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

时间:2019-05-15 02: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

第一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

《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

施行(附答记者问)

《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

2016-12-08 梁蓬飞 黎云 等 中部战区

中部战区

微信号 jfjbbjjq

功能介绍 解放军报社中部战区分社,前身是解放军报社北京军区分社,担负着战区机关及所属部队的军事新闻宣传报道任务。由我分社主办的中部战区网(http://zb.81.cn)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在互联网上唯一官方网站。

《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黎云、朱玉明)记者从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了解到,《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对落实实战化军事训练提出刚性措施、作出硬性规范。这些硬性规范的主要内容有10个方面:

深刻领会实战化军事训练内涵要求,明确实战化军事训练就是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进行的训练,必须贯穿军事训练全过程各领域;

切实履行党委抓训主体责任,坚持军事训练中心地位不动摇; 把“三情”研究和战法创新作为军事训练的基础工程,依据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开展训练;

坚持以联为纲抓实训练,以联合训练牵引军兵种训练、以军兵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

扭住指挥员训练这个关键,切实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打仗能力;

始终把真难严实贯穿全程,对组织战役战术训练、“三实”训练、夜间训练、险难课目等训练作出明确规范;

落实各级组训任教责任,坚持主官任教、按级任教,上级训下级、主官训副职、首长训机关;

创设实战化军事训练保障条件,明确了器材保障、模拟蓝军、场地设施、作战实验室建设新的规范;

强势开展训练打假治虚,针对训练作风不实问题,提出了明令禁止的若干事项,细化了具体落实标准;

牢固树立奖惩问责鲜明导向,实行训练成绩“一票否决”,对违反训练规定的严肃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规定》的出台,是对全军实战化军事训练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必将进一步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热潮。下一步,将抓好学习理解,逐条对照落实,坚持领导和机关带头,强化执纪监督,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上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进行剖析解决,建立起长效督查机制,推动《规定》在全军落地生根。推动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入发展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领导就贯彻落实《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答解放军报记者问■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刘一伟

经习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日前颁发了《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落实实战化军事训练提出刚性措施、作出硬性规范。为便于全军和武警部队深刻领会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意图,抓好《规定》贯彻落实,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解放军报记者专访了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领导。

认清重大意义,凝聚实战化练兵的强大动力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军目标有力引领下,全军上下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持续纠正训风演风考风,树起了真打实备的鲜明导向。当前,部队练兵打仗氛围越来越浓,中央军委颁发这一《规定》,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我理解,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是强军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和军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化练兵打仗思想,落实真难严实要求,持续推进训练与实战一体化,演兵场年年都有新气象。但总的看,与习主席期望和实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军委出台《规定》,抓住了部队反映强烈、当下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拿出了硬措施,立起了硬规矩。这是贯彻习主席锲而不舍抓实战化军事训练重要指示、践行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纠治不实训风的有力抓手,是解决实战化军事训练现实问题、深化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法规牵引。习主席对军事训练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军事训练就是抓实战化,严肃指出军事训练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明确要求“军委要好好梳理一下与实战化要求不符的问题,逐一推进解决”,为部队实战实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主席对实战化念之再三,就是因为部分官兵对实战化理解不深、落得不实,认识和行动与实战要求明显不符。军委出台《规定》,直指这些问题,围绕军事训练的重要环节、主要活动,提出了刚性标准,划出了行为红线,明确了问责办法,立起了实训规范,必将推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军委强力推动正风肃纪、正本清源,深入人心、反响强烈。两年来,全军因违规饮酒、公车私用等被撤降职、受处分的不少,形成了强大震慑。但反观训练领域,因为训练作风不扎实、成绩不合格、任务不落实等受到处理的却很少。这次出台《规定》,就是要向训练领域不实之风开刀,把训练纪律严起来、训练作风实起来、训练威信树起来,营造真打实练、真抓实干的良好生态。把握精髓要义,立起实战化训练的刚性标准问:我们注意到《规定》篇幅不长,却立起了很多硬杠杠。比如,明确党委抓训主体责任、实行军事训练一票否决制、指挥员不得以指导训练代替自身训练、优先保障联合训练落实,等等。学习理解《规定》,应注意把握哪些重点问题? ■答: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实战化军事训练内涵要求。我们通过调研感到,全军对什么是实战化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规定》明确,实战化军事训练就是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进行的训练,是军事训练的基本要求,是推进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全军必须把实战化贯穿渗透于军事训练全过程各领域。我们落实《规定》,要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深刻把握实战化本质,始终用现代战争理念和打仗要求审视练兵思想和行为,进入训练指导、训练筹划和训练实施,使训练所有活动都从实战要求出发,防止将实战化当作某一类训练活动来开展。

(二)切实履行党委抓训主体责任。从今年训练监察情况看,不少单位党委议训制度落实不到位,党委抓训的统筹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好,训练时间成了“唐僧肉”,训练绩效难成硬杠杠。《规定》重申,各级党委必须端正训练指导思想,坚持军事训练中心地位不动摇,使组织领导训练成为主课主业、形成工作常态,确保工作“准星”始终对准打仗“靶心”。

(三)把“三情”研究和战法创新作为军事训练的基础工程。《规定》强调,必须依据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开展训练,建立动态更新的数据库;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大力开展战法创新,使军事训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贴近实战。我们要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适应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发展变化,坚决克服战法研究一厢情愿、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等问题。

(四)坚持以联为纲抓实训练。新的领导指挥体制为联战联训创造了条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机制。《规定》要求,实战化军事训练必须坚持以联合训练牵引军兵种训练、以军兵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军兵种、战区军种优先安排参加联合训练的兵力、时间和保障。我们必须着眼联合作战需求,强化战训一致思想,遵从基于任务的联合训练与基于能力的军兵种训练相互衔接的思想,构建“军委统一领导、归口统筹、分工负责”的训练管理模式,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军事训练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联合训练和军兵种训练有效落实。

(五)扭住指挥员训练这个关键。习主席对加强指挥员训练高度重视,严肃指出指挥员“五个不会”问题,强调以超常措施加快培养联合作战指挥和参谋人才。《规定》专门对指挥员训练的内容重点、训练方式、考核评定等作出具体明确。我们要始终突出指挥员这个关键少数,加强联合作战指挥素质培养,加大新型指挥技能训练和指挥谋略训练,常态落实指挥员训练水平考评鉴定,切实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打仗能力。

(六)始终把真难严实贯穿全程。针对训练中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问题,《规定》对组织战役战术训练程序步骤作出明确规范,对组织现代夜战夜训和考比拉提出明确要求,规定检验性演习一律采取对抗方式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演练,严格落实大纲规定的飞行、跳伞、爆破、潜水、实弹等险难课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训练难度强度,不减训练内容、不少程序步骤、不降标准条件,切实把部队练强练过硬。

(七)落实各级组训任教责任。上级教下级、官教兵、兵教兵,是我军的练兵传统,但这一好传统在有的单位有所淡化。《规定》强调,各级必须严格落实组训任教责任,坚持主官任教、按级任教,上级训下级、主官训副职、首长训机关。各级领导尤其是单位主官,要切实提高训练教学水平,担当起拟制计划、授课讲解、示教示范、演练执导、考核评估的责任。

(八)创设实战化军事训练保障条件。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对训练保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明确了器材保障、模拟蓝军、场地设施、作战实验室建设新的规范,强调发挥军民融合优势、依靠引进先进技术降低保障成本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走统一规划、集约配置、分建共享的路子,科学调配全军训练资源,用好先进技术推进军民融合式保障,努力提高军事训练保障综合效益。

(九)强势开展训练打假治虚。《规定》针对训练作风不实问题,提出了明令禁止的若干事项,细化了具体落实标准。我们一定要防止以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的准备,摒弃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拿出正风反腐的勇气,借鉴打虎拍蝇的做法,敢担当、不留情,对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假把式见到就批、露头就打。

(十)牢固树立奖惩问责鲜明导向。《规定》明确,实行训练成绩“一票否决”,成绩达不到优良的不得在综合性表彰奖励中评先评优、不得选拔任用,无故未完成军事训练任务、弄虚作假等情形,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有关责任人要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落实《规定》既要大张旗鼓地奖励训练先进,又要敢抓反面典型,真正树起“训练好的吃香、训练差的受罚”的鲜明导向。

扭住关键环节,找准落实《规定》的实践路径问:《规定》的出台,是对实战化军事训练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必将进一步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热潮。推动《规定》落地见效,我们要扭住哪些关键环节?

■答: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用抓中央“八项规定”和军委“十项规定”落实的力度,推动《规定》在全军落地生根。首要是抓好学习理解。把学习贯彻《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事训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深入学习习主席关于实战化军事训练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上来;与研究把握作战训练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切实把贯彻落实《规定》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实战实训的思路举措;与研究解决本单位军事训练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规定》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练兵备战的自觉行动。

核心是逐条对照落实。团以上单位应当组织专题议训,认真分析本单位军事训练形势,逐条进行对照检讨,深入剖析问题症结,切实搞清实战化军事训练的内容重点和方法要求;各专业各领域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特点,逐条细化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任务和标准要求;各部队应当结合本部队实际,从广大官兵习以为常、习非为是的问题入手,一件事一件事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推动《规定》落实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根本是领导和机关带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官要坚持把抓训作为主责主业、主官工程,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落实,确立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各级机关要模范遵守《规定》,严格依据《规定》检查指导训练,不另搞一套、不干扰正常训练秩序,切实为部队做好样子、立好标杆。

关键是强化执纪监督。新体制下,我军在训练领域专门设立监察体系,就是要建立起长效督查机制,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改变“重部署轻落实”的状况。我们要加大党委和领导对本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监察监督制度机制,形成督导落实合力,严肃追责问责,发挥好监察监督的震慑作用,确保《规定》有力执行、有序推进、有效落实。您可能还喜欢:军改这一年,习主席授过的旗(附视频)什么是战区主战,五大战区司令员为你解答

军改一年:《子夜出发》 微视频隐藏大变革 军改一周年,小兵世界大变样

中部战区组织指挥所演习立起联合指挥实战化标杆 中部战区各部队广大官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部战区党委机关参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关注该公众号

第二篇:税收票证管理办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税收票证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8号

《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1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第1 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

2013年2月25日

税收票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安全完整,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适应税收信息化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和税收票证印制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印制、使用、管理税收票证,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税收票证,是指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法规,代征代售人按照委托协议,征收税款、基金、费、滞纳金、罚没款等各项收入(以下统称税款)的过程中,开具的收款、退款和缴库凭证。税收票证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或者收取退还税款的法定证明。

税收票证包括纸质形式和数据电文形式。数据电文税收票证是指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办理税款的征收缴库、退库时,向银行、国库发送的电子缴款、退款信息。

第四条 国家积极推广以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为依托的数据电文税收票证的使用工作。

第五条 税务机关、代征代售人征收税款时应当开具税收票证。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完成税款的缴纳或者退还后,纳税人需要纸质税收票证的,税务机关应当开具。

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时,纳税人要求扣缴义务人开具税收票证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开具。

第六条 税收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税收票证号码、征收单位名称、开具日期、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税种(费、基金、罚没款)、金额、所属时期等。

第七条 纸质税收票证的基本联次包括收据联、存根联、报查联。收据联交纳税人作完税凭证;存根联由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留存;报查联由税务机关做会计凭证或备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票证管理情况,确定除收据联以外的税收票证启用联次。

第八条 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负责全国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

(一)设计和确定税收票证的种类、适用范围、联次、内容、式样及规格;

(二)设计和确定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种类、适用范围、式样及规格;

(三)印制、保管、发运需要全国统一印制的税收票证,刻制需要全国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专用章戳;

(四)确定税收票证管理的机构、岗位和职责;

(五)组织、指导和推广税收票证信息化工作;

(六)组织全国税收票证检查工作;

(七)其他全国性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第九条 省以下税务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

(一)负责本级权限范围内的税收票证印制、领发、保管、开具、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交回、损失核销、移交、核算、归档、审核、检查、销毁等工作;

(二)指导和监督下级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三)组织、指导、具体实施税收票证信息化工作;

(四)组织税收票证检查工作;

(五)其他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第十条 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人在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税款以及代售印花税票过程中应当做好税收票证的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

(一)妥善保管从税务机关领取的税收票证,并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建立、报送和保管税收票证账簿及有关资料;

(二)为纳税人开具并交付税收票证;

(三)按时解缴税款、结报缴销税收票证;

(四)其他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的收入规划核算部门主管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设立主管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的机构;省、市(不含县级市,下同)、县税务机关收入规划核算部门应当设置税收票证管理岗位并配备专职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直接向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发放税收票证并办理结报缴销等工作的征收分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等机构(以下简称基层税务机关)应当设置税收票证管理岗位,由税收会计负责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税收票证管理岗位和税收票证开具(含印花税票销售)岗位应当分设,不得一人多岗。

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应当由专人负责税收票证管理工作。

第二章 种类和适用范围

第十二条 税收票证包括税收缴款书、税收收入退还书、税收完税证明、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印花税专用税收票证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税收票证。

第十三条 税收缴款书是纳税人据以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以及代征代售人据以征收、汇总税款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一)《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专用)》。由纳税人、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向银行传递,通过银行划缴税款(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除外)到国库时使用的纸质税收票证。其适用范围是:

1.纳税人自行填开或税务机关开具,纳税人据以在银行柜面办理缴税(转账或现金),由银行将税款缴入国库;

2.税务机关收取现金税款、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代征代售人代征税款后开具,据以在银行柜面办理税款汇总缴入国库;

3.税务机关开具,据以办理“待缴库税款”账户款项缴入国库。

(二)《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纳税人以现金、刷卡(未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方式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时,由税务机关开具并交付纳税人的纸质税收票证。代征人代征税款时,也应开具本缴款书并交付纳税人。为方便流动性零散税收的征收管理,本缴款书可以在票面印有固定金额,具体面额种类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但是,单种面额不得超过一百元。

(三)《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时开具并交付纳税人的纸质税收票证。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已经向纳税人开具了税法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记载完税情况的其他凭证的,可不再开具本缴款书。

(四)《税收电子缴款书》。税务机关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的电子缴款信息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发送给银行,银行据以划缴税款到国库时,由税收征管系统生成的数据电文形式的税收票证。

第十四条 税收收入退还书是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使用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一)《税收收入退还书》。税务机关向国库传递,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使用的纸质税收票证。

(二)《税收收入电子退还书》。税务机关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由税收征管系统生成的数据电文形式的税收票证。

税收收入退还书应当由县以上税务机关税收会计开具并向国库传递或发送。

第十五条 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是由税务机关开具,专门用于纳税人缴纳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或者证明该纳税人再销售给其他出口企业的货物已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纸质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一)《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由税务机关开具,专门用于纳税人缴纳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时使用的纸质税收票证。纳税人以银行经收方式,税务收现方式,或者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缴纳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时,均使用本缴款书。纳税人缴纳随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其他税款时,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缴款方式,使用其他种类的缴款书,不得使用本缴款书。

(二)《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已经缴纳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人将购进货物再销售给其他出口企业时,为证明所售货物完税情况,便于其他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到税务机关换开的纸质税收票证。

第十六条 印花税专用税收票证是税务机关或印花税票代售人在征收印花税时向纳税人交付、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一)印花税票。印有固定金额,专门用于征收印花税的有价证券。纳税人缴纳印花税,可以购买印花税票贴花缴纳,也可以开具税收缴款书缴纳。采用开具税收缴款书缴纳的,应当将纸质税收缴款书或税收完税证明粘贴在应税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应税凭证上加盖印花税收讫专用章。

(二)《印花税票销售凭证》。税务机关和印花税票代售人销售印花税票时一并开具的专供购买方报销的纸质凭证。

第十七条 税收完税证明是税务机关为证明纳税人已经缴纳税款或者已经退还纳税人税款而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其适用范围是: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划缴税款到国库(经收处)后或收到从国库退还的税款后,当场或事后需要取得税收票证的;

(二)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已经向纳税人开具税法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记载完税情况的其他凭证,纳税人需要换开正式完税凭证的;

(三)纳税人遗失已完税的各种税收票证(《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和《印花税票销售凭证》除外),需要重新开具的;

(四)对纳税人特定期间完税情况出具证明的;

(五)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需要为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情形。

税务机关在确保纳税人缴、退税信息全面、准确、完整的条件下,可以开展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税收完税证明开具工作,具体开具办法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

第十八条 税收票证专用章戳是指税务机关印制税收票证和征、退税款时使用的各种专用章戳,具体包括:

(一)税收票证监制章。套印在税收票证上,用以表明税收票证制定单位和税收票证印制合法性的一种章戳。

(二)征税专用章。税务机关办理税款征收业务,开具税收缴款书、税收完税证明、《印花税销售凭证》等征收凭证时使用的征收业务专用公章。

(三)退库专用章。税务机关办理税款退库业务,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等退库凭证时使用的,在国库预留印鉴的退库业务专用公章。

(四)印花税收讫专用章。以开具税收缴款书代替贴花缴纳印花税时,加盖在应税凭证上,用以证明应税凭证已完税的专用章戳。

(五)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税收票证专用章戳。

第十九条 《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和税收完税证明应当视同现金进行严格管理。

第二十条 税收票证应当按规定的适用范围填开,不得混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税务总局增设或简并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种类,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设计和印制

第二十二条 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按照税收征收管理和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设计,具体式样另行制发。

第二十三条 税收票证实行分级印制管理。

《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以及其他需要全国统一印制的税收票证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企业印制;其他税收票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式样和要求,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的企业集中统一印制。

禁止私自印制、倒卖、变造、伪造税收票证。

第二十四条 印制税收票证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设备、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印制税收票证的需要;

(三)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严格的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保密制度;

(四)有安全、良好的保管场地和设施。

印制税收票证的企业应当按照税务机关提供的式样、数量等要求印制税收票证,建立税收票证印制管理制度。

税收票证印制合同终止后,税收票证的印制企业应当将有关资料交还委托印制的税务机关,不得保留或提供给其他单位及个人。

第二十五条 税收票证应当套印税收票证监制章。

税收票证监制章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发各省税务机关。

第二十六条 除税收票证监制章外,其他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具体刻制权限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刻制的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应当在市以上税务机关留底归档。

第二十七条 税收票证应当使用中文印制。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票证,可以加印当地一种通用的民族文字。

第二十八条 负责税收票证印制的税务机关应当对印制完成的税收票证质量、数量进行查验。查验无误的,办理税收票证的印制入库手续;查验不合格的,对不合格税收票证监督销毁。

第四章 使用

第二十九条 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与税收票证管理人员之间,应当建立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领发登记制度,办理领发手续,共同清点、确认领发种类、数量和号码。

税收票证的运输应当确保安全、保密。

数据电文税收票证由税收征管系统自动生成税收票证号码,分配给税收票证开具人员,视同发放。数据电文税收票证不得重复发放、重复开具。

第三十条 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向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人发放视同现金管理的税收票证时,应当拆包发放,并且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用量。

视同现金管理的税收票证未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办理结报的,不得继续发放同一种类的税收票证。

其他种类的税收票证,应当根据领用人的具体使用情况,适度发放。

第三十一条 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应当妥善保管纸质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县以上税务机关应当设置具备安全条件的税收票证专用库房;基层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和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应当配备税收票证保险专用箱柜。确有必要外出征收税款的,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应当随身携带,严防丢失。

第三十二条 税务机关对结存的税收票证应当定期进行盘点,发现结存税收票证实物与账簿记录数量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报告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

第三十三条 税收收入退还书开具人员不得同时从事退库专用章保管或《税收收入电子退还书》复核授权工作。印花税票销售人员不得同时从事印花税收讫专用章保管工作。外出征收税款的,税收票证开具人员不得同时从事现金收款工作。

第三十四条 税收票证应当分纳税人开具;同一份税收票证上,税种(费、基金、罚没款)、税目、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所属时期不同的,应当分行填列。

第三十五条 税收票证栏目内容应当填写齐全、清晰、真实、规范,不得漏填、简写、省略、涂改、挖补、编造;多联式税收票证应当一次全份开具。

第三十六条 因开具错误作废的纸质税收票证,应当在各联注明“作废”字样、作废原因和重新开具的税收票证字轨及号码。《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完税证明应当全份保存;其他税收票证的纳税人所持联次或银行流转联次无法收回的,应当注明原因,并将纳税人出具的情况说明或银行文书代替相关联次一并保存。开具作废的税收票证应当按期与已填用的税收票证一起办理结报缴销手续,不得自行销毁。

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票证后,纳税人向银行办理缴税前丢失的,税务机关参照前款规定处理。

数据电文税收票证作废的,应当在税收征管系统中予以标识;已经作废的数据电文税收票证号码不得再次使用。

第三十七条 纸质税收票证各联次各种章戳应当加盖齐全。

章戳不得套印,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 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与税收票证管理人员之间,基层税务机关与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之间,应当办理税收票款结报缴销手续。

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向税收票证管理人员结报缴销视同现金管理的税收票证时,应当将已开具税收票证的存根联、报查联等联次,连同作废税收票证、需交回的税收票证及未开具的税收票证(含未销售印花税票)一并办理结报缴销手续;已开具税收票证只设一联的,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应当查验其开具情况的电子记录。

其他各种税收票证结报缴销手续的具体要求,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

第三十九条 税收票款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办理结报缴销。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代征代售人开具税收票证(含销售印花税票)收取现金税款时,办理结报缴销手续的时限要求是:

(一)当地设有国库经收处的,应于收取税款的当日或次日办理税收票款的结报缴销;

(二)当地未设国库经收处和代征代售人收取现金税款的,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办理税收票款结报缴销的期限和额度,并以期限或额度条件先满足之日为准。

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的,应按税法规定的税款解缴期限一并办理结报缴销。

其他各种税收票证的结报缴销时限、基层税务机关向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缴销税收票证的时限,由各省税务机关确定。

第四十条 领发、开具税收票证时,发现多出、短少、污损、残破、错号、印刷字迹不清及联数不全等印制质量不合格情况的,应当查明字轨、号码、数量,清点登记,妥善保管。

全包、全本印制质量不合格的,按照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销毁;全份印制质量不合格的,按开具作废处理。

第四十一条 由于税收政策变动或式样改变等原因,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停用的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应由县以上税务机关集中清理,核对字轨、号码和数量,造册登记,按照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销毁。

第四十二条 未开具税收票证(含未销售印花税票)发生毁损或丢失、被盗、被抢等损失的,受损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清点核查,并由各级税务机关按照权限进行损失核销审批。《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发生损失的,由省税务机关审批核销;《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完税证明发生损失的,由市税务机关审批核销;其他各种税收票证发生损失的,由县税务机关审批核销。

毁损残票和追回的税收票证按照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销毁。

第四十三条 视同现金管理的未开具税收票证(含未销售印花税票)丢失、被盗、被抢的,受损税务机关应当查明损失税收票证的字轨、号码和数量,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报告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经查不能追回的税收票证,除印花税票外,应当及时在办税场所和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公告作废。

受损单位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或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的,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或税收票证印制企业应当立即报告基层税务机关或委托印制的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按前款规定办理。

对丢失印花税票和印有固定金额的《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按照面额赔偿;对丢失其他视同现金管理的税收票证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适当赔偿。

第四十四条 税收票证专用章戳丢失、被盗、被抢的,受损税务机关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逐级报告刻制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税务机关;退库专用章丢失、被盗、被抢的,应当同时通知国库部门。重新刻制的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应当及时办理留底归档或预留印鉴手续。

毁损和损失追回的税收票证专用章戳按照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销毁。

第四十五条 由于印制质量不合格、停用、毁损、损失追回、领发错误,或者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人终止税款征收业务、纳税人停止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等原因,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需要交回的,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应当清点、核对字轨、号码和数量,及时上交至发放或有权销毁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税务机关。

第四十六条 纳税人遗失已完税税收票证需要税务机关另行提供的,应当登报声明原持有联次遗失并向税务机关提交申请;税款经核实确已缴纳入库或从国库退还的,税务机关应当开具税收完税证明或提供原完税税收票证复印件。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工作变动离岗前,应当办理税收票证、税收票证专用章戳、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的移交。移交时应当有专人监交,监交人、移交人、接管人三方共同签章,票清离岗。

第四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当按税收票证种类、领用单位设置税收票证账簿,对各种税收票证的印制、领发、用存、作废、结报缴销、停用、损失、销毁的数量、号码进行及时登记和核算,定期结账。

第四十九条 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应当按日对已结报缴销税收票证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税收票证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核;基层税务机关的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对基层税务机关缴销的税收票证,应当定期进行复审。

第五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对已经开具、作废的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纸质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应当整理装订成册,保存期限五年;作为会计凭证的纸质税收票证保存期限十五年。

数据电文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应当通过光盘等介质进行存储,确保数据电文税收票证信息的安全、完整,保存时间和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一条 未填用的《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需要销毁的,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清点,编制销毁清册,逐级上缴省税务机关销毁;未填用的《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完税证明需要销毁的,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清点,编制销毁清册,报经市税务机关批准,指派专人到县税务机关复核并监督销毁;其他各种税收票证、账簿和税收票证资料需要销毁的,由税收票证主管人员清点并编制销毁清册,报经县或市税务机关批准,由两人以上监督销毁;税收票证专用章戳需要销毁的,由刻制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税务机关销毁。

第五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对本级及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印制企业、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第五十三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做出检查、诫勉谈话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四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及有关规定保管、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收票证及有关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开具税收票证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税务机关与代征代售人、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签订代征代售合同、税收票证印制合同时,应当就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责任进行约定,并按约定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六条 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停止其税收票证的领用和自行填开,并限期缴销全部税收票证;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税收票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毁灭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各级政府部门委托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基金、费可以使用税收票证。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六条所称税收票证,不包括印花税票。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是指经收预算收入的银行、信用社。

第六十一条 各省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3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国税发〔1998〕32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昆明市消防条例(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昆明市消防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消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四条 市、县(市、区)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由同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消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鼓励单位和个人捐助消防公益事业,参与消防公益活动,参加消防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章 消防职责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与下一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及有关部门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对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考核;

(三)组织编制和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将公共消防设施、装备经费和消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对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进行督办;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执行消防法律、法规,实施消防监督检查,依法处理消防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二)负责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的审核、备案,工程施工中的消防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工程竣工后的消防验收、备案,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组织消防安全专门培训,指导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训练和有关单位开展消防演练;

(四)对消防产品的使用、维修进行监督管理;

(五)组织、指挥火灾扑救工作,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六)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七)对辖区消防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消防工作建议,报请同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消防工作。

重点加强建筑工地、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幼儿园、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公共交通设施、农资仓库、易燃易爆场所、宗教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地下建筑等的消防安全管理。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明确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工作突出问题;

(二)落实乡(镇)和村庄消防规划,加强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三)指导、督促本区域内的单位做好消防工作,督促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多产权建筑产权人和使用人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四)组织、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做好消防工作;

(五)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六)建立消防队伍;

(七)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第十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履行下列消防职责:

(一)实施消防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责令改正消防违法行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督促、指导辖区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建立落实消防安全制度;

(三)组织扑救辖区初起火灾,维护火灾现场秩序;

(四)按照规定开展火灾事故调查;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职责。

第十一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消防职责:

(一)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二)宣传防火、灭火和疏散逃生知识,提高群众消防自防自救能力;

(三)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四)建立消防队伍,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装备;

(五)协助开展火灾扑救和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职责:

(一)制定落实防火检查、巡查、培训、演练等消防安全制度;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季度、非重点单位每半年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本单位进行一次消防安全评估;

(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的确定或变更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职责。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组织编制、审查城乡规划时,应当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参与。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变更城乡消防规划。

消防队(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应当与城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设、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对依法批准的城乡消防规划中确定的消防站等消防设施用地,应当予以控制预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或者占用。村庄主要道路应当满足消防车通行需要。统一规划建设的村庄各类建筑应当符合防火间距要求。村庄具备给水管网条件的,应当设置室外消火栓;给水管网或者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应当设置消防水池等储水设施。

第十四条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其执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不得降低建设工程消防安全标准。

第十五条 按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当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监控中心联网,联网设施不得擅自关闭或者拆除。

消防控制室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每个班次的值班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第十六条 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应当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开展,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十七条 城市轨道列车、客运机动车、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和校车、单位自备班车应当配备灭火、逃生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

前款所列交通工具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当迅速引导、协助乘客疏散、逃生。

第十八条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设施和广告设施应当采用不燃、难燃材料。轨道交通的站台层、站厅付费区和站厅非付费区、出入口通道的乘客疏散区内,严禁设置商铺或者临时摊点。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检查通风、排烟等消防设施,保持完好有效。应急通道、安全出口应当设置明显标识。

第十九条 已投入使用的多产权建筑物,共用消防设施在保修期内由施工单位、产品提供单位履行保修义务,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费用可以按照专项维修资金的相关管理规定从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多产权建筑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产权人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整改费用由产权人承担。

第二十条 物业服务单位对占用、堵塞、封闭公共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影响消防车登高作业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对劝阻、制止无效的,报告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

物业服务单位变更时,变更双方应当就管理区域内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好进行查验、交接,并做好记录。

无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由村(居)民委员会组织业主、使用人签订防火协议,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和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

第二十一条 建筑物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时,当事人在订立的合同中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文件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和竣工验收相关资料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合格或者已经依法备案,需要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审核备案。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现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设置消防车通道,并确保畅通;

(二)设置临时消防水源,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三)高层建筑施工应当根据施工进度,同步安装临时消防供水竖管,在正式消防给水系统投入使用前,不得拆除或者停用;

(四)施工作业、电气工程和装置符合有关安全规定。第二十四条 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出入口、电梯口、防火门等位置设置醒目的消防安全标志和安全疏散示意图;

(二)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三)因检修、维护保养需要暂时停用消防设施设备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四)不得设置影响登高消防车扑救作业的障碍物;

(五)不得在高层建筑内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配备缓降器、救生绳、救生袋、软梯、防毒面具、手电筒等救生设备和自救工具。

第二十五条 地下公共建筑内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和闪点低于六十摄氏度的液体作燃料,禁止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第二十六条 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二)明确疏散引导员,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三)营业、使用期间,不得进行电焊、气焊、气割、砂轮切割、油漆等有火灾危险的施工、维修作业;

(四)对厨房排油烟设施、集烟罩、灶具等设备经常进行安全检查,每月至少清洗一次。

第二十七条 在下列场所内禁止吸烟、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一)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二)存放可燃物品的仓库区、堆场;(三)销售可燃物品的商场;

(四)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其他场所。

第二十八条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内。

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内的,应当按照国家消防安全技术标准,采取防火分隔措施,设置疏散、灭火和报警等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使用民宅从事生产加工和餐饮、住宿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落实消防安全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做好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十九条 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查验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的合格证明,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实施见证取样检验,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使用的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现场抽样判定;不能现场判定的,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三十条 从事消防设施检测、安全监测、技术咨询、安全培训、安全评估、火灾损失核定等消防技术服务的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取得相应资质、资格,对所提供的消防技术服务质量负责,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发布下列信息:

(一)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违反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的;

(二)存在火灾隐患的;

(三)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的;

(四)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人员不具备资质、资格,擅自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或者出具虚假、失实文件的;

(五)火灾事故及调查处理情况;

(六)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情况。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情况通报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并按规定纳入建筑市场诚信平台。

第四章 组织保障

第三十二条 下列地方应当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

(一)消防站数量未达到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主城区和其他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

(二)国家和省级重点镇;

(三)建成区面积超过五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五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

其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实际建立消防队伍。

第三十三条 政府专职消防队的组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站建设标准,落实固定用房、消防经费、车辆和器材装备。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的政府专职消防队,由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的政府专职消防队,由当地政府或者公安派出所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的消防队伍,由公安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第三十五条 政府专职消防队参照公安消防队的有关规定建立执勤、训练、工作、生活制度,保证执勤训练、灭火救援和其他任务的完成。

第三十六条 因执勤训练、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受伤、致残、死亡人员的医疗、抚恤等待遇,专职消防人员按照工伤保险等规定执行,其他消防人员参照专职消防人员的规定执行;符合追认烈士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灭火救援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灭火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根据国家标准和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配备和改善灭火救援装备。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灾害事故特点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九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灭火行动、通讯联络、疏散引导、安全防护救护等组织分工;

(二)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三)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四)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五)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发生火灾时,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自救。

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发生火灾,事故单位应当立即组织疏散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并采取措施,防止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第四十条 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接到火灾或者其他灾害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扑救火灾,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公安派出所接到火灾或者其他灾害事故报警,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并先行组织群众扑救初起火灾或者实施救援。

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过程中,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指挥、调动消防队伍。第四十一条 根据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的实际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等有可能影响灭火救援的,有关单位应当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第四十二条 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应当制定辖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大危险源灭火救援预案,熟悉其交通、道路、水源、重点部位等情况,定期开展演练,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四十三条 火灾扑灭后,发生火灾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的要求保护现场,如实申报火灾直接财产损失。未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火灾现场、清理和移动火灾现场物品。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火灾事故,应当及时、客观、公正、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和干预火灾事故调查。

第四十四条 单位的消防队伍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由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六章 宣传教育

第四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建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每年11月为本市消防安全月,11月9日为消防日。

第四十六条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和职业培训内容,督促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科技、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纳入科学普及和普法教育内容。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应当积极开设消防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公益性消防宣传教育。

第四十七条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确定一名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担任消防安全课教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火灾预防、用火用电知识和火场自救、逃生常识教育,每学年至少组织师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第四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职工消防安全教育。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企业应当向用户宣传相关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半年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每年进行一次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对新上岗的人员要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物业服务单位、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公众聚集场所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单位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村(居)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单位应当每年组织一次村(居)民参加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指导村(居)民家庭配备必要的灭火、逃生自救器材和防护用品。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火灾高危单位未按规定开展消防安全评估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或者在竣工后未依照本法规定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备案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

个人有前款违法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第五十三条 在工程建设中擅自变更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合格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的,责令停止施工或者限期改正,对责任人处以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擅自变更已经依法备案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的,责令停止施工或者限期改正,对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设置影响登高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或者在高层、地下建筑内生产、经营、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个人有前款行为的,处以500元罚款。高层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维修消防设施未采取有效措施的,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三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个人有前款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罚款。第五十七条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培训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未取得相应资质、资格或者超范围执业的,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建设工程、场所准予审核合格、消防验收合格、消防安全检查合格的;

(二)无故拖延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不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整改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将消防车、消防艇以及消防器材、装备和设施用于与消防和应急救援无关事项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国家及省的法律、法规对铁路、民航、林业、军事设施、矿井地下部分等消防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落 实管理责任,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 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 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 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学校食品卫生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 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 品卫生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 任。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以及幼儿园。

第三条

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

本规定中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由学校主办或管理的校 内供餐单位以及学校负责组织提供的集体用餐导致的学校师生食物中毒 事故。

第五条

本规定中的食物中毒事故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

(一)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 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二)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及以上,或出现死 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三)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9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 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第六条

行政责任追究按照现行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分别由当地政 府、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实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 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行政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做到有错必纠、处罚 适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第八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学校 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未建立学校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的,或未设立专职或兼职食品卫 生管理人员的;

(二)实行食堂承包(托管)经营的学校未建立准入制度或准入制度未 落实的。

(三)未建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落实的;

(四)学校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

(五)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或存在影响食品卫生病症未 调离食品工作岗位的,以及未按规定安排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的;

(六)违反《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 购学生集体用餐的;

(七)对卫生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未按要求的时 限进行整改的;

(八)瞒报、迟报食物中毒事故,或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组织抢救工 作致使食物中毒事态扩大的;

(九)未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食物中毒调查或未保留现场的。

第九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需要追究学校行政责任的,应当按以 下原则,分别追究学校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少于29人的,追究直接管理责 任人的责任。

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追究直接管 理责任人的责任,但直接管理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前已将学校未履行食品卫 生职责情况书面报告学校主管领导,而学校主管领导未采取措施的,由学 校主管颈导承担责任。

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和学校主管领导的 责任。

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学校主管领导和 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十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地 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对不符合学校食堂或学校集体用餐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 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的;

(二)检查发现学校食堂未达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要求,而未向所在 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的;

(三)未按规定对学校食堂或学生集体用餐供餐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或 检查次数未达到要求的;

(四)未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请求,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 对主管领导、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相关知识培训的;

(五)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未提出整改意

见的;或者提出整改意见后未在要求时限内再次检查进行督促落实的;

(六)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调查处理,或者未及 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事态扩大的;

(七)未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的规定时间进行食物中毒报告的。

第十一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 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未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 重要考核指标或末按规定进行督导、检查的;

(二)督导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未提出改进意见的,或对改进意 见未督促落实的;

(三)未督促学校制定学校食掌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或未定 期组织培训的;

(四)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通报,未督促学校落实卫生行政部门提 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的;

(五)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 其他相关部门调查处理,或者未督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物中毒事故 事态扩大的;

(六)未按规定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或存在瞒报、迟报行为的。

第十二条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需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卫生

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应当按下列原则,分别追究教育行政部

门、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追究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三条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情况应向上级卫生行政 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承包经营单位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 食品卫生职责,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每日一法】《反恐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每日一法】《反恐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反恐怖主义法共十章97条,对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当得知国家出台反恐怖主义法的消息后,民革新疆区委会机关上下沸腾起来,因为大家盼望这个消息整整六年了。

时间回溯到2009年。当年7月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了震惊中外的“7·5”暴力恐怖主义事件,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和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新疆的反恐形势严峻。民革新疆区委会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的反恐法制体系建设滞后,对恐怖主义既起不到事前的震慑作用,事后司法机关对一些暴力恐怖犯罪行为的处罚因法律规定不明或无法律依据,而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特别是对于用网络和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的恐怖分子处罚更缺少法律依据。

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应对暴力恐怖事件,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民革新疆区委会主委蒋平安在当年8月召开的民革区委会参政议政工作会议上,决定围绕“7·5”事件中的暴力恐怖犯罪行为进行专题讨论,从事司法实务和理论研究的党员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建言献策。随后,蒋平安要求各专委会、基层组织要紧紧围绕反暴力恐怖犯罪行为加强调研,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撰写提案素材,为尽快消除乌鲁木齐“7·5”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维护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发挥参政党作用。2010年 3月召开的参政议政工作会上,民革新疆区委会将反恐立法调研确定为2010年重点课题。

为做好反恐怖立法的调研,在蒋平安的指导下,区委会及时制定了调研方案,组成有关方面专家参与的调研组,在前期对反恐怖立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到司法机关和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地区进行调研,走访各族干部群众,征求对反恐怖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各族群众一致认为,新疆多年来形成的社会政治稳定、各民族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局面来之不易,大家应该倍加珍惜,并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行为,严惩暴力恐怖分子,维护各族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0年11月,民革新疆区委会将完成的调研报告《关于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法>的建议》报送给民革中央。该建议被民革中央采纳,经过整理后作为集体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与此同时,蒋平安也将有关反恐怖立法的提案作为个人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会议。这两份提案都科学分析了国际社会反恐立法的经验和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并建议: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反恐立法经验,选择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法》。提案还提出,如果出台该法时机还不成熟,可以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大刑法修改力度,完善惩治暴力恐怖犯罪的相关内容。

听闻国家反恐怖主义法出台的消息后,正在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库木奥依拉村参加“访惠聚”工作的蒋平安难掩兴奋之情。他说,从2009年关注反恐立法到现在法律出台,历时6年,说明国家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经过了慎重思考,长期反复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立法过程既是一个开门纳谏的民主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论证的科学决策过程。

蒋平安说,住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和铲除以极端宗教思想和民族分裂主义为根源的暴力恐怖活动。“我们在农村的深切体会就是,没有专门反恐法的话,给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农牧民做法制教育比较困难,因为大多数反恐的法规都散落在其他法律中,针对性不强。目前,新疆的反恐维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反恐法的出台将切实发挥威慑作用,加大对暴恐活动打击力度,减少暴恐事件的发生。”

蒋平安认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他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做多党合作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相关链接

1997年

恐怖组织首次入刑

1997年,我国新刑法将恐怖组织首次入刑,增加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并规定,如果犯该罪还实施了杀人、爆炸、绑架等其他犯罪行为的,则要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这被视为日后我国出台专门反恐法的开端。

2001年

增加资助恐怖活动罪

“9·11”事件后,国际社会迅速加强反恐立法。2001年12月29日,我国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正,刑法修正案(三)出台,主要内容包括:将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刑罚,提高到“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增加“资助恐怖活动罪”;把恐怖活动犯罪增列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等。

2011年

出台首个专门针对反恐的法律文件

10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作出界定。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反恐工作的法律文件,意味着中国在反恐领域的立法迈出了第一步。

2014年

首部反恐法草案初审

3月6日,民盟界别政协委员在政协大会小组会上正式形成了提交有关制定反恐怖行为法律的决定。此前针对当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民盟界别委员在4日做出了联名提交《关于加强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提案》的动议。

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2015年

反恐法草案最终通过实施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反恐怖主义法草案。这是该草案二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二审稿增加规定: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直接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法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本文来源:法帮网(fabang.com)

下载《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附答记者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