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

时间:2019-05-15 02:4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

第一篇: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

江苏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4月5日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先行发展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富民优先、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可能完全相同。先行发展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近年来,江苏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苏南地区已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

以科学规划引领各地具体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规划,离不开

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推动。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江苏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从时限要求、内容指标、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顺序。2003年,江苏省综合考虑全省情况,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强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统一规划,注意搞好衔接。坚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把全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分别确定各个区域的具体时间要求。

体现“全面”要求,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江苏省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4大类、18项、25个指标要求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三项核心指标以及多项具体指标。三项核心指标是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目标值、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城乡居(村)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包含绿化和环境质量指数的生态环境指标等等。这一指标体系,既重视GDP指标又不仅仅追求GDP指标,既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又突出社会发展指标,既考虑城市情况又针对农村现实,较好地体现了全面小康的特征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职责任务。科学规划和目标要求确立之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单纯抓GDP增长向抓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江苏省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江苏省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质量提高。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去,江苏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物流、商贸、软件和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江苏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4%以上,推动了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苏南等地还创造了在制造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

狠抓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优势产业。为了推动制造业升级,江苏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在产业类型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

能源、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发展。目前,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江苏各地迅猛发展,在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居制造业的首位。其中,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昆山市的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昆山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信息产业基地。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江苏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践,着力在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其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在引进外资时突出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400家在苏南落户,主要投资于信息、石化、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二是鼓励和引导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强化企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以共同富裕谋求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富民优先和共同富裕,是江苏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明确要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居民的工

资性收入。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鼓励创业和投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股权合作和合作创业等形式,使居民投资创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大大加快了富民步伐。昆山市在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成立了农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等服务农民创业的专门机构,创建了多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05年6月,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200亿元,许多人依靠创业和投资实现了致富;开办“富民合作社”12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入社农户达到13610户。

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江苏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进程,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连年递增的态势,2004年达到4754元,增长12.1%,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突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比如,居民住房面积、居民出行的道路标准、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以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

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在发展实践中坚持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政府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重要经验。

加强对城镇化的规划和引导。苏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由政府进行科学规划,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施调控,推动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使公共交通、金融、商业、教育、医疗等得到了同步发展,大大提高了城镇的整体功能。

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为了避免制造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苏南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有效对策:一是逐步淘汰资源高消耗性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二是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江阴、昆山、张家港等地先后实施了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等。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首先,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目前,苏南地区在科教文卫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要求。以教育为例,苏州、无锡、常州3市90%以上的乡镇是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30%,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其次,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推进农民市民化。把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延伸到农村城镇,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城镇和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苏南各地推进

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空前,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昆山市建立和完善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体系。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小康水平”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㈢教学设计

1、用“什么是小康?”,历史上小康的定义导入,由此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几种提法”(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以及学生看到的现实中小康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通过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以“小康生活大家谈”的组织学生:

① 请描绘他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生活。

通过“②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③小市民信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能树立小康观念,并能在行为上为小康做自己的贡献。

4、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们的话说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是总体和全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是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我们在政治小康、文化小康和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

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下几个的解决尤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断扩大就业,缓解体制转轨、城市化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三是切实保护产权,发挥产权的长期激励作用,为新一轮改革培育驱动力;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国际竞争力,使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等等。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制度经济学的表明,文化、道德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于减少社会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

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我国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3、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二、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经济方面谈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改革开放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5、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四、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到什么?

1、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3、培养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保护资源环境,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

下载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2010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使 中国 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而也会对人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新的 历史 时期社会 发展 给我们高校学生思想 政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内容,而且把政治民主、科......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草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的设想 1.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首相大平芳正时曾这样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