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2:0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

第一篇: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

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案情介绍

郭某系甲公司的驾驶员,负责向乙公司运输精煤。陶某系乙公司的收煤员。郭某向陶某提出,利用乙公司收煤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合伙骗取甲公司运往乙公司的精煤卖钱。二人经过事先预谋,决定郭某往乙公司送煤时,由陶某对实际没有收到的精煤虚假签收。之后,郭某把这一部分精煤运到附近一农民家的院坝内藏匿、销售。从2010年11月至同年12月期间,二被告先后5次共骗得精煤108.72吨,价值72687元。

审理情况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郭某、陶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便利,骗取甲公司运往乙公司的精煤,其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在共同犯罪中,郭某提出犯意,系主犯,应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陶某系从犯,应对其从轻处罚。被告人陶某到案后协助公安民警抓捕同案犯郭某,有立功表现,亦可对其从轻处罚。西区法院遂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判处郭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判处陶某有期徒刑一年。

法官点评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方法非法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如果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侵吞本单位财物的,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而不应认定为盗窃罪、诈骗罪或者侵占罪。从本案来看,二被告人虽然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得乙公司财物,但陶某系乙公司的收煤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伙同外单位人员共同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陶某的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因此,郭某的行为也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本案警示广大的公司、企业,要加强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定并落实详细的内部管理措施,不要给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切实保护本单位的财产权益!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法院 胡兵)

第二篇:银行职员骗取巨额贷款购买彩票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银行职员骗取巨额贷款购买彩票的行为构

成职务侵占罪

[案情]

被告人龚某2006年3月至2010年1月任信用社农贷会计。其职责有:负责贷款审查,配合信贷人员落实资产保全措施;管理借据,严把信贷投放关;负责综合信贷管理系统数据的管理、监督,贷款审批信息的录入。2006年以来,龚某利用其担任农村信用社农贷会计的职务之便,采取冒用借款人、担保人的手段,伪造信用社贷款借据66笔,从本单位骗取贷款共计767万元用于购买彩票。案发前归还了本金97.5万元,余669.5万元无法偿还。后龚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就被告人龚某的行为构成何罪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龚某利用职务之便骗取贷款用于购买彩票,是一种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的行为,应以挪用资金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龚某虽然为本单位信贷会计,但其仅凭其本人职务权限不能获取本单位贷款,其只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并非利用职务之便,应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三种意见认为,龚某身为信用社农贷会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

为己有,且数额巨大,应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评析]

笔者倾向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1.龚某骗取本单位贷款利用了职务之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通说认为,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职务范围内的职权和地位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即经手、管理财物的便利条件,或指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一个单位的每一项具体行为,从制定、决策、管理到执行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实施者,每一个实施者都具有一定的职权。只要行为人在单位中具有行使某种公务的职权,且在实施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过程中利用了该职权,即使仅凭个人的职权尚不足以对单位财物进行非法控制,还需要借助于其他人的职权,也不影响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的认定。

结合本案,龚某作为信用社农贷会计,虽然不具有贷款发放的决定权和经手权,但具有贷款审查和贷款审批信息录入的职权,正是这两项职权才给其伪造贷款借据创造了便利条件,虽然在其职权之外还需要贷款审批人的签字和出纳的交付才能取得贷款,但由于其伪造的借据已具备取得贷款形式要件,仍应认定其骗取贷款是利用了职务之便。

2.骗取本单位巨额资金用于风险性消费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侵犯财产型案件的主观构成要件。对于欺诈型侵财案件,由于行为人实施非法占有财物的客观手段不具有直接

性,往往需借助于其他载体达到非法占有目的,如借用合同、冒用他人名义等,因此仅通过行为人某一方面的客观表现往往难以准确判定其主观目的。笔者认为,判断此类案件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欺诈行为时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状态。所谓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基于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而选择是实施或不实施这种行为的心理状态。如果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实施欺诈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仍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就可以确认行为人具有诈骗的主观故意。

就本案而言,龚某骗取巨额贷款用于购买彩票,首先,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从其认识能力上来讲,应该认识到彩票是一种风险性极高的消费行为,一旦将资金投入就很难收回,因此其对骗取本单位贷款购买彩票会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后果是明知的。其次,龚某在明知其行为的危害性的情况下,连续数年坚持不懈地实施这种危害行为,说明其主观上具有追求危害后果发生的心态。因此,龚某骗取本单位巨额资金用于风险性消费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综上,龚某明知将贷款用于购买彩票后无能力偿还仍利用职务之便冒用他人名义骗取巨额贷款,给本单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应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法院以职务侵占罪作出判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遂平县人民法院)来源:人民法院报

冀天福 王满良

第三篇:虚报注册资本罪抽逃出资罪职务侵占罪等公司犯罪

虚报注册资本罪抽逃出资罪职务侵占罪等公司犯罪

沧州衡泰律师事务所 张东志

公司犯罪,有两层含义,一是依附于公司这一特定主体而引发的犯罪,如虚报注册资本罪、抽逃出资罪;二是直接基于公司性质与形态而引发的犯罪。如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务,构成贪污罪。而对于非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则构成职务侵占罪。

一、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定罪不同

(一)罪名因所有制形式不同而不同 1.国有公司、企业的犯罪规定

该类犯罪规定在《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1)贪污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2)挪用公款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3)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2.非国有公司、企业的犯罪规定(1)职务侵占罪

该类犯罪规定在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挪用资金罪

该类犯罪规定在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该类犯罪规定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对国有公司、企业规定为犯罪,对于非国有公司、企业不规定为犯罪 针对国有公司、企业,《刑法》相关条文分别规定了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罪。而非国家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即便有上述行为,也不构成犯罪。

(三)罪名与所有制形式无关

如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并不应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同而有分别。

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一)定罪

《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罪是一个选择性罪名。依行为不同可单独构成虚假出资罪和抽逃出资罪。该条文规定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

(二)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

主体即可能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个人包括发起人和股东。按《公司法》,只有股份公司才存在发起人,有限公司是没有的。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若干问题规定

(三)将有限公司设立时的规定也认定为发起人。

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从现有司法解释、会议纪要来看,是否构成单位犯罪,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集体研究,二是为单位牟利。具体分析如下:

(1)《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特别指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也规定,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的利益,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此处显然是将“为单位谋利”与“为个人谋利”的目的作为了区分同一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标准。

(3)《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也突出强调了利益归属的问题。根据该纪要,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

2.犯罪客体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有下列危害:(1)破坏了股东有限责任制度;(2)破坏了股权平等原则;(3)严重侵害了公司的法人财产权。

3.犯罪的主观方面

直接故意。行为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可能会处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如只愿坐收红利而逃避投资风险,代垫注册资金,见公司经营不善而抽逃出资,等等。这些均不影响犯罪构成,但在量刑上有区别。

4.犯罪的客观方面 必须在客观上有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

关于虚假出资,根据《追诉标准

(二)》,系指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的行为。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抽逃出资的性质,可从以下三个因素加以考虑:(1)公司资本是否作为公司的资金而被部分地使用过;(2)公司成立到转走注册资本间隔时间的长短;(3)抽出资本的用途。如果是用于还款,而不是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再投资,那么既有可能属于抽逃出资。

(三)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条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超过法定出资期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并占其实缴出资数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并占其实缴出资数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三)造成公司、股东、债权人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四)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3.两年内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4.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五)其他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上述追诉标准仍然是基于《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有关“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一种细化。

(四)抽逃出资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

区分是挪用,还是抽逃出资,关键是看是否有归还的意图。

(五)抽逃出资与转让出资的区别

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公司股本是否减少。在转让出资的情况下,公司的股本金并不会发生减少。

三、虚报注册资本罪

(一)定罪

《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该条文规定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

(二)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

特殊主体,为申请公司登记的人员。根据公司法,在有限公司,为其他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在股份公司,为董事会。

涉及单位犯罪,也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单位犯罪,参见上文“虚报注册资本罪”。2.犯罪客体

通说认为,为单一客体,即公司的登记管理制度。3.犯罪的主观要件 只能是直接故意。4.犯罪的客观要件

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刑法》并未将公司登记单一限定为“设立登记”。因此,在增资时,虚报注册资本取得公司登记亦可构成本罪。

(三)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三条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超过法定出资期限,实缴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二)超过法定出资期限,实缴注册资本达到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仍虚报注册资本,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一千万元以上并占其应缴出资数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三)造成投资者或者其他债权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四)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两年内因虚报注册资本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报注册资本的;2.向公司登记主管人员行贿的;3.为进行违法活动而注册的。(五)其他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综合分析:

(1)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的“数额巨大”问题,以是否达到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进行区分。新公司法降低了注册公司的门槛,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万元,一人有限公司为1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数额巨大”的标准,是一个全国通行的标准,不像盗窃罪等侵财类案件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

(2)关于“后果严重”问题,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10万元以上;(3)关于“其他严重情节”问题,主要规定了3类情节。

四、挪用资金罪

(一)定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二)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二)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的;(三)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规定的“归个人使用”:(一)将本单位资金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二)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单位资金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三)关于“营利活动”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申报注册资本是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做准备,属于成立公司、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公司、企业注册资本验资证明的,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此话虽针对挪用公款罪而将,但同样应适用于挪用资金罪。

五、职务侵占罪

(一)定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追诉标准

《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三)侵占股权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

2005年6月24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关于对非法占有他人股权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问题的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公司股东之间或者被委托人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股东股权的行为,如果能够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则可对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司管理中的股东股权的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第四篇:浅析董事、经理以公司财产担保的问题

浅析董事、经理以公司财产担保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即:“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对于这条法律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法律应当禁止公司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理由是:

第一:假如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

保是无偿的,那么该公司的行为有违公司的目的。

第二:假如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是有偿的,那么该行为具有违法性。

第三: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将补课避免的使债权人和公司股东权益受到损害。

而有人则认为: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具有可行性。理由是:

第一: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即公司可以根据商业运行的需要,任意支配其权利。

第二:在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公司的任何行为都要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以规避财产风险而言公司只有无所为,才不会有风险,而此时的公司则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第三:从加速市场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可以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搞活市场经济。

笔者同意后者的观点:认为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具有可行性。

一、公司能否为其股东、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

(一)、从公司上说:法律上确定公司为法人,赋予其法律主体的资格,其实质意义就在于公司能够象一个自然人一样,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能够根据公司生命体维持的需要,自主地从事各种活动。唯此,公司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才能有充分的活力,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既是公司法人特性的必然反映,也是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

公司以公司财产为股东提供担保,是公司行使权利的体现。其与股东之间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能定义为实质的因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票对公司主张权利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简言之,因公司实施担保行为而享有的权利与通常意义上的股东所享有的权利不存在必然联系。

综上所言,我们认为公司以公司资产为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所承担的财产责任与股东所持有的财产份额不存在等值联系,担保责任的发生并不必然引起公司注册资本的变化。公司有权自主决定其资金的流向,有权决定是否为他人,包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二)从国外来看:公司向本公司法人股东或者与本公司有关联的企业提供担保,实为公司生存的一种方式,法律没有禁止的必要。

美国公司法对公司的担保权能所为规定很宽松,法律普遍赋予公司对外担保的权利能力,当然包括允许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英国公司法禁止公司为其董事以及与董事利益相关的人员提供担保,但并未禁止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英国公司法还规定,集团公司成员之间以及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担保;香港公司法对公司的担保权能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并就集团公司成员间的相互担保作了专项许可;法国公司法规定,作为子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为其母公司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禁止股份公司为其董事或者经理室成员、监事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但可为法人性质的董事以及监事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而且,股份公司为其股东的担保未有任何禁止性规定;德国公司法就公司提供担保的事项,未作出任何直接规定,但也未明文禁止,故推定公司可以为其关联公司(包括法人股东)提供担保。

公司可以为其股东提供担保,乃是普遍的法律现象,尤其是集团公司成员间的相互担保,更为法律所认可。上述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法关于公司担保的规定实际上是在肯定公司的担保行为往往发生于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现实。谁会为没有关联的债务人提供担保。

(三)、从我国法律看:从立法方面看,我国《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公司是法人的一种重要形式。由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法律是允许公司作为担保人,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此外,在《担保法》的第8条、第9条、第10条的规定中关于保证主体资格的禁止性规定只列出了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并没有把公司列为禁止对象。根据“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也可以推出立法上并不禁止公司为担保人。

尽管我国立法允许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是有关法律、司法解释及部门规章对此也作了一定的限制:(1)《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第214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违反《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

下载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伙同他人骗取公司财产 以职务侵占罪论处(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