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安县:“三转”之后县级纪委职能定位应当把握的几个关系
吉安县:“三转”之后县级纪委职能定位应当把握的几个关系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布局的重大调整,也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找准职能定位、提升履职能力的现实需要。深化“三转”,是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凸显和强化监督职能,实现纪检监察机关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标题把“聚焦中心任务”放在首位,足以体现“三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施“三转”已一年有余,由此而造就工作业绩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各级媒体和社会各界很自然将“打虎”“拍蝇”、惩腐肃贪的斐然成果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艰辛付出联系在一起,“纪委”成了人们心目中一块闪亮的金牌。然而,在“三转”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阻力,而且这些问题和阻力还将继续存在。“开弓没有回头箭”,深化“三转”之路我们必须毫无选择地继续走下去。
笔者认为,当前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化“三转”,应当把握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在职能范围上,应把握好“退出”与“介入”的关系
落实“三转”,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收缩战线,回归主业,把更多的力量调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上。因而,我们要转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摆正“退出”与“介入”的关系,及时把不该牵头或参与的监管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腾出更多的精力履行执纪监督职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上有顾虑,担心不分管或不直接参与其他业务工作后,可能会导致职能上弱化、地位上边缘化、关系上疏远化,存在不想转、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落实“三转”,表面上看,我们的具体工作面减少了,实际上我们的监督工作面增大了。副业减少了,才能厘清和凸显主要职责;减少了不必要的牵绊和束缚,才能为集中精力干好主业创造条件。不参与具体的协调事项,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不是说就不介入具体的业务工作。相反,我们应该对所属监督对象以及具体业务要进行全程地、系统地、深入地监督,尤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要掌握实情、及时介入、监督到位。转变观念,认真履职,我们不会弱化职能,只会强化职能。转变方式,敢于履职,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我们的地位不会被边缘化,只会进一步凸显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作风,善于履职,严格执纪监督,经常善意提醒,维护党的利益和单位形象,我们不会被社会疏远,只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赖。“退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介入”,以改变过去“贪大求全软无力”的现象,通过“聚焦中心、突出主业”实现“返朴归真”。在“三转”中,中央纪委监察部从111个议事协调机构退出;笔者任职的吉安县纪委退出议事协调机构75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纪委实施“三转”以来的工作成效足以表明,从过多过杂的议事协调机构退出,是强化职能出成效的正确之举。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和把握好“退出”与“介入”的关系,找准定位,认清实质,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犹豫、不懈怠、不麻痹,迅速贯彻落实“三转”。
二、在职责履行上,应把握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退出协调议事机构,精减副业,把不该牵头或参与的监管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并非意味纪委从此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水平,承担起监督、执纪、问责等主业职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政监督、纠正不正之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发现与治理、腐败预防、违纪案件查处等问题,涉及到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各个层次的纪检监察对象。面对这些问题,纪委要做好主业,又必须注重操作技巧。笔者认为,这些技巧当中,首当把握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报道:
日前,广东省某市出台了治理偷伐生态林木、偷采国家矿产资源和偷排工业污染物(简称“三偷”)等违法行为的具体方案。据悉,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此次治理“三偷”专项行动将由该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进行。
河南省某市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纪委专门设立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室,负责监督协调,参与现场招投标,实行全程视频监控,同时派巡视人员对监控的盲区进行巡查。
湖北省某县纪委、监察局通过当地纪检监察网、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教育收费相关政策,并组织成立由纪检机关和审计、教育等部门参与的检查小组,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整治活动。
天津市某区建立由街道(乡镇)纪委牵头,组织、民政、财政、司法、信访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定期对各街道(乡镇)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督查。
……
上述工作景象对任何一个纪检监察机关来说都不陌生。曾几何时,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政风行风评议、治理乱收费、党务政务公开等一些理应由党委、政府其他部门主抓的工作,却成了纪委的“责任田”。纪委的工作“直接”到了这个程序,扩张了外延,拉长了战线,必然导致职能泛化、主业弱化、作用虚化,其监督权威和监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纪委对这些问题不是不要管,而是“如何管”。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区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在发现问题后,将需要移交的违纪线索送区纪委,由区纪委进行相应的处理。
江西省某市纪委、监察局根据举报线索调查核实情况,责令该市公安局对在执法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的相关人员予以严肃处理,并由此推动当地公安系统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类似的做法,我县也有成功的探索。2014年,在村级班子换届前,县纪委会责成审计、农业、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19个审计组,对全县315个村委会进行了一轮财务及资产全面审计。各审计组将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及时移交县纪委。县纪立案查处了12起发生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上的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涉案村干部15人,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纪委监督责任的准确定位是“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也就是说,一些政府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责过程中,具有监督和检查的权限,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对这些监督和检查行为进行再监督和再检查,而不是冲在一线,成为一些部门工作的“开山斧”、“救火队”。这种检查和监督具有显著的“间接性”。笔者认为:山东省枣庄市、江西省某市和我县的做法凸显了纪委履行监督检查职能操作上的间接性。
三、在责任问题上,应把握好“主体”与“监督”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鲜明提出了“两个责任”、“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主旨是增强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一要促使党委担负主体责任。笔者认为,纪委要使同级党委有效担负起主体责任,在工作实际中面临着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因而在落实上也要以上级纪委为主。上级纪委要通过督查、考核、追责等措施,促使下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解决好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常研究、常部署,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确保党委书记主动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重大情况亲自汇报,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同级纪委开展工作,当好纪委的坚强后盾。二要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各级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要进一步革除纪检监察机关职能泛化、方式固化等问题,从大量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认真履行纪律检查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分类指导和执纪问责作用。三要严格责任追究。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关键,用好责任追究这个“法宝”,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使党的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坚决防止纪律执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防止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对腐败问题与主体责任实行“捆绑式”追究。
四、在自身建设上,应把握好“律己”与“正人”的关系
孔子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意为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就不会有困难。“三转”工作重在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目的在于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而如何将“三转”落到实处,纪检干部自身素质是保障。各级纪检部门作为党内监督机构,是我党组成的重要力量,它代表着廉洁、公平和正义,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身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党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执纪监督的执行者,只有自身硬,才敢动真碰硬,才能理直气壮地履行好职责,所以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政治坚强、公正清廉、严于律己、业务精通、作风优良,防止“灯下黑”、“窝里乱”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反腐败斗争事业落到实处。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中展开,吉安县纪委监察局机关须以此为契机,在纪检监察干部中广泛开展深入、扎实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自省,时常警醒,在严格“律己”的同时,严厉“正人”,扮了黑脸,做了恶人,也办成了一批铁案。
五、在反腐目标上,应把握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王岐山同志在中纪委调研会上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以治标为主,以治标为治本赢得宝贵时间。突出治标,是深化治本的必经途径。在现阶段,与其制定各种落不到实处的规章制度不如加大力度惩治腐败,形成震慑力,遏制腐败问题。以治标为主,采取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的方式方法,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为反腐败治本之策创造条件、赢得时间。标本兼治无疑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治标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法规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巩固治标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最终达到治本效果,而“三转”工作的提出则为治本提供了方向与动力。当前各级纪检机关开展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纠治“四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工作,虽然都是从小事做起,但却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为当前治标为主初步实现后,继续深化治本探索了丰富的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对待乡镇纪委,应把握好“指导”与“联合”的关系
近年来,吉安县纪委通过加强指导,跟踪督办,督促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多年消灭“零办案”乡镇。但是,乡镇纪委在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工作项目繁多,精力分散。除了处理涉腐涉纪信访问题、查办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等工作以外,还要协助乡镇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乡村干部作风建设、廉政监督、廉政宣传教育等工作。凡是习惯上用得着纪检监察职能的工作,乡镇党委大多交付给纪委去落实。二是乡镇纪委书记除纪检工作外,还分管大量的其他工作,比如带片包村、计划生育、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防汛抗旱等,还有季节性的冬修冬种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却都需要基层干部走村入户,且不少工作都与年度考核挂钩,有些还是“一票否决”,严重分散了乡镇纪委开展业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乡镇纪委人员少,虽然都配有书记、副书记和纪委委员,但工作担子基本上都压在纪委书记身上,副书记能协助纪委书记开展工作的就算是不错的了。四是乡镇纪委业务水平亟待提高,从乡镇纪委所办案件性质来看,基本上都集中在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赌博等问题上。
面对乡镇纪委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县级纪委必须正确把握“指导”与“联合”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乡镇纪委干部素质;在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加强乡村干部作风建设、推进党务村务公开、规范乡村两级权力运行、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强化惩治和预防腐败、提高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等方面加强指导。比如,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指导乡镇纪委如何加强作风常态化监管,如何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如何聚盯“四风”问题不放,如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在查办案件方面,要指导乡镇纪委如何发现问题线索,如何做到“快查快办”。要预防腐败方面,要指导乡镇纪委如何开展经常性廉政教育,如何及早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落实“早打招呼、早拉袖子、早提醒”时如何进行操作。二是抓好乡镇主要领导支持纪委“三转”。只有乡镇主要领导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乡镇纪委才能真正实现“三转”。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乡镇纪委还远远不够,没有县级纪委的强力推动,是无法做到的。三是建立机制。要建立督查机制,定期对各乡镇“三转”后履行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具体做到“三看”,即看是否真转,是否全转,是否转到实处。建立考核机制,将“三转”作为各乡镇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以考核促“三转”。四是落实乡镇纪委工作保障。乡镇纪委要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办案设备、有基本的交通保障,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纪委书记要专职从事纪检工作,不分管其他工作;工作经费要列入乡镇年度财政预算,单独列支,予以保障规定的办案人员补贴要让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享受到位。四是县乡纪委实行联合办案。既然乡镇纪委人员少、办案实力弱,单纯强调乡镇纪委独立办案一时难以奏效,那么我们不妨利用乡镇纪委身处一线、点多面广、线索来源广泛的优势,实行县乡联合办案,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联合办案工作中,可以将乡镇纪委视为县纪委办案力量的延伸和补充,由乡镇纪委发现线索,为县乡联合办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提高办案的成功率和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