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11:1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

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

区纪委办 2010-07-05

近年来,我区纪委坚决贯彻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先后查办了一些有影响、有震动的大要案,其中有多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随着我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加大,区纪委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经初步核实后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刑事处理的案件将会越来越多。对这类案件应如何进行移送和处理,如何规范在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工作,我们通过实践有了如下思考。

一、规范涉刑案件移送和处理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涉刑案件的办理直接影响到违纪案件查办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规范涉刑案件的移送和处理,是体现纪检监察机关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和及时惩处违纪违法分子的决心和力度,是增强查办案件的政治、社会和法纪等综合效果的迫切需要。案件审理部门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审核把关和执纪监督部门,要把切实保障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的要求贯穿于查办案件各个环节。规范对涉刑案件的移送和处理,是案件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区涉刑案件移送和处理的工作模式

近几年,区纪委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经历了“从先移后处”到“先处后移”的两个阶段。

“先移后处”就是先由区纪委初查,发现涉嫌犯罪后就某个违法问题固定证据,再将已查实的问题和未查实的线索一并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待司法机关走完法律程序,作出生效法律判决后,再由区纪委依据生效判决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先处后移”就是由纪委进行调查,先期作出相应的党政纪处分,然后再移送给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走法律程序作出司法判决。这种处理模式也应该是纪委今后涉刑案件移送和处理的发展方向。

三、两种涉刑案件移送和处理模式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第一种“先移后处”模式:

优点:一是有利于尽早、全面突破案件;二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纪委办案风险。纪检监察部门对案件初步核实进行移送后,只需等待法院的生效判决下达,再依据条例对违法犯罪党员按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进行处分就行。这样案件证据、事实、定性都是现成的,案件处理稳妥、简单、有保障。

缺点:一是党政纪处理滞后。对移送司法机关、触犯刑律的违法嫌疑人不能及时开除党籍、公职,使一些已经羁押收监人员仍然享有党员身份,享受工资福利待遇等利益,没有受到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及早、有效惩治。二是教育和警示作用相对较弱。这些案件查处之初在党员干部中会造成强烈的震动和影响,但是待司法判决下达、纪检监察部门进行

党政纪处分时,时间间隔已久,有的已到第二年,如果有上诉、再审的,甚至还可能到第三年,不能趁热打铁,及时处理到位,处分的警示和警诫作用减弱,教育和警示效果相对较差。

第二种“先处后移”模式:

优点:一是提高了执纪能力。一方面,强化了案件查审部门的队伍建设,对案件检查、审理部门履行职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了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强化了案件查审之间的配合监督,案件检查部门更加重视全面收集证据,审理部门也调整角色、关口前移,形成了查审协力负责案件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是促进了法纪衔接。审理部门严格把关,证据收集更为详尽、扎实,可以为司法机关依法裁判提供有力支持,有效避免定性处理中的矛盾与差异,维护了法纪的权威与统一。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院、法院密切联系、加强沟通,能够有效固定证据,锁定案件事实,有力地惩处腐败分子。

三是教育和警示作用更明显。涉刑案件移送审理、及时处理,既保证了执纪行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又及时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成效,树立依法、公正的执纪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独立行使调查权、处分权,及时进行相应的党政纪处分(一般是开除党籍和公职),那么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震动和警诫意义更大,宣传教育作用更明显。

缺点:主要是纪检监察部门的执纪风险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执纪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一是有可能就同一个案件,司法机关在证据材料、案件定性、处理依据等方面与纪检监察部门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冲突,影响法纪的严肃性;二是有可能出现纪检监察部门对违纪行为漏究、违纪款物漏缴等空档问题,一旦出现司法机关查实了更主要的违纪违法行为而漏究、拟受到的处分更重的情况,则纪检监察部门要进行第二次党政纪处分,影响纪检监察执纪的权威性。

四、规范涉刑案件办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有关建议

纪检监察机关对涉刑案件及时、准确地进行纪律处分,其综合效应毋庸置疑。但在实践中,我们深感规范完善涉刑案件办理工作,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政治意识、法纪意识、协调意识和查审合力意识,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严格执行中纪发[2008]33号(《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案工作的意见》)、湘纪发[2009]4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查办案件工作程序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稳妥推进,切实履行各项办案职能,不断提高涉刑案件处理能力和执纪水平。

(一)关于处理时机。根据有关规定,涉刑案件原则上应在移送司法机关前(或同时)作出党政纪处分决定。实践中,大多数案件在移送司法机关前作出党政纪处理,会遇到如何把握适当的“处理时点”这一突出问题。而且,案件经过调查--审理--提交研究--移送司法--再调查--作出处分决定,这一过程时间较长、手续繁杂,给工作带来相当难度。就此,我们认为,涉刑案件经过初核,一般情况下事实和证据基本到位,审理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审查,掌握案件是否符合违纪立案条件、是否涉嫌犯罪和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等情况。在纪委常委会

决定立案的同时,研究是否涉嫌犯罪和需要移送司法机关,并启动党政纪案件调查、审理等必经程序,由案件检查部门同步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样,既克服了上述两个问题,也保证了必要的案件调查、审理期间及与司法机关的沟通空间。

(二)关于简化审理程序。一是调查、审理程序的衔接。涉刑案件在调查阶段应与被调查人谈话,进行违纪事实见面。但在审理阶段是否谈话与材料见面,存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审理阶段应当谈话,告知权利义务,核对违纪事实,听取申辩意见,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遇有“特殊情况”不宜进行谈话的,应报经主要领导批准。如果审理与检查部门认定违纪事实及定性、情节等一致,且被调查人明确表示对检查部门见面材料没有异议的,违纪事实可不再见面。二是有关审理具体问题。我们认为,基于涉刑案件特殊性,审理程序可以简化的尽量简化,非必经程序的可以省略。

(三)关于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问题。我们认为,应把握好三个阶段:一是移送前,案件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检查部门在与审理部门沟通、审理部门提前介入审查时,应同时征询公安或检察机关意见,听取他们是否符合刑事立案标准、需要完善证据的意见,必要时召开公检法等机关联席会议,形成执纪司法机关协作办案的合力;二是移送过程中,检查部门应与司法机关按照规定移送案件材料、办理有关手续。审理部门在移送前后需要与被调查人谈话、核对事实、补充取证、送达处分文书等,应与公安或检察机关以及法院保持联系,争取配合和支持;三是移送后,检查、审理部门应共同全程跟踪案件在司法机关的办理情况,既各司其责、互相监督,又协调配合、互通情况,及时掌握案件进展及变化情况,做好司法判决或其他处理后的有关后续工作。

(四)关于正确对待司法认定与纪检监察认定不一致问题。涉刑案件先行处理移送司法机关后,司法认定可能发生变化。对此,一要明确不能简单以司法结论定“成败”。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认定给予处理的事实,司法机关改变定性或不认定为犯罪的,审查后如果构成违纪,且不影响处理结果的,可以维持;对于司法机关认定变化而影响到处理结果的,区分情况区别处理,该坚持的说明理由,做好工作;该纠正的按照规定纠正,吸取教训。二要明确涉刑案件原则上在移送司法机关前必须经过审理并提交纪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在此前提下,对于确实案情复杂、争议较大,难以在移送前作出党纪处分的涉刑案件,不要勉强,可先行移送,待完善工作后尽量在一审判决作出前(或同时)作出党纪处分决定。三要明确办理涉刑案件与司法机关加强沟通极其重要,对侦查、公诉、判决等司法诸个环节的进展、变化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都要有所预见、及时研究、妥善处理。

五、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对纪检监察查办案件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要提高纪检监察部门查办大案要案的能力。先处分后移送的案件一般都是涉嫌违法、拟开除党籍和公职的大案要案,纪检监察部门承担着重要而关键的案件先期调查任务,对纪检监察机关在调查取证、案件突破、办案协调、事实证据、违纪行为定性、适用法纪、量纪处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考验着纪检监察机关独立办案、公正执纪、肃贪反腐的实战能力与水平,需要纪检监察干部提高突破复杂案件的能力,具备过硬的办案业务素质。因此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纪检监察机关应当重视和培养熟悉法规、通晓证据、擅长研判、懂得协调,兼具德才的专业人员。

(二)要独立行使纪检监察职权。纪检监察部门着力关注的是是否违纪,司法部门关注的是是否违法,有时违纪问题不一定违法,因而司法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在证据认定、案件定性、案件审理时依据不同,双方结论有时不一致不可避免。纪检监察部门只要对其一或几个具体的已经涉嫌违法,并且足以开除党籍的违纪行为集中力量收集和固定证据,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的情况下,按照处分条例,准确、恰当、独立地行使职权,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就行,不必强求与司法机关的结论一致。

(三)要谨慎起草处分决定文书。为避免党政纪处分决定与未来法院判决结论相冲突,减少执纪风险,纪检监察部门在起草处分决定书时要做到:

1、写上“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处理”的法定用语。纪检监察部门除对其中已经查实的违纪和涉嫌违法的问题写清楚外,还要对未查实的其他问题进行综合表述,并在处分决定书中写上“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处理”的法定用语,体现司法结论与纪检结论的相对应。

2、在处分决定书中设置可能启动第二次党政纪处分的合理条件。即表述以下内容:对在移送后司法机关又发现新的违纪事实,法院判决同党政纪处分决定相冲突时,纪检监察部门可根据生效判决启动第二次党政纪处分程序,对违纪款物,可单独作出责令退赔或收缴的非党政纪处分处理决定,追缴相应的违纪款物等。这两项内容如果在党政纪处分决定书中加以表述,则为今后该案件的执纪处理到位作了铺垫,留下伏笔,便于合理顺当地做好法律惩处与纪律追究的衔接,减少纪检监察部门的执纪风险。

第二篇:对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几点思考

信访问题是公安执法活动的“晴雨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试金石”。

2008年,xx县公安局共接到各级领导批示交办的督办案件、信访案件284件,其中督办案件164件,信访案件120件。较2007年的99件增加185件,增长率约为287%。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面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局党委

审时度势,于6月10日成立了专项处理信访案件工作小组,新任局长陶青春、政委余亚辉更加重视处理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并先后五次亲自主持召开了针对信访疑难案件处理工作的分析会,逐案听取汇报,逐案分析情况,逐案进行指导,为民警办理信访案件释疑解惑、指点迷津。通过局党委的真情投入,经过广大民警一年的负重拼搏、克难攻坚,我局办结了上访件275件,办结率达到96.83%;停访息诉272件,停访息诉率达到95.74%。取得了近几年来我局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较大突破。通过2008年督查督办工作和大接访工作实践,我们对办理好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现浅谈如下:

一、端正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

(一)从思想上树立重视。局党委始终把做好信访工作和广大民警要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紧紧结合起来,真正树立办理好信访案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践行党的宗旨的理念。

(二)提高干警的重视程度。每逢局长接待日,由局长亲自带领党委成员及各警种负责人共同接待上访群众,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大家对信访工作的思想认识。适时向全体民警通报信访形势和信访案件,让大家认识到:快调查、快处理信访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群众满意了,信访案件自然会下降。

二、提高民警察民情解民怨的工作能力

局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今年7-12月份,局长、政委接待处理群众上访件228件416人次,在处理这些信访案件上,局长、政委亲自组织解决办结,亲自过问交办情况,亲自跟踪督办进度,并要求党委成员都要亲力亲为,真正深入下去。了解上访人的诉求,真正沉下身来为上访人解决问题。当事人征求对案件办理的意见,当案件办结时,回访当事人,群众是否满意,务必达到“案结事了”。

三、建立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一)落实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局长每月第二周周二和20日在固定办公地点、固定时间段定期集中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的诉求,当场答复问题。

(二)落实领导包案、严格工作责任。根据领导成员的业务分工,对信访案件分别进行承包和督办。局长为县局包案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负责人为该包案单位责任人。对包案单位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而导致发生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

(一)强化执法理念。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真正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强化执法学习。组织民警学习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对典型案例及未办结的案件的性质原因及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行“一案一事一评议”制度,以案释法,培养民警使用证据能力,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强化执法监督。坚持内外监督相结合。对内运用纪检、督察、监察等内部监督联动机制进行监督,对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监督,力争做到执法存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五、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领导责任制、信访部门责任制和办理信访案件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强化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凡发生群众上访告状问题,局纪检、督察部门介入调查,经核查属公安民警不作为或违法违纪行为等工作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案件,要坚决纠正,并追究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的责任。

(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政工、纪检、法制、信访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对因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徇私枉法、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公、不严、不廉等原因引发的上访案件、重访案件,统一由控申(信访)部门提出信访案件执法认错认定,建议法制部门进行认定,如确系民警执法过错引发的上访案件,由纪检、督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交党委研究后给予相关人员处分。

(三)加强督查督办,坚决落实奖惩。将各单位信访案件的形成情况、信访案件的办理质量情况与综合工作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信访保证金制度和信访案件定期通报制度,将信访工作与评优、评先、立功受奖、调职、调级挂钩。

第三篇:对公路巡查成为涉路诉讼案件争议焦点的思考

本文所指的涉路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在使用公路过程中、其权利受到侵害、以公路管理(养护)部门未履行管理养护义务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近来,一些当事人在使用公路时,由于某种?­因,导致自身权利受到损害,遂认为公路维护、管理有瑕疵,以《公路法》第34条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举张权利,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由此成为被告。目前,此类案件有快速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赋予公路管理(养护)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怎样防范此类案件三方面对涉路诉讼案件做些思考,以期公路各级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公路巡查工作,在履行法定义务中免除诉讼法律责任,维护公路部门的权利。

一、在审理涉路诉讼案件中公路巡查义务走向前台,成为争议的焦点。

案例:汤××、李××诉××市公路处人身损害赔偿案。2003年4月20日21时23分许,?­告汤××、李××之子汤某驾驶小客车沿新339省道行进时,因避让路中碎石块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汤某当场死亡、车辆不同程度损坏,依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认为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市公路处赔偿。法院审理中公路管理机构是否履行了公路巡查义务成为案件争议焦点之一。

?­告认为,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未主动、及时、有效的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导致339省道不处于安全、畅通的状态,从而引发了事故的发生。被告认为:公路管理机构在本案中已?­充分履行了公路巡查的法定义务,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公路法》、《?­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是负有“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义务。但是法律没有同时对此义务的履行作出具体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路线?­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其中夜间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市公路处提交的路政管理、日常养护等公路巡查记录证据证明××市公路处已按照规定履行了昼夜巡查的职责。

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43条虽然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但该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因此,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及?­苏省交通厅根据国道、省道的特点,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应当作为衡量被告是否履行养护义务的标准。事故当天,根据公路巡查记录及证人证言,可以证实被告已按照要求进行了巡查,履行了养护义务。因此,尽管新339省道在巡查之后留有石块,并影响了道路畅通,但只要被告按规定履行了养护义务,被告就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如果要求被告在省道养护中,必须随时清除路面杂物是不可能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法院判决,驳回?­告汤××、李××要求××市公路管理处赔偿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公路部门能够胜诉,主要?­因就是,××市公路管理处向法院提供了公路巡查记录,证明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已?­按照《公路法》第35条要求以及国务院、省交通主管部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履行了义务,该证据?­过审核查明被法院采信。由此可见,公路巡查记录是公路管理(养护)部门履行公路巡查义务的基础台帐,更是决定本案胜败的关键证据。

二、有关公路巡查义务的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

在道路管理(养护)瑕疵致人损害案件中,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巡查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同时也有行业管理部门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职责要求。

公路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第43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路的保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交通部根据公路法第35条授权制定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提出公路养护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此外,《公路管理条例》、《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路政管理规定》、《?­苏省公路条例》也都对公路巡查做了较为?­则的规定。《?­苏省公路路政巡查规定(试行)》则进一步将路政巡查规范化、制度化,该规定第4条十分明确地提出,受委托管理的国道、省道和省定重点养护线路?­则上确保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其中

夜间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受委托管理的县道、乡道按照合理时间间隔确保每周巡查不少于二次,其中夜间巡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这些规定都是衡量公路管理机构是否完整履行巡查义务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上级管理规定,全面履行好公路养护管理中的公路巡查义务。

三、防范过错责任风险,公路巡查工

作有待完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道路管理瑕疵致人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是民事赔偿责任,而非行政赔偿责任。根据该解释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要免责,必须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也就是说,此类案件的归责?­则仍然是过错推定责任,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要避免此类诉讼的风险,笔者认为完善以下几点十分必要。

1、勤勉履行对公路的巡查、维护和管理义务。对任何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隐患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全面、正确、及时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避免此类诉讼风险的根本所在。面对现阶段公路管理责任扩大化的趋势,管养部门在具体管养过程中,要严格以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依据,实现超前养护、机械化养护、精细化养护,逐步突破?­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争取达到更高层级养护要求,以适应现代公路管养的历史要求。

2、制订每条养护路段公路小修保养的具体作业标准。特别要结合本地列养公路行政等级、技术等级、路面状况等实际情况,重点明确对列养公路日常养护中的对公路清扫的频率,并做到定期清扫和机动清扫相结合。有条件的要进一步加强机械化清扫力度,提高清扫和养护效率。

3、要做好日常养护记录。日常养护记录作为?­始证据是证明已?­履行了定期清扫义务的重要证据。同时,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公路涉诉案件需要,对养护日志要按照法院案件审查的要求加以完善,以达到证据确定的效果。

4、制定和完善路政巡查规定。明确路政巡查频率(每周巡查天数、每天巡查次数、每次巡查线路数等)。公路管理机构不可能对公路全线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只要按规定履行了路政巡查义务,也不能认定为疏于管理。

巡查后及时、准确、规范填写巡查记录,对路政巡查的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当班巡查人员应分别签名,注明天气、巡查时间、路线、停车处理事故的地点和处置?­过以及路政执法和监督管理情况;文字记录应当言简意赅。路政巡查记录是证明公路管理机构履行了路政巡查义务的重要证据,应按照法院案件审查的要求加以完善。

5、加强公路日常管理。路政管理部门发现路面人为堆放的建筑材料、打场晒粮或其他障°­物,必须按照《公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能,做好调查取证,查明违法行为人的基本情况及违法事实后,依法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交通违法行为,责令恢复?­状,必要时给予行政处罚。下发并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后,公路管理机构的法定职责履行完毕,不再存在过错。上述法律文书也是公路管理机构履行了路政管理(巡查)职责的重要证据。

6、及时d­调和通报相关部门处理路面障°­物。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分工,路障管理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负责。公路管理机构采取了上述法定行政措施后,如果违法行为人仍未改正违法行为,公路管理机构可以书面函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或进行清除。

第四篇: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2003年6月9日,刘与本村村民高某因为土地承包所有权产生纠纷,高擅自将刘承包土地的棉花苗拔掉,刘拔打110报警,该镇派出所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制止和保护了现场,并做了相关记录和取证工作。随后对案件进行了认真调查得知,高庄村

委会于2003年5月28日因刘某长期不缴纳土地承包费而将该地转包于高某,并与高某签定了土地承包协议书,因刘某已在该地种植棉花,高找人协调未果。高又找到村委会,村委会以集体表决让高将刘的棉苗拔掉,从而引发上述纠纷。

当时该镇派出所鉴于双方土地存在纠纷,随即协调双方到村委会进行调解,高对协调结果不满意,起诉至边镇法庭,2003年9月,法庭一审判决该土地承包权归刘某,高又上诉至德州市中级法院,市中院维持原判,并明确指出拔棉苗案可另行起诉。至此,该镇派出所可以抽身退出了。但刘以家庭困难无力支付起诉费用为由几次找到派出所要求解决,并以公安机关不予受理为由到县、市上访。该镇派出所在维护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多方工作并积极协调,最终达成协议,由高某赔偿棉苗损失500元,并退还私自收取刘某承包费1050元。此时,刘某觉得上访有利可图,再次提出让派出所赔偿其打官司的诉讼费用千余元,在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将该镇派出所告上县、市信访机关,并多次上访。最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于凤祥同志在“大接访”活动中对刘某案件进行了重新梳理,在考虑到其家庭确有困难的基础上,协调该镇党委、政府一次性给予刘某2000元的补贴,成功地化解了持续三年的涉法上访案件。纵观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规范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在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委会的办事不规范,工作办法粗暴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源头。因刘某不缴纳承包费用,村委会可以与其中止合同,然后进行承包;当刘某和高某未达成协议,发生纠纷后,村委会应积极调解,但他们没有依法采取手段,而是集体表决拔掉刘某的棉苗,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类似的情况在农村中比较普遍,也说明基层组织政权应在规范程序、依法办事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工作稍有不合法的地方,便会授人以柄。

二、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对案中刘某的无理取闹、无理上访的行为,我们应该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其不合理要求进行耐心的疏导和劝解,特别是从根本上摸准其脉搏,找出问题的关键。时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级各部门“怕访”、“怕被记名”的心理,一有点小事就动辄到市、进省,甚至进京上访,其目的是为引起上级领导重视,促其问题早被解决。正是这种不正确的心理造成我们工作的被动。因此,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合法渠道维护权益日益重要。

三、超前处理,防止矛盾性质的转化

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却演变成了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本来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却把积极处理问题的派出所牵扯进来,还被要求赔偿诉讼费用。我们在为派出所叫冤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当前广大农村中矛盾纠纷由于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原因,往往由懂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由一般上访转化为涉法上访案件,特别是当前牵扯到执行、债务等问题,很容易让政法机关成为“冤大头”。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提前介入,超前防范,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防止矛盾转化和激化。

四、以人为本,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实践证明,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全方位剖析案件,入细入微,才能有效地沟通当事人,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如果在本案我们不是站在刘某家庭困难的角度,多方协调,只能把当事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如果该镇党委政府不全力配合,也不可能妥善处理好整个案件,如果没有浮出所的积极参与,刘某和高某的矛盾会升级,引发更大的事件,总之,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的最关键一条便是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基层组织的依法办事能力,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没有强大、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就不会形成这个良好的法制氛围。在普法宣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突出群众常接触、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时效性,突出群众各个阶段、季节会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普遍性,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会杜绝像案中村委会的不合规范的做法,才会防止刘某得寸进尺的无理闹访现象发生,才会消除高某“一怒拔棉苗”的愚蠢行为等。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

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北京法院对案件信息进行监督检查的规定-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下载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规范对涉刑案件移送前进行党政纪处分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