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1981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告)
关于1981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
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2009年以来,审计署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加强了对中央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并对重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2009年9至10月,审计署组织对北京、内蒙 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17个省(区、市),以及铁道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在调查了解这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1770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211个政府核准或备案的社会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等情况。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据有关地区和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8月,17个省(区、市)、铁道部和2家电网公司共安排扩大内需政府投资项目115040个,计划总投资18 017.98亿元,已到位资金10 667.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55.71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资2950.09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建设单位自筹等社会投资5861.38亿元;已完成投资8354.92亿元。
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着力保增长、惠民生、促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发展势头企稳向好。17个省(区、市)在及时转批分解和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安排扩大内需地方政府投资项目26 588个,计划总投资9916.03亿元。政府扩大内需投资的安排及项目实施,带动了社会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据各地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至9月,17个省(区、市)在进出口总额大幅下滑(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去年同比负增长超过15%)的情况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8%。从17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看,2009年第一季度,有15个省(区、市)的GDP增速比2008年全年增速下滑,其中有11个省(市)增速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至第二季度末,这15个省(区、市)全部扭转了GDP增速下滑局面,17个省(区、市)中有12个省(区、市)GDP的增速超过了8%;至第三季度末,GDP累计增速超过8%的省份达到15个,其中有12个省(区、市)达到了两位数增长。
(二)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据17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2009年1至8月,共投入1444.25亿元用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等惠民支出;在扩大内需政府投资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资达5129.1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4.31%。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民生有了很大改善。1至9月,15个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保持在8%以上;建成廉租住房面积623.70万平方米,解决了240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2 003个,解决了1438.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基层卫生医疗体系项目3120个,购置医疗设备4.28万台,增设病床4.40万张;完成中学校舍改造75.25万平方米,改善了49.16万名学生的就学条件。
(三)就业和企业经营形势不断好转。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至8月,17个省(区、市)共安排92.34亿元用于职业培训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实行结构性减税、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1719.59亿元;审计调查的3家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增加对交通、城建、能源等重点领域的贷款,贷款投放量比年初新增29 965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38.87%。这些措施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2009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升,11个省(区、市)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据17个省(区、市)、铁道部和2家电网公司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共完成重大基础设施投资3384.51亿元,已建成公路7902条,新增公路里程5.34万公里;建成机场8个,年新增旅客吞吐量509.40万人次;234个在建的铁路投资项目建成后,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由2008年的8万公里增加到11万公里,电气化率、复线率均达到50%以上;完成城市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1028个,新增电网7.3万公里。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81个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1981个项目的审计调查情况表明,这些项目建设总体较为顺利,资金管理和使用总体情况较好,未发现重大违法和损失浪费问题,但也发现部分项目建设不完全符合国家环保及土地等政策要求,有的地方还存在用已完工项目申请政府投资补助、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
(一)53个项目不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占抽查项目总数的2.68%。其中:有39个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即开工建设;有10个项目未完全按照环评审批内容建设;有4个项目未进行环评验收即投入运行。
(二)140个项目占用或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占抽查项目总数的7.06%。其中:132个项目未经用地审批,建设单位占用或征用土地8.36万亩,其中耕地2.61万亩;8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超出审批面积违规占用或征用土地0.62万亩,其中耕地0.20万亩。
(三)137个项目未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改变建设规模、用途或降低建设标准,占抽查项目总数的7.74%。
(四)在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中,有90.07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尚未落实到位,占应配套资金总额的45.58%。
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有些地方用已完工项目申请政府投资补助,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的现象,合计金额12.48亿元,占抽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的0.43%。
对审计调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按国务院要求向各相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提出了整改建议,要求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三、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正在或已责成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将套取的资金及时追回,将挤占挪用的资金及时归还原渠道,对改变建设内容的项目及时研究并重新申报调整计划,同时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截至2009年10月底,已追回或归还被套取或挤占挪用的资金1.1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有11.87亿元已到位。如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挤占廉租住房补助专项资金4899万元的问题,佳木斯市政府已将资金归还原渠道;浙江省长兴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等4个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1521万元已全部到位。有的地方在追回被套取或挪用资金的同时,还处理了有关责任人员。如对广东省封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套取政府补助52.70万元的问题,该县纪委已立案调查,其中36.54万元已经追回;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村饮用水项目涉嫌转移资金121.74万元的问题,当地政府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分;对安徽省泾县、望江等10个区(县)挪用资金购置车辆的问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立即督促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了行政处分,截至10月20日,宿松、枞阳等5个县已取消了购车合同,望江、桐城等5个区(县)正在办理退车手续。
对其他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按照国务院要求进行整改,审计署将继续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并将整改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第二篇:【国家审计】10省[市]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审计调查结果
发文标题: 10省[市]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审计调查结果
发文文号: 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10号
发文部门: 审计署
发文时间: 2011-3-25 编辑时间: 2011-3-25 实施时间: 2011-3-25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政府审计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中国
发文内容:
2010年以来,审计署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并对重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2010年6月至9月,审计署对吉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陕西、南京、大连、宁波、青岛10省(市)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10省(市)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中央制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截至2010年6月,共安排中央投资项目36799个,计划投资总额3147.92亿元。同时,还及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力度,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管理,保证了中央投资项目总体顺利实施,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在10省(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府扩大内需投资的安排及项目实施,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10省(市)在及时转批分解和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安排地方扩大内需政府投资项目,带动了社会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向好势头。据各地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月至6月,10省(市)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均达10%以上,其中6个省(市)超过15%;10省(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均达10%以上,其中3个省(市)超过30%,6个省(市)为20%至30%,1个省(市)为13.4%。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企业经营形势不断好转。在扩大内需投资中,加大了用于职业培训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各地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2010年1月至6月,10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均达6%以上,其中7个省(市)在10%以上;10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均达10%以上;10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均达15%以上,其中5个省(市)在25%以上。
三是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总体建设较为顺利。据10省(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供的资料,截至2010年6月,发展改革委共安排10省(市)中央投资扩大内需项目36799个,计划总投资3147.9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89.59亿元,地方政府配套投资727.95亿元,银行贷款750.33亿元,建设单位自筹459.32亿元,其他资金220.73亿元。已到位建设资金2683.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68.21亿元,地方政府配套投资526.35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建设单位自筹等社会投资1288.6亿元,已完成投资2099.22亿元。
二、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从审计调查和重点抽查的情况看,相关部门和10省(市)能够履行项目管理职责,项目建设单位基本能够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资金使用管理总体情况较好,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等问题。
审计调查中也发现,10个省(市)共94个投资项目及项目执行单位存在执行国家政策规定不够严格、资金和建设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其中承担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相关单位66个(占10省市36799个中央投资扩大内需项目的0.18%)、地方投资项目5个、社会投资项目23个。审计署已依法向相关地区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发出审计意见,并抄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督促整改。有关地区已经和正在积极整改。具体情况是:
(一)18个项目建设或执行单位用已完工项目或主体工程已完工项目申请、使用虚假资料申报或多头申报等违规方式,获得中央投资13915万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已对上述项目采取收回资金或调整项目计划、加强监督管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等整改措施。
(二)46个项目执行国家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不够严格。其中9个负责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单位和21个社会投资项目存在未取得环境评价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越权审批或未按环评批复要求建设相关设施等问题;13个负责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单位、3个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2个社会投资项目违规占用土地8256.8亩,其中耕地2753.89亩。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已对上述项目采取专案调查处理、购建环保设施、补办用地和环评审批手续等整改措施。如海南省定安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对海南省国营南海农场违法占用农用地的行为,作出限期6个月改正及罚款63.4万元的处罚决定;南京市环境监察支队对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城市配送”项目未按环评报告书要求建设污水处理站问题进行了调查处理,目前项目单位正在按规定补办环保验收手续。
(三)35个项目建设的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其中31个负责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单位、1个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单位违反招投标规定;4个中央投资项目执行单位、1个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单位存在违法转包或违规分包问题。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已采取对项目业主单位进行处罚和责成项目业主单位加强项目管理等整改措施。
对其他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按照国务院要求进行整改。审计署将继续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并将适时向社会公告。
附件:1.违规申报获取中央投资单位及整改情况表.xls
2.执行国家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不够严格单位及整改情况表.xls
3.违反基本建设规定程序的项目及整改情况表.xls
第三篇:关于1981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署公告09年第14号)全文
关于1981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署公告09年第14号)全文
关于1981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
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2009年以来,审计署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加强了对中央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并对重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2009年9至10月,审计署组织对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17个省(区、市),以及铁道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在调查了解这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1770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211个政府核准或备案的社会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等情况。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据有关地区和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8月,17个省(区、市)、铁道部和2家电网公司共安排扩大内需政府投资项目115040个,计划总投资18 017.98亿元,已到位资金10 667.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55.71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资2950.09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建设单位自筹等社会投资5861.38亿元;已完成投资8354.92亿元。
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着力保增长、惠民生、促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发展势头企稳向好。17个省(区、市)在及时转批分解和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安排扩大内需地方政府投资项目26 588个,计划总投资9916.03亿元。政府扩大内需投资的安排及项目实施,带动了社会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据各地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至9月,17个省(区、市)在进出口总额大幅下滑(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去年同比负增长超过15%)的情况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8%。从17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看,2009年第一季度,有15个省(区、市)的GDP增速比2008年全年增速下滑,其中有11个省(市)增速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至第二季度末,这15个省(区、市)全部扭转了GDP增速下滑局面,17个省(区、市)中有12个省(区、市)GDP的增速超过了8%;至第三季度末,GDP累计增速超过8%的省份达到15个,其中有12个省(区、市)达到了两位数增长。
(二)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据17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2009年1至8月,共投入1444.25亿元用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等惠民支出;在扩大内需政府投资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资达5129.1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4.31%。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民生有了很大改善。1至9月,15个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保持在8%以上;建成廉租住房面积623.70万平方米,解决了240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2 003个,解决了1438.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基层卫生医疗体系项目3120个,购置医疗设备4.28万台,增设病床4.40万张;完成中学校舍改造75.25万平方米,改善了49.16万名学生的就学条件。
(三)就业和企业经营形势不断好转。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至8月,17个省(区、市)共安排92.34亿元用于职业培训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实行结构性减税、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1719.59亿元;审计调查的3家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增加对交通、城建、能源等重点领域的贷款,贷款投放量比年初新增29 965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38.87%。这些措施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2009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升,11个省(区、市)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据17个省(区、市)、铁道部和2家电网公司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共完成重大基础设施投资3384.51亿元,已建成公路7902条,新增公路里程5.34万公里;建成机场8个,年新增旅客吞吐量509.40万人次;234个在建的铁路投资项目建成后,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由2008年的8万公里增加到11万公里,电气化率、复线率均达到50%以上;完成城市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1028个,新增电网7.3万公里。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81个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1981个项目的审计调查情况表明,这些项目建设总体较为顺利,资金管理和使用总体情况较好,未发现重大违法和损失浪费问题,但也发现部分项目建设不完全符合国家环保及土地等政策要求,有的地方还存在用已完工项目申请政府投资补助、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
(一)53个项目不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占抽查项目总数的2.68%。其中:有39个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即开工建设;有10个项目未完全按照环评审批内容建设;有4个项目未进行环评验收即投入运行。
(二)140个项目占用或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不完备,占抽查项目总数的7.06%。其中:132个项目未经用地审批,建设单位占用或征用土地8.36万亩,其中耕地2.61万亩;8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超出审批面积违规占用或征用土地0.62万亩,其中耕地0.20万亩。
(三)137个项目未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改变建设规模、用途或降低建设标准,占抽查项目总数的7.74%。
(四)在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中,有90.07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尚未落实到位,占应配套资金总额的45.58%。
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有些地方用已完工项目申请政府投资补助,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的现象,合计金额12.48亿元,占抽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的0.43%。
对审计调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按国务院要求向各相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提出了整改建议,要求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三、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正在或已责成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将套取的资金及时追回,将挤占挪用的资金及时归还原渠道,对改变建设内容的项目及时研究并重新申报调整计划,同时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截至2009年10月底,已追回或归还被套取或挤占挪用的资金1.1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有11.87亿元已到位。如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挤占廉租住房补助专项资金4899万元的问题,佳木斯市政府已将资金归还原渠道;浙江省长兴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等4个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1521万元已全部到位。有的地方在追回被套取或挪用资金的同时,还处理了有关责任人员。如对广东省封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套取政府补助52.70万元的问题,该县纪委已立案调查,其中36.54万元已经追回;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村饮用水项目涉嫌转移资金121.74万元的问题,当地政府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分;对安徽省泾县、望江等10个区(县)挪用资金购置车辆的问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立即督促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了行政处分,截至10月20日,宿松、枞阳等5个县已取消了购车合同,望江、桐城等5个区(县)正在办理退车手续。
对其他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按照国务院要求进行整改,审计署将继续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并将整改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第四篇: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告)
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 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告)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要求加大整改和处理力度,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财政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预防财政 违法违纪行为的长效机制,并将整改和处理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务院十分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温家宝总理7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要求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抓好整改工作,不断推进制度建设,逐步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各被审计单位认真进行整改,截至2009年11月底,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34亿元,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125项;审计发现的119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31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9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现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公告如下: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中央预算管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1.关于财政部对以前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支出净结余541.19亿元未及时清理的问题。财政部已报经国务院同意,将上述支出净结余全部清理并安排使用。
2.关于中央部门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的问题。财政部在2010年部门预算基本支出政府采购预算表中增加了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等分类,并要求中央单位对项目支出预算表中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要编制详细的政府采购计划,为逐步细化政府采购预算创造条件。
3.关于预算偿债基金41.27亿元未冲销的问题,财政部将减少国债发行,同时冲减预算偿债基金,并取消这一会计科目;关于收缴的药品收支结余1513.29万元未安排使用的问题,财政部已将结余资金安排使用,并将2009年6月30日以后的利息收入上缴中央金库。
4.关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还贷准备金余额折合人民币551.91亿元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财政部将在报送给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草案中增加“还贷准备金收支情况表”,具体反映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还贷准备金收支情况,并将还贷准备金增值收益净额纳入预算管理;关于收回的国债转贷资金本息余额225.89亿元未及时缴入国库的问题,财政部拟每年分两次将资金上缴中央金库:每年2月底前,将列入当年债务预算、已确认本息的上年回收资金,上缴中央金库;每年6月底,待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上一年终结算确认后,将剩余资金上缴中央金库。
5.关于中央财政安排的救灾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方式不利于统筹使用的问题。财政部拟在现行管理体制框架下,研究建立新形势下防灾减灾资金管理机制,并加大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各业务司的工作协调力度,切实发挥减灾救灾工作的整体合力。
6.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结余123.71亿元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财政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起草了《关于就业补助资金结余情况及下一步整改措施的报告》,并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研究分析就业专项资金结余问题的工作方案;二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力度的通知》、《关于建立就业资金统计月报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就业专项资金统计月报制度,加强资金拨付和预算执行管理,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努力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财政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并研究完善资金分配考核制度。
7.关于发展改革委向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的3个项目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全部得到整改,其中“甘肃石羊河流域西营河专用输水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已得到发展改革委的批复;“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铸锻基地及大型铸锻件自主化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得到环境保护部的批复;“北方重工集团大型装备产业升级项目”已按评审意见补充了相关资料。同时,发展改革委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提前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规定,手续和材料不完备的项目不得列入投资计划。
8.关于部分项目投资完成率低和已到位资金闲置的问题。发展改革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针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问题,向有关地方发出通知,要求逐一调度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基本完成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建设;二是针对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并赴各地进行督导,要求加快落实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二)国税部门税收征管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税务总局及各省级国税局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整改工作。税务总局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并加大督查和审计力度,切实保障严格依法征税。对部分县级国税局违规提前或延期征税、多征税款的问题,相关地方和单位正积极进行整改。对不符合条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问题,有关税务机关对这些企业已停止执行优惠政策,追缴税款,并追究了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环保不达标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问题,税务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对消费税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和《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改进了白酒消费税制度,并会同财政部、烟草局对烟产品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三)财政体制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财政部和有关地方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关于“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和“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财政部拟结合新形势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财力变化以及 转移支付运行情况,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办法,提高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力度,进一步推进地区间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对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在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报方面,财政部已开始测算2010年中央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确保按要求提前通知地方,进一步提高预算编报的完整性。在土地出让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方面,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监察部和审计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未落实到位的市县限期整改,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对已收缴的土地出让收入,要及时从非税收入汇缴专户划转地方国库,省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要汇总编制本地区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在开发区预算管理方面,财政部拟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开发区预算的编列方式。
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这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共计45.17亿元,已整改31.66亿元,占70%。主要是:
(一)关于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14.83亿元的问题。已通过归还原资金渠道、上缴中央财政和规范管理等方式整改11.91亿元,占80%;对其他问题,相关单位已制定整改措施,正在落实中。
(二)关于多报多领财政资金3668万元的问题。已通过上缴财政或缴入上级部门统一管理等方式全部整改。
(三)关于违规收费6.22亿元的问题,已通过停止违规收费、补办收费报批手续等方式整改3.99亿元,占64%;关于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9.08亿元的问题,已通过上缴中央财政或报财政部调整预算等方式整改15.33亿元,占80%。对其他问题,相关单位已制定整改措施,正在落实中。
(四)关于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中央部门高度重视,有17个部门组建了会议费清查小组,清理会议支出,收回存放账外和被侵占的资金,将挤占挪用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各相关部门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审计查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计划和审批制度,建立了量化管理机制,对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实行全过程监督。有的部门还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强化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五)关于20个中央部门2008年决算(草案)中少计收入、结余和资产共计16.71亿元的问题。这20个部门已通过调整决算及有关账务等方式整改15.76亿元,占94%。其 余9489.84万元涉及少计固定资产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组织清理,待核实无误后再调整账务。
(六)关于“部门工作安排与部门预算安排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部分部门预算年初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影响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问题。中央各部门表示,将在下的预算编制中改进方式方法,项目申报前要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核;逐步理顺预算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对所属单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内部预算的审核效率。
三、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三峡总公司及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把落实整改与加强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工程计量和合同管理。对部分项目投资控制不到位的问题,三峡总公司已于2009年初编制完成溪洛渡水电站单项工程执行概算,计划于2009年内编制完成总执行概算,并表示将按投资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加强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和目标管理。对招投标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三峡总公司修订了《中国三峡总公司招标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招标规划、招标文件编审、评标专家组成、分包管理、评标标准和关联交易管理等工作,并加强了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检查,由招标、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共同组织对下属公司、职能部门的招标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对超出国家标准收取招标代理费的问题,三峡总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内部关联交易行为和关联价格定价机制,按分类指导原则颁布了有关招标代理等内部关联交易价格的定价标准和办法。
(二)电力建设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对电力建设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关于部分项目未批先建的问题,有关地方正在按照要求补办项目核准手续。关于违规征占土地的问题,国土资源部根据审计提供的资料,正在进行专项调查,有关地方正在向国土资源部补办手续。关于少征、漏征差别电价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和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规范电能交易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电价征收工作,有关地方正在按照通知要求清理优惠电价政策。
(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水利部十分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督促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进行整改,通报批评了问题严重的部分项目单位,要求必须在主汛期前整改涉及渡汛安全的问题,以消除隐患。对延长工期的问题,有关单位采取措施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截至2009年10 月底,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目标任务的6000多座水库,除个别大型水库需按计划跨施工外,其他项目可在2010年底前完工。对162座因擅自减少或变更部分主体工程等存在质量缺陷或安全隐患的水库,有关地方政府已整修或重建了127座,其余35座水库在2010年汛期到来前可全部完成整修或重建工作。对一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相关地方和单位已收回被侵占、出借或挪用的资金1.68亿元,处罚项目法人12家、施工企业43家、监理单位15家和设计单位5家,处理责任人67人,并进一步完善了招标代理、项目法人、施工和监理等制度。
四、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机关和各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全部整改了审计指出的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570多项制度规定。
五、重点资金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城市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教育部、财政部和有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全国城市基础教育财务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19个城市通报了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的地区还对审计调查未涉及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建立了整改工作督查制度。截至2009年11月底,违规收取的择校等费用已退还学生或上缴财政3.84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76%;违规统筹和挤占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10.93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60%;滞留资金已安排使用23.41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96%;化解学校债务8.44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40%。同时,还对31名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党纪政纪处分。其他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违规资金已用于项目建设或学校日常支出,一时无法退还,滞留的经费需要逐步安排消化,学校偿债资金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统筹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地方都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
(二)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认真研究完善政策制度,督促地方整改。财政部按照国务院要求,迅速向10省(区、市)逐类逐项核实问题,下发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并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了处理。10省(区、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改。对财政支农投入未达到要求比例和部分项目建设未达到设计要求或预期目标的问题,相关地方制定了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相关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截至2009年 10月底,违规使用的26.93亿元支农资金,已整改26.37亿元,占违规资金总额的98%,其中挪用5837.4万元建房买车的问题已全部纠正。
(三)种粮农民补贴资金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根据审计调查情况,财政部加强了对良种补贴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良种补贴政策执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论证,制定了《2009年中央财政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及《中央财政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中央财政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非种粮或非耕种土地享受补贴、已种粮土地应得未得补贴及资金拨付不及时的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已责成财政、农业等部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补贴资金发放给应享受补贴的种粮农民。截至2009年10月底,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已基本得到整改。
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关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部分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项目100%开工建设、地方配套资金100%落实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确保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用于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对达不到“三个百分之百”考核目标的,将调减或暂停安排中央投资。有关地方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资金落实和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有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未落实到位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提出了改进措施。
七、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逐项加以整改。对水污染防治措施在部分地区未能完全落实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截至2009年10月底,环渤海地区未按计划开工建设的23座污水处理厂中,有22座已开工建设,另1座因企业已采取节水环保等措施不需要再建设;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15个经济开发区中,有14个已开工建设;海洋局封闭了7个超期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对水污染防治资金征收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9省(区、市)对无故拖欠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的企业和单位依法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三河三湖”流域13省(区、市)已追回少征、套取、挪用和截留水污染防治资金20亿元;环渤海地区13个城市已追回少征和违规使用水污染防治资金1.58亿元。各地政府还将环保机构经费全部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以杜绝挤占、挪用问题再次发生。对41户中央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问题,相关企业正在采取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改造等措施,确保按时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八、金融机构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关于“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和“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等问题,6家银行已全部整改;关于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106.9亿元贷款的问题,6家银行已收回或整改74.55亿元。这些银行还从体制、机制和流程等方面深入查找违规原因,认真清理和修订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公司治理。
九、企业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关于多计、少计利润和资产的问题,13户企业已全部整改。关于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63.72亿元的问题,有关企业正在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初步确认有28.42亿元损失已无法追回。13户企业还建立健全了360项财务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加强了财务管理,规范了决策程序。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
十、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落实情况
对审计提出的五条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和改进了管理。
(一)关于“尽快修订预算法,推进财政管理的统一完整和公开透明”的意见。财政部表示,有关部门已成立预算法修改起草小组,积极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对审计提出的意见,有关方面正在认真研究,将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予以体现和落实。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切实推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的意见。财政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实行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改革,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相结合的机制,强化财政拨款专项结余和净资金结余管理,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二是继续推进预算公开,初步建立起财政预算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公开了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中央财政报送全国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数量2009年达到95家,2010年将达到99家,基本上涵盖了国务院所有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并加强对地方预算公开的指导。中央各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和审核工作,强化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和管理,努力建立规范预算执行的长效机制。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和监督,确保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的意见。财政部表示,已于2009年9月上旬完成30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踪检查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督促地方严格按规定使用资金。发展改革委派出专项稽查组,赴各地检 查新增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开工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宏观调控效果。
(四)关于“加强金融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的政策措施,完善了反洗钱合作机制;建立了金融风险监测周报制度,积极推进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注重加强不同监管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改进和完善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交叉性金融业务及产品的监管政策,完善金融信息共享制度。
(五)关于“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意见。各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预算和财务公开,同时不断强化内部监督,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特别是加强了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并严格责任追究。
第五篇:台州市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最终版]
台州市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二○一四年十二月九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台州市审计局组织三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近三年(2011-2013年)台州市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现将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
(一)市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1、椒江组团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椒南污水系统。椒南污水系统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椒江东部岩头十塘处,总用地面积25.45公顷,由台州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州水处理公司)负责建设、运营。项目分二期实施完成,其中:一期处理规模5万吨/日,2004年投产,投资额为17950万元;二期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另建成处理5万吨/日的中水回用工程。2010年投产,目前已暂估入账的投资额为30571万元。
截止2013年底,椒南污水系统已纳入台州水处理公司处理的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主干管共有5支:北线、南线、滨海和开发大道污水管,以及化工污水专管。管线总长74.78公里(不包括二、三级管网)。
椒北污水系统。在建的椒江前所污水处理厂位于沿海工业功能区块东南部,用地面积5.14公顷,概算投资9390万元,由椒江前所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建设规模1.95万吨/日。目前已完成土建主体工程的施工,截止2013年底,完成投资6396万元。
椒北污水系统批准污水管网总长约84.57公里,泵站5个,概算投资16415万元。目前已完成管线及泵站项目的招投标工作,项目正在施工中。
2、黄岩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黄岩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总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投资20779万元(其中院桥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投资,金额8329万元);泵站13座(已建成10座、在建3座),投资17100万元;管网投资21350万元。
黄岩污水处理厂:工程于1997年开建,2001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2009年10月实行TOT运营,经营权以15000万元转让给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期限30年。
院桥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项目投资人北控环保。2009年底启动建设,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95万吨,于2013年3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宁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标准为日处理废水500吨,于2010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行。
3、路桥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情况。
路桥区已建成路桥城区和滨海两座污水处理厂。路桥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9万吨(一期4万吨/日,二期5万吨/日),位于路南张李村,占地136亩,共设有污水提升泵站7座,配套管网417.5公里,路桥污水一、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
路桥滨海污水处理厂2009年开工建设,日处理规模1.95万吨,位于金清镇十塘,占地49亩,主要服务金清、蓬街以及金属再生园区,共设有污水提升泵站2座,配套管网78.5公里,路桥滨海污水处理项目计划总投资2.35亿元。
路桥区截至2013年末,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完成投资19638万元,泵站9座,投资3564万元,配套管网完成投资49453万元。
综上,至2013年底台州市区累计完成污水处理工程投资额30.5亿元。具体见下表:
(二)污水处理工程运营财务有关情况
椒江区:2011—2013年,台州水处理公司收入16133万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1316万元),运营成本2422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028万元,财务费用4147万元),三年累计亏损8092万元。截止2013年12月末,资产总计55762万元,负债合计5386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2595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902万元,资产负债率达97%。三年污水处理成本共计24225万元,共处理11990万吨污水,吨污水处理成本为2.02元。
黄岩区:2011—2013年黄岩污水公司三年累计亏损5288万元(主要是黄岩污水处理厂固定资产折旧和泵站电费支出)。2013年底,黄岩区污水处理工程银行贷款18000万元。黄岩污水处理厂2011—2013年共处理污水7400万吨,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为1.82元(未包括泵站和管网的固定资产折旧)。路桥区:2011—2013年,路桥污水公司营运收入总计15122 万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8613 万元),营运支出总计21652万元,三年累计亏损6530万元。2013年底,路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包括滨海污水公司)资产总额78950万元,负债总额50603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8347万元,资产负债率达64%。路桥区污水处理工程银行贷款18743万元,国债转贷资金6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7400万元,企业债券资金5141万元。2011—2013年共处理污水8064万吨。2013,路桥污水处理总成本5872万元,全年处理污水2941吨,吨污水处理成本2.00 元。
(三)中水回用工程有关情况
椒江区中水回用项目于2007年报批立项,概算投资1743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曝气生物滤池、转盘过滤池、中水池、出水泵房及22.5公里用水干管,2010年投入使用。中水至今尚未正常回用,减排未经环保部门认可,也未进行中水处理量统计;黄岩区中水回用工程有计划,但未实施;路桥中水回用项目为台州市路桥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项目的子项目,规模为3万吨/日的再生水出水量,用地面积37亩,投资概算7365万元。路桥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总项目于2007 年5月开工,但由于存在批复的中水项目用地农转用指标未落实,中水回用子项目未建设。
二、审计调查评价意见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按照台州市区“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污水泵站和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快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要求,椒江、黄岩、路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不断加大建设运营经费的投入,逐步完善配套城市排污管网,为污水处理项目的顺利运营提供了保障。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基本安全稳定运行,报表反映,2011—2013年,市区共处理污水27454万吨,共削减COD(化学需氧量)86574吨、氨氮7368吨。改善了市区水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海河水体变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是,审计也发现在污水工程投资建设管理、资金筹集使用、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相关单位予以重视并纠正。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雨污分流不彻底。一方面,市区街道一些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存在污、雨水不分现象,城区部分旧小区和城中村尚未实现雨污分流,一些已实施雨污分流的小区也因居民生活习惯问题,未能真正做到雨污分流。另一方面,近年来沿河截污力度加大,封堵了沿河排水口,雨水合流管直接进入城市污水干管,特别是大雨天,调节不当,加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椒南污水处理厂的报表反映,2013年8月、9月、10月,分别有11天、10天、12天的日处理量超出15万吨/日的设计能力,2013年12月16日(暴雨天)进水量甚至高达20.07万吨。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河道补给雨水的能力降低;大雨天污水处理厂超负荷生产。
2.污水收集率不高。截止2013年底,椒南片尚有洪家、下陈、三甲、葭沚街道东山片等部分片区的污水收集未统一纳入污水管网,部分管网年久失修、存在渗漏,部分企业也存在偷排现象,导致污水收集率不高,台州水处理公司日常污水处理量不足,影响减排指标完成,也影响“五水共治”效果。报表反映,2013年1月至5月,椒南污水处理厂日平均污水处理量为9.78万吨,为15万吨/日设计能力的65%。不考虑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网及管网渗漏等因素,根据椒南片同期日平均自来水供水量16.67万吨/日,按通常的排污量为供水量的80%估算,日平均污水量应为13.33万吨/日,实际日平均污水处理量为9.78万吨,污水收集率约为73%。
黄岩老城区普遍未实施雨污分流、部分管网老化、支线管网不够完善,导致污水收集率不高。自来水公司数据反映2011—2013年供水总量分别为13913万吨,按通常的排污量为供水量的80%估算,污水量为11130万吨,而同期污水处理量为7400万立方米,污水收集率约为66%。
污水收集率低,导致污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剩余,效率不高。3.中水回用项目未发挥应有效益。椒江区中水回用项目系省内率先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中水回用工程,2010年投入使用,投资额1.7亿元。一方面,设计考虑中水的源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实际中水的源水包含了化工废水,处理后的中水色度较高,水质也不合规,造成中水未能按原设计方案作为化工区企业用水;另一方面,设计中水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标准,其中的COD、BOD等主要指标均高于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四类水排放标准,不能直接排入河道作为补给用水,也不能作为居民非生活用水、园林绿化用水。目前仅向新农化工、华南制药、洋垃圾拆解场等对水质要求较低的几家企业供应少量中水。椒江区中水回用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差,大量的资金投入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4.污水处理工程资产管理不到位。污水管网建设主体较多,涉及各道路建设临时指挥部、市政工程管理处、截污指挥部,椒南排污系统的建设还涉及到椒江区与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台州经济开发区之间的衔接等,椒江区反映大量的污水管线资产建成后未移交给台州水处理公司,没有一个部门或单位能完整提供全区一、二级污水管网的底数,资产分散管理,未能有效整合,影响污水管网运行的一体性。
路桥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08年底运行,相关泵站及管线建安投资10663万元;二期三级管线建安投资3287万元。滨海污水处理厂于2013年4月运行,建安投资11800万元。因未进行综合验收,使得财务竣工决算迟迟未办理,已投入使用的资产,未结转固定资产,污水处理厂及泵站未取得产权证。
5.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不到位。路桥区污水二期三级2013一、二标段管网工程中标单位分别为台州市泰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伟星建设有限公司,中标价均约800万元。截至2013年底,已分别支付工程进度款231.20万元、223万元。因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导致无法通过会审,未能办理工程质量受监手续和施工许可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擅自更换管材的品牌,审计指出后,建设单位已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作出了相应处理及经济处罚,收回与合同品牌管材的价格差额。
(二)建设资金筹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非债务性资金投入不足,国有污水处理企业亏损严重。据报表反映,2013年底,台州水处理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7%,银行贷款余额32595万元,项目建设的资本金未足额到位。路桥污水公司银行贷款和债券余额36693万元,黄岩污水公司银行贷款余额18000万元,各区污水处理工程债务较重,非债务性资金投入不足;台州水处理公司2011-2013年累计亏损8092万元,其中三年支付的贷款利息就有4147万元,黄岩污水公司2011-2013年累计亏损5288万元,路桥污水公司2011-2013年累计亏损6530万元。三区国有的污水处理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台州水处理公司将资不抵债,严重制约和影响污水处理工程的正常运营。2.路桥各镇(街道)对三级管网建设投入未落实。路桥区发改部门批复敷设具备实施条件的三级管网106.59km,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为7042万元,区财政和各镇(街道)各承担50%建设费用。截至2013年底,实际敷设完成二期三级截污管网66.54公里,完成投资(财务支出数)3589万元,8个镇(街道)应负担的建设费用为1594万元,而实际上镇(街道)一级没有到位任何资金。镇(街道)一级对污水处理工程投入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效投资没有激发出来。
(三)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黄岩污水处理厂污泥没有妥善处置,存隐患。黄岩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是运至椒江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或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账面反映2013污泥处置支出7.51万元(其中污泥处置及运输费4.61万元),该厂一年污泥产量有近1.5万吨,支付污泥处置的费用远远低于按测算运输到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费用54万元(如交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处理费用将超过150万元)。污泥未按处置方案处置,存违规处置的嫌疑。污泥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大量散失,污染物管理失控,将会引发次生环保事故和其他管理问题。
四、审计处理及审计整改情况 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三区审计局已依法出具了审计调查报告。各被审计单位具体整改情况由其向社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