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八年时间回答三岁女儿的一个问题
用八年时间回答三岁女儿的一个问题
我静悄悄地走进女儿的房间:“宝宝,你有几分钟的时间吗?” “我不能肯定,”女儿的眼睛依然盯着计算机屏幕,“我必须完成作业。” “可是,爸爸有件事情想和你谈一下,也许只需要五分钟的时间。” “什么事情?”
“你三岁的时候问过妈妈一个问题。我们一直都没能回答你。现在已经8蔫时间过去了。很抱歉,也许我们都有点懒,没有太多的去想。不过我现在终于觉得有了点线索。也许我们能够讨论一下,一起找到答案。”
女儿把目光从计算机屏幕上移开,注视着我。11岁得她,已经是个很善解人意的孩子了。
三岁的时候,她刚刚接触芭蕾,一下子就痴迷上了,哪怕进了加商店,也要找块空间跳起来,嘴里哼着舞曲。不知有多少时候,路人被她稚嫩的物资所吸引,停下来为她叫好。一次,她坐在童车上问妈妈:“芭蕾是这么美,第一个芭蕾舞家是从哪里学来的?”
妈妈又惊又喜,骄傲地把这个问题转达给我。这个问题也成了我们家庭的骄傲。我们告诉了许多朋友,多少有些炫耀:看我们家的宝宝多聪明!女儿的芭蕾天赋也确实是鹤立鸡群的。她六岁上了波士顿芭蕾舞团的芭蕾学校,七岁被挑为小演员,参加了该团那年圣诞节《胡桃夹子》的演出。可是,对她的这个问题,我们则从来没有回答。
我一向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哲学问题。对孩子一定要敬畏。但是,也许是太敬畏了,我总觉得回答她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思考,怕一个平庸的问题辜负了她。现在看着她一天天地长大,已经开始读《荷马史诗》的全译本,讨论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当父母的,如果对这样的问题居然也不试图回答,是不是也太不负责任了呢?
于是,我开始努力认真地思索答案,并不停地回顾妇女之间这些年地思想交流,希望最终找到的答案既反映了我思想的努力,也能整合她的经验。出人意料的是,我居然很快找到了线索。我甚至后悔没有早一点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耽误了和她进行思想互动的机会。这也是我为什么匆匆打断她的工作的原因。
现在父女面对面地坐定,都聚精会神得注视着对方。我可以开始了。“你当初问的是第一个芭蕾舞蹈家从哪里学的芭蕾。不是否想过:第一个芭蕾舞蹈家所跳的芭蕾,和你先自爱看到的芭蕾(《胡桃夹子》中的那种芭蕾)是一样的吗?”
“噢,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她沉吟一下,含含糊糊地说,“应该是一样的吧……噢,不对,恐怕不一样。”
“那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事情呢?有没有别的例子?比如,第一个钢琴家从哪里学的钢琴?”既然女儿学了多年钢琴,我就把问题转移到钢琴上来。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比如那些早期的钢琴家,巴赫,莫扎特……” “他们弹的钢琴一样吗?”
“噢,我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了。”她眼睛亮起来,“巴赫弹的是古钢琴,莫扎特弹的是现代钢琴了……”
这一下,我们的讨论顿时热闹起来。我们都记得她一年多以前弹巴赫时的经验。巴赫还处于古钢琴时代,对刚刚出现的现代钢琴还有些排斥,他的作品也大都是为古钢琴写的。古钢琴没有现代钢琴那种踏板。踏板的重要功能,就是把琴键上弹出来的音延长,增加了钢琴的表现力。当然,现代钢琴的每个键对手指的轻重都有敏感的反应,弹重了声音就大,轻了就小,这就给演奏者更大范围的表现力度,也是古钢琴所不具备的。女儿当时在现代钢琴上弹巴赫的曲目,充分利用了现代钢琴的踏板功能和力度,曲子自然起伏跌宕。演完后老师鼓励一番,然后问:“巴赫自己是这么弹这个作品的吗?”“不是。”在场的许多孩子都立即回答出来。“对,他不会有这些力度,不会用踏板。但是,如果他活在今天,他是否会采取这些技术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最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意见:“相信他还是会用的。在他那个时代,这些技术都还不成熟。他只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下力图到达完美。如今有了这些技术,他的表现余地更大了。他为什么不用呢?”
女儿当时和老师不谋而合,所以才会那样弹。我把这个议题带回我们眼下的讨论中,女儿一下子有了新的反应:“啊,也许所谓‘第一个’的概念就不对。根本没有所谓‘第一个’。”
“从理论上说,也许应该是有‘第一个’的。”我不希望她这么快就达成结论,继续说,“但是,所谓‘第一个’,至少是我们现代人地定义。比如,巴赫弹的是古钢琴。古钢琴不是现代钢琴。所以巴赫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钢琴家。莫扎特也许是我们知道的最有名的‘第一个’吧。但是,有巴赫的作品在那里摆着,现在你也觉得那是钢琴作品,怎么能说莫扎特是‘第一个’呢。”
女儿从椅子上跳起来,找到纸和笔,马上给我上了堂图说钢琴史:古钢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音很难拖长,为什么先进的古钢琴也有重音轻音之分,但需要不同的琴键弹出,现代钢琴是什么样的,踏板怎么工作,为什么现代钢琴每个键都能有丰富的表现力度……直到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听得脑子发麻。为了避免被她“灌输”,我立即“撤退”到自己的老本行中“固守”:
“你看希罗多德在是不是‘第一个’历史学家呢?” 众所周知,希罗多德在西方被称为“史学家之父”。女儿喜欢希腊神话,自己读起《伊利亚特》来。群殴为了引导她对历史的兴趣,给她一本希罗多德的英文全译本,她看了十几页,但还是觉得自己正读着的那些小说更有意思,就放下了。不过她曾颇有兴味地和我讨论:“希罗多德和现代作家和不一样,他每讲一件事情,总爱说‘听什么什么人说’‘按照某某的说法’等等。”我当时启发她:希罗多德的叙述保留着独特的多元性,他不时提醒读者注意,他所陈述的每个事实,都是从某个人地角度看到的事实。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看就可能是另外一种事实了。这种态度使他对不同的文化有着他别开放的态度,不像,许多现代作家,叙述事实的笔调仿佛是上帝在讲一种“最后的真实”。他们根本不觉得需要交代自己的事实是从哪里得到的,是从哪个视觉看到的。如今讨论到这个地步,希罗多德又一次排上了用场。于是,我不等她回答上面的问题,就把自己的思路又推进一步:
“看看,大家称他为 史学家之父,那分明指的是他是‘第一个’历史学家。爸爸教历史。按说爸爸的行当就是他创造的。
那么他确实是第一个了?女儿并不太确定。可是,为什么他书中总说听某某说呢?
噢,女儿恍然大悟,他也是听人家讲的。就像口口相传的 荷马史诗 一样,未必是一个人写的。
书还是他写的,但是,在他之前,有口口相传的历史。那些告诉他这些历史的人,是否比这位史学之父更是第一个呢? 是呀,那些惹是更早的历史学家。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谁是 第一个。我们只是因为自己对过去的事情知道得太少,所以为了方便,在自己开始知道的点上定义出第一个。
那么谁是第一个芭蕾舞蹈家呢,她跳的是什么样的芭蕾? 女儿想起来
这样,父女俩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但至少发展出一个可以接受的假说 不管是芭蕾也好,钢琴也好,历史也好,我们现在所看到得,都是经过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不断完善起来的。在起点阶段的形态,和现在的形态一定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巴赫还在弹古钢琴,基本没有运用现在的技术。希罗多德以前,史学 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他先记载成书,形成框架,使散乱的传说有了系统。芭蕾最初是什么样,我们更不知道了。也许比现在粗糙得多,也许是一种难以辨认的舞蹈形式…
那么,女儿从这种讨论中学到了什么呢,老实说,我自己都很难判断。她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对这些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也许会不停得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我有限的目的还是达到了:我希望她看到,她所继承的人类文明,并非某个天才一夜之间突然发明的而是人类经过多少代得努力不断完善的。要敬畏这种文明的遗产,而不是盲目崇拜个人。同时,她也应该意识到,每代人都有责任,把自己所传承的东西再完善一些,向前再推进一步。女儿一直有“要创造一种有持续影响力的东西”的志向。我则希望她明白,这种 创造 即使看起来像横空出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站在巨人的肩头。我相信,这样的理解,对她一生都有好处。
作为父母,我自己从这一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呢?我觉得,对孩子要不停地激励,启发。但是,我不会找出什么名人名言作为她的座右铭,我不愿意对她灌输一些外加的概念和思想。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回答孩子的问题。这就像孩子饿了你给她饭吃,渴了给她水喝一样。就像我回答她三岁的问题花了八年时间一样,做到这一点实际上非常困难。她还有许多问题我根本没有回答。父母非竭尽全力不可。如果父母偷懒,不顾她是否有食欲而强行喂食,那么这种填鸭式最终会毁掉孩子的胃口。所以,我教育女儿,是跟随者她内在的精神动力走。这样的过程,有时也会回到某些 名人名言所讲的道理上。但是,她以这种方式理解这些道理,自然也要深刻得多。我也劝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当你们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并抱怨孩子没有尽最大努力时,不妨也问问自己:孩子自出生以来问的问题,你们回答了多少?回答得怎么样?你们为此尽了多大的努力?
第二篇:用德语回答wohin问题的几种解法
用德语回答wohin问题的几种解法
回答wohin 1)与房子和住所有关:
in 到……中间:ins Haus/ in den Garten gehen;ins Zimmer/ in die Küche gehen auf 到……上面:auf den Balkon/ auf den Hof/ auf den Spielplatz gehen;auf die Strasse gehen(aber.in die Goethestrasse);sich auf den Stuhl/ die Couch(aber: in den Sessel单人沙发)setzen an 到……边上:an die Wand/ ans Fenster/ an die Heizung;sich an den Tisch(aber: zu Tisch用餐)setzen 2)与工作和娱乐等活动有关:
in:表示有规则的、或较长时间的停留
in die Schule/ Fabrik/ Vorlesung ins Gymnasium/ Büro/ Institut/ Krankenhaus/ Museum/ Hotel ins Kino/ Theater/ Konzert/ Restaurant zu:表示运动的目标、方向,或去处理某件事: zum Bahnhof/ Zug/ Rathaus zur Kasse/ Bank/ Post/ Polizei(在口语中也可用auf:Ich muss aufs Rathaus/ auf die Post/ auf die Bank)参加一项活动:zu einer Party/ zu einer Hochzeit 到某人那里去:zum Arzt/ Chef/ Prof.X 有时 zu 也可用来表示从事某个职业:zum Film/ zum Militaer/ zur Zeitung gehen 当电影演员/ 参军/ 当记者
用in 主要是着眼于建筑物,而zu 则主要是着眼于方向或目的Sie geht in den Bahnhof.她走进火车站大楼。
Sie geht zum Bahnhof.她朝火车站走去。
zur Schule/ Kirche/ Universitaet/ Bibliothek = zum Unterricht/ zum Gottesdienst/ zur Vorlesung/ zum Lesen 3)与旅行有关:
auf eine Reise/ Wanderung nach Koeln/ Deutschland/ Europa 如果地名前有冠词则用in:
in die Türkei/ in die Vereinigten Staaten(Pl.)/ in den Iran ins Ausland in die Stadt(aber: aufs Land)fahren in die Berge/ ins Gebirge/ in die Alpen(阿尔卑斯山);an den Rhein/ an die Donau;an den Strand/ ans Meer/ an den See
第三篇: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走运,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很多时候过分看重很多本身就属于意外的东西,但当没有的时候心里便会埋怨这个世界,其实放下会更好,因为本来不属于自己就抱着乐观的态度看一眼就行。而真正要做好的是那些人生中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尽量不遗憾。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季老在书中提到: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和机遇。比起季老先生我的人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也解答了一些我现阶段的问题,虽然人生总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遗憾的悲伤里,要向前看,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我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浮躁感到不安,不能接受世界带来的不如意感到压抑时,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生命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去放宽心,去放下包袱,去解开纠结,去学习老先生走过人生路程中得来的感悟和经验。时间在默默的陪伴,它会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不需要太着急静静的享受当下,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当下受到的局限,让自己沉淀下来去安静的重新去看这个世界,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需泣,只有时间才最动人心!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2
我在六岁的时候看到院外高树上的鸟,有三只,两只挨得近一些,一只远一些。六岁的孩童对什么都大有兴趣,我便去问姑姑,姑姑正在工作,马虎地回应:“可能枝头撑不住第三只鸟的重量,第三只就只能站到枝干上了……”当初的我半信半疑地退出了书房,枝头的鸟已经飞走了,留下一只在枝干上的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
后来八岁的时候,姑姑提起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决定去问网络,网络给出的回答却有些大同小异,大致的回答是说“为了抵御天敌有些鸟会选择成群结队的活动”其实网络也给不出答案,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罢了,不需要有什么严谨的大道理来捆绑它。我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便签纸上。院外的树印着月光将秘密诉说给了谁呢?月亮笑着摆了摆手说它也不知道……
到了我十二岁的这个暑假,我读起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院外的树更加繁茂,几根枝干已越过瓦墙探进院中,层层叠叠的绿荫让人有些恍惚,被风扰地轻响似乎在问我那个六年前的问题。我望着它故作神秘地说:“我已经知道了。”没错,那是属于我的道理,是自由自在的道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正如这本书里写的一样,季羡林先生在经历了时间的祝福后对人生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不畏老去,大步向前,朝时光诉说着他的勇气。而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在五年级的那个春天,与我成为好朋友两年的萨纱给我介绍了她在之前那所学校的朋友。从此之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萨纱总是走在我们的'中间,我和那位朋友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我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铁三角,但好像是我想错了,我们确实成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我应该感叹吗?感叹一寸光阴不可轻,感叹五年与两年的差别。我想过很多,我想时间它既可以成为浪把沙子推平淡去也可以把沙子越推越高,我想岁月既可以忘却也可以铭记,我想知道时间的奥妙。不过这一切问题没人给解答,院外的树学着时间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它为何而叹气……
当我读完这本书回来看我对时间的疑问,是浅薄的,是没有岁月的沉积的,更是不必在乎的,大步迈向前方,时间将伴在身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春天在三个人的嬉笑声中悄然离去,赠给夏季一个美好的清晨。院外的树上落脚的鸟儿已经不多了想必是这片已经繁华起来了吧。
好像是暑假里的一个周六吧,我和她们一起出门去玩,骄阳似火,夏天以它最炽热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来临。虽然很热,但大街上的人流一点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刚好地来到了市中心的那一块区域简直像是被盖上了十层的棉被,透不过气。
因为大批大批的人潮,萨纱和她的朋友走在前面,我好不容易扯住萨纱的一只手又被人流所挤开。萨纱和她的朋友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太吵了,整个世界都有充斥着噪音,行人好像一面面墙,死死隔开我们。明明只是迈一步就可以抓到的手却显得那么遥远,好像隔着时间的长河,涓涓不断地淌出回忆。树叶焦躁地嚷个不停,汽车的鸣笛声好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的一切把距离放大再放大,好像一个无底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填满。红灯熄灭,绿灯亮起,对面的人一拥而上,萨纱的朋友拉着她在人流间穿梭着,我被人流禁锢在原地,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
绿灯熄灭,红灯亮起,她们已经在对面越走越远,横向的人们开始过马路,她们的背影被淹没在了一下一下的浪里。
我回到院子外已经是傍晚了,夕阳像是微醺的老夫,倚着苍劲有力的群山,吐出一个又一个白色的烟圈,轻轻发笑。那棵笔直的大树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一般。我站在树下,望着被夕阳惹红了的叶子。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隐蔽的树枝上站着三只鸟,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靠的近些,好像又回到了六岁时的那一天。
一阵风刮过,两只挨得近的鸟一块飞走了,冲着热情的夕阳欢笑着,橙红的羽翼标识着它们获得了傍晚的入场券。剩下的一只藏在树荫下,看着它们远去的方向。夜色从树叶上安静地垂下,让它提早地隐秘于其中。就像电影最后的演员清单,淡下去的名单于新出现的名单一同出现,傍晚与夜一同出现。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一次姑姑的回答,因为枝头撑不住三只鸟的重量,友谊也担不起三个人的心意……
我想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答案。但当你问起我十二岁这年的夏天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会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在十二岁夏天看到的事情。
十二岁的夏天,我看见,一只藏于树荫下的孤零零的鸟,朝着朝阳起飞了。从阴暗的地方飞到阳光之下,我微微看到它的翅膀轻抖了一下,金色的太阳顺着她清脆的鸣响裹住她的身体,那一刻她照亮了树荫底下的夜,那一刻她照亮了属于她的时间……
我想说的是,正如这本书中的作者一样,不负时光,照亮自己。即便是一盏小灯又如何,依旧能看清前方的路,即便是一只鸟又如何,在她闯入阳光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光。
枝头的鸟总是成群结伴,理所应当地向太阳微笑。但枝头的鸟也可以独自一人,骄傲地去向太阳炫耀自己的光彩夺目。
院外的大树上有三只鸟,两只挨得近些,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飞进傍晚,一只冲进清晨……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3
暑假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非常喜欢,感觉在与季老先生交谈。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启迪心灵;读完后,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季老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的文章很多入选中学课本,他的散文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往往在极浅显的文字中显出朴素的哲理和浓浓的真情。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季先生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关于季先生日记的讨论,确实是言行一致。季先生讲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而且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每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让我想到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于世的,独自缤纷,不是真的缤纷,还要你周围的人也足够缤纷,要帮助其他人更美好,你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好。
智者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困惑与迷茫。纵观季老的一生,沟坎起伏不断,失意得意交替,内心却一直自在充盈、淡定从容。在季老眼里,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无非是方向明确、脚步坚定,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生活就是平平淡淡、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与什么样的回应。《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囊括了大师一生的精华,是季老留给后来者的生命礼物,他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可以不停追寻。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4
这本书是季老的作品,真切,真实。读起来轻松,也能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态度。这本书,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并且时间跳跃性很大。可能在季老的心里,也住着一个活泼而可爱的小精灵吧。每个章节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和情愫,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个故事貌似自成一体跟其他章节没有关系,却是季老一生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
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却忽略了日常平淡生活里的.小确幸,但季老总是用一份纯真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皆是乐趣所在。这本书是季老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应该得自在,知孤独,记初心,要豁达。所以当我们感到焦虑压抑时可以尝试拾起这本书,跳出思维的局限,而以更大更深的目光去看待未来。
书中写到“不完美的人生,与其完美,不如自在”这句话对我感慨颇深,人无完人,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时间从来不语,但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时间不语,却有着强大无穷的力量,能解开一切的真相与困惑。时间像一位智慧老人,沉默不语,却能去伪存真,把最真的情留给了你……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5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季老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更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季老在他的许多散文集里也都会写到这样一句话:“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古人云:“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月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却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伴君如伴虎而性命难保;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却因人微权轻而任人宰割。“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了一往无前的空间和勇气,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于己,可以不烦不燥,变得平静;于人,可以宽容谅解,变得大度;于社会,可以稳定团结,变得和平。当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往昔岁月的得失、身份名利的毁誉都不再是盘踞于季老先生头脑的常客,相反对人生的八十余年感悟让基佬过往所经历的人与事平淡的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豁然通大的思想与最真挚的感悟。
潜心拜读季老的'作品,斟字酌句,从头读起。文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清雅之态。每当我心情浮躁之时,潜心拜读,总能体味到一种宽容的美德与淡雅的生活态度。季老先生的文章总能触动我的心弦,或许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许是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许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更或许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生活就是这样,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光宝贵,愿我们都可以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6
读这本书的当时,自己的思绪恰是迷茫混沌的状态,对一些事,明知不可为,却思而不止;对一些人,已看透一二,却忧而不绝。而立之年早已翩然而过,该当越活越通透才是,岂料又陷入迷茫与混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想说却无人可诉,想写却无从提笔,是迷茫的悲哀还是悲哀地迷茫?
翻看到书的第一页写道:“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呢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
多少年前自己必定也曾迷茫彷徨,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甚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纠结痛苦的,在将来回首时,也不过尔尔,再也寻常不过了。
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情感细腻的人更容易忧思,喜欢思索的人更易陷入烦恼的深渊。但是反过来想,细腻的`人对快乐的感受更加纯粹与深刻;思索的人更能在各种想法中勘探出光明的出路。再回首,苦难早已不再是苦难;痛苦再也不是痛苦,最终都变成了你人生的财富。
季老先生的这本书从小事到大事,从猫咪到植物,从感人至深的友情,到师生同学情谊,邻里亲情及错过的恋情,每一件看似普通不过的事,都会发现不寻常的点。座钟让人望针兴叹进而联想到死亡,道家所言:“万物方生方死”,时间无始无终却是有去无回,虽是逝者如斯夫但也该泰然面对。当想起曾经的美好,那句”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让人听了感动至深。猫咪让他看到自己的脆弱,邻居的花其实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等等。
我曾天真地认为,一个人如果太过清醒冷静了,恐怕会变得毫无意思。季老希望自己到了茶寿之年,仍然是充满感情的,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对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不惑之年并非无情的人间清醒客,而是遍尝人间疾苦,虽是一身油腻落魄,但是心仍然通透,双眼仍有灵光。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又总是高不可攀,或是操蛋戳心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是通透的彻悟的。“人人都一本难念的经”季老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真理,就像你要明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谁能伟大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让自己从未后悔。只有接受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对己,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7
偶然看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这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的著作,书中记录了老先生的生活中很多有趣的故事。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细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将季老先生内心自在、淡定且从容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也流露出他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给我们一种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生活就是这样,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光宝贵,切勿浪费。愿你可以和最好的自己相遇。”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8
利用假期认真品读季羡林先生《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本书精选季老1933-20xx年期间创作的文章,时间跨度70多年。
全书分为5个部分,40篇文章,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季羡林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我们仍能不停追寻。
20xx年3月31日,91岁的季老写了《时间》一文,“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流水无痕,时间是钟表的滴答,时间是青丝与白发。时间是色彩的转换,“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季老用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文笔描绘时间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置身彼时彼景中,感同身受又惊叹季老的娓娓道来。经历无数的季老依然为时间兴叹,何况正值年轻的我们?
1935年夏天,季老在德国柏林的一个杂货铺买了一个盛放刮胡子刀片架的塑料盒子。这样一个刚开始并不受季老特别重视的盒子竟陪伴季老六十多年,完好无损。时间见证了季老的朴素无华,也证明了德国民族对于品牌制造的严谨与真诚。由此,我也想到1994年我上初中一年级时舅妈送我的一个塑料双层的豪华文具盒,29年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至今里面还有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奖励的粉色打针管式样的自动铅笔,有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支紫色钢笔,有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校徽,还有当年的考研准考证。时间真是神奇的东西,它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往,也是我们永不消逝的温情。那年那月亲人给予的温暖和帮助,激励和赞赏,那时那刻自己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汲取知识滋养的奋斗时光都历历在目,温暖着我继续奔向前方。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钟的滴答是给我们提醒儿,让我们知道时间的价值。暑期培训结识了六位主讲老师,他们的.共同爱好是读书和写作,有的每年给自己规定读书本数,有的习惯于在飞机、在高铁、在任何零碎的时间与书为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能及时变为笔下的文字,给平凡的人生以温暖和厚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发,成为光、追随光吧!
季老“从不叹老,也不嗟贫“,他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一寸光阴不可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时间是最大的智者,将无穷无尽的智慧蕴藏在生活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寻找和发现。我们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从容不迫。人的一生仿佛一年的四季,如何度过春夏秋冬,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又如水上行舟,如何应对顺流与逆流,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生活琐碎的人生智慧。读季老的书,和这位世纪老人时空对话,是这个夏日最美的享受和收获。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9
一天,我正百无聊赖的逛着新华书店,突然在入口处发现了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当时想着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时,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1911——20xx)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一九九七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二零零六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本书是以一种散文集的形式出现的,内容形式并不统一,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那几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蛛丝马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第十六章《咪咪》中提到的“咪咪”和“虎子”这两只小猫,在《二月兰‘节选’》中又一次提到了它俩——我的小猫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写了季羡林先生小时的事,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篇的开头并没有在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悔恨,而是先讲述了“赋得永久的悔”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题目是韩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这就非常的引人入深。季羡林先生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过得极坏,在当时,农村对吃食也有着规定,比如说吃主食便有“白的”“黄的.”和“红的”之分“白的”指的是麦子面最高“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次之、“红的(高粱饼子)”最低。季羡林先生幼时吃的便是这“红的”
不过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智慧,他们家虽穷,但有个有钱有地的亲戚——季羡林先生的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他大奶奶,他虽已去世,但大奶奶还在,由于那位夫人的孙子已经去世了,于是哪位夫人便特别喜欢他,而且那位夫人可以吃的上“白的”于是季羡林先生每日清晨便去找大奶奶,一声“奶奶”下去便可以得到半个或小半个“白的”。
还有一个方法,便是在夏季麦收时节,去村里或村外的富人地里,捡长工割麦子剩下的麦穗,一个夏天,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能捡十到八斤的麦子,到秋天便做成“白的”让季羡林先生解馋。
又有时,他便会去别人的高粱地里去剪高粱叶子(田主并不阻止,反而还支持,因为这样可以让高粱长得更好),去二大爷的家里,帮喂牛,喂完再去邀功,这时他便会得到一个“黄的”过年的时候,他又会去二大爷家要一点“黄面糕”这便是顶级的食材了。
他姥娘家隔壁有一个牛肉铺子,可是那时他们家没钱,只能花几个制钱,买一罐牛肉汤来。有一次他在汤里发现了一块牛肚,他不舍得吃,便用小刀把牛肚切成一块一块的,吃了好久。
以上这些话写出了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人民是多么的不幸。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文章的最后,他还说了一下为什么一提到母亲就开始讲吃的,第一,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吃的东西。第二,因为他所说的东西,母亲都没吃过,她似乎毕生都与“红的”为伍。而且他六岁就离开了母亲,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去,所以对母亲十分的愧疚。
最后,让我用其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你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吧,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吧!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0
《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前辈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强大的中国,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奔跑。我们这一代,要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为中国的发展构建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看,季老相信,人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总有一天会实现;把目光放得更远,从全世界的角度上看,“实现最高的人类大同之域”也是一场接力赛;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繁星落城,漫若浮光。每个人有理想、有目标,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领域钻研探索,这样,国家会以飞快的加速度发展,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终将把自己送到自己想要去的`未来。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管人生是否如意,现在是否迷茫,相信只要不辜负时光,时光会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读这本书,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片刻的静谧与平和。当时光的车轮碾压而过,我们能找到所有我们想要找的答案。
时光如味,岁月沉香,让我们不辜负时光,好好过这一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又一次随意翻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行加粗标题跳入我的眼帘,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薛涛的两句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表面上,这个标题充斥着苦涩,但细看其字里行间,却只有美与无私。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见德国人爱花,却将它种在窗外,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他走上街,抬头看,人们的窗汇成了花的海洋。许久之后,他又至德国,当别人问他是否有变化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那一抹“美丽”在季羡林心里扎了根,与这个国度紧密相连。窗边的花海亦是构成了他心里的灿烂。这种“美丽”不在花,而在于种花之人的热忱、无私。也许每户人家的心中,都种有一片花海。这不是苦涩,而是奉献的快乐。“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
描摹着花海,我不禁想到了家门口钱塘江边这些年来的盛景。六年前,“G20峰会”选择了杭州,钱塘江边便有灿若云霞的樱花绽放,不仅为了展示杭州形象,更是为了让路过的人欣赏这赏心悦目的风景。
如今,杭州亚运会在即,前段时间,我在江边跑步,忽见前方护栏上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是亚运主题的画。它前面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身边摆着一个大水桶,左手拇指扣着调色盘,右手举着一只又长又粗的油画刷。天气炎热,他的耳后灰发下悬着汗珠,薄衫紧贴着后背,已经湿透。就连盘中的颜料都承受不住了,边沿化成了水,晕染在一起,从旁边滴落,可他脸上还带着微笑。他画几笔又停下来,端详着成果,微微点头,感到很满意,全然没有注意汗水已经在下巴上凝成了水珠。这是敬业,是执守,是热爱,是乐于“把自己的花给别人欣赏”。
此后一天,我们的美术老师召集了学国画的同学,要求我们也要用国画来展现亚运,“在亚运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因此,我们必须牺牲许多时间来完成画作。每次我们晚自习去“加班”,总要在黑黢黢的走廊上手牵着手,对窗大声叫着“假如晚自习欺骗了你……”最后,大家的不满在被要求留到九点的一天喷涌而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抱怨:“作业都写不完了!”“老师你欠我一节数学课!”而老师面对我们铺天盖地的抱怨和指责,只是淡淡一笑,转身推开柜子,在桌上将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大家凑过去看,长卷上是老师密密麻麻的画稿:焦墨凌乱地勾勒出体育场馆的轮廓,淡墨一笔带过奔腾而来的钱塘江水,有力的浓墨则细致地刻画出运动员奔跑着的矫健身姿,他们手上举着五星红旗,这一抹抹亮眼的红绵延至卷尾……最后,老师用端正的楷书写下了每位同学的名字。
“其实你们在画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画。”老师用平静却有说服力的语调开了口,“花是要给别人看的,我们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对得起这样的亚运!”
听到这话,我的眼前浮现出之前在江边遇见的老人,他被汗水浸湿的背,他额上的汗珠,他调色盘边沿滴下的浊水……但最深刻的,是他那真诚而又清澈的笑。做这样一位“花开给别人看”的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此后几天,同学们都不再有怨言。在现场画的那一天,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记住,你们是在开花!”
我挽袖落笔,尽管跪在潮湿又硌腿的草坪上作画,但却忽然感觉心里轻松多了。水墨尽情在卷轴上泼洒,溅起水晕。或浓或淡的墨色肆意交融,蔓延进我的心里。有摄像机在一旁,我却丝毫不怯场。
画完了,我们又回到了“奋斗”近一学期的美术教室。老师走上讲台,笑着看着我们,我们也都笑了,看向她。
“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奋斗终于有了回馈——”,她话音未落,我们就在下面争先恐后地叫着:“我们是在开花!”“开一朵亚运的花!”
“没错,同学们”,老师点了点头,我注意到她的眼角湿润了,“我们是在开花,开花给所有人看!”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都开始鼓掌,有的.同学从面前拿了张宣纸,开始抹眼泪。我看着这个曾经抱怨过的老师,也流下了泪水,温温热热的,抚过我的面颊。她这是在教我们开花,把灿烂的花开给别人看!现在再回想那一幕,我当时似是已经懂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为一名国画老师,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奉献美的可贵!
我扭头看向了边上的废稿,这也是我们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出了亚运的花,开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看,也开给我们过去的自己看!
我能够体会到季羡林先生看到窗边花海时的心境了,我也能理解那位德国女房东把花“种给别人看”的原因了。钱塘江边的樱花谢了,我心底的花却开了,一朵一朵,“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形成一片给“别人看”的花海……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2
选自季羡林先生1933年-20xx年创作文章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全书分为5个部分,时间跨度超过70年,共计40篇文章。这些文章里包含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季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这是他对一个人的思念。这让人泪目却温馨,只要思念在,那个逝去的人就一直在。
“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这是他对时间的.敬畏。时间是个单行线,只能往前不能退后,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莫让错过而让自己悔恨而抱怨。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是他对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人活一世,虽然平凡但也独特,莫要自怨自艾。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是他对人生的理解。
人生须臾,不过尔尔。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有些人有些事无需强求,在我们殚精竭力的人生宏图上,终将找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答案。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3
清晨,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叫醒。只见一轮红日正从远方的山际冉冉升起,在清晨的雾霭里迸发出道道金光。那金光将雾气也染成了金色,如同金粉般闪闪发亮,飘散着。我仰起头,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只觉心中的门被骤然打开,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清晨的阳光唤醒了我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自从进入初二后,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消沉。自认为克服了重重障碍,无数次与自我较量的运动训练,但体育成绩一直没有大的起色。随之而来的挫折感袭上心头,内心的挣扎与无力感,纠缠成一团乱麻,又好似烟雾笼罩,难以祛除。
父亲见我总是闷闷不乐,亦为我担心:“孩子,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已经很优秀了,从你身上流淌的每一滴汗水,时间都会为你证明的”。说完,递了一本书给我。我接过手,是季老的散文集《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书中季老的座右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的一生,不也是跌宕起伏么?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青年时的他啃着“红的”高粱馍馍,挑着灯在夜里苦读。甚至因求学而远离家乡。他也凭借着这一份刻苦与执着,终于得到了去德国哥廷根留学的机会,却偏偏遇上了二战。战争带来的饥饿,贫困,杀戮的阴霾下,人们艰难求生。然而,他却毅然背着一袋子的`书和稿纸,躲到郊外的山洞,继续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十年。直至多年后回头再看这一段过往,他也只是一笑,“当时只道是平常”。面对世事无常,人世多难,季老选择了“不喜亦不惧”,用平淡与豁达笑对人生。
联想自己,难道这不正是我所要追求的人生态度么?
因为身体的原因,小学生涯的我几乎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久而久之的,我的身体也变得臃肿了,爬个楼也会气喘吁吁。进入初中之后,我无比羡慕同学们,他们可以随意奔跑,可以欢乐蹦跳,可以上篮抢球。我感觉自己是个特例,个子虽然不矮,但却一无是处。
终于,在和父亲的一次促膝长谈之后,我下定了决心改变自己。
此后的每个周末,我都晨起跑步。一周,两周,一个月,三个月。从一次500米到1000米,20xx米,4000米,我已经不再惧怕运动。跟上的是游泳锻炼,从初学的蛙泳到熟练的自由泳。从起初的龟速到半年后的1分50秒,我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我要努力强健体魄,做个勇敢的挑战者。尽管在这条路上,我也曾经历了曲折,经受了内心的煎熬与体能的考验,付出了汗水,有过惊喜与失望。所有的经历与体验,我学会了坦然接受,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我心向阳,便是一路光明。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终于在季老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我们只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保持纯净的意念,心无旁骛,并付诸行动,时间必将会告诉我们今天的自己更胜以往。
放暑假了,我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锻炼计划。
清晨五点,闹钟准时把我叫醒,换好衣服之后,我向着操场跑去。太阳还没露出脸,清晨的风带着微微凉意,轻拂着我的双颊。我闭上双眼,内心默念:不要畏惧未来,不要太在乎过往。只要面向朝阳,迈向理想的方向,让时间的光照亮我的心房。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4
我与蒲公英有一场约定——每年夏秋更替之时,等待风来,送我一场漫天大雪。但它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距离我家七八百米处,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每年的六至七月份,蒲公英都会飘絮。这个小山丘位置很偏僻,有处在田间,蚊虫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来这里。但每到这两个月,放学后我都会走这里,绕一大圈再到家。
七岁的某一天放学,我一出学校大门,就看见了矮矮胖胖的奶奶。奶奶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她笑眯眯地递给我。还记得几天前我闹着要吃糖葫芦,原来奶奶没有忘,也不知道奶奶从哪里买来的。我拉着奶奶走那条田间小道,奶奶虽抱怨那里蚊虫太多,但还是跟着我来到那儿,一手护着我,一手在我身边“挥舞”。我拆开手里的糖葫芦,想给奶奶吃第一颗,她却说:“我不喜欢吃甜的,你赶快吃了吧,天气热,小心化了。”我收回伸出去的胳膊,美滋滋地吃起了糖葫芦。
吃着笑着走着,就到了小山丘,这时忽的来了一阵风,发丝随风飘动,蒲公英乘风而起。我和奶奶都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蒲公英漫天纷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或许蒲公英也有情思,它飞向它的归处,也飞进了我的心里。
风停了,“雪”下完了,我和奶奶却意犹未尽。只盼着第二年再来观“雪”。
没成想,没到赴约的日子,我却要先失约了。
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这一天也是我年年盼的。他们一回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炸豆腐、看春晚、给我讲杭城的风景和趣事。而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那个小山丘,想让他们看看那片“飘雪”,只可惜冬天哪来的蒲公英呢?
过年这几天,我很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一转眼,他们就要回浙江了。我祈求他们不要去,可爸爸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了,他和妈妈要在规定期限里把场馆建好、把杭城美化好,到时再来接我去看亚运;我就祈求他们带我一起走,但他们却表示暂时还不行,因为到了那边不好找学校,他们希望我在家好好上学。就这样,即使我有再多不舍,他们还是走了。
思念总是漫长的,虽然我有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自从爸妈走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杭城的渴望,一直都闷闷不乐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给爸爸打了电话。我记得,那次的电话奶奶是哭着打完的。一番诉说后,在那片蒲公英飘絮之前,爸爸回老家来接我去杭城。
临走的前一天,我还挺高兴的,但是到了火车上,真的和爷爷奶奶分了别,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冰冰凉凉的。回忆起爷爷奶奶打电话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回忆起那片“飘雪”,我想回去了。但是火车不能掉头,我回不去了。
原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受相思之苦。
原来,这道选择题的两个答案不管选哪一个都是半对半错。
直到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后,才明白书中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句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考验,季羡林老先生见证了母亲的爱,朋友的情;其实我也一样,时光陪我十余载,爷爷奶奶陪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又陪伴我奋斗的青春,而不管我在哪里,都被爱着。
所以这两个答案错的并不彻底,不管选哪一个都可以。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又回了老家,一家五口走了那条田间小路,爬了那个小山丘,看了一场约定中的“飘雪”;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接爷爷奶奶到了杭城,赏了美丽的西湖景色,品了清香的龙井茶,参观了先进大气的体育场。
我想,我在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5
本书是季羡林诸多时期的散文合集,跨度从1933年到20xx年,可分为时间、真心、初心、百味、天地五个篇章,有直面生活的童真和豁达,也有垂暮之年的信条与哲思。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书中好几篇都是望九之年所作,无不透露出其经历漫长岁月后的释然,幼时的穷苦,留德时期的追索,牛棚时期的迷茫,后赴北大任教,人生起起伏伏,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福祸相倚的道理也许我们都懂,但从单样本的我们自身来说,真正走到晚年,方可得到验证,季老引经据典,甚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确实更有信服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们活在当下的困惑、迷茫、毁与誉、苦与甜,有的能以努力化解之,有的可能始终不得法,解决也好,释然也罢,当下终会成为当时,时间会将其化为寻常。
第四篇: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又一次随意翻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行加粗标题跳入我的眼帘,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薛涛的两句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表面上,这个标题充斥着苦涩,但细看其字里行间,却只有美与无私。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见德国人爱花,却将它种在窗外,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他走上街,抬头看,人们的窗汇成了花的海洋。许久之后,他又至德国,当别人问他是否有变化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那一抹“美丽”在季羡林心里扎了根,与这个国度紧密相连。窗边的花海亦是构成了他心里的灿烂。这种“美丽”不在花,而在于种花之人的热忱、无私。也许每户人家的心中,都种有一片花海。这不是苦涩,而是奉献的快乐。“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
描摹着花海,我不禁想到了家门口钱塘江边这些年来的盛景。六年前,“G20峰会”选择了杭州,钱塘江边便有灿若云霞的樱花绽放,不仅为了展示杭州形象,更是为了让路过的人欣赏这赏心悦目的.风景。
如今,杭州亚运会在即,前段时间,我在江边跑步,忽见前方护栏上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是亚运主题的画。它前面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身边摆着一个大水桶,左手拇指扣着调色盘,右手举着一只又长又粗的油画刷。天气炎热,他的耳后灰发下悬着汗珠,薄衫紧贴着后背,已经湿透。就连盘中的颜料都承受不住了,边沿化成了水,晕染在一起,从旁边滴落,可他脸上还带着微笑。他画几笔又停下来,端详着成果,微微点头,感到很满意,全然没有注意汗水已经在下巴上凝成了水珠。这是敬业,是执守,是热爱,是乐于“把自己的花给别人欣赏”。
此后一天,我们的美术老师召集了学国画的同学,要求我们也要用国画来展现亚运,“在亚运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因此,我们必须牺牲许多时间来完成画作。每次我们晚自习去“加班”,总要在黑黢黢的走廊上手牵着手,对窗大声叫着“假如晚自习欺骗了你……”最后,大家的不满在被要求留到九点的一天喷涌而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抱怨:“作业都写不完了!”“老师你欠我一节数学课!”而老师面对我们铺天盖地的抱怨和指责,只是淡淡一笑,转身推开柜子,在桌上将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大家凑过去看,长卷上是老师密密麻麻的画稿:焦墨凌乱地勾勒出体育场馆的轮廓,淡墨一笔带过奔腾而来的钱塘江水,有力的浓墨则细致地刻画出运动员奔跑着的矫健身姿,他们手上举着五星红旗,这一抹抹亮眼的红绵延至卷尾……最后,老师用端正的楷书写下了每位同学的名字。
“其实你们在画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画。”老师用平静却有说服力的语调开了口,“花是要给别人看的,我们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对得起这样的亚运!”
听到这话,我的眼前浮现出之前在江边遇见的老人,他被汗水浸湿的背,他额上的汗珠,他调色盘边沿滴下的浊水……但最深刻的,是他那真诚而又清澈的笑。做这样一位“花开给别人看”的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此后几天,同学们都不再有怨言。在现场画的那一天,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记住,你们是在开花!”
我挽袖落笔,尽管跪在潮湿又硌腿的草坪上作画,但却忽然感觉心里轻松多了。水墨尽情在卷轴上泼洒,溅起水晕。或浓或淡的墨色肆意交融,蔓延进我的心里。有摄像机在一旁,我却丝毫不怯场。
画完了,我们又回到了“奋斗”近一学期的美术教室。老师走上讲台,笑着看着我们,我们也都笑了,看向她。
“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奋斗终于有了回馈——”,她话音未落,我们就在下面争先恐后地叫着:“我们是在开花!”“开一朵亚运的花!”
“没错,同学们”,老师点了点头,我注意到她的眼角湿润了,“我们是在开花,开花给所有人看!”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都开始鼓掌,有的同学从面前拿了张宣纸,开始抹眼泪。我看着这个曾经抱怨过的老师,也流下了泪水,温温热热的,抚过我的面颊。她这是在教我们开花,把灿烂的花开给别人看!现在再回想那一幕,我当时似是已经懂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为一名国画老师,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奉献美的可贵!
我扭头看向了边上的废稿,这也是我们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出了亚运的花,开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看,也开给我们过去的自己看!
我能够体会到季羡林先生看到窗边花海时的心境了,我也能理解那位德国女房东把花“种给别人看”的原因了。钱塘江边的樱花谢了,我心底的花却开了,一朵一朵,“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形成一片给“别人看”的花海……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2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间所带来的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季羡林老先生相信:长风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生百味,随遇而安无不可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
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任何事都会因时间而改变,这是时间最神秘之处。你的任何一个行为举止、重大抉择,时间都会让你知道这次举动的意义,都会将结果呈现于你,不论好与坏,恭喜你,你的人生又多了一味儿,只要你随遇而安,时间会让你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希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或许,这就是时间令人敬畏之处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他却真真实实的存在,静悄悄的.在流逝,想抓却怎么也抓不住,只能望“时”兴叹。
就如,我现在在写作文的“现在”,到底是寻常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会成为“当时”吗?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当时”,平头老百姓有平头老百姓的“当时”在李煜眼中,“当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上林苑的“当时”。回首“当时”,再看“现在”。幼时的我,一声声欢笑,是无尽的快乐,现在的我,一声声哀叹,是巨大的压力;幼时的我,一场场游戏,是愉快的嬉戏,现在的我,一场场考试,是紧张的竞争;幼时的我,一节节课,有着满面笑颜,现在的我,一节节课,有着的却是严肃的面容。当时的我,是童真的我,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他是不寻常的,极不寻常,以至于我只能回忆,只能铭记。不忘初心,人生自在亦欢喜季老认为,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都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愿望。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莫过于时间了。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必须要珍惜时间,让时间懂得你的初心。其实,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就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处世态度;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又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时间,让我们的生活——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我相信,时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应。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3
我与蒲公英有一场约定——每年夏秋更替之时,等待风来,送我一场漫天大雪。但它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距离我家七八百米处,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每年的六至七月份,蒲公英都会飘絮。这个小山丘位置很偏僻,有处在田间,蚊虫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来这里。但每到这两个月,放学后我都会走这里,绕一大圈再到家。
七岁的某一天放学,我一出学校大门,就看见了矮矮胖胖的奶奶。奶奶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她笑眯眯地递给我。还记得几天前我闹着要吃糖葫芦,原来奶奶没有忘,也不知道奶奶从哪里买来的。我拉着奶奶走那条田间小道,奶奶虽抱怨那里蚊虫太多,但还是跟着我来到那儿,一手护着我,一手在我身边“挥舞”。我拆开手里的糖葫芦,想给奶奶吃第一颗,她却说:“我不喜欢吃甜的,你赶快吃了吧,天气热,小心化了。”我收回伸出去的胳膊,美滋滋地吃起了糖葫芦。
吃着笑着走着,就到了小山丘,这时忽的来了一阵风,发丝随风飘动,蒲公英乘风而起。我和奶奶都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蒲公英漫天纷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或许蒲公英也有情思,它飞向它的归处,也飞进了我的心里。
风停了,“雪”下完了,我和奶奶却意犹未尽。只盼着第二年再来观“雪”。
没成想,没到赴约的日子,我却要先失约了。
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这一天也是我年年盼的。他们一回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炸豆腐、看春晚、给我讲杭城的风景和趣事。而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那个小山丘,想让他们看看那片“飘雪”,只可惜冬天哪来的蒲公英呢?
过年这几天,我很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一转眼,他们就要回浙江了。我祈求他们不要去,可爸爸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了,他和妈妈要在规定期限里把场馆建好、把杭城美化好,到时再来接我去看亚运;我就祈求他们带我一起走,但他们却表示暂时还不行,因为到了那边不好找学校,他们希望我在家好好上学。就这样,即使我有再多不舍,他们还是走了。
思念总是漫长的,虽然我有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自从爸妈走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杭城的渴望,一直都闷闷不乐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给爸爸打了电话。我记得,那次的电话奶奶是哭着打完的。一番诉说后,在那片蒲公英飘絮之前,爸爸回老家来接我去杭城。
临走的前一天,我还挺高兴的,但是到了火车上,真的和爷爷奶奶分了别,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冰冰凉凉的.。回忆起爷爷奶奶打电话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回忆起那片“飘雪”,我想回去了。但是火车不能掉头,我回不去了。
原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受相思之苦。
原来,这道选择题的两个答案不管选哪一个都是半对半错。
直到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后,才明白书中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句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考验,季羡林老先生见证了母亲的爱,朋友的情;其实我也一样,时光陪我十余载,爷爷奶奶陪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又陪伴我奋斗的青春,而不管我在哪里,都被爱着。
所以这两个答案错的并不彻底,不管选哪一个都可以。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又回了老家,一家五口走了那条田间小路,爬了那个小山丘,看了一场约定中的“飘雪”;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接爷爷奶奶到了杭城,赏了美丽的西湖景色,品了清香的龙井茶,参观了先进大气的体育场。
我想,我在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4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走运,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很多时候过分看重很多本身就属于意外的东西,但当没有的时候心里便会埋怨这个世界,其实放下会更好,因为本来不属于自己就抱着乐观的态度看一眼就行。而真正要做好的是那些人生中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尽量不遗憾。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季老在书中提到: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和机遇。比起季老先生我的人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也解答了一些我现阶段的问题,虽然人生总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遗憾的悲伤里,要向前看,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我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浮躁感到不安,不能接受世界带来的不如意感到压抑时,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生命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去放宽心,去放下包袱,去解开纠结,去学习老先生走过人生路程中得来的感悟和经验。时间在默默的陪伴,它会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不需要太着急静静的享受当下,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当下受到的局限,让自己沉淀下来去安静的重新去看这个世界,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需泣,只有时间才最动人心!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5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40篇文章,分别从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间真情的热爱等方面,传递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感觉就像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他为你沏好茶,把你喊到他跟前,给你讲讲他的故事、他这一生的感悟,给你讲讲他青年求学、晚年访友的所见所闻。
季羡林先生讲爱、讲人间真情。谈到晚年丧偶的德国老太太,留在异国他乡拖着油尽灯枯的身体,俯下身,为她去世的老伴种一院子牵牛花。季羡林先生写道:“那个人是突然离开自己,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茫茫天地,好像只剩下自己孤零一人。人生至此,情何以堪!”怎么能不想念呢?半辈子恩恩爱爱,你走了,我一定会把你的花园打理好,来年小院子的牵牛花一定会开得更大、更好。
谈到面对困难时,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说的:“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先生一生算不上顺畅,可是他都咬咬牙挺过来了,多年以后再次回忆时,他也只是轻飘飘一句皆过去,丝毫不提自己的苦难。生活就是这样,永远不会完满。我们一直在爬山的路上,只要我们翻越了那座大山,回头看时,与别人交谈时,谈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时,我们突然发现当时觉得天大的事,而对此刻的自己来说,已经和一片鹅毛一样轻。所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挺一挺,或许山后边风景更好呢。
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所谓生活就是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其乐自得。生活从来都不好过,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生活已经很苦了,所以我们要给自己找到快乐,接受不完满的人生,给自己减负,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6
一次偶然的机会,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我发现了这本书。不怎么精致华丽的书脊使它在一书架的书本中显得并不起眼。但或许那朴素中透露着真诚,淡雅又耐人寻味的题目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使我于浩渺书海里选中了它。
轻轻把它从书架上拿下,书的封面也如其题目一般,朴素而淡雅。白色打底,画面上方是树的枝条,上面缀满金色的小花。朵朵金花仿佛粒粒碎金,努力在这短暂的花期里、在属于它们自己的时间里绽放出生命的绚丽与多姿。一只毛色金黄的猫慵懒地蜷缩在树枝上,微闭着眼,像是在享受时光。一只金黄的蝴蝶轻盈地从猫背上掠过,仿佛不愿惊扰了光阴。阳光静静地洒在这画面上,那金色的花、金色的猫和金色的蝶,都有了灵性。
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所写,由四十篇较短的文章组成。文风自然简洁,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浓缩了一代文坛巨匠对光阴易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阅读此书,仿佛与长者谈心、和智者对话、向大师取经,是一次感情的交流、心灵的触动、文化的洗礼、灵魂的相遇。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的书。在我看来,时间称得上这世间最奇妙的东西。从古至今,人类不知创造出多少种衡量时间的工具,可时间却依旧是那样既从容又匆匆地流逝着,没有人能抗拒它,也没有人能违背它。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掌握时间、规划时间,可到头来往往被时间所奴役和支配。纵观人类历史,不论是盛极一时的亚历山大帝国,还是秦始皇自认为能够“传之万世”的大秦帝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了踪影,就连遗迹恐怕也被风沙掩埋得所剩无几了。那些生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历史名人,也在时间无情地推移中,化为史书上的几道墨痕了。时间在人类面前总是保持着绝对的权威,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然而,时间虽然残酷,却也有着极公平的一面。这世界上,不同的人,天赋是不一样的,财富是不均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以它原始的法则,绝对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即使一个人再贫穷、再落魄、再失意,他,也还拥有时间。
我爱时间的公平,也喜欢感受它的脉搏。闲暇时,静听钟表里“嘀嗒”的响声亦是一种享受。一个完整的时钟里,三根针,秒针是最勤快的,时针则是最懒惰的,当时针慢悠悠地走完一圈时,秒针已经跑完几百圈了。由此看来,每一秒都格外短暂,以至于似乎没有了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毫不夸张地说,秒针每走一格,世界就变一个样。在这一秒间,或许又有新的生命降临在这个星球上,又有旧的生命向这个世界告别;或许商人们又谈成了一笔大生意,数学家们又破解了新的难题。时间一秒一秒地挪移,世界一点一点地前进,永不止步,永不停歇。
就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默默地改变着世间万物的模样,也悄无声息地侵蚀和雕琢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曾经和蔼可亲的太公早已离了这人世,孩提时代爱看的书现在再看只觉得幼稚,小学时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已断了联系……是的,时光催促着我赶路,一点点丢下曾经,走了很远很远。可是,在这斑驳的岁月里,我仍努力地将过往的点滴美好留在记忆的深处。我把小时候最喜爱的一箱玩具摆在房间里最显眼的位置,即使长大后的我不再去玩这些玩具,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也绝不会动摇。空闲时,我也爱翻翻相册,看看自己从小到大渐渐褪去稚嫩的脸庞,感慨时光让这个孩子变了模样。
时间,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杨绛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是的,记得在我即将升入初中时,“公民同招”的教育新政的正式实施,使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求学?到底是参与民办初中的摇号,还是直升公办初中?如果去摇号,应选择哪所学校?那段时间,我问了自己无数遍,实在是纠结,实在是难以抉择。可如今,再回头看,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也是即将迈入初三的人了。每每忆起那时,都不禁感叹:还好时间一直再走,哪怕再纠结,都要逼着自己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选择。要是时间不走,自己一直这样徘徊着、彷徨着,该是多么痛苦啊。后来,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低谷,带给我压力与迷茫,还好,时间一直在往前走,我也一直在向前奔跑,那些曾经看来仿佛永远也过不去的坎,早已成了昨日的下酒菜。时间真的是最伟大的作家,它为人世间的所有故事写下结局。
忽然想起小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那也是篇写时间的散文,结尾处是作者的叹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确,我们在这世上走过的路,就是以时间为路标的单行道,一旦走过,就再没有回头的可能。小时候的我,常常期盼着快点儿长大;但现在的我,却好想回到从前,回到那段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岁月。可是,身处那段岁月中的我,并不曾细心去感受它的美好,就像如今的我,也认为现在的日子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尽管五年、十年后,这或许也是我心目中那个幸福、快乐的“从前”。
站在青春的路口,我也经常憧憬未来的自己、想象明天世界的模样。我喜欢时间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新鲜感与未知性,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曾听身边很多人说过他们渴望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我并不这样想。假若我们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那生活就仿佛成了等待我们去完成的任务。只有一切都是未知的,这个世界才显得有趣且充满活力。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我们只有等待时间揭开心中的谜题,生命才有了更多可能,明天才有了更多色彩。
时间是一条直线,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一生其实很短,一秒却也很长。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读完此书,感慨颇多,我也与自己立下约定: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把握每一秒,过好这一生。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在时间赋予我的日子里,尝遍世间百味。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7
本书是季羡林诸多时期的散文,跨度从1933年到20xx年,可分为时间、真心、初心、百味、天地五个篇章,有直面生活的童真和豁达,也有垂暮之年的信条与哲思。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书中好几篇都是望九之年所作,无不透露出其经历漫长岁月后的释然,幼时的穷苦,留德时期的追索,牛棚时期的'迷茫,后赴北大任教,人生起起伏伏,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福祸相倚的道理也许我们都懂,但从单样本的我们自身来说,真正走到晚年,方可得到验证,季老引经据典,甚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确实更有信服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们活在当下的困惑、迷茫、毁与誉、苦与甜,有的能以努力化解之,有的可能始终不得法,解决也好,释然也罢,当下终会成为当时,时间会将其化为寻常。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8
读这本书的当时,自己的思绪恰是迷茫混沌的状态,对一些事,明知不可为,却思而不止;对一些人,已看透一二,却忧而不绝。而立之年早已翩然而过,该当越活越通透才是,岂料又陷入迷茫与混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想说却无人可诉,想写却无从提笔,是迷茫的悲哀还是悲哀地迷茫?
翻看到书的第一页写道:“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呢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
多少年前自己必定也曾迷茫彷徨,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甚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纠结痛苦的,在将来回首时,也不过尔尔,再也寻常不过了。
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情感细腻的人更容易忧思,喜欢思索的人更易陷入烦恼的深渊。但是反过来想,细腻的人对快乐的感受更加纯粹与深刻;思索的人更能在各种想法中勘探出光明的出路。再回首,苦难早已不再是苦难;痛苦再也不是痛苦,最终都变成了你人生的财富。
季老先生的这本书从小事到大事,从猫咪到植物,从感人至深的'友情,到师生同学情谊,邻里亲情及错过的恋情,每一件看似普通不过的事,都会发现不寻常的点。座钟让人望针兴叹进而联想到死亡,道家所言:“万物方生方死”,时间无始无终却是有去无回,虽是逝者如斯夫但也该泰然面对。当想起曾经的美好,那句”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让人听了感动至深。猫咪让他看到自己的脆弱,邻居的花其实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等等。
我曾天真地认为,一个人如果太过清醒冷静了,恐怕会变得毫无意思。季老希望自己到了茶寿之年,仍然是充满感情的,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对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不惑之年并非无情的人间清醒客,而是遍尝人间疾苦,虽是一身油腻落魄,但是心仍然通透,双眼仍有灵光。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又总是高不可攀,或是操蛋戳心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是通透的彻悟的。“人人都一本难念的经”季老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真理,就像你要明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谁能伟大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让自己从未后悔。只有接受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对己,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9
我在六岁的时候看到院外高树上的鸟,有三只,两只挨得近一些,一只远一些。六岁的孩童对什么都大有兴趣,我便去问姑姑,姑姑正在工作,马虎地回应:“可能枝头撑不住第三只鸟的重量,第三只就只能站到枝干上了……”当初的我半信半疑地退出了书房,枝头的鸟已经飞走了,留下一只在枝干上的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
后来八岁的时候,姑姑提起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决定去问网络,网络给出的回答却有些大同小异,大致的回答是说“为了抵御天敌有些鸟会选择成群结队的活动”其实网络也给不出答案,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罢了,不需要有什么严谨的大道理来捆绑它。我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便签纸上。院外的树印着月光将秘密诉说给了谁呢?月亮笑着摆了摆手说它也不知道……
到了我十二岁的这个暑假,我读起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院外的树更加繁茂,几根枝干已越过瓦墙探进院中,层层叠叠的绿荫让人有些恍惚,被风扰地轻响似乎在问我那个六年前的问题。我望着它故作神秘地说:“我已经知道了。”没错,那是属于我的道理,是自由自在的道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正如这本书里写的一样,季羡林先生在经历了时间的祝福后对人生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不畏老去,大步向前,朝时光诉说着他的勇气。而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在五年级的那个春天,与我成为好朋友两年的萨纱给我介绍了她在之前那所学校的朋友。从此之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萨纱总是走在我们的中间,我和那位朋友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我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铁三角,但好像是我想错了,我们确实成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我应该感叹吗?感叹一寸光阴不可轻,感叹五年与两年的差别。我想过很多,我想时间它既可以成为浪把沙子推平淡去也可以把沙子越推越高,我想岁月既可以忘却也可以铭记,我想知道时间的奥妙。不过这一切问题没人给解答,院外的树学着时间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它为何而叹气……
当我读完这本书回来看我对时间的疑问,是浅薄的,是没有岁月的沉积的,更是不必在乎的,大步迈向前方,时间将伴在身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春天在三个人的嬉笑声中悄然离去,赠给夏季一个美好的清晨。院外的树上落脚的鸟儿已经不多了想必是这片已经繁华起来了吧。
好像是暑假里的一个周六吧,我和她们一起出门去玩,骄阳似火,夏天以它最炽热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来临。虽然很热,但大街上的人流一点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刚好地来到了市中心的那一块区域简直像是被盖上了十层的棉被,透不过气。
因为大批大批的人潮,萨纱和她的朋友走在前面,我好不容易扯住萨纱的一只手又被人流所挤开。萨纱和她的朋友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太吵了,整个世界都有充斥着噪音,行人好像一面面墙,死死隔开我们。明明只是迈一步就可以抓到的手却显得那么遥远,好像隔着时间的长河,涓涓不断地淌出回忆。树叶焦躁地嚷个不停,汽车的鸣笛声好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的一切把距离放大再放大,好像一个无底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填满。红灯熄灭,绿灯亮起,对面的人一拥而上,萨纱的朋友拉着她在人流间穿梭着,我被人流禁锢在原地,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
绿灯熄灭,红灯亮起,她们已经在对面越走越远,横向的人们开始过马路,她们的背影被淹没在了一下一下的浪里。
我回到院子外已经是傍晚了,夕阳像是微醺的老夫,倚着苍劲有力的群山,吐出一个又一个白色的烟圈,轻轻发笑。那棵笔直的大树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一般。我站在树下,望着被夕阳惹红了的叶子。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隐蔽的树枝上站着三只鸟,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靠的近些,好像又回到了六岁时的那一天。
一阵风刮过,两只挨得近的`鸟一块飞走了,冲着热情的夕阳欢笑着,橙红的羽翼标识着它们获得了傍晚的入场券。剩下的一只藏在树荫下,看着它们远去的方向。夜色从树叶上安静地垂下,让它提早地隐秘于其中。就像电影最后的演员清单,淡下去的名单于新出现的名单一同出现,傍晚与夜一同出现。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一次姑姑的回答,因为枝头撑不住三只鸟的重量,友谊也担不起三个人的心意……
我想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答案。但当你问起我十二岁这年的夏天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会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在十二岁夏天看到的事情。
十二岁的夏天,我看见,一只藏于树荫下的孤零零的鸟,朝着朝阳起飞了。从阴暗的地方飞到阳光之下,我微微看到它的翅膀轻抖了一下,金色的太阳顺着她清脆的鸣响裹住她的身体,那一刻她照亮了树荫底下的夜,那一刻她照亮了属于她的时间……
我想说的是,正如这本书中的作者一样,不负时光,照亮自己。即便是一盏小灯又如何,依旧能看清前方的路,即便是一只鸟又如何,在她闯入阳光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光。
枝头的鸟总是成群结伴,理所应当地向太阳微笑。但枝头的鸟也可以独自一人,骄傲地去向太阳炫耀自己的光彩夺目。
院外的大树上有三只鸟,两只挨得近些,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飞进傍晚,一只冲进清晨……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0
《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前辈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强大的中国,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奔跑。我们这一代,要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为中国的发展构建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看,季老相信,人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总有一天会实现;把目光放得更远,从全世界的角度上看,“实现最高的人类大同之域”也是一场接力赛;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繁星落城,漫若浮光。每个人有理想、有目标,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领域钻研探索,这样,国家会以飞快的加速度发展,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终将把自己送到自己想要去的未来。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管人生是否如意,现在是否迷茫,相信只要不辜负时光,时光会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读这本书,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片刻的静谧与平和。当时光的车轮碾压而过,我们能找到所有我们想要找的答案。
时光如味,岁月沉香,让我们不辜负时光,好好过这一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1
夏天的傍晚,我在窗前捧起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便爱不释手。季爷爷的文字娓娓道来,如同一泓清泉,缓缓地趟进了我的心窝,也激荡起回忆的浪花。
时间,回到了六年前。那一天的我扎着两根羊角小辫,一蹦一跳地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第一节语文课,老师问我:“小朋友,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又紧张又窘迫,只好连连摇头。哦,原来,我没有梦想呐!
六年的时光漫长而绚烂。我记得那年在操场上跑800米,最后实在累到不行,全班同学都来陪我跑最后一圈,最后冲过终点线,大家躺在跑道上,边笑边流泪的日子;我记得那次自修课,同学们实在犯困了一起唱起了孤勇者,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那慷慨激昂的日子;我还记得那次考试考砸,嘴里说没事,背地里自己跑去厕所哭的日子……六年的时光,如火车风驰电掣,顷刻数里,一刻也不停。我追赶着时光,过山,过水,过森立,过小村。而如今,我站在了初中的校园门口,我轻声问自己,那么,现在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时光啊,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的梦想啊,在遥远的远方。如果我是个农耕者,那么我一定要学习袁隆平爷爷埋头苦干的精神,做稻田的守望者,我不去羡慕花园里娇美的鲜花,也不垂涎果园丰盛的果实,我只将我的汗水挥洒在土地里,种出粒粒饱满的水稻,让天下再无饿殍。如果我是个医务人员,那么我要学习钟南山爷爷勇于担当的精神,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扛起医者的担当,战士的勇猛,毫无畏惧冲锋一线。如果我是个一线的公交车司机,那么我要学习最美司机吴斌,安全行驶,用心服务,把乘客的安全放在第一。千千万万个司机,就能守护一座城市的安全。
时光啊,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的`梦想,在来的路上。我站在崭新的中学门口,站在新的人生路口,可是,我再也不会感到窘迫和迷惘,梦想不会辜负每个努力的人。窗外的天空下起了雨,一阵清新的荷叶香气袭来,夕阳的余晖映衬着雨点,亮晶晶的一片,熠耀着,如同一丝丝金灿灿的光。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2
一天,我正百无聊赖的逛着新华书店,突然在入口处发现了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当时想着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时,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1911——20xx)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一九九七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二零零六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本书是以一种散文集的形式出现的,内容形式并不统一,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那几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蛛丝马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第十六章《咪咪》中提到的“咪咪”和“虎子”这两只小猫,在《二月兰‘节选’》中又一次提到了它俩——我的小猫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写了季羡林先生小时的事,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篇的开头并没有在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悔恨,而是先讲述了“赋得永久的悔”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题目是韩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这就非常的引人入深。季羡林先生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过得极坏,在当时,农村对吃食也有着规定,比如说吃主食便有“白的”“黄的”和“红的”之分“白的”指的是麦子面最高“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次之、“红的(高粱饼子)”最低。季羡林先生幼时吃的便是这“红的”
不过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智慧,他们家虽穷,但有个有钱有地的亲戚——季羡林先生的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他大奶奶,他虽已去世,但大奶奶还在,由于那位夫人的孙子已经去世了,于是哪位夫人便特别喜欢他,而且那位夫人可以吃的上“白的”于是季羡林先生每日清晨便去找大奶奶,一声“奶奶”下去便可以得到半个或小半个“白的”。
还有一个方法,便是在夏季麦收时节,去村里或村外的富人地里,捡长工割麦子剩下的麦穗,一个夏天,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能捡十到八斤的麦子,到秋天便做成“白的”让季羡林先生解馋。
又有时,他便会去别人的高粱地里去剪高粱叶子(田主并不阻止,反而还支持,因为这样可以让高粱长得更好),去二大爷的家里,帮喂牛,喂完再去邀功,这时他便会得到一个“黄的`”过年的时候,他又会去二大爷家要一点“黄面糕”这便是顶级的食材了。
他姥娘家隔壁有一个牛肉铺子,可是那时他们家没钱,只能花几个制钱,买一罐牛肉汤来。有一次他在汤里发现了一块牛肚,他不舍得吃,便用小刀把牛肚切成一块一块的,吃了好久。
以上这些话写出了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人民是多么的不幸。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文章的最后,他还说了一下为什么一提到母亲就开始讲吃的,第一,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吃的东西。第二,因为他所说的东西,母亲都没吃过,她似乎毕生都与“红的”为伍。而且他六岁就离开了母亲,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去,所以对母亲十分的愧疚。
最后,让我用其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你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吧,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吧!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3
未来不是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题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是作家季羡林的著作。讲述了季羡林老先生经历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参的参悟。
时间毫无差别的流淌过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也正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时间。苏轼曾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时间对爱情的追忆;曹雪芹坚持著书,才有了《红楼梦》后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是时间对艺术的馈赠;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以十年为跨度,书写了命运跟随时代的变迁,那是时间对社会的一份洗礼。书中写到:人生总有不完满。因此,我们不要因为不幸的遭遇而失望,要积极乐观地生活。正如杨万里说的那样“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我的朋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且听我缓缓道来……
事情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夏天,那是一个盛夏,那声声蝉鸣,好似正在为即将开始的电子制作赛欢呼,那只只飞鸟也好似在为比赛雀跃。我的朋友正是参加这个比赛的一员,他已经为这个比赛准备了许久。但他却显得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又或许是因为现场只听得见混乱的.蝉鸣而却又压抑。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他脸上带着些紧张。比赛中,或许是因为紧张,而导致自己发挥失常,手忙脚乱——机器出界了。可他并未十分失望,而是十分乐观地开始着手准备明年的这项比赛。比赛后他平常的讲:“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一个挫折而失望,导致停滞不前,而应该化悲愤为动力,找到错误的原因,抓住每一天练习,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展现我们真正的实力!”
第二次时比赛时,已经没有了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他那娴熟的动作,自信的眼神,让人感到他胜券在握。不出所料,他得到了满意的成绩。这不就是“遇到不幸不失望,化悲愤转为动力”的完美例子吗?
时间是最公平的,最伟大的,是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抓住时间,掌控时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最后,请记住这句话:未来无所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4
“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与你对坐,将他这一生的风风雨雨,以一种平淡而又意味深长的方式,娓娓道来……”——题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因为这特殊的名字,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但真正让我沦陷的,是这本书的丰富内涵。
此作是一部散文式的作品,看似散乱的内容,却体现了一个集中心。我从五个部分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便是我读这整本书的深刻感悟。
(1)时间的回答:岁月
季老爷子生于民国,终于二十一世纪,这在一众生于那个动荡年代的,所谓“生不逢时”的作家中完全称得上长寿。近百年的人生阅历,已经成为了“活化石”的季老爷子眼看着一代人换一代人的历史更替,他或许参悟了一些时间的奥秘。如果留意这一部分每一章的写作时间,我们便会发现大多在20xx年之后。此时的季老爷子已有九十岁高龄,在苍茫历史岁月中,走到这一步,瞻前顾后,竟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孤家寡人,伴于身侧的人越来越少。这也使他的心中不自觉产生了恐惧。这份恐惧在季老爷子笔下的体现十分微妙:“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这样的每一“跳”,看似是跳在季老爷子心中,但又何尝不是跳在我们心上呢?难道我们不正是面对着与他同样的的处境吗?只不过,令季老爷子悲哀的是人生苦短,不知何时自己就会告别这个世界,我们悲哀的应是少年不重来,青春时光的短暂罢了。
季老爷子引经据典,推古至今,只为表达自己对岁月的见解: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他记述了他于1935在德国买的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经历了六十多年岁月仍如原样。这是在时间更替中,凸显了德国匠人永不更改的负责与真诚品质。再想起如今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大多只注重外貌精美而无真正内涵,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抗衡时间的考验。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类的悲哀?我理解的季老爷子想表达的,是那种对能持之以恒事物的赞美,对那种始终如一精神的赞美,是在“岁月”浪潮的冲刷下,依旧坚挺的那一份赤诚之心。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见解,这已是一种境界,是一位经历了九十年人生的作家对“岁月”的诠释。读着这些,我在朴实清新的笔调中领悟出了很多:九十年的沧桑岁月,时代的变迁,一代新人换旧人的风起云涌,以及永远伫立在那里的、渐渐佝偻的身影。
在时间的推移中,时间的无穷哲理自会在日常中浮现。而季老爷子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中将这些清楚地体现了出来。他以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场景串联起自己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富含哲理的事,虽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可称作是字字珠玑,蕴含的奥秘绝不是读几遍就能发现的。
小到一次住院,大到一场轰炸,这些都能引起季老爷子的感慨。只能说,是他无比敏锐的视野和感知能力造就了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他站在谩骂与质疑中,仰天长笑,发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独特见解,看到在哥廷根小镇中看到轰炸到来,全然不顾自身安危的教授群像,他们为自己的热爱付出了一切,甚至可以是生命。
这样的哲理可以说是季老爷子一生经历,创作的精华。在尝尽了人生百味后,这位垂垂老矣的老者铺卷,在风轻云淡中将一生感悟执笔抒写,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脱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
如此这般,这清新的笔调中,也不由得平添了些许沉甸甸的感觉了。这感觉似是对时光匆匆流逝,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慨叹,又似是对那份永不随岁月变迁而改变的赤子之心的坚守。
当然,抒写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直抒胸臆,同样也可以旁敲侧击地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这样的旁敲侧击,需要写作手法的支撑。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心中本书写作技巧性的巅峰——第五部分。
这部分可谓是借物抒怀文章的教科书。每篇文章中看似简单地写了一顿饭,一朵花,一场日出,其中包含的深意,却令人回味无穷。
此部分的巅峰在我心中是《二月兰》。这是一种奇特的花,无论门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它只保持自我,守住本分。说浅了,作者表达的是对其淡然处世,从容面对态度的赞赏与敬佩,但穿过表面观至底层,这其中何尝不也是包含了“我”的人生境界呢?
“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这样兼具技巧与感情的文字,怎能不令人动容?怎能不让人的心灵深处有震撼呢?
(2)岁月的见证:真情
偌大天地,茫茫人海,能超脱出“情”外的能有几人?这情,可是爱情,亦可是亲情。这一情,奈何?似乎是我最有感悟的一部分。
在《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她不肯离开,不忍离开”后,我热泪盈眶。仿佛透过眼前蒙上的一层水雾,便能看到那位妇人迈着平稳的脚步,在午后暖阳下凝视着花园中盛开的牵牛花。她的眸子里充满了真情:怀念与爱。
同样歌颂爱情的,还有《迈耶一家》,拥有一双清澈双眸的伊姆加德小姐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情,在几十年后才由“我”看清。而此时此刻,双方却已是杳无音信,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
初读觉得遗憾,细细品味后,才明白这才是人生。
燃烧热情,放手一搏是爱;互相成全,舍弃自我也是爱;默默坚守,对抗岁月是爱;跨越生死,心存眷恋也是爱。
在这样快餐式生活盛行的年代中,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今的社会上,形式化,表面化的爱越来越多。不知何时,“爱”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感情,一种伟大的感情变为了炫耀的工具。扪心自问,在一部部所谓青春伤痛文学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对爱的认知是否已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变质的爱不应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应心存如那位德国妇人一般,“因为他生前对这个花园投入了无数感情,所以我不会离开这里,即使生活在孤独与痛苦中,我也要坚守着我们共同的回忆”的爱情观。爱从来不是可以随便践踏,随意定义的感情,它是伟大的,无私的。
如果说本部分的爱情刻画入木三分,那对于亲情的刻画则更加令人拍案叫绝。本质上,爱情与亲情是相同的,但亲情更加刻骨铭心,多了那一份血浓于水的羁绊。
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季老爷子回忆了小时生命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悔恨: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伴母亲,后悔年少时不懂事,看不懂母亲的悲欢。在岁月的尽头,那位面容慈祥的妇人就这么微笑着看着“我”。回想起幼时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母亲用尽全力为“我”腾出一份美味的“白食”,自己却终身未吃上过一顿好饭,“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可再一转身,她早已不在。那温暖的臂弯也再也不属于自己了。此刻,我真正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
这份“悔”,也浸润在我的心湖里了。
(3)时代的仰望:期盼
作为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于青年一代,季老爷子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而在目睹了千禧年的百花齐放,万象更新,这份念想便更加坚定起来。
季老爷子自称“一个老知识分子”,以朋友的口吻表达了对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对于学习、做人、看待历史的态度、对待问题的方法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着这一部分,我仿佛正与老爷子对坐,听着他低声说着一些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仿佛看见了他充满希望与期盼的双眸,那双眸正喷着火,这火灼烧着我正值青春的,充满活力的心脏,永不熄灭。
回望历史,放眼未来,季老爷子表达了自己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精辟而引人深思:
“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总而言之,咏岁月也好,咏真情也罢,借景抒情也好,借物抒怀也罢,这样的一本书,不正是季老爷子对新一代人殷切期盼的结晶吗?这位老人在其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时,送给了我们一份如此特殊的礼物,不正是想让我们新一代人在漫长人生道路中少走一些弯路,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吗?
身处时代的浪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更应该怀着季老爷子“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的情怀,去创造那个充满希望的将来!
最后,我想以季老爷子的一段话作结——
我从不叹老,也不嗟贫,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
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
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5
利用假期认真品读季羡林先生《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本书精选季老1933-20xx年期间创作的文章,时间跨度70多年。
全书分为5个部分,40篇文章,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季羡林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我们仍能不停追寻。
20xx年3月31日,91岁的季老写了《时间》一文,“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流水无痕,时间是钟表的滴答,时间是青丝与白发。时间是色彩的转换,“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季老用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文笔描绘时间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置身彼时彼景中,感同身受又惊叹季老的娓娓道来。经历无数的季老依然为时间兴叹,何况正值年轻的.我们?
1935年夏天,季老在德国柏林的一个杂货铺买了一个盛放刮胡子刀片架的塑料盒子。这样一个刚开始并不受季老特别重视的盒子竟陪伴季老六十多年,完好无损。时间见证了季老的朴素无华,也证明了德国民族对于品牌制造的严谨与真诚。由此,我也想到1994年我上初中一年级时舅妈送我的一个塑料双层的豪华文具盒,29年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至今里面还有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奖励的粉色打针管式样的自动铅笔,有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支紫色钢笔,有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校徽,还有当年的考研准考证。时间真是神奇的东西,它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往,也是我们永不消逝的温情。那年那月亲人给予的温暖和帮助,激励和赞赏,那时那刻自己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汲取知识滋养的奋斗时光都历历在目,温暖着我继续奔向前方。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钟的滴答是给我们提醒儿,让我们知道时间的价值。暑期培训结识了六位主讲老师,他们的共同爱好是读书和写作,有的每年给自己规定读书本数,有的习惯于在飞机、在高铁、在任何零碎的时间与书为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能及时变为笔下的文字,给平凡的人生以温暖和厚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发,成为光、追随光吧!
季老“从不叹老,也不嗟贫“,他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一寸光阴不可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时间是最大的智者,将无穷无尽的智慧蕴藏在生活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寻找和发现。我们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从容不迫。人的一生仿佛一年的四季,如何度过春夏秋冬,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又如水上行舟,如何应对顺流与逆流,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生活琐碎的人生智慧。读季老的书,和这位世纪老人时空对话,是这个夏日最美的享受和收获。
第五篇: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
本书是季羡林诸多时期的散文,跨度从1933年到20xx年,可分为时间、真心、初心、百味、天地五个篇章,有直面生活的童真和豁达,也有垂暮之年的信条与哲思。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书中好几篇都是望九之年所作,无不透露出其经历漫长岁月后的释然,幼时的穷苦,留德时期的追索,牛棚时期的'迷茫,后赴北大任教,人生起起伏伏,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福祸相倚的道理也许我们都懂,但从单样本的我们自身来说,真正走到晚年,方可得到验证,季老引经据典,甚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确实更有信服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们活在当下的困惑、迷茫、毁与誉、苦与甜,有的能以努力化解之,有的可能始终不得法,解决也好,释然也罢,当下终会成为当时,时间会将其化为寻常。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2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走运,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很多时候过分看重很多本身就属于意外的东西,但当没有的时候心里便会埋怨这个世界,其实放下会更好,因为本来不属于自己就抱着乐观的态度看一眼就行。而真正要做好的是那些人生中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尽量不遗憾。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季老在书中提到: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和机遇。比起季老先生我的人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也解答了一些我现阶段的问题,虽然人生总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遗憾的.悲伤里,要向前看,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我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浮躁感到不安,不能接受世界带来的不如意感到压抑时,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生命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去放宽心,去放下包袱,去解开纠结,去学习老先生走过人生路程中得来的感悟和经验。时间在默默的陪伴,它会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不需要太着急静静的享受当下,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当下受到的局限,让自己沉淀下来去安静的重新去看这个世界,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需泣,只有时间才最动人心!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3
《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前辈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强大的中国,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奔跑。我们这一代,要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为中国的发展构建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看,季老相信,人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总有一天会实现;把目光放得更远,从全世界的角度上看,“实现最高的人类大同之域”也是一场接力赛;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繁星落城,漫若浮光。每个人有理想、有目标,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领域钻研探索,这样,国家会以飞快的加速度发展,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终将把自己送到自己想要去的未来。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管人生是否如意,现在是否迷茫,相信只要不辜负时光,时光会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读这本书,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片刻的静谧与平和。当时光的车轮碾压而过,我们能找到所有我们想要找的答案。
时光如味,岁月沉香,让我们不辜负时光,好好过这一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4
选自季羡林先生1933年-20xx年创作文章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全书分为5个部分,时间跨度超过70年,共计40篇文章。这些文章里包含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季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这是他对一个人的思念。这让人泪目却温馨,只要思念在,那个逝去的人就一直在。
“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这是他对时间的敬畏。时间是个单行线,只能往前不能退后,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莫让错过而让自己悔恨而抱怨。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是他对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人活一世,虽然平凡但也独特,莫要自怨自艾。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是他对人生的理解。
人生须臾,不过尔尔。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有些人有些事无需强求,在我们殚精竭力的人生宏图上,终将找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答案。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5
读这本书的当时,自己的思绪恰是迷茫混沌的状态,对一些事,明知不可为,却思而不止;对一些人,已看透一二,却忧而不绝。而立之年早已翩然而过,该当越活越通透才是,岂料又陷入迷茫与混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想说却无人可诉,想写却无从提笔,是迷茫的悲哀还是悲哀地迷茫?
翻看到书的第一页写道:“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呢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
多少年前自己必定也曾迷茫彷徨,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甚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纠结痛苦的,在将来回首时,也不过尔尔,再也寻常不过了。
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情感细腻的人更容易忧思,喜欢思索的人更易陷入烦恼的深渊。但是反过来想,细腻的人对快乐的感受更加纯粹与深刻;思索的人更能在各种想法中勘探出光明的出路。再回首,苦难早已不再是苦难;痛苦再也不是痛苦,最终都变成了你人生的财富。
季老先生的这本书从小事到大事,从猫咪到植物,从感人至深的友情,到师生同学情谊,邻里亲情及错过的恋情,每一件看似普通不过的事,都会发现不寻常的点。座钟让人望针兴叹进而联想到死亡,道家所言:“万物方生方死”,时间无始无终却是有去无回,虽是逝者如斯夫但也该泰然面对。当想起曾经的美好,那句”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让人听了感动至深。猫咪让他看到自己的脆弱,邻居的.花其实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等等。
我曾天真地认为,一个人如果太过清醒冷静了,恐怕会变得毫无意思。季老希望自己到了茶寿之年,仍然是充满感情的,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对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不惑之年并非无情的人间清醒客,而是遍尝人间疾苦,虽是一身油腻落魄,但是心仍然通透,双眼仍有灵光。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又总是高不可攀,或是操蛋戳心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是通透的彻悟的。“人人都一本难念的经”季老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真理,就像你要明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谁能伟大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让自己从未后悔。只有接受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对己,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6
这本书是季老的作品,真切,真实。读起来轻松,也能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态度。这本书,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并且时间跳跃性很大。可能在季老的心里,也住着一个活泼而可爱的小精灵吧。每个章节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和情愫,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个故事貌似自成一体跟其他章节没有关系,却是季老一生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
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却忽略了日常平淡生活里的小确幸,但季老总是用一份纯真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皆是乐趣所在。这本书是季老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应该得自在,知孤独,记初心,要豁达。所以当我们感到焦虑压抑时可以尝试拾起这本书,跳出思维的局限,而以更大更深的目光去看待未来。
书中写到“不完美的人生,与其完美,不如自在”这句话对我感慨颇深,人无完人,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时间从来不语,但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时间不语,却有着强大无穷的力量,能解开一切的真相与困惑。时间像一位智慧老人,沉默不语,却能去伪存真,把最真的情留给了你……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7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40篇文章,分别从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间真情的热爱等方面,传递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感觉就像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他为你沏好茶,把你喊到他跟前,给你讲讲他的.故事、他这一生的感悟,给你讲讲他青年求学、晚年访友的所见所闻。
季羡林先生讲爱、讲人间真情。谈到晚年丧偶的德国老太太,留在异国他乡拖着油尽灯枯的身体,俯下身,为她去世的老伴种一院子牵牛花。季羡林先生写道:“那个人是突然离开自己,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茫茫天地,好像只剩下自己孤零一人。人生至此,情何以堪!”怎么能不想念呢?半辈子恩恩爱爱,你走了,我一定会把你的花园打理好,来年小院子的牵牛花一定会开得更大、更好。
谈到面对困难时,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说的:“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先生一生算不上顺畅,可是他都咬咬牙挺过来了,多年以后再次回忆时,他也只是轻飘飘一句皆过去,丝毫不提自己的苦难。生活就是这样,永远不会完满。我们一直在爬山的路上,只要我们翻越了那座大山,回头看时,与别人交谈时,谈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时,我们突然发现当时觉得天大的事,而对此刻的自己来说,已经和一片鹅毛一样轻。所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挺一挺,或许山后边风景更好呢。
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所谓生活就是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其乐自得。生活从来都不好过,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生活已经很苦了,所以我们要给自己找到快乐,接受不完满的人生,给自己减负,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8
我与蒲公英有一场约定——每年夏秋更替之时,等待风来,送我一场漫天大雪。但它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距离我家七八百米处,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每年的六至七月份,蒲公英都会飘絮。这个小山丘位置很偏僻,有处在田间,蚊虫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来这里。但每到这两个月,放学后我都会走这里,绕一大圈再到家。
七岁的某一天放学,我一出学校大门,就看见了矮矮胖胖的奶奶。奶奶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她笑眯眯地递给我。还记得几天前我闹着要吃糖葫芦,原来奶奶没有忘,也不知道奶奶从哪里买来的。我拉着奶奶走那条田间小道,奶奶虽抱怨那里蚊虫太多,但还是跟着我来到那儿,一手护着我,一手在我身边“挥舞”。我拆开手里的糖葫芦,想给奶奶吃第一颗,她却说:“我不喜欢吃甜的,你赶快吃了吧,天气热,小心化了。”我收回伸出去的胳膊,美滋滋地吃起了糖葫芦。
吃着笑着走着,就到了小山丘,这时忽的来了一阵风,发丝随风飘动,蒲公英乘风而起。我和奶奶都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蒲公英漫天纷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或许蒲公英也有情思,它飞向它的归处,也飞进了我的心里。
风停了,“雪”下完了,我和奶奶却意犹未尽。只盼着第二年再来观“雪”。
没成想,没到赴约的日子,我却要先失约了。
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这一天也是我年年盼的。他们一回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炸豆腐、看春晚、给我讲杭城的风景和趣事。而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那个小山丘,想让他们看看那片“飘雪”,只可惜冬天哪来的蒲公英呢?
过年这几天,我很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一转眼,他们就要回浙江了。我祈求他们不要去,可爸爸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了,他和妈妈要在规定期限里把场馆建好、把杭城美化好,到时再来接我去看亚运;我就祈求他们带我一起走,但他们却表示暂时还不行,因为到了那边不好找学校,他们希望我在家好好上学。就这样,即使我有再多不舍,他们还是走了。
思念总是漫长的,虽然我有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自从爸妈走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杭城的渴望,一直都闷闷不乐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给爸爸打了电话。我记得,那次的电话奶奶是哭着打完的。一番诉说后,在那片蒲公英飘絮之前,爸爸回老家来接我去杭城。
临走的前一天,我还挺高兴的,但是到了火车上,真的和爷爷奶奶分了别,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冰冰凉凉的。回忆起爷爷奶奶打电话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回忆起那片“飘雪”,我想回去了。但是火车不能掉头,我回不去了。
原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受相思之苦。
原来,这道选择题的两个答案不管选哪一个都是半对半错。
直到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后,才明白书中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句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考验,季羡林老先生见证了母亲的爱,朋友的情;其实我也一样,时光陪我十余载,爷爷奶奶陪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又陪伴我奋斗的青春,而不管我在哪里,都被爱着。
所以这两个答案错的并不彻底,不管选哪一个都可以。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又回了老家,一家五口走了那条田间小路,爬了那个小山丘,看了一场约定中的“飘雪”;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接爷爷奶奶到了杭城,赏了美丽的西湖景色,品了清香的龙井茶,参观了先进大气的体育场。
我想,我在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9
清晨,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叫醒。只见一轮红日正从远方的山际冉冉升起,在清晨的雾霭里迸发出道道金光。那金光将雾气也染成了金色,如同金粉般闪闪发亮,飘散着。我仰起头,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只觉心中的门被骤然打开,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清晨的阳光唤醒了我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自从进入初二后,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消沉。自认为克服了重重障碍,无数次与自我较量的运动训练,但体育成绩一直没有大的起色。随之而来的挫折感袭上心头,内心的挣扎与无力感,纠缠成一团乱麻,又好似烟雾笼罩,难以祛除。
父亲见我总是闷闷不乐,亦为我担心:“孩子,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已经很优秀了,从你身上流淌的每一滴汗水,时间都会为你证明的”。说完,递了一本书给我。我接过手,是季老的散文集《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书中季老的座右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的一生,不也是跌宕起伏么?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青年时的他啃着“红的”高粱馍馍,挑着灯在夜里苦读。甚至因求学而远离家乡。他也凭借着这一份刻苦与执着,终于得到了去德国哥廷根留学的机会,却偏偏遇上了二战。战争带来的饥饿,贫困,杀戮的阴霾下,人们艰难求生。然而,他却毅然背着一袋子的书和稿纸,躲到郊外的山洞,继续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十年。直至多年后回头再看这一段过往,他也只是一笑,“当时只道是平常”。面对世事无常,人世多难,季老选择了“不喜亦不惧”,用平淡与豁达笑对人生。
联想自己,难道这不正是我所要追求的人生态度么?
因为身体的原因,小学生涯的我几乎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久而久之的,我的身体也变得臃肿了,爬个楼也会气喘吁吁。进入初中之后,我无比羡慕同学们,他们可以随意奔跑,可以欢乐蹦跳,可以上篮抢球。我感觉自己是个特例,个子虽然不矮,但却一无是处。
终于,在和父亲的一次促膝长谈之后,我下定了决心改变自己。
此后的每个周末,我都晨起跑步。一周,两周,一个月,三个月。从一次500米到1000米,20xx米,4000米,我已经不再惧怕运动。跟上的是游泳锻炼,从初学的蛙泳到熟练的自由泳。从起初的龟速到半年后的1分50秒,我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我要努力强健体魄,做个勇敢的挑战者。尽管在这条路上,我也曾经历了曲折,经受了内心的煎熬与体能的考验,付出了汗水,有过惊喜与失望。所有的经历与体验,我学会了坦然接受,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我心向阳,便是一路光明。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终于在季老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我们只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保持纯净的意念,心无旁骛,并付诸行动,时间必将会告诉我们今天的自己更胜以往。
放暑假了,我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锻炼计划。
清晨五点,闹钟准时把我叫醒,换好衣服之后,我向着操场跑去。太阳还没露出脸,清晨的风带着微微凉意,轻拂着我的双颊。我闭上双眼,内心默念:不要畏惧未来,不要太在乎过往。只要面向朝阳,迈向理想的方向,让时间的光照亮我的心房。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0
暑假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非常喜欢,感觉在与季老先生交谈。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启迪心灵;读完后,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季老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的文章很多入选中学课本,他的散文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往往在极浅显的文字中显出朴素的哲理和浓浓的真情。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季先生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关于季先生日记的讨论,确实是言行一致。季先生讲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而且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每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让我想到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于世的,独自缤纷,不是真的缤纷,还要你周围的人也足够缤纷,要帮助其他人更美好,你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好。
智者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困惑与迷茫。纵观季老的一生,沟坎起伏不断,失意得意交替,内心却一直自在充盈、淡定从容。在季老眼里,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无非是方向明确、脚步坚定,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生活就是平平淡淡、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与什么样的回应。《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囊括了大师一生的精华,是季老留给后来者的生命礼物,他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可以不停追寻。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1
我在六岁的时候看到院外高树上的鸟,有三只,两只挨得近一些,一只远一些。六岁的孩童对什么都大有兴趣,我便去问姑姑,姑姑正在工作,马虎地回应:“可能枝头撑不住第三只鸟的重量,第三只就只能站到枝干上了……”当初的我半信半疑地退出了书房,枝头的鸟已经飞走了,留下一只在枝干上的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
后来八岁的时候,姑姑提起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决定去问网络,网络给出的回答却有些大同小异,大致的回答是说“为了抵御天敌有些鸟会选择成群结队的活动”其实网络也给不出答案,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罢了,不需要有什么严谨的大道理来捆绑它。我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便签纸上。院外的树印着月光将秘密诉说给了谁呢?月亮笑着摆了摆手说它也不知道……
到了我十二岁的这个暑假,我读起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院外的树更加繁茂,几根枝干已越过瓦墙探进院中,层层叠叠的绿荫让人有些恍惚,被风扰地轻响似乎在问我那个六年前的问题。我望着它故作神秘地说:“我已经知道了。”没错,那是属于我的道理,是自由自在的道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正如这本书里写的一样,季羡林先生在经历了时间的祝福后对人生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不畏老去,大步向前,朝时光诉说着他的勇气。而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在五年级的那个春天,与我成为好朋友两年的萨纱给我介绍了她在之前那所学校的朋友。从此之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萨纱总是走在我们的中间,我和那位朋友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我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铁三角,但好像是我想错了,我们确实成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我应该感叹吗?感叹一寸光阴不可轻,感叹五年与两年的差别。我想过很多,我想时间它既可以成为浪把沙子推平淡去也可以把沙子越推越高,我想岁月既可以忘却也可以铭记,我想知道时间的奥妙。不过这一切问题没人给解答,院外的树学着时间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它为何而叹气……
当我读完这本书回来看我对时间的疑问,是浅薄的,是没有岁月的沉积的,更是不必在乎的,大步迈向前方,时间将伴在身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春天在三个人的嬉笑声中悄然离去,赠给夏季一个美好的清晨。院外的树上落脚的鸟儿已经不多了想必是这片已经繁华起来了吧。
好像是暑假里的一个周六吧,我和她们一起出门去玩,骄阳似火,夏天以它最炽热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来临。虽然很热,但大街上的人流一点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刚好地来到了市中心的那一块区域简直像是被盖上了十层的棉被,透不过气。
因为大批大批的人潮,萨纱和她的朋友走在前面,我好不容易扯住萨纱的一只手又被人流所挤开。萨纱和她的朋友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太吵了,整个世界都有充斥着噪音,行人好像一面面墙,死死隔开我们。明明只是迈一步就可以抓到的手却显得那么遥远,好像隔着时间的长河,涓涓不断地淌出回忆。树叶焦躁地嚷个不停,汽车的鸣笛声好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的一切把距离放大再放大,好像一个无底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填满。红灯熄灭,绿灯亮起,对面的人一拥而上,萨纱的朋友拉着她在人流间穿梭着,我被人流禁锢在原地,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
绿灯熄灭,红灯亮起,她们已经在对面越走越远,横向的人们开始过马路,她们的背影被淹没在了一下一下的浪里。
我回到院子外已经是傍晚了,夕阳像是微醺的老夫,倚着苍劲有力的群山,吐出一个又一个白色的烟圈,轻轻发笑。那棵笔直的大树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一般。我站在树下,望着被夕阳惹红了的叶子。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隐蔽的树枝上站着三只鸟,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靠的近些,好像又回到了六岁时的那一天。
一阵风刮过,两只挨得近的鸟一块飞走了,冲着热情的夕阳欢笑着,橙红的羽翼标识着它们获得了傍晚的入场券。剩下的一只藏在树荫下,看着它们远去的方向。夜色从树叶上安静地垂下,让它提早地隐秘于其中。就像电影最后的演员清单,淡下去的名单于新出现的`名单一同出现,傍晚与夜一同出现。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一次姑姑的回答,因为枝头撑不住三只鸟的重量,友谊也担不起三个人的心意……
我想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答案。但当你问起我十二岁这年的夏天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会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在十二岁夏天看到的事情。
十二岁的夏天,我看见,一只藏于树荫下的孤零零的鸟,朝着朝阳起飞了。从阴暗的地方飞到阳光之下,我微微看到它的翅膀轻抖了一下,金色的太阳顺着她清脆的鸣响裹住她的身体,那一刻她照亮了树荫底下的夜,那一刻她照亮了属于她的时间……
我想说的是,正如这本书中的作者一样,不负时光,照亮自己。即便是一盏小灯又如何,依旧能看清前方的路,即便是一只鸟又如何,在她闯入阳光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光。
枝头的鸟总是成群结伴,理所应当地向太阳微笑。但枝头的鸟也可以独自一人,骄傲地去向太阳炫耀自己的光彩夺目。
院外的大树上有三只鸟,两只挨得近些,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飞进傍晚,一只冲进清晨……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2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间所带来的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季羡林老先生相信:长风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生百味,随遇而安无不可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
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任何事都会因时间而改变,这是时间最神秘之处。你的任何一个行为举止、重大抉择,时间都会让你知道这次举动的意义,都会将结果呈现于你,不论好与坏,恭喜你,你的人生又多了一味儿,只要你随遇而安,时间会让你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希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或许,这就是时间令人敬畏之处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他却真真实实的存在,静悄悄的在流逝,想抓却怎么也抓不住,只能望“时”兴叹。
就如,我现在在写作文的“现在”,到底是寻常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会成为“当时”吗?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当时”,平头老百姓有平头老百姓的“当时”在李煜眼中,“当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上林苑的“当时”。回首“当时”,再看“现在”。幼时的我,一声声欢笑,是无尽的快乐,现在的我,一声声哀叹,是巨大的压力;幼时的我,一场场游戏,是愉快的嬉戏,现在的我,一场场考试,是紧张的竞争;幼时的我,一节节课,有着满面笑颜,现在的我,一节节课,有着的却是严肃的面容。当时的我,是童真的我,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他是不寻常的,极不寻常,以至于我只能回忆,只能铭记。不忘初心,人生自在亦欢喜季老认为,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都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愿望。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莫过于时间了。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必须要珍惜时间,让时间懂得你的初心。其实,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就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处世态度;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又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时间,让我们的生活——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我相信,时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应。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3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季老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更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季老在他的许多散文集里也都会写到这样一句话:“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古人云:“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月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却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伴君如伴虎而性命难保;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却因人微权轻而任人宰割。“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了一往无前的空间和勇气,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于己,可以不烦不燥,变得平静;于人,可以宽容谅解,变得大度;于社会,可以稳定团结,变得和平。当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往昔岁月的得失、身份名利的毁誉都不再是盘踞于季老先生头脑的常客,相反对人生的八十余年感悟让基佬过往所经历的人与事平淡的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豁然通大的思想与最真挚的感悟。
潜心拜读季老的作品,斟字酌句,从头读起。文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清雅之态。每当我心情浮躁之时,潜心拜读,总能体味到一种宽容的美德与淡雅的生活态度。季老先生的文章总能触动我的心弦,或许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许是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许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更或许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生活就是这样,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光宝贵,愿我们都可以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4
一次偶然的机会,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我发现了这本书。不怎么精致华丽的书脊使它在一书架的书本中显得并不起眼。但或许那朴素中透露着真诚,淡雅又耐人寻味的题目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使我于浩渺书海里选中了它。
轻轻把它从书架上拿下,书的封面也如其题目一般,朴素而淡雅。白色打底,画面上方是树的枝条,上面缀满金色的小花。朵朵金花仿佛粒粒碎金,努力在这短暂的花期里、在属于它们自己的时间里绽放出生命的绚丽与多姿。一只毛色金黄的猫慵懒地蜷缩在树枝上,微闭着眼,像是在享受时光。一只金黄的蝴蝶轻盈地从猫背上掠过,仿佛不愿惊扰了光阴。阳光静静地洒在这画面上,那金色的花、金色的猫和金色的蝶,都有了灵性。
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所写,由四十篇较短的文章组成。文风自然简洁,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浓缩了一代文坛巨匠对光阴易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阅读此书,仿佛与长者谈心、和智者对话、向大师取经,是一次感情的交流、心灵的触动、文化的洗礼、灵魂的相遇。
这是一本有关时间的书。在我看来,时间称得上这世间最奇妙的东西。从古至今,人类不知创造出多少种衡量时间的工具,可时间却依旧是那样既从容又匆匆地流逝着,没有人能抗拒它,也没有人能违背它。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掌握时间、规划时间,可到头来往往被时间所奴役和支配。纵观人类历史,不论是盛极一时的亚历山大帝国,还是秦始皇自认为能够“传之万世”的大秦帝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了踪影,就连遗迹恐怕也被风沙掩埋得所剩无几了。那些生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历史名人,也在时间无情地推移中,化为史书上的几道墨痕了。时间在人类面前总是保持着绝对的权威,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然而,时间虽然残酷,却也有着极公平的一面。这世界上,不同的人,天赋是不一样的,财富是不均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以它原始的法则,绝对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即使一个人再贫穷、再落魄、再失意,他,也还拥有时间。
我爱时间的公平,也喜欢感受它的脉搏。闲暇时,静听钟表里“嘀嗒”的响声亦是一种享受。一个完整的时钟里,三根针,秒针是最勤快的,时针则是最懒惰的,当时针慢悠悠地走完一圈时,秒针已经跑完几百圈了。由此看来,每一秒都格外短暂,以至于似乎没有了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毫不夸张地说,秒针每走一格,世界就变一个样。在这一秒间,或许又有新的生命降临在这个星球上,又有旧的生命向这个世界告别;或许商人们又谈成了一笔大生意,数学家们又破解了新的难题。时间一秒一秒地挪移,世界一点一点地前进,永不止步,永不停歇。
就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默默地改变着世间万物的模样,也悄无声息地侵蚀和雕琢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曾经和蔼可亲的太公早已离了这人世,孩提时代爱看的书现在再看只觉得幼稚,小学时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已断了联系……是的,时光催促着我赶路,一点点丢下曾经,走了很远很远。可是,在这斑驳的岁月里,我仍努力地将过往的点滴美好留在记忆的深处。我把小时候最喜爱的`一箱玩具摆在房间里最显眼的位置,即使长大后的我不再去玩这些玩具,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也绝不会动摇。空闲时,我也爱翻翻相册,看看自己从小到大渐渐褪去稚嫩的脸庞,感慨时光让这个孩子变了模样。
时间,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杨绛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是的,记得在我即将升入初中时,“公民同招”的教育新政的正式实施,使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求学?到底是参与民办初中的摇号,还是直升公办初中?如果去摇号,应选择哪所学校?那段时间,我问了自己无数遍,实在是纠结,实在是难以抉择。可如今,再回头看,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也是即将迈入初三的人了。每每忆起那时,都不禁感叹:还好时间一直再走,哪怕再纠结,都要逼着自己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选择。要是时间不走,自己一直这样徘徊着、彷徨着,该是多么痛苦啊。后来,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低谷,带给我压力与迷茫,还好,时间一直在往前走,我也一直在向前奔跑,那些曾经看来仿佛永远也过不去的坎,早已成了昨日的下酒菜。时间真的是最伟大的作家,它为人世间的所有故事写下结局。
忽然想起小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那也是篇写时间的散文,结尾处是作者的叹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确,我们在这世上走过的路,就是以时间为路标的单行道,一旦走过,就再没有回头的可能。小时候的我,常常期盼着快点儿长大;但现在的我,却好想回到从前,回到那段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岁月。可是,身处那段岁月中的我,并不曾细心去感受它的美好,就像如今的我,也认为现在的日子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尽管五年、十年后,这或许也是我心目中那个幸福、快乐的“从前”。
站在青春的路口,我也经常憧憬未来的自己、想象明天世界的模样。我喜欢时间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新鲜感与未知性,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曾听身边很多人说过他们渴望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我并不这样想。假若我们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那生活就仿佛成了等待我们去完成的任务。只有一切都是未知的,这个世界才显得有趣且充满活力。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我们只有等待时间揭开心中的谜题,生命才有了更多可能,明天才有了更多色彩。
时间是一条直线,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一生其实很短,一秒却也很长。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读完此书,感慨颇多,我也与自己立下约定: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把握每一秒,过好这一生。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在时间赋予我的日子里,尝遍世间百味。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5
未来不是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题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是作家季羡林的著作。讲述了季羡林老先生经历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参的参悟。
时间毫无差别的流淌过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也正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时间。苏轼曾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时间对爱情的追忆;曹雪芹坚持著书,才有了《红楼梦》后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是时间对艺术的馈赠;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以十年为跨度,书写了命运跟随时代的变迁,那是时间对社会的一份洗礼。书中写到:人生总有不完满。因此,我们不要因为不幸的遭遇而失望,要积极乐观地生活。正如杨万里说的那样“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我的朋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且听我缓缓道来……
事情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夏天,那是一个盛夏,那声声蝉鸣,好似正在为即将开始的电子制作赛欢呼,那只只飞鸟也好似在为比赛雀跃。我的朋友正是参加这个比赛的一员,他已经为这个比赛准备了许久。但他却显得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又或许是因为现场只听得见混乱的蝉鸣而却又压抑。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他脸上带着些紧张。比赛中,或许是因为紧张,而导致自己发挥失常,手忙脚乱——机器出界了。可他并未十分失望,而是十分乐观地开始着手准备明年的这项比赛。比赛后他平常的讲:“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一个挫折而失望,导致停滞不前,而应该化悲愤为动力,找到错误的原因,抓住每一天练习,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展现我们真正的实力!”
第二次时比赛时,已经没有了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他那娴熟的动作,自信的眼神,让人感到他胜券在握。不出所料,他得到了满意的成绩。这不就是“遇到不幸不失望,化悲愤转为动力”的完美例子吗?
时间是最公平的,最伟大的,是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抓住时间,掌控时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最后,请记住这句话:未来无所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