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人员检验标本规范化采集及运送培训讲座
护理人员检验标本规范化采集及运送培训讲座
— 分析前质量控制
检验工作分为检验前、检验、检验后三个部分,并不是单纯在检验科内部完成,因此三部分同等重要,但检验前工作最为困难、最难控制。何为“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阶段(检验前)
按时间顺序自医生申请至分析检验启动的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和识别、原始样品采集、运送和实验室内传递。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影响因素最多,也是最难的环节。它贯穿于医、技、护共同重视并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分析前质量控制已经成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核心部分。
目前国内现状,60%的检验误差由分析前造成,其中
1、采集后未及时送检(35.5 %)
2、采集标本不规范(25.5 %)
3、标本不合格(17.5 %)
4、采集时间不对(16 %)
5、检测项目不必要的重复(5.5 %)
第一部分
现采集及运送标本存在主要问题
1.溶血(Hemolysis)
溶血造成的后果
溶血干扰多个项目检测,如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导致检测值假性偏高:红细胞内钾含量是细胞外的50倍。同时,溶血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引起血清颜色加深,或浊度增加,释放的内容物干扰反应,影响上机检测。
溶血常见升高或降低项目
溶血造成多项目升高或降低(1)升高↑:ALT,AST,TB,DB,TP,GGT,CREA,UA,CHOL,CK,CK-MB,LDH,HBDH,血钾,血镁,血氨,叶酸,PLT计数,RDW,红细胞渗透脆性。(2)降低↓:GLU, 血钠,血钙,维生素B12,RBC计数,Hct。(3)导致溶血全套中蔗糖溶血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4)导致ELISA法检测的血清学项目出现假阳性。包括:感染四项,TORCH,甲肝,EB病毒,结核抗体。
造成溶血的常见原因
① 静脉穿刺处消毒液(如碘伏或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可造成溶血。② 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确,针尖在静脉内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标本溶血。③ 抽血困难:
危重症病人,由于血容量不足,管腔塌陷、变细,血液流入负压管速度缓慢,采血时间延长造成溶血;或患者意识障碍,病患儿紧张不予配合,操作者往往长时间紧扎止血带,寻找穿刺点,并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从而干扰血流速度和流向,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造成标本溶血。另外,止血带扎在伤口、结痂、伤痕处也可造成溶血。④ 抽血器具不合格:
真空静脉采血器为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或过小均会造成溶血。负压相对较大,血液流入负压管底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标本溶血如负压不够、漏气或抗凝剂剂量不足,使血流缓慢、间断造成溶血。采血量不足管内仍存有真空而导致溶血。
⑤ 在标本混匀过程中,操作者用力过猛,血细胞破坏可致溶血;选择采血针头口径过小、血流不畅也易造成溶血。
2、标本凝固
我们所谓的“标本凝固”:指使用抗凝管采血后,仍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凝块,或者显微镜下可见微小凝块。
标本凝固造成的后果
① 肉眼可见凝块:若需检测血浆,标本中肉眼可见凝块导致标本无法检测。
② 肉眼不可见微小凝块:标本中肉眼不可见微小凝块,主要影响血液学检查如血小板计数严重假性偏低,PT和APTT延长甚至无法检出,FIB含量减少甚至无法检出,血沉加快,血氨升高。
造成标本凝固的常见原因
① 抽血困难:危重症病人,或患者意识障碍,病患儿紧张不予配合,操作者往往长时间紧扎压脉带,寻找穿刺点,并反复拍打穿刺部位,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造成标本肉眼不可见微小凝块。
② 采血血流不畅、采血后未充分混匀标本易造成血液凝固。
③ 新生儿、妊娠、肾病综合征患者大多处于高凝状态,如采血时间过长易造成血液凝固。
3.采血量不足
采血量不足的后果
① 对需要血清量较多的项目(如性激素、普通生化、甲状腺激素、感染四项),采血量不足导致申请项目无法完成或复查,特别是新生儿血液中血清量相对较少,必须足量采血。② 使用不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时,采血量少,管内负压残留易导致血细胞破碎,造成溶血,溶血后果如前所述。
③ 使用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时,采血量不足,抗凝剂相对过量,对结果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如:凝血功能检查(蓝头管)采血量不足,导致PT和APTT延长;血沉检测(黑头管)采血量不足,导致血沉加快,且无法使用自动血沉仪进行检测。④ 血培养采血量不足,可能造成阳性率降低。
采血量不足的原因
① 儿童和婴幼儿采血难度大,很多时候需同时采集多管标本,迫于家属压力,导致未执行规范操作,采血量不足。
② 如采集者对各类检验所需采血量相关知识未系统学习,仅按经验执行,易导致采血量不足。
4.采血量过多
使用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时,采血量过多,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液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影响检测,常见如:PLT明显降低;PT和APTT延长甚至无法测出;FIB降低;血沉加快。
采血量过多的原因
① 采血过程中,多管采血换管或拔针不及时。
② 某些采集者采血时未警惕输液后由于血循环量增加,压力增强,或对各类检验所需采血量相关知识未系统学习长期不更新,仅按经验执行,导致采血量过量。
5.采血管选择错误
采血管选择错误的后果
① 血常规检测
必须使用EDTA-K2抗凝管(紫头管)。如误用肝素抗凝管(绿头管),会导致白细胞聚集,计数偏低,更不利于白细胞分类;如误用分离胶黄头管,会导致血液凝固无法检测。
② 凝血功能检测
必须使用1:9枸橼酸钠抗凝管(蓝头管)。如误用1:4枸橼酸钠抗凝管(黑头管),EDTA-K2抗凝管(紫头管),肝素抗凝管(绿头管),可使PT和APTT显著延长。③ 生化常规项目
须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分离胶黄头管)。如误用EDTA-K2抗凝(紫头管)血用于检测,可使血钾升高数倍,并导致血钙、镁无法检测,ALP、CK 检测值偏低;如误用枸橼酸盐抗凝管(蓝头管或黑头管),可使AMY、CK、ALP等酶活性降低,测定值降低。④ 血沉检测
必须使用1:4枸橼酸钠抗凝管(黑头管)。如误用分离胶黄头管,血液凝固使检测值减慢。⑤ 溶血全套检测
必须同时使用肝素抗凝管(绿头管)和分离胶黄头管。如只抽一管,导致检测项目不完全。如使用其他抗凝剂,则影响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无法检测。⑥ 血培养检测
血培养必须使用专用培养瓶。凭条码至检验科细菌室领取。注意:儿童请领取儿童专用培养瓶(粉红色头);成人请领取成人用培养瓶(蓝色头)
采血管选择错误的原因
如对各类检验所需采血管相关知识未系统学习长期不更新,仅按经验执行,易导致采血管选择错误。
6.标本储存和运送不当
(1)胆红素检测需避光运送,光照可导致胆红素分解使检测值降低。(2)电解质 检测需采样后立即送检,否则可能导致血钾升高。(3)血氨 检测需采集至满管,立即送检。
(4)大便常规和尿常规采样后需注意环境温度,并在1小时内送检。温度超过25℃须半小时内送检,否则易导致致病菌及细胞等有形成分破坏,杂菌生长。
(5)白带常规、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后立即保温送检,否则可能导致假阴性。(6)标本管过度振荡可造成溶血。
(7)样本管破裂或管盖不严标本溢出,造成生物安全隐患,标本无法检测。
标本储存和运送不当的原因
① 如对标本运送的知识从未进行系统学习以致长期忽视,或者直接交给未受过正常培训的工人,或家属运送则容易导致错误。
② 某些护理人员习惯一次性大批量运送各类标本,而运送工具或过小,或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运送中的挤压、碰撞或颠簸直接对标本造成破坏或交叉污染。7.条码-标本 对应错误
条码信息为A病患,标本采集实为B病患,导致检验科出具错误结果,临床医生得到错误的提示,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医疗事故。
第二部分 《临床采集手册》的使用
一.目的:正确采集标本,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二.使用范围:该手册适用于临床护理人员采集标本。
三.职责:临床护理人员须熟知标本的采集、贮存和运送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四.临床样本采集及运送
(一)血液标本采集及运送
静脉采血流程:
① 患者准备→② 准备与信息核对→③ 选择静脉→④ 扎止血带→⑤ 消毒→⑥ 穿刺→⑦ 接真空管→⑧ 拔针和按压穿刺点→⑨ 废弃物处理
采血注意事项
1)使用压脉带来初步寻找血管时不能在一个局部绑紧超过1分钟。消毒完成后,切不能再用手指去摸找静脉,穿刺有困难者,摸找静脉后应该再消毒。
2)采血过程中,确保病人的手或穿刺的部位向下放,防止血液倒流或回流,避免输液同侧采血。
3)采集血培养标本,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并采集足够量。4)避免采血操作不当引起的溶血、血液凝块:
5)如采血后发现抗凝管或采血量错误,切忌互相倾倒血液。
6)遇婴幼儿需要颈静脉穿刺时,注意动作轻巧。颈静脉穿刺要注意婴幼儿呼吸及表情,发现有异样改变,及时停止操作。颈静脉穿刺后切不能用力按压穿刺孔。7)如有晕针、晕血病人,要注意安全,做好保护工作。8)血液标本采集后在规定时间内采用专用转运盒运输送检。
(二)尿标本采样及运送
1)将条码正确贴于容器侧面。
2)清洁标本采集部位:应用肥皂洗手、清洁外阴或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避免污染:应避免月经、阴道分泌物、包皮垢、粪便、清洁剂等各种物质污染,不能从尿布或便池内收集标本。
3)留取中段尿或导尿。
4)使用合格容器:不能用不清洁的或吸水的容器。
5)24小时尿液检查,需正确收集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如早上8点排尽尿液同时开始计时,收集至次日早上8点的24小时内的所有尿液,叮嘱患者次日早上8点必须排尿一次并计入24小时所有尿液中),由护理人员准确测量尿量并混匀后取尿杯半杯混合尿液送至检验科,如有需要在检验科指导下合理使用防腐剂。
6)常规尿液检查的标本量至少为20ml(尿杯半杯),其他尿液检查为10ml。7)尿常规检测在尿液标本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
(三)粪便标本采集及运送
1)应取新鲜粪便,盛于洁净、干燥无吸水性的容器内,不得混有尿液、水或其它物质,不能使用尿布、纸张、棉签等吸水性材料包裹粪便。
2)采集标本应用干净竹签选取含有脓血、粘液、胨状等可疑病变成分处的粪便。外观无异常的粪便需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其量约为蚕豆大小(5g),稀水便留取2-3ml(一次性小便杯小半杯)。
3)粪便标本采集后 1h 内必须送检,查阿米巴滋养体时需立即送检。
五、检验科拒收标本准则
1、标识不准确
1)盛标本容器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
2)标本容器上标签或条形码与申请单上条形码信息不符 3)无申请单或申请单上信息不全
溶血全套条码易错
错误贴法
正确贴法
血培养贴条码时请勿覆盖瓶子本身条形码
2、标本不合格 1)中度以上溶血
2)抗凝血中有凝块
3)抽血量不足或过量
4)未使用合适的抗凝剂或标本类型不当。5)未按要求时间内送检 6)送检样本容器破损
结 束 语
送检标本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是否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患者当时的病情,关系到检验结果临床应用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因此,在标本采集、送检、保存等各个环节都要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这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
第二篇:标本采集与运输培训答案
1、将每一份标本都看作是无法重新获得、唯一的标本,必须小心地:采集、保存、转运。
2、空腹标本一般指进食8h后采集的血和尿标本(但不能超过12h,禁食时间过长可引起部分指标异常;如补体C3、转铁蛋白等。)因为标本是在空腹和安静时采集的,干扰因素较少,对病人来讲,若多次检查同一项目,也便于比较、对照。
3、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多种血液标本时,采血次序为:血培养管、普通血清管、枸橼酸钠管、凝胶分离管、肝素管/肝素凝胶分离管、EDTA管。
4、抗凝血必须及时、充分、轻轻颠倒混匀血液和抗凝剂,至少3次以上。避免采血损伤和用力旋转容器。
5、血液标准化委员会建议:在室温(18~25℃)下,4h完成检测分离血浆和血清;血细胞与血清或血浆接触>2h,血浆或血清将浓缩、分析物被破坏。冷凝集试验、血氨、凝血项目检测立即送检。泡沫可使蛋白质变性,血小板激活。
6、血液中脂蛋白成分的增加常会导致血清、血浆浑浊或奶酪状,通常称之为脂血。
7、痰液采集方法:自然咳痰法:清晨起床后,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吐第一口痰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上呼吸道标本:采用无菌棉拭子。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放冰箱保存
8、粪便标本采集具有病理意义的便(如浓血、血粘液、水样等选取)5g在半小时内送检,2小时内检测完毕,否则因PH变化及消化酶的影响可使便的细胞成分破坏分解。嘱患者在收集标本前三天禁食动物性食物,并禁服铁剂和维生素C.且连续检查三天,收集后须迅速送检。
二、简答题
1、血液标本基本要求
保持标本完整性:
控制各种干扰因素 保持标本新鲜:
最好的尺度是时间
拒绝不合格血标本: 脂血、溶血、凝固等
2、标本溶血常见原因?
标本溶血常见原因:采血不熟练、劣质采血器和试管、注射器血急速注入试管、试管混匀用力过猛、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采血量不足、穿刺处所用消毒液未干、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
肉眼未见溶血,但乳酸脱氢酶、血红素、转氨酶或钾等值异常增高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非显性溶血。
3、采血容器的颜色、用途和采血量?
头盖颜色
添加剂
用途
采血量(ml)紫色
EDTA-K2
血常规、HLA-B27、2.0
蓝色
枸橼酸钠
凝血常规等凝血试验
1.8 黑色
枸橼酸钠
血沉
1.6 绿色 黑色 肝素 枸橼酸钠
血流变学、5.0
1.6 红色
分离胶促凝
生化检验
4.0 黄色
分离胶促凝
免疫检验
4.0
4、血液浓缩原因:
使用压脉带时间过长、进针处按摩、挤压或摸索寻找、长期静脉治疗、硬化或阻塞的静脉。.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标本采集时间的一般原则
5、.血液及骨髓微生物学标本采集时间的一般原则?血培养时血液的采集量是? 一般原则
(1)、病人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2)、使用抗菌素前
(3)、已经用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 血培养时血液的采集量是 成人:10毫升血液 儿童:3~5毫升 婴幼儿:1~2毫升
6、拒收标本标准?
⑴、患者信息不全。⑵、标签不清,不具备识别系统的唯一性。⑶、抗凝不当、标本凝固。⑷、时间延误,采集标本后未扫描条形码而直接送检的标本。⑸、溶血标本。⑹、储存温度不当。⑺、采自输液管。⑻、样本外漏、容器破损。⑼、明显受污染的样本。⑽、标本量过少。⑾、标本项目与申请项目不符。⑿、医嘱作废的标本。⒀、容器不合格,影响检验结果
第三篇:一般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北方药学 2011年第 8卷第 2期 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4讨 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 医药用 品的广泛应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发生着 新的变化,因此应不断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现存的及 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防护, 采取规范的防 护措施, 并且不断消除和减少手术室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不 仅我们护士本身重视职业危害, 而且管理者更应该重视起来, 在硬件上采取多种措施, 如手术室房间的设置, 各种仪器的科 学管理, 物品材料的使用, 消毒, 处置, 在软件上人员的科学配 置, 新技术的推广, 人才的培养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护 理工作质量, 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才更有利于手术室 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艺生, 魏银英, 肖丽珍.手术室护士对血液传播疾病的安全 防护 [J].中国保健 ,2005,13(22:98.[2]郑灵 , 丁兆红 , 王敬茹.手术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J].齐鲁 护理杂志 2004,10(7:458-487.[3]曾因明, 邓小明.2007麻醉学新进展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7:292-294.[4]谭群淑.护士职业压力与减负的探讨 [J].现代医药卫生 , 2007,23(3:414.[5]孙增勤.实用麻醉手册 [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0-51.一般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李 滨(安徽省蚌埠市第 94565部队卫生队 蚌埠 233000
关键词 :血液标本 采集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 446.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1 02-0116-01 影响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是血液标 本的采集。高质量的血液标本对临床诊断、治疗十分重要。怎 样才能保证血液标本达到检验项目的质量要求,现将体会介 绍如下。
1采血前的患者准备
一般用宣传栏或告示牌告之检查的患者所检查的项目和 注意事项, 如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最好让患者空腹采 血, 因该状态下血液的各种化学成分处于相对恒定状态, 避免 剧烈运动, 不要饮酒, 检查前一天避免高脂饮食。避免服用有 影响的药物, 以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当患者需做某些 处置和诊断时应安排在标本采集后进行。
查对制度也要严格执行, 检查采血管的管盖有无松动等。2采血时的质量控制 采血时的无菌操作和采血的时间:采血时要使用合格的 一次性塑料, 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垫。理想的采血时间 一般是早晨 7:00~8:00。
采血方法:让患者暴露手臂或其他抽血部位, 采血部位常 用肘静脉或其他静脉, 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暴露, 用 0.5%碘 状液由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 直径范围约 5CM , 消毒后, 应等 皮肤干后再抽血。嘱咐患者不要紧张, 情绪放松。入针要准、稳, 尽可能及早松开止血带, 嘱咐患者松拳, 用干棉签按压穿 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嘱咐患者或其家属按压穿刺点 3~5min。到不出血为止, 以免发生瘀血。操作人员取下针头, 将血液缓 慢推入试管,避免将泡沫或用力将血液急速推入容器而造成 溶血。整个采血过程的时间越短越好, 最好在 1min 以内完成。如果第 1次采血不成功, 要主动向患者道歉, 以求得患者的谅 解。对第 2次采血没有把握时, 应让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采血。3采血后的标本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即时送检,向患者详细交待取检验 报告时间。送检过程中注意不要震动或长时间暴露于空气和 过大的温度变化中。对于有严格温度要求的标本, 要使用专用 运送容器, 保温瓶和冷却器等。
采血用品的一般处理:医护人员应旋下采血针, 套入原针 套内, 送焚烧间焚烧处理, 止血带和持针器用 0.5%84消毒液 侵泡 30min 后清洗备用。
4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的采集标本量与检验结果有密切关系。很多检验项 目对标本量要求十分严格, 尤其是抗凝标本, 如血沉等, 血量 不够可使结果值偏低, 超量则使结果值偏高, 甚至造成凝血。穿刺的静脉选择不当, 如穿刺的是小静脉或是血管塌陷, 从而使血液流速受到影响, 所以应该选择较大的静脉。
长时间过度加压可以导致血管的溶血,用注射器采血时 用力过大或未去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 用具不干燥, 均可 引起溶血。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在红细胞和血浆中的含量不 同, 溶血后使某些化学成分浓度发生明显改变, 使测定结果不 准确。
在采血过程中, 一定要争取患者配合,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 营造协调和谐的环境, 让患者采血时保持放松状态, 对待 患者要态度和蔼、热情。详细询问饮食、运动等情况, 对患者不 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并对检查项目及所需血量告之患者,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总之,每位临床医护人员在采集检验标本时要熟练掌握 标本容器的准备。采血前、中、后的操作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保 持检验结果的准确,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用的价值。参考文献
[1]陈永生, 林正大.专家解答化验报告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 2005, 5.[2]蒋良春.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体会 [J].中国基层医药, 1994, 3.[3]王毓三.医学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3, 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