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人员进出口解析
事业单位人员进出口解析
河南电视台人力资源部 张建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30余万个,事业编制人员3153余万人,另外还有规模庞大的自聘人员。以广电类事业单位来说,自聘人员一般为事业编制人员的3-5倍,甚至更多。固有的体制,不规范的用人制度,庞大的人员群体,资源、行政管理或审批垄断等诸多原因,造成许多事业单位收入稳定、人浮于事,严重缺乏市场敏锐度。华为基本法核心价值观第二条说道“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可见一个有效管理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内生战略的强力支撑,也是事业单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以人员为切入点,针对人员进口管理和出口管理这两个严重困扰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阐述和解析。
一、事业单位定义和分类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根据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豫政办【2011】136号)文件,事业单位分为:无事业收入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事业收入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事业收入的事业单位,特别是收入不通过行政渠道获取,而是从市场获取的,由于资金充裕,是人员进出口问题的高发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人员进出口的规定
(一)进口
1.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二)出口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4.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针对人员是各地编办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和公务员一样实行凡进必考,虽然事业编制人员的凡进必考,网络上经常会传出一些负面消息,但是事业单位的自聘人员仍是无人监管的区域,凡进必考已经将这部分人划在管理范围之外。
三、事业单位用人进出口存在的问题(1)进口 1.萝卜招聘
萝卜招聘一词是网络用语,指通过为有关系的候选人量身定制招聘条件或者职位,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由于公务员凡进必考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事业单位就成了一些有钱、有权、有关系者安排子女和亲属就业的途径。
2.绕道进人
绕道进人,指有钱、有权、有关系者通过种种渠道,伪造子女或亲属在外地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档案,之后通过工作调动,调往意向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进人方式。
3.编外人员自主招聘
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凡进必考,仅针对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人员,大部分地区仅针对事业编制人员,对编外人员不做公开招聘要求,或者没有管理权限,造成编外人员私招乱雇现象极其严重。特别是有非行政收入的事业单位,由于其资金实力雄厚,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以广电类事业单位为例,由于近些年广告收入和产业收入不断增长,业务不断扩张,职工收入不断提高,通过主管机关安排、单位自主安排、部门非法用工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编外聘用人员,人员学历、能力、技能等条件参差不齐,逐步成为事业单位沉重的负担。
(2)出口
1.编制内人员出口问题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编制内人员就像捧着铁饭碗,一旦进入一个单位,除非自愿跳槽,就会一直在单位待至退休。现实中也是如此,编制内人员,特别是在单位中没有职务,但是老资格的人员,在临近退休的前十年中一般都会退出现工作岗位,处于半赋闲的状态,年轻的直线主管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工作,一些更长期以病假名义不上班,在外边做生意,单位碍于各种关系,听之任之,而不是解除其人事关系,编制内人员出口形同虚设。
2.亲属关系困扰正常的解聘工作。由于凡进必考落实不到位,编制外聘用人员多数是通过关系网进入单位,造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家族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旦需要解聘工作人员,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就会干扰人力资源部正常的考核、解聘工作;或者通过各种关系渠道,进行不断的岗位调整、部门调整,保证这部分职工继续留在单位工作。
3.刚性制度不完善,部门执行不到位。
国家出台的各项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实际管理需要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很多都没有完成制度的系统化建设,遇到解聘之类问题时,都是一事一请示,最后决策是集体决策,很多时候就不了了之。原因就是有许多因种种原因违反规定的人员得到单位了高层默许,制度一视同仁的推进没有很好的基础。单位高层如此,部门决策层亦是如此,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对单位的要求阳奉阴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造就了不健康的文化大环境。
四、事业单位用人进出口问题风险分析 1.鞭打快牛
谁的能力强,态度好,工作效率高,谁承担工作量就大;谁任劳任怨,那么干工作的是他们,放弃休息的是他们,得好处的却不一定是他们。一味地“扬鞭策牛”,甚至“干的多,出错的机会也多,挨的批评就随之增多”,时间久了,难免会使“快牛”渐渐失去锐气。
2.纵容慢牛
谁的能力弱,态度差,工作效率低,工作就会极少向他们布置。纵容了 “慢牛”懒惰、不思进取,不争工作争荣誉,不争贡献争待遇的毛病。别人吃的苦、受的累,他一概视而不见,一旦谁得了先进,拿了奖金,他就会眼睛发红,肚子发胀,脑袋发昏。而单位因老好人思想,对这类“慢牛”不是鞭之策之,而是采取了调职、换岗等办法,将其换到更清闲的岗位,以使其不影响组织的工作进度。
3.家族关系,影响整体
领导的家人遍布单位的各个岗位,总会出现一些人,工作完成不到位,或者不积极去做的情况。而主管领导碍于情面,不愿意提出整改建议和批评,只能安排用的动的人去补缺。久而久之,公平的环境失去了,极大影响了健康文化的构建,和制度的正常推进。
五、事业单位用人进出口问题解决办法
1.戴着体制的镣铐跳舞。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摆脱体制的束缚。通过合并、整合成立集团公司,与主管机关级别上平级,减少机关对人员的束缚。同时形成事业、企业两张皮,利用企业的身份打破身份管理,逐步摆脱事业体制对人员进出口的不合理束缚。
2.完善人员进出口管理制度。细化人员进出口制度,实行编制内外人员凡进必考,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特别是人员进口上,通过公示等一系列强制技术手段,保证其在全体职工的监督下进行。一把手顶住外围压力,凡进必考,杜绝官商关系;顶住内部压力,对内设部门领导非法用人,私招乱雇现象实行零容忍,一旦发现实行职务降级处理,并直接提拔新人接替其职务,而不再让其再主持工作。保证进入单位人员质量,同时保证出口大环境。
3.创收业务部门和职能管理部门区分对待。创收业务部门根据创收任务的一定比例核定人工成本预算,在人工成本预算的控制下,部门设定用人条件,并通过人力资源部自主招人,招聘条件不能低于人力资源部设定的最低条件,且用人要走正规程序,避免劳动风险。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偏紧的岗位设置,编制完善的职位说明书,实行紧缩型岗位控制,保证不出现冗余岗位。
4.过渡办法。以上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将会出现大量的冗余人员,为平稳过渡,设立人员蓄水池,进入蓄水池人员给予当地最低工资和培训,培训期间不能缺勤。出现岗位空缺时,部门可以从蓄水池中选人,蓄水池中的人员也可离职进行自主择业。保证过渡期间,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并减少了群体情绪波动和群体事件的可能。
第二篇:事业单位人员
事业单位人员抵触养老改革:为什么不改公务员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大势所趋。2009年,改革方案公布,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然而,4年多来试点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并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的普遍质疑。养老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有哪些担心?为什么不赞成?
怕待遇降低
养老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最怕什么?
“最怕待遇降低。”石教授是浙江一所高校的教授,目前月收入近7000元。据他了解,近几年学校退休了的教授,平均每月的养老金也有这个数,和他们在职时差别不大。如果不改革,石教授相信,随着收入增长、教龄增加,自己到60岁时,领取的退休金水准应该和从前的同事差不多。
浙江是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虽然当地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还延用老办法,但许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后,对改革顾虑颇多,普遍担心养老金下降。
石教授说,按已公开的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要和企业人员一样缴纳养老保险,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首先导致当前月薪少一块。一直以来,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按退休前月收入、结合职位、职称、工龄等按一定比例确定,通常高校里的教授能拿到在职工资的80%—90%,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有明显降低。现在比照企业的养老保险办法,退休待遇与缴费多少、社会平均工资等联系,肯定要降不少。
北京事业单位集中,虽然并非试点区域,但事业单位人员对此普遍关注。张教授年过五十,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多年,目前月收入1万多元,去掉绩效的部分有6000多元。他仔细研究过试点地区的方案,“除了强调有职业年金外,其他方面和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如出一辙。”公开资料显示,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按制度设计不到60%,实际不到50%。倘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也依此推进,他估计退休后可能只拿到在职时基本工资的六成,意味着退休后收入大幅降低。至于职业年金,乍一听很好,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比如这笔钱从哪儿来、额度多少、会不会逐年增长,事业单位的人员普遍没信心。
除了担心待遇降低外,还有人谈到,改革容易导致缴费时段缺少连续性、职称职级与待遇的关系难以确定等,最终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王丽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不少同事辞职下海,近两年相继达到退休年龄,才发现在事业单位工作时被认可的缴费水平极低,现在只能领到几百元养老金。
怕不公平
事业单位人员对改革有抵触,还因为感到“不公平”。
“为什么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公务员?”吴女士在北京某部委下属培训中心工作,事业编制。她没有详细了解过相关改革方案,“不用去了解,要是真好,机关肯定会一起改。现在,机关不改,再怎么说好,也没说服力。”
浙江的石教授说,改事业单位不改机关“非常欠妥”。他认为,从单位性质上看,许多事业单位直接承担着国家授予或委托的公共职能,还有的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还有的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性质上、职能上与许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并无二致。如果真要改革,不应该只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去靠拢,而不同步改革政府机关及公务员。何况,许多事业单位人员是从政府机构分流或交流来的,如果不同步改革,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不公平问题。
有人提出,既然企业职工可以接受改革,为什么事业单位人员就不能接受?而事业单位人员则认为,目前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高于企业是事实,但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宜简单类比。
58岁的李老师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职,月收入约7000元。如果不改革,他估计退休时能领到6000元,如果两年内改到自己所在学校,就很难说了。在他看来,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收入固定,而企业员工在职时期的收入上不封顶,可以很高,按同样的方法确定养老金并不公平。据了解,在杭州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企业里的资深工程师年薪普遍能达到20多万元。
不少事业单位员工有类似想法。袁先生40出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20年来一直在研究所从事广电方面的技术研究,全部月收入8000元左右。他对比过到企业工作的大学同学待遇,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作为技术方面的骨干,年收入基本在20万元以上,有的还有股份。“他们只要按实际收入交养老保险,退休后不会比事业单位的低。”
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人员几乎都认为,已退休的人员,事业单位的待遇明显高于企业的待遇,这其中有不公平的因素在,但后续的改革应是致力于提高企业偏低的退休待遇,而不是把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也拉低了。
忐忑“中人”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关心、最紧张的主要是事业单位中40岁以上的人员。
回顾当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多数认为,改革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现在领多少退休金以后还能领多少。一些细心的人会担心,改革后有可能在退休待遇的调整上受些影响,调整的频率可能放慢、幅度可能减少。“咱都退休了,这事儿也不管了。”刚从一家报社退休的黄女士笑着说。
“70后”、“80后”对改革的心态也比较放松。“离退休还有20多年呢,20年后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兴许连事业单位这个名称都改没了。”一家广播电台的年轻记者说。“我倒希望早点改制成企业,那样大家干得好就能挣得多,不像现在工资管得这么死。”北京一家部委下属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说。
中间的这部分员工心态则很复杂。前几年,曾有事业单位人员怕改革后待遇下降而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人员都表示理解。浙江的石教授认为,“这是在转型时期,最大限度自我保护的具体体现和无奈选择。”北京的吴女士说,“老同志还能赶在改革前退休,我们中间这批人想退也退不成呀。”
一些年长的事业单位人员还表示,在事业单位干了20多年,长期工资不高,以后收入出现巨大增加的机会也不比年轻人,因此这不是“淡定不淡定”的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复杂性还在于一部分人员是从机关转来的,这部人纷纷表示,照目前改革方案,要求回去继续当公务员。据了解,在一些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各地均出现过这种情况,主要是些年龄偏大、拥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员。
尽管有种种不满,但事业单位人员普遍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能一直拖下去。至于应当怎么改,人们没有清晰而具体的想法。有的人说,“只要把公务员拉进来就行,反正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亏不了。”多数人强调,不管怎么改,公平公正是底线。
第三篇: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
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 资格考试大纲(2011版)
一、基础知识科目
基础知识科目是与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相关的贸易和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内容、商品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
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国际贸易货物运输。
(二)商品学基本知识。
商品;商品学;商品质量;商品质量管理;商品标准;商品目录;商品编码;HS编码制度。
(三)检验鉴定业务法律法规。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合同法律制度;海商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标准化法律制度;计量法律制度。
二、检验检测科目
检验检测科目主要包括概率与数理统计、进出口商品学、标准化、计量学理论及实验室检验与质量控制等基本内容。
(一)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体制;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概况;技术法规;基本工作程序。
(二)概率论基本知识;数理统计;标准化;标准;计量学。
(三)产品质量及质量检验;抽样检验;四大类商品检验。
(四)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质量控制: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有效数字;数据处理与分析判定;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检测质量控制技术。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
三、检验鉴定科目
检验鉴定科目主要包括数重量鉴定、残损鉴定、价值鉴定和出入境运载工具(主要是船舶和集装箱)的装运技术条件鉴定等内容。
(一)数重量鉴定。
计重基础:国际单位制、常用英制单位与SI单位;罗马数字的记数方法和组数规则;检定与校准;常用计具器具;误差;有效数字。
衡器计重的概念;质量计量;衡器产品;砝码;杠杆平衡原理;电子秤;常用衡器的检定;含水率、回潮率、公量及含杂率的计算方法;衡重结果的尾数及其他常见问题的处理。
水尺计重、容量计重、流量计计重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货载衡量的概念、作用及基础知识;丈量的基本方法;尺码计算与尾数处理方法。
(二)残损鉴定与价值鉴定。
残损鉴定的概念、依据、原则及基本做法;保险公估的基础知识、原则及基本做法。
价值鉴定基础知识;机器设备价值鉴定、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装船前检验、海关估价及司法鉴定的基础知识、方法及要求。
(三)其他鉴定。
装运技术条件鉴定:船舱适载检验;集装箱基础知识;集装箱适载检验;监装监卸;积载鉴定。
运载工具的承退租鉴定。
四、检品知识科目
检品知识科目主要包括服装服饰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加工的基础知识以及国内外针对服装服饰产品的技术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和服装服饰常用中、英、日词汇等内容。
(一)纺织服装的基础知识。
分类方法;梭织服装、针织服装和毛针织服装加工。
(二)纺织服装材料检验。
服装用织物的检验;服装用辅料。
(三)服装的外观质量检验。
服装外观检验;常见的缺陷和国内外服装检验标准。
(四)纺织服装的内在质量检验。
常规检验项目;纺织品检验;安全卫生项目检验;国内外标准及法规;中国强制性标准和国外主要技术法规或要求;国内外儿童服装上安全项目要求。
(五)鞋类产品基础知识及鞋类品质检验
(六)服装成品、服装设计、服装面辅料和检验检测项目中主要名词的中文、英文和日文的表示。
第四篇: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
分数线不一定的,按照比例来划定,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可以通过,最好两门都在60分以上,关于2011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的公告 日期:2011-09-1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2011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商
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的公告》(2011年第131号公告)
2011年第131号
关于2011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商品
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的公告
为适应进出口商品检验活动迅速发展的需要,便利广大考生,国家质检总局依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合格评定制度进行了适当调整,决定于2011年12月3日举行2011第二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资格考试),现就调整内容和考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考试内容、形式、时间、地点
2011第二次资格考试采取计算机化考试形式,全部考试
科目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评分标准、闭卷考试。
(一)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为全部
考生必考科目;专业知识为选考科目,考生可根据自身需要从检验检测、检验鉴定和检品知识三个考试科目中任选一个,参加考试。
(二)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
(三)考试时间为2011年12月3日,其中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8:30—10:00,专业知识考试时间为10:40—12:30。
(四)各地考试地点详见准考证,请考生按照准考证上的地点参加考试。
二、报考条件
(一)年满18 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大专及以上学历,参加检品专业考试的考生不受学历限制;
(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含港、澳、台人员)。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一)受到刑事处罚和严重行政处罚,执行完毕不满5年的;
(二)在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活动中严重违反有关规定,被国家质检总局吊销资格证书不满5年的考生;
(三)因舞弊行为被宣布考试成绩无效或因欺诈行为被撤销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资格的考生,自行为确定之日起,不满3年的。
三、报名办法及程序
(一)提交个人信息。
2011第二次资格考试实行网上报名,报考人员请于2011年9月26日至10月22日登陆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网站
http://jyjd.ciqcid.com 注册报名帐号、填写个人信息、选择报考科目。
(二)打印准考证。
自11月26日起,报考人员可登陆上述网站打印准考证。
四、考场纪律
(一)考生进入考场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包括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士官证或港、澳、台返乡证)及准考证原件,证件不全不得进入考场。
(二)考试开始15分钟后,考生停止进入考场。
(三)考生必须遵守考场规则,违反考场纪律及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考试资格,3年内不得参加同类考试。
四、合格评定制度和考试成绩查询
自这次考试起,资格考试采用合格成绩保留制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科成绩全部合格方可获得《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如一次考试仅有一科成绩合格,该合格成绩保留至下次考试有效。
2012年1月15日以后,考生可登陆http://jyjd.ciqcid.com查询考试成绩。
五、资格证书发放
自2012年3月1日起,考试合格的考生可到报考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取《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领取《资格证书》须出示毕业证书(或在校就读证明)和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士官证或港、澳、台返乡证)原件,如证件不符,不予颁发《资格证书》。
六、其他事项
(一)监督举报电话。
对考试管理机构不能公正履行职责或考生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可向国家质检总局举报,电话:010—82261638, 82261933。
(二)请考生随时登陆http://jyjd.ciqcid.com,或拨打考务咨询电话(010-62054247, 010-82024318,010-82021949)了解有关信息。
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
(一)主讲老师:张琦
修订说明
为了适应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以下简称《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一、修订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
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准则》。
二是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的需要。
2012年2月,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了使《财务规则》的主要修订内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修订《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三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随着各项财政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需要修订。
《会计准则》自1997年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是,“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等不规范行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近两年国务院打击“假发票”、治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活动中,均对修订《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特别是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将2012年12月底之前修订出台《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列为“坚持不懈地推进制度机制建设,完善治本之策”的重要任务和措施之一。
二、修订的原则
(一)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原则
1.本次修订《会计准则》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框架。
2.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将规范包括: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
(二)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1.事业单位预算是我国部门预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准则》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基础等规定方面,都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了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
3.在财务报表组成中新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以全面反映财政补助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更好地发挥会计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三)与《财务规则》修订相协调的原则
1.《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
2.修订《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
3.为了保证出台的相关规章之间的协调,便于事业单位执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会计要素定义、收入分类、支出分类等重大问题上与《财务规则》保持了一致。
(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
1.本次修订《会计准则》,着力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会计信息不完整等会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在强调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全面性”要求;
3.对无对价取得资产的计量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既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又便于确保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准则》共有九章49条,在维持原《会计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删除了7条,新增加了15条,对剩余的条款进行了合并调整,并对大部分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和完善。《准则》的修订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扩大了《会计准则》的统驭范围。
1.按照《财务规则》第六十六条“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则制定”的规定,《财务规则》是制定所有行业财务制度的基本依据。
2.与《财务规则》相一致,《准则》将统驭范围由原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则》第三条)。
(二)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1.《准则》首次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准则》第四条)。
2.考虑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准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首先应当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
3.并体现了事业单位提供会计信息要满足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重需要的特点。
(三)合理界定了会计核算基础。
1.《会计准则》仅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其“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2.《准则》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3.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同时还在第二款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这样规定与《财务规则》相协调,同时也授权会计制度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事项和行业作具体规定。
(四)合理界定了会计要素。
1.按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一般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对于医院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
3.综合考虑上述实际情况,《准则》第十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五)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准则》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一是将第二章标题“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是在对原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准则》第十三条),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此外,考虑到事业单位并无自行根据业务事项的重要性而调整会计报表格式的权限,从而删除了原《会计准则》第二十条的重要性原则。
(六)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
为了统一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便于信息使用者开展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财务风险等的分析和评价,借鉴会计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准则》第十九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统一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
相应地,《准则》将原《会计准则》中的“对外投资”更进一步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七)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在建工程”。
《准则》第二十一条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增加了“在建工程”,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
(八)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准则》统一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特别是针对各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不明确以及实际执行中资产不入账等问题,《准则》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对不支付对价情况下取得资产的计量原则进行了明确,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从而有利于通过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九)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准则》第二十三条为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做出计提资产折旧、摊销的规定提供了依据。
(十)调整了净资产项目构成。
适应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并与《财务规则》的相关规定相协调,《准则》第三十条有关净资产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项目,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
此外,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相协调,《准则》将原净资产中的“固定基金”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
(十一)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借鉴企业会计和国际惯例,《准则》在第八章引入“财务会计报告”概念,在第四十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第四十一条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其附注等组成部分,并统一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
第四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第六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持续经营)第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会计分期)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和月度。会计、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第八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货币计量)
第九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收付实现制)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第十条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
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
资
产
第十八条
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短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
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四条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短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缴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长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第五章
净资产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三十一条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二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七章
支出或者费用
第三十五条
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十九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
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资产负债表;
(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第四十二条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第四十三条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第四十四条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第四十五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三)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四十八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5月28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