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利代理人考试卷三--审通复审--答复(打印版)
尊敬的审查员/复审委:
一、对请求人资格/证据的异议… … … 专利权人收__年__月__日的《________》及对比文件1、2。现陈述意见如下:
二、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说明
1、修改/删除/增加/合并 了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将________,其理由/修改依据是________。
2、修改/删除/增加/合并 了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将________,其理由/修改依据是________。
3、对权利要求书其他形式缺陷的修改:________。此外,还相应的修改了权利要求的编号和引用关系。
以上修改均未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也没有扩大原专利的保护范围,并且是针对通知书作出的,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审查指南中的有关___的规定。申请人/专利权人请求审查员/复审委在修改后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进行审查。
三、关于新颖性
1、权利要求1~3具备新颖性
(1)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备新颖性
对于对比文件1的异议… … …
对比文件1公开/记载了________,但是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________”这些技术特征,其构思与本发明/新型不同。根据单独对比的原则,权利要求1具有新颖性。(2)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备新颖性
… … …
(3)可见,独立权利要求1具备专利法22条第二款所述的新颖性。
(4)因为权利要求2~3是独立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所以权利要求2~3也必然具备新颖性。
2、权利要求4~6具备新颖性(1)…(2)….(3)…(4)
四、关于创造性
1、权利要求1~3具备创造性
(1)由于对比文件1技术特征最多/技术领域最接近,可以认为对比文件1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2)相对于对比文件1,权利要求1的区别技术特征是________,该区别具有________的技术效果,从而解决了________的技术问题。
(3)对比文件1没有公开上述“________”技术特征,也没有给出任何技术启示,无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事实上/相反的,对比文件1________。
(4)对比文件2没有公开上述技术特征,也不存在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任何技术启示,而是通过________的手段来________。
(5)本发明/新型采用这些区别技术特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非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而且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也不是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1不是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6)本专利通过简单易行的技术手段,获得了________的有益技术效果,同时与现有技术构思不同/克服了技术偏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
(7)综上所述,权利要求1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具备专利法22条第三款所述的创造性。
(8)因为权利要求2~3是独立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所以权利要求2~3也必然具备创造性。
2、权利要求4~6具备创造性
(1)…(2)…(3)…(4)…(5)…(6)…(7)…(8)…
五、单一性/分案
各独立权利要求之间的单一性关系
分案申请的内容不具有单一性,不能做独立权利要求
分案申请的内容可以做从属权利要求,但是以分案申请的方式优于以从属权利要求的方式进行保护 分案申请中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 … …
六、其他针对意见通知书/无效宣告请求书中关于保护范围不清楚、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独权缺乏必要的技术特征、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缺乏实用性等理由的答辩… … …
最后,申请人/专利权人相信,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已经完全克服了通知书中指出的问题,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请求审查员在修改文本的基础上授予专利权(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均不成立,请求复审委按照修改后的文本依法维持本专利有效)。
代理人:XXX 电话:XXX
第二篇:2000年专利代理人考试卷一zlw_cf
2000年专利代理人考试卷一(1-20)
作者:代理人发表于:2004-8-11 17:42:09
-----
1.以下哪些情形属于可以终止专利事务委托代理的情况?
A.完成代理事务B.被代理人取消委托 C.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D.被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2.关于先用权的下述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下述申请日包含优先权日)?
A.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做好制造相同产品必要准备的人享有先用权。
B.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使用相同专利方法的人享有先用权。
C.在专利授权后,享有先用权的人只能在原有范围内实施。
D.先用权不能随企业的转让而转移。
3.乙原是某国有企业的高级工程师,1998年3月退休后受聘到某石油机械开发中心工作。乙对该中心总经理甲在1998年2月提出的“新型油泵”设计方案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并于1999年4月完成其设计,就此项发明: A.甲可以单独申请专利,因其首先提出了技术方案。B.应由甲和乙共同申请专利。C.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中心。
D.应由中心和乙原来所在的国有企业共同申请专利。
4.下列行为中哪些构成冒充专利行为?
A.某百货公司在专利期限届满后,继续销售专利权人在专利权有效期内生产的带有专利号标记的产品。
B.申请人在其产品上将其专利申请号标为“专利号*****”。
C.专利权人在其生产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上标注了其拥有的另一项发明专利的专利号。
D.某厂在其生产的产品上印有杜撰的专利号。
5.现行专利法是哪一年制定的?
A.1984年.B.1985年.C.1992年.D.1993年.
6.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条件是: A.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
B.其所属国同中国签定了双边协议或者共同参加了国际条约。
C.其所属国对中国人提供专利保护。D.其所属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7.以下对于非职务发明的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甲在业余时间完成了单位交给的一项发明任务,该发明为非职务发明。
B.乙在工作时间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了一件发明,但是单位并没有交给乙这项发明任务,该发明应为非职务发明。
C.丙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完成了与本厂业务有关的一项发明,但是这项任务不是单位交给的,也不是其本职工作,该发明应为非职务发明。D.丁调离原单位后7个月,自筹经费完成了属于原单位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为非职务发明。
8.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
A.最先完成发明的人B.最先申请的人。
C.发明公开最充分的人。D.要求保护范围最小的人。
9.某研究所与某大学化工系约定组建科研小组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在科研小组完成开发任务后,其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人应当是:
A.科研小组的组成人员。B.研究所
C.研究所和化工系。D.研究所和大学。
10.1998年以前,印度尚未参加巴黎公约。如果当时一位居住在英国的印度人向中国申请专利,以下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可以接受申请,因为英国和中国都是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B.不能接受其申请,因为印度不是巴黎公约的成员国。C.可以接受申请,因为从居住国角度讲,英国是印度人的所属国。
D.可以接受申请,因为中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11.专利权人应当自何时起缴纳年费?
A.提出申请的当年。B.从申请日起第三年。C.提出实质审查请求的当年。D.被授予专利权的当年。
12.专利申请的发明人(设计人)拥有或承担以下哪些权利或义务?
A.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利 B.在专利文件中不公开姓名的权利 C.实施专利的义务
D.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之前对其发明创造进行新颖性检索的义务。
13.甲于1998年2月26日提出了一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于1998年12月10日被授予专利权。乙在1998年4月独立完成了同一发明创造,并开始生产,直至1998年12月5日停产,但库存的产品仍在销售。1998年12月20日甲向法院起诉乙侵犯其专利权,下列观点中哪些是错误的?
A.乙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不侵犯甲的专利权,因为乙享有先用权。
B.乙在1998年12月10日之前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不侵犯甲的专利权,因为甲的专利申请尚未被授予专利权。C.乙在1998年12月10日之后继续销售库存产品的行为侵犯甲的专利权。
D.乙独立完成发明创造,有权自行实施其成果。
14.以下关于专利权质押后的法律效力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未经质权人同意,专利权人不得转让该专利权。B.未经质权人同意,专利权人不得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技术。
C.如果专利权人到期未偿还债务,质权人直接获得该专
利权。
D.质权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以自己的名义转让该专利权。
15.以下关于复审请求人权利的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A.申请人对专利局作出的驳回决定不服可以提出复审请求,对专利局作出的其它决定不服不能提出复审请求。
B.专利申请被驳回后,共同申请人之一不可以单独提出复审请求。
C.全部复审请求人撤回复审请求后,专利复审委员会应当终止复审程序。
D.复审请求人对复审决定不服的,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16.单位职工拟就一项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
A.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
B.可以直接向中国专利局递交申请。
C.须经有关部门审批。D.须经专家鉴定。
17.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专利法所称的专利侵权行为?
A.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使用其专利产品开发研制另一种新产品。
B.从专利权人处购得产品后,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再次销售该专利产品。
C.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进行科学研究而使用有关专利。
D.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从国外进口专利产品的零部件。
18.在以下哪些情况下,专利局应当对专利申请进行保密处理?
A.申请人要求进行保密处理。
B.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
C.发明创造违反公共利益。
D.发明创造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19.以下关于专利局行政复议处收案范围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凡是由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的,行政复议处不予受理。
B.专利局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也属于行政复议处受理复议的范围。
C.对专利局撤消专利代理人资格不服的,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D.专利局工作人员对专利局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20.以下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发明创造一经完成,就自动享有专利权。
B.发明创造向专利局登记后即可获得专利权。
C.发明创造向专利局申请并公告后即可获得专利权。
D.发明创造须经审查并授权后,才能获得保护。
1ABC 2 ABD 3C 4 ABD 5 A 6 ABC 7 C 8 B 9 D 10 AC 11
D 12 AB 13 AD 14 AB 15 C 16 B 17 BC 18 BD 19 ABC 20 ABC
--------
第三篇: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卷三答题秘诀
每年因为卷三考不过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考生很多很多,有的是专利撰写经验不足,有的是经验太足所以按照实际工作的答法应付考试,最郁闷的就是这种有很充分的专利代理实务经验的人反而在卷三考了个低分。针对特别没经验和特别有经验这两种情况,我认为以下四点秘诀对于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卷三实务科目至关重要。
第一,必要技术特征 第二,功能上位化
第三,说明书支持和修改超范围的区别 第四,答复套路
一、卷三实务概述
(一)考试内容
卷三的考试内容千篇一律每年都是一样的,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必然有撰写权利要求,必然有答复意见,必然有回答专利代理工作中的一些规则。而且撰写权利要求和答复意见都分为两种形式。
撰写权利要求分为:
1、给一个技术交底书,写一份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
2、给一个专利申请文件和无效宣告或者审查意见,将被请求无效或者被审查意见通知的权利要求书修改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权利要求书。
答复意见分为:
1、对审查意见通知书做答复,包括修改权利要求书和陈述意见;
2、对无效宣告做答复,包括修改权利要求书和陈述意见。
回答专利代理的规则,比如2007年问了审查指南关于无效宣告程序中修改权利要求书的规定,2009年涉及代理人不能代理自己所在的代理机构以前代理过的专利宣告无效。
第二,技术问题必然很简单,不需要特别的专业技术知识就能理解技术方案。从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改为一年一次的2006年开始,2006年是有横条的衣挂,2007年是撕开密封包的牵拉部件,2008年是真空离心油炸食品,2009年是防止打鼾装置。关键的技术特征都没超过五个,不需要耗费脑力理解技术问题,有技术背景的人士靠直觉就能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东西。
随着中国人民学历水平的提高,预计以后代理人考试技术内容也会越来越难,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专利代理工作了。欧洲专利局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光是技术难度就很大,看半天不知道是在讲什么,不知道这东西能做什么,将来很有可能。
(二)分数规律
考试内容肯定就是撰写题、答复题和简答题,没别的东西,所以考高分就是要看用怎样的技巧分别对付这三个部分。按照最近几年卷三考试的分数分布,应该可以知道答复题的分数总是最多的,撰写题其次,简答题分数最少,可以略而不谈。
2007和2008年的卷三,撰写题和答复题的的分数差不多,满分150之下基本上都是75对75或者70对80的样子,答复题分数稍多一些。2009年答复的分数可能有100分,撰写可能只有50分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撰写权利要求和答复意见这两种题目是必须都要掌握的,有一个分数太低,考试很可能失败了。所幸的是,卷三的合格成绩一般是在90分的,好好地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这个分数非常容易达到。
(三)简答题
关于简答题,应试技巧非常简单,分数也很少,难影响大局。就把它忽略不计,主要讲解:
第一,全靠审查指南,不需要任何别的书,因为考试内容基本都在审查指南里面。有的时候不在审查指南里面,比如2009年的题目审查指南里就没有,但是分数很少,无所谓的。当然,为了争取这一点分数,可以多看看别的书,比如专利法详解。但是这只是理论性的入门书,对于代理实践操作没用处。卷三考试的内容都是操作性的,不考理论性的简答题。
第二,答题时特别注意著录项目信息,出题人比较厚道的,并没有太狡猾。目前出现过的答题陷阱都在著录项目里,主要指的时间和代理人,比如题目给出的申请文件或者对比文件的申请日、优先权日和公开日,还有代理机构和代理人。
时间的陷阱在于,有的对比文件的通过著录项目可以看出只能影响新颖性,不能影响创造性(比如抵触申请)。
说出题人比较厚道指的是,很多著录项目全都省略了,都没有写。所以剩下来的那些著录项目很有可能就是陷阱,这是非常明显的提示。比如2009年卷三的几个对比文件,就是涉及到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的著录项目留着,其他的著录项目根本就没写,全都是省略号。
简答题放在一边,这全靠记忆和经验。
需要特别强调两个知识点,卷三实务会考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卷一的专利法律知识部分必考。
第一是绝对新颖性标准,使用公开的范围包括了全世界,而不仅仅限于国内。这一点在卷三中考察还稍微难一点,较难编造一个使用公开的书面证据在卷三中给考生看。
第二是抵触申请,在先申请包括了申请人自己提交的申请。这一点在卷三中有可能作为简答题的陷阱,比如给出一篇申请人自己的在先申请,但是没有特别提及申请人是相同的,只是在著录项目部分偷偷地印上申请人和申请日期。
例如:给出对于专利申请A(申请人为B,申请日为C)的审查意见通知书,或者无效宣告请求书,给出的对比文件1是申请人为B,申请日为C前,公开日为C后。此时,因为对比文件1可以作为判断新颖性的抵触申请,因此考生根据答复意见或者无效宣告请求书的内容,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时候,也必须考虑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技术内容要具有新颖性。不要按照以前的专利法,认为对比文件1不是抵触申请,从而修改错误。
二、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技巧
撰写题和答复题都要细分之后才能讲解具体技巧。根据一个技术交底书和若干现有技术撰写一份全新的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与根据无效宣告和答复意见提供的意见和对比文件,修改一份权利要求书这是完全不同的规则和技巧。因此,把撰写题分成新申请撰写和答复撰写更有助于准确理解考试技巧。
相对撰写来讲,针对审查意见做答复与针对无效宣告做答复,答复内容却是基本相同,技巧也没有什么区别,套路也没什么区别。
本文开篇四秘诀的前两个秘诀,必要技术特征和功能上位化,针对的是新申请的撰写。第三个秘诀说明书支持和修改超范围的区别,目的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注意新申请撰写和答复撰写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千万不能混为一谈,绝对不可以把必要技术特征和功能上位化应用于答复撰写。要注意,答复撰写是有其特殊要求的。
(一)新申请撰写与答复撰写的区别
在一份技术交底书的基础上撰写一份新的权利要求书,其自由发挥余地更大,不受到说明书的限制,因此可以自由地归纳必要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将某些特征做上位化,以求得更大的保护范围。例如2007年的新申请撰写,标准答案的权利要求1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撕开所述外包装的牵拉部件”。这同时体现了上述两个秘诀,标准答案将原先在技术交底书里面的很多技术特征都不作为必要技术特征,并且将原先技术交底书的“带状部件”上位化成“牵拉部件”。
答复撰写是最需要特别注意的,特别注意答复撰写不能够照搬新申请撰写的方法。答复撰写分成答复审查意见和无效宣告两种情况。对于答复审查意见,需要修改权利要求的时候只能在说明书的文字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不可以再归纳必要技术特征,更不能再上位化了。例如2008年的答复撰写,可以针对审查意见再增加关于油炸设备的独立权利要求,但是不可以在说明书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位化。增加的独立权利要求只能够照抄原说明书的文字内容,不可以像新申请撰写一样再重新组织语言。
对于无效宣告的修改权利要求就比较容易了,不用多说,只能删除与合并权利要求,或者删除并列的技术方案,不存在什么答题技巧。
(二)必要技术特征
实务工作与代理人卷三考试相通的地方就在于,撰写一份新的权利要求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事情首先就是归纳必要技术特征和功能上位化。有些实务经验的人都知道技术特征越多,保护范围越小。为了得到合适的保护范围,代理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决定哪些特征是必要技术特征,需要写在权利要求1里面。结合最近几年的卷三试题也能看出来这个倾向,比如2009年到底哪些部件应该写在权利要求1里面,最后是止鼾装置、比较器、声音探测器。
这里强调的就是,在面对卷三考题的时候,考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一定是首先想必要技术特征是哪些。当必要技术特征找准的时候,权利要求1的分数就已经到手了。根据2006年的卷三答案,权利要求1的分数是45分。根据2008年的卷三评卷标准,权利要求1的分数是20分,而且划界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不算分数。
找必要技术特征的方法?这就是因人而异而且因技术方案的不同而变化了。2006年是个衣挂的答复撰写(纯机械部件类),2007年是关于散药性的包装袋(纯机械部件类),2008年是油炸食品的方法(有方法步骤特征),2009年是止鼾装置(有方法步骤特征,甚至一点点电学类的控制方法,例如比较器的作用原理)。对于有充分撰写经验的人员来说,归纳必要技术特征应该就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没有撰写经验的人来说,就找一些资料对照答案进行实际撰写,然后自己考虑为什么答案中这些特征算作必要技术特征,其他特征就不是必要技术特征。
归纳必要技术特征,是专利代理人的撰写工作的第一块基石。
(三)功能上位化
专利代理人的撰写工作的第二块基石,就是功能上位化。
这里强调的就是拿到卷三的试卷之后,第二件要考虑的事情应该是怎样把归纳得到的必要技术特征中的某一个变成上位化的概念。例如2009年的考试,止鼾部件有三种结构,分别是机械式的晃动,还有充气放气的气囊,以及往复移动的活动板。此时很多考生就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必要技术特征写在独立权利要求了。实际上,标准答案应该是“止鼾枕头,包括枕头体、声音探测器、比较器,特征是:还包括止鼾部件”,然后从属权利要求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止鼾部件。
归纳必要技术特征几乎每个有撰写经验的人都懂,但是有意识地将技术特征做功能上位化则不是很多人都明白的。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卷三答案恰恰是比较喜欢功能上位化的,更多的是功能上位化,而不是概念上位化。
代理工作中常见的将金银铜铁锡上位化成金属,这是概念上位化。而卷三实务考试,以及代理实践中,更多的是功能上位化,指的是用很多种方法可以完成同一个功能,那么就用功能性定语描述某个部件。最典型的就是07年和09年的试题。2007年很多人的新申请者撰写就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状部件”,标准答案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撕开所述外包装的牵拉部件”。这个牵拉部件就是功能上位化引申出来的概念,在原有的技术交底书里面是不存在牵拉部件的概念的。这是新申请撰写,就可以自由地进行功能上位化的发挥。
功能上位化是新申请撰写中常用的技巧,操作起来其实也很简单,总共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公式就是以“功能词+万用词”作为部件名称。比如一件弹簧能起到压缩复位的作用,那么就不写成弹簧,写成“弹性部件”或者“复位部件”即可。还比如2008年的带状部件写成“牵拉部件”,这就是明显的把起到牵拉功能的带状部件用功能词“牵拉”加上万用词“部件”,就形成了标准答案所需要的技术特征。
第二种功能上位化的形式,就是功能性定语限定,这实际上与第一种功能词和万用词公式是相同的,只不过在功能描述较长的时候,就要用到功能性定语。有代理实践的都知道,“还包括牵拉部件,其将所述外包装撕开”,这样的写法是不行的。但是写成“还包括能够将所述外包装撕开的牵拉部件”,就是2007年卷三的标准答案,这就是功能性定语限定。把功能性的描述写在定语,不仅符合专利法要求,而且实现了功能性上位化,扩展了保护范围。
(四)说明书支持和修改超范围的区别
专利法26条,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专利法33条,修改不能超过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范围。
对于新申请,撰写考虑的问题是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但因为新申请的说明书是与权利要求书一起写的,所以在代理实践中代理人可以自己撰写说明书,以使说明书能够支持权利要求书。怎样才叫做说明书能够支持权利要求书,这还有很多技巧,有很多无效宣告是以这个理由进行的。但因为代理人资格考试是不考说明书的撰写的,这也就意味着,考试中根本不考察说明书是否能够支持权利要求书。正因为如此,新申请撰写的考试就没有什么限制,尽可以自己归纳必要技术特征,自行考虑做功能上位化。
新申请撰写不需要考虑说明书是否支持的问题,然而答复撰写却必须考虑是否修改超范围的问题。有了更多的限制,也就意味着答复撰写的难度更小,更倾向于按部就班遵守规则答题。无效宣告中的答复撰写很简单,有些复杂的是答复审查意见中的撰写修改。
2008年的卷三考题是标准的答复审查意见撰写,也就是修改权利要求书。首先注意,在答复审查意见撰写中,从属权利要求是可以增加的,甚至可以将说明书中已有的,但是原权利要求书中没有的技术方案作为并列独权添加到权利要求书中。前提是修改不要超范围。以2008年为例,标准答案就增加了真空油炸旋转离心排油的设备的独权。
之所以强调答复撰写必须考虑修改不要超范围,就是因为有的人可能在答复撰写中还以为这是新申请撰写,还以为可以在原有说明书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必要技术特征的归纳和功能上位化的总结,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在答复撰写中,增加的权利要求,或者修改的权利要求,用词用语都必须完全照搬说明书现有的语句和名称,甚至最好连文字顺序标点符号都不好改动,否则就有修改超范围的嫌疑。以2008年卷三为例,原说明书中对真空油炸旋转离心排油的设备的描述是非常详细的,具体到每个阀门安装在什么位置。在此情况下,不要以为需要对该设备进行一定的上位化描述,或者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技术上的扩展,以扩大保护范围。如果自行扩展保护范围,就是修改超范围,一分都不得。
新申请撰写不需要考虑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答复撰写要考虑修改不能超范围。因此,新申请必须认真考虑保护范围的限定,也就是必要技术特征和功能上位化。答复撰写则相对简单,既然要考虑修改超范围,则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时候肯定是照搬说明书中原有的语句,不需要任何创造性的劳动,而且必须是照搬原有语句,绝对不可以进行一丁点修改,绝对不可以进行任何的上位化归纳。答复撰写的创造性劳动仅仅在于选择哪些语句照搬到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中。
三、意见陈述的答复套路
(一)答复意见概述
网上很多人都说专利代理人考试是简单思维者的乐园,我没这么觉得,考试总是相对公平而已,没法绝对公平,考试肯定是有技巧的,不可能完全体现个人水平。我觉得,专利代理人卷三考试是形式和套路比实质内容更重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专利代理的实践中的某些最合适的做法在卷三考试的时候用了,就会死的很惨,我主要指的是答复审查意见和无效宣告的答复套路。卷三考试都是非常简单的技术方案,在实践中碰到这么简单的技术方案,只要对权利要求做个修改,然后在意见陈述书中简单地论述新颖性和创造性就够了。然而,在考试中,权利要求的修改(答复撰写)只占很少分数,绝大多数分数(七八十分)都是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在实践中,代理人都会节省篇幅,简要说明问题就足够了。但是在考试中,如果像实践中这样简单地做意见陈述,后果必然是死路一条。
上面我已经说了,卷三考题只有三种撰写题、答复题、简答题。其中简答题不值一提,而答复题的分数一般比撰写题更高,比如2009年我感觉答复题可能有100分,撰写题只有50分。2008年评卷标准已经表明,2008年的确就是答复题占80,撰写题占70分。
因此,答复的套路将是决定卷三能否通过的最大秘诀。
在技术方案把握正确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答题套路,能得高分,至少100分(满分150)。技术方案也没掌握正确,但掌握正确的答题套路,考过应该没问题(90分)。
所谓答复套路主要是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答复,在答复的文字中要特别注意标题的突出显示,以及一些官话套话的反复提及,卷三的评卷标准仍然是按照中国常考的政治题踩点给分的形式,因此这个套路极为有用。
另外,意见陈述这种答复形式,针对审查意见或者针对无效宣告,答复套路都是相同的,下面所说的套路是同时适用于两者的。只是针对审查意见和无效宣告的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是不一样的。
(二)套路
下面加了双引号的东西都是必须在意见陈述中写在答复正文的套话。
针对审查意见或者无效宣告的答复正文,必须分成下述这些部分。
“
一、修改说明”,对修改的权利要求做些说明,内容包括“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增加了权利要求7作为独立权利要求;并增加了权利要求2,其技术方案××原先记载于说明书第2页第3行;增加权利要求3,其技术方案×××原先记载于说明书第3页第9行。对权利要求所做的上述修改均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修改没有超范围,因此符合专利法的规定”。
“
二、新颖性的陈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陈述要分开,注意新颖性要实行单独对比原则,在意见陈述书中要特别提及“根据单独对比原则”。就应该这么写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具有新颖性,具体陈述如下:权利要求1的必要技术特征包括abcde,根据单独对比原则,对比文件1公开了abcd,但是没有公开e。因此相对于对比文件1来说,权利要求1具有新颖性。在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的前提下,引用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2,3,4,5,6相对于对比文件1都具有新颖性。
根据单独对比原则,对比文件2公开了abc,但是没有公开de,因此相对于对比文件2来说,权利要求1具有新颖性。同理,权利要求2,3,4,5,6相对于对比文件2也具有新颖性。
综上所述,根据单独对比原则,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都具有新颖性,因此权利要求1具有新颖性。权利要求2,3,4,5,6也具有新颖性”。
“
三、创造性的陈述”,创造性是最重要的,如果答复审查意见有70分的话,创造性的答复应该有50分。
第一,当某项权利要求仅仅被宣告不具有新颖性的时候,要注意,仅仅答复具有新颖性是不够的,必须在答复完毕新颖性之后,再论述一下该项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
第二,创造性的三步法是创造性陈述最重要的套路。如果答复创造性有50分的话,创造性三步法应该占40分。
对于第一点,比如审查意见中仅仅指出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不具有新颖性。在意见陈述中针对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不能仅仅答复其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创造性,还必须接着陈述说
“根据创造性三步法,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也具有创造性。
(一)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对比文件1公开了abcd特征,公开的特征数量最多,可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二)区别技术特征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对于对比文件1,权利要求1的区别技术特征是e,该区别技术特征e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三)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2并没有公开e,对比文件2与对比文件1的结合并不能得到技术特征e的技术启示。”
对于第二点,创造性三步法是必须牢记在心,而且顺手顺嘴都能耳熟能详,毫无障碍地马上写出来的。
换句话可以说,创造性三步法是任何一年的卷三考试都必考,而且都必定有50分以上分数的内容。
这样说,算是很明确了吧,无论怎样强调创造性三步法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虽然创造性三步法仅仅是审查指南里面的建议性审查方式,但代理实践中和考试中,三步法都是唯一最重要的方法。
(三)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专利法里面,创造性指的是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或者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这明显都是假大空的套话,完全不具备操作性。在理论界还有一种说法叫做非显而易见性,一般都指的是美国的创造性审查理论,通俗的说就是一般人都想不到。
从法律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一种能够用于审查创造性的实践的方法诞生了,就是三步法,它是在非显而易见性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三步法的理论可以分解成一个简单的公式。下面图1的数字①②③就代表了三步法中的三步。
图1
第一步,根据哪一篇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最多,或者技术领域最为接近等原因,将该篇对比文件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考试的时候最多也就给三篇对比文件了,选择哪一篇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写上“对比文件1公开了abcd技术特征,公开的技术特征数量最多,而且技术领域相同,可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于是,50分中的15分应该就到手了。
第二步,根据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与最接近的对比文件的对比,找到区别技术特征e,说明该区别技术特征e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什么。
一般来说审查意见或者无效宣告中都会说对比文件2或者公知常识公开了技术特征e。
第三步,就是看对比文件2是否公开了区别技术特征e,是否起到相同的作用。因为卷三考试的技术内容实在是太简单了,所以针对修改之后的权利要求,具有一丁点代理实践的考生肯定可以把权利要求修改到具有创造性的程度。所以这一步的论述必然是“对比文件2没有公开区别技术特征e,因此不能得到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的技术启示。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
(四)分层次编号示例
有个小技巧是比较管用的,为了套路用得清清楚楚,最好将答复意见层次分明地标上序号,序号就用我这篇文章的编号层次。
第一级别,用“一二三四”这种没有括号的大写汉字。
第二级别,用“
(一)(二)
(三)(四)”这种带有括号的大写汉字。第三级别,用“1,2,3,4”这种没有括号的阿拉伯数字。
第四级别,用“(1)(2)(3)(4)”这种有括号的阿拉伯数字。
以下就做个示例。
一、修改说明
(一)权利要求1修改没有超范围
(二)权利要求2修改没有超范围
二、新颖性
(一)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 根据单独对比原则
1、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
2、权利要求2,3,4,5,6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
3、独立权利要求7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
4、权利要求8,9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新颖性
(二)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有新颖性 根据单独对比原则
1、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有新颖性
2、权利要求2,3,4,5,6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有新颖性
3、独立权利要求7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有新颖性
4、权利要求8,9相对于对比文件2具有新颖性
三、创造性
(一)权利要求1
根据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
1、最接近的对比文件,对比文件1可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2、区别技术特征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3、技术启示
(二)独立权利要求7
根据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
1、最接近的对比文件,对比文件1可作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
2、区别技术特征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3、技术启示
四、其他论述 比如单一性,得到说明书支持,充分公开,权利要求完整
五、结论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符合专利法有关规定,具有新颖性、创造性(或者单一性),请在修改文本的基础上授予专利权。四、一点小技巧
当看到技术交底书和附图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把看到的所有附图标记的名称都标到附图上去。例如在附图1标上基板,2标上探测器,3标上温度计,这样的名词。因为刚刚看到技术资料的时候还记不住这些部件名称,快速地标注好这些附图标记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
我看对比文件的时候每次都是这样的,例如图2。
图2
五、没经验的人多写写权利要求
秘诀仅仅是秘诀,有可能让某些人在读了之后有一些意识上的提升,但是肯定不能代替踏踏实实的实际锻炼。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老老实实地多看书,多写写申请文件。
对于没有经验的人,必须多写写申请文件,先按照练习题写一遍,然后按照书上的答案看几遍。
对于有代理经验的人,完全用不着复习卷三。尤其对于经常写实用新型的人来说,绝对用不着复习卷三。
对于经常写电子信息或者生物化学医药的发明的人,则需要考虑练习写一些实用新型。因为卷三的难度实际上就是机械领域的实用新型那种技术难度级别,技术上很简单,但必定是机械类写法,与生化电子类发明略有区别。
上述答复套路秘诀对于具有长期的代理经验的人士是最为管用的,在不需要复习卷三撰写的情况下,只要看了这篇文章,认真领会了,起码能多出来40分。2009年考60分,却觉得自己的答复思路毫无问题,实质性问题全都写对了,反而只得60分的人士,只要看了这篇文章,2010年考100分以上是轻而易举。
第四篇:2007专利代理人考试卷三过程及感受
2007专利代理人考试卷三过程及感受
先说点题外话,卷三分第一题和第二题,而且与无效有关,考试之前似乎有所耳闻,然而真正见了题,还是把自己的感觉用一句概括,对付这种考试无论怎么准备都不过分。
我所在的考场,位于昆明市交三桥昆明实验中学,这所中学规模不大,但离考试承办方云南省知识产权局所在的云南省科技大楼很近,所以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考试第一天,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大小领导悉数到场,而且昆明考点也是这次考试收费最低的考点之一,足见云南省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改变目前云南知识产权工作落后于全国现状的迫切性。
值得一提的是,考卷三这天,这个学校还承办了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那个考试规模远远大于专利代理人考试,而且大多是女孩参加,到处允满了欢声笑语,驱散初冬清晨寒意的同时,也为我拂去了一点考前的紧张情绪。
昆明考点共有八个考场,缺考现象十分严重,估计达60%以上,以我所在的考场为例,居然只有不到6个坚持到了最后。考生中年龄最大的有57岁,老爷子出来说,卷一只做了73道题,不知他以后还会来考吗?还有一个去年的考友,感慨地说,二十年前,他就是在这里考的高考,希望在这里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在这里,让我为他祝福吧!
试卷发下来以后,吸取了去年的教训,花了大把的时间仔细地读,慢慢地划出各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然后再读无效请求书,对比文件的技术特征也逐一标出。
这样做,是出于直觉以及阅读的习惯,当时想,第二题要撰写新的权利要求书,如果答完第二题再来做第一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今年的答卷比较厚道,用虚线划好了格子,不用象去年那样还得自已动手了,带来的工具也就放到了一边。
时间过去了大约半小时。
开始动手在草稿纸上列出了实施例1~3的技术特征:
实施例
1①不透气外层;
②透气内层;
③内、外层粘合;
④带状部件;
⑤如带状部件粘合于外层外表面,则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 ⑥带状部件安装于外层内表面。
实施例
2①不透气外层;
②透气内层;
③内、外层在周缘处相粘合,形成空腔;
④带状部件;
⑤如带状部件粘合于外层外表面,则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 ⑥带状部件粘合于外层内表面。
实施例
3①不透气外层;
②局部透气内层;
④带状部件;
⑤带状部件粘合于外层外表面,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 问题出来了,特征①、②均已公开,而且内、外袋需要密封也是现有技术,均需要写入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内、外袋相粘接这一特征,而且还形成了空腔,也不得不防,问题是权利要求的特征部分怎么概括呢?
思考中发现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带状部件安装于外层外表面与内表面,效果与目的都相同,但方案不一样,安装于外层外表面时需要附加一个技术特征,即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安装于外层内表面时就没有这个必要,甚至连粘接都不用,就象实施例1是所述那样。由此引发了分案的可能性。
第二个:实施例3内袋采用了部分透气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带来不同于实施例1~2的技术效果,节约材料,而且,局部透气的内袋裸露的部分还算是内袋的一部分吗?如果算,怎么和
实施例1~2一起概括。抑或是以满足单一性为原则,分开撰写合案申请呢?
相信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的考生就是今年高分的获得者了。
想到这里,时间又过去了10来分钟,决定先动手答复无效申请书了,通过重新划界、合并权利要求来进行修改,这里我有两个失误:
第一个,就是网友说的关于对比文件优先权、抵触申请的问题,我没有仔细考虑,虽然已经有所警觉,但还是落入了陷井。
第二个,关于对比文件3有效性的问题,已经检查了,结果由于考试时间紧,把时间看错了,到现在也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可惜呀!
对于意见陈述书,我采用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把原权3中内、外层粘合写入前序,把原权2写入特征,并把原权3的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进行限定,因为我认为原权利要求书中没有要求带状部件在内表面这一技术特征,写了怕象去年那样吃力不讨好。而且第一题主要是考察格式方面的东西比较多,犯不着冒这个险,分数少点就算了,保护范围小点总不致于被一票否决。
陈述完无效请求书后简述了一下有关答复无效请求的要求。记得不太清楚,写了那么四、五条。
第二题开始了,还有一个半小时多一点。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这个是需要押宝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个申请文件的复杂性超过了我现有的水平。另外,它究竟占多少分,至少现在还是一个迷。
我采用的解决方案是,把带状部件安装于内表面的分案申请,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发明思路,即不需要象安装于外表面那样要求带状部件与外层外表面间粘合力大于内、外层间粘合力,少一个技术特征就达到了相同的发明效果。
对于带状部件安装于外表面的情况,我采用了概括的方式,即在前序部分说明,内层描述为至少由部分透气性材料组成,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一扩大了保护范围,第二可以少写一个具有单一性的独立权利要求,节约了考试时间,事后看来,这样做很不妥,描述的不太清楚,可能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也许要被否掉的。
权利要求2引用权利要求1,限定内、外层仅在周缘粘合,形成空腔,因为这个技术特征可以由对比文件结合现有技术导出,所以只能当作从属权利要求了。就是说,如果前序部分打算写内、外层粘合这一技术特征的,怎么粘合的,完全粘合与周缘粘合形成空腔这两种状态,怎么概括写入前序部分,可不可以写成“内、外层至少周缘部分粘合”,当时还真想这么写了,后来没敢,放从属权利里边了。当然,这也是一个关键点,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就还要重新划界,问题就更复杂了。我选择了简单的方式和理由。
又把内、外层、带状部件的材料写成了从属。
还有就是根据单一性把供给方法与系统写成了合案申请,认为具有特定技术特征:带状部件,当时来不及多想了,可能要出问题。
最有没有时间了,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合案及分案的思路,收拾东西离开考场了。感觉今年又和去一样,会差很多分,其中的原因,在于卷二对法律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卷三对撰写的要求越来越全面,需要很高的答题技巧。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通过业余自学就能轻易达到的。
明年,也许考场不会设在昆明了。
后年,快三十五岁了,我还会参加考试吗?
谨以文作为两年来在博派专利论坛上的一点留念,感谢谈杰的帮助,也希望后来的朋友入行顺利。
边写边处理工作上的事务,难免有错字,前后矛盾,辞不达意。请求大家原谅。
Skyrin
2007.11.05
第五篇:专利代理人考试-专利复审-防近视簿册及其印刷方法
一、案由
本无效宣告请求涉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02月15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防近视簿册及其印刷方法”的发明专利(下称本专利),其申请日为2009年04月01日,专利号为200910117251.7,专利权人为曹平。本专利授权公告时的权利要求书如下:
“1.一种防近视簿册,它包括用于组装簿册的页面,其特征是:在所述页面上印刷有肉眼可见的油墨线涂层,所述油墨线涂层为横线或纵线,或既有横线也有纵线,所述横线、纵线的线宽为0.076毫米至0.9毫米;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2毫米,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1毫米,同一页面中每条纵线线形一致、每条横线线形一致;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页面的反射光谱主波长为510~580纳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油墨线涂层只印刷在页面的功能格区域内,其页边区为页面原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油墨线涂层印刷整个页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或纵线的线宽为固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或纵线的线宽为渐变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或纵线的线宽渐变时,同一页面的反射光谱主波长之差在30纳米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和纵线的线宽都为固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的线宽为固定值,纵线的线宽为渐变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纵线的线宽为固定值,横线的线宽为渐变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近视簿册,其特征是:所述的横线或纵 线的线宽渐变时,同一页面的反射光谱主波长之差在30纳米的范围内。
11.一种防近视簿册的印刷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A、排版制版;
B、调制油墨;
C、印刷:在页面上印刷油墨线涂层,所述油墨线涂层为横线或纵线,或既有横线也有纵线,所述横线、纵线的线宽为0.076毫米至0.9毫米;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2毫米,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1毫米,同一页面中每条纵线线形一致、每条横线线形一致;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
D、装订成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近视簿册的印刷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步骤C印刷有油墨线涂层的页面上,还印刷有表格、文字或功能格。”
针对上述专利权,陆乃炽(下称请求人)于2012年08月04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本专利权利要求1-12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2、3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12属于专利法第25条第6款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范畴。请求人提交如下附件作为证据:
附件1:专利号为03108017.0的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复印件共6页,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02月20日;
附件2: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印刷色彩》一书复印件封面、封底、出版信息页、前言页以及正文第132-135页,其中每两页复印在一张纸上共4页,其于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
请求人认为:(1)本专利和附件1的实质性内容完全相同,因此,本专利不具备新颖性;(2)本专利权利要求1、11所述的印刷方法是在申请日以前为公众所知的现有技术(附件
1、附件2),因此不具备新颖性;(3)本专利的技术解决方案与附件1完全相同,预期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仅仅是一些具有相同可能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中选出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能够得到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因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11不具备创造性;(4)附件2公开了本专利权利要求1、11通过加网线数、油墨线条印色的技术方案,导致本专利权利要求1、11中所述“线宽数值”不具备创造性,附件2中公开了“间距”是未印刷油墨的纸张空白区,根据需要留有不同的间距或空白,这是早已公知的印刷方法,因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11所述“间距”不具备创造性;(5)本专利是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因此本专利属于专利法第25条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范畴。
经形式审查合格,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了上述无效宣告请求,并于2012年09月12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并将该无效宣告请求书及其附件的副本转送给专利权人。
针对上述无效宣告请求,专利权人于2012年11月07日提交了意见陈述书,认为:(1)本专利权利要求1和11分别相对于附件
1、附件2存在区别特征,因此,权利要求1、11相对于附件1或附件2具备新颖性;(2)权利要求1与附件1相比存在多项区别特征,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所述横线或纵线旨在通过特定的排列和粗细变化来增加页面粗糙度,以降低页面反射率,最终实现防近视的目的;而附件2中不同印刷品的加网线数不在权利要求1所给定的加网线数范围内,附件2中所述网点不同于权利要求1所述横线或纵线的情况,由此可见在结构形态上二者截然不同,附件2中不存在任何技术启示,并且上述区别特征并非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
1、附件2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具备创造性;(3)基于与权利要求1类似的理由,独立权利要求11也具备创造性。相应地,从属权利要求1-10和12也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4)在修改前的专利法中,并没有第25条第6款的规定,该规定为修改后的专利法所增加的法条,因而请求人不能根据此条对本案专利进行无效。退一步讲,修改后的专利法25条第6款所指的是外观设计,而本案专利是发明专利,法律客体明显不同。因此,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均不成立。
专利复审委员会依法成立合议组对本无效宣告请求进行了审查。本案合议组于2012年11月19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口头审理通知书,定于2013年01月15日举行口头审理,同时将专利权人于2012年11月07日提交的意见陈述书转送给请求人。
口头审理如期举行,双方当事人均出席了口头审理。在口头审理中,双方当事人对合议组成员没有回避请求,对合议组成员的变更无异议,对对方出庭人员身份无异议。请求人当庭明确表示放弃本专利权利要求1和11相对于附件
1、附件2不具备新颖性的无效理由。请求人明确无效理由:本专利权利要求1-1
2相对于附件1或附件2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权利要求1-12属于专利法第25条第6款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范畴。专利权人对请求人提交的附件
1、附件2的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附件1和附件2均未给出采用本专利权利要求1和11所述技术方案的启示。合议组当庭告知双方当事人:对于请求人提出从属权利要求2-9和12不具备创造性的无效理由,由于请求人在请求书中未结合证据具体说明该无效理由,根据审查指南第四部分第三章第3.3节的规定,合议组对请求人提出的从属权利要求2-
9、12不具备创造性的理由不予审理;另外,本专利的申请日是2009年04月01日,根据《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的过渡方法》第二条的规定,对本案的审理应适用修改前的2001版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由于2001版专利法中并没有请求人提出的专利法第25条第6款这一条款,因此,合议组对该项无效理由不予审理。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11是否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有关创造性的规定的问题,双方当事人在口头审理过程中充分陈述了各自的观点。
至此,合议组认为本案事实已经清楚,可以作出审查决定。
二、决定的理由
1.关于证据
请求人提交的附件1是专利号为03108017.0的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复印件,其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02月20日;附件2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交易教材《印刷色彩》一书复印件封面、封底、出版信息页、前言页以及正文第132-135页,其于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根据《审查指南》中关于出版物公开日确定的相关规定,推定其为2003年3月31日公开。专利权人对附件1和附件2的真实性无异议,且附件1和附件2的公开日均早于本专利的申请日,因此可以作为评价本专利是否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现有技术证据使用。
2.关于专利法第22条第3款
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关于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1是否具备创造性
本专利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防近视簿册。附件1公开了一种防近视簿册及印刷工艺,并具体公开以下内容(参见附件1的说明书第1页倒数第2段至第4页第2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近视的簿册,包括有组装成薄册的页面(1)(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的包括用于组装薄册的页面),在薄册页面(1)上印刷的图案、文字、表格与薄册页面(1)之间有印刷的底色(2),底色(2)由浅入深设置或同一色度设置,底色(2)对薄册页面(1)的覆盖面积为40-100%,底色(2)的光谱波长为510-610纳米(相当于公开了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页面的反射光谱主波长的数值范围),底色可以消除纸张表面的浮光、虚光,解决由于纸张的反射光抑制色觉功能、降低视觉能力,引起视觉疲劳,导致近视的问题。
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附件1的区别特征是:在所述页面上印刷有肉眼可见的油墨线涂层,所述油墨线涂层为横线或纵线,或既有横线也有纵线,所述横线、纵线的线宽为0.076毫米至0.9毫米;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2毫米,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1毫米,同一页面中每条纵线线形一致、每条横线线形一致;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
由上述内容可见,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所述油墨线涂层的设置与附件1中的所述底色具有本质的区别,附件1中并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的上述技术特征,也
未给出将上述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存在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件1的基础上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是非显而易见的,同时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采用上述油墨线涂层的防近视薄册,能够增加页面印刷表面的粗糙度,降低页面反射光的反射因数,从而减少页面反射光对眼睛的刺激,达到更有效地预防近视的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1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2)关于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2是否具备创造性
本专利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防近视簿册。附件2公开了印刷技术中广泛使用的加网方法,其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参见附件2的第132-135页):它具有加网线数,网点形状和加网角度三个要素。加网点数的多少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加网线数普遍不超过79线/cm;对于铜版纸等涂料纸,可以用较高的加网线数,一般使用59-69线/cm,对于其它非涂料纸如胶版纸最高加网线数不要超过59线/cm,一般52线/cm或更低。加网线数还取决于印刷品的观看距离,书刊、画册等印刷品,观看距离很近,加网线就必须高,不能让眼睛看出有网点。而对于大型招贴画、户外广告画等,观看距离相对远许多,加网线数低一些也可满足视觉要求。网点的形状是指单个网点的几何形状,最常用的网点形状由方形网点,圆形网点、椭圆网点或菱形网点。
由上述内容可见,附件2是针对常用印刷技术而言的加网方法,其加网线数的多少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加网线数越高,网点就越小,印刷品就越细腻清晰。通过对比可见,附件2中并没有公开本专利权利要求1就“防近视”而言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任何技术特征,也未给出将上述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存在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件2的基础上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是非显而易见的。同时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采用上述油墨线涂层的防近视薄册,能够增加页面印刷表面的粗糙度,降低页面反射光的反射因数,从而减少页面反射光对眼睛的刺激,达到更有效地预防近视的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附件2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3)关于权利要求11相对于附件1是否具备创造性
本专利权利要求11要求保护一种防近视薄册的印刷方法。附件1公开了一种防近视簿册及印刷工艺,该印刷工艺包括(参见附件1的说明书第1页倒数第2段至第4页第2段):A、排版制版,(相当于权利要求11中的步骤A排版制版)B、调制油墨(相当于权利要求11中的步骤B调制油墨),C、印刷:印刷次数至少为一次,所述页面(1)的印刷可部分加网,也可全部加网,印刷网点线数为20-80线/cm,印刷网点面积的覆盖率为0-50%之间,D、装订成册(相当于权利要求11中步骤D装订成册)。在薄册页面(1)上印刷的图案、文字、表格与薄册页面(1)之间有印刷的底色(2),底色可以消除纸张表面的浮光、虚光,解决由于纸张的反射光抑制色觉功能、降低视觉能力,引起视觉疲劳,导致近视的问题。
本专利权利要求11与附件1的区别特征是:在页面上印刷油墨线涂层,所述油墨线涂层为横线或纵线,或既有横线也有纵线,所述横线、纵线的线宽为0.076毫米至0.9毫米;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2毫米,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为0.5毫米至1毫米,同一页面中每条纵线线形一致、每条横线线形一致;相邻横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纵线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
由上述内容可见,本专利权利要求11中所述油墨线涂层的设置与附件1中的所述底色具有本质的区别,附件1中并没有公开权利要求11的上述技术特征,也未给出将上述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存在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件1的基础上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1的技术方案是非显而易见的,同时本专利权利要求11中采用上述油墨线涂层的防近视薄册,能够增加页面印刷表面的粗糙度,降低页面反射光的反射因数,从而减少页面反射光对眼睛的刺激,达到更有效地预防近视的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1相对于附件1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4)关于权利要求11相对于附件2是否具备创造性
本专利权利要求11要求保护一种防近视薄册的印刷方法。附件2公开了印刷技术中广泛使用的加网方法,其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参见附件2的第132-135页):它具有加网线数,网点形状和加网角度三个要素。加网点数的多少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加网线数普遍不超过79线/cm;对于铜版纸等涂料纸,可以用较高的加网线数,一般使用59-69线/cm,对于其它非涂料纸如胶版纸最高加网线数不要超过59线/cm,一般52线/cm或更低。加网线数还取决于印刷品的观看距离,书刊、画册等印刷品,观看距离很近,加网线就必须高,不能让眼睛看出有网点。而对于大型招贴画、户外广告画等,观看距离相对远许多,加网线数低一些也可满足视觉要求。网点的形状是指单个网点的几何形状,最常用的网点形状由方形网点,圆形网点、椭圆网点或菱形网点。
由上述内容可见,附件2是针对常用印刷技术而言的加网方法,其加网线数的多少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加网线数越高,网点就越小,印刷品就越细腻清晰。通过对比可见,附件2中并没有公开本专利权利要求11就“防近视”而言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任何技术特征,也未给出将上述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中以解决所存在技术问题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件2的基础上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1的技术方案是非显而易见的。同时本专利权利要求11中采用上述油墨线涂层的防近视薄册,能够增加页面印刷表面的粗糙度,降低页面反射光的反射因数,从而减少页面反射光对眼睛的刺激,达到更有效地预防近视的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1相对于附件2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3、针对请求人的意见评述
无效宣告请求人认为:“通过附件2中公开的常见网点的线宽比例和常见线数,可以得到本专利权利要求1、11所述线宽数值不具备创造性”,对此,合议组认为:虽然权利要求1的油墨线涂层结构形态上类似于附件2的图5-19所示的凹印网点或线条网点,但不能将权利要求1中构成油墨线涂层的横线和纵线等同于附件2所述的网点,理由如下:一方面,二者所起作用或达到目的不相同,附件2所述网点是通过其有规律的排列和大小变化来构成纸张表面所呈现的文字或图像,而且加网线数越高,网点就越小,印刷品就越细腻清晰,并且网点通过其大小变化来实现纸张上文字或图像颜色浓淡的变化;而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线或纵线旨在通过特定的排列和粗细变化来增加页面粗糙度,以降低页面反射率,最终实现防近视的目的;另一方面,附件2给定的不同印刷品的加网线数在60-200线(根据附件2表5-3,约23.6-78.7线/cm)范围内变化,根据权利要求1所给定数值,可知权利要求1所述横线每厘米的最大线数约为1cm÷(横线最小线宽十横线最小间距)=1cm÷(0.O76mm+0.5mm)=17.36,最小线数约为1cm÷(横线最大线宽+横线最大间距)=1cm÷(0.9 mm+1mm)=5.26,同理可
知所述纵线每厘米的最大线数约为17.36,最小线数约为3.45,这明显不在附件2所给定的加网线数范围内,由于权利要求1所述横线和纵线具有较大的线宽和间距,才能够有肉眼可见的效果,可见二者在结构形态上截然不同,而且正是采用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结构形态,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方案才能达到增加页面粗糙度进而实现防近视的目的。因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所述油墨线涂层的设置与附件2中的所述网点存在着实质区别。合议组对无效宣告请求人陈述的意见不予支持。综上所述,本专利权利要求1和11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分别相对于附件1或附件2具备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请求人提出的无效理由均不成立。
三、决定
维持200910117251.7号发明专利权有效。
当事人对本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专利法第46条第2款的规定,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该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