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08
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来源:消费品工业司】 【字号:大 中 小】
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 卫生部 质检总局 工商总局 财政部 人民银行
银监会 保监会 中央宣传部 监察部
为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解决奶业面临的困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奶业稳定健康发展,在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一、危机与机遇
近期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给婴幼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更使我国奶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乳制品消费市场一度陷入低迷;生产企业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紧张,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奶牛主产区普遍出现倒奶现象,个别地区出现宰杀奶牛现象,广大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民族品牌信誉受损,一些国家(地区)禁止进口我国乳制品。
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集中反映了我国奶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二是对生鲜乳及乳制品(以下统称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三是乳制品生产企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争抢奶源,无序竞争,缺乏社会责任感;四是对奶站的监管缺失,对掺杂使假、压级压价等行为打击不力,致使奶站运营管理混乱;五是奶牛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奶农与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不合理;六是法制建设滞后,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要振兴和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奶业进行全面整顿。
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正处在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乳品人均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进一步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在此背景下,只要真正汲取教训,以危机为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整改,全面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就能保持奶业的发展势头,把奶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二、目标与方针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站、规范养殖为重点,努力开创奶业发展新局面,并推动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
1.到2008年年底前,以处置婴幼儿奶粉事件为契机,对乳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加大扶持力度,使各环节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2.到2009年10月底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乳品质量标准,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奶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推进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生产规范,使奶业发展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
3.到2011年10月底前,在推进养殖规模化、产销一体化,加工布局优化、全行业标准化,以及规范市场竞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使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5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左右;乳制品生产企业完成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乳制品生产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奶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奶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达到新水平,现代奶业基础格局初步形成。
(二)工作方针。
1.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当前奶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攻艰克难、认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信任,增进消费者信心。
2.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当前要整顿与扶持并举,在全面整顿、加强监管的同时,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和奶农面临的困难,尽快恢复生产。同时,要立足于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以质量监管、奶站管理、实施标准化、理顺利益联结机制等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建立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要综合分析奶业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全面推进整改,并突出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抓住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因类施策,逐个突破。
4.公开透明,依法监管。要公开质量信息和整改情况,把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作为推动奶业整顿和振兴的动力。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对奶业发展的监督和管理。
三、任务与措施
(一)全面加强质量监管。
1.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由卫生部牵头,抓紧组织修订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由农业部牵头,抓紧制定饲料中三聚氰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检出值标准。上述标准的修(制)订要在一年内完成,作为国家强制标准执行。鼓励企业、地方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和地方标准。在新标准颁布之前,乳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现行没有标准的,可参照国家推荐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等国际组织的标准执行。2.强化检测能力建设。(1)尽快缓解当前检测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一是跨行业、跨地区调动和整合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仪器设备,满足一线工作的需求;二是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快组织开展相应仪器设备的国产化研制和开发;三是总结和推广错峰检验的办法,对挤奶、运输、入厂等环节全程监控、封闭运行的生鲜乳,先入厂再留样检验,保证生鲜乳及时销售和质量安全;四是科技和质检部门要牵头继续开展乳品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与论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广应用。(2)加快质检、农业等系统的检测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根据新情况及未来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为质检、农业等系统添置必要仪器设备,改善检验检测条件。要重点加强基层检测能力建设,满足常规检测的需要。质检、卫生、农业、食品和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资源共享。(3)明确收费办法。生产企业、奶站对奶农销售的生鲜乳进行检测,不得收费。质检、农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依法分别对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站进行三聚氰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抽查或检测,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不得向被检单位收费。企业委托检验机构检测的收费规定,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牵头制定。
3.健全质量管理制度。(1)完善乳制品检验制度。质检部门要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监督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实施批批检验,对检出三聚氰胺及其它有害有毒物质的产品,立即责令企业召回、封存、销毁。(2)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从饲料供应到乳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均应建立台账制度,如实记录产品来源、数量、质量、批次、日期等相关信息。质检、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工商、商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施责令整改、产品召回、下架退市等处置措施。(3)建立严格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要限期执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三年内必须全部达到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应当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并鼓励其他乳制品生产企业参照实施。(4)建立生鲜乳质量监管制度。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对不合格生鲜乳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5)加强饲料和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部门要监督饲料和兽药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从源头上防止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和兽药,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加大对饲料和兽药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性质严重的,要依法停产整顿。
(二)重塑消费者信心。
1.及时公布信息。质检总局要及时公布乳制品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信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销售者要及时在明显位置公布合格和不合格乳制品品牌、批次等信息。新闻媒体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加大对有关部门采取的政策措施、生产企业严格把关提高乳品质量等情况的宣传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热点,解疑释惑,对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舆论监督,避免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
2.维护消费者权益。质检部门要监督乳制品生产企业对2008年9月14日前生产的或未经批批检验三聚氰胺的所有乳制品进行清理和检测,对经检验合格的乳制品,由企业加贴标识后销售。各地工商管理部门要会同商务部门,监督销售者将市场上不合格乳制品全部下架退市,并监督协调销售者对消费者购买的不合格乳制品凭实物办理退货。有关部门要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确保热线电话畅通,认真解答消费者咨询,及时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和举报,妥善解决消费纠纷。要严格执行复原乳标“复原乳”、巴氏杀菌乳标“鲜”、高温灭菌乳标“纯”的液态奶标识制度,维护消费者的选择权。
3.普及乳制品知识。卫生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有关科研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印发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广为宣传乳制品相关知识,做好健康咨询和答疑解惑工作。有条件的销售者要增设乳制品导购员和咨询台,免费发放科普材料。
(三)加快市场恢复与培育工作。
1.明确退货退款资金结算和不合格产品销毁办法。对销售者购进不合格乳制品支付的货款以及受理消费者退货垫支的资金,生产企业要与销售者及时结算和支付;销售者要在及时清算的基础上,保障生产企业的正常销售回款。销售者因资金困难或者生产企业因停产等原因,一时无法支付不合格乳制品退款的,分别由销售者和生产企业的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解决。由质检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监督生产企业对不合格产品实施召回、封存,并会同环保部门及时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对下架退市的不合格乳制品,由工商部门会同商务部门监督销售者封存,在销售者与生产企业进行资金结算后,会同环保部门及时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
2.确保市场供应。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乳制品市场监测日报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指导企业扩大和恢复合格乳制品销售。引导工商企业联手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切实保障乳制品市场供应,恢复正常库存,做到不脱销、不断档。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依托企业购销网点和“万村千乡”等工程,加大对国产合格乳制品采购力度,做好农村乳制品配送工作。
3.维护市场秩序。有关部门要继续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对市场进行巡查,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劣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及时查处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有关部门要建立乳制品生产和经营者不良记录,并定期予以公布。
4.继续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完善和加强扶持政策,继续支持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建设。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的认定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全面提升乳制品生产企业素质。
1.开展行业整顿。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半年时间,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提高乳制品生产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销售秩序混乱、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责令停产整顿;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或整改后仍达不到验收条件的企业,要依法关闭;对非法生产企业,要坚决取缔。整顿和规范期间,暂停乳制品加工新上项目(企业)的核准。要妥善处理重组及关闭企业的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等工作,同时要避免因企业关闭出现“卖奶难”问题,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奶农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2.保持正常生产。(1)加强金融和财政支持。对诚信守法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符合信贷条件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要给予足额贷款支持;对因受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资金暂时周转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对经金融机构同意展期的逾期贷款,免收罚息。中央财政对企业生鲜乳收购贷款,按照半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半,给予三个月贴息,地方财政也可给予贴息支持。具体贴息条件、标准和程序按财政部门规定执行。拓宽奶业直接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和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给予积极支持。(2)做好生鲜乳收购工作。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收购合同,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乳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为确保质量安全,企业可通过派员全程监控,采取人盯人、人盯车、人盯站的“三盯”等措施,严把生鲜乳进厂关。(3)加强分类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要监督问题企业加快整改,验收合格后尽快恢复生产;对合格企业要加强管理,增加产品投放。不得不加区分一律要求所有乳制品企业停产整顿。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乳制品生产企业要切实负起保证产品质量的责任,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职工的产品质量意识教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人;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努力降低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推进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4.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乳制品产业政策,严格行业准入,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乳制品加工与生鲜乳生产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东北、华北、西北重点产区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南方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逐步扩大乳制品工业规模;大城市郊区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
(五)强化生鲜乳收购管理。
1.整顿和规范奶站。农业部要牵头组织好奶站专项整治行动,逐步建立生鲜乳收购管理的长效机制。要摸清全国奶站底数,坚决打击、取缔不法奶贩;严厉打击各种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现象;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及时查处压级压价、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行为。
2.提高奶站准入门槛。尽快提出奶站准入条件,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只有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才有资格开办奶站,奶站应当依法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奶站法人要加强对奶站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现有的个体奶站设定过渡期,逾期达不到开办要求的,要予以关停,具体办法由农业部制定。3.实施标准化管理。由农业部牵头,参照《良好农业规范第8部分: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20014.8)》,对奶站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机械设备、检测手段、操作规范、人员素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到2009年底,全国奶站都要达到要求,实现标准化管理。对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停业整顿或取缔。
(六)提高养殖水平。
1.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国发[2007]3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奶业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奶牛良种补贴和奶牛保险实行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奶牛良种繁育场建设,研究完善优质后备母牛补贴办法,做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工作。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
2.对重点地区特别困难奶农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国家对倒奶严重地区的特别困难奶农实施临时救助补贴政策。当前,重点扶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6个省(区)特别困难的倒奶奶农,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采取切块一次性下达,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地方政府也要安排资金,加强对困难奶农的扶持。
3.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所有奶牛养殖场(小区)要限期执行《奶牛场卫生规范(GB16568)》,力争三年内达标,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其他奶牛饲养户(点)要参照执行。农业部门要开展相应的技术规范培训。中央在现有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支持奶牛主产区加快现有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善奶牛养殖、防疫、挤奶、粪污处理等条件,提高饲养水平和生鲜乳质量。
4.做好奶牛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奶牛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的推广,加大奶牛人工授精、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加强奶牛疫病防控,重点加强对结核病、布氏杆菌等传染病的监测与疫牛的强制扑杀工作,继续对患病强制扑杀奶牛的,给予补贴。加快推广奶牛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结合相关项目支持奶牛养殖户采用减排措施和粪污综合利用技术。
(七)推进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生鲜乳收购价格、为奶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奶农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2.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养殖基地为依托、乳制品生产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3.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各地要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等参加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协商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并定期公布,作为生鲜乳购销双方签订合同时的参考。各地价格、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保证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农业部要会同工商总局制定统一规范的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生鲜乳交易的数量、质量、价格、计价标准和违约责任等,由各地农业部门配合工商部门指导监督生鲜乳购销双方遵照执行。要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逐步发展第三方检测体系,维护奶农利益。
(八)加强行业指导和法制建设。
1.加强行业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农业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奶业发展的行业指导。
2.加强监测预警。各地商务、价格、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奶牛养殖、生鲜乳价格、乳制品市场及进出口的监测,及时分析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做好预警和信息引导工作。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在奶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职能,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4.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四、责任与考核
(一)明确责任和分工。
1.明确市场主体责任。对婴幼儿奶粉事件,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站、奶农要引以为戒,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提高法律和道德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乳制品生产企业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监督,主动为奶农和消费者提供技术咨询、科普宣传服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奶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在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加大对奶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并落实好恢复生产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3.认真履行部门职责。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行业指导,严格质量监管,尽快使奶业发展恢复到正常水平。农业部要加强对奶畜饲养以及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质检总局要加强对乳制品生产环节和乳品进出口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总局要加强对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卫生部负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统一发布乳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强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协调促进企业严格管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商务部要加强乳制品市场监测,保障市场供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落实促进奶业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人民银行、银监会要及时做好奶业贷款发放情况的监测、分析和指导工作;保监会要督促保险公司开展奶牛保险业务。监察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问责制的要求,加强对各部门落实职责情况的协调、监督与检查,对由于责任不到位、渎职、失职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纲要实施和考核。
有关部门要制定本部门落实本纲要的具体方案,并在职责范围内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纲要实施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在2008年年底前,各地区要对贯彻实施纲要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并向国务院报告自查情况;在此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对各地区进行督查。从2009年开始,各地区、有关部门每半年要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并将结果报送发展改革委,由发展改革委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每个年度,监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有关部门执行纲要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9〕46号 【发布日期】2009-06-11 【生效日期】2009-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意见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9〕4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发改委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意见》予以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意见
市发改委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08〕122号)精神,切实抓好我市奶业生产,巩固建设奶业大市,保证乳制品质量和人民消费乳制品安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奶业发展实际,现就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站、规范养殖为重点,认真实施《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高附加值乳制品研发,促进奶业配套服务业发展,延长乳品业产业链条,鼓励独立核算的地区总部(销售公司)建设,使我市奶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落实任务,确保完成我市工作目标
2009年年底前,由市畜牧兽医局负责,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奶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由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严格审查生鲜乳收购站资质条件,实现全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管理;由市经委牵头,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推进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使我市奶业发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2011年10月底前,由各级畜牧兽医、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在推进养殖规模化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使我市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10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8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提高到35%左右;由各级发改、畜牧兽医、财政、工业等部门负责,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奶源优势地区合理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并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由各级工业、发改、畜牧兽医、质监等部门负责,完成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实现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80%以上;由各级工商、物价等部门负责,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由各级卫生、质监、工商、畜牧兽医等部门负责建立奶业的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由各级卫生、质监、发改、工业、工商、畜牧兽医、商务、监察等部门负责,建立起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三、强化措施,为奶业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扶持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奶牛存栏100头以上,下同)基础设施贷款由省级财政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工作。积极筹措保费补贴,推进奶牛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努力降低和分散奶牛养殖风险。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扩建牛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二是扶持良种引繁。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科技推广。三是扶持饲草饲料生产。重点推广青贮、黄贮饲料,支持草场改良。四是扶持粪便资源化处理。重点扶持规模化牧场、规范化小区的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五是扶持疫病检疫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饲料产品安全监测、兽药质量及兽药残留抽检、鲜奶质量检测、畜产品质量检测,支持奶牛布病、结核病检疫净化、奶牛疾病防治等体系建设。
(二)强化生鲜乳收购管理。各级畜牧兽医、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认真执行《黑龙江省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乳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租用等方式对现有的奶站进行接管。
(三)切实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要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并协商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于每年4月20日和10月20日前向社会发布。各级物价、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指导,保证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
(四)建立生鲜乳质量监管制度。要结合全国打击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剂专项整治行动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我市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认真执行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启动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要依法严厉查处。
(五)搞好奶牛养殖技术指导。要加大开展以“三进五到位”(进村、进场、进户,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到2010年,培训7000名基层奶牛防疫和繁育技术人员。
四、明确职责,强化执行与考核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要求,制定本部门落实《纲要》的具体方案,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我市奶业整顿和振兴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纲要》实施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切实解决奶业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2009年开始,区、县(市)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每半年要对《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并于5月30日前和11月30日前将结果报送市发改委。同时做好迎接每个国家和省对执行《纲要》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意
【发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冀政〔2009〕42号 【发布日期】2009-02-20 【生效日期】2009-0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冀政〔2009〕4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促进全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落实《纲要》重要意义,明确振兴奶业思路目标
奶业是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乳制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菜篮子”产品。我省奶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奶业秩序带来严重冲击,也暴露出我省奶业发展中还存在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站经营管理不完善、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措施不落实、部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当前,在奶业多年快速发展、矛盾逐步累积和近期遭受重创的背景下,对奶业生产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顿、通过整顿振兴奶业十分必要而迫切。《纲要》分析了奶业发展存在的危机与机遇,提出了工作目标、工作方针和任务措施,有利于解决奶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帮助乳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摆脱困境,对促进我省奶业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实化措施,推动我省奶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思路:振兴全省奶业,要坚持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全面规范奶站经营秩序,严格乳品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业水平。
总体目标:到2009年10月底,在奶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实现奶站建设管理规范,乳品加工企业制度完善。到2011年10月底,基本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加工布局优化、全行业标准化、市场竞争规范化,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60%、单产水平接近5?5吨,乳品加工企业完成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奶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二、规范奶站管理,推行规模养殖
(一)严格奶站监管。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提高奶站准入门槛,实行奶站标准化管理,将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按照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的条件,严格审查新建奶站,全面检查现有奶站,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坚决取缔流动奶贩,严厉打击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各种掺杂使假行为,规范生鲜奶收购秩序。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入股、租赁、委托开办、签订合同、驻站监管等形式经营管理奶站,理顺奶站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实现乳品加工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有效衔接。到2009年底,奶站全部由乳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
(二)加强投入品整治。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监督饲料和兽药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从源头上防止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和兽药,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加大对饲料和兽药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兽药行为,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性质严重的要依法停产整顿。养殖场(户)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休药期规定,严禁使用《兽药管理条例》规定的违禁药品。推广规模养殖场(区)饲料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的做法,健全饲料来源记录,实现质量可追溯,减少奶农分散采购风险。
(三)发展规模养殖。继续实施扶持奶业发展的良种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政策。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鼓励现有规模场(区)利用剩余容量吸纳散养奶牛入区饲养,支持具备发展空间的规模场(区)改建扩建低成本增容,引导奶牛养殖集中的专业乡村新建规模场(区),解决散养奶牛入区难题。2009年底前,凡是现有规模养殖场(区)扩建,每增加1头奶牛容量给予300元补贴;新建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区),按设计容量每头补贴350元。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组织开展相应技术规范培训,支持规模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三年内所有场(区)都要执行《奶牛场卫生规范(GB16568)》,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切实提高挤奶机械化装备水平,逐步淘汰手工挤奶方式。要完善防疫设施,落实防疫措施,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到2009年底,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0%以上,2010年底散养奶牛全部进入小区集中饲养。
三、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企业素质
(一)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国家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饲料中三聚氰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检出值标准修(制)订完善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农业厅要抓好组织落实。省、市、县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增设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明确的专职人员要尽快到位,畜产品质检机构配备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要抓紧落实,确保检测工作需要。质检、卫生、农业(畜牧兽医)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协作,实现检测资源共享。质检和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分别依法对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站进行三聚氰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抽查检测,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不得向被检单位收费。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站对奶农销售的生鲜奶进行检测,不得收费。企业委托检验机构检测的收费规定,由省物价局牵头制定。
(二)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完善乳制品检验制度,质检部门要督促乳品加工企业严格落实生鲜奶进厂和产品出厂批批检验制度,对检出三聚氰胺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立即责令企业召回、封存、销毁。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乳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督促企业和奶农建立台账,如实记录产品来源、数量、质量、批次、日期等相关信息,发现问题要责令整改、召回产品或下架退市。严格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乳品加工企业三年内都要执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达不到标准的必须停产整顿。建立生鲜奶质量监管制度,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生鲜奶生产、收购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对不合格的生鲜奶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积极开展行业整顿。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2009年8月底前对全省乳品加工企业进行规范整顿,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销售秩序混乱、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或责令停产整顿;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或整改后仍达不到验收条件的企业,要依法关闭;对非法生产企业,要坚决取缔。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资产重组方式,加快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推进集团化进程。严格执行《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乳品加工企业的审查,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促进乳品加工与生鲜奶生产协调发展。
(四)全力支持企业生产。金融机构要对守法经营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足额贷款支持,对受三鹿奶粉事件影响资金暂时周转困难的企业要按规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对经金融机构同意延期的逾期贷款可免收罚息。财政部门要对企业生鲜奶收购贷款,按照半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三个月贴息,具体条件、标准、期限和程序按有关规定执行。拓宽奶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要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收购合同,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奶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
四、积极培育市场,重塑消费信心
(一)维护消费者权益。省农业厅和省质监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销售者要及时在显明位置公布合格和不合格乳制品品牌、批次等信息。严格执行复原乳标“复原乳”、巴氏杀菌乳标“鲜”、高温灭菌乳标“纯”的液态奶标识制度,维护消费者选择权。有关部门要层层设立举报电话,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工商12315、质监12365、卫生12320等群众投诉电话的作用,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和举报,对举报查实的给予适当奖励。
(二)保证市场供应。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乳制品市场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指导企业扩大和恢复合格乳制品销售。引导工商企业联手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切实保障乳制品市场供应,做到不脱销、不断档。积极开拓中小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依托企业购销网点和“万村千乡”工程,做好农村乳制品配送工作。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劣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和恶性竞争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探索建立乳品生产和经营者不良记录,定期予以公布。
(三)搞好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以质量、安全、诚信为重点,加大对有关部门采取的政策措施、生产企业严格把关提高乳品质量等情况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合法经营致富的典型,曝光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热点,解疑释惑,避免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卫生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乳制品相关知识宣传,做好健康咨询和答疑解惑工作,普及营养知识,引导乳品安全健康消费。有条件的销售者要增设乳制品导购员和咨询台,免费发放科普材料。
五、搞好行业指导,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加强服务指导。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修订完善全省奶业发展规划,指导奶业健康发展。商务、物价、农业(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对奶业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做好预警和信息服务。省、市农业(畜牧兽医)和质检部门要定期对生鲜奶和乳制品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某项指标超常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向当地政府提出预警建议,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协调、服务、维权、自律职能,充分发挥在奶业发展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培育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发挥其维护奶农利益、协商生鲜奶收购价格、开展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养殖基地为依托、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规范交易行为。各地要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奶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生鲜奶收购者、奶牛养殖场(户)代表参加的生鲜奶价格协调机制,协商确定生鲜奶交易参考价格并定期公布。物价、农业(畜牧兽医)、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要求购销双方严格遵照执行由农业部会同工商总局制定的统一规范的生鲜奶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要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逐步发展第三方检测体系,维护奶农利益。
六、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一)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地要把规范整顿奶业秩序、振兴奶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主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市、县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奶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并落实好恢复生产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督促乳品加工企业、奶站和奶农深刻吸取三鹿奶粉事件教训,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提高法律和道德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乳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机构,切实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分析,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监督,主动为奶农和消费者提供技术咨询、科普宣传服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三)强化部门责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行业指导,严格质量监管,促进奶业健康正常发展。省农业厅要加强对奶畜饲养以及生鲜奶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省质监局和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要加强对乳制品生产环节和进出口环节的监督管理;省工商局要加强对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统一发布乳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信息;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协调促进企业严格管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省商务厅要加强乳制品市场监测,保障市场供应;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要及时做好奶业贷款发放情况的监测、分析和指导工作;河北保监局要督促保险公司开展奶牛保险业务。省监察厅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问责制的要求,加强对各部门落实职责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严肃查处责任不到位、渎职、失职等行为,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强化检查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在职责范围内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从今年开始,各设区市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半年要对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汇总后向省政府报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04月02日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其中:
3亿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2亿元:生产、收获和加工机械补贴
0.25亿元:良种补贴
确定补贴标准:600元/亩,3000亩起享受补贴,补贴方式:先建后补,立项后,预先补助50%;验收合格,再补50%。验收不合格,追回预先补助50%,或限期整改后安排剩余50%。补助内容:
苜蓿良种化:推广使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苜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收割机械组装配套、田间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完善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
改善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地、修建排碱渠和灌溉设施,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修建仓储设施,配置和扩容储草棚、堆储场、青贮窖、农机库等。
提升质量水平:配备检测设备,对苜蓿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保证苜蓿草产品质量。实施范围:
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 重点在东北、华北、西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扶持对象:
(1)农民饲草专业生产合作社(优先扶持)成立1年以上,章程规范,管理完善,独立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2)饲草生产加工企业
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有生产加工经验,具有A级(含)以上资信等级(未申请过贷款的企业除外),优先考虑与大型奶牛养殖企业有苜蓿草产品供求关系的企业。
(3)奶牛养殖企业(场)存栏300头以上。申报基本条件
(1)集中连片,面积3000亩以上,适宜苜蓿种植;
(2)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或土地租赁合同(7年以上);
(3)优先考虑具备水源、配套电力等种植灌溉基本条件的单位。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实施方式
1、四到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
2、四严格、两公示:
严格立项,各省畜牧(奶业)主管部门成立专家组,制定标准,筛选承担单位,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一次公示)。
严格验收,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现场评审验收,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补助的示范片区。农业部将会同财政部抽验。
严格绩效,各省要加强检查,确保质量。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监督检查,优秀的给予表扬,增加任务;成绩差的通报批评,核减任务。
严格档案,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档案管理制度,对苜蓿产量、质量、饲喂奶牛效果、生鲜乳品质进行跟踪监测,建立工作信息档案。
(二)保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农财两部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奶办承担,各省也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畜牧主管部门承担。
2、加强监督检查
专项管理,保证措施到位;加强资金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套取补贴资金,加强检查和指导。
3、加强技术服务
各省成立专家组,成立专家包片、挂钩指导服务制度,将专家和项目创建任务挂钩。专家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关键技术和问题,组织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加强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项目成效和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扩大影响。示范片区考核标准
1、土地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适合种植。
2、单产水平提高
单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旱作≥400公斤,灌溉≥800公斤,鲜干草折算比例4 ﹕1。
3、苜蓿质量水平提高
国家标准2级以上,CP ≥18%,ADF ≤35%,NDF ≤45%,RFV ≥125%。
4、草畜结合紧密
和奶牛养殖场(小区)签订供销合同,每个单元片区为1500头以上奶牛提供优质饲草。
5、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带动当地苜蓿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6、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标准饲养条件下,乳蛋白≥3.0%,乳脂肪≥3.5%。
7、档案管理完善
建立一套工作档案,一块标牌,一张标示图、一套技术手册。检查验收:验收评分表
1、选址和建设(15分)土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
2、田间管理(15分)示范区标示、品种选择、施肥、农药、新型技术应用。
3、设施设备(10分)苜蓿种植、刈割、压扁、搂草、拾捡等机械设备。
4、收获与加工(20分)
5、生产水平和质量(20分)生产水平、草畜配套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生鲜乳质量。
6、苜蓿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和培训(10分)
7、档案管理(10分)
第五篇:济南市果业苗木花卉业振兴规划
济南市果业苗木花卉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果业、苗木花卉业和木材加工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果业。2010年,全市各类果树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产量56万吨,其中核桃、杏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市果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关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宏观规划、指导意见变化快,连续性差;造林重栽植,轻管理,品种杂乱,质量亟待提高;低效益果园较多,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果树优良品种引进、繁殖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特色果业投入有限,果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较慢,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二)苗木花卉业。2010年,全市苗木生产面积8.9万亩,年产量2.2亿株,产值6.5亿元;花卉种植面积2.1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7.2万平方米),产值2亿元;苗木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带动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但也要看到,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在竞争中做大做强还面临很多挑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和品牌影响力较弱、大众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木材加工业。2010年,我市木材加工业户共有400余户,从业人员1.5万人,年产原木9.5万立方米,生产各类板材5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林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我市林产品开发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林产工业总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果业。建设以苹果、桃、梨、杏、葡萄五大树种为主的水果基地;以核桃、柿子、枣为主的干果基地,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市新发展果树面积20万亩,果树总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5%以上;主要果树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85%以上;果品年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加工储藏能力6万吨以上,年产值20亿元以上。
(二)苗木花卉业。充分发挥、利用国有林业苗圃资源、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正确调整优化苗木花卉生产结构,积极开展资源保护、良种引进和选育,加强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苗木花卉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定向化和专业化。到2015年,新发展苗木花卉生产面积4万亩,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交易额5亿元以上。
(三)木材加工业。加大结构调整,推进林板、家具一体化和木材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木材加工企业,引导和促进联合重组,逐步培植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实现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生产各类板材等达10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果业。
1.做强优势果品。以核桃、苹果、杏、柿子、桃、梨等优势果品为重点,加快推进标准化干鲜果品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基地面积20万亩。加快老果园升级改造步伐,开展密植园改造和老果园更新试点示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矮化栽培、沃土养根、配方施肥、绿色控害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一批品种优良、技术集约、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园区,使果品优质果率达到75%以上。
2.做精特色果品。重点打造历城、章丘、长清大樱桃和章丘早熟苹果等特色果品,加强对曹范和港沟薄壳核桃、彩石玉龙雪桃、马山雪桃、脆酸枣、王家峪大樱桃等地方名优特产的品牌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品质,拓展市场。3.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大对果品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以产后商品化处理为重点,建设一批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完善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果品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
(二)苗木花卉业。
1.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开展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清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重点保护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名特优新品种的种质资源,以市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七星台植物园、市国有苗圃、平阴玫瑰研究所为依托,建设1处市级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库和平阴玫瑰基因库。逐步建立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
2.优良品种选育。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造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培育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新品种。以市国有苗圃为依托,建立1处集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优良品种育种制种、容器育苗和良种苗木花卉加工仓储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高科技的现代化特色苗木花卉区域工程中心,采取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树木及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20个。扶持建设以生产良种为重点的采穗圃、种子园、花卉制种场和种苗繁育车间,进一步提高种苗产量和质量,推动良种化进程。
3.特色基地建设。发挥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加强特色苗木花卉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定向化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用材林品种提纯复壮,提高苗木质量。加快经济林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名特优新品种苗木。加大珍稀、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力度,丰富城镇绿化树种多样性。强化生态树种良种培育,推广轻型基质容器化育苗。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花卉种苗的繁育能力和水平,扩大传统优势花卉、鲜切花、冷凉花卉等优良品种的生产规模,促进产品数量质量同步提高。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形成特色基地,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在市现代林业示范园内建设1处1000亩苗木花卉高科技创新园,重点进行高档苗木花卉的研发、生产、示范、推广;在章丘、历城济南国际机场周边地区、长清区国道220线、省道104线沿线建设15000亩生态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在济阳沿黄建设3000亩苗木产业基地;在平阴建设15000亩玫瑰花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培育“十佳”花卉苗木基地,建设2个花卉苗木“双十强”县,打造苗木花卉省级知名品牌1-2个。突出抓好现有2处省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争取新增1处省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
4.设施栽培基地建设。提高设施栽培在苗木花卉中的比例,保证苗木花卉产品质量。扶持章丘盛苑花卉、历城世珍花卉、澳利集团等设施花卉企业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扩大生产品种和规模;利用商河县丰富的地热资源,建设万亩集种苗组培供应、花卉种植交易、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商河地热花卉设施栽培产业园。推广应用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缓释肥栽培等技术,提升苗木花卉设施化栽培水平。计划改造提升花卉设施栽培5万平方米,新建温室10万平方米、日光大棚50万平方米。
5.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产业建设。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延伸配套产品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平阴玫瑰为重点,通过扶持壮大发展天源玫瑰、惠农玫瑰精油等龙头企业,以玫瑰花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取符合国际标准的玫瑰精油,促使玫瑰精油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不断扩展玫瑰市场领域,深度开发玫瑰在化妆品、医药品、保健品、食品、酒水、饮料等领域的新产品和尖端产品,加强温室设备、容器育苗设备、园林器械、园艺资材的研发和生产,提高苗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6.市场建设。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在现有富莱花卉市场、赤霞花卉市场、千佛山花卉市场、千鹤花卉市场、百合花卉市场、兴济园林花卉市场等六大花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提升市场建设水平。在历城区新建1处济南高端花卉市场,配套建设大型鲜花仓储中心,提升重大节日期间花卉储藏调剂能力,实现花卉产品的最快捷销售、低成本销售和最优质销售。
(三)木材加工业。
1.充分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充分挖掘新、老木材加工企业潜力,发挥设备潜能,扩大生产能力,壮大企业规模。
2.促进企业布局合理化。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和档次。在速生杨原料较为集中的济阳县仁风镇建1-2个木材加工示范小区。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济阳县仁风镇、章丘市沿黄乡镇为重点的木材加工基地。
3.优先发展人造板材等产品。在巩固现有提高锯片、板方材、中密度板等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细木工板、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多功能胶合板、阻燃复合板等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以绿色环保、综合利用、复合材料和超薄、厚等功能性人造板为特点的替代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的“节木替代型”产品,使人造板材生产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深加工层次创造条件。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果业、苗木花卉业和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研究制定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加强产业发展协调和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产业振兴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果业、苗木花卉业和木材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基地建设、设施栽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产业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带动力强,在产品、技术、设备等方面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龙头企业。
(三)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为产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连结提供规划、信息、技术、政策、土地流转等方面优质服务,对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在章程制定、品种引进、技术培训、信息发布以及产销衔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正确引导竞争主体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果业、苗木花卉和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对果农及苗农、花农的技术培训,加快知识和技术更新。创新科技推广机制,以标准化基地、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