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识形态核心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一:意识形态来源
两百多年前,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tutt de Tracy)创造了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随后,意识形态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意识形态一词可译为观念学、思想体系、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
托拉西创制意识形态概念时,是从观念学角度界定它的。他把意识形态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普遍原则的学说。因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所表示的《观念学》必然是通过一种(关于实际的理智过程的)理论批判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因此(现实为基准的理论批判)以区别于各式各样的解释性的理论系统、思想体系或哲学学说。
在意识形态概念流行的过程中,它的含义与托拉西对它的规定已不完全相同,/意识形态0所指的不再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
在近代和现代,各国思想家所使用的意识形态一词,含义已经日益复杂起来。人们由于自身理论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而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运用这个概念。
二:马克思看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写道:“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同时,人们恰恰又屈从于自己创造的这些“虚假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巧页)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的信中说:“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1页)(在此需补充他们两者之间的分歧,恩格斯话中似乎有意将自己的理论区别于意识形态,是狭义的意识形态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我们便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言的 ,旨在表示以往的意识形态内容上的虚假,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因为,以往所有的意识形态,尽管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精神决定历史。它们都是从意识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虚假的意识”始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了以往的具体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的同时(因为它们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他们又肯定地说,意识形态毕竟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1页)因为意识形态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存在并起作用,这又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正因如此,对以往的具体意识形态的研究,又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对现在的具体意识形态或者是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何避而不谈?或者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现实的局限性和作为我们研究的手段和方式)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市民社会的特点时,他们说:“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一42页)这里,“观念的上层建筑”就是指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至于以往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反射”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问题,他们认为,以往的意识形态在“反射”人们的生活和关系时“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同上)。也就是说,以往的意识形态尽管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颠倒反映,但与其他的意识一样,它们作为“虚假的意识”也是现实生活的产物,也是对现存社会关系的反映。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从内容上看,以往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意识”,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错误反映的基础之上的;但从存在及其作用来看,以往的意识形态并不因其“虚假性”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对社会不起作用。因此,就后者而言,它们又是“真实的意识”,即“观念的上层建筑”。只有把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才能真正揭露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只有把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解为“真实的意识”,才能揭露其产生的阶级根源。就前者而言,我们必须对以往的意识形态(它今天仍然存在)进行批判。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直接理解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就后者而言,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层面上,还必须揭示其现实存在的阶级根源。
明确了对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存在及其作用”这两方面的不同理解后,我们再来以马克思的论述来明确区分两者,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对意识形态“内容”上的批判视角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分析是到位且有说服力的,但对其存在及其作用,却是作为其批判对象予以承认的。意识形态只是一个瓶子(一般的概念),马克思的批判不过是里面该装什么。在此最大的决议之处是:马克思是否把自己的理论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在内容上区别于“迄今为止,一切虚假概念”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是建立了自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系统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把自身看成是对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与其他意识形态有着原则的区别。识形态不完全等同于“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也不完全等同于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以“正确的意识”为前提的,它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以我们目前的视角来解读,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予以承认。
既然我们在此承认或者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存在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论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否是循环论证?是否会因以自己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导致认识的浅薄和片面?在此我要明确声明的是,纵使循环论证,纵使认识浅薄片面,我们仍时刻不能忘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明确自己,以对自己的批判赢得进步。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当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立足现存的社会存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它是该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杨生平的意识形态概念)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涉及到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问题。在他看来,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提供一个可靠的根据,才能为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建立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前提。杨生平认为,马克思正是依据特拉西这一思想,才把他的意识形态概念改制后引入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是如何将其改制的呢?他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会提出观念变革,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的要求,而且,任何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之时,思想家们都会提出代表新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的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为了能够使自己所建立的思想体系达到克服社会冲突的目的,他们往往都把各自的思想体系冠以“科学”的美名。因此,“意识形态”一词也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起来的一切思想体系,即可得出“一般意识形态”的结论。
意识形态在以往的哲学家那里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的代名词,可它一旦被马克思、恩格斯改制并加以使用后,就有了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内涵,它已成为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此只是截取意识形态一个方面上的意义,也有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而不仅仅是范畴的研究,这个有空再说),专指“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社会存在”当成是“科学”意识(意识形态)的来源,而且认为任何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作用也都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作用不同或者说生活环境不同,因而他们便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意识。阶级社会不可能形成完全同一的社会意识,换而言之,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不同阶级在同一社会中会对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持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意识形态维护某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理论的形式决定某个阶级的思想家在用意识形态去维护本阶级的物质利益的时候,必须“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同上书,第53页)意识形态以思想普遍性的形式出现,便使它呈现出一种“全社会”的外观,客观上也起到了掩盖阶级性、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本身必然具有虚假的,带有欺骗性质且欺骗目的明确的部分。
2.总体性。意识形态涉及到认识论体系(当然也应涉及到本体论)问题,但同时意识形态直接涉及到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因而,它也应是一个包括上述多种社会科学学科的总体性概念。当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借用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的时候,事实上他们也保留了意识形态的这两种用法。一方面意识形态专指一种哲学体系,“虚假的意识”则大多是在这层意义上使用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指包括多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种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在这一点上意识形态是依附于阶级的。(同土书,第271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文中,他们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些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事实上,经济思想也属于意识形态形式)。在此,单个的意识跟意识的某个方面不能成为完整的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阶级(或者是集团)在各个意识具体形式的总体。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哲学不仅不能决定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反,它还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政治法律思想的制约。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政治法律思想对哲学的制约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哲学会对系统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等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学能够给它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为它们系统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阶级利益的棱镜去反映社会关系的。以反映特定社会阶级利益的需要、愿望、目标等观念的东西为内容的意识形态,它一旦形成后,便必然要表现为一种明确的实践目的。不过,这种实践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的个人倾向,而是一个阶级或集团的倾向。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都要以巩固现存社会制度或以(改变)推翻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任何阶级或集团在宣传、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必然要排斥所有异己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其中异自的部分内容。在这个内容上说意识形态是个带有强烈实践意义的哲学概念,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以改造世界为目标,道德取向为基准的政治概念。
4虚假性。意识形态以思想普遍性的形式出现,便使它呈现出一种“全社会”的外观,客观上也起到了掩盖阶级性、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本身必然具有虚假的,带有欺骗性质且欺骗目的明确的部分。无阶级社会迄今为止未能在现实中实现,而以阶级为基础以思想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便不能以普遍的内容出现,因为这个普遍的内容(我宁愿称其为共产主义)尚在孕育之中。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虚假性的存在,意识形态得以掩盖社会矛盾,弥合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看,意识形态的特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仅于此)在此谈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延伸到马克思主义的虚假性,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就是虚假的,而是承认其中有虚假的内容,有待发展的部分。而这个又要植根于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要求,在实践中发展。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总体性特点,则是要求我们以无产阶级立场,以阶级分析方式来看待意识形态(主要是其他意识形态。)
本讨论稿大量参考
杨生平同志(《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一文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谐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
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
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
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触及到了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重塑主体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竞争力。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把建设这一体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要深入群众生活、深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掌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的研究,并深入研究这一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吸收、借鉴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于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新闻作品等具体的思想文化形式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这些具体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实践主张以及世界观等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的职责,担负起应当承载的意识形态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给人们的创造留下广阔的空间,使它在不断应对时代挑战中,获得强大生命力,实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指导。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科学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建设先进的意识形态,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人们价值
选择的多样性。但是,作为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当前,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社会矛盾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传播的社会基础和演变规律,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坚持统一思想、尊重差异,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和制度安排,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引领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具有普适性,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人的精神家园。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党和政府倡导和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实践好这个课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理论、舆论、文艺等多种载体、手段和途径,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去,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娱乐类、体育类、广告类等节目也要符合和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认真研究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加强对创作的引导,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把握价值导向、体现社会良知,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熟知、所认同、所接受,使之真正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建设先进的意识形态。努力推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程。要及时总结和宣传体现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普通人群中的道德楷模,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变成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切实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第三篇:从意识形态创新,建立物业管理核心价值体系
从意识形态创新,建立物业管理核心价值体系-赴深圳、广州考察报告
从意识形态创新,建立物业管理核心价值体系-赴深圳、广州考察报告从意识形态创新,建立物业管理核心价值体系----赴深圳、广州考察报告2016年5月28日至31日,由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副局长罗鹏翀领队,“双十佳”物业小区经理和房地办负责人等一行18人赴深圳和广州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考察。深圳作为我国物业管理的发源地,考察期间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提问题、谈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并于5月30日上午在深圳中海华庭小区进行了一次探讨会,就如何加强对物业公司管理、完善物业公司的运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深圳、广州两地的物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现对考察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汇报如下。
一、深圳和广州物业管理基本情况
(一)、建立合理业主委员会组成监管管理机制一是由各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二是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业主大会的成立及首届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并处理物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相互关系。三是由物业主管部门、政法委、维护办、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或居委会、派出所、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组织联席会,联席会由街道办事处召集和主持,主要协调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疑难问题。
(二)、注重综合管理推动物业产业发展
1、加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深圳市专门设有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进修学院,为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学院每年不断循环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培训,新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和物业管理理念不断从这里输出,提高员工的个人,进而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得以提高,最终树立了良好的物业管理形象。
2、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观和成长的方向。如中海集团这样的大公司,物业公司领导决策群并不闭塞,通过按期走访小区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员工意见和收集小区信息;然后再以“头脑风暴”式的方式进行汇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物业企业的管理机制,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环境、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创新向上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了物业企业的凝聚力。由于物业管理涉及的面很广,每个员工都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从观念上成为了企业“链条”中的一环,上行下效,使得企业在一种良性的机制中提供给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更使得员工在工作上更加有了一份责任感。
(三)、全方位、多角度解决物业收费问题深圳市物业平均收费率达98%,这也是令我们每位考察成员非常羡慕的一个指标,主要通过以下五方面实现。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意识,以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二是要求房产开发企业与业主签定的《物业服务合同》和《业主公约》内容必须明确到位,避免纠纷的发生。三是公开服务项目,定期公布物业企业收支情况,敢于打破服务标准的约定,适时得提供给业主超值、特约服务。四是业委会起到群体自治作用,协助管理公司搞好管理,业委会成员应带头交纳,不能拖欠,也不能领导业主集体拒缴或组织上访。五是与业主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对恶性欠费的业主要通过法律诉讼程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形态
(一)、业主委员会“三级管理”模式依据“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深圳规定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与日常工作划归到社区工作站或街道居民委员会,首次业主大会的筹备组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筹备组由社区工作站或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的建设单位代表各一名,业主代表三名组成,组长由社区工作站或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担任。这种市、区主管部门、街道办的“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业主(也是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与小区管理的协调,实行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物业企业参与开发项目建设全程模式物业企业提早介入项目建设过程,可以从业主、物业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目前象上海许多商品房开发前期遗留的诸多问题。如中海物业在项目总平面规划设计已驻场,商务部在新开发楼盘为中心,半径1公里内进行调研,采集业主意见,分析定位后输入数据库,为项目的开发提供基础资料,提出的关于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意见或建议,把开发建设中的先天不足反映出来,贴近业主和使用人的实际要求,以防患于未然,寻找出物业管理和开发建设中结合点。深圳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既促进了开发建设项目质量的提高,也为项目建成后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协调的物业管理机制和人性化管理模式物业企业强调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细节,而领导更着重于执行力,形成了一套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小区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意见进行整合,制定出工作规划,依据规划各小区管理处分解出目标责任书,使得企业管理机制更加趋向合理化,使得各小区的意见和问题能够及时上传下达,使得与业主有关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做到品质维持标准,意识形态上有创新。
(四)合理选择树种完善防台防汛模式无论是在广州还是深圳,第一感觉的是绿化维护的非常好,同样经常要受到台风的影响的城市,特别是去年遭受台风连续影响,使得徐汇区树木大量倒、毁,这使得我们重点询问小区防台防汛的问题,从广州和深圳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栽种一些抓地力、抗风性比较强得品种,并在一些高大树木旁边栽种一些根须较长抓地力较强得灌木或者低矮树种,使得大树得根基更加扎实。特别在小区内种植高大树木时根基部分预留土方较大,使得大树根须更有伸展空间。
(五)创建一流物业品牌模式物业品牌是物业管理企业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此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海物业blue--“深蓝”品牌,这种给服务贴标签的模式无疑在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开拓创新。物业管理品牌形象所形成的口碑效应不仅能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超额利润,而且有利于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品牌表示物业企业给予业主以承诺,物业企业以履行承诺来维护其“品牌“,作为对业主的奉献和热情,推进国内物业管理行业加速向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
三、思考与启迪物业管理涉及面广、情况错综复杂,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尽管我市与深圳、广州存在差异,但在物业管理理念、模式上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
(一)加强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业主由于缺乏对物业真正价值的理解,从建筑功能确定、售后使用到物业资产运作没有跟着市场走、观念滞后,导致大量的物业问题积压。可以说,当前众多业主个人缺乏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更渴望得到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信息。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使物业管理法规深入人心,不断转变人们对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宣传树立我市市民物业消费商品观念,增强业主自治自律意识。
(二)注重物业管理行业的意见收集及反馈物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好工作汇报和意见反馈,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提建设性意见,争取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三)不断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目前我市出台的《上海市商品住宅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为促进我市物业管理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着某些针对性政策缺陷,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物业管理发展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建立物业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一是应建立物业管理高层得议事和决策权威机构,指导政策法规的执行和研究超越信访部门、物业主管部门权限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一些有针对性得问题尤其是一些长期议而不决困扰政府部门工作秩序的问题;二是根据目前徐汇区物业管理市场发展需要应尽快组建上海市徐汇区物业管理协会,提升物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空间,为繁荣物业市场,共创文明城市共负职责。三是注重培养物业企业的人才队伍。过去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在物业管理是知识型、信息化产业,现代物业管理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网络化时期,没有富有经验的人才,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就是空谈。因此培养和锻炼一批素质高、业务强、政策精得业务骨干是当务之急。
(五)强化物业管理监管力度,全面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一是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不定期对物业企业进行综合检查和抽查,尤其对经过等级评定的小区,更要从服务标准上严要求严管理,达到服务与收费相一致。二是加快物业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从评定先进单位、文明小区活动中鼓励企业讲信誉、守信用。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企业信用制度在广大业主心中树立起来,创建上海物业的百年品牌。三是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对业主投诉多服务质量差限期整改、坚持不改的企业降低资质等级或注销其资质证书。四是要求物业企业服务行为公开化,接受业主监督,凡与业主签定的合同内容要公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公开。如条件允许每年公布一次本物业工程项目和明年的计划。五是加大物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把持证上岗与上岗培训结合起来,使物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物业管理产业发展需要。考察是短暂的,但从中学到的经验是长久的。通过考察找出了差距,认识到了不足,感觉到了肩上的分量和压力,如何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岗位工作如何拓展自己的岗位职能,这是我们每个考察成员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从我做起,从部门做起,拥有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成就感,树立良好物业管理行业形象,把物业管理行业从一般运行、维护、管理的层面提升到对物业整体的策划、服务和经营的层面,使物业保值、增值,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方法典型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步调一致。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同时,还要从各类教育和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家长、教师、学生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精神文化产品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内涵中思想道德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因此,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班有个叫李曙光的男生,刚入学不久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睡觉,要么找人讲话,而且还经常请假上厕所;另外家庭作业基本不做;同时还经常跟班主任我请假说生病不来上课。但他的自尊心很强,脾气比较古怪,而且要面子,„„由于他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睡觉或和别的同学讲话,作业马虎了事,不按时完成,不爱思考等习惯,对此,我在他前后左右都安排了好学生,让他上课几乎没有讲废话的机会,一旦睡觉,同座同学及时把他叫醒。同时我也对他严格要求,及时指出不良习惯,帮助其改正。他上课喜欢上厕所,这一问题究竟怎样来解决呢?我明知他是去厕所抽烟的,以避师生眼目,可又不敢跟他明讲,怎么办呢?我明知故问他上课经常上厕所一事,他说自己肠胃不太好,上厕所没规律。没办法,我只能再跟他父亲联系,希望能得到他父亲的帮助。结果他父亲也说他儿子肠胃不太好,监于这种情况那我只能提醒其父亲帮儿子看医生,有毛病还是要抓紧时间治疗。结果有一次我跟他谈话时,觉得他身上烟味特别大,我觉得时机到了,我问他你身上哪来的烟味啊?他顿时神情紧张起来,讲话语无伦次,但经过我一番耐心开导后,他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对此事,我特地又进行了一次家访,请家长协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给他们全家宣传了吸烟的危害,更何况李同学小小年纪近十年烟龄。经过一番说教以后,他父亲很惭愧的说不该跟老师隐瞒真相,表示愿意和老师一道帮助李同学把烟戒掉,同时李同学当即表态很快把烟戒掉。没多久,通过家庭和我的合力及李同学的自身努力,李同学烟戒了,上课也能集中精力听讲了。我从不挖苦讽刺他,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名人的成材前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工作上重用他。由于他体育成绩很好,就让他担任体委,激发其向上的斗志。挖掘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宽松的氛围,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鼓励他。譬如说他爱劳动,值日生工作做的特别好,他负责拖地,每当走进教室发现地拖的特别干净的时候,那不用问准是小李同学拖的,每当此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使他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我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多看古今名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还列举身边由差变优的典型,帮助他树立远大理想,保持良好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上,一方面我让优秀同学帮他,另一方面我和任课老师利用课后时间,经常帮他补课,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好好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们看到有问题的学生有着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这些并非一日形成的,因而他们的改进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不要急于求成,轻言放弃,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总结反思,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只要我们对有问题的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足够的耐心,再加之平常心,他们终究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他们一定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现在李曙光选择学习美术,一手准备正常的高考复习,一手准备艺术特长专项测试。在备考艺术特长专项测试的同时,不放松文化课学习,协调好高考备考与练习艺术特长的关系。摆正心态,把练习艺术特长当作高三紧张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积极备战高考,实现个人梦想。
中国梦要靠有梦想的人来实现。梦想是目标,是希望,也是前进的力量。有梦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奋斗。无论现实与梦想之间有多大的距离,只要坚持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就会有无尽的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民族而言,梦想可以凝聚力量,改变历史;对每个个人而言,梦想可以超越现实,创造生命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理想有追求,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第五篇: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
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
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
——专访《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作者朱继东博士
事先没有进行预热宣传,上市两个月来也没进行市场推广,但人民出版社4月中旬正式出版的一本理论专著《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却销量不断攀升,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已经第二次印刷,印量达到17000册。作为一本48万字的理论著作,研究的又是不少人觉得深奥玄妙的意识形态问题,《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为何能够热销,“意识形态能力”为何成为政治类书籍新亮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作者、“意识形态能力”概念的提出者、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优秀党建专家朱继东博士,深入了解到了作为当代青年学者的优秀代表,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众多学术职务的朱继东是如何潜心理论研究并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也让更多人明白,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注重实践、直面问题,并以自己的理论研究破解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专家,才能更好地彰显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推动作用。
朱继东博士
责任感、使命感让我选择了意识形态能力这个新的研究领域
记者: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在文明社会中的任何国家,它都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实实在在存在着。请问您怎么看待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
朱继东:在当代中国,从实质上看,意识形态问题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是执政党的精神状态、思想路线,是其能不能得到国内民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问题。但是,由于某些人或势力多年的妖魔化,即使是在像新中国这样处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被搞得混乱不堪、误解重重的话域。例如,一本所谓的“权威”政治学工具书竟然指出,意识形态的“要害是为现状辩护,因此它是‘虚假意识’”。也正是基于所谓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这种前提,“非意识形态化的歪风借以狂吹。不仅有“意识形态虚假论”,还有什么“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多元化”以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等论调、思潮,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在思想界、学术界都不乏制造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和学术对立的人物,即便不能根本摧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让它“悬空化”,使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立足。与此相呼应,一大批西方意识形态的观念,从“宪政民主”、“公民社会”到自由、人权,借助“普世价值”的外衣登堂入室,抢占思想阵地。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朱继东博士著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记者: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少人认为意识形态太敏感、风险大,不愿意去研究。有的人即使研究意识形态,也故意把意识形态研究“学术化”,尽可能远离政治。而您为什么却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不少人并不看好甚至被污名化、妖魔化的意识形态领域,并选择了这个现实性很强的题目呢?
朱继东:把意识形态问题解决好是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旗帜引领道路,道路支撑旗帜,意识形态就是树立旗帜、引领方向,因而是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大潮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一直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现代化潮流和挑战而推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在经济等领域主动或被动与国际进行接轨的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乃至地位被弱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并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有力的意识形态守护,其独立自主、本国特色可以说是无从谈起。而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是“西强东弱”,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和面对,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都要长期共存共处在一个地球上,而两种社会形态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制度构架上的异质性,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交往、碰撞和斗争不仅在所难免,而且无法回避,甚至某些时期还可能激化,而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越来越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模式的挑战,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尤其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再加上多年来矛盾的积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考验更加复杂和严峻,担负的责任、任务也更加繁重、紧迫,这一切都对意识形态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面临众多挑战、严峻考验。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学者,不能总是追随着所谓社会热点去搞研究,而应该重点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就是这样的问题。
朱继东博士著作《邓平寿-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记者:尽管意识形态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作为概念提出还是新尝试,是一个新问题、新领域。那么,意识形态能力究竟是什么,您为什么要研究意识形态能力呢?
朱继东:意识形态能力就是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水平,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我在曾经向我的博士导师、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侯惠勤教授提出自己想研究意识形态能力,就是想通过创新找到当代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侯老师认为,尽管意识形态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还是新尝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也很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非常支持我进行这个问题的研究,并在如何对意识形态能力进行定义等很多方面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正是在侯老师精心指导下,我才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拿出了这本书的初稿。
侯老师专门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一书写了序言,并在这本书出版后也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他指出,意识形态能力的概念是一个新概括,是一个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领域。《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一书不仅在这个新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即梳理了意识形态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轨迹和学术前沿,也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能力在新时期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三大冲击以及考验,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科学路径。因此,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好书。广大领导干部或许会从中发现自己过去有所忽略的某些素质要求并得到教益,广大理论工作者或许可以借此祛除一些思想上的“屏蔽”而开拓视野、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青年学者或许可以借此入门意识形态研究并拥有一个较好的起点。
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道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在国内外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面前,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希望能在探索中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记者:正如总书记所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您对总书记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朱继东:总书记这段话非常突出地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做好新三十年意识形态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和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不愿意也不会、不应该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但是近些年来,有人对大是大非问题绕着走、对错误思潮态度暧昧,有人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甚至还有人对坚持发出正面声音的同志冷嘲热讽甚至进行打压,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朱继东博士上《教育艺术》杂志封面
记者:在有关部门对正面声音支持保护不够的背景下,您的研究直面现实,勇于发声,敢于亮剑,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很强的责任感,其坚持真理、对党忠诚的精神值得赞许。仅仅是在2013 年,他就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5 篇、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各发表文章3 篇„„这些文章就像本书一样,都是理论和现实很好结合,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不怕风险吗?
朱继东: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所有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都不能作旁观者,而要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说实话,我自己有时也会遇到不小的阻力和压力,有的时候甚至有领导、朋友和同事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从事这么敏感并有不少风险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我知道大家都是为我好,希望我能既有不少成果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很多人都讲正确的废话,我们的理论研究很可能会越来越远离人民群众和时代发展,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可能会非常被动!既然选择了理论研究,就应该敢于直面现实、是非分明,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反渗透、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等问题都没有回避,力争通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为新三十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记者:这本起初并不被一些人看好的理论专著首印12000 册,并很快重印,是靠什么精彩内容和特色吸引力广大读者呢?我了解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研究员等专家学者都对您这本书做出了比较高的评价,您能介绍一下具体如何评价的吗?
朱继东:感谢大家对于这本书的支持!有专家们认为,把我们新形势下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三大冲击与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等各具特色的视点巧妙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在大量文献阅读、研究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提出、发展到“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思潮的出现,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到曲折发展,从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再到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向历史新高度,从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遭受的严峻挑战到意识形态能力问题的提出和发展,从全球化的全面渗透和对中国的严峻考验到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及其对中国的巨大挑战、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巨大挑战等,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提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目。本书不仅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其中的经验、揭示其面临的众多问题,而且借鉴了国外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理论结合实践地求解出了一些具体的、科学的解决办法、实现路径,在一步步探索中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并且都非常有针对性,在尝试着开辟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这样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奉献了新思路、作出了新贡献。这既体现出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也体现出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朱继东博士著作《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
记者:这本书的创新之处是很受各界关注的,也是其很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请问朱老师,专家学者们是如何剖析这本书的创新之处的?
朱继东:有专家认为,本书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上,都体现出可喜的创新: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三大考验———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为背景,并选择了领导干部这一倍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这一崭新视角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借鉴苏联、利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家和我国这些年来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有机结合,把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在新时期所面临的考验、内在逻辑与演进规律予以重点揭示。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要很好地结合,尤其是注重对在工作一线的领导干部进行第一手的调研,通过对从科级的乡镇干部到省部级领导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2000名领导干部所进行的调研,走访的范围包括绝大部分中央部委、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一部分国有企业、民主党派,使得所提出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是在剖析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三大冲击———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才能在真正搞好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作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并且这些对策既有大量的现实依据、很好的指导性,又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科学性的统一,很好地彰显出理论对现实的科学指导作用,力图达到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指导性的有机统一。
记者: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虽然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现实又使得我们的发展常常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主义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左右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企图让中国处于不平等的被动地位甚至成为经济殖民地。您认为,我们如何才能打破某些国家企图西化、分化甚至控制中国的企图呢?
朱继东:要彻底打破某些国家企图西化、分化甚至控制中国的企图,就需要作为社会精英和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力量的领导干部具有过硬的意识形态能力,这关系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由于一些干部对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认识不清楚、不深刻,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更是明显存在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暴露出在意识形态能力方面的巨大缺陷。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必须有正确的意识形态作指导,必须具备过硬的意识形态能力,这是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党和国家能否永不变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能否继续飘扬等的重大问题。正如侯老师所指出,所谓的“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不是指技术、技巧层面的本领,而是指价值层面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追求问题。因此,我期待本书的问世有助于推动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更多地思考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努力解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这一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能力是所有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记者:侯惠勤教授指出,共产党和所谓西方“现代政党”最为根本的就是指导思想、理论旗帜上的区别,因为世界观、历史观是决定政党性质(先进性和阶级性)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都极其复杂的今天,更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认认真真、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等。侯老师在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中强调,我们今天讲意识形态的变革和话语转换,研究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新形势下中国的实践新课题,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破新题、说新话、讲新理。未来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使得意识形态能力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侯老师这些话?
朱继东: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都一再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绝对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否则,意识形态防线失守,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是一定要出大问题的。现在有一些单位和一些人,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更有人还专门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受到敌对势力追捧,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是,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一些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驳斥攻击和污蔑党和政府的错误言论的人,竟然会受到围攻,并且那些围攻者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而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对此常常是鸦雀无声或者声音不大,甚至对发表正面言论的同志冷嘲热讽。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意识形态能力的缺失,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我在各地讲课时与广大党员干部交流,大家也都认可。
朱继东博士在世界社会主义论坛演讲
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首先从思想领域开始,并且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邓小平曾非常鲜明地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开放政策,同时也要求刹住自由化的风,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不刹住这股风,就不能实行开放政策。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
记者:您在书中强调,面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更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斗争胜败的关键。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朱继东:全党要树立“大宣传”的观念,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意识形态工作,看他是不是具有过硬的意识形态能力。也正是看到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我在书中认真总结出了从加强以领导干部道德为抓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能力到以反意识形态渗透为抓手,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增强反和平演变的能力等在内的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十条科学路径,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科学剖析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和考验重重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的科学求解,是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乃至整个习近平思想的充实和完善,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指南,是对新三十年意识形态建设的有益探索。
记者:我来采访您之前得到一个喜讯,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您喜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全国仅有五人获得一等奖。这让我们想起了您近年来不仅出版《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邓平寿》、《占领华尔街之争》等著作,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理论探索》、《中州学刊》、《理论导刊》、《人民论坛》、《前线》、《思想教育研究》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90余篇,多篇文章被《学习活页文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摘》、《求是》、《新华文摘》、《红旗文摘》等转发,多篇调研文章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多项建议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想起他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30多项,被评为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全国共六人获奖)等,被多家报刊作为封面人物报道, 多次应邀在各省市、部委、高校、企业等举办专题讲座;想起不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高度称赞和对朱继东人品、学识的高度赞许„„天道酬勤,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事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不少专职从事理论研究的,我们从您身上看到的是勤奋、执着、奉献,也为我们党和国家能有这样优秀的青年学者感到高兴。《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著作应该受到欢迎,您这样立场坚定、辛勤耕耘、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学者应该收获更多的成功!我们期待得到您更多的好消息!请问您对今后的研究有什么打算?
朱继东:虽然我的这本书有48万字,但我认为,意识形态能力只是刚刚破题,我今后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的研究工作要做。因此,我担任负责人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都是以意识形态能力为研究重点,就是要在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是随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能力正在成为所有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也使得我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更加充满信心,我会努力、也期待能有更多喜讯带给大家!
朱继东博士
话外音:《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责任编辑李之美对本书热销一点也不感到意外,重印也在预料之中。她说:“这本书是我编辑过的最好的书之一,作者具有深刻的前瞻性、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并寻求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令人震憾。作者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入木三分。本书尤其适合广大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师生阅读学习,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
记者感言:采访过不少专家学者,但朱继东带给我们的感动最多。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这位山东大地走出来的青年才俊所有的话语是那么真诚,并且一直很谦虚。但说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他显得那么投入和富有激情,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最后,让我们真诚福朱继东,祝福他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理论建设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