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绩效监督改革,建立健全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冀政„2014‟76号)、《河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冀财预„2011‟68号)、《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5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冀财办„2015‟2号)、《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冀卫基层函„2015‟1号)等规定,对“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内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根据原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2009‟70号),我省制定了《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冀卫疾控„2009‟63号),《关于落实<河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冀卫农基„2009‟41号),并于2009年在全省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2009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以来,至2014年底已覆盖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定州、辛集市,覆盖人口总数为73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8万人、乡村人口3805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全省1961所乡镇卫生院、108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58440个村卫生室承担。
(二)资金安排和支出方向。2014年我省继续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3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我省人均21元,地方负担人均14元。地方补助资金按照《河北省省内政府间专款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中“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益类(A类)”分担配套。
2014年全省共安排补助资金25613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53993万元,省级财政下达补助资金37551万元,市县分担64594万元。上述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所规定的11类43项内容,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 2 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三)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
1、资金纳入预算安排。市、县级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及时拨付。
2、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安排和分配资金。各地补助资金通过预拨、结算的方式拨付,并按照《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冀财社„2014‟52号)要求,推进资金支付方式改革,把资金安排和拨付同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挂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结算补助资金。
二、绩效评价依据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绩效考核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
1、绩效预算管理有关政策文件。《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冀政„2014‟76号)、《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冀卫基层函„2015‟1号)、《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冀财社„2014‟52号)、《河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冀财预„2011‟68号)。
2、专项资金各项政策文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0‟311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河北省省内政府间专款配套资金管理办法》(冀政函„2011‟196号)。
3、绩效考核需查验的其他相关文件。各级财政资金拨付文件、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和评价资料、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结论材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和总结报告、各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医疗机构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各设区市、县(市、区)卫生部门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评报告。
三、绩效评价内容
(一)绩效考核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通过对各级地方卫生计生、财政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评价,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经费的管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证群众受益。
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管理、资金管理、项目执行、支付方式改革和满意度等内容。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面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协调、安排和落实情况。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实施情况。
3、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情况。
4、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落实情况。
5、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上报统计数据和信息情况。
(三)资金管理与支付方式改革方面
1、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分配及拨付情况。
2、市级、县财政项目资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及拨付情况。
3、资金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制定和实施情况。
4、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5、项目资金与绩效考核评价结果挂钩的情况。
6、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项目资金到位及及时性、项目资金核算及真实性、5 项目资金使用及合规性、会计基础工作及规范性情况。
7、《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
(四)项目实施效果方面
1、群众对项目内容的知晓度。
2、群众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
(五)保障措施方面
1、各市县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领导小组情况。
2、各市县制定具体的考核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
3、各市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的情况。
4、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评情况。
5、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范围,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情况。
四、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法
本次绩效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项目实施单位自评与省级第三方综合再评价相结合,运用样本进行因素分析法、专家 6 评议法和比较法等基本方法开展评价工作。
1、因素分析法。通过样本调查列举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2、专家评议法。通过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估分析,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3、比较法。通过查阅自评资料和对样本的现场调查,对比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目标的完成情况,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4、公众评判法。通过专家评估、抽样调查和公众问卷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评价标准
1、计划标准。以项目实施目标计划作为评价标准。
2、历史标准。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评价标准。
五、绩效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1、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正确反映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重要性原则。对绩效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3、系统性原则。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取得绩效目标数据。
(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标准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绩效评价确定了项目管理指标、项目实施指标、社会效果指标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详见本方案附表(暂定)。
2、绩效评价等级。通过对指标体系量化评分,绩效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即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得分在≧95分为优秀,得分在95以下至70分为合格,得分在7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3、绩效评价具体标准。详见本方案后附《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计分表》。
六、评价工作组织
省财政厅会同省卫生计生委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并聘请第三方参与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工作组人员如下(暂定):
组 长:刘文洲 社保中心主任、社保处副处长
副组长:田学卒 省卫生计生委农基处处长
杜建波 省卫生计生委财务处副处长 郝宏生 省卫生计生委农基处副处长 闫晓东 省卫生计生委项目办主任
成 员:王京
一、苏德林、胡 浩、李宜靖 省卫生计生委项目办和省内聘请各专业专家、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评价组 8 成员
七、评价工作时间进度安排
(一)工作步骤及程序
1、制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拟定评价工作方案,收集、整理项目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料,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2、下发绩效评价通知。及时下发绩效评价工作通知,进点工作。
3、评价工作程序。
(1)听取省卫生计生委农基处有关情况介绍,查阅有关制度建设、项目立项、实施、资金到位、使用及管理等资料。
(2)抽取11个设区市和11个省直管县,整体了解、核实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开展、资金拨付、支付方式改革等有关情况,并随机抽取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地逐项进行调查了解。
(3)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及项目覆盖人群对项目实施及效果的满意度,听取群众和项目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填报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工作。
(4)按照规定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对采集的项目绩效目标完成和各项评价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核实,并对照评价标准逐项打分。
4、撰写并提交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绩效评 9 价开展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提出存在问题,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厅预算绩效领导小组。
(二)工作进度安排
(一)2015年1月20日—3月10日,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二)2015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
(三)2015年7月底前,完成重点绩效评价报告的起草并向省财政厅提交。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五)2015年8月底前,向厅预算绩效领导小组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六)2015年9月底前,向被评价部门出具绩效评价报告,对有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导整改落实。
(七)2015年10月,整理归档。对工作底稿、评价报告和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第二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
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表等;
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
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三、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
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
管
理。新
生
儿访
视
至少2次。儿童
保健
从vcv//6654
M34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
次产后访
视。进
行一
般
体
格
检
查
及
孕
期
营
养、心
理
等
健
康
指
导,了
解
产
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
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七、慢性病健康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指导,实行门诊首诊测血
压,对确诊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
教育,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心理健康疏导等。
九、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及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及时报告。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
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
告。
十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在儿童不同年龄阶
段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第三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制度
砖集中心卫生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制度汇编目录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2、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3、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5、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6、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制度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制度
11、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
12、砖集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制度
13、首诊测血压制度
14、砖集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医师职责
15、界首市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报送制度
16、结核病管理工作制度
17、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首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更新信息、保存档案;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将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及时汇总、更新至健康档案;市卫生局医改办负责健康档案的监督与管理。
二、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单位,要注意保护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单位应保证居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能自动汇总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四、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7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五、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各类检查报告单和转、会诊的相关记录应粘贴留存归档。
六、健康档案管理要具有必需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电子健康档案应有专(兼)职人员维护。
七、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健康服务,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表的中医体质辨识内容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其他医务人员填写。
八、电子健康档案在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开发、信息传输全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应与新农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系统相衔接,逐步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跨机构、跨地域就医行为的信息共享。
砖集中心卫生院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一、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接受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少于8学时。树立全员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观念,将健康教育与日常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起来。
二、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并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正常使用。
三、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健康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健康教育材料可委托专业机构统一设计、制作,可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闻媒体开展健康教育。
四、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资料等文件,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五、加强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社会团体等辖区其他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六、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接受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
七、要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宣传栏以及讲座、咨询活动等方面,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砖集中心卫生院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接种单位必须是市卫生局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二、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并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
三、应积极通过公安、镇、村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排查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四、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五、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做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
六、接种单位应将接种信息及时录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
砖集中心卫生院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开展儿童健康管理的妇幼保健人员、镇卫生院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国家儿童保健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儿童健康管理。
三、妇幼保健人员、镇卫生院应通过妇幼卫生网络、预防接种系统以及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等多种途径掌握辖区适龄儿童数,并加强与托幼机构的联系,取得配合,做好儿童的健康管理。
四、加强宣传,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儿童家长自愿接受服务,并在单位显著位臵告知免费服务内容。
五、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应与预防接种时间相结合。鼓励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预防接种时,进行体重、身长(高)测量及化验等检查工作,并提供健康指导服务。
六、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录入电子档案。
七、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
砖集中心卫生院
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的妇幼保健人员、镇卫生院应当具备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国家孕产妇保健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孕产妇全程追踪与管理工作。
三、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四、加强宣传,公示免费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使更多的育龄妇女自愿接受服务,提高系统管理率。
五、将每次保健服务的信息及检查结果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和随访记录上,并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如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
砖集中心卫生院
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村卫生室应当具备服务内容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三、每次健康检查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健康档案。具体内容详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对于已纳入相应慢病健康管理的老年人,本次健康管理服务可作为一次随访服务。
四、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五、通过各种方式,每年组织辖区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包括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的检查。
砖集中心卫生院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由责任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二、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预约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可通过本地区门诊服务、健康体检等途径筛查和发现高血压患者。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
四、发挥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中的特色和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五、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和居民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的健康档案并录入电子档案。
砖集中心卫生院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由责任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二、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预约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通过本地区门诊服务、健康体检等途径筛查和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辖区内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并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患者进行管理。
四、发挥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中的特色和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五、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的健康档案并及时录入电子档案。
砖集中心卫生院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制度
一、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配备接受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二、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三、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四、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五、及时将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录入数据收集分析系统。
砖集中心卫生院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工作制度
一、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臵。
二、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要保持相当的稳定,不得随意变换,确因工作原因需要调整的要及时通知市疾病控制中心传防科。
砖集中心卫生院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
一、镇卫生院建立健全各项协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市卫生监督所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的指导、培训并参与考核评估。
三、各防保所要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关工作制度,配备专(兼)人员负责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分工。
四、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及时做好相关工作记录,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
砖集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界首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要求开展各项目任务。
二、根据《界首市卫生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完善管理制度,拟订辖区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业务指导和考核工作。开展档案建立、管理、使用等相关培训工作并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四、负责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审核、整理、归档、保存,定期组织乡医开展重点人群随访工作。
五、负责电子化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审核,对采集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电子化归类,保证各居民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六、负责协调村委会、居委会等单位,每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并保证实施效果。
七、掌握基本公共卫生各项目工作进度,每月按要求统计上报相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八、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做好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认知晓率和满意度。
九、按时参加上级举办的项目培训,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砖集中心卫生院首诊测血压制度
一、镇卫生院内、外、妇、儿和中医门诊及村卫生室要为35岁以上首诊病人规范测量血压,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并在门诊日志中详细登记。
二、凡测得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应将其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高血压病史等内容记录到首诊测量血压登记本,并定期上报医院公共卫生科。
三、对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公共卫生科医师应将其纳入辖区慢性病管理体系,根据管理要求,定期随访,积极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干预,实施动态管理。
四、发现高血压病人,门诊医生应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砖集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医师职责
一、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健康人群、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不同需求,完成预防保健管理工作。
二、承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为主的管理工作。
三、承担辖区开展的妇幼保健工作。
四、承担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五、承担辖区居民和集体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人的管理。
六、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参与精神病人管理与康复指导。
七、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休闲、娱乐、学习等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
八、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危害辖区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普及卫生知识,制定与实施社区干预计划,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九、开展其他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砖集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信息报送制度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送工作应把握以下原则:客观准确、动态及时、专人负责原则。
二、基本公共服务信息报送工作按照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2011年版)》的指标和内容进行统计报告。
三、基本公共服务信息报送工作采取电子表格报告和纸质报告两种方式进行,二者指标一致,内容一致。
四、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统计,监测范围包括辖区所有人口及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村卫生室。每月25日前完成数据报送。
五、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信息报送承担主要责任,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确认等工作。杜绝逻辑错误和非正常数据出现。
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制度
一、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一)、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二)、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三、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四、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五、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六、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结核病管理工作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肺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对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
三、定期对村室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四、制定培训计划,按时对村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五、开展结核病疫情监测,及时浏览和完善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专报信息及时、准确录入,按时完成各种监测报表的报告工作。并及时进行疫情分析,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六、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坚持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加强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广大群众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七、对结核病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理。
第四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北王乡中心卫生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我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均等化,我北王乡中心卫生院对本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就将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并成立了公共卫生科专项开展此项工作,以确保此工作顺利实施。此次自查内容主要以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为主。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我院通过集中建档、入户建档等方式来提高建档率,进一步提高了重点人群健康档案的建档率。截止6月份,我乡建立电子档案5523份。
2、健康教育:根据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截止6月份共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45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街头宣传等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资料入户率、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度提高。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我院为全乡适龄儿童全程接种一类疫苗,定期开展查漏补工作,为适龄儿童及时建证、建册、上卡,将接种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区疾控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了疫苗强化、查漏补种等接种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了针对性接种。
4、传染病防治: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措施,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强化疫情的调查与处理。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我院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配备了专门的疫情报告员。按照传染病管理要求,建立了传染病门诊,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报告率100%。定期对院内人员和村防疫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根据卫生日的主题开展了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知识的宣传。
5、儿童保健与孕产妇管理:通过对各村医的培训指导,在各村村医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每月村级上报制度,加强了我院妇幼保健管理率。
6、重点人群管理:积极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工作,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人实施规范管理和随访;掌握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建立管理档案。经自查核实,高血压规范管理1135人,糖尿病规范管理140人,随访2556次;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6人;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1499人。
二、存在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健全。由于我院人员不足,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要。
2、项目执行水平有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覆盖面存在不足,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偏低,已建档案存在诸如:缺项、漏项,健康体检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
3、慢性病人系统管理不规范,随访不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围产期保健、体弱儿筛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部分居民电话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部分档案无法核实。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我院工作的重点,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2、进一步明确负责人职责,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我乡疾控、妇幼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培训职能,扩大培训范围,规范居民建档技术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3、规范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流程,认真学习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规范,加强人员培训,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等基本知识,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确保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的完成。
2012年7月3日
北王乡中心卫生院
基 本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项 目 自 查 报 告
第五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市卫生局:
2011年2月24日接安丘市卫生局《关于转发潍卫基妇〔2011〕2号》(安卫医便函〔2011〕2号)的通知后,我院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召开医院领导班子会,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自纠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徐国平同志任组长,陈仁国副院长、崔国强副院长、刘东彪财务科长为成员,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等各项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真实性等,逐一进行档案核实。
一、检查结果
1、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已建立14706份,其中有个别填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落漏等现象存在,同时未建立电子档案。
2、产后28天内接受过1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较少,未达到局要求,接受回访次数较少。
3、对重性精神病病人管理欠规范,未达到普查数量,按规定频次进行随访的患者数较少。
二、下一步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工作,与职工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认识组织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完成考核工作。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结合我院实际,实行人定岗、岗定责的方式,对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制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能和水平,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避免相互扯皮、推卸责任。每2-3人一组,综合开展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老年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3、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并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201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