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提升练(二十)文学类文本阅读(B组)
专题提升练(二十)文学类文本阅读(B组)(建议用时30分钟)
一、(2014·漳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摄氏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最黑暗的时节。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就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梦似幻。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⑪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它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⑫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⑬2012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
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己。
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尔吠几声。阳光很暖和,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素。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候,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B.第③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解析】选AE。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有误。E.“‘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2.“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②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3.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方法技巧】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三个有效途径
(1)掌握景与情的关系,答好景物描写类问题。景物描写题在小说、散文文本里居多,解答时要抓住景与情的关系这个总原则。
第二篇: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综合练7
综合练7 1.(2015·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初冬道中 曾 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注 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5分)答:
(2)请简要赏析颔联“射”“腾”二字的妙处。(6分)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5分)答:
(2)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太原早秋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试赏析“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的妙处。(5分)答:
(2)诗句“心飞故国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
4.(2015·甘肃部分高中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
注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宋]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
[注]
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 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
(2)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精析
综合练7 1.(1)溪潭清澈,写其品行纯洁;日射天腾,见其志向高远;竹柏后凋,明其坚守之意;青萍之叹,叙其壮志难酬;马踏西风,抒其凌云豪情。
解析 根据诗歌中“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逐联分析。
(2)“射”字突出阳光的力量和气势,描画出瑰丽的冬日山景;“腾”字运用拟物手法,将天空比作不受羁绊的骏马,极写冬日天空之高旷。“射”“腾”二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赞美自然之情,寄寓了诗人奋发有为之志。
解析 答题步骤:解释二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二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
(2)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3.(1)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2)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归心似箭,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4.(1)王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牛羊徐徐归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归,雉鸡鸣叫归巢,蚕儿吐丝作茧,农夫荷锄归来,万物皆有所归。这使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吟咏《式微》,以表归隐田园的心情。潘诗写自己客居他乡,奔波劳碌,异常孤独,终于得以自异地归家,表现了急切的思归心情。
(2)王诗使用牛羊、雉鸡、桑蚕等意象,充满浓郁的乡间气息,诗人以它们的自然,亲切,素朴,表现万物皆有所归的安详,恬静,闲逸。潘诗使用新月、落日、大雁等意象,渲染出环境的凄清,体现离家之久的感伤及无人相伴的孤寂,同时也体现出归家的强烈渴望。
第三篇:【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0)]
1.(201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③大泽乡。
颍川汤沐④尽,空羡夥颐王⑤。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1)概括诗歌前两联的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2.(2014·宜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望 海 楼① 米 芾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2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2分)
(2)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对比写景,请具体结合诗歌说明。(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联写景自楼内向外远望,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画角、沧洲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和趋向的对比,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2014·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 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结合词句,请说说上阕表现了词人的哪些情感。(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离惜别之情。以“绿树”“长亭”交代了分别的特定环境;用感伤的“阳关”音乐渲染离别的气氛;(2分)羁旅感伤之情。将
自己“行人”的身份与“今朝秋色”的时令特点结合起来,更增强了分离时的感伤色彩。(2分)
(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历来被后人称道,说说你读这一句表达特色方面的体会。(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想象的手法(虚写、以虚写实也可),(1分)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便可不必与朋友分离;(1分)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起的愿望,更突显了当下不得不别的痛苦。(2分)
4.(2014·鄂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秋柳 蒲松龄
旧向长堤缆画桡①,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注】①画桡:指画舫,油漆彩绘之舟。
(1)“旧向长堤缆画桡”中“缆”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妙处?(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缆”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当初长堤上的垂柳如缆,仿佛要挽住远行的画舫,写出了杨柳的柔美与多情。(2分)②呈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气象,与下一句的秋色萧萧构成对比,画面感强烈。(2分)
(2)这首词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试结合词作内容分析。(4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色萧萧、烟雨迷蒙、西风又起、杨柳低垂的景象共同渲染出一幅萧瑟、悲凉的图景,(2分)有力地表现出了离别后的惆怅之情。(2分)
5.(2014·荆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8分)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语尾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词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又是什么?(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抒发了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6.(2014·武昌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ɡ):快乐。
(1)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分)
示例二:“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观点1分,分析2分,手法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附【诗歌鉴赏】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是因为友人的离去使他产生了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却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带有象征意味,因而自然地过渡到尾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结尾说友人是“暂来”“径往”,表现出诗人更深沉、更内在的怀念之情。
7.(2014·咸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雪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1)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三联。(1分)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答出四种景象即可)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2分)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1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
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客
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1)诗中的“客意”包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2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1分)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1分)(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2分)诗中第一句是实写,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2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浣 溪 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2分)词人倚在栏杆上,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2分)
(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1分)下片,美好之人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1分)通过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2分)10.(2014·荆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①
李 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②。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②解携: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简要赏析。(4分)①别
酒
重
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乱
山
凝
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
②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或运用移情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2)尾联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2分,答“兄长对小弟的无限关爱”也可酌情给分)
②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2分)11.(2014·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注】①钓鱼子陵: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请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别,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1)请简要概括曲中刻画出的人物形象。(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1分)却始终抑郁潦落、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形象。(2分)
(2)这首元曲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鉴赏。(5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景物描写渲染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的伤心情绪。
②虚实相生。“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化用李白《蜀道难》名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主人公劳苦奔波却又落寞凄清、无人赏识的凄苦境况。
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在富春山下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视功名富贵若敝屣的著名“高士”。与他们相比,主人公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处给5分)12.(2014·孝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春 游 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蘸”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2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3分)【加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菩 萨 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鸟啼夜深。(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开头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两句构成鲜明的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1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具体描述了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但又被深夜惊鸟的叫声唤醒。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
答案: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鸟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1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
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2.(2014·烟台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八 高 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1)请赏析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的妙处。(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写马似了解人之离别痛苦而鸣声含愁,马尚且如此,更衬托出诗人不堪忍受离情别绪;(2分)在前句“惜”字的基础上,“复怜”二字使内心的伤感显得更为深重,从而将别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对友人路无知己、前途莫测的担忧和牵挂之情,希望好友谨慎行事、珍惜前程的关切之
情。(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得2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三、考情探究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较少在高考中出现,但亦不可忽视。
(一)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二)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解题方略
(一)散文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规范作答。
(二)小说阅读方法
1.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是否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 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例1:(2012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
(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 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
(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答案示例: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③引发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 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第五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用组合强化练二十含解析
语用组合强化练(二十)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因为一个演讲视频火了。视频中单院长对故宫的各种藏品如数家珍,被大家誉为有智慧、金句多的“段子手”。
②唐朝诗人王维被边塞的奇景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样的风光做过描写。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详细周密的总体规划,零敲碎打的改革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④短短十天的军训过去了,但我们忘不了教官不胜其烦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更忘不了烈日下我们共同奋斗的身影。
⑤短暂的20分钟节目浓缩了王华同志对新疆、农四师、家庭的热爱,他在事业上的坚守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冰壶秋月的松柏胸襟。
⑥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以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侃侃而谈,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B。①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使用正确。②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的。(多用于贬义)褒贬失当。③零敲碎打:指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或处理,也说零打碎敲。使用正确。④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错误,应为“不厌其烦”。⑤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形容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使用正确。⑥侃侃而谈: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不合语境,应为“娓娓道来”。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人的某些比喻,在代表想象力丰富的同时,作者的心灵世界和意志,借此发挥作用,比如说悲哀到“肝肠寸断”,沮丧到“五内俱焚”,深刻到“刻骨铭心”。既然有这样的妙喻,造词的人,想必是所言非虚。能造出如此恰如其分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正是古往今来那些爱恨分明、重情重义的先人的能耐
B.也许只有那些爱恨分明、重情重义的先人才有这能耐吧
C.也许就是那些爱恨分明、重情重义的有能耐的先人吧
D.正是古往今来那些爱恨分明、重情重义的有能耐的先人
【解析】选B。“能造出如此恰如其分的词”指向的是本领,与句意的重心落在“能耐”的A、B项对应,据此可排除句意重心落在“先人”的C、D两项;对“能造出如此恰如其分的词”的原因只能是一种推测,B项表述比较委婉,语气比较符合语境,而A项用的是判断的句式,过于肯定,与推测的语境不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____________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____________我却知道,有不少人,____________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____________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解析】选D。第一处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处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处前后是递进关系,“甚至”比“而且”程度重,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也可以排除A、C两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新版物业条例将增加狗患治理规定,两次受罚者将被纳入严重失信名单,物业如对违规养犬坐视不管的,最高处以3万元以上罚款。
D.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他给自己定下的“铁律”。
【解析】选B。A项,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一面,“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是两面。应在“能”的后面加上“否”。C项,不合逻辑:“最高”和“以上”不能连用,“最高”是确数,“以上”是概数。应去掉“以上”。D项,成分残缺:“打造”缺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全能型”后加“教师”。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个人募捐行为之所以容易演变成社会事件,最重要的原因是媒体扮演了扩声器的角色,原本一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个人募捐行为,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就容易变成一个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大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募捐者就可以轻松获得远超其预期的善款,由此引发道德风险。可是,②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募捐行为就难以产生影响。因此,③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公众媒体协助个人向社会公众开展募捐活动的行为,要求媒体对募捐人的情况作出基本审核,并承担连带责任。
答案:①经过媒体大肆报道 ②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 ③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监管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截止2019年8月底,②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③六年多来,“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付诸行动,④使中国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⑤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⑥“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⑦它开辟了中国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篇章,⑧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句,“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不能带时间词语(作宾语),应改为“截至”。第③句,“付诸”,交付使用的意思,搭配不当,应改为“变为”。第⑥句,“正在”后面残缺成分,后面加“成为”。第⑦句,“开辟”,开创,创立,与“新篇章”不搭配,应改为“谱写”。
答案:①“截止”改为“截至”(或:“截止”后面加“到”);③“付诸”改为“变为”(或:在“付诸”前加“到”);⑥“正在”后面加“成为”;⑦“开辟”改为“谱写”(或:“篇章”改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