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经营单位:
负 责 人: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做好对经营食品的检查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严格遵守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积极参加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组织的会议、培训,落实相关工作。
2、负责食品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食品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做好食品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帐记录等工作,并做好书面记录;
3、做好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负责安排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
4、对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持内外环境整洁;
5、对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剂等采购的索证货、储存保管、标示、记录、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6、对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有效;
7、组织实施自查自纠活动,定期检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记录存档,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时应立即加以解决,并向负责人报告。
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严格审验供货者的经营资格,认真查验食品合格证明,确保主体资格合法,购入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经营者应当向供货者索取并仔细查验营业执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相关证明文件应当真实有效,留存的复印件应当由供货商加盖公章。对证明文件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经营者不予进货。
3、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按照食品批次查验食品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质量检验合格报告。购入进口食品时应当查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文件。
4、食品经营者向种植户、养殖户购入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身份证明和应当检验检疫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5、食品经营者应当索取供货者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者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保留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
6、企业总部统一配送的食品,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索验供货者的证明文件,统一建档保存;各连锁经营者可将总部出具的进货查验证明和统一配送单存档备查。
各连锁经营者自行采购的食品,应当按照要求向供货商索验相关证、票,并建档保存。
7、食品经营者应当按供货者名称或者食品种类分类建档保存相关证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采购及销货记录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食品采购、销售情况。
2、食品经营企业应当根据食品进货凭证如实记录购进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票据。
3、食品经营企业应当积极使用电脑记录。统一配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并将有关资料复印件发给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
4、未实行电子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应当设置食品进货台账,利用账簿记录。
5、食杂店等小型食品经营者,应当逐日将食品进货凭证分类粘贴、便于查找,定期装订成册,代替食品进货记录。
6、食品批发经营者销售食品时,应当填写销售记录,载明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7、食品经营者应当定期查阅进货记录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临界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记录中做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
8、食品进销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增强食品安全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经营行为,认真检查食品质量、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情况,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食品安全。
2、食品经营者要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申领、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做到亮证经营。
4、食品经营者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安全技术人员,规模以上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师,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食品质量的检查、监督、记录。
5、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
6、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自检机构,设立食品安全检测室(台),配备必要的食品检测设备,适应食品安全管理需要。食品运输、贮存及销售安全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仓储、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2、食品经营者用于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3、运输、贮存、销售需低温保存的食品,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行和冷冻、冷藏温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和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食品冷藏运输应当按冷藏运输要求作业,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转,不得故意关停制冷系统,易交叉污染的食品不得混装拼箱装运。冷库贮存食品,应当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仓储作业工具应当根据食品种类区分使用,易交叉污染的食品应当专库储存。
4、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对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过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对问题食品要及时下架退市,做好相关记录。
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生鲜、熟食制品等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6、食品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外租用库房,贮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及成品的,应当在贮存前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经营场所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许可证》正本悬挂或摆放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
2、经营场所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之外。
3、经营场所距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25米以上。
4、地面、墙面、顶面采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易清洗的材料铺砌或涂覆,下水道出口应闭合严密。
5、经营场所环境整洁,卫生状况良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
6、经营场所与生活区分隔开。
7、陈列的食品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防止虫害藏匿并利于空气流通。
8、食品与非食品、生食与熟食有适当的分隔措施,固定的存放位置和标识。
9、销售水产品的,销售区域与其他食品销售区明显分区或隔离;设有上下水及水池,水池周围墙壁贴瓷砖或其他不透水、容易清洗的材料;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冷藏或冷冻贮存设备。销售鲜活水产品的,配备有上下水的蓄养池。
食品仓库管理制度
1、食品仓库距离经营场所距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25米以上,环境整洁。
2、食品仓库必须做到专用,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和有毒有害物质。
3、未使用空调的仓库,应配备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木门下端装有金属防鼠板(高度不低于60厘米),下水道出口处有金属隔栅(隔栅间隙不大于6毫米)。仓库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灭蝇灯和紫外线灭菌灯,且能正常工作。定期检查库房防蝇、防尘、防鼠及防潮设施,防止设施破损。
4、食品仓库应设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出入库登记制度。食品及食品原料入库时,库管员应对其质量及数量进行验收并详细记录入库产品的名称、数量、产地、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感官检查不合格的食品不得入库。设有不安全食品暂存专柜,并有记录本。
5、食品存放设隔离地面的平台和层架,离墙15厘米以上,最底层隔离地面15厘米以上。
6、库房内商品分类贮存,各类食品、食品原料与成品,成品与半成品,短期存放与较长期存放的食品,具有异味的食品和易于吸收气味的食品,按照先进先出、生熟分开的原则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7、食品仓库应有良好通风,保持库房内所需温度和湿度,防止食品霉变、生虫。采用自然通风时通风面积与地面积之比不应小于 1︰16 ;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量不应小于每小时换气三次。机械通风管道进风口要距地面 2m 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风口,开口处应设防护罩。
8、贮存生鲜区域的商品和原材辅料应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冷藏库(柜)温度为-2℃-5℃,冷冻库(柜)温度低于-18℃。
9、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使用杀虫剂进行除虫灭害,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食品加工操作时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包括原料)应有保护措施。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食品加工场所内不得使用鼠药。
10、食品仓库设置密闭的存放垃圾和废弃物容器,及时清除垃圾箱内废弃物。
11、定期对食品库房周围进行彻底的环境卫生清扫,消除有毒、有害污染源及蚁蝇孳生场所。
12、符合国家、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要求。经营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1、食品陈列设施布局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散装食品、直接入口食品、生动物性食品必须设专区或专柜销售。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2、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照散装食品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签,做到“一货一签、货签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穿着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3、生鲜食品销售配备陈列设备,包括货架、保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等。按照生鲜品的保鲜温度要求选择陈列设备进行商品陈列。陈列设备保持清洁,无积水和污渍。贮存生鲜区域的商品和原材辅料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冷藏库(柜)温度为-2℃-5℃,冷冻库(柜)温度低于-18℃。
4、熟食制品销售要设更衣及洗手、消毒设施,配备有空调(或降温设施)、食品冷藏设施和专用工具,并设置隔离 设施。
5、食品仓储库内的食品存放设专门区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设隔离地面的平台和层架,离墙15厘米以上,最底层隔离地面15厘米以上。商品分类贮存,按照先进先出、生熟分开的原则存放。设有不安全食品暂存专柜,并有记录本。
6、未使用空调的场所,配备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木门下端装有金属防鼠板(高度不低于60厘米),下水道出口处有金属隔栅(隔栅间隙不大于6毫米)。场所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灭蝇灯,且能正常工作。
7、配备足够的采光、照明设施,位于工作台、食品上方的照明设备应加防护罩。
8、卫生间与经营场所分区设置,超市要设客用卫生间,厕所为水冲式,设有洗手设施。
9、经营场所及仓库应有良好通风,采用自然通风时通风面积与地面积之比不应小于 1︰16 ;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量不应小于每小时换气三次。机械通风管道进风口要距地面 2m 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风口,开口处应设防护罩。
10、经营场所应有工作服清洗保洁制度。设置更衣室和员工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应设储衣柜或衣架、鞋箱(架),衣柜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离地面 20cm 以上,如采用衣架应另设个人物品存放柜,并配备供工作人员自检用的穿衣镜。
11、经营场所设置密闭的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容器,及时清除垃圾箱内废弃物,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使用杀虫剂进行除虫 灭害,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食品加工操作时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包括原料)应有保护措施。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食品加工场所内不得使用鼠药。
12、符合国家、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要求。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食品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消毒后的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
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用具使用前应洗净并经有效消毒。
三、食品用具洗涤消毒
热力消毒:(程序:除残渣、洗涤剂洗刷、流动清水冲洗、热力消毒)
① 煮沸消毒:将洗涤好的餐用具放入100℃的水中煮沸 10分钟。
② 蒸汽消毒:将洗涤好的餐用具放入蒸汽柜内,温度保 持100℃,消毒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
③ 红外线消毒:将洗涤好的餐用具放入消毒柜内,温度 保持100℃,消毒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树立健康从业意识,加强用人管理,严禁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以确保食品安全。
2、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健康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3、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检查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吸烟、穿拖鞋,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得在销售场所内吸烟,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大小便后必须做相应的洗手消毒处理;食品从业人员应做到勤洗手,勤洗衣服,勤换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工作帽内。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5、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6、食品经营企业要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食品经营企业对配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
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树立诚信意识,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保证提供的食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食品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主动出具销售票据等购物凭证。
3、食品经营者应当做到经营食品明码标价、计量准确,不出售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4、对自检中发现的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示的不合格食品,及时下架退市,并向消费者公告,召回已售食品。
5、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
6、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食品退市和销毁制度
1、为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退市和销毁制度。
2、食品退市是指对质量不符合国家、地方或者行业标准或有关要求,或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食品,采取停止销售,退出市场的行为。
3、食品经营者应当对食品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所销售的食品属于不合格食品时,立即停止销售,采取下列措施:
(一)清点不合格食品,将有关信息登记造册;
(二)将不合格食品退出市场,通知生产者或供货者,配合召回已售出食品,并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危害的,应当立即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四)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不合格食品,要及时公告,通知消费者退货。
4、食品经营者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应当通知生产者召回,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5、食品经营者发现食品已经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应当立即下架,停止销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不得退回供货商或者生产者,并建立处理或者销毁记录台账。记录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6、销毁的食品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销毁时间和地点、销毁方式、销毁人、监销人等内容,或者保留可供追查的影像资料等。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经营单位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2、食品经营者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置,对病人进行救治,防止事故扩大。
3、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要在2小时内向辖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
4、食品经营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当积极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5、食品经营者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第二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新)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供食品经营者参考)
(一)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1.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2.建立供货者档案,保存供货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复印件、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的原件或复印件。
3.查验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是否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是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否清楚、明显,容易辨识。查验所购食品是否属于食品安全法禁止经营的食品。
(二)食品进销货记录制度
1.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
2.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
3.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者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者签字。经营者使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制的食品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单据的,规范装订后可以作为食品进货记录。
4.本公司进货查验记录、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
(三)食品定期检查清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2.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清理,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临近保质期、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确保所售食品均在规定的保质期内。
3.自行检测发现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无合格证食品、劣质食品、冒牌食品等不合格食品,禁止销售。
4.如实记载每次清理检查情况,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清理的时间、食品名称、规格、批次、生产日期、保质期、标称的生产企业名称、清理人等内容。对清理出的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提出处理建议(意见)。
5.根据每次检查清理记录,建立食品定期检查清理档案并留存备查。
(四)临期食品专柜销售制度
1.设置临期食品销售专柜,对清理出的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实行专柜销售。
2.制作临期食品销售醒目提示牌,向消费者醒目提示。3.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摆放整齐,供消费者选择。4.对消费者咨询的临期食品安全信息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五)食品退货赔偿制度
1.消费者购买并发现经销不合格食品,消费者可以依法请求退货。2.如出售不合格食品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向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
3.建立食品退货记录,详细记载退货的食品名称、品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退货的原因、消费者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
4.建立食品退货赔偿记录,如实记载赔偿的食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赔偿的原因、赔偿金额、消费者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
5.认真履行退货赔偿责任,在与消费者退货赔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请求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进行行政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妥善保存食品退货赔偿记录及相关资料备查。
(六)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制度
1.对定期检查清理出的超过保质期及其它不合格食品进行下架退市,采取无害化处理或主动销毁。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食品药品监理机关。
2.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3.检验判定不合格的食品,不得退回给供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在清理完成后的当日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4.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食品应当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食品名称、数量、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供货者名称、处理原因、处理地点、方式、执行人等内容。
(七)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并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毒携带者),活动性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疾,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当从业人员出现咳嗽、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安全隐患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4.处理食品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先洗手消毒,不得留长指甲、男同志不得留长胡须,不得在食品经营场所内吸烟吐痰。
(八)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
1.制订职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或方案,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
2.建立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详细记载培训的通知、培训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签到名册、培训内容资料、现场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应当装订成册,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九)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对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防止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流失,并采集有关食品及其原料样品。
2.即停止销售可疑食物,保留好可疑食物,以供医疗检验查明所中之毒。
3.立即拨打医疗救治电话120,请求医疗救助,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辖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报告。
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贯彻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十)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不销售禁止经营的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2.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消费投诉工作。
(十一)食品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1.XXX是食品安全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日常工作。
2.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主动申办《食品流通许可证》,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3.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接受食品药品监管机关等有关部门的培训、指导和检查。
5.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三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新标准版)
海口*****蛋糕店
食品流通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我店就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食品销售管理制度
1、在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悬挂《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设有食品卫生管理机构,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2、经营场所和仓库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并设置有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经营场所和仓库应有良好通风,保持库房内所需温度和湿度,防止食品霉变、生虫。储存生鲜食品应配备必要的低温储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食品存放设隔离地面和墙壁的平台盒层架,离墙30厘米以上,最低层隔离地面40厘米以上。
3、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4、食品陈列设施合理,规定食品经理区域,将食品与非食品、生熟食品分开陈列存放;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照销售品种配备足够的并符合卫生条件的容器盒防尘材料设备。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示牌”,标示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着名称及联系电话的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和熟食制品,要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生鲜食品销售配备货架、保温柜、冷藏柜盒冷冻柜等陈列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
5、销售熟制食品,设更衣和洗手、消毒设施,配有非手动式的水龙头。配备有效地空气消毒设施、食品冷藏设施盒专用销售工具,食品配有防尘材料遮盖。
6、食品销售场所内不得使用鼠药灭鼠,配备一定数量的灭蝇灯,并保证能正常工作。熟食制品销售场所要配有充足有效无毒无害的空气消毒设施,定期消毒。
7、定期使用无毒无害杀虫剂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治害虫孽生。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营业时间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应有保护措施。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积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用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定期对经营场所和库房周围进行卫生消毒,清除有毒、有害污染源及蚁蝇孽生场所。
8、食品仓库必须做到专用,不读存放其他杂物盒有毒有害物质,建立健全入库登记制度。食品入库时,库管员应对其质量和数量进行验收,并详细记录产品的名称、数量、产地、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等,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感官检查不合格的食品不得入库。设有不安全食品暂放专柜,并有记录本。
9、贮存、运输盒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安全、无毒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有毒有害物品 一同运输。
10、易腐食品在运输、贮存、分销、零售过程中,有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要求,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二、食品用具管理制度
1、食品销售用具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使用过后应当洗净存放保持干净卫生。食品容器、工具和设备与个人生活用品严格分开。生熟食品用具分开存放。
2、储存装卸销售食品的容器和用具要安全无毒无害,并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有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设备用具。
3、销售无包装的散装食品和熟食制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4、清洁食品用具的清洁剂要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对人体安全无害。
5、根据销售食品的实际情况配足相应的符合安全卫生的食品用具。
三、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1、凡从事食品经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岗前卫生知识培训方能上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上班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四、食品质量检查制度
1、积极配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食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查,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储存食品定期检查货架及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设置食品质量监测岗位,配备食品专(兼)职食品质量检测人员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自行开展质量检查。
3、通过自行检测,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经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及时下架退市处理,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并将检测结果及时装订保存归档,在经营场所内设立公示牌,对食品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公示。
4、经营预包装食品的自行检测要符合下列要求:
(1)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2)进口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载明食品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经营散装食品的自行检测要符合下列要求:
(1)储存散装食品,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
系方式等内容;
(2)销售散装食品,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生
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1、建立进货查验制度,对采购的食品履行按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规定的检查义务,检查食品的感官质量和标签。严禁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食品质量合格的证明文件等;发现问题的拒绝进货。销售进口食品的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2、从“总经销”、“总代理”供货商采购食品的还必须查验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文书,并将文书复印件留存归档备案。
3、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采购时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企业总部向所属经营者提供进货查验的证明。
六、食品索证索票制度
1、索证:进货时按规定向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索取“一照二证一报告”。即索取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书。对生产厂家或供货的上述证照及时更新,以保证“一照二证一报告”在有效期内。经营进口食品的,索取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2、索票:进货时索取载有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的进货票据。
3、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采购时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索票查验由企业总部向其所属经营者提供进货查验的证明文件。
4、食品索证索票后,要分类装订归档保存,索证要在指定场所显著位置予以公示,供消费者进行查验及有关部门检查。
七、食品进销货台账制度
1、食品零售商应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
2、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在条件成熟时尽量使用电子方式记录台账。
3、设立存放供货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证照、食品质量合格证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或建立文件解归档,落实台账管理。
4、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八、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1、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接到有关监管部门关于不合格食品退市通知后,及时按上述规定立即处理,并协助食品生产者执行食品召回制度
2、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3、对于自检或行政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停止销售的通知相关生产经营着和消费者,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并协助做好不合格食品召回工作。
九、食品消费投诉处理制度
1、在经营场所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处理本经营场所发生的消费者投诉。提供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销售凭证,做出特殊承诺提供书面凭证。
2、对消费者的具体投诉内容和要求进行登记、做好投诉人姓名、住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购买食品的日期、品名、牌号、规格、数量、计量、价格、受损害情况、消费者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的登记记录,并有投诉人签字盖章,将投诉人提供的凭证和有关材料复印存档。
3、受理消费者食品投诉后,应及时把消费者投诉情况报告给店长进行调查处理,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负责调查人员首先将企业自身情况调查清楚,结合投诉人意见,分清责任。如属店面经营责任的,按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应当给消费者退货、换货、赔偿的,及时给消费者解决;经营者没有责任,认真向消费者解释清楚。
4、积极配合12331工作人员做好消费投诉的处理工作。
十、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1、负责人职责:对食品经营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管理,保证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身体检查。
2、管理人员职责: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时做好经营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安全、无毒无污染;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年负责安排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监督检查员工保持个人日常卫生;负责监督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经营食品质量,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立即解决,或向负责人报告。
3、购销人员职责:严禁采购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严禁从证照不全的企业采购食品。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确保所售出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并向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
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日月
第四篇: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北京杰新达仁商贸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
1、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
4、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冷链销售管理制度
一、需要冷藏销售的食品在运输、贮存、销售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冷链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三、食品进出必须建立专帐;
四、食品进入冷链系统保存,定型包装液体食品等在2℃—8℃条件下贮存;定型包装固体食品安全按包装上标明的贮存条件贮存;
五、食品保存期间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各测量1次食品温度,记录检测结果;
六、冷链设备经常进行保养,经常保持电冰箱的整洁,电冰箱蒸发器结霜温度超过4小时要及时化霜和除霜;
食品检查、存储、运输制度
食品检查
一、建立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本公司(单位)进行卫生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二、把好食品采购、进货关,不准采购霉变,有毒、有害或无证不合格的食品,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
三、对储存食品应进行冷藏保鲜,无需保鲜的食品应做到离地隔墙,分类堆放整齐,先进先用、用前检查有无变质变味;
四、检查结果应有记录,有汇报,查出问题立即解决,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存储制度
一、食品储存有专门的食品库房,进出食品有登记;
二、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
三、库房配备专职人员定期进行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定期查看是否有超期食品,如有及时处理;
四、冷藏食品配有专用专用的冰箱、冰柜;
五、食品储存配有专用的消毒设备,随时对储存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洗刷消毒;
六、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通风,定期检查记录; 食品运输制度
一、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
二、运输时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为加强本经营单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购进食品时,如实记录进货台帐:食品名称、购货时间、规格(品种)、数量、供货方
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相关检验报告的时间、食品保质期等;
三、销货台帐应如实记录销售食品名称、销售时间、规格(品种)、数量、购货方名称及其
联系方式等情况;
四、进货台帐和销货台帐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五、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等易于丢失的凭证在每次进货后及进粘贴于台帐上。
食品进货查验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建立本制度:
1、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包括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证明等;对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的复印件进行留存;
2、每收到一批货物,如实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
3、查验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2)、成分或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8)、生产许可证编号;
4、如实记录供货者的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5、如销售进口食品,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退市制度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第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下列食品应当采取退市制度:
1、未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
日期和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质量等级等;
2、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的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
口商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的;
3、超过保质期或保存期的;
4、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
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5、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6、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
7、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
三、发现上述食品自动进行退市处理;
四、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退市通知后,及时退市;
五、退市处理的食品做好记录:时间、食品数量、生产者、产地、规格,及时通知供货商或
生产者将食品拉走并做好记录;
六、供货商或生产者未到来前,对退市食品做好装箱、包装处理,妥善保管,不得与合格食
品混放;
员工食品安全培训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或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下: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
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法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第五篇:(食品销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新)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销售)
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2、从业人员每年参加一次体检,每年健康证到期前一个月参加健康复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3、新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临时工、试用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
4、凡患有痢疾、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治愈前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2、从业人员必须在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工作。
3、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服务员,初次培训时间分别不得少于20、50、15课时。
4、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5、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6、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建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负全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个体工商户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可以由业主承担。食品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有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职责:
1、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2、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
3、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每年负责安排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监督检查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
4、负责监督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经营食品的质量;
5、定期对本单位经营条件进行检查,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发现本单位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要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四、进货查验及查验记录制度:
1、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经营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文件。
2、索取和查验的文件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保管期限不少于2年。
3、购入食品时,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销货日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4、选择账簿登记、单据粘贴、电子文档等其中一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食品进货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酒精饮料的台帐应保存3年。
5、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并追回已经售出的食品。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五、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定期检查库存和待售食品,发现食品已经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应当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及时销毁,并建立销毁记录台账。不得采取更改生产日期或者保质期、重新加工、更换包装等措施后重新销售,不得退回供货者或者生产者。
2、食品经营者凡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食品安全主管部门。
3、食品经营者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经营场所内环境(包括地面、排水沟、墙壁、天花板、门窗、桌、椅、台灯、空调、卫生间等)应保持清洁和良好状况。废弃物至少应每天清除1次,废弃物超过容器四分之三时应清理,清除后的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废弃物放置场所不得有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液体溢出。应防止有害昆虫的孳生,防止其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水源。
2、按规定开展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工作,工具及加工设备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洁,空调、排气设施表面每周清洁一次,必要时进行清洁。设施、设备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采用化学消毒的设备及工具消毒后要彻底清洗。已清洗和消毒过的设备和工具,应在保洁设施内定位存放,避免再次受到污染。用于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及工具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3、应对各项设施按规定进行维护或检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
4、场所要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食品加工操作时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包括原料)应有保护措施。使用杀虫剂进行除虫灭害,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
5、场所内如发现有害动物存在,在不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的前提下予以扑灭,并追查和杜绝其来源。
七、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为了食品经营过程得以有效控制,确保食品经营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要求。(一)食品采购:
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
2、选择供货商。要认真查验供货商的主体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
3、签订供货合同。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向供货商索取食品的相关许可证、QS认证证书、商标证明、进货发票等证明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对食品进行查验。具备条件时设立食品检测室,对供货商提供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做好详细记录。经查验不合格的食品,通知供货商做退货处理。
6、每一批次的进货情况详细记录进货台帐,台账保管期限为二年。(二)食品储存:
1、食品与非食品不能混放,食品仓库或柜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和杂物。
2、食品仓库或柜内要定期清扫,保持食品仓库或柜、货架清洁卫生,经常开窗或用机械通风设备通风,保持干燥。
3、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定期清仓检查,做到勤进勤出,先进先出,防止食品过期、霉变、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4、食品按类别、品种分架、隔墙、离地(10厘米)整齐摆放,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及原料储存容器加盖密封,同时经常检查,防止霉变。
5、肉类、水产品、禽蛋等高风险食品应分别冷藏(冻)贮存。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冻)设备,必须贴有明显标识并有温度显示装置。肉类、水产类分柜存放,生食品、熟食品、半成品分柜存放,杜绝生熟混放。
6、冷冻设备定期化霜,保持霜薄(不得超过1cm),具有足够的空气流动空间。
7、做好防鼠、防蝇、防蟑螂工作,安装符合要求的挡鼠板;不得在仓库内抽烟。(三)食品运输:
1、运输食品时运输工具和容器要清洁卫生,并生熟分开,运输中要防蝇、防尘、防食品污染。
2、在装卸所采购的食品时要讲究卫生,不得将食品直接与地面接触。
3、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密闭容器装运。不得把直接入口的食品堆放在地面或与需要加工的食品原料和加工半成品混放在一起,防止直接入口的食品受到污染。(四)食品销售:
1、每天要对销售的食品进行查验,销售人员要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和食品安全。
2、对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食品,集中进行摆放,并作出明确的标示。
3、用于食品销售的容器、销售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4、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必须有防蝇防尘设施,防止食品被二次污染。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
6、食品批发销售的应建立销售记录台帐备查,销售记录台帐应当记载销售的食品名称、规格、数量、流向、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等,记载不合格食品的处理内容,销售记录台账保管期限为二年。
八、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1、废弃物分类放置,存放在有盖的容器中,做到日产日清。
2、废弃油脂必须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使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3、废弃油脂应有专门标有“废弃油脂专用”字样的密闭容器存放,集中处理。由专人负责管理。
4、废弃食用油脂只能销售给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5、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单位要建立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种类、处置时间、数量、收购单位、用途、联系人、电话、地址、收货人签字等,并长期保存备查。
6、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废弃物喂养禽畜,不得随意清倒、排放废弃食用油脂。
7、严禁乱倒乱堆废弃物,禁止将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九、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
1、为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出市场制度。
2、不合格食品是指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无合格证食品、假冒食品。
3、不合格食品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等行政执法机关公布的,或者食品经营者自检的,或者消费者送经法定质检机构检验的,或者消费者申诉举报并不经质检机构检验即可判断的食品品种。
4、对不合格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清理登记,填写《不合格食品退出市场登记表》,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报告。
5、对不能食用、危及人体健康的食品,应当追查来源和流向,及时在新闻媒体等载体采取公告等方式告知消费者,追缴已售出的部分,并在行政执法机关监督下自行销毁。
6、对标识不符合规定但可以食用的食品,可以退回供货方严格规范。同时报告行政执法机关并接受跟踪监督管理。需重新入市销售的,必须经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确定质量合格,并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备案。
7、对发现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报告。
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确实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1、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食品安全员担任,组员由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组成。
2、事故应急处理:(1)报告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报告。报告具体内容为:消费者
发现少量(5人以下)轻度症状(如呕吐、腹泻)及时打举报电话向领导小组报告,再由监督小组逐级报告;发现较严重食品安全事故(指出现严重食物中毒症状者或出现5人以上相同症状的群体发病情况,下同),应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由领导小组向上级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报告,同时立即启动单位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定时报告制度。(2)救援措施。一旦发生较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由负责人负责救援指挥。应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单位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预备方案,组织救援行动。初步摸清症状,群体发病的还应彻查事故原因,排查发病人员,并建立动态姓名册,防止遗漏。(3)医疗救援。发生较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医疗救援,并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护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4)病源保护。发生较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封存食品材料样品、可疑食品,以便及时查找致病原因。(5)人员调度。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由领导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必要时可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调人员支援事故处理。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听从指挥,确保到位。(6)信息公开。保障广大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并如实向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不瞒报、谎报。对一些谣传也要及时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3、事故责任追究:(1)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2)对事故隐瞒、谎报和不及时上报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3)对事故处理中的玩忽职守、推诿扯皮等影响应急预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申请人签字(盖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