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2: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与时代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转变利益关系零和思想,达到互利共赢,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方案。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惨痛后果,让人们开始反思历史,逐渐意识到战争夺取利益,暴力夺取强权是不可取的。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了主旋律,共同发展、共同迎接挑战才能获取最大化利益。考虑现实情况,当前的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例;同时,全球性重大问题层出不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安全、国际恐怖组织等,都是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是全球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和治理。实际上,不论人们身处何国、有怎样的信仰、愿意如何,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已经被牢牢地捆绑和相互制约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基于以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已是国际发展大势所趋。而这样一个国际战略有又具备了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第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战争的炮火声渐渐远去,一场无声的战争又悄然打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国家企图强行消灭弱势文化,建立优势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文化方式对另一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国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其民族意识。这种消灭文化多样性的行为限制了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另类的“暴力”,不利于全球发展,我们应当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

第二,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景观。所有人类不论国别、信仰、年龄、贫富,都拥有同一个地球家园。资源是共享的,生态环境也是共享的。一个国家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发展,周边国家也必定遭殃,最后乃至全球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各国树立全球意识,携手共建地球生态文明,构建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每个国家才能不受影响,友好可持续发展。

第三,协同制定全球化政策。鉴于跨国犯罪、国际恐怖组织等问题日渐严重,国际警察局机构的建设应当更加完善,刑事法规制定也应当互相协调沟通,使得有法可依,不放过每一个应当罪责的人,也不冤枉无罪之人。在其他方面如生态、经济等发展策略的制定上,鼓励多开全球性会议,结合各自国情和世界整体发展形势,制定出各国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第四,突破利益关系零和思想的藩篱。经济的全球化最能体现利益模式从零和到共赢的转变,现如今,从美国的“苹果”到中国的“大盘鸡”,全球国家都参与进生产过程,故而也属于利益链条中的一部分,一同获益,但如果其中哪一部分出了问题,整体生产都会无法进行下去。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产生了大批难民,而这些难民又会逃难到其他国家,影响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这些都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各个国家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们不仅不能阻止其他国家的发展,反而更应该促进它们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参与多边事务,如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亚投行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帮扶别国发展;在自己经济情况不太好的情况仍然帮助非洲修筑铁路;共建“一带一路”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和世界合作共赢,体现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世界才会得到更加和平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

第二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

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

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

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

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

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七: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导入】

联合国成立70年以来,国际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毒品威胁、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对于世界一些地区的居民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纽约,共同探讨如何建设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向世界阐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路线图。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和变革,却也在调整和变革中遭遇必然的分歧与碰撞。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响应时代呼唤,顺应时代潮流,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热点呈现】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理念。随后,又提出了打造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展示出中国对建设健康国际关系和美好世界的理想与追求。为此,2015年中国外交活动遍及世界七大洲,双边与多边外交齐头推进,全面开花,成果累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大幅提升,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与风采。

中国外交活动遍及世界七大洲,全面开花,成果累累。

据统计,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共出访了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越南等11个国家,接待了26个国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总书记来访,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亚非领导人会议、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等九场重大国际性活动。出席这些活动期间,习主席还争分夺秒,开展了大量的双边活动,会见了约70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尤其在访问非洲期间,习主席除了出席各种会议外,还单独或集体会见了45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5年,我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拉美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会议等许多重要“主场外交”活动。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包容的旗帜,主张“结伴不结盟”,同世界多数国家结成各种战略伙伴或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又有7个国家加入到中国“伙伴”的行列,不少国家提升或深化了同中国伙伴关系的规格和内涵,使许多双边关系上了新的层次。

积极推进大国外交,互利合作不断扩大和加深。

习主席成功访问美国,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国元首继庄园对话、瀛台夜话后,又进行白宫秋叙,再度确认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会见,就两国各项合作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及时深入磋商,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与支持,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和提高。

中欧关系也展现出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气象,英德法三大国同中国的关系都有崭新进展。中英两国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成为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深化互信与合作的标杆。法国总统、总理先后访华,为中法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德国总理再次访华,开启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双方将共同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在华首次举办的中国—中东欧会晤,16个国家的总统或总理来华,共商合作,确认共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和六大重点合作领域。另外,中国同欧洲21个国家开展高层往来,密切了双方合作关系。中欧关系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共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展示出良好势头。

中国同发展中大国关系也在持续发展,特别是与金砖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与深化。在第七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主席提出金砖国家构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倡议,受到各国领导人的称赞。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平稳发展。

一年来中国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和“亲、诚、惠、容”方针,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平稳发展。习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四个邻国,14个邻国中有12个国家领导人访华或来华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其中9个国家元首参加了中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祝活动。

2015年,中国成功接待印度总理访华,增进了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的互信与合作。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提供援助,尼泊尔人民亲身体验到中尼友谊的温暖。中国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邻国密切交往,各种合作显现喜人成果。中俄蒙三边合作步入良好发展阶段。中国同中南半岛各国首次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外长会议,开启了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进程。

中韩、中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完成谈判,中—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准备和中日韩自贸谈判的进展,都是中国推进自贸战略和打造立足周边、辐射全球自贸网络的重大收获。

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拓展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

2015年,中国同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取得全面深入的崭新发展。在亚洲方面,一是习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提出新形势下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的倡议。二是坚持与东盟增进互信、融合发展、求同存异的发展大方向,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保持健康发展。三是利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渠道,大力推进同中亚诸国互利合作,使双方关系日益充实和密切。四是积极开展与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与务实合作,促使中国南亚关系迈向新的水平。

在非洲方面,除了近20个非洲国家领导人正式访华或来华参加各种活动外,2015年对 2 非外交最出彩的活动,则是首次在非洲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习主席与南非总统共同主持这次论坛,同非洲50国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规划中国与非洲未来各个领域的合作,把中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崭新的水平。

拉美方面,在构建“五位一体”中拉关系新格局的基础上,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华召开,达成构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共识,全面启动了中拉整体合作机制。

总之,2015年,中国以崭新面貌活跃在世界舞台,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开始向积极引领者转变。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和区域会议上,中国都成为会议的主要角色,其发出的倡议也都获得热烈响应,展示了发展中的中国始终不渝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承担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的决心和信心。

【热点解读】

一、习近平为何屡次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已成为习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理念。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利益日益多元的国际背景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

(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个月后,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又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直践行的重要主张。

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做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的8月、9月,习近平分别明确提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他在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时指出,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而是具有广泛共同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

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命运共同体”外交色彩鲜明,目的就是将中国放入世界,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相互沟通,建立合作,争取理解。共同发展的前提,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而这一点,同样包括在“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体现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非洲展开首次海外出访。他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非双方始终有着共同历史遭遇、发展任务与战略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5个月后,习近平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举行会谈时再次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2014年7月,习近平会见南非总统祖马,第三次提到中非是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表达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促进非洲和平发展和一体化的意愿。

此后,“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重洋,落脚于南美,逐渐走向世界的其他版块。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 3 类命运共同体。从双边命运共同体,到地区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从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审视中国、亚洲和世界,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并勾画出了如何建设这一共同体的路线图。这一理念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

(二)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构建公平公正国际新秩序。

“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因地域、历史、经济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了新气象。

现今西强东弱、北富南贫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更多的发言权。“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和理念,其中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应该是平等的。中国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只有互相把命运紧紧相连,携手共进,才能做到这一点。

“命运共同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判断,是中国基于国家安全认识和人类共同安全认识的新实践,也将开启世界外交的新模式。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它在政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双方不机会主义地利用国际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机会,不通过向对方施压以获取利益作为优先的政策手段。比如“新亚洲安全观”,就体现了亚洲意识和亚洲责任,也就是亚洲各国应该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利益与共、安全与共,共筑安全、共谋发展,以集体之力、合作之力,来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携手维护亚洲的和平和发展。

携手并进,命运与共。21世纪,经济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互联网则进一步拉平了这个世界,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

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作出的战略思考,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如何相处这个宏大课题制定出的中国方略。

打造“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安全形势和当前国际格局,做出的外交战略新部署。

这一新论断、新理念,必将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知识链接: 1.共同体:“共同体”的本义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共同体真正为人熟知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在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时。此后,共同体逐步成为一种较高形态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一体化程度介于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之间。

共同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于利益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的同时强调权责对等的责任共同体、追求在互利合作中共同进步的发展共同体和最高形态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世界范围内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区域合作组织,主要有欧亚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这些组织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外部性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也应超越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追求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共同发展。

2.命运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也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其含义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亚洲一体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国家在亚洲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单独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导用“一带一路”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当务之急。国家之间应加强沟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实现国家间基础设施的对接。

其次,需要大大提升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能力。优化现有贸易结构,因地制宜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深化人文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深化与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互派留学生、联合办学、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力度,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最重要的是构建生态环保协作机制。推进沿线各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协调协作,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但是由于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大国关系上,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与国相交上,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与各国广结善缘,打造覆盖全球的多姿多彩的伙伴关系网和越来越大的朋友圈(见下表);在地区争端上,中国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一)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亚洲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亚洲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亚洲国家山水相连,友好交流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联系。发端于中国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承载亚洲经贸人文往来的友谊之桥。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全球最强大的舰队七次远航,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以德睦邻”的和平对外政策,输出的不是殖民掠夺,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西方学者统计,到工业革命之初,亚洲约占世界经济总量2/3。亚洲历史上也不乏战争,但和平与合作始终是地区繁荣的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亚洲错失工业革命浪潮,落后挨打,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殖民之苦。亚洲国家同声相应,书写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壮美篇章。大批精英人士开始从近现代国际关系视角审视本国和亚洲的定位,探索亚洲合作路径。两次世界大战创剧痛深,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留下了无以复加的惨痛记忆,为霸权侵略张目的“大东亚共荣圈”被丢进历史垃圾堆。二战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举起区域联合的旗帜,万隆会议有力鼓舞了亚洲各国联合自强。但由于亚洲处在美苏冷战前沿,分属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亚洲区域合作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才真正开始。历史经验表明,亚洲各国和则利、斗则损。亚洲复兴来之不易,联合自强才是正道。

(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和地区发展的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国利益交融、休戚与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断调整,世界的长期发展不可能再建立在一些国家厚敛财富、一些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必须走共同发展之路。欧洲一体化走在世界前列,北美、拉美、非洲等纷纷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化亚洲区域合作是大势使然。

二战结束后60多年来,亚洲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摆脱积贫积弱,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亚洲奇迹”,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5年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2/3。同时,区域合作为亚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区内贸易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50%。亚洲开发银行报告称,亚洲已成为全球自贸区 5 建设最活跃的地区,自贸协定数量由2002年的70个激增至2013年初的250多个。中韩、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深化地区国家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是地区国家的普遍期待。

(三)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和平与发展既是当前亚洲形势的主流,也是各国的共同利益和民心所向。亚洲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各国头等大事。亚洲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不稳,亚洲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美国主导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美欧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全球贸易版图面临巨大调整,亚洲要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稳定的第三极还有待努力。亚洲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内部经济改革任务繁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谈判难度增大。抱团取暖,共推亚洲方案,才能在规则制定中争取主动,赢得长远。

亚洲地区快速崛起,吸引世界主要力量加大对亚洲的战略投入,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地区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亚洲在安全上面临不少麻烦和困扰,既有二战残余、冷战积怨、海上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网络安全、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军事同盟呈强化之势,一些国家间互信赤字严重。亚洲国家普遍希望通过加强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以互信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在和平有利的环境中谋求发展。

(四)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昭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完成了西方国家历时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促进了亚洲的稳定和繁荣。中国发展与亚洲地区整体崛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为亚洲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中国与东亚和南亚国家贸易额超过1.14万亿美元,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半数来自亚洲,对外投资约七成投向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维护亚洲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国和亚洲的利益联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面对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地区国家的心态悄然变化。一方面期待上升,希望更多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由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另一方面担忧加剧,害怕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挤占别国发展空间,走国强必霸的老路。

历史经验表明,强国之路始于周边。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得到亚洲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要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亚洲人民的梦想连接在一起。中国越发展,同亚洲和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需要巩固在亚洲的战略依托。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政策的传承和创新,旨在把中国的发展和安全寓于亚洲整体发展和共同安全之中。这不仅是中国对亚洲前途和命运的责任和承诺,更是中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所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知识链接:

1.明朝以德睦邻的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大多数时期内均采取儒家传统思想,作为制订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和政权发展友好关系,互通有无,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竖立起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大国的形象。明朝初年的对外交往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最为成功的时期。其中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成为这一时期外交的两大主题。

明初的以德睦邻,主要体现在广交邻国,以诚待人,与邻为善,全面发展与邻国关系。明朝建国以后,在外交上的首要举措是“遣使四方”,宣传明王朝以德睦邻外交政策,全力改变由于元朝时对外频繁用兵,与周边国家矛盾尖锐达到“四方遐远,信不好通”的局面,积极恢复元代以来与周边国家断绝的官方关系。永乐年间继承了洪武年间的以德睦邻政策,并且表现得更为开放。郑和下西洋,远航亚非30余国,宣传明王朝的德政和睦邻友好政策,同时健全和完善会同馆、四夷馆、市舶司等涉外机构,积极招徕外人,最多时一年接待外人竟达万余人之多,不仅建立起以明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同时也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明初通过遣使四方,接受外国朝贡,给周边国家统治者册封,封山、颁布信诰、印章,赠送冕服、书籍等,树立起在周边国家中的威望。明朝皇帝作为大国君主,虽不免有让四夷称臣入贡的帝王思想,但并非要从政治、经济上控制那些自愿申请作为明朝藩属、朝贡国的小国,对这些依附于明朝的小国,是以诚相待、以邻为善、以德睦邻,完全有别于元代那种扩张政策,也有别于近代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奴役控制,因此很容易得到周边国家信任,成为发展中外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政治基础。

明朝在外交上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方针,但并非以软弱示于外人。明朝期望与周边邻国和平友好相处,但在自身受到外来威胁之时,则并不排除使用武力对付外来威胁。明朝在反击外患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环境,对一些恶意侵略邻国及危及周边和平局面的政权,明政府先是劝导,劝其与周边国家和好,但对以强凌弱、危害邻国以及自身利益安全者,也不得不使用武力。

明初时期推行的以德睦邻外交方针,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及反击外患的胜利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7月26日日本提出的所谓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7 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虽仍有不少矛盾冲突,但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是主导性趋势。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外部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着眼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进步的崇高事业,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和周边繁荣稳定,为亚洲乃至世界未来福祉打出的中国方案。中国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依托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地区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共识,强调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处理好国家间关系,实践目标更为高远,理论内涵更加丰富。

(一)以共同发展作为核心要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每个国家的核心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发展是唯一出路。各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宜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接,在维护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

(二)以互信协作维护安全环境。各国要实现共同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这需要各方共同作出努力,共同承担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宜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零和博弈,努力实现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

(三)以开放包容推进机制建设。亚洲地区多样性突出,发展道路多元化。每个国家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得到尊重,地区多样性可以转化为互补互促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亚洲应继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发挥本地区各种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欢迎域外国家参与亚洲地区合作,为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各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构建维护亚洲长治久安的区域安全新架构。

(四)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亚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多种文化共存于全球化世界当中。应摒弃文明冲突的思维,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亚洲国家应传承和发扬讲信修睦的文化传统,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鼓励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五)以和衷共济强化感情纽带。守望相助是亚洲各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地球村时代的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扶贫济弱应得到提倡。大国扶持小国、富国援助穷国,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方是人间正道。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关 8 乎亚洲各国利益与发展方向,将决定崛起的亚洲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和内容,其内涵和外延将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延展。

知识链接:

亚洲共同体三大内涵:利益命运责任。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了构建亚洲共同体的三大观点: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甚至是“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亚洲国家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互惠共存、互利共赢。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共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经济融合。创造亚洲的美好未来,要靠各国的自身发展,更要靠地区的共同进步。中国有句谚语,“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地区国家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系牢经济联系的纽带,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区各国应携起手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亚洲的进步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和平稳定是亚洲发展的基础保障。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可成友邻。实现亚洲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凝聚共识,积极作为,共同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各国应推动安全对话与磋商,加强灾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

四、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

亚洲的发展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很多人认为“亚洲半球”正在崛起,“亚洲世纪”即将到来,世界权力重心正在东移。从世界和亚洲发展的大趋势看,亚洲在新时期面临着实现整体崛起的机会之窗。

1.亚洲经济继续领跑全球。亚洲有望长期担当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些研究机构预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板块的亚洲,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超过欧盟和北美。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35年亚洲占世界经济比重将从2010年的28%上升至44%,2050年增至52%,人均GDP将达到欧洲当前水平。

2.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和平是发展的基础。亚洲国家虽有矛盾分歧,但普遍重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致力于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热点问题处于有效管控之中。亚洲地区安全秩序日益向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方向发展。

3.机制体制支撑有力。亚洲地区各类合作机制蓬勃发展,东亚地区建成了10+3合作、多个10+1合作、中日韩三国对话与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六方会谈等一系列合作机制,涵盖南亚八国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领域机制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4.亚洲意识不断增强。亚洲国家各领域交流相得益彰,利益深度交融,崛起势头强劲,各国对亚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上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亚洲大多数经济体80%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内部。区内交流交融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打造了日益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历史和现实的障碍,不能失去忧患意识。

1.亚洲多样性突出。各国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差异明显,增加了地区一体化的难度。

2.地区局势仍有不确定因素。热点和敏感问题集中,朝鲜半岛、东海、南海、阿富汗等一系列问题敏感复杂。日本领导人悍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挑战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造成地区国家关系紧张。

3.地区架构建设滞后。短期内难以建立类似欧盟的单一治理机构,现存各类合作体制将长期并存,协调各方利益难度较大。诸多地区自贸协定的“面条碗”效应明显,经济一体化推进路径博弈突出。本地区安全合作长期滞后于经济合作,尚未建立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本身就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交织共生。展望未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化危为机的运作难度同样前所未有。这需要亚洲各国精心谋划、戮力同心、共创伟业。

知识链接:

“面条碗”效应:又称“意大利面条碗”效应(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该词源于巴格沃蒂(Bhagwati)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U.S.Trade Policy)一书。是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种现象贸易专家们称为“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或效应。例如,在每个双边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原产地规定”的条款越来越多,也变得更加复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汽车原产地规则就是一个典型。

五、中国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亚洲国家的共同事业。中国保持自身稳定和持续发展,促进睦邻友好合作,这将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应该也能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在地区事务中更多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地区国家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把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目标和自觉行动。

(一)以高层交往促进睦邻友好。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起航之港。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密集开展外交活动,基本实现与亚洲国家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国全面深化同亚洲国家关系,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与文莱、斯里兰卡合作关系,同巴基斯坦实现在一个多月内两国总理互访,同印度实现半个世纪以来两国总理首次年内互访。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形势下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将首先身体力行,还将与亚洲国家通力合作,使和平、合作、共赢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以自身发展促进亚洲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已成为亚洲整体发展的重要牵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中国新一轮改革符合自身利益,也将促进中国的对外合作。中国推进经济转型,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将给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近水楼台先得月”,亚洲国家无疑将首先受益。

中国把握亚洲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议。中国将与亚洲国家密切协作,确保这些倡议落到实处、早见成效,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造福亚洲各国人民。

中国将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加大对亚洲国家的帮扶。将继续增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鼓励有实力 10 的中国企业扩大对亚洲国家的投资,积极参与亚洲国家的发展建设。在亚洲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等困难时,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

(三)以区域合作促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亚洲现有的东盟、10+

3、东亚峰会、南盟等合作机制各有发展特点和重点方向,应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助,形成合力。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同东盟国家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将有助于实质性提升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打造中国—南亚博览会合作平台,愿深化同南盟的务实合作。

中国加快实施周边自贸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韩、中斯(里兰卡)、中蒙、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我们还将与亚洲国家加强协调,共同探讨建设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合作体系和信用体系,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增强亚洲国家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

(四)以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追求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国积极与亚洲国家拓展防务与安全交流,全面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将努力为亚洲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

中国致力于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在朝核问题上,积极开展劝和促谈工作,为推动局势稳定作出了不懈努力。有关各方围绕重启六方会谈互动增多,半岛局势逐渐趋于缓和。中国支持阿富汗推进广泛和包容性的民族和解,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和涉阿地区合作。

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中国也从来都是从大局出发,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五)以人文交流丰富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近年来,中国与亚洲邻国人文交流空前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亲、诚、惠、容理念代表了中国的友邻之道。亲是指要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践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我们要同周边国家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认同、更支持。

中国将继续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中国将根据亚洲国家的实际需要,继续向他们提供奖学金和培训项目,帮助亚洲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中国也将同亚洲各国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不断谱写人文交流新篇章。【问题思考】

面对南海领域的争端和邻国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中国政府应该这么做才能推动亚洲更好地“迈向命运共同体”? 【资料扩展】

1.《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网,2015年9月28日。2.《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广西人民出版社。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

第四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考点链接】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自身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6)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构成的,主权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做好准备。

(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解决南海问题不非一帆风顺。(5)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6)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跟踪试题】

1.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表明: A.中国与东盟已无利益冲突 B.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C.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战略结盟 D.国际关系反复无常

2.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因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充分表明:

A.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东盟已经根本改变了其外交政策

4.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周边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中国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参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基础是: A.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 C.睦邻关系 D.共同利益

6.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下列关于国家主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②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③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④主权和人权是辩证统一的,人权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中国与东盟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C.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8.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这有利于:

A.打击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战略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炫耀军事力量,促进世界和平C.增强国家力量,主导世界格局,展示大国形象 D.综合国力上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9.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重做准备。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12.“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表明:

A.矛盾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支流 B.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反对均衡轮和一点论

14.《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性,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方赞赏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签署,是中国与东盟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此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远够不上是条件成熟之时,因此现阶段只能是“探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几点建议。(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

16.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综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分)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8日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两次重要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亚太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亚太经济发展的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促进改革创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C 8.D 9.B 10.C 11.D 12.B 13.A 14.D 15.(1)①贸易、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东盟各国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加快对外投资力度。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各国应充分鼓励本国企业主动走出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倡导开放型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各国应该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共同迎接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多方共赢。④各国要彻底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相同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东盟各国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必需的要素,不仅有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便于有效落实各方达成的共识,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时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地区冲突创造条件。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各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④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16.(26分)(1)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措施类题目。问题虽未直接限定答案范围,但从设问的落脚点上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范围应该在“当代国际社会”。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分解为“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如何促进世界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从材料可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题,这是本题总体观点;再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或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的主题,(1分)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享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1分)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分)。(如果考生回答下列观点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分别给2分。如:“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方面内容,结合“中国方案”的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促进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振亚太经济。(3分)②促进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3分)④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促进亚太经济的复苏。(3分)例题40.(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 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 “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4分)

40、答案(1)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3分)

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4分)

③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3分)

(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分)(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4分)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7

第五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说------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而努力。”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问在等特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优,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1.顺应时代新发展,提出治理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变乱交织,思想观念激荡交锋,国际社会处于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也重塑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

纵观历史,在国际格局大变动时用,人类可能实现和平过渡,也有可能兵戎相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中肉强食的从林法则甚尘上,追求本国利益至上奉行赢者通吃,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根源,给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穷兵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时至今日,零和对抗的旧思维仍有市场。一些国家放弃多边主义,突出本国利益优先,强调实力竞争,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局根性暴露无遗。

当今,人类社会已形成“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你死我活。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球性间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表现为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表现为世界经济増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表现为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经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是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根本动力。

2.不谋一枝独秀,但愿命运与共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苹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斗目标,源自5000多年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源自60多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与各国人民福祉融为一国的世界情怀。

中国拥有延续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融入到当代中国内外交政策的方方面:在思想理念上体现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为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在対外关系上体现为以德服人、亲仁善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文期兼善包容的处世之道与当今世界合作 2 共的潮流深度契合,赋予中国理念独特的魅力,激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人类命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案例:中国企业拉动非洲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场。一项麦肯锔大型调研项目报告给出了新数据:在非洲大陆的中国企业目前超过1万家,而10年前只有340亿美元,扉用非洲当地员工多达数百万人。意外的是,麦肯锡的调研告称,在非洲的中国公司90%都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全业。这些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非洲雇员比例为81%,经理级别的非洲雇员比例为35%,与中国建交的所有非洲国家都获得过来自中国的投资,其中中投资额最高的五大投资目的地分别是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这种发展与创新突出表现在,确立构建人类命世界传递了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美好愿景,而且将这一美好愿景的目标具体化,路径清晰化。

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世界期待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出更多贡献。“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面对国际呼声,中国责无旁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国别,超越了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也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必将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二、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等与共,怒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一饱含东方智慧与世界情怀的中国议日益深入人心,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繁荣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倡议:蓝图已绘就

党的十九大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明提出我们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概括了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推动建设“五个世界”。

一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和平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要奉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国家间出现子盾和分岐,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减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二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和领土上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等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

三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就是经济上要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发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四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就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劣之分。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竟争比较中取长补短,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就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保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2国际共识:得道者多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繁荣和长治久安给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从理念走向共识,国际认同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2月10日,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这若干个“首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高度认同,充分彰显了 5 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洪流,成为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二是从承诺变为行动, 合作平台越来越大。2015.4.14-15日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方共同愿望,贏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建立了南南人权论坛,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平台,将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从蓝图变成现实,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来是和平与发展的同路人,具有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天然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首先就是立足周边,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稳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攸关世界的未来,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最终实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三、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大

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首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组建联合国第一支常备维和部队,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金„„中国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起手来,乘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习近平主席的言语,传递着中国的世界情怀与天下担当。1.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牢牢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3个关键词。

相互尊重是前提。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画日内瓦总部发衣演讲指出:“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自身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对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性特点,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注入活力。

案例 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在自身从长期处于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援助方面,中在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从1950年至2016年,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

公平正义是准则。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反对一切形式的权主义、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国际法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坚持独立目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合作共赢是目标。中国为化解全球性挑战贡就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世界稳定发挥大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寻找与各国的利益对接点、共同点,零和博弈,做大利益“蛋糕”,实现共同发展。

2.完善外交布局,倒灶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并建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既是对自身外交布局的完善,也是对传统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国与国关系模式的超越。中国的朋友遍天下,目前已经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打开交往大门46年年来,各领现合作全面铺开,各层次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利益来越相互交融,共同利益已经远远超越分歧,两国关系在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中向前发展。中俄全面战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中俄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的检验验,日益示出坚韧性和稳定性,成为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7 安宁、主持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始終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双方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立体合作格局。我们通过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与东盟携手建没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们同中亚国家实施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将继续支持中亚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维护独立、主权及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形成中国--中亚紧密伙伴圈,树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减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无偿授助、优惠贷款,大量技术、人员和智力支持。我们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拉美国家创立中拉论坛,同阿拉伯国家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中国将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同非洲的兄弟姐妹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就中非合作推出新举措,打造新亮点,迈上新台阶。我们将融合中国向西开放阿拉伯国家“向东发展”两大趋势,发挥产业互补和资源互补两种优势,用好工业化和文明对话两个抓手,谐写中阿传统友好新篇章。我们将坚定支持拉美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

坚持正确义利观

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即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倾力打造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 8 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5年来,我们们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中国加强与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欧洲投资计划、照《2063年议程》等的成路对接,推进中巴、中老、中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以及雅万高铁、中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一帯一路”建设动力转换和提质升级。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外国元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论合作平台强大的行动力和实效性。论坛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达成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合作成果,再一次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版权属于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4.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全球性挑战增多,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建设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茶酒→共商: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遺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地瓜”→共建

地瓜的藤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終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设亚太、造福亚太

百花园→共享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课求势力范图,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 9 享的百花园。

合唱→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建设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的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我们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意味着另起炉姓、推倒重来,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联合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核心机构。我们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处理国际事务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字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支持一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亚信、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就献。近几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演绎了精彩“三部部曲”,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习近平主席成功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全球化发展方向,给世界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这就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2017年1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人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为巴以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双方达成了《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解决巴以冲突》的共识文件,始终为推动巴以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12月末,中国还成功推动举办了首次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对话会,达成八大共识,为阿巴和解牵线搭桥,推动双方改善关系、建立互信、开展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有目共睹的努力。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2500多名中国官兵不畏艰苦,在8 10 个维和任务区履行使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难民等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正成为国际体系变草中最积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参与、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实现各国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携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打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中国外交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超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月絜不解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视野: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机

“命运共同体”一词,根植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徳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外交是历史文化的的映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 接续传承,同即使你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的责任担当。

世界经济疲弱,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务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瑞贪困之中„„面对种种发展困境,该如何推进共同繁荣、给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11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给小岛国和沿海发达城市带来灭顶之灾;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关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担忧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种种隐忧,该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逃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通过细心观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面前,认清了一个道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吾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唯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按照发展的阶段可以划分为政治解放、?诙?解放、社会解放、人的个性的解放四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八大以......

    形势与政策-李聪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 姓名:李 聪班级:软件工程5班 学号:11310320521 (成都东软学院计科系 611844)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

    李润田的读后感

    小人国奇遇记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李润田 23号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格列佛第一次出海,遇到了风暴,被卷到了小人国,经历了一些匪夷所思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

    申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的开放与发展

    申论范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的开放与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单打独斗都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我们生活的世......

    申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的开放与发展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申论范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的开放与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单打独斗都不能获得更好......

    合作共赢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篇范文]

    "合作共赢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解读习近平系列讲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