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村庄环境
河北省村庄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组织与审定......................................................................1 第三章
规划内容..........................................................................2
一、道路平整与亮化.................................................................2
二、生活垃圾处理....................................................................3
三、排水与公厕........................................................................4
四、村庄绿化美化....................................................................6
五、杂物废弃物清理整治..........................................................7
六、畜禽散养整治....................................................................8
七、村庄建筑风貌与特色整治...................................................9 第四章
规划成果要求..................................................................9 第五章
附
则...........................................................................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清理垃圾、杂物、残墙断壁、庭院,实现村庄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
第三条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当地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符合当地村庄生活习惯和地方及民族特点,并与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第四条 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第五条
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其它村庄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与审定
第六条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第七条
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环境整治的意见。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第八条
规划编制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审定。经审定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三章
规划内容
第九条
整治内容和目标: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应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制定道路平整与亮化、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村庄环境绿化美化、农业废弃物整治、杂物堆放和畜禽散养整治、公共设施配置、村庄建筑风貌与特色整治等措施。村庄环境整治要避免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村庄特色资源。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达到村容村貌整洁、环境舒适优美、乡村特色鲜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目标。
一、道路平整与亮化
第十条 道路整治: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道路范围内的各种杆、线、缆经整治要排列有序,站立整齐,保证安全、美观、节俭、实用。
3、道路雨水应就近排入附近水体;道路周围无水体时,根据实际需要布置道路排水沟渠。
4、道路绿化应朴实、经济、自然,以地方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可适当种植地被植物,以减少土壤裸露和交通污 染,提高防护功能和绿化效果。
5、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
6、村庄道路照明可采用一侧布置或两侧交叉布置,尽量结合电线杆布置,在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位置,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村庄主要道路设置路灯照明,灯距一般为40-60米,光源宜采用节能灯,经济条件允许的村庄推荐采用太阳能灯具。路灯杆高度不宜太高,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前道路的路灯应当选用不同高度的路灯。改造和修复陈旧、破损的亮化设施,确保照明设施完好、达标。
第十一条
路面材质:
应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材质对道路进行整修:
1、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针对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也可采用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
2、经济条件达不到的村庄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选用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等地方天然材料路面。、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二、生活垃圾处理
第十二条
垃圾清理转运:
1、要全面清理村内和村庄附近的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清除河道、河沟、坑塘内多年积存的垃圾渣土,捡拾村庄周 边的塑料布、塑料袋等。清理庭院垃圾,收集日常产生的垃圾。垃圾清理和收集后,宜按照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分类减量、就近处理的原则,进行清运和集中处理。
2、人口密度较高区域的村庄、交通沿线村庄、城郊村和旅游景点村,以及50个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试点县(市)范围内的帮扶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集中处理方式。远离垃圾处理场的村庄、偏远山区的村庄,可在不影响饮用水源和村庄景观的村庄以外,选择垃圾填埋点。
第十三条
垃圾收集:
1、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采用上门收集或配置密封垃圾箱(桶)等方式,使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清扫、收集、转运,无暴露和积存垃圾。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配置标准化的垃圾收集设施和专业化的保洁、收运队伍,实现保洁常态化。
2、经济薄弱的村庄,根据村庄规模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村庄景观。收集点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垃圾收集点应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也可考虑采用封闭式垃圾池的形式。
三、排水与公厕
第十四条
排放与收集: 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雨污不完全分流制或雨污合流制。已经采用雨污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只有生活污水且经济件较差的村庄可以收集后用于庭院农业。
第十五条
排水管道系统:
城镇周围的村庄,污水应纳入城镇排水管网。无条件纳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式排水方式,结合现有的排水设施,疏通整治并经常性清理排水沟渠,使排水通畅,不影响村庄环境卫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采用加盖的暗沟排水。
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第十六条
村庄污水处理: 城镇周围村庄污水宜引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集中处理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
其他有条件的村庄,应联村或单村建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有实例或成熟经验的处理技术。
第十七条
公共厕所:
1、公厕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合理配置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
2、拆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有条件的村庄,应建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的公厕。
3、不具备上、下水设施的村庄,不宜建水冲式厕所,可选用三格化粪池厕所、三联通沼气池厕所等适宜的类型。
4、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外观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四、村庄绿化美化
第十八条
路旁绿化: 道路两侧绿化宜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植物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
1、村庄主要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宜采用乔木型绿化的方式。
2、次要道路主要宜采用灌木型绿化,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
3、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宜采用爬藤型绿化的方式。
第十九条
水旁绿化:
1、村旁生态自然水面旁宜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村内景观休闲水面旁宜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问,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第二十条
宅旁绿化: 宅旁绿地宜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利 用房前屋后“四旁”隙地种花植树,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苗圃。
第二十一条
村旁绿化: 村旁绿化是塑造村庄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果园)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果园)为片的景观带。
第二十二条
公共活动区绿化: 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不宜使用有毒或带刺植物,宜选择冠型优美的乔木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五、杂物废弃物清理整治
第二十三条
秸秆清理: 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推进秸秆还田、秸秆青贮饲料、秸秆生物反应、秸秆制煤、秸秆气化、秸秆制沼气、秸秆加工建材等技术应用。
第二十四条
畜禽养殖废弃物整治: 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禁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实施畜禽粪便生物堆肥、畜禽粪便生产饲料、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等。
第二十五条
杂物堆放整治:
1、重点清除堆放在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的杂物。
2、杂物堆放整治可根据村庄自身情况,划定一些不影响村庄主要景观风貌、方便村民使用的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作为草垛及柴禾堆放点。严禁在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街道两侧、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场所堆放柴草杂物。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禁止堆放区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
3、村民建设的剩余建筑材料,不得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住宅周围。建设剩余建材宜分类清理,有使用价值的可集中堆放于村庄附近。
六、畜禽散养整治
第二十六条
集中养殖点设置:
散养畜禽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畜禽集中圈养。畜禽房宜在村庄外建设,暂不能迁出村庄的畜禽房可通过绿化等手段进行隔离遮挡。
第二十七条
分散养殖管理:
暂不能实现集中饲养的,要根据庭院布局提出饲养与生活的合理功能划分指导,不得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带来不良影响。家庭散养畜禽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
七、村庄建筑风貌与特色整治
第二十八条
建筑立面清洁:
1、从整体上对村庄颜色不协调的墙体进行粉刷出新,墙面粉刷应选择与传统文化特色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色彩。、清理墙体上的乱涂、乱贴的小广告和不规范的标语。第二十九条
整治残垣断壁:
1、对墙面破损、不平整等情况进行修复整理,对破损门窗、山墙等建筑进行修补。
2、整治危破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
第三十条
历史建筑保护:
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庄的街巷、传统民居以及祠堂、庙宇、亭榭、牌坊、碑塔、堡桥、戏楼(台)、古井等建筑物、古树名木和小品都要在规划中进行保护。提出具体的修缮、改善、整修、改造等保护措施。
第四章
规划成果要求
第三十一条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成果一般包括2张图纸、1个文本和1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第三十二条
图纸主要包括:
1、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
2、村庄环境整治效果图。
图纸比例尺宜采用1:1000-1:2000,并应与村庄建设规 划协调。
第三十三条
文本主要内容包括:
(1)概述;(2)村庄规划简介;(3)村庄环境整治内容和整治措施;(4)方案实施对策建议等。规划文本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村民意见等。
第三十四条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主要包括:村庄近期环境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导则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导则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村庄环境管理制度
村庄环境管理制度
村庄环境管理制度1
1.1目的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科学指导和引导村庄整治,切实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1.2规划任务
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村庄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规划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村庄整治的建设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具体安排村庄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排水等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3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2县或(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村庄总体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编制原则:
1.4.1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等,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的各项建设。
1.4.2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方便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4.3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推进节能省地型村庄建设,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公路展开布局。
1.4.4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镇居住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
1.4.5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或海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1.4.6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1.5规划范围和村庄规模
规划范围指行政村或自然村范围。整治村庄的人口规模大于200人(或50户以上)的大、中型基层村和中心村;新规划建设的村庄规模应尽可能超过200人以上。
1.6规划的制定
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具有规划编制资格的单位具体承担。
1.7规划审批实施
村庄整治规划应当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规划的主要内容
2.1村庄整治规划的分类
2.1.1村庄整治规划分为改建扩建型和新建型村庄规划。
2.1.2改建扩建型村庄:现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可能形成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并可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
2.1.3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
2.2村庄整治规划的要求
2.2.1改建扩建型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旧村改造要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其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村庄扩建要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空间形态、道路系统等方面保持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避免无序蔓延,尽量形成团块状紧凑布局的形态;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2.2新建型村庄: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2.3用地标准
2.3.1新建型村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80~100平方米之间;
2.3.2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的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
2.3.3村庄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及其它用地(生产建筑、仓储、公用工程用地)所占比例:居住建筑用地占55~70%、公共建筑用地占6~12%、道路广场用地占9~16%、公共绿地2~4%、其它用地占5~10%。
2.4公共设施规划
2.4.1公共设施包括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公益型公共设施和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物业管理公司、农副产品加工点等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
2.4.2布置原则:配套水平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应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庄交往活动的`需求;小学应按人口和服务半径及其它要求进行布点。
2.4.3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
2.5住宅规划
2.5.1原则: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推广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人畜分离。
2.5.2标准:每户宅基地不得超过xx0平方米。
2.5.3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尽可能南北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布置。房屋间距旧村改造不得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0.7倍,新村建房不得小于1.0倍。山墙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2米(属消防通道的还应满足消防要求)。
2.6基础设施规划
2.6.1道路交通规划
主要道路:红线宽度10~14米,建筑控制线16~20米;
次要道路:红线宽度6~8米,建筑控制线10~12米;
宅间道路:红线宽度2~5米;
主、次道路间距宜为120~300米;
注意配置公共停车场。
2.6.2给水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输配水管网布置等;用水量应包括生活、消防、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
2.6.3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
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合流制,有条件地区可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和雨水量。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计算;雨水量参考邻近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2.6.4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点的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配电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
2.6.5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预留邮政服务网点和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
2.6.6广电工程规划:有线电视、广播网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村庄道路规划建设时应考虑广电通道位置。
2.6.7能源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型能源。
2.6.8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确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产生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
2.6.9消防规划:村庄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2.6.10防洪规划:按二十年一遇以上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
2.7竖向规划
村庄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
原则: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符合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设计;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选用台地式;建筑场地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2.8景观环境规划
2.8.1原则:重点加强村口与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营造标志性景观效果;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地貌,形成地方特色;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
2.8.2建筑风貌规划: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相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新建建筑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
2.8.3绿化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
2.8.4河道景观规划: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加以整治和沟通,保持岸线自然走向,采用斜坡形式,并与绿化相结合。河道设计应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
2.8.5环境小品设计: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场地铺装,形式应简洁,用材应乡土化,利于排水;围栏设计要美观大方,宜采用通透式;路灯、指示牌、废物箱等风格应统一协调;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
第三章村庄整治的技术文件要求
3.1专项规划编制要求
以上各专项规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和取舍。
3.2技术文件要求
3.2.1进行村庄整治的规划,基本成果要求是“三图三表一说明”(现状图、规划图、设施图、村庄用地汇总表、主要指标表、行动计划表、说明书)。
3.2.2现状图。比例尺1:500~1:1000,现状图应标明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面、道路、工程管线等,各类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2.3规划图。比例尺1:500~1:1000,规划图纸要标明硬化道路、宅前小路、排水沟渠、公用水塘、集中供水、公共活动场所、公共绿地、集中畜禽舍圈、保留民房、保留祠堂、拆迁民房、违规民房、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堆放点等。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必须明确标明四至范围,并指出其属性,包括村外散户迁建、村内拆迁新建、新增本村村民宅基地等。数量较多的村外整村迁建应明确规定拟迁建的村名和户数。
3.2.4设施布置图。比例尺1:500~1:1000,设施图应标明道路红线位置、横断面、交叉点坐标标高,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排水沟渠的走向、宽度、主要控制标高,配电线路走向和有线电视线路,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位置等。
3.2.5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人口、村庄户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筑面积、农房拆除率、农房保留率、道路建设或硬化面积、改建沟渠长度、保留空地(含自然状况与绿化用地)、集中的畜禽圈舍建设面积等。
3.2.6行动计划表。包括整治项目清单、项目具体内容、投资额、政府补助情况、项目用工量、村民申报类型、村民选择程度,开工和完成时间等。
村庄环境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洁的关键,也是解决农村环境工作治难巩固更难的关键。根据我村创建20xx“清洁家园”考核标准要求,现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规范如下:
一、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制度的四项基本原则
1、以着眼长远,注重长效为原则。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切实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抓紧抓好的原则。
3、以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原则。
4、能有效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保护生态为原则。
二、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制度
1、道路保洁制度。
(1)成立道路保洁小组,增加道路保洁人员,主要负责本村区域内进村路段,自然村路段及村内居民区、公共活动区及场所的卫生清扫、垃圾收集、清运工作。
(2)全面推进垃圾袋(桶)装化,每家每户发放一只垃圾桶,保证做到垃圾不出门。
(3)实行每天一至二次的上门收集,保证各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对于重要、敏感地段要反复清。
(4)道路地面要做到无垃圾、无杂草、无堆积物、无积水。村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道路保洁标准执行。
(5)实行8小时巡回动态保洁制度。
2、河道保洁制度。
(1)成立河道保洁小组,增加河道保洁人员,对河面、两岸实行全方位保洁。
(2)河道保洁做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各类垃圾、无堆积物。
(3)加强对河道的日常管理,要消灭各类污染源,制止群众乱倒垃圾行为。
(4)加强河道两岸绿化的维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5)加强河道水质的.管理,制止乱清洗等不文明行为。
3、公厕保洁制度。
(1)公厕保洁员,要严格按照下列保洁标准,对公厕实行全方位保洁。
(2)每天清扫不少于两次,实行8小时动态巡回保洁。
(3)用药物开展不定期的灭蚊蝇活动。
(4)定期做好抽粪工作。
三、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
本村区域内的住宅、各类活动场所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
1、包卫生:对于随地吐痰,乱倒生活垃圾、乱泼污水、乱扔果壳、乱张贴、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要及时制止;禁止各类运输车辆沿途抛撒各类垃圾和建筑材料,卫生保洁员要加强管理,欢迎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监督;负责清扫自家门前路面,清除各类污物,对阳台和庭院及时整理,保持房前屋后整齐、清洁、有序。
2、包秩序:积极参与管理保护公共设施工作,对于门前乱搭建、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堆杂物,以及打架斗殴、影响村容环境和扰乱社会秩序等不文明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3、包绿化:按村里有关要求完成各自的绿化任务,并管理维护好自家的花草树木,禁止毁坏、攀折花草树木的行为。
4、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各家各户都要自觉履行义务,保持门前整洁。村将“门前三包”工作纳入今年镇、村开展的“最清洁户”评选活动之中,届时将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四、建立“义务劳动日”制度
由村确定一年内不少于2次的全村“义务劳动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开展“全村卫生大清洁”活动,并组织人员对卫生“死角”进行义务清扫;动员村民适当承担相应的卫生保洁义务,共同实现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庭院洁化、村容村貌优化的目标。
广大村民是村庄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因此村庄的环境建设和维护就必须要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并自觉遵守长效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既爱护小家,又保护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共同努力把孙家沟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环境管理制度3
为全面进一步提升我镇村庄环境面貌,打造优美的宜居环境,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积极推进美好城乡建设,根据《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各村(居)、市镇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和惠及群众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各村(居)要对辖区内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把此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责任感、紧迫感。镇相关单位要紧密配合,督促指导,加强考核,切实加大推进力度,以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为主要目标,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明确目标,大力有效实施
(一)根据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各村(居)要准确把握村庄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活条件为目标,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块为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村庄要完成“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推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疏浚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面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以“三整治、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村庄整治任务于20xx年前完成,全面实现四个目标:即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二)要紧紧抓住村庄环境政治的关键环节,重点在强化规划引导、抓好环境卫生、完善设施配套,注重特色塑造上下功夫。要抓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房立面、绿化美化等整治工作,提升环境水平,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要按区域特色、类型推进村庄整治,强化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对规划点村庄要重点突出规划布置、环境卫生、完善配套设施,对非规划点村庄的整治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的.具体要求。
(三)各村(居)要积极构建村庄环境整治管理长效机制,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要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整治资金到位,落实村庄设施运行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垃圾装运、环卫保洁及各项制度,进一步充实水、陆保洁和绿化养护队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各村(居)还要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制定村民普遍接受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民参与和管理村庄的有效途径,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各村(居)、各单位围绕村庄环境整治目标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完善长效考核机制、措施。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要把整治工作任务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日常巡查、明查暗访等形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确保按进度、按要求、按标准完成整治任务。
村庄环境管理制度4
为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根据我镇《关于20xx全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20xx年村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意见》要求,特制定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以自然村为基础,以行政村为考核单位,整体推进、全面整治。对已创建达标的行政村,要围绕长效管理,抓巩固、抓提升。朝阳庄村要确保通过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考核验收,孙王村、薛杨村、茅山北村、姜太村等4个行政村,要对照“一星级康居村”和环境整洁村创建标准,确保通过考核验收。
二、考核内容
1、为民办实事(15分)。按照党委、政府总体要求和各村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管理,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得全分。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分。
2、长效管理制度落实(25分)。具体做到“五有”:即有人员,每500人配备村庄保洁员1人(5分);有合同,与保洁员签订书面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工资报酬、奖惩措施(5分);有责任,村明确专人负责村庄环境管肪,落实岗位责任,巩固创建成果(5分);有考核,村与村庄保洁员、村庄环境管护员进行考核,每季一次,并有考核记录(5分);有效果,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5分)。有一项不达标扣基准分。
3、村庄垃圾集中收运(15分)。建立垃圾清运保洁员队伍,落实垃圾填埋场和保洁员责任制,签订保洁清运合同。生活垃圾及时清扫、收集、转运。上述措施有一项未落实扣5分。
4、村庄河道清洁(15分)。落实河道保洁员及保洁责任制,做到村庄河道岸边无垃圾,水产无水生植物和漂浮物,桥头及码头无杂物。河道保洁率达95%以上,有一项不落实扣5分。保洁率按达标标准加减分。
5、村庄绿化、亮化、美化(15分)。村旁、宅旁、河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并落实绿化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制作;村庄道路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措施;村庄房层墙面等无乱画乱贴;村庄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电力、电信、有线电视“三线”整治有序。上述措施有一项不达标扣3分。
6、卫生厕所普及(15分)。完成确定所户改厕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5分);加强公厕管理,落实保洁人员及保洁责任制(5分);无露天粪坑(5分);卫生厕所普及按标准加减分。公厕管理不到位扣5分。发现一处露天粪坑扣1分。
7、对往来已创建达标的'5个行政村,通过市复查、验收的得全分,对今年按标准创建5个行政村并通过市考核验收的得全分,凡未通过市验收的,对照考核项目按比例增减得分。每项加减分不超过基准分。
第三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村原是**镇一个边远、又穷又小的行政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特别是近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和给力,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两个”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村民生产生活指数得到很好的提升,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村民赞誉。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建设“两型”社会,不断提升村民生活生态环境,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的基础上,借助上级环境整治的政策精神,集中精力出重拳,抓好本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0年被授予湖北省省级生态村,市文明村、卫生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红旗单位等荣誉。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正确指导和关心的结果,是全村党员、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村级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把这项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抓好环境整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创先争优的需要,是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思想的落实,是关注民生为村民谋福祉的实际行动。
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
想,把整治环境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做到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使我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序的开展。
二、深入广泛宣传,不断提高村民思想意识
在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开展的会议、宣传专栏,使广大村民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呈现出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三、认真谋划,精心设计,细致安排,把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和整治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其主要动作就是一节能、二减排。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主要实施了如下几项工程:
1、从节能启动安排实施了生态家园沼气池项目,全村以四、五、七组为中心,向周边扩展,投资13.6万元(争取项目资金8.4万元,村民自筹2.5万元,村自筹2.7万元),建沼气池102口,并如期投入使用。沼气使用后,原来满地猪牛粪便不再有了,因为沼气的原料主要是人畜粪便和餐饮生活废水。村民从此告别烧柴草,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沼渣沼液还是上等的有机肥,促进了农业生产。村民们称:沼气好,一节能、二省工、三卫生、四环保,沼液沼渣肥田就更好。
2、抓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机遇,实施了太阳能项目。在实施太阳能项目中,争取项目资金16.2万多元,村民自筹5万元,总投资21万余元。全村安排91台太阳能,183户享受到冷热洗澡不用愁,冷天热水随时用。
3、借助安全饮水项目,实施自备水源自来水项目。人畜饮水安全是事关环境整治和民生的大事。村“两委”克服我村地处边远,玉泉自来水主管网不能通达的困难,争取人畜饮水安全项目资金5.5万元,村民自筹6万元,村自筹8万元,共投资19.5万元,实施了万秀村自备水源自来水系统工程,让村民用上了卫生、洁净的安全水。
4、节能还得减排治污。原村民私人厕所都是半拉围墙露天厕所,臭气熏天,蚊蝇横生。遇雨天,粪水横流,污染严重。
我村在建生态家园沼气工程中,结合公厕建设,推平所有私厕,合理安排共投资5.6万元,建14座水冲式卫生公厕;投资5.2万元,建集中垃圾池12个,配置垃圾桶32个。购置手推垃圾清运车2辆,聘用专职保洁工2名,垃圾填埋场4亩。村庄整治长效运行。
5、结合改圈,村投资6.5万元建设329平方米的集中牛舍,农户耕牛集中圈拴,有效地控制耕牛粪便污染。
6、村民生活污水随地流淌,也是较为严重的污染源,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村投资7.8万元,建设污水收集网沟1950米,村民生活污水90%以上都能通网沟收集。
7、污水收集后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做到无污染,无公害排放。为此村投资24.3万元建设了沉淀塘2口,投资15万元将原来的污水塘清淤、砌岸等,改建为污水生物净化塘,实现无污染、无公害排放。
8、为改善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村投资32.2万元,建设起形态不凡的村民文化乐园,为村民文化娱乐提供了宽敞的环境。
9、按村庄环境整治内容“五化”的要求,我们着力抓好绿化和美化工作,投资4.2万元,以大规格、高标准的要求,对主干道两旁及重点场所进行绿化,投资2.3万元建设花坛和古树围栏,并发动村民,以村提供苗木,村民房前屋后自种自管自有的模式进行绿化,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了。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努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我村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和挖潜,总计投资168.3万元,按整治标准二级目标全面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村的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子的凝聚力强了,威信更高了。为了这次整治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深
入农户知社情,积极为民办实事,与村民的沟通多了,感情密切了,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村民对村干部的情绪也没了,抱怨也少了,感情也更亲切了。
二是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了。通过这次村庄整治的大力宣传,村民一改“只要室内一尘不染,不管室外尘土飞扬”的观念,开始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大部分村民在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后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箱中,出现在道路上的垃圾少了,长期的堆积物没了,卫生死角也消除了。此外,不少村民还自觉的投入到村部组织的卫生整治工作中来,参与到卫生保洁和卫生监督的行列队伍中。
三是村民的生活情趣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绿化管理制度,开展爱花护树活动,把村民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绿化的护养上来,既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位。此外,通过建设文化乐园、农家书屋以及对休闲公园健身器械的添置,村民的业余生活变的越来越丰富了,以往的闲来麻将、无事吵架的坏现象没了,出现了早上养花谈花经、中午树下话农事、晚上学习讲国事,白天闲来动筋骨的良好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是,村庄整治来得好,农村旧容换新貌,康庄大道条条通,红花绿树四周绕,人们脸颜尽欢笑,精神生活很丰富,生活质量大提高,小康生活早来到。
**镇**村民委员会 **年**月**日
第四篇: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县委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今年环境卫生整治年有关会议和活动要求,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镇,提升我镇整体形象,更好地服务全县旅游业发展,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切实改善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和镇政府所在地等17个村的村容村貌。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幸福乡村、完善村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从我镇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环境整洁、村容村貌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科学编制环境整治活动规划方案,明确整治项目,规范运作程序,量化整治任务,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群众为主,政府主导。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到环境整治的行动中,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部门帮扶力度。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合理利用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村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4、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各村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围绕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卫生问题,合理制定规划,不冒进、不盲从,逐步推进,确保成效。
5、以人为本,优化环境。以满足群众实际需要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不推山、不砍树,不随意拆房开路或取直道路,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内容目标
1、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做好整治工作的前提,要坚持用规划统筹各方资源,统一各方步调,统领整治工作。各村要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原则,依据本《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村的环境整治规划,明确整治项目。规划要体现创建美好环境,建设幸福家园的主基调,体现常抓不懈、防止反弹的长效性,要体现短治出成果、维护见成效的时效性。各村要及时将规划和项目报镇环境整治办公室。
2、清理五乱。整治工作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示范村和重点村要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清理,精心部署、明确责任、迅速行动、强力推进,彻底清理街道和院落的垃圾、柴草、粪便、污水、淤泥等,清理乱涂乱画,拆除有碍观瞻的招牌和广告,各户要设置柴草隐蔽堆放处,逐步改变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畜禽乱跑、车辆乱停的现象,形成人人重视环境卫生、人人维护环境卫生的文明新风尚。
3、拆违拆旧。拆除违章、废弃建筑是整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各沿线村庄要彻底拆除公路两侧的违章建筑和残墙断壁,着力改变村庄破旧落户、布局凌乱的形象,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
4、优化设施。改善并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整治活动的首要任务,各村要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村两委办公室、卫生室,建设村公共洗浴室,使干部群众活动有场所,就医有门诊,定期能洗浴。
5、改厕改圈。拆除不安全、不卫生的简易茅房,彻底消除露天坑厕。各村年内至少修建一至二处无害化公厕;拆除废弃畜禽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实现人畜奋力,有一定养殖规模和一定条件的村要建立专业养殖小区,实现粪便集中处理。
6、实现五化。乡村主街道全部实现硬化;道路两旁栽种观赏树木花草,实现绿化;村庄主要街道适当设置照明路灯,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亮化;路边墙喷涂或绘制张贴倡导文明新风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逐步把我县乡村建设成为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达标的幸福家园。
7、建立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维护整治成果的重要保障。各示范村和重点村一是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有关卫生管护和村容村貌治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并约束村民生活卫生习惯。二是每个村至少建一个垃圾填埋点,建立垃圾池,设施垃圾桶,购置垃圾清运工具,定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三是配置保洁员,负责本村公共场所和道路的保洁。四是通过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村民公德教育,引导村民创建文明家庭,室内保持地面干净、窗口明亮、庭院静美,衣铺整齐,使农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此次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以政府镇长徐光伟为组长,副镇长杨治国为副组长,镇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办公室,由杨治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村庄整治的督导、检查、考核、通报。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资金、帮扶、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保障,全力抓实抓好。
(二)广泛宣传发动。各村要召开动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牌、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代表会、座谈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理念,营造创建优美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及早享受美好家园的幸福生活。
(三)突出群众主体。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各村要根据镇整治方案,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工作重点、整治内容和时限要求,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实行部门帮扶。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动用人力物力多、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民活动,各重点村、示范村要借助省、市、县下基层工作队、县直有关部门驻村帮扶的有力契机,积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争取支持和帮助。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村庄环境整治实行上级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县级财政奖补、包扶部门帮扶、乡村积极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①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②县财政匹配奖补资金;③包扶单位帮扶资金;④整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发改、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⑤发动乡村、群众投工投劳。镇政府支持一点,村委会支出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捐助村庄整治,为完成村庄整治目标任务提供资金保障。
(六)严格考核机制。把村庄环境整治列入各村重要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评比,确定一至两个示范点,全镇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调度会,进行拉练,环境整治办公室要经常深入各村进行督导、检查、媒体曝光,定期通报情况,10月中旬按照考核评比办法进行验收,验收结果作为各村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达到目标要求的村,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村进行通报批评。
第五篇: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党委政府组织、农民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特色彰显等要求,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突出整治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坚持以块为主,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用3-5年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分两个阶段推进。1.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2011-2012年)。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省20%以上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其周边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完成4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2013-2015年)。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2013年底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苏南地区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5年,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以上。
(二)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突出太湖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通榆河清水走廊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到2015年,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苏南50%、苏中25%和苏北15%的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到2013年,全省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到2015年,苏南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0%、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用自备水源的村庄要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满足村庄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构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到2015年,全省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比例达50%以上。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建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章建筑。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
(一)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充实完善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项建设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营造优美环境和鲜明特色,引导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村庄规划报批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要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二)推进康居乡村建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南地区要以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中、苏北地区要在优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迁入城镇的同时,以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序推进康居乡村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100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三)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依法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注重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建、联建与统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引导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新建农房要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走向等灵活布局,力求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体现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新建农房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抗震等要求,切实提高农房建筑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注重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综合整治,强化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塑造,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其他地区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突出规划布点村庄的环境整治,靠近城镇的要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建设和改善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浚整治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对非规划布点村庄,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的具体要求。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建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指导图集,免费发放给基层单位及农民参考选用。
(五)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六)严格督查考核。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科学发展、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等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整治进展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来自: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苏办发〔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