏识,保荐他做了将军。狄青虽然有了出头之日,但他仍然时刻不忘自己原先是个罪犯,必须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才能获得人们的谅解和尊敬,所以他照常刻苦练武,遇有战争仍是身先士卒地去冲杀。有一次,狄青又立了大功,宋仁宗下令召见他。见面以后,宋仁宗见狄青脸上刺着字,觉得有伤大将的尊严,就传令御药房送来能去掉脸上刺字痕迹的药,赏赐给狄青。可是狄青辞谢了宋仁宗的赏赐,他说:“谢谢陛下的恩典,臣的脸上留着罪犯的痕迹也有一定的好处。第一,它能使人们知道朝廷是只看一个人的现实表现而不咎既往的,臣以罪犯之身而仍能做大将军,这就是一个实例;第二,脸上的字使臣时常保持羞耻之心,知道在逆境中应当加倍努力,不能松懈,所以臣愿保留着脸上这些字,既作为激励将士的标记,也作为勉励自己的标记。”后来狄青一直做到枢密使的高位,与宰相并列。
南宋时做过宰相的洪适,是爱国英雄、文学家、史学家洪皓的长子。洪适13岁那年,洪皓奉命出使金国。因为他是个能文能武办事干练的人才,被金太宗完颜晟看中,硬把他扣留在金国不肯放回。父亲走了以后,洪适上有祖母和母亲需要侍奉,下有两个弟弟需要抚养教育,沉重的担子落到了这个13岁的少年肩上。坚强的洪适没有掉泪,默默地挑起了家庭重担,一方面自己刻苦学习,另一方面督促两个弟弟也跟他一起用功读书。一有空闲,他还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给祖母、母亲和弟弟讲故事,说笑话,让他们暂时忘记父亲被扣留的不幸。艰苦的生活把洪适这个13岁的少年磨练得像成年人那样老练,他早早地成才了。这样苦熬了13年,26岁的他和24岁的二弟洪遵终于双双考中了博学宏词科,赐进士出身。20岁的三弟洪迈学问也大有长进。宋高宗听说洪适在父亲被金国扣留的13年中能勤俭持家,刻苦自立,不但自己成才,还把弟弟培养成才,十分高兴,特地召见他们兄弟三人,当场表扬他们说:“父在远方,子能自立,这是忠义的报应,应当好好褒扬。”他任命洪适、洪遵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为皇帝发布的文告做文字修饰工作。又过了二年,被金国扣留达15年之久的洪皓终于被释放回国,全家得以团圆。后来洪适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也就是宰相,为南宋政治革新做了许多工作。他还在业余写了许多诗文,称得上是个文学家。洪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重大成就,这与他少年时代就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刻苦用功分不开。
元朝前身蒙古帝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原是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首领也速该的儿子。他九岁那年,也速该被仇人塔塔儿部的人毒死,整个氏族的人纷纷离散,牛羊驼马也被抢劫一空。铁木真和两个弟弟在母亲的保护下躲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靠着摘野果、猎野兽充饥,日子过得艰苦极了。母亲教育儿子不要被艰苦的环境吓倒,应当牢记仇恨,努力锻炼身体,学好武艺,为复兴尼伦部孛儿只斤族而奋斗。铁木真牢记母亲的教导,在逆境中奋起,刻苦锻炼,一天天成长起来。邻近的泰赤乌部怕铁木真长大后团结旧部跟他们作对,就纠集人马来捉拿铁木真。铁木真只身逃入深山密林,泰赤乌部包围了森林,最后终于捉住了铁木真,给他戴上木枷,囚禁了起来。机警勇敢的铁木真乘机逃了出来,他打碎木枷,逃回家中,把全家迁到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躲过了泰赤乌部的迫害。从此以后,铁木真更加紧了练武。他还到处寻找父亲也速该的旧部,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然后再进一步去联合其他部落。因为铁木真武艺高强,性格豪爽,办事公正,逐渐地受到蒙古各部落的拥护。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部落,他就派兵去征讨。最后,铁木真终于在33岁那年当上了可汗。以后,他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成为全蒙古的大汗,建立起了蒙古帝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逆境中奋起成才的一位最了不起的英雄。
明朝的宋濂,从小喜欢读书,可是家境贫寒,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破衣服,又哪里有钱买书来读?因此他只好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书。借来的书必须及时归还,要想过后还能读,就必须动手把书抄下来。在数九寒天,砚台里的水结冰了,手指头冻僵了,也不敢停止抄写,只好用嘴里哈出的热气把砚台上的冰化了,把手指头哈暖了,赶着抄完,按时把书归还人家。正是由于宋濂很守信用,所以人家才乐意把书借给他。有了书,在读的时候不免会碰到疑难问题,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就必须找位老师请教,帮助解疑释难。宋濂的家乡比较偏僻,学问比他好的老师实在难找,于是只好背起书箱,翻山越岭,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寻访有名望的老师。他夏顶烈日,冬冒风雪,为了把书读懂而东奔西走,从来不敢叫一声苦。有的老师性情温和,对宋濂的疑问肯耐心解答。有的老师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怒大声训斥人。遇到这种情况,宋濂只好屏息弯腰站在一旁,侧耳恭听,等到老师的怒气平息重露欢颜的时候,再抓紧机会请教,以求对所读的书能彻底理解。就这样长期坚持在困难的环境中勤奋学习,宋濂终于成了一个学问出众的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宋濂帮助他制订各种典章制度,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位大臣。宋濂在逆境中奋斗的事迹,不光在当时被许多读书人奉为楷模,就是在今天也具有激励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宋濂冒着风雪去找老师
明朝末年的唐汝询,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自学成才的盲诗人。他五岁以前,生得眉清目秀,很早就跟着几个哥哥认字读书。五岁那年因为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双目失明,成了盲人。遇到如此重大的不幸,唐汝询的内心自然十分痛苦,可是他生性好强,决不向命运屈服。每逢几个哥哥朗朗读书时,他就在一边侧耳静听,字字句句都记在心头。有时候,哥哥读一篇文章读了几十遍还背不下来,而在一边听着的唐汝询却早已能背下来了。唐汝询特别喜欢诗歌,因为一首诗歌只有几十个字,而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真可谓言简意赅。诗歌都合辙押韵,朗读起来音节铿锵,容易记忆。因此唐汝询常常请求哥哥给他朗诵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著名诗篇全都记了下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汝询记熟许多诗歌以后,经过仔细体会,逐渐懂得了用字押韵的技巧,并进一步懂得了怎样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他开始创作起诗歌来了。因为眼睛看不见,他自己不能写字,就用口朗诵,请哥哥帮他写在纸上。他越创作,越有进步,所作的诗歌震惊了周围的人。人们争相传抄朗诵唐汝询的诗作,都说他虽然双目失明,可是心灵却是十分明亮的,创作出来的诗歌能深深地打动别人的心。唐汝询就这样克服失明的痛苦,勤奋学习,努力创作,作了一千多首诗,成了一位有名的盲诗人。与此同时,唐汝询还与人合作,为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唐诗做注解,撰著了一部《唐诗解》的书。有人说,生活上的贫穷容易对付,生理上的残缺很难克服,特别是眼睛,那是人类观察事物和读书写字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想成才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唐汝询在双目失明以后不甘心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在哥哥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自学成才,成了一位著名的盲诗人。唐汝询的事迹不仅对盲人有教育意义,就是对耳聪目明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这说明了一个人只要有自强不息的内因,任何艰难困苦都是阻挡不了他成才的。
第二篇:逆境成才的例子[定稿]
逆境成才的例子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去寻找工作,后来也如愿以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和聪明才干。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登上了“戏剧大师”的宝座。
被称为东方鸿儒的季羡林,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当自己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出去很远的地方,到别人割过庄稼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粉,做了一锅面饼子,我大概吃出味道来,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吃了一块,让母亲看见了,她赶着要打我。我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就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办法来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面饼吃光”他又说,“现在写这些还有什么意思!但它使我终身受用。有时能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接着他又说:“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是坑害子女”。
德国音乐大师巴赫,他9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第2年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为了学习音乐,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旅费,一个人步行400多公里到汉堡去拜师求艺,为了学习名家名曲,想借他哥哥的曲谱,可他哥哥执意不同意,他偷偷抄曲谱,一抄就是半年。他哥哥不支持他学音乐,可他对音乐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含辛茹苦,勤奋追求,终于获得成功。所以,有人说他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法拉第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的,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清初,大清子弟仅十二万人对抗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可谓逆境,但是,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朝军队,还包括曾经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实际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可以用《易经》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进入顺境,自鸣不凡起来,失去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学会了做寄生虫,丧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灭亡,给我国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漫长的中国历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兴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长的.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以他们亲民、爱民、为民、务实、勤俭的作风,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他们已经真正彻底地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党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们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向前进!
第三篇:逆境与成才
逆境与成才
题目准确,紧扣话题,抓住话题关键词.《逆境造就人才》、《逆境铸成功》、《逆境出人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偏题:《挫折对人才的重要性》、《逆境与成才的必然关系》。 开篇点题:
1、《逆境与成才的必然关系》“逆境成就人才”这是大多数人所支持的观点。然而,也有不同意者。他们各抒己见,每方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次议论将会带来大的收获。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古往今来,大多数名人志士都是从困境中被发现,从而一步步走上成功,所以困境可以成就人才,乱世可以造就英雄。
凤头:《荆棘与鲜花》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人的生命似漫天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告别,不遇到岛屿、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如他„„
《在逆境中成才》
雨果曾说过: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由此可见,人这一生不经历风风雨雨,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历史上,诸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逆境中经受磨难与历练后,才铸就他们的成功。 过渡语:
《逆境造就人才》
3.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5.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7.这时可能有人问道:“这些都是古代的例子,但是当今的社会是怎样呢?”
9.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逆境铸人才》例如:再例如
四、旧材新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古仁人大多都是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从成大业,能够扬名立册,永垂不朽。
当五湖大战以越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时,当吴王夫差的人马攻陷越国时,越王勾践站在高高的悬崖上,掩面长叹,面对着五千败兵残将,越王蓦然回首,那是他祖先的土地,那是他子民的家园啊!他毅然放下自己高贵的尊严。当吴王夫差的双脚踏在他那坚硬的背上时,当他那高贵的双膝跪在地上时,当吴王的士卒嘲笑他时,他脸上挂着笑,心中却含着泪。勾践卧薪尝胆,忍受着如此的耻辱,才使得他最后灭吴复越。
不仅古代文人墨客、武将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就连现代人也有这种在逆境中成长的品质,正是这种逆境锻炼了他们,成就了他们。《好的心态+毅力=成功》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一心只想复国。他便每天刻苦攻读兵书,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此来策励自己不忘耻辱。进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成功地光复了越国。
卧薪尝胆,逆境求存,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打散乌云,迎接美丽的彩虹;这种力量能划破天际,带来美好的希望;这种力量能冲破阻石,走向幸福的明天。 篇议论
逆境出人才
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天空不大晴朗,脚下总有泥泞,曲折的山路,难免会拌脚石,但是,请勿忘记,拌脚石也许正是激励你爬上巅峰的指挥棒。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我坚信:逆境出人才。
当其他孩子在父母呵护下快乐成才,当其他孩子捧着书本在教室放声朗读。他在干什么?他——赖东进,当时正在街道一角双腿跪着乞讨,或挨家挨户敲门乞讨剩饭,或帮母亲洗衣服,或牵着瞎子爸爸在路边拉二胡„„命运总爱考验那些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还要照顾一家十几口人,试问,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那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赖东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他不因自己命不好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因为他知道,虽然他的一半命运在上帝手里,但他还拥有另一半命运,他就是要运用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他不怕吃有蚂蚁的剩菜,他不怕给别人用石头砸,他不怕给狗追,他只把手中拥有的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当身处逆境时,他就是凭借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凭借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企业家,成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是逆境成就了他!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是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这人生逆境造就了天才。苏东坡带着一个流犯的身份走进黄州,那可是官场的污水将他泼洒而来的。他满心侥幸而又绝望着看着眼前荒凉的黄州,四周寂静,惟独山水流过,鸟儿鸣唱,那便是官场献给他最“美”的赞礼了。面对这样的逆境,苏东坡痛苦过,徘徊过,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赤壁旁,他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他也许是想到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蔡,受尽欺凌,终成《春秋》;屈原放逐写了《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在那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心灵的孤独,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文学巨篇。
逆境出人才,但并非只有逆境才出人才。逆境也好顺境也罢,能否成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只不过逆境更易磨炼人的意志。逆境可以把弱者的精神摧毁,可以把弱者的脊梁压弯,让弱者的头颅低下,但同时,逆境又是砥砺意志的磨刀石,灵魂的再生地。朋友,当遭遇曲折时,请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曲折的遗憾。坚强的人会迎难而上,从而获得加倍的报偿,因为逆境中,更易出人才。
第四篇:逆境与成才
论证分析的过程,名人名言道理论据
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别林斯基说过:“逆境是最好的大学。”
4、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拜伦
5、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
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谚语
7、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8、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
9、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10、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用患难来促成的。(大仲马)
1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12、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赫胥黎)
13、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才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14、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15、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高尔基)
16、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17、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8、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经历更能坚强不屈,厄运是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19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因祸得以成功,因福归于平庸。
20古人云:“忧劳可以兴邦,逸愉足以亡身。”
球王贝利在喜得贵子时有记者祝贺说:“你的儿子长得多壮实,将来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回答:“狮子要是不饿的话,是不会去捕猎的。我儿子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球星,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是很贫穷的。”正是少时贫困潦倒的家境,才造就了球王贝利。他追逐梦想,努力奋斗,为获取成功在逆境中艰难前行,最终取得成功,而他的儿子,先天有父亲所留的巨资家产,在温室顺境中快乐地成长,想像其父一样成就事业的确够难。所以逆境是强者的成才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因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假如当时司马迁没有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他能写出这千古流传的《史记》,还会刻画出荆轲、毛遂这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么?
苏格拉底说过,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生的最高学府。逆境是一所大学,许多名人伟人都是在这所大学里磨练成才,而后取得辉煌成就的。譬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时的从容,罗斯福在挫折面前的淡定,贝多芬在厄运中的抗争……我们被无数身处逆境却执着无畏的人们深深打动。是逆境,给了他们一颗勇敢的心;是逆境,给了他们超越自我的力量;是逆境,终使他们名垂千古。
且看苏轼,几经贬谪,四处漂泊,人生虽大起大落,挫折重重,都不会使他一蹶不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都不能使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不论是黄州的赤壁,或是海南的儋州,他那颗坚强的心永不沉沦,在逆境的磨砺下,苏轼成就了人生之巅!“一蓑烟雨任平生,”又何惧荆棘满路、心无归处?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正是在苦难的逆境里,定格了苏轼不朽的辉煌,令后人景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霍金如果没有遭受疾病,他的思绪就不能畅游宇宙,就不会广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贝多芬如果没有坎坷的命运,《命运》就不会震撼一代又一代人;海轮•凯勒若不是熬过那一段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就不能用一颗不屈的心,用爱去拥抱世界;苏轼没有“黄州惠州儋州”,又怎么能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不羁。(倒2段,略例排比增加广度
结尾辩证分析:需要强调的是,逆境出人才,但并非只有逆境才出人才。逆境也好顺境也罢,能否成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只不过逆境更易磨炼人的意志。逆境可以把弱者的精神摧毁,可以把弱者的脊梁压弯,让弱者的头颅低下,但同时,逆境又是砥砺意志的磨刀石,灵魂的再生地。朋友,当遭遇曲折时,请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曲折的遗憾。坚强的人会迎难而上,从而获得加倍的报偿,因为逆境中,更易出人才。
第五篇:逆境有利于成才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
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0 | 梁佑诚:在听完对方辩友的言论当中,对方辩友告诉大家,顺境是等于顺利的境遇,但是她没有告诉大家,到底她谈的是过程中的顺利境遇,还是结果的顺利境遇,所以显然的这一点,我方认为是存疑的.现在我们来理清现在辩题的一个基本的概念,今天我方所指的逆境,其实所指的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及遭遇的困难是高于一般所谓的预期.所以如果一个人,他要付出付出三分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结果他付出了八分,甚至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他面对了一定的逆境,但是当然一这种逆境,不能威胁到他的生命,这种绝境就不是我们今天双方应该讨论的范围.
我方认为所谓的成长,指的是一个人在知识、经验,以及能力及人格方面获得增进,所以简单来说,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当人付出的努力,或者他遭遇的困难,高于他自己本身的预期的时候,我们人依然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上的发展.
我方说,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爱迪生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5万多次的实验,才能够成功地发明了这个简用的电芯,于是就有人问他说,哎,你怎么知道最后的成果一定是成功的呢?爱迪生告诉他说,成功不是惟一的成果,我有了5万多个成果,因为我吸取了5万多次的经验.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我相信在座每位都看过《西游记》,熟悉《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西天取经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取经的结果,而是这一路上克服了困难的这种过程.所以我们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谢谢大家!
首先,我来阐明三个概念。逆境、才和成才。逆境,不顺利的境遇。也就是说,人总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很显然,逆境和险境、绝境不同。才指为社会做出贡献有所作为的人。成才,估名思义,就是掌握才干,形成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逆境顺境都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此我们强调今天论题的适用对象是具有成才意识的独立个体。并且,逆境与顺境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对方辩友肯定会问了。难道顺境就不利用成才了吗?我们不否认顺境有时候也能成才,但 4
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于成才。它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人们可在逆境中积累大量经验。当人身处逆境时要比在顺境中操劳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摆脱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径。于是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艰难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越能抖擞精神,发奋努力,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三,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温下才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逆境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孟子有言,“天将降大用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我方坚信,逆境有利于成才。
难题正方问题:1,解放后的大顺境使人才增多
回答:逆境不顺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你们还没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的克服困难,这就必然的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说一顺境不可能出人才,逆境才能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处不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成长成人。
成长:1.长大;长成。2.一切事物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成长中,我们会学会感恩、会学会团结、学会自立......会学会很多很多;我们也会认识:真、假、善、恶、美、丑。成长是有坎坷的,哪会有人没有磕磕绊绊。经历的坎坷越多,成长的越快。总在顺境生活,永远都不会成长;要相信自己,自己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才叫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