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0%。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2000多万人,成为举世公认的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国家。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以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社会保障为例,“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国23%的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 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建立东北亚安全环境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
东北亚”是基于自然地理区划的地缘政治经济概念。由于有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巨型大国的存在,有关东北亚的区域界定一直存有争议,使纯技术性的地理划分变得困难。综合地理、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考虑,东北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准确的讲,我国只有东北三省和中部东部一些地区,俄罗斯只有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算作东北亚。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形势,都无法绕开现在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因此在探讨东北亚问题时必须考虑美国这一超地区因素的存在。同时由于蒙古国的附庸地位,因此对于我们的东北亚安全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问题的展开主要涉及中美朝韩日俄六国。
对东北亚局势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任缺失问题,东北亚地区的信任缺失状况在全球都具有代表性。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东北亚地区都有突出的表现:朝核问题的久拖不决、六方会谈的时断时续、朝鲜半岛南北的分裂状态、朝鲜与美日关系的僵化、日本与中韩关系的恶化、地区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等等,这一切都与国家间缺乏相互信任有关。首先是朝鲜与美、日之间的互不信任:朝鲜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及其对美、日两国的不信任,研制和准备生产核武器,是造成朝核危机产生、持续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六方会谈迄今为止仍无 结果的关键因素;美、日两国至今尚未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更将朝鲜视为“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的一员,对朝鲜充满敌意与猜忌。其次是亚洲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日本否认侵略战争历史的错误做法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挑衅行为让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北亚各国对日本的外交战略产生怀疑。最后是地区内国家之间因历史或现实原因造成的信任缺失,这其中包括各种双边和多边关系。
对东北亚地区而言,未来是无法预测的。朝鲜无法预测美日是否真的能够给予它安全保障;韩国无法预测民族统一的日程;日本无法预测如果没有美日同盟,日本的战略地位对美国而言是否依然重要;东北亚地区各国无法预测存在于该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何时才能解决,不再成为地区关系发展的障碍。正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东北亚未来的安全态势,而信任恰恰是解决不可控制的、复杂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所以将信任理论引入东北亚地区问题研究中,使我们能够找到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的一条路径。
如何填补信任缺失?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问题入手,即以东北亚各国的信任缺失为切入点,以东北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为落脚点,寻求利益共同点,以共性求合作,构建信任机制,为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和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东北亚对于我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无疑就是现在的朝鲜问题,东从古到今,朝鲜都是外敌从海上入侵中国的跳板,那么朝鲜对于中国有什么战略意义呢?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如果敌对国家控制了朝鲜,对于中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如果我们控制了朝鲜,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句话,朝鲜是一把尖刀,别人攥住就可以抵住中国的咽喉,中国攥住就可以成为攻击的利器。朝鲜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就在于:
1.解决了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国家安全隐患,朝鲜是我们的一块天然的战略缓冲地带,小日本是个到过,人口众多,面积狭小,资源极度匮乏。如果他想进入我们中国本土,需要先控制朝鲜,这样有两个好处,首先朝鲜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源,其次可以以朝鲜作为跳板向中国发动进攻这是对日本,反过来,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战略收缩时它是我们的一个缓冲地带,进攻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朝鲜海和日本海进攻日本西海岸。
2.东三省找到个新出海口,黑吉、内蒙地区的对外贸易通过进出日本海迅速 能发展起来。
3.如果朝鲜政权垮台,则将有数不清的难民涌入中国,这也是我们所无法忍受的。
4.中国海军停靠在朝鲜北海岸线上就能扼住海参威的俄国远东舰队进出太平洋及南下的咽喉,自从放弃租借越南金兰湾,俄国在远东只有一个不冻港,就可以控制在我们手里了。朝鲜对我国是有着重 大的战略意义的。也即东北亚的安全对我我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唇亡齿寒正是在这里体现。
当前中美关系的新特点及构筑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 中美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他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但如今中美关系就如一对夫妻一样,今天吵架了明天又和好了,就这样分分合合,把如今的中美关系弄得让世人难以捉摸,但也正是这些的难以捉摸才引起了一些猜忌和推测。
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两国关系中的老问题以及新的突发事件相互交织,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障碍与不确定因素。中美关系的老问题,即台湾、西藏问题对两国关系发展所产生的破坏性与阻滞性影响早已司空见惯,而近年来贸易争端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干扰因素。不过,从近些年两国关系发展历程来看,上述问题虽十分敏感,但并不足以引发中美关系深层次危机。然而,2010年初美国对台售武、奥巴马会见**、中美贸易之争集中爆发,仍对两国关系构成了很大挑战。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到2010年,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这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与此相对的是,虽然中国在本次危机中也遭受了不小冲击,但通过一系列调控措施,中国不仅迅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保持了经济较 快增长,而且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源,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显著的事例就是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跃居第三位)。两相对比令美国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持有美国衰落、中国崛起观点的人也日益增多。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4月份的民调显示,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的人下降至38%,认为是中国的人则有41%。两国现状的对比经媒体渲染之后,产生了两种反应,一是美国舆论界大肆鼓吹中国超越美国论,这极大触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危机感与“遏制中国”的意识再次被唤醒;一是很多中国人也产生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与“自我陶醉感”,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到了让美国守规矩的时候了。
不过,上述三大问题固然重要,但并非是2010年中美关系波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因素。真正令中美关系深陷困境,无法得到有效转圜的是在亚洲,尤其东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首先是韩国的“天安号”事件。此事件之后,美国与韩国接连在中国周边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甚至日本都参与了进来,这不得不令中国政府高度警惕。接下来,围绕南海问题,中美再次正面交锋。令中国感到吃惊的是,希拉里国务卿明确表示,南海问题是美国国家利益,这改变了此前美国政府在该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此后,中日“撞船”事件再次被美国舆论视为中国展示“肌肉”的又一事例。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的行为越来越“傲慢”和“难以控制”了,从而激起美国人更为强烈的危机意识。11月,“延坪岛”炮击事件更是让东北亚局势陷入危机,中美关系再度面临新的挑战。
上述分析可见,第三方事件对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所谓第三方事件是指在亚洲,尤其在东北亚地区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直接涉及中国与美国,或者仅直接牵涉到两国中的一方,但是又与两国利益紧密相连,其突出表现就是朝鲜半岛问题。第三方事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可预知性。它们往往以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难以预先知晓,从而增加了应对的难度;二是难以管控性。由于此类事件直接涉及到第三方,因而中美两国无法发挥直接作用力,以有效控制局势发展。因此,第三方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也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估与控制。可见,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与处理机制已成为保障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重大课题。窃认为,这一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巩固。所谓事前预防,主要表现为针对于该地区的敏感议题,建立起一套沟通、协调机制,尽可能将问题化解于初始阶段。虽然第三方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但是引发这些事件的背后因素是比较清晰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突发事件是其背后因素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有效处理的产物。因此,“釜底抽薪”之举有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中控制意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应该发挥各自的影响力,避免事态升级,将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事后巩固是指在突发事件基本得到处理之后,还需要对这一事件进行经验总结,并及时稳固相关脆弱性环节,消除可能再次引发同类危机的诱发因素。
两国学者基本上已形成一个共识,即中美互信严重不足,这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瓶颈和诸多矛盾的症结。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诸 多功能性议题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但是两国间互相猜疑、防范的心态却未得到改善。这主要是因为两国仍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战略互信,尤其在军事领域。中国方面认为,美国在中国周边举行军演,构筑安全联盟,剑指中国之意明显。美国人也认为,中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其目的就是要将美国势力排挤出亚洲,并挑战其霸权地位。这种“安全两难”无助于中美互信的建立。当然,由于两国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机制的构建并非易事,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笔者认为,中美互信机制的培育不妨也遵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出发(如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领域),孕育出更多的战略契合点,然后配合以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民间交流,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最后再逐步扩大到政治、军事层面。这样既可以保持在具体议题上的合作,满足两国现实的利益需求,同时又可为长远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中美关系给很多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即中美之间将要走向军事对抗,即便这种军事对抗不一定发生在当下,但也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这主要基于两国对对方行为的不同解释。美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军事现代化,并将运用其不断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拓展中国的经济利益,这必将与拥有全球利益的美国发生激烈碰撞。更令美国人忧虑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军事崛起将会严重制约美国在全球的活动范围与自由行动能力。此外,经济实力的壮大,军事力量的增强又会使中国人的自信心极度膨胀,并会激起更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美之间的一些小问题很可能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中美 之间的冲突。而就中国方面来说,很多人士抱有这样的观点,即2010年美国在中国周边的种种行径无疑是在构筑对华战略包围圈,恶化中国的发展环境,其意图无非是要封堵与遏制中国。因此,不少中国观察家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是根本性转变,强硬施压将成为下一阶段美国对华战略的主旋律。不过,笔者倒是认为,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观察美国对华政策是否发生转变,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考察,其中美国政府战略性文件中对中国的定位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观察视角。笔者曾撰文指出,当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仍然趋向于积极,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所以,中美两国之间需要调整心态。一方面,美国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霸权利益的挑战,不要将中国作为取代美国,充当世界第一的候选者。实际上,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主要还是侧重于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总是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虽然必要的警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拥有自然的、从容的、理性的、健康的心态是一个大国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第二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
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这是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体现了“稳而进”发展精神的新的战略决策,是新阶段经济社会战略的重点转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保障和改善民生”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但我们在推动经济建设和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种忽视“根本目的”的发展,其后果轻则产生大量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制造腐败和浪费,破坏生态与环境;重则让人民较少分享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成果,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从而酝酿重大的社会矛盾。而提倡“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万事民为先,就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双稳定”
从经济方面讲,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大,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投资比重也很大。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呈现不稳定态势。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市场,经济大头在国内,就不会过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牵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从社会方面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则能直接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普通百姓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转型首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积极实施发展的民生战略,解决目前存在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会直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型转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上稳步转型。其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就是突出了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统一了起来,将民生目标和社会进步统一了起来,将民生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了起来,促进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导向的转变。由此,也就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
怎样才能“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厚待民生。要迅速研究出台系统的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的现象,逐步并快速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幅及其占GDP的比重。具体措施如推行“工资与GDP同步增长制度”,制订“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支出均衡保持规章”等等。
二是优化财源配置,改革陈旧的“花钱”体制。可以说迄今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一半或者说还不到一半,即只改了经济体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却没有改经济体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的体制。我们现在仍然沿用30年以前的财政开支“事后报备体制”和“整体预算制”,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事先核支体制”和“个案核支制”。“事后报备制”和“整体预算制”导致乱花钱,不负责任地花钱,年底突击花钱,甚至贪污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法弥补。“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花钱”的决策比“赚钱”的决策更重要,“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尤其如此。因此,广东要率先进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财政开支体制的“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
三是为富民开路,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首先,在民生创造的增量方面,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民间资金投资门槛和管制,充分放开民间的投资领域,让民间资金有宽广的投资渠道和增值路径,从而直接推动民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民生创造的存量方面,要发挥现有产业领域中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来负责进行投资的决策,大幅度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投资项目,让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从而也间接为全体居民的民生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改善民生的举措。3.2011年1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1年年主题:消费与民生。“消费与民生”有3方面含义:一是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二是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4.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
5.2011年的全国“两会”,网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代表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新符号。
【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表现,就是关注民生,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6.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行为,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更应受到保护。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8.正确看待竞争,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9.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10.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
13.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丰富民主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P34。我国目前的小康:P114
17.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得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0.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4.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设计问题】
1、民生问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35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P35
2、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原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民生问题关系你我他。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关注国计民生 ②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公平正义,自觉遵守法律;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⑤立志成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重视、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P93
5、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水平?P114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P116
7、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和谐有关的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难,物价上涨快、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8、.列举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举措说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措施:①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②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④教育: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学费全免 ⑤就业: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⑥住房: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⑦物价:采取措施限制房价、药价、菜价 ⑧三农问题:废除农业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抗旱措施措施 ⑨安全:重视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
说明:①我们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等。
9、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重视民生问题?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③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⑤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
10、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11、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做?)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2、党和国家应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怎样做?)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④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3、就民生问题的某个方面谈谈解决措施。(请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怎样做?)例:(1)就教育问题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扶持薄弱学校;等。
(2)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①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加强检查监督管理;②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③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 ④消费者应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3)上学难:在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在高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4)看病难,看病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5)住房难,房价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6)就业难: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14、对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怎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推进公平正义?(怎样做?)(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等。
16、中学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什么?(怎样做?)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
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为班级服务,实现学校的和谐
③文明礼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觉遵守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17、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建设和谐河北,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做?)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②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不说脏粗话,不乱扔垃圾,文明过马路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④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良言行
18、有关民生,和谐,小康的宣传标语或口号或一句话感言(怎样做?)“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大事”;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河北;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小康建设你我他,节约环保靠大家
19、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两会”召开前夕,总理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问政于民,倾听群众声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③人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党和政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广大群众诉求意愿、反映疾苦、维护权益、谏言纳策的新途
21、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应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22、谈谈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求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要求政府履行社会责任
23、畅谈你“心目中的尊严生活”。
答: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权更加尊重:老有所依,学有所教,人人过着和谐、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24、温家宝总理强调。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我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
26、“消费与民生”这一2011年年主题的公布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非常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③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你认为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1)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5)水是生命之源。
(6)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28、请运用课本知识,说明国家聚焦水利建设、重视水利的重要性。(1)有利于保障民生,关注民生,建立抗旱减灾机制,增强忧患意识;(2)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百姓生活水平;(5)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29、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干旱天气的频发给人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0、请你为上述干旱省份或地区提几条节水措施
(1)积极宣传我国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营造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
(3)适当提高水价,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4)一水多用;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洗脸水冲厕所等
31、为尽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点什么?
(1)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抗旱防灾的良好氛围;(2)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3)使用节水龙头,防止长流水;洗完手、脸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4)制止、举报那些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坚决同破坏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