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2:4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第一篇: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犯罪和事故预防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和研究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理成因,把握其心理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犯罪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基层部队 的安全和稳定。

(一)犯罪形成的心理分析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犯罪都离不开心理的支配,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行为的出现,都遵循一定的心理发展轨迹。

1、犯罪意念的萌生。

青年军人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的黄金时期,对人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很多需要是积极的、合理的。但如果对需要的认识产生歪曲的理解,对需要的追求恶性膨胀到与社会要求完全背离时,这种需要结构就是畸形的。

犯罪军人的畸形需要结构通常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需要的低级性。个人不合理的生理物质需要常居优势地位,贪图吃、喝、玩、乐,追求腐朽低级的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把这种低级的、本能的满足,看得比成就、荣誉等精神需求更有价值;

二是需要的唯我性。只考虑个人的需要,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一旦个人的欲望与现实可能性形成矛盾,就会产生悲观、泄气、愤懑、反抗等消极情绪;

三是需要的无止境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发展,往往脱离本身的客观条件。这种畸形的需要结构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时,就会挖空心思地寻求不正当的途径达到满足,于是,犯罪的意念便开始萌生。

2、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的,这种动机可能由生理物质需要畸形发展而引起,也可以由荣誉、地位、友情、爱等精神需要的恶性膨胀所诱发。在不良意念转化为动机的过程中,交织着动机体系内的“趋避”冲突,所谓“趋”,就是企图接近和希望得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所谓“避”,就是企图排斥和拒绝某种事物的心理。犯罪动机的趋避冲突形式,一般表现为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冲突。犯罪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败露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却抱着不一定被人发现的心理而干了犯罪的勾当,就是犯罪的侥幸心理。一般来说,罪犯在犯罪时都有一种害怕被发现、遭到法律惩处的恐惧心理。因为犯罪活动是违法的,一旦败露,不但失去面子,丢了人格,而且还要受法律的制裁。但他们又存在着“不会有人发现”、“也许能逃脱惩罚”等侥幸心理,于是产生了干与不干的内心冲突。干吧,担心法律责任,害怕受到处罚;不干吧,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某种特殊需要。恐俱和侥幸是两个作用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恐惧具有抑止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作用;侥幸心理则具有推动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功能。如果侥幸心理战胜了恐惧心理,就沟通了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犯罪行为得以产生;如果恐惧心理战胜侥幸心理,就阻止了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犯罪行为就会被抑制。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运动,是制约企图犯罪的人犯罪的心理规律。掌握这一心理规律,对于军人犯罪心理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3、犯罪行为的发生。

从犯罪动机到实际行为的转化有一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实施犯罪的意向和设想,是一种思想上的预谋和准备。有了思想准备,就要对实施犯罪所必须使用的工具做出选择和安排。然后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并反复进行表象演练,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一旦外界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就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犯罪行为。尽早察觉犯罪准备的迹象,严格控制能引起犯罪的机遇,可以有效地制止犯罪的发生。(二)经济犯罪的心理预防

经济犯罪是以破坏经济秩序,侵犯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财物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盗窃、走私、受贿、诈骗、抢劫、敲诈勒索等。经济犯罪是犯罪军人的利欲贪婪心理膨胀的结果。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铲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思想根源,防止军人利欲贪婪心理的滋长,消除犯罪行为产生的土壤。

1、经济犯罪动机的形成。

个别军人的经济犯罪,主要受贪利动机的驱使。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会时尚和消费潮流,对吃喝玩乐极端关注,对享受十分倾心,对艰苦的部队生活由不感兴趣到厌恶。追求享乐和腐朽生活方式,是经济犯罪共同的心理基础。有的从小偷小摸开始,发展到盗窃犯罪;有的平时满脑子都是钱,一遇到机会就顿起歹念,实施抢劫犯罪;有的常常利用工作之便,沾一点、贪一点,演变为贪污犯罪。一旦犯罪得逞,非法得到钱物,可以进行畸形的消费,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满足;轻而易举获取的钱物,又进一步强化了犯罪动机,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继续滑下去,不顾一切地连续作案,直至被揭露。

2、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对策。极少数军人经济犯罪的发生,经历了一个从正常需要到不合理需要,从追求私利的动机到经济犯罪产生的心理突变过程。预防经济犯罪,要注意把握经济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1)进行经济犯罪预测。

经济犯罪预测就是凭借对经济犯罪规律的认识,在获取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可能犯罪的军人心理状况和行为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分析和推断,为及时预防某种经济犯罪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减少盲目性。

一是类推预测。以外单位发生的经济案件为范例,分析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类推本单位可能发生经济案件的特征和过程。二是定向预测。以刑法中经济犯罪条文为依据,按照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分散人员和管钱管物人员身上的规律,重点分析这类人员的现状,及时发现不良苗头。

三是因果预测。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从某些人异常的行为表现和一些隐蔽性的活动,分析和推断可能产生的后果,由因看果或由果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犯罪措施,防患于未然。

(2)构筑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防线。

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抵制和消除影响犯罪的思想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效应和威力,有效地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筑起预防犯罪的心理防线。通过理想教育,使军人树立远大的、正确的目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幸福,怎样去获得幸福,摆脱低级趣味的奢望和追求,把注意力放在部队建设上,放在个人的成长进步上。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青年军人的不合理需要和非法行为,尚未形成犯罪之时,法律虽然不能给予制裁,但却逃脱不了自身道德和舆论的谴责。人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只要良心尚未泯灭,道德感依然发挥作用,就会感到不安、痛苦、内疚,甚至悔恨、羞耻。道德感可以制止违法的念头,使人放弃某些邪念,催人自新。法制教育可以发挥法律知识的教化功能、法制的行为规范功能、刑罚的惩治和威慑功能。通过法制教育,强化军人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确立对刑罚惩戒的正常的惧怕感。

(3)多渠道控制经济犯罪的机遇。犯罪机遇是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篱笆筑牢犬不入”。健全各种制度,堵塞各种漏洞,实施有力的监督,认真做好管理钱物的人的工作,就能有效地减少犯罪机遇,不给犯罪人留下任何可钻的空子。新形势下,部队物质供给的渠道和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的采购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钱财物的流动比过去更加频繁,部队与地方的联系和交往增多了。这样,给财务、物质和人员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预防经济犯罪,需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改进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堵塞新的漏洞。(三)报复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报复性犯罪是犯罪军人感到被侵害时,非法伤害他人或毁坏财物的犯罪行为。它是基层部队出现较多的一种犯罪形式,有的破坏、盗窃武器装备和物资,有的伤害、枪杀他人,多属重大恶性案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极坏的影响。这种犯罪形式突发性强,多采用暴力。因此,研究和探索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及预防,是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

1、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报复性犯罪心理,是由挫折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复仇的心理趋势。报复行为的发生,是在报复动机的推动下实现的,报复动机的发展,是报复心理外化为报复行为的关键因素。军人报复动机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外在条件。

一是出自人际冲突而萌发的报复动机。有的因个人的愿望没有满足,目的没有达到,对领导产生怨恨,或对领导的批评,处分产生强烈的不满,有的因平时一些小磨擦没有得到化解,产生了很深的积怨;有的是受到一些无端的指责和言语侮辱,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二是出于哥们义气而萌发的报复动机。老乡观念大于组织原则,遇事不分是非,只讲“亲不亲,故乡人”,遇有老乡受辱,不靠组织解决问题,把法律、纪律抛到脑后,一听老乡召唤就两肋插刀,用暴力为老乡讨回“公道”。

三是婚恋受挫而产生的报复动机。一旦恋爱对象提出“吹灯”,就感到被蒙骗、被耍弄,特别是在谈了多年、花了大量钱财后被对方抛弃,愤怒的情绪更是难以排解,报复之心非常强烈。

2、预防报复性犯罪的心理措施。预防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就要尽力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挫折感和被侵犯感,在满足他们各种正当的、合理的需要的前提下,做好教育疏导工作。(1)及时缓解报复心理。

在过激报复行为产生之前,通过减压的心理方法,缓解报复情绪和报复冲动。一旦发觉个别军人有攻击冲动,应立即使其脱离原发情境,切断刺激信息,使情绪逐步得以稳定,理智得以恢复。同时进行情绪分化工作,通过心理暗示,表扬他们过去做过的好事和工作业绩,诱导他们去想些顺心、高兴的事,唤起对过去美好情感的记忆,淡化现实的新鲜记忆,使激烈情绪趋向平缓。要创设合理的宣泄环境,通过个别谈心、班务会、座谈会等形式,使他们把心里的话倾诉出来,把胸中的怨气发泄出来,使紧张的情绪逐步减压。

一般情况下,实施报复前,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有较明显的攻击特征,有的言论过激,“火药味浓”:有的反唇相讥,牢骚满腹;有的异常沉默,不理不睬;有的烧毁书信、日记,为“后事”做准备,对这些言行表现,要十分敏锐,高度警觉。(2)针对个性心理做好疏导工作。

报复心强的人,在个性特征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闷罐子”,一种是“爆筒子”。“闷罐子”属于抑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表面上沉默寡语,但内心活动非常复杂,猜疑心较强,过于敏感,如不遂愿就怀疑他人在背后“做了小动作”或故意整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因而,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反常行为,就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事情的来胧去脉,打消他们的疑虑,多从情感人、生活上关心他们。

“爆筒子”属于胆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自制力比较差。具有“爆筒子”个性的人,如果有很强的虚荣心,当个人的愿望受阻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容易选择过激的攻击行为。(3)消除人际冲突。

报复性行为是人际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要开诚布公,切忌回避。

士兵与军官发生矛盾,往往总与军官憋着气,想军官的“坏处”多、“好处”少,越想对军官的态度越差,关系越僵。有的士兵当面顶撞或“得罪”军官后,存有恐惧心理,希望与军官沟通感情,军官如果不主动去找他们谈心,他们的怨气会更大。

因此,基层军官面对矛盾不要绕着走,要坦诚地与他们交心、谈心,沟通思想,做好缓解矛盾的疏导工作。

(四)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性犯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引诱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或者公然藐视社会秩序,用下流语言或动作,损害妇女的人身和人格的行为。性犯罪是一种畸形需要和恶性性冲动造成的,深化青年军人性心理的认识,加强性心理的调控和疏导,可以提高犯罪预防的有效性。

1、性犯罪动机的形成。

个别青年军人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看,是出于他们自身某些异常的需要。

一是变异的生理需要。这里所说的“变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身体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性功能亢进,另一种是由于某种后天原因形成的性功能亢奋,如过早过频地发生性行为引起的性亢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性犯罪冲动。青春期是性的能量最旺盛时期,由于基层部队单一性别的特性,已婚军官大多数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如果客观环境出现不良的性刺激和黄色媒体的影响,就会引起性兴奋,一有机遇,极个别自控能力差的人就很容易出现性犯罪。二是精神颓废。寻求刺激。受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的影响,个别人胸无大志,精神空虚,情趣低下,不合理的性需要常常占主导地位,企图通过玩弄女性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满足感官上的需要。

三是好奇心的驱使。青年人满足性欲的行为趋向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试验性”。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性本能之后,好奇心十足,有尝试的愿望。另一个是“自慰性”。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性欲的产生,有些人便会有一些“自慰性”的行为来进行自我解脱。有的人看了带有浓厚性刺激的书刊和黄色录相之后,受到毒害,渴望模仿小说、电影中描写的动作去亲自体验,一有外部诱因,就容易形成犯罪性冲动。

2、性犯罪心理的预防。青年军人性心理的发展,受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外部刺激所制约,了解和分析青年军人性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性心理的疏导和调节,防止外部不良刺激的影响,对于促进青年军人性心理健康、避免性犯罪是十分重要的。(1)搞好青年期心理卫生教育。

青年士兵的性机能已趋成熟,出现明晰的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的神秘,对有关两性方面的事情发生了特殊的兴趣。如果采取堵和回避的方法,不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就会加深他们的好奇心、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向。因此,要对青年士兵进行科学的适度的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教育,使他们懂得性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的自然进程,消除那种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惶惑、压力和神秘感,改变对性和性欲愚昧无知的状态,正确对待性欲和克制性冲动,学会自我控制。(2)完善审美心理。

青年军人的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媒体的影响。文化媒体和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审美心理起“中介”作用的。如果青年官兵的审美心理有缺陷,阅读文艺作品时,就会偏离作品所揭示的主题,专门寻求个别情节的刺激,诱发异常的性心理。而完善的审美心理,能避免这种偏差。

因此,对青年官兵要通过影评、书评、读书演讲等活动,开展审美教育。通过正确鉴赏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3)掌握移情方法。

性的意向是人一种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本能,禁欲和放纵在现代社会都不足取。青年军人绝大多数是未婚者,在他们身上欲望与规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性心理的发展有一个由积欲到解欲的过程,如果性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释放不出去,就可能导致性心理异常,发生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宣泄。所谓移情,就是转移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的抑制分散作用”和良好环境的“转移刺激”,把青年军人的精力、兴趣转移到学习、工作和有益的活动中去,借以排谴性的冲动。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掌握了移情方法,就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系统,用理智战胜狂热,使性的欲求得到“替代”和“升华”。(4)创造交流环境。

第二篇: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犯罪和事故预防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和研究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理成因,把握其心理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犯罪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基层部队 的安全和稳定。

(一)犯罪形成的心理分析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犯罪都离不开心理的支配,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行为的出现,都遵循一定的心理发展轨迹。

1、犯罪意念的萌生。

青年军人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的黄金时期,对人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很多需要是积极的、合理的。但如果对需要的认识产生歪曲的理解,对需要的追求恶性膨胀到与社会要求完全背离时,这种需要结构就是畸形的。

犯罪军人的畸形需要结构通常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需要的低级性。个人不合理的生理物质需要常居优势地位,贪图吃、喝、玩、乐,追求腐朽低级的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把这种低级的、本能的满足,看得比成就、荣誉等精神需求更有价值;

二是需要的唯我性。只考虑个人的需要,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一旦个人的欲望与现实可能性形成矛盾,就会产生悲观、泄气、愤懑、反抗等消极情绪;

三是需要的无止境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发展,往往脱离本身的客观条件。这种畸形的需要结构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时,就会挖空心思地寻求不正当的途径达到满足,于是,犯罪的意念便开始萌生。

2、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的,这种动机可能由生理物质需要畸形发展而引起,也可以由荣誉、地位、友情、爱等精神需要的恶性膨胀所诱发。在不良意念转化为动机的过程中,交织着动机体系内的“趋避”冲突,所谓“趋”,就是企图接近和希望得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所谓“避”,就是企图排斥和拒绝某种事物的心理。

犯罪动机的趋避冲突形式,一般表现为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冲突。犯罪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败露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却抱着不一定被人发现的心理而干了犯罪的勾当,就是犯罪的侥幸心理。一般来说,罪犯在犯罪时都有一种害怕被发现、遭到法律惩处的恐惧心理。因为犯罪活动是违法的,一旦败露,不但失去面子,丢了人格,而且还要受法律的制裁。但他们又存在着“不会有人发现”、“也许能逃脱惩罚”等侥幸心理,于是产生了干与不干的内心冲突。干吧,担心法律责任,害怕受到处罚;不干吧,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某种特殊需要。恐俱和侥幸是两个作用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恐惧具有抑止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作用;侥幸心理则具有推动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功能。如果侥幸心理战胜了恐惧心理,就沟通了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犯罪行为得以产生;如果恐惧心理战胜侥幸心理,就阻止了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犯罪行为就会被抑制。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运动,是制约企图犯罪的人犯 罪的心理规律。掌握这一心理规律,对于军人犯罪心理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3、犯罪行为的发生。

从犯罪动机到实际行为的转化有一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实施犯罪的意向和设想,是一种思想上的预谋和准备。有了思想准备,就要对实施犯罪所必须使用的工具做出选择和安排。然后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并反复进行表象演练,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一旦外界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就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犯罪行为。尽早察觉犯罪准备的迹象,严格控制能引起犯罪的机遇,可以有效地制止犯罪的发生。

(二)经济犯罪的心理预防

经济犯罪是以破坏经济秩序,侵犯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财物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盗窃、走私、受贿、诈骗、抢劫、敲诈勒索等。经济犯罪是犯罪军人的利欲贪婪心理膨胀的结果。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铲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思想根源,防止军人利欲贪婪心理的滋长,消除犯罪行为产生的土壤。

1、经济犯罪动机的形成。

个别军人的经济犯罪,主要受贪利动机的驱使。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会时尚和消费潮流,对吃喝玩乐极端关注,对享受十分倾心,对艰苦的部队生活由不感兴趣到厌恶。追求享乐和腐朽生活方式,是经济犯罪共同的心理基础。有的从小偷小摸开始,发展到盗窃犯罪;有的平时满脑子都是钱,一遇到机会就顿起歹念,实施抢劫犯罪;有 的常常利用工作之便,沾一点、贪一点,演变为贪污犯罪。一旦犯罪得逞,非法得到钱物,可以进行畸形的消费,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满足;轻而易举获取的钱物,又进一步强化了犯罪动机,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继续滑下去,不顾一切地连续作案,直至被揭露。

2、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对策。

极少数军人经济犯罪的发生,经历了一个从正常需要到不合理需要,从追求私利的动机到经济犯罪产生的心理突变过程。预防经济犯罪,要注意把握经济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

(1)进行经济犯罪预测。

经济犯罪预测就是凭借对经济犯罪规律的认识,在获取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可能犯罪的军人心理状况和行为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分析和推断,为及时预防某种经济犯罪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减少盲目性。

一是类推预测。以外单位发生的经济案件为范例,分析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类推本单位可能发生经济案件的特征和过程。

二是定向预测。以刑法中经济犯罪条文为依据,按照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分散人员和管钱管物人员身上的规律,重点分析这类人员的现状,及时发现不良苗头。

三是因果预测。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从某些人异常的行为表现和一些隐蔽性的活动,分析和推断可能产生的后果,由因看果或由果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犯罪措施,防患于未然。(2)构筑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防线。

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抵制和消除影响犯罪的思想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效应和威力,有效地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筑起预防犯罪的心理防线。通过理想教育,使军人树立远大的、正确的目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幸福,怎样去获得幸福,摆脱低级趣味的奢望和追求,把注意力放在部队建设上,放在个人的成长进步上。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青年军人的不合理需要和非法行为,尚未形成犯罪之时,法律虽然不能给予制裁,但却逃脱不了自身道德和舆论的谴责。人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只要良心尚未泯灭,道德感依然发挥作用,就会感到不安、痛苦、内疚,甚至悔恨、羞耻。道德感可以制止违法的念头,使人放弃某些邪念,催人自新。法制教育可以发挥法律知识的教化功能、法制的行为规范功能、刑罚的惩治和威慑功能。通过法制教育,强化军人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确立对刑罚惩戒的正常的惧怕感。

(3)多渠道控制经济犯罪的机遇。

犯罪机遇是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篱笆筑牢犬不入”。健全各种制度,堵塞各种漏洞,实施有力的监督,认真做好管理钱物的人的工作,就能有效地减少犯罪机遇,不给犯罪人留下任何可钻的空子。新形势下,部队物质供给的渠道和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的采购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钱财物的流动比过去更 加频繁,部队与地方的联系和交往增多了。这样,给财务、物质和人员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预防经济犯罪,需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改进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堵塞新的漏洞。

(三)报复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报复性犯罪是犯罪军人感到被侵害时,非法伤害他人或毁坏财物的犯罪行为。它是基层部队出现较多的一种犯罪形式,有的破坏、盗窃武器装备和物资,有的伤害、枪杀他人,多属重大恶性案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极坏的影响。这种犯罪形式突发性强,多采用暴力。因此,研究和探索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及预防,是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

1、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报复性犯罪心理,是由挫折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复仇的心理趋势。报复行为的发生,是在报复动机的推动下实现的,报复动机的发展,是报复心理外化为报复行为的关键因素。军人报复动机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外在条件。

一是出自人际冲突而萌发的报复动机。有的因个人的愿望没有满足,目的没有达到,对领导产生怨恨,或对领导的批评,处分产生强烈的不满,有的因平时一些小磨擦没有得到化解,产生了很深的积怨;有的是受到一些无端的指责和言语侮辱,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二是出于哥们义气而萌发的报复动机。老乡观念大于组织原则,遇事不分是非,只讲“亲不亲,故乡人”,遇有老乡受辱,不靠组织解决问题,把法律、纪律抛到脑后,一听老乡召唤就两肋插刀,用暴 力为老乡讨回“公道”。

三是婚恋受挫而产生的报复动机。一旦恋爱对象提出“吹灯”,就感到被蒙骗、被耍弄,特别是在谈了多年、花了大量钱财后被对方抛弃,愤怒的情绪更是难以排解,报复之心非常强烈。

2、预防报复性犯罪的心理措施。

预防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就要尽力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挫折感和被侵犯感,在满足他们各种正当的、合理的需要的前提下,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1)及时缓解报复心理。

在过激报复行为产生之前,通过减压的心理方法,缓解报复情绪和报复冲动。一旦发觉个别军人有攻击冲动,应立即使其脱离原发情境,切断刺激信息,使情绪逐步得以稳定,理智得以恢复。同时进行情绪分化工作,通过心理暗示,表扬他们过去做过的好事和工作业绩,诱导他们去想些顺心、高兴的事,唤起对过去美好情感的记忆,淡化现实的新鲜记忆,使激烈情绪趋向平缓。要创设合理的宣泄环境,通过个别谈心、班务会、座谈会等形式,使他们把心里的话倾诉出来,把胸中的怨气发泄出来,使紧张的情绪逐步减压。

一般情况下,实施报复前,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有较明显的攻击特征,有的言论过激,“火药味浓”:有的反唇相讥,牢骚满腹;有的异常沉默,不理不睬;有的烧毁书信、日记,为“后事”做准备,对这些言行表现,要十分敏锐,高度警觉。

(2)针对个性心理做好疏导工作。报复心强的人,在个性特征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闷罐子”,一种是“爆筒子”。

“闷罐子”属于抑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表面上沉默寡语,但内心活动非常复杂,猜疑心较强,过于敏感,如不遂愿就怀疑他人在背后“做了小动作”或故意整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因而,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反常行为,就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事情的来胧去脉,打消他们的疑虑,多从情感人、生活上关心他们。

“爆筒子”属于胆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自制力比较差。具有“爆筒子”个性的人,如果有很强的虚荣心,当个人的愿望受阻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容易选择过激的攻击行为。

(3)消除人际冲突。

报复性行为是人际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要开诚布公,切忌回避。

士兵与军官发生矛盾,往往总与军官憋着气,想军官的“坏处”多、“好处”少,越想对军官的态度越差,关系越僵。有的士兵当面顶撞或“得罪”军官后,存有恐惧心理,希望与军官沟通感情,军官如果不主动去找他们谈心,他们的怨气会更大。

因此,基层军官面对矛盾不要绕着走,要坦诚地与他们交心、谈心,沟通思想,做好缓解矛盾的疏导工作。

(四)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性犯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引诱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或者公然藐视社会秩序,用下流语言或动作,损害妇女的人身和人格的行为。

性犯罪是一种畸形需要和恶性性冲动造成的,深化青年军人性心理的认识,加强性心理的调控和疏导,可以提高犯罪预防的有效性。

1、性犯罪动机的形成。

个别青年军人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看,是出于他们自身某些异常的需要。一是变异的生理需要。这里所说的“变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身体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性功能亢进,另一种是由于某种后天原因形成的性功能亢奋,如过早过频地发生性行为引起的性亢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性犯罪冲动。青春期是性的能量最旺盛时期,由于基层部队单一性别的特性,已婚军官大多数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如果客观环境出现不良的性刺激和黄色媒体的影响,就会引起性兴奋,一有机遇,极个别自控能力差的人就很容易出现性犯罪。

二是精神颓废。寻求刺激。受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的影响,个别人胸无大志,精神空虚,情趣低下,不合理的性需要常常占主导地位,企图通过玩弄女性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满足感官上的需要。

三是好奇心的驱使。青年人满足性欲的行为趋向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试验性”。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性本能之后,好奇心十足,有尝试的愿望。另一个是“自慰性”。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性欲的产 生,有些人便会有一些“自慰性”的行为来进行自我解脱。有的人看了带有浓厚性刺激的书刊和黄色录相之后,受到毒害,渴望模仿小说、电影中描写的动作去亲自体验,一有外部诱因,就容易形成犯罪性冲动。

2、性犯罪心理的预防。

青年军人性心理的发展,受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外部刺激所制约,了解和分析青年军人性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性心理的疏导和调节,防止外部不良刺激的影响,对于促进青年军人性心理健康、避免性犯罪是十分重要的。(1)搞好青年期心理卫生教育。

青年士兵的性机能已趋成熟,出现明晰的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的神秘,对有关两性方面的事情发生了特殊的兴趣。如果采取堵和回避的方法,不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就会加深他们的好奇心、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向。因此,要对青年士兵进行科学的适度的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教育,使他们懂得性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的自然进程,消除那种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惶惑、压力和神秘感,改变对性和性欲愚昧无知的状态,正确对待性欲和克制性冲动,学会自我控制。(2)完善审美心理。

青年军人的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媒体的影响。文化媒体和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审美心理起“中介”作用的。如果青年官兵的审美心理有缺陷,阅读文艺作品时,就会偏离作品所揭示的主题,专门寻求个别情节的刺激,诱发异常的性心理。而完善的审美心 理,能避免这种偏差。

因此,对青年官兵要通过影评、书评、读书演讲等活动,开展审美教育。通过正确鉴赏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3)掌握移情方法。

性的意向是人一种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本能,禁欲和放纵在现代社会都不足取。青年军人绝大多数是未婚者,在他们身上欲望与规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性心理的发展有一个由积欲到解欲的过程,如果性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释放不出去,就可能导致性心理异常,发生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宣泄。所谓移情,就是转移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的抑制分散作用”和良好环境的“转移刺激”,把青年军人的精力、兴趣转移到学习、工作和有益的活动中去,借以排谴性的冲动。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掌握了移情方法,就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系统,用理智战胜狂热,使性的欲求得到“替代”和“升华”。(4)创造交流环境。

由于军队的特殊性,青年军人同异性接触的机会不多,这种分隔容易导致对性问题的神秘和过敏。创造同异性交流的环境,就是在完成部队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诸如参观访问、助民劳动、为驻地群众做好事、军民联欢等,使青年军人有一个自然、坦然地同异性交往的机会,消除某种神秘感和好奇心;同时耗散性意向的强度,在另一层次上得到心理满足,从而起到预防性犯罪的作用。

第三篇: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教学目标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通过课前的提问导入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我国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另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c.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

D.民法通则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

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年份 犯罪比例 以1987年为100 备注: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3.6/万 21.9/万 30/万 100% 161% 220%另:未成年人

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

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作用。典型例题

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

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小结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作业结合本课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的少年法庭进行旁听,或者到当地的拘留所、少管所参观,观看违法人员的改造情况,让违法人员讲述他们的违法经历,即所谓的“污点教育”。分析这些违法人员违法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自己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学生搜集身边的有关安全知识方面的案例。

第四篇: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作者:张晓芝出处:论文网更新时间:2011-9-2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是否能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对于祖国日后事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青少年的犯罪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几率的上升。

因而,其预防措施必须要将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其中,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是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紧密的结合,一起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且引导其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成长,逐步引入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学校教育。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探究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而有些家庭模式,例如,过分宠溺、简单粗暴、气氛异常、经济贫困等家庭都有可能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从而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全民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崇拜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等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比如,染色馒头、着色芝麻、注水牛羊肉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着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现象,而这些“丑陋”的存在确实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娱乐制品充斥了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也使得对于社会了解不大清楚的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体制中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盲目地超越、拔高,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从而过早地进入社会,为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提供了可能。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言传身教”有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有就是有些学校本身存在问题,与家长沟通不及时、不顺畅,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抑制,导致不良习气不断蔓延,从而陷入犯罪的漩涡。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不断的犯罪,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不够坚强,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不断发育的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弱,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还不强,更加容易走上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渊。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防治。首先强调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在为子女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补充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作为一名监护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法律以及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家长要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等行为,以良好的状态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强调社会,社会是保障,国家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活动环境、生存空间。三是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类学科教学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最后突出“法”的权威,有关的政法部门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于可能危害到青少年成长的犯罪要严厉打击,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要对其做好改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犯罪的现象,使社会得到维护与稳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将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地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的风气,将一些消极影响消除掉,净化我们的“空气”,才能还青少年一片蔚蓝的天空,才能真正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第五篇: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2014年)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至关重要,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以让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精心构筑教育平台,着力整和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校该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校“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我国青少年占全国人口的近半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上、校园内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的特点。鉴于目前的这种状况,学校在紧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由校长室督查,各部门具体操作,广大教职工协同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管理网络,使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消化、遏制在萌芽状态。为此,学

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派出所领导任副组长,校行政领导、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健康课教师为组员。校长全面负责,各成员协同配合。如每周一的行政例会,校长室都要过问“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进展状况,并督促教导处、总务处、团总支定期组织班主任、课任教师、后勤工作人员、团员干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自我安全防范常识。要求各部门一定要做到思想认识和行动的高度统一,使“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日常工作要求各部门有计划,工作过程有记录,工作信息要做到学校、学生家庭双向反馈。确保该项工作不留于形式,要有实效。

(二)加强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中小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可模仿性、塑造性、个性伸展意识、自我表现欲强,情绪变化明显。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要能适应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树立“民主、和谐”的师生观,不断完善考评机制。自觉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广大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做到思想上和行为上保持一致;语言上讲文明;行动上遵纪守法,诚信守时;穿着上肃穆端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学习上做学生的伙伴,生活上做学生的知己„„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为“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学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德育的主渠道。我校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各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兴趣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农村学校不比城市中学校的学生,信息面、知识面相对要狭窄些,但同样具有可塑性、伸张性强的特点,而且学生的精力充沛,业余时间无从打发,所以,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个别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校除了请电影队来学校放爱国主义电影外,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等,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学习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常识;观看不尊重知识、不努力学习的3严重后果个案以及迷恋网吧、校园暴力事

件的危害性的事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音体美等兴趣小组,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爱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才干和知识,陶冶了情操。学校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并分年级组织相应的知识竞赛;请历史教师召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题校会;请思想品德课教师开设“如何交友”、“如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讲座;在学生中开展“远离毒品、远离暴力、远离网吧”的征文活动;每学期聘请法制工作人员给学生作一次法制报告。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行为,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学校想方设法用好宣传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栏目的编排、设计;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开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活动;结合生物课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认养绿树、花台等活动,激发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奋发向上、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真正树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

(六)整合德育资源,拓展德育阵地。根据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积极发挥

广播站、宣传栏的作用。宣传栏鼓励学生自己撰稿、书写;广播站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表扬好人好事;学校网络教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营造了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对学生的健全成长都有巨大的教育作用。2.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3.学习园地。各班教室都办好学习园地,这是各班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园地。本以“构建和谐班级”为主题,目前各班已举办了三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不断进步。4.积极开展学生集体活动。学生的集体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等。如:学校经常举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等。5.以身说法。学校有针对性地请“夕日”的“浪子”回母校,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惨痛的教训告诫自己的学弟学妹,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真情温暖“留守学生、贫困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是在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辍学、失学、违法犯罪的主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对象,是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对于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态度,并不是不管不问,或直接推向家庭。而是倾注更多的温暖、关怀、教育。1.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主要有;(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状况,登记存档。(2)实现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定期与留守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向留守学生极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了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化习惯养成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2.对于贫困学生,学校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除了给予相应的减免之外,还不定期的在生活上给以关心、扶助。在精神上给予宽慰、鼓励,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校、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放弃他们,相反却在更多地关心、照顾他们。此举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校学生小强(化名),在初一下学期就迷恋上了“网吧”,经常旷课,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家长得知后,就是一顿毒打,事后,该生就连夜离家出走„„事情发生后,学校并没有处分该生,而是本着“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动员班主任将该生安置在自己的宿舍里住校,并从思想上、心理上打消该生的顾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此,该生再没有去网吧,而且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如今在初二年级学习成绩位居前列,成了我校教师教育工作的模仿事例。

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方面

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年龄不断下降,且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针对这一特点,学校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紧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不松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聘请派出所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组员同上)。各成员积极协同法制副校长工作。副校长不定期来学

校了解学生的情况,宣传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必要性。每学期还要举办一次专题法制教育报告会。本学期,在学校操场举行的报告会,学生们不顾天气的闷热,认真聆听,且会后讨论热烈,反响很大,有部分学生还写了笔记、反思,与教师进行交流。

(二)多渠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配合法制副校长的专题法制教育报告会,学校抓住机遇,不断升华,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紧抓不懈。1.巧用班级黑板报,教导处、团队具体分管,结合时事要求各班出相关题材的板报,每学期固定一周出一期法制教育黑板报,并进行专门的评比。2.活用学校宣传栏。学校宣传栏一般都在醒目的位置。我校除了定期出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外,还不定期的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及时地利用资料、图片进行宣传教育。如:河南巩益某幼儿园发生的爆炸事件;宿松某学校学生杀死教师妻子的事件等,使学生能及时地从血淋淋的事件中感受到正义的成在,法律的威严。3.积极发挥校会的宣传教育功能。我校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校会(一般固定在周一),学校要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小组成员,每人必须要在校会上做一次简短的报告会(题材要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以此来不断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顺庆区桂花乡小学

2014年12月20日

下载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未成年人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 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 摘 要: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频发,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困扰当前司法部门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

    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XX乡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

    “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发言稿

    “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发言稿-----职业技术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 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这个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预防和防......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教案

    洒金小学“12·4”法律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4日 授课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内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授课教师:罗佳林 参加人:五年级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

    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卫生常识与个人卫生 一、说教材 1、说地位,作用,知识点,能力点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

    化工厂事故预防和处理

    化工厂事故预防和处理 化工厂是一个高危行业,所以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有足够的 警惕来应对事故的发生。 当事故发生的时候操作工千万不要慌张,要静下心来考虑该 怎样解决问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