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
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下午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黄文艺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国司法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司法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抓紧落实有关改革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习近平强调,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
习近平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习近平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同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推动制度创新。习近平强调,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都是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要坚定不移落实到位。中央政法委和各牵头单位要规划好各项改革出台的时机、方式、节奏,不断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中央政法单位要带好头,无论是制度、方案的设计,还是配套措施的推出,都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司法体制改革,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对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要加强改革效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注意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下功夫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
第二篇:西方行政学(仅供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汉泽,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基译为公共管理。
2、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的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3、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行政法学家和政治学家。
4、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5、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
二、单选题
1、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B)A、17世纪末18年代
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2、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受到来自欧洲大陆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D)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3、韦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B)A、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
B、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C、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D、神秘化的组织
4、泰勒的科学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书中(D)A、《工场管理》
B、《效率的福音》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5、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著(A)A、《行政学导论》
B、《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C、《联邦主义者》
D、《外国GWY制度》
三、多选择题
1、古德诺把行政功能从内部再作了划分,包括有(A、B、D、E、F)A、执行功能
B、司法功能
C、政法功能D、准司法功能
E、统计功能
F、半科学功能
2、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A、B、C、D)A、严密性
B、合理性
C、稳定性
D、普适性
E、系统性
F、科学性
3、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有长期、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先后做过(A、B、C、D、E、F、)A、机械工人
B、车间管理员
C、技师D、工长
E、总工程师
F、总经理
4、法约尔将管理定义为以下诸要素(A、B、D、E、F)A、计划
B、组织
C、决策
D、指挥
E、协调
F、控制
5、怀特认为败坏官纪的因素主要包括(A、B、C、D、E、F)A、缺乏奖励
B、惩罚无度
C、损失创制权D、疏略社交生活
E、调资不及时
F、取消权利
四、简答题
1、真正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行政学是如何产生的?(答案P2—4)
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背景有四点:1.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3.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4.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学创立提供了经验支持。正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背景因素,所以行政管理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首先在威尔逊等行政学家倡导下,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诞生了。
2、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14页开头,P11—18)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其主要内容:威尔逊主要通过将行政管理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了其本质。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 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 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他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3、韦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何种区分?(答案P29—30页头段)
权威------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础。
韦伯认为有三种合法的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其中每一种组织形态都意味着其独特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体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组织都可以是三种组织形态的结合。“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这种组织内在的基础并不稳固,常常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传统组织”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世袭制” 和“封建制”。这种组织类型的权威明显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合理化-合法化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韦伯把它看作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称之为合理化的制度,是因为它被专门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同时,称之为合法化的制度,是因为在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一定的时候在组织中担负一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则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去行使其权威。韦伯用“官僚制”一词来称呼这种组织,认为只有这种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
4、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P43页)
五、论述题古德诺如何论证政治与行政的协调?(答案P22—26页)
六、讨论题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论述的看法。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答案P66—68页)
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对此,怀特指出:“后工业革命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新概念,放任主义观念已被抛。”因此现代国家的工作,正向各方面发展之中,同时因国家新政纲的各个方面均反映未行政工作的增加,于是行政范围亦正向各方面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我国占主流的行政总体价值观是管制型行政价值观,即认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制。相应地,行政系统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按少数精英领导的个人理想及经验思维所构建起来的蓝图去改造社会、自然和人本身。这种类型的行政体系往往需要靠行政强制与命令来加以维持;行政管制成为系统的核心功能与主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逐渐确立,服务导向型行政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成长。这种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它的兴起,将对在管制型行政文化观念下建立起来的现行行政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要求行政系统在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作业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 一体化 和 实践性
的特征。
2、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控制。
3、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理解性和人性个理解。
4、在学术研究上严格区分事实与价值因素是现代行为主义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主张。
5、西蒙的有限理解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
二、单选题
1、人们认为,如果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是行政管理的化身,那么那个人就是(C)
A、杰佛逊
B、威尔逊
C、古利克
D、潘恩
2、厄威克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B)
A、、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
B、把古典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C、建立了普遍性管理理论
D、对领导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C)A、威尔逊
B、韦伯
C、巴纳德
D、西蒙
4、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的林德布洛姆的政治学名著是(D)A、《政策分析》
B、《渐进调适》
C、《决策过程》
D、《政治与市场》
5、在沃尔多所处的年代,当代行政学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成果就是(C)A、X理论的产生
B、Y理论的产生C、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产生
D、渐进决策模式的产生
三、多选题
1、古利克认为,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单元任务分组归类的根据有(A、B、D、F)A、目标
B、作用
C、程序
D、服务对象
E、时间
F、地点
2、厄威克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时时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功能(A、C、D、F、)A、代表他所服务的组织
B、具有相当的权威
C、制定组织战略并付诸行动
D、管理日常工作
E、监督各项工作实施
F、给下属解释所要进行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在巴纳德看来,作为一个系统,不论哪一级别的组织,全都包含着以下层次(A、C、D、E、F、)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需求
C、协作的意愿D、严格的管理
E、信息交流
F、激励机制
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层次(A、C、D、E、F、)
A、生理的需要
B、生活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E、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5、新分共行政学的基本主题是(A、B、C、)A、参与
B、分权
C、代议官僚制
D、案例研究
E、公共政策
F、行政组织
四、简答题
1、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P129页)
2、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及其基本原则。(P152页)
3、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依据是什么?(P122页)
4、麦格雷戈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60页)
五、论述题古利克对政府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内容?(P96页最后一段----97页)
六、讨论题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到我国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答案P168—169页)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作业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2、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而创立了行政生态学这个重要的行政分支学科的。
3、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
4、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
5、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二、单选题
1、里格斯将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叫作(C)A、政治准则
B、政治形态
C、政治神话
D、政治法典
2、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A、弗雷德里克森
B、奎德
C、法约克
D、布坎南
3、最早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概念的是(D)A、泰勒 B、西蒙 C、厄威克 D、德鲁克
4、奎德把决策的行动按照审定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对各个行动方案作进一步展开和调整的过程称为“执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D)A、政治 B、组织 C、环境 D、人
5、以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说”为主要代表的理论是(D)A、公共关系理论 B、政策分析理论 C、公共政策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
三、多选择题
1、里格斯提出的著名行政模式是(A、B、C)A、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B、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C、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D、棱柱型行政模式
E、衍射型行政模式
F、溶合型行政模式
2、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B、C、E)A、行政目标
B、行政现象
C、行政行为D、行政过程
E、行政环境
F、行政关系
3、新公共行政学认为,组织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运作过程(A、B、C、D)A、分配
B、整合 C、边际交换
D、社会情感
E、社会责任
F、社会结构
4、德鲁克认为 目标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D、E)A、制定目标
B、制定方案
C、管理过程D、实现目标、E、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F、形成模式
5、在奎德看来,政策分析般包括的要素有(A、B、D、E、F)A、目标
B、备选方案
C、分析过程
D、效果
E、标准
F、模型
四、简答题
1、新公共行政学怎样对传统行政学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P204页)
2、新公共行政学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P212页)
3、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p220页)
4、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p229---230页)
五、论述题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P215---217页)
六、讨论题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说明:联系我国实际,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P237-242页)
西方行政学说作业4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理论无论是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最终出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理管转型的发展趋势。
2、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就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必须把官缭组织文化成为创造性和支持性文化。
3、20世纪90年始,伴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对美国政府改革产生很大影响的行政理论,即企业家政府理论。
4、作为一种现代形态的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结晶,它表明了传统行政学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
5、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单选题
1、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说是一种(B)A、文字
B、语言
C、行为
D、思想
2、霍哲认为,对政府绩效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是(B)A、领导角色扮演的恰当与否
B、对人的无形资源的开发C、公共雇员的承诺
D、雇员与组织的关系
3、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评声中,真正常能够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替代性新理论模式而被提出的是(B)A、公共环境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行政理论
D、公共治理理论 4、1994年克林顿政府所论据的理论主要是(C)A、后现代行政理论
B、组织行为理论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政府绩效理论
5、所谓“新公共管理”(NPM),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D)A、欧洲现象
B、美国现象
C、日本现象
D、西方现象
三、多选题
1、法默尔提出的可以引导我们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后现代重建的值得关注的方面有(A、B、C、D、)A、想象
B、解构
C、去领地化
D、变样
E、反思
F、创新
2、霍哲认为恰当的领导角色需要做到(A、C、D、F)A、转化性领导
B、加强沟通
C、正确识别雇员动机D、建立信任
E、实施激励
F、传播清晰的愿景并扫除障碍
3、在以下列项中,属于奥斯本列举的政府在建立市场过程中所要责任的是(A、B、C、D、E、F)A、建立市场规则
B、为消费者提供信息
C、利用政策平衡供求关系D、鼓励新的市场因素产生
E、调整公共投资政策
F、沟通买方卖方关系
4、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B、C、D、E、F)A、企业家政府理论
B、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C、民主公民理论D、民主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E、组织人本主义
F、新公共行政学
5、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政府与其它社会公共机构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有(C、D、E、F、)A、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B、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C、主导者与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 D、组织之间的谈判协商关系E、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 F、系统的协作关系
四、简答题
1、法默尔是如何建立其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框架的?(P241页最后一段——P260页一段)
2、霍哲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假定包括哪些内容?(P276页)
3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16―――319页)
4、公共治理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P324——326页)
五、论述题
霍桑(应是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于消除政府公共部门的回应性障碍具有什么作用?(P277——279页)
六、讨论题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奥斯本与古德塞尔提出的不同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P298——301页)
第三篇: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中新社成都7月6日电 “城镇化发展很好,但是也不要忘掉农村,忘掉美好的风景线,要注意统筹、平衡的进行发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6日在成都出席中国(四川)—德国新型城镇化论坛开幕式时说,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该论坛由四川省政府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共同主办。包括林德集团、西门子等22家知名德国企业负责人,40多名德国在华企业负责人及80多位四川企业代表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与会嘉宾就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新型城镇化及投资合作、产业发展机遇等内容展开了交流。
默克尔在开幕式上致辞中谈到,成都是中国西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传统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迅速变化的大都市。”默克尔说,从德国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发展十分迅猛,“光成都市的人口就相当于德国一个联邦州”。
在看到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默克尔表示,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都在这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城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涉及教育、住房、交通、社会老龄化、农民工问题等,每一项都非常艰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但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沿海模式,而应该重新寻找答案。
默克尔说,中国现在的情况跟此前德国十分相似。她强调,现在中西部地区有新的技术和新的机会,也知道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所以,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尽管致辞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但默克尔仍不忘时时为深化两国经贸合作“鼓劲”:中德两国的工业企业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合作,还有建筑、智能化等行业也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还需要政策给予引导。
默克尔此行是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于7月6日至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成为其访华的首站。(完)
(原标题: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第四篇: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其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要认识今日中国,就必须了解昔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中国人民无法享有民主权利。为了改变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抗争。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全盘照搬西方议会政治,允许人们结社结党。一时间,各类政治团体蜂拥而起,政党多达300多个,围绕国会选举,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国民党最终赢得胜利。但随着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恢复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热切向往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彻底破产,中国走向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民国初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是当时仁人志士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相对于封建专制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这不仅为中外反动势力所不容,而且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无法成为解救中国的济世良方。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制在中国同样行不通,注定要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制。抗战爆发,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允许中共和其他党派合法存在,但始终不忘“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崩溃和军事上的溃败。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不论是对于过去历史上说,对于当前任务上说,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上说,所谓一党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主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有着反帝、爱国、民主的政治要求,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领导核心地位。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加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执政地位,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挫折,中国也陷于某种程度内乱,从反面说明这一基本制度的宝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198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
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参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征。这一基本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利益表达。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相关者利益。
——社会整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 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维护稳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不仅能够避免政党互相倾轧造成政局不稳,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四、中国的民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之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基本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体现在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始终围绕国家发展要务,认真考察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如2008年,各民主党派通过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多个建议和意见。民革中央《关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几点建议》,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台盟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几点建议》等,都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采纳。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区、发展职业教育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各项决定,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宪法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共中央、国务院事先都以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决策过程之中,并已基本形成一项制度。各地党委、政府也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是每个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与西方多党制相衔接的是政治选举中的竞争、对抗和抹黑。在不少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和地区,各政党为上台执政进行残酷争斗,为选票甚至不惜挑起族群矛盾、制造社会对立,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灾难。西方国家竭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却是长期的社会纷争,甚而内战频发、民不聊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方面,形 成了高度政治认同和强大社会凝聚力。在当今中国,试问有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果舍此而搞“西方的民主”,无疑是自取其祸、自乱其国。
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入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同中共干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国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31个省区市政府基本上都有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或助理。这些做法调动了党外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还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党风监督员。他们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帮助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是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第五篇: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范围确定七种证书不能获得认证
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范围确定七种证书不能获得认证
提醒海外留学的学子们,目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已公布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范围,明确有七种证书不能认证:
一、参加外语培训或攻读其他非正规课程(如短期进修)所获得的结业证书;
二、进修人员、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证明和博士后研究证明;
三、国(境)外高等院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预科证明;
四、国(境)外非高等教育文凭、荣誉称号和无相应学习或研究经历的荣誉学位证书;
五、未经中国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办学机构(项目)颁发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六、通过函授、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等非面授学习方式获得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七、国(境)外各类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
出国留学是件光荣的事,要是上的是“野鸡大学”,回国后,学历不被认证,那就惨了,所以想要出国留学的人们,要考虑清楚,出国之前要先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以及是否被我国承认。题外话,也提醒要做国内学历认证的,在选择做认证的时候也要考虑第三方机构是否专业以及他在这方面的权威性,据我了解一览人才评鉴中心是做学历认证方面的权威。目前做学历认证的比较多,所以给求职者们一个温馨的提醒,做学历认证要提前做,免得耽误你们的正常上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