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例留置针敷贴过敏不良反应处理及预防措施
4例留置针敷贴过敏不良反应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案例:
▲ 2013.05.07日11:15,患儿禚XX留置针外渗液体,即停输液拔除留置针,见敷贴及胶布接触处皮肤紫红变硬,立即告知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执行会诊医嘱,给予碘伏消毒皮肤,喜辽妥涂患处。11:20行另一侧(右侧)手背无菌操作穿刺留置针,无菌棉球覆盖留置针穿刺处,手掌包裹清洁纸巾后用胶布、自粘绷带固定,并向患儿父母交代注意事项:若患儿哭闹或留置针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起泡等过敏症状及时告知护士给予处理。第1、2天,责任护士王XX巡视患儿未见异常,第3天上午8:00交班发现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发红、变硬,立即拔除留置针与以上同法处理。患儿家属怀疑因为胶布固定较紧所致,引起不满。
▲患儿李XX,于2013.7.11日10:00行留置针穿刺后给予敷贴固定,于2013.7.13.8:00患儿敷贴覆盖处见有片状红斑,其上见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皮炎,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3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丘疱疹消失,片状红斑颜色变淡,5天后痊愈。
▲患儿赵XX于2013.7.3.10:00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使用敷贴给予固定,于7.5.8:00发现患儿手背敷贴覆盖处出现多个水泡,立即拔除留置针,5%碘伏消毒水泡处,告知医师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4天后痊愈。
▲2013.7.5.10:20为患儿马XX行留置针穿刺,并给予留置针敷贴固定,于7.8.9:00见患儿手背粘贴敷贴部位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其上见大小不等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告知值班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5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痊愈。
二、原因分析:
1、患儿系过敏体质;
2、小儿皮肤娇嫩,屏障作用弱,当受到外界 的不良刺激后,易引起皮肤的损伤;
3、婴幼儿皮肤富有毛细血管,皮脂腺分泌旺盛,使用透明敷帖影响了汗液的蒸发;
4、连续两天责任护士巡视患儿,手指活动良好,皮肤无过敏症状,考虑为接触性迟发性过敏皮炎;(针对事例一)
5、患儿留置针穿刺部位未保持清洁、干燥。
三、预防措施:
1、做好入院宣教,询问皮肤过敏史,并把此项加入住院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中,有过敏史者禁用敷贴,使用敷贴患儿告知家属保持留置针敷贴自粘绷带的卫生及干燥。如发现皮肤红肿、痛、痒等情况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给予处理。
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无菌操作观念,如:穿刺前要为患儿清洁局部皮肤,消毒范围直径达到8cm,待消毒皮肤干燥,穿刺尽量一次成功,避免过深及反复穿刺,敷贴与皮肤紧密相贴,留置针保留时间不宜过长,夏季不超过3天,冬天不超过5天,留置针套管应保留在皮肤外面0.5cm(参考中华护理杂志),给予正确的封管方式及合适的封管液,均能有效控制感染。
3、对皮肤极易过敏的特殊体质患儿告知医师,遵医嘱将调节液体的时间把q12h一次的液体改为bid应用,不使用留置针及敷贴。
4、做好房间及床铺消毒隔离,房间每周一次紫外线消毒,出院患儿做好终末消毒,患儿尿布每日在晾晒区阳光与紫外线交替消毒,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式扫床,保持床铺清洁卫生,及时为患儿修剪指甲,督促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合理膳食增加抗感染能力。
5、加强交接班制度,对皮肤易过敏的患儿做好三交三接,积极发现 预防不良事件。
6、及时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报卫生材料科及护理部,对所用卫生材料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要求。(儿一科供稿)
第二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护理
静脉留置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病人,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长期采用刺激性和对血管有损害的药物病人及老年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血管的作用。现将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总结如下。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1.1 用物准备
静脉留置针,型号16G、18G、20G、22G、24G,贴膜2张,输液器、纤维胶布及其他输液用物。
1.2 操作方法
在输液穿刺前向病人讲解留置针优点、目的和注意事项(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沐浴),取得病人合作。首先选择血管,一般选择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和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根据病人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在穿刺部位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常规络合碘消毒2遍,待干,旋转松动并取下针头保护套,再旋转松动外套管,绷紧皮肤,持针翼与皮肤成15°~30°,穿刺血管,见针座底部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平行进针0.5 cm~1.0 cm,一手固定针芯手柄,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针翼,将外套管沿血管走形缓慢向前,推进至距跟部,松开止血带,按压导管尖端处静脉,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或其他装置。采用双敷料布置留置针[1],一张敷贴固定在留置针前端及进针处,另一张固定在尾端肝素帽处,起到双保险的作用,最后使用纤维胶布固定。特别是螺纹管肝素帽用胶布反折固定,防止松动,将输液针针柄与留置针妥善固定,防针头滑出。注明留置针留置日期、时间。
1.3 正确进行留置针封管
采用正压封管,病人输液完毕后退头皮针1 cm~2 cm,缓慢推注肝素封管液5 mL~10 mL,再拔针,让封管液停留在留置针全管内,防止血液堵塞血管。封管液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加肝素钠稀释液,除有凝血机制和肝素钠禁忌证病人选择生理盐水,一般均使用肝素钠盐水封管。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2.1 静脉炎
密切注意观察静脉留置针血管有无出现发红、条索状、疼痛、血管变硬甚至血液受阻,液体输注不通现象,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留置针,更换输液部位,采用50%硫酸镁湿敷局部或涂红霉素软膏或美宝湿润烧伤膏,局部疼痛者采用红外线灯照射,每天2次,5 d为一疗程。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操作时,应注意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静脉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 d~5 d,夏天不宜超过3 d,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
冲管,隔天换1次贴膜[2],将留置针病人列入特殊交接病人,各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 局部肿胀
若病人静脉留置针肢体出现肿胀、疼痛,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给予热敷或50%硫酸镁湿敷,出现肿胀现象,往往是由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或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有关。在操作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输液肢体不可剧烈活动,躁动不安可适当加强约束,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衣勿过紧,及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和交班。
2.3 导管堵塞
出现导管堵塞往往是由于静脉输注高营养液未彻底冲洗管道,输液完毕未正确封管,血液堵塞针头或由于留置针软管过长,病人肢体过度活动内管出现折叠而出现液体滴注不畅,出现导管堵塞、液体不滴。应加强观察,在输注高营养液后彻底冲洗管道,输液完后正确封管,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封管速度不宜过快,为了防止软管折叠,在固定时应注意绷紧皮肤,挤完贴膜下的空气,静脉留置针肢体防止过度活动,出现折叠时可捏平软管,重新消毒固定。
2.4 导管脱出或出血
小儿病人或躁动不安的病人,会出现私自拔除静脉留置针,出现出血现象,肝素帽松动滑脱血液自行流出。为了防止导管脱出或出血,使用留置针应先向家属说明使用留置针目的、注意事项,多巡视观察,使用前先检查肝素帽有无松动现象,输液完后妥善固定,使用纤维胶布固定好肝素帽。
2.5 局部皮肤出现缺血、苍白现象
使用留置针时严格控制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避免时间过长,局部被贴膜压迫过久,出现皮肤缺血、苍白现象,各班应加强观察,特别是危重病人、瘫痪病人应多加强观察。
小结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由于既能解决病人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痛苦,又减轻护士工作量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因为护士的疏忽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静脉炎的发生,病人出现肿胀,导致堵塞,甚至意外被拔出、出血甚至局部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严重者甚至出现皮肤撕脱[35]。但只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告知病人和家属的注意事项,穿刺技术过硬,妥善固定,正确实施封管技术和掌握封管液的使用,严格掌握拔管时间,正确实施拔针技术,及时加强巡视观察和严格交接班,就会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多次使用留置针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这样才能广泛使用留置针,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病人的开支,真正发挥留置针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何英.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8(10):98.[2] 蔡燕玲,陈伟璇,阎伟贞.改进静脉管针固定方法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7778.[3] 李玲,程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防止血液外滴的方法[J].护理研究,2010,24(7C):1935.[4] 侯燕,乔云丽,皮芳,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8C):22042206.[5] 陈爱群,方素琴,吴燕容.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2627.(本文编辑 郭海瑞)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
第三篇:108例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08例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小微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探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门诊在2014年4月―2014年5月108例静脉输液小儿病例为本文研究对象,重点观察穿刺技术、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等方面,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结果:留置针穿刺的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穿刺及时、血管部位选择及患儿血管条件等相关。结论:统计分析出各种影响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同时对留置针穿刺失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了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率。
【关键词】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塑料套管质地柔软、弹性十足是其显著的特点,弥补了普通头皮针容易脱落和刺破血管的不足,避免损伤血管。一般能够留置2―7d,能够降低对患儿每天穿刺引起的疼痛,缓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并且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与和质量[1]。但是留置针在操作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而穿刺失败。本文统计分析了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门诊在2014年4月―2014年5月108例静脉输液的小儿病例,男 68例,女40 例;年龄2月一5岁,平均4.3岁;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50例,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38 例,足背静脉留置针穿刺20例。
原因分析
本文研究统计分析一针穿刺不成功的病例,发现穿刺部位、穿刺技术及患儿血管条件是导致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
2.1 失败原因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有关
本文研究对象中46例进行头部穿刺,1例失败,失败率为2.17%;35例手背部穿刺,2例穿刺失败,失败率为5.17%;27例足背部穿刺,2例穿刺失败,失败率为7.40%。由此可知,足背部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背部和头部。手背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手背血管细,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输液、输血,普遍选择大号针头,不符合血管。
2.2 留置针穿刺失败与护士的操作技术有关
从表2得知,实习护士、低年历的护士穿刺失败率高,高年历的护士穿刺失败率低。实习护士、低年历护士操作技能不娴熟,无法准确地选择针头型号和血管便开始操作,极易导致失败。高年历护士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熟练的掌握了置管技术,能够掌握好穿刺力度,因此穿刺失败率较低。
2.3 留置针穿刺失败与病人的血管条件有关
本文研究中,108例患儿中有29例血管条件较差的患儿,其中穿刺失败2例,发生率为6.89%,其余79例血管普通的患者中1例穿刺失败,发生率为1.26%。由此得知,留置针穿刺同病人血管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便是血管充盈度地,血管弹性不好,血管细小,长时间静脉输液的患者,穿刺失败率较高,血管不好会加大穿刺难度,护理人员穿刺时心理压力大,紧张,无把握,在一定影响了穿刺效果。
处理对策分析
3.1 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穿刺前,护士主动与患儿家属交流,详细询问患儿病情,有无过敏史及目前病情。同时开展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说明穿刺的基本常识、注意事项以及输注药物的药效等情况。耐心解答患儿及家属的一些问题,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护士的亲切、热情,消除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注意对患儿的安抚,安抚患儿情绪,用玩具、电视、零食等东西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3.2 正确评估与选择血管
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疾病理论知识,提高护理人员评估患儿血管及病情的技能。掌握血管特征,例如头皮血管直观性强,血液充足,血管固定及浅,呈现出网状形状,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会导致静脉回流。穿刺地方必须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1)相对直的血管;(2)便于操作;(3)相对粗的血管;(4)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在穿刺过程中配合的默契度;(5)无静脉瓣的血管[2]。
3.3 提高护士穿刺、固定留置针技巧
高度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培训,加大考核力度,使得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尽量一步到位。避免穿刺角度不对或重复穿刺破坏血管壁和深层组织导致外渗。穿刺完成后正确处置针头及控制患儿肢体运动,预防针头脱落或位置改变。在适用留置针输液时必须留意观察,尤其时输入刺激性强、高浓度的药物时,只要出现红肿现象,外渗时立刻拔出针头,更换位置。
通过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引导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心,注重学习与经验积累,苦练基本功,增强操作能力,强化无菌观念,使得静脉留置针充分发挥其有点,提升护理水平。总之,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一项专业技能较强的操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便能够一步步地提高穿刺成功率,使得患者顺利接受治疗,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桂芬.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2014(03):331-332.[2] 陈爽.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48): 227-227.
第四篇: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静脉留臵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使用的国产Y型静脉留臵针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少、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轻护士工作量等优点,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及抢救的需要。然而,静脉留臵针在临床使用中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本文简要归纳引起静脉留臵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
原因分析
心理状态;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护士穿刺技术的发挥,护理人员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及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在遇到紧急、危重情况时恐惧、紧张甚至害怕,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急反应,或过低估计穿刺的难度,心理准备不充分等均可导致穿刺失败。
技术水平;静脉穿刺能力是衡量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护士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针见血率低,留臵针穿刺时针尖未进入血管,或者刺破血管,或者因为经验不足,见到回血后担心刺破血管而不再进针便将针芯后退,此时套管口可能未进入血管,或只少许进入血管,致使套管推进困难,或前端卷曲,也可因固定不妥而致套管扭曲、滑脱等所致静脉留臵穿刺失败。
血管状况
血管生理性特点;年老消瘦的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且易滑动;肥胖患者血管不隆出皮肤,看不清晰;患儿血管管径细且哭闹不合作,穿刺难度大。血管病理性特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管萎陷、弹性差,呈条索状不易见回血;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水肿患者血管不易看见或触及;长期使用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药物的患者血管硬化、萎缩。
血管选择;血管的粗细、是否弯曲、有无静脉瓣、走向是否清晰等因素均可影响穿刺的成功,血管细且弯曲、进针的部位偏上或偏下或在活动的关节处,都可导致针尖不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套管在血管内折叠。
患者合作程度;患者不知道使用套管针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对套管针的使用产生恐惧、害怕心理,精神过度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及行为,使穿刺难度增加甚至导致穿刺失败。
留置针使用方法错误;术者不能正确使用静脉留臵针而致穿刺失败。
预防措施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做到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正确合理使用静脉留臵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安全。
提高穿刺的技术水平
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做好个人准备,备齐用物,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臵针,仔细检查其质量,保证针尖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臵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小儿头皮静脉等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正确的穿刺方法;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留臵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针尖平行进入0.2~0.5cm,抽出针芯,肝素帽旋紧于针座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针尖刺入肝素帽内。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点滴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妥善固定、正确封管;采用与留臵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输液完毕及时用生理盐水5ml封管,封管液必须均匀推入,边推边退针,使液体充满管腔。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讲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
及时排除故障;穿刺后患者感觉局部疼痛不适、液体滴入不畅、套管内有回血等情况时,应仔细检查,寻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当套管内有血凝块阻塞时,不可用注射器将血块推入血管,以免发生栓塞,可用注射器回抽出小血栓后再接输液器输液。
小结
通过对静脉留臵针穿刺失败原因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留臵针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效地避免穿刺失败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静脉穿刺水平,从而提高静脉留臵针穿刺的成功率,保证给药途径通畅,保证治疗及抢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