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大案例:手把手教你正确选择留置针穿刺部位
五大案例:手把手教你正确选择留置针穿刺部位
近日,护理时间结合 INS 最新制定的《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在 最新!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再是 72-96 h 就必须拔除 一文下方做了一个关于留置针的小范围调查。如下图:其中「对于血管通路装置的拔除不能仅依据留置的时间」赞成的占 64%,持观望的占 27%。而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穿刺部位的选择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要避免留置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就显得很重要,此前我们没有系统盘点,今天就来说说穿刺部位的选择。部位选择:这些因素需考虑
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要结合预期的输液治疗时间(例如,少于 6 天)、可穿刺的部位、考虑输液特性(例如,刺激、发疱、渗透压),且每天要对置管部位进行评估,如出现静脉炎、局部感染征象、导管故障等,以免引起相关并发症。INS 制定的《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建议: 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考虑外周静脉保护。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诊断、合并症、穿刺部位及预期穿刺部位周围的情况、皮肤条件、静脉穿刺及通路装置使用的既往史、输液治疗的类型和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对血管通路装置部位选择的偏好。五大案例:部位选择有技巧
案例一:老年女性,晚期肿瘤患者,该患者在前臂留置的外周静脉留置针,为入院时进行增强 CT 检查时留置。由于留置期间无并发症,患者及家属要求保留使用,共计使用 41 天,见下图。提醒:如果预见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或者多次化疗,应当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为其选择最适合的置管方式,如 CVC、PICC。
如何说服患者留置 PICC?见此前发布的文章:如何说服患者行 PICC 置管?置管教育有技巧!
案例二:老年男性,晚期肺癌多发转移,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因不能经上肢静脉输液,只能选择经下肢静脉留置输液。置管时间为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8 日已使用 14 天。经评估局部无红肿热痛,输液滴速正常,见下图。对于成年患者,《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建议:
1.可选择既能满足整个治疗疗程需要又便于留置短导管的部位。上肢背侧静脉及内侧面的静脉,包括掌背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在前臂可以增加留置时间,减少留置期间的疼痛,有助于自我护理,并防止意外脱出和栓塞,见下图。
2.除必要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因其可导致组织损伤、血栓性静脉炎和溃疡。但若因不能经上肢静脉输液,可以考虑选择经下肢静脉输液。案例三:儿科一出生 2 周的早产儿,护士在手背为其留置了留置针。留置时间为 12 月 6 日,拍照时间为 12 月 7 日,留置时间超过 24 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下图患者也是儿科患者,留置时间为 12 月 3 日,拍照时间为 12 月 7 日,留置时间接近96 小时。经评估局部可见轻度红肿,但无疼痛,输液滴速正常,输液已结束,拔除。对于儿童患者,《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建议:
选择可以满足治疗中的静脉,考虑手部、前臂以及腋窝以下的上臂部位静脉。避免失败率较高的肘部静脉。
首选患儿上肢静脉,上肢扎不上的情况下,考虑下肢静脉和其他静脉,最后,视患儿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选择头皮下浅静脉。但关于头皮静脉,我们此前发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有图有真相:小儿输液为什么不主张首选头皮静脉?
避免手或手指,或吮吸的拇指/手指。
婴幼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治疗过程后,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可能会减少,应该避免使用右臂的静脉。补充:胶布缠绕影响穿刺点的评估,小儿留置固定是一个难点。小儿手足输液固定时应不影响评估与监测,不可以绑带卷缠绕固定,建议正确使用固定板。
案例四:该患者是神经内科一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左上肢肢体肌力为 I 级,左侧在输液。虽然左侧发生导管滑脱的机会比较少,但患肢应避免留置。《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建议,对所有的患者:
与患者讨论血管通路装置部位的选择(务必充分沟通),包括建议选择非惯用手臂上的部位。
避免选择手腕内侧面,因其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且可能对神经造成伤害。
应该避免屈曲位和触诊时有疼痛的部位、受伤部位及该区域的末梢部位,如开放性伤口、有感染的末端部位、受损伤的静脉(例如,青肿、外渗、静脉炎、硬化、索状或充血),瓣膜部位,之前外渗或渗出的部位,以及进行过手术的部位。避免穿刺做过淋巴结切除、淋巴水肿或动静脉瘘 / 人工血管一侧的上肢静脉、在放射治疗后或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患侧静脉。对于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其上肢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外周静脉穿刺。
血液透析动静脉瘘、人工血管及输液治疗导管的穿刺需要在肾脏病学家或有执照的独立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紧急情况除外。
对于成人及儿童患者在静脉穿刺困难和/或静脉失败后,应在超声引导下(US)置入外周静脉短导管。
案例五:护理时间介绍过「紧急情况下找不到静脉?不妨试试颈外静脉」。案例中的患者就是一四肢高度水肿、夜班护士找不到可穿刺的静脉时,选择了颈外静脉留置,见下图。《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建议:
1.对于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当其他静脉无法穿刺时,经认证的临床工作者可通过颈外静脉置入外周静脉短导管。2.在外周静脉短导管已经置入颈外静脉而输液治疗预计超过 96 小时的情况下,应尽快与有执照的独立执业医师进行协商,选择另一替代静脉。(笔者的理解是:经颈外静脉留置是非常规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部位,在紧急情况下找不到静脉临时使用,如需后续治疗应该留置CVC等)重视对留置针穿刺部位保护
A.特定患者人群包括儿童、老人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血管通路装置意外移位或患者自行拔出的可能。在血管通路装置留置期间,选择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或管路保护方法(如透明塑料套),如果已经尝试其他措施或尝试失败,可考虑物理固定装置(如连指手套)。所有患者都可能需要临时保护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避免潮湿、其他污染物或日常生活导致的导管移位。
根据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行为状态、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部位保护方法或物理固定装置。使用部位保护方法或固定装置时,应允许对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和血管进行观察和评估,不产生压迫造成屈曲位置或装置下方血液循环障碍、压疮、皮肤损伤或神经损伤。物理固定装置应置于血管通路装置部位的远端。穿刺部位的保护方法或选定的固定装置应不影响输液流速、给药方法、血管通路装置部位的固定或导管的固定/稳定。
非关节部位保护装置以及所有固定装置应定期移除,以评估末梢循环状态,提供监测适度活动范围的机会。
应定期评估患者在没有物理固定装置的情况的安全性,决定是否需要装置。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应尽快移除物理固定装置。
B.对患者、看护者或委托人进行物理固定装置合理使用的宣教。
C.至少应记录物理固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固定装置的类型和位置;固定装置的解除和再次使用;穿刺部位和循环评估;由固定装置引起的任何并发症;患者对固定装置的反应;对固定装置需求的再评估;患者宣教以及装置的移除。加强留置针穿刺部位评估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2016 最新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指出:尽管外周留置针可根据指征决定何时拨除,但留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6 天(不是硬性规定)。为避免发生并发症,对留置部位应加强评估: 留置期间,应至少每 4 小时检查评估一次;
对于危重症、麻醉后镇静和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至少 1-2 小时检查评估一次;
新生儿和儿童患者应每小时检查评估一次; 进行发疱剂药物输液时检查评估的频率应更高。
参考文献: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钟华荪,李柳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二篇: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
【摘要】
本文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应用时,穿刺血管的选择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认为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避免因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留置时间缩短和出现留置针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的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选择血管;护理
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还具有减少血管穿刺、降低静脉血管损伤、安全迅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国内护理同行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现从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和护理进行综述。
浅静脉主要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等。
1.1
四肢浅静脉
四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踝静脉等。因其显露好,穿刺操作较容易,一般输液均可选择四肢浅静脉,宜选用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不易滑动的静脉。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且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关系。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为佳,肘关节上下20
cm范围内的静脉血管,易于固定且血流量大,药物进入血管后能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刺激小。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和留置失败。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液供应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对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由于下肢远端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常不作首选,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护理同道在研究选择周围血管时发现:输化疗药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1]。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血管不宜选择留置针,以免静脉血回流障碍或水肿。路必琼等[2]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后认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首选静脉。汤文决等[3]在研究500例1个月~10岁的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时认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建议大年龄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小年龄组患儿首选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小年龄组患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患儿不易配合,撕扯黏贴膜造成留置针脱出导致留置失败。对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还可选用胸腹壁静脉穿刺留置针,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静脉留置针不易脱管或堵塞,对患者的生命维持起重要作用[4]。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还适用于营养支持疗程短于2周或肠外营养(pn)量较少的,作为饮食和肠内营养(en)的补充,并能在普通病房实施,方便容易,相关并发症少[5]。对需长期大量输液、高渗液体和刺激性强药物,则不宜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
1.2
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主要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及枕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相互沟通交叉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6]。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血管,因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四肢皮下脂肪多、血管暴露不明显且活动频繁,针头不易固定,使静脉留置针很难在四肢血管上保留。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颞浅静脉额角分支、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由于较浅显、粗直、易固定,穿刺成功率&70%。额正中静脉由于其延伸到眉间部时,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部向心回流,使液体回流速度变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透出到组织内,因此,如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最好不采用此静脉,可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颞浅静脉虽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其周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相对低[7]。
1.3
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该静脉具有离心脏近、管径大、上段位置浅表、直径达(6±2)mm[8],易充盈辨认,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颈外静脉留置针后有便于护理和方便患者活动等特点,是留置针的理想静脉。临床上颈外静脉即可静脉留置针穿刺,又可作为中心静脉插管,用于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大分子输液。以往临床在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完全胃肠外营养(tnp)治疗、急诊抢救时,往往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置管,现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技术的应用,给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颜菱等[9]研究发现,颈外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可尽快使药物发挥疗效,是禁食、大出血、休克等大量输液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心搏骤停等急救患者时,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刘丽等[10]研究认为,在院前急救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相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输液速度、固定和患者搬运均优与于四肢浅静脉,可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由于在抢救患者时,时间仓促、条件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选择血管,四肢浅静脉留置需较长时间选择血管,尤其在冬季,患者衣着多,血管不易暴露,费时更长;而颈外静脉暴露明显,一般危重患者能平卧,头偏向一侧,容易及时选择血管。李娟炜等[11]在对262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研究中发现,颈外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而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则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对于急救、重危患者、长期大量输液、输入高渗和刺激性强的药液、四肢浅静脉已损坏或过于肥胖、外周静脉发育不良、四肢痉挛的患者和picc都可考虑选用颈外静脉。有颈部外伤、颈椎脱位和气管切开患者慎(忌)用颈外静脉留置针。
深静脉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2.1
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由于其体表位置变化小、血管直径13~15
mm、充盈好,输入高浓度液体可很快被稀释,不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解剖位置变异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置管成功率较高,是临床上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快速扩容等治疗的有效途径。郭素芳等[12]对1
75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发现气胸、空气栓塞、导管堵塞和误伤动脉是其主要并发症,但与其他路径的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最低。因此,需上腔静脉路径时,可多选用颈内静脉,尤其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首选。左选琴等[13]报道,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其原因是,颈内置管位置离发迹较近,容易污染;颈部出汗较多且活动度大使敷料易脱落;吸痰时的痰沫也很容易飞落在颈部。因此,尽管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穿刺简便,且相对安全,但crb发生率高。颅脑手术、颈部有伤口、气管切开的患者则不宜选用颈内静脉置管。
2.2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也是一条比较粗大的静脉,管径粗12~16
mm,其血管走向固定,距心脏近,血管充盈好,输入药液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小。可作为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监测、心脏介入治疗的有效通道。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注营养已逐渐被认为是进行有效的、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最为适宜的途径之一。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位于锁骨下方胸壁,局部较为平坦,便于穿刺、消毒、固定和置管后护理,也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活动。锁骨下静脉周围结构较复杂,穿刺时易损伤动脉、淋巴管、胸膜而发生血气胸等,因此对操作者有较高的熟练操作的要求,以确保安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头臂静脉较右侧长且较弯曲,置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几率[14]。穿刺点局部有伤口、胸廓畸形、严重肺部疾患、严重腹水和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一侧胸部手术、血气胸、肺功能下降时,穿刺点尽可能选择在患侧,以免在健侧穿刺时发生血气胸并发症时,造成患者双侧肺功能丧失。
2.3
股静脉
股静脉管腔粗大、血流量大、血管固定、行走直、远离心脏并呈正静脉压,不宜导致空气误入,静脉周围无重要结构,并发症少。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相对较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可很快建立静脉通道,改善临床症状,为纠正休克发挥积极作用[15]。股静脉血流量大,可减轻某些刺激性大的抗癌药物及高渗性营养物质对血管的刺激,对提高癌症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维持生命有重要作用。股静脉穿刺易误入股动脉造成会阴部血肿并发症,且其穿刺点接近会阴部,容易污染、固定不便和不易观察,置管后护理难度大,对患者日常活动有一定影响。对大小便失禁患者、老年患者及伴有血液黏稠度增高和高血糖患者,穿刺置管后导管保留时间短,且易发生导管感染、静脉炎和下肢静脉栓塞。
第三篇: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
【摘要】 本文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应用时,穿刺血管的选择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认为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避免因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留置时间缩短和出现留置针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的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选择血管;护理
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还具有减少血管穿刺、降低静脉血管损伤、安全迅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国内护理同行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现从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和护理进行综述。浅静脉主要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等。
1.1 四肢浅静脉 四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踝静脉等。因其显露好,穿刺操作较容易,一般输液均可选择四肢浅静脉,宜选用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不易滑动的静脉。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且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关系。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为佳,肘关节上下20 cm范围内的静脉血管,易于固定且血流量大,药物进入血管后能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刺激小。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和留置失败。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液供应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对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由于下肢远端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常不作首选,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护理同道在研究选择周围血管时发现:输化疗药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1]。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血管不宜选择留置针,以免静脉血回流障碍或水肿。路必琼等[2]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后认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首选静脉。汤文决等[3]在研究500例1个月~10岁的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时认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建议大年龄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小年龄组患儿首选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小年龄组患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患儿不易配合,撕扯黏贴膜造成留置针脱出导致留置失败。对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还可选用胸腹壁静脉穿刺留置针,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静脉留置针不易脱管或堵塞,对患者的生命维持起重要作用[4]。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还适用于营养支持疗程短于2周或肠外营养(pn)量较少的,作为饮食和肠内营养(en)的补充,并能在普通病房实施,方便容易,相关并发症少[5]。对需长期大量输液、高渗液体和刺激性强药物,则不宜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
1.2 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主要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及枕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相互沟通交叉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6]。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血管,因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四肢皮下脂肪多、血管暴露不明显且活动频繁,针头不易固定,使静脉留置针很难在四肢血管上保留。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颞浅静脉额角分支、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由于较浅显、粗直、易固定,穿刺成功率&70%。额正中静脉由于其延伸到眉间部时,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部向心回流,使液体回流速度变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透出到组织内,因此,如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最好不采用此静脉,可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颞浅静脉虽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其周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相对低[7]。
1.3 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该静脉具有离心脏近、管径大、上段位置浅表、直径达(6±2)mm[8],易充盈辨认,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颈外静脉留置针后有便于护理和方便患者活动等特点,是留置针的理想静脉。临床上颈外静脉即可静脉留置针穿刺,又可作为中心静脉插管,用于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大分子输液。以往临床在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完全胃肠外营养(tnp)治疗、急诊抢救时,往往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置管,现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技术的应用,给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颜菱等[9]研究发现,颈外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可尽快使药物发挥疗效,是禁食、大出血、休克等大量输液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心搏骤停等急救患者时,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刘丽等[10]研究认为,在院前急救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相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输液速度、固定和患者搬运均优与于四肢浅静脉,可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由于在抢救患者时,时间仓促、条件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选择血管,四肢浅静脉留置需较长时间选择血管,尤其在冬季,患者衣着多,血管不易暴露,费时更长;而颈外静脉暴露明显,一般危重患者能平卧,头偏向一侧,容易及时选择血管。李娟炜等[11]在对262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研究中发现,颈外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而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则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对于急救、重危患者、长期大量输液、输入高渗和刺激性强的药液、四肢浅静脉已损坏或过于肥胖、外周静脉发育不良、四肢痉挛的患者和picc都可考虑选用颈外静脉。有颈部外伤、颈椎脱位和气管切开患者慎(忌)用颈外静脉留置针。
深静脉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2.1 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由于其体表位置变化小、血管直径13~15 mm、充盈好,输入高浓度液体可很快被稀释,不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解剖位置变异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置管成功率较高,是临床上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快速扩容等治疗的有效途径。郭素芳等[12]对1 75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发现气胸、空气栓塞、导管堵塞和误伤动脉是其主要并发症,但与其他路径的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最低。因此,需上腔静脉路径时,可多选用颈内静脉,尤其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首选。左选琴等[13]报道,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其原因是,颈内置管位置离发迹较近,容易污染;颈部出汗较多且活动度大使敷料易脱落;吸痰时的痰沫也很容易飞落在颈部。因此,尽管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穿刺简便,且相对安全,但crb发生率高。颅脑手术、颈部有伤口、气管切开的患者则不宜选用颈内静脉置管。
2.2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也是一条比较粗大的静脉,管径粗12~16 mm,其血管走向固定,距心脏近,血管充盈好,输入药液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小。可作为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监测、心脏介入治疗的有效通道。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注营养已逐渐被认为是进行有效的、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最为适宜的途径之一。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位于锁骨下方胸壁,局部较为平坦,便于穿刺、消毒、固定和置管后护理,也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活动。锁骨下静脉周围结构较复杂,穿刺时易损伤动脉、淋巴管、胸膜而发生血气胸等,因此对操作者有较高的熟练操作的要求,以确保安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头臂静脉较右侧长且较弯曲,置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几率[14]。穿刺点局部有伤口、胸廓畸形、严重肺部疾患、严重腹水和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一侧胸部手术、血气胸、肺功能下降时,穿刺点尽可能选择在患侧,以免在健侧穿刺时发生血气胸并发症时,造成患者双侧肺功能丧失。
2.3 股静脉 股静脉管腔粗大、血流量大、血管固定、行走直、远离心脏并呈正静脉压,不宜导致空气误入,静脉周围无重要结构,并发症少。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相对较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可很快建立静脉通道,改善临床症状,为纠正休克发挥积极作用[15]。股静脉血流量大,可减轻某些刺激性大的抗癌药物及高渗性营养物质对血管的刺激,对提高癌症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维持生命有重要作用。股静脉穿刺易误入股动脉造成会阴部血肿并发症,且其穿刺点接近会阴部,容易污染、固定不便和不易观察,置管后护理难度大,对患者日常活动有一定影响。对大小便失禁患者、老年患者及伴有血液黏稠度增高和高血糖患者,穿刺置管后导管保留时间短,且易发生导管感染、静脉炎和下肢静脉栓塞。
第四篇:小儿静脉留置针致穿刺部位水泡的预防与护理 2
小儿静脉留置针致穿刺部位水泡的预防与护理
李美侦
[摘要]目的:小儿静脉留置针致穿刺部位水泡的预防与护理研究
方法:2012年8-10月所有使用留置针的患儿年龄在1个月~6岁,置管时间为1—4天。穿刺部位:头部、四肢。探讨并消除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不良问题,将使用中发生水泡的问题如何预防及处理。结果:留置针致皮肤破损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患儿免疫力低下、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消毒方法及液体的渗透压有关。结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外,还应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处理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合作,使留置针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水泡;预防;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它是由不锈钢的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儿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所接受。然而,在应用过程中留置针也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从而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导致留置的时间缩短。其中存在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穿刺部位水泡等问题。已成为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型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及江西无菌透明敷料,临床使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将使用中发生水泡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如下: 我们应用的对象年龄在1个月~6岁,置管时间为1—4天。穿刺部位:头部、四肢,水泡好发部位为四肢,发生年龄为6个月—3岁患儿,表现为在穿刺部位周围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面积在透明贴膜固定内。2 问题分析
2.1 使用的透明贴膜透气性差、局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充血、皮疹。
2.2 胶面遇水或汗液脱离皮肤,使汗液或水进入贴膜内时间久浸泡所致。
2.3 护士在固定透明贴膜后,在贴膜外多层缠绕胶布固定使膜内不透气所致使。2.4 患儿皮肤是过敏体质。
2.5 药物因素
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 2.6 护理人员因素 消毒面积不够。3 处理方法及对策
3.1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起初难度较大,无菌要求严格。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普通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护士心理应保持镇定,合理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如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颞浅静脉等。避免选择弯曲、细小的血管。对于粗大充盈的血管,在见回血后应顺血管再进入少许,然后再送入套管。送入外套管时动作应缓慢轻柔,以免穿破血管。
3.2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合理固定透明贴膜,应无张力粘贴在针翼两侧,肝素帽部位应加强看护,避免撕脱;对于烦躁好动的小儿需加强看护,可用弹力绷带将穿刺部位略加固定,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留置针;对于油汗较多的小儿,除了多加长胶布固定外,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发现穿刺部位皮肤发红、水泡发生立即拔掉留置针。
3.3 更换透气性好的且粘度好易固定透明贴膜。透明敷料应3天更换一次,夏天可一两天更换一次。敷料不粘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3.4 患儿皮肤是过敏体质时,应先用输液贴固定好,再用弹力绷带略加固定。3.5 指导家属做好观察和护理,避免水等其它液体流入穿刺部位。
3.6 对于一些容易导致静脉炎的药品,如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具有外渗性的化学物质:如葡糖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氨茶碱等;静脉高营养性物质:如氨基酸、脂肪乳等;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留置时间尽量不超过3天。
3.7 发生水泡时要及时拔出留置针,暴漏水泡部位,每日3次用安尔碘涂抹患处后,在外涂烧伤湿润膏,保持患处皮肤干燥。一般3—5天患处皮肤基本愈合。
3.8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即使是头皮静脉穿刺也必须用安尔碘消毒,以保证彻底消毒灭菌。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配伍时的浓度、输液的速度和温度,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牢固固定,以减少机械刺激。4 结果
4.1 患儿指导:对于学龄期或年幼儿固定时要适时地表扬患儿勇敢、乖巧,选择患儿喜爱的各种颜色的造型粘纸,如五角星、笑脸等,奖励性地贴在胶带、额头上,鼓励、激发患儿保护好留置针的信心,减少患儿对打针的恐惧感和对留置针的不适感,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诉患儿不拔针,不玩外露的接头,如果痛、痒告诉护士阿姨或者爸爸妈妈。4.2 常规护理:用生理盐水冲封管[1],每日接补液时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条索状;通管不畅时,观察有无小血栓阻塞,或有无脱管、折叠;观察固定的胶带、贴膜有无浮起、卷边、松脱,夹板四周皮肤有无破损或压疮,如有异常及时处置;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2]。4.3 日常维护: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婴幼儿可用干净小毛巾或宽松棉布袜子包套在留置针外,减轻家长担心患儿睡觉时翻身留置针有摩擦滑出的心理负担,冬天又起到保暖作用;留置针在头部时,哺乳、睡觉避免朝针侧;留置针在下肢时,抱孩子时一手穿过双垮把脚分开,睡时双腿间置小衣服、小软垫分开两脚,避免踢到留置针;告知年长儿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诱导婴幼儿留置针留置肢体减少拍打,避免过久站立或爬行;穿脱衣裤时先穿留置针侧肢体、先脱无留置针侧肢体;留置针留置肢体不下水.5 讨论
5.1 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多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以上提到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直接影响静 脉留置针使用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 操作水平外,还应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处理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合作,使留置针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绕庆华,之风,李宝丽.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中华护理杂2000;35(10):624 [2]经霁,阎秀兰,郭英,等.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更换时间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