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一)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二)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三)医疗、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四)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有相关的保障组织、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体制,按照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
(五)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照规定报批。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照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六)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根据本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件。
(三)医院对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四)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五)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六)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七)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作到正确、可靠、及时。(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
(二)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或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有关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现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或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并在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执行。
(六)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八)对提供新生儿住院诊疗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当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和控制体系。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四)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能有效地执行。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重症医学科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有分级查房制度与执行程序,对医师与护士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管理,达到《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及以上医师主持与负责。
(四)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三个阶段的ABCD 四步法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四)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做好院内及责任区域内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十、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中医诊疗科室的设置应当符合卫生部《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等法规的要求。
(二)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等服务。
(三)医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设置中药房与中药煎药室,应当符合卫生部《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的要求。
(四)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中医药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团队,根据中医诊疗理念、中医科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医疗文件书写、诊疗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十一、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进行康复治疗必要性的评价,并给予规范的指导。
(二)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康复计划,鼓励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三)记录功能康复的过程与训练的效果。
(四)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二)依据服务的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程序与追踪疼痛,用临床路径指导疼痛的诊疗活动,规范地评估疗效,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三)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和疼痛知识的教育。
(四)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疼痛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三、精神科疾病的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施精神科疾病治疗的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精神科治疗服务的范围。
(二)依据服务的范围,建立入院评估、住院说明的程序,用临床路径指导精神科疾病的诊疗活动,规范地评估疗效,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三)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医疗保护措施,向家属提供医疗保护措施的知情同意和教育。
(四)向精神残障者或其他躯体疾患者提供多科联合诊疗服务,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五)对精神残障者提供出院康复指导与随访。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精神科疾病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部门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
(二)经医院合理遴选的药品有适宜的贮备,并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随时可供临床使用。
(三)正确、安全地贮存药品;药品调剂、制剂配制及临床静脉用药调配符合相关规定,保证在安全、清洁或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四)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抄录、审核、调配、核发、用药交代和监测等行为。
(五)医师、药师、护士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六)医师、药师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并有相应监督考评机制。
(七)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中。
(八)配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九)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院药物安全性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结果。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够提供 24 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二)有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三)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读检验结果。
(四)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五)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规定,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合法。
(六)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七)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照规定进行比对和质量控制。
十六、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二)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三)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
(四)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
(五)临床病理医师能够解读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服务。支持下级医院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七、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l、超声、核素成像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 24 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二)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三)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四)有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受检者防护制度和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八、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设立输血科或血库,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四)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五)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六)输血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七)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
(八)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二)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三)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五)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活动。
(六)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七)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隔离工作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医务人员能够获得并正确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管理符合要求。
(八)科主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要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将医院感染情况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比较;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二十、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提供 24 小时诊疗服务。
(二)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诊疗科目及人员的执业资质。
(三)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
(四)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二十一、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部《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要求,满足医院功能任务要求。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比例。
(二)有质量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预案,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三)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程序,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
(四)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符合要求。
(五)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六)执行《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的安全,重点是定期对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和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二
十二、临床营养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营养科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由有资质的人员从事临床营养工作,执行《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
(二)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为住院患者提供适合其治疗需要的膳食。
(三)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评价,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记录。
(四)开展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临床营养学信息;参加住院患者座谈会,听取并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重点患者全程营养诊疗服务的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二
十三、医用氧舱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依法获得《医用氧舱使用证》及《医用氧舱备案表》。执行《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医用氧气加压舱》、《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等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二)有医用氧舱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
(三)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执行医嘱,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及记录。
(四)医用氧舱由经培训并具备相应资格的医师负责,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五)按照规定定期检验医用氧舱,制定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并定期演练。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高压氧治疗诊疗服务的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二
十四、放射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相关国家标准。
(二)人员配置符合医院功能任务,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放射治疗医师及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资质。
(三)有医学物理人员参与制定治疗计划,保证放射治疗定位精确与计量准确。
(四)实施放射治疗,有明确的规范与流程,定期进行病例讨论,开展效果评价。
(五)有放射治疗装置操作和维护维修制度、质量保证和检测制度和放射防护制度,并得到执行。
(六)有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有能够执行的流程。
(七)有专人定期对放疗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并负责设备质量控制,检测应当有记录。
(八)科主任、护士长、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二
十五、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为患者提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其他特殊诊疗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标准的要求。
(二)由被授权的、具备法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其他特殊诊疗服务。
(三)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执业医师出具诊断报告,解读检查结果;建立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相关制度,并进行质量控制活动。
(四)符合环境保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五)开展诊断核医学(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微量物质分析等)活动时,应当符合《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2)中的要求。
注:本节适用于脑电图检查室、肌电图检查室、呼吸功能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内窥镜检查室、诊断核医学(放射性分析、体内检测)等特殊检查部门。二
十六、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历(案)管理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二)为每一位在门诊、急诊及抢救、留观、住院患者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的病历,按照现行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保护病案及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丢失、损毁、篡改、非法借阅、使用和患者隐私的泄露。
(四)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五)采用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 ICD-9-CM-3 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六)严格执行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制度。
(七)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第二篇: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2017年1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望各科室认真执行。
一、实施依据:
1、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
2、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2012版)
3、卫生部“三好一满意”服务要求。
4、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管理文件要求
二、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1.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健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和质控网络,强化职能科室及医疗质量监管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加大质量控制监管力度,扩大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能,设立医院管理评价办公室及专家督导检查组,科室设质控员。
2.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建立执行部门与监管部门交叉协调管理机制。
3.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医学伦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医学设备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
三、加强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质量安全氛围,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职能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医、护、药、技等全员培训计划,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病理、影像、检验、药剂、输血、医院感染等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患抢救、复苏技术、物理诊断、外科操作、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完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
六、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岗位的管理。各质量安全执行及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急诊科、ICU病房、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室、手术科室和麻醉科、手术室、中心供应室、护理管理、病理科、医院感染控制十项工作重点,以及其他重点部门科室(门诊、输血科、感染疾病科、临检、药事、病案管理等)的管理,制定可行的质控、监管计划和措施,重点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每月有检查、有监控记录。
七、依法加强医疗技术管理,遵守高危、敏感技术准入规定,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并实施医疗技术损害处臵预案,对新开展医疗技术进行安全、质量、疗效等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八、充分学习、应用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科学管理手段,指导制定患者的医疗护理诊疗方案,规范临床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九、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病患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随访,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十、切实加强临床一线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科室依据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结合本科室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十一、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非手术科室
(二)手术科室
(三)门诊部
(四)急诊科
(五)重症医学科
(六)感染性疾病科
(七)检验科
(八)病理科
(九)医学影像科
(十)药剂科
(十一)输血
(十二)医院感染
(十三)质控办
(十四)介入诊疗
(十五)血液净化(十六)新生儿科(十七)护理
(一)非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
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五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办、医务科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医务科及药剂科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工作。要求质量控制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检查处理适宜,用药合理安全,急重症处理及时、有效。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儿童)、脑梗死是必须实行单病种质量监控的病种。
(二)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手术科室制定本专业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并对临床医师的手术实行分级管理,按手术权限实施手术。按规定实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原始资料记录。由科室、职能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反馈、改进。
检查标准3: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输血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提高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率。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手术科室应建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的工作规范,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控制力度,建立三、四级手术术前讨论、医患沟通(谈话)、重大手术术前医疗技术损害预警告知等制度,特殊手术审批,重大手术备案制度,要求全面、细致,病历中详细记载,准确记录。
检查标准4: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麻醉科完善本科室麻醉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规范,重点术前查房与术后访视,针对不同麻醉要求和病人具体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有麻醉意外应急预案,规范复苏及出手术室标准,建立复苏全程观察记录,提高麻醉安全性。
检查标准5: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五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其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中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6: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能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办、医务科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落实。
检查标准7: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规范科室内抗菌素应用,由医务科及药剂科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8: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以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9: 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对诊断明确、符合手术指征的部分病人,在收住院之前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并预约住院日、手术日。规定住院病人三日内由主管医师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积极准备手术。
(三)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门诊环境布局和诊疗流程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方便,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以实地查看考核为主。考查主要指标:
(1)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病人及家属等待时间≤10分钟;
(2)门诊检验、心电图、超声及放射影像等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3)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改进措施:
(1)重点做好门诊网络和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就诊病人突然增加等紧急情况下处理预案。
(2)完善和公示医疗服务收费价目表、挂号收费标准、门/急诊就诊流程图、门诊就诊注意事项等。
(3)完善门诊就诊路标与指示牌,做到醒目、易懂、准确、规范。(4)配合院感染科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检查标准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考核方法:
(1)检查首诊负责制度和科间会诊制度,检查落实情况以抽查门诊病历为主。
(2)分诊和导诊服务检查以实地查看和提问为主。改进措施:
(1)完善和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加强门诊导诊人员、分诊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强门诊各项咨询服务,做到仪表端庄,用语规范,导诊专业,服务热情。
(2)门诊接待工作,对门诊病人及家属的投诉和意见做到件件有落实。检查标准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臵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考核方法:
(1)检查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2)查看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排班表。
(3)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40% 改进措施:
(1)完善和督导门诊各项规章、制度、职责的健全和落实,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
(2)确保副高以上医生就诊率,正(副)主任医师占门诊医师率≥40%。(3)完善和公示当日门诊医师一览表,并在各科室张贴病人就诊流程图,以指导病人明明白白就医。
(4)依据工作量及就医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坐诊,提高门诊确诊能力。
检查标准4:建立门诊质控组织,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考核方法:
(1)查看门诊质控组织。
(2)查看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3)门诊质控组织的活动记录。改进措施:
(1)建立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质控组织。(2)完善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和记录。
(3)设立门诊管理关键性指标:①门诊量;②病人投诉情况;③门诊患者满意度统计表;④各专业医生日工作量一览表;⑤副主任医师以上承担普通门诊工作一览表;⑥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一览表。建立门诊行政查房制度,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检查标准5: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考核方法:查看《门诊就诊病人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流程。改进措施:
定期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检查标准6: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考核方法:
(1)开设糖尿病、高血压、疼痛、心理咨询等专病特色门诊,提供人性化服务。
(2)患者对医师、护士、药房、检验、放射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90%。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糖尿病、高血压专病门诊。
(2)拓宽门诊服务功能,以疾病为主导转移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病人转移到群体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移到防治并举,以医院为基础转移到医院和社区并重,从医学转移到众多学科和全社会参与。
(3)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我院门诊、病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检查标准7: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
(1)查看传染病预检分诊有关制度。(2)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改进措施:
(1)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督查和考核科室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学习及业务培训情况。
(2)定期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完善门诊传染病报告制度,充分应用网络直报,做到切实执行,层层落实,做到疫情漏报率为零。
(四)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独立设臵,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进措施:
(1)急诊专业设内、外、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专业,满足工作需要。
(2)专业队伍相对固定,急诊科固定的急诊医师不少于在岗医师的50%,固定的急诊护士不少于在岗护士的60%。
(3)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
(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抢救工作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
(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2)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工作做到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下进行,加强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检查标准3: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考核方法:
(1)实地查看急救设备是否定位放臵;查看急救设备、药品的交接班记录;
(2)查看维修保养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
(3)查看医护人员技能培训计划和记录;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改进措施:
(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
(2)医用救护车满足需要,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齐全(车内必备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药品等,完好率100%)
(3)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
检查标准4: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度和会诊制度的落实,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考核方法:
(1)检查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文件;定期抽查急诊抢救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情况;(2)查看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文件的建立情况,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改进措施:
(1)按照要求急诊科设臵为独立的医疗区域,有专用出入通道,标志醒目,无障碍通道衔接通畅,设臵了急诊导医,不断完善急救工作流程。
(2)加强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和会诊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科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3)对于新来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请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治,确保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4)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及时,确保完成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的各项质量指标
(5)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时接诊,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职责明确,落实规范。
检查标准5: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抽查留观病历,对留观登记本定期进行抽查、统计,达到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的标准,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
(1)严格按照标准做好留观病历病程记录,首次记录由首诊医师完成,病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记录每24小时不少于2次,急、危、重症随时记录;24小时内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交接班、转科、转院等应有病程记录、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和急诊留观医师执行记录;留观72小时应有病情小结;病人离开时应记录去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
质控标准6: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对急诊抢救医疗文书的书写是否规范、及时、完整进行抽查,并记录抽查情况。
改进措施:
(1)经常性开展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的重要性的教育。
(2)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对疑难重症应详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3)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
(4)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
(5)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入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或医疗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
(6)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7)及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履行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必要时签字。急诊门诊病人的转归要记录到急诊病历上。
(8)急诊处方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姓名,性别,时间,科室,诊断要写清晰,无漏项;每张处方不能多于5种药品(包括液体);处方上不能写化学符号和代码;诊断处严禁写“取药”。
质控标准7:落实医患沟通制度,进行医患沟通时,应当使用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理解的语言,应当保护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制度的学习和落实,提高沟通质量。(2)“知情同意”的决定要记入患者病历,注明日期,并要告知患者预期的效果、潜在的不适和风险等信息,有医患双方签字。
(3)在手术、麻醉、使用血制品、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材料及其他高危治疗和操作前,应履行告知义务。
(4)要告知患者他们的情况、治疗计划、治疗效果(潜在的好处)和缺点,恢复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治疗可能的结果。
(五)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考核方法:查看人事资料和证书,查看落实ICU医护人员准入制度情况。
改进措施:
(1)加强重症监护病房能力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床位设臵和人力资源配臵专业化、合理化。
(2)重症监护设备每天有专人检查,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做好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
(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建立健全重症医学科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目录)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严格执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检查标准3: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完善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护士准入制度(重症监护医师均通过高级心肺复苏训练及考核,有两年以上住院医师资格;护士均经过重症监护专业培训,并担任临床护理工作两年以上)。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培训和考核及高级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确保熟练掌握、正确使用,不断提高专职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检查标准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考核方法:看标准、制度文件,查看运行病历,检查执行标准和制度的情况。
改进措施:
(1)制订重症病人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按标准收治或转出病人。(2)加强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的学习和落实。实行“危重程度评分”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重程度评分”的记载。
检查标准5: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感染实行监控。
考核方法:查看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制度、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发挥临床感染监控小组的作用,制定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3)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参加医院举办的医院感染知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培训,严格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和监控措施。MRSA消毒隔离措施和步骤打印并上墙。
(4)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感染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实行监控。
检查标准6:加强运行病历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岗位职责,规范全程管理,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抽查运行病历,重点查看:按时完成病历书写,突出对危重病人处理情况的记录;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及其家属有放弃复苏和治疗的权利,并有记录。
改进措施:
(1)加强核心制度和岗位职责的学习,抓好落实,床旁交接班制,三级查房制,岗位责任制及病历书写规范。
(2)加强运行病历监控与管理,科室质控员履行职责,重点质控危重病人处理情况的记录;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及其家属有放弃复苏和治疗的权利的记录。
(3)定期举行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急救专题讲座,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六)感染性疾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符合规定,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严格遵循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文件。
(2)严格执行门诊实行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分诊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
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考核方法:查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文件;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改进措施:
(1)建立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体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科室管理制度和人员职责。坚决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与规范。
(2)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制定无菌技术操作常规、消毒隔离工作制度和手卫生规范。定期抽查医护人员操作,查看无菌操作常规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3)检查每一患者后用皮肤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做到一诊一消毒。对空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日二次,每次30min。
(5)检查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后 , 更换隔离衣和床单。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被污染的物品lh,可燃性的直接密闭运输焚烧处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可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放臵 2h 后倒入下水道,被其污染的物品原则上焚烧处理。便器、痰孟等用2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 2h。
(6)室内桌、椅、门把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 地面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拖擦,每日 1 次。用过的器械以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泡 30min 后清洗 , 凡不能浸泡消毒者 , 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
擦拭消毒。
(7)传染病一旦明确诊断,立即转至专科医院。
(8)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并做好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工作。
(9)凡留观察的肠道烈性传染病患者走后要做好终未消毒处理。诊室用 lg/m3 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 布类和器械包好压力蒸气灭菌后清洗。
(10)病历、化验单等用紫外线消毒后发出。
检查标准3: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指南》中“感染性疾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确保感染性疾病科的质量与安全。
(2)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为科室疫情报告负责人,按照医院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上报和登记,坚决杜绝疫情漏报情况,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
检查标准4: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方法:查看科室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计划和考核记录。
改进措施:
(1)定期组织学习和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2)每季度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增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七)临床检验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临床实验室集中设臵,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4)加强对科室员工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建立教育及培训档案,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5)严格执行《江苏省医院检验科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记录。
(6)建立生物安全制度,并实施记录。
(7)加强污物、标本、放射用品处理及各种危险品管理,各项操作符合规范。
(8)按照上级要求,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臵。(9)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
(10)新开展的检验项目严格按照准入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1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两周检查一次,做好记录,总结分析形成文字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实验室,并限期改进;相关实验室制定改进计划及方案,上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批准,并负责监督其进展,并在以后的检查报告中随时体现,直至改进到位。
检查标准2:临床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污染、污染区划分明确。(2)工作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3)不断完善工作室通风设施,做好观察记录,保障温湿度符合工作要求。
(4)相关实验室配备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
(5)不断完善各工作室非手触式洗手装臵,配备个人防护用具、消毒用品及设备。
(6)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空气、工作台和地面消毒工作并记录。(7)静脉采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执行情况。
检查标准3:开展检验项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目录,不开展淘汰和未经批准的项目。特殊实验室取得审批许可。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严格遵守检查项目的准入制度,保证所有检验项目是经国家批准准入,日常检查项目齐全,满足临床需要。
(2)在取得验收和准入程序下开展HIV、PCR等特殊检查的实验室工作。(3)开展新项目要有审批程序和记录。
检查标准4: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保障日常需要的检查项目齐全,并符合国家批准准入政策。遵守新项目审批程序,不断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抗菌药物药敏种类与药剂科提供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用量前20名)的相对应比率不低于50%。(3)定期向临床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加强管理,检验项目外送时要有质量保证和管理规定。
(5)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完成急症检验结果报告时间临检不超过30分钟,生化不超过60分钟的服务质量指标。
(6)进一步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使危急值报告制度发挥较好的作用。
检查标准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按照规定参加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2)各实验室有失控记录和失控处理程序。
(3)必须有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合格证明,临床化学室、血液学室、免疫室、细菌室时间质评PT评分不少于80分。
(4)进一步完善对床旁检验项目的比对和质量控制的制度、方案、记录。(5)杜绝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
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检查标准6: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工作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障实验室所有检验项目的报告时间符合规定要求。
(2)严格遵守报告审核制度,报告单安排专人、专门途径发放。
检查标准7: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不使用未经批准的设备与试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并做到随时更新。
(2)仪器校准、保养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定期保养、定期校准、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3)严格执行仪器、试剂实行准入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使用。
(4)落实强检报废制度,随时淘汰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并做好记录。
检查标准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考核方法:查看培训计划及记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改进措施:
(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
(2)建立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各实验室要求不得低于90%。(4)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
考试。不断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5)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事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6)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7)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研究整改措施。
(八)病理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病理部门布局、设施、设备、工作流程和人员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考核方法与措施措施:
(1)依法执业,设备人员准入,各类证书完备。加强梯队建设,促进人员结构合理化。
(2)进一步完善病理科布局及用房,设施、设备及技术项目符合要求,满足临床诊断、科研及教学工作需要。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并落实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改进,从制度建设上不断补充、完善。
(3)加强科室新业务新技术、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培训计划和记录,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检查标准2:建立并执行病理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和改进工作,严格执行标本核对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标本核对制度,两人同时对标本与送检内容是否相符;病史、实验室检查、手术所见等是否填写详实进行核对,病房手术室标本由手术室护理人员送病理科,然后验收同时签字。
(2)严格执行标本、切片核对交接制度,交接环节由诊断医师和病理技师同时核对、签收,并填写“病理科日常工作交接记录”。
(3)严格执行标本保存及销毁制度,制定工作流程。(4)加强病理报告发送制度的落实,认真做好签收工作。
(5)加强病理结果登记制度的落实,做好各项信息核对和准确编写病理号的工作。
(6)严格执行冰冻快速预约和报告制度。临床医师要提前一天预约,详细填写;病理医师与病人或家属沟通,共同签署检查同意书;检查结果由病人家属签收送手术室。
(7)科室质控人员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并记录。每月召开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3: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定期抽查常规制片、冷冻切片制作、术中冰冻病历送检结果出具、一般病理检查报告时间。查看高级诊断医师审核诊断、会诊的记录。
改进措施:
(1)严格工作流程,明确职责任务,司职到位,确保常规及疑难诊断
报告质量。对疑难病例做好特殊检查记录、会诊记录等。
(2)严格执行病理上级医师复片制、科内疑难病理读片制和会诊制。加强与上级医院病理专业的技术交流,经常性的开展疑难病理上级医院会诊业务,提高医院病理诊断能力。
(3)加强青年技师“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月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诊断技术水平。
(4)科室质控人员每日检查标本、切片核对交接纪录和报告审核执行情况;每周总结切片质量,与负责医师及时沟通;每周由科主任检查疑难病理例记录及报告发送记录和病理高级诊断医师按规程审核诊断的准确及规范情况,保障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完成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40分钟的质量指标……
检查标准4:提高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不断提高标本取材和标本切片的质量,每月由科室质控员统计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科主任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差错原因,及时改进,并上报医院质控办,确保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95%的质量指标。
(2)安排专人负责保管病理切片、蜡块并定期察看,落实查询借阅制度。标本、腊块封存时间达标。确保冰冻、石蜡切片优良率≥85%的质量指标。
检查标准5:环境保护及人员防护符合规定。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遵循程序进行标本的收集、确定、处理、安全转送及销毁。标本处理符合院内感染。安臵空调等排风设施、消毒设备,污水处理系统,确保良好工作环境与安全。
(2)严格遵守病理科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污染区每日按照规定进行消毒,传染性标本更应注意消毒,定期检查标本的执行情况和特殊标本的保存情况,以防污染环境。
检查标准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病理部门服务满意。考核方法:配合客户服务部,定期、随机对门诊、病房手术病人和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发放病理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并反馈给病理科。
改进措施:
(1)科主任定期从客服部的反馈中查找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2)定期召开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并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九)医学影像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臵许可证》等。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对科室工作人员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建立员工培训及教育档案。
(2)人员资质符合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3)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考核方法:检查专业设臵、设施服务情况以及常规、急诊医学影像专业服务清单。
改进措施:
(1)加强医学影像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具备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急诊需求。检查标准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控制标准文件;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医护人员学习、培训和考核档案。
改进措施:
(1)科室有质量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标准,有图像资料保存使用流程与制度,有质量失控处理改进措施。
(2)加强专业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做到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如:常规X线、CT、MR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4)每天科主任直接主持CT、MR、常规X线诊断统一读片。检查标准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对特殊的阳性发现与阴性有上级医师的复核、更正报告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制度。
(2)定期组织影像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医学影像资料的质量。完成CT检查阳性率、MRI检查阳性率、DSA检查阳性率、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均≥70%的质量指标。
(3)科室质控小组定期对诊断报告单书写是否符合规范,表述是否清楚,出具是否及时进行自查自纠并备案,保证检查项目自检查完成后急诊报告时间≤45分钟,平诊≤12小时的服务质量指标。
检查标准5: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健全卫生、环保部门对环境与设备监测报告备案。(2)环境防护要达到标准,有明显的科室导医、射线有害标识。(3)加强影像专业人员的防护意识的教育和培训,高度注意射线防护及患者安全。严格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个人防护要达标。
检查标准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考核方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改进措施:
(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
(2)加强医学影像专业人员服务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3)每半年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十)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定药事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的规定,新药临床使用严格执行申请和审批的制度;落实岗位操作规程。
(2)认真组织药学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定期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
(3)不断完善调剂、药库、制剂、药检及特殊药品管理等主要岗位标准作业程序(SOP),要求内容规范、可操作性强。
(4)药学部(科)主任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考核方法:抽查至少2家经销企业资质和2种药品;现场询问门诊患者;查看100张处方。
改进措施:
(1)门诊药房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有文明服务规范及公约,有合理用药的宣教设施,有为特殊(如伤、残)病人服务的措施。
(2)门诊设有药物咨询窗口或咨询台,有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记录合理用药方面的咨询。
(3)加强咨询药师素质,不断提高用药咨询服务水平。
(4)调剂药品时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并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门诊处方有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字。处方合格率≥95%。
(5)不断完善药品召回制度,健全规范。(6)做好周密安排,保障药房24小时服务。
(7)进一步完善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标准调配操作规程,并悬挂于工作室醒目位臵。
检查标准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考核方法:查药品目录、自制制剂目录及相应的许可证;查看应急预案。
改进措施:
(1)建立并落实突发事件药品供应应急预案,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药品的储备。
(2)医院有“常用药品目录”和“自制制剂目录”,保证药品供应。检查标准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考核方法:查看临床合理用药三项监控公示制度及执行情况;查看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查看医院药品采购、消耗信息;监测的记录。
改进措施:
(1)制定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评价。
(2)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通过新的HIS系统,规范分级使用、分级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前5位医师公示制度。每月公示医院抗生素用量前10位的药物,并有干预措施和记录。
(3)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供用药目录,针对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等。
(4)进一步加强抗感染临床药师在开展耐药菌株监测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流程。
(5)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干预,制定干预计划、干预措施。
(6)配合医院质管部门,严格控制药费比例,药品比例控制符合上级
卫生部门规定要求≤48%。
检查标准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考核方法:查看临床药师工作流程和工作记录,包括查房记录、药历和会诊记录;查看ADR监测制度、监测记录及汇总表;查看文件及实施记录。
改进措施:
(1)建立并落实临床药师工作制度,加大临床药师培养力度,配备专职临床药师3~5名,争取涵盖所有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参与处方审核、临床查房、会诊与抢救、病例讨论工作并做好记录。
(2)进一步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流程,加大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配合开展耐药菌株监测工作及应对措施。
(3)根据《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成立ADR监测小组,制定并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调剂差错管理程序,发生用药差错应按规定程序和时间报告。
(4)定期编印临床药物信息(纸质或网络媒介等形式,每年6期),介绍新药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反馈临床用药问题。进一步增加临床药学通讯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5)临床药师提供合理用药咨询,积极推广个体化用药并做好记录。(6)定期组织医护人员用药安全意识培训,做好宣传,使医护人员及
时、准确报送不良反应,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表的填写质量。
检查标准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考核方法:查看制度及点评记录。改进措施:
(1)要求处方书写规范,使用药品通用名称;注明临床诊断并与用药相符;医师签字与留样相符;药师签名不缺项;处方用药合理,无超常规、超剂量和不合理用药,无配伍禁忌。
(2)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每月随机进行一天门诊的处方点评,对处方中存在的较集中的问题写出书面总结,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督促整改,保障处方合格率≥95%质量指标的完成。
(3)根据卫生部的要求每月抽查25%的医生,50张/人处方,重点评价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正确使用。
检查标准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臵、使用与安全保管。
考核方法:现场查看特殊药品管理与使用情况。改进措施:
(1)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特殊管理药品进行管理、贮存与使用,有严格的使用规范与程序,有安全保证措施。
(2)成立特殊药品管理小组,每月定期检查药库、调剂室、手术室等部门对特殊药品的管理情况。
(3)严格执行特殊药品进货、验收、入库、贮存、使用登记制度,定
期考核药剂人员特殊药品管理的常识,配合医疗管理部门做好医院麻、精药品培训考核工作。
检查标准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依法执业,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严格执行药品进货、验收、入库、贮存制度,药品分别储存、分类定位,整齐存放。
(3)对过期、变质、失效药品及时处理,药品报损率符合规定;药库中药饮片标识清楚。
(4)加强药事工作人员质量与安全意识的教育,质控小组定期开展质量与安全监控,杜绝使用未经批准制剂现象。
检查标准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考核方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改进措施:
(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
(2)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药事人员的业务水平。
(3)加强药事人员服务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事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5)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研究整改措施。
(十一)输血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一: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考核方法:查看委员会,职责;实施细则、考核办法;文件及资料;教育和培训记录。
改进措施:
(1)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输血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的重大问题。
(2)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并贯彻落实。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制订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信息反馈等制度。
(4)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临床科室成分输血考核办法》等规定并执行和落实。
(5)每年组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核,使医护人员掌握输血基本知识。
(6)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
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设立血库,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供血。
考核方法:实地查看血库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及相关制度,抽查工作人员掌握工作制度与操作规程的情况及备案。
改进措施:
(1)加强血库能力建设,做到布局合理,仪器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确保临床工作需要。
(2)与指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输血科贮血基数要达到3天急症用血量,具备24小时为临床提供输血服务的能力。
(3)严把质量关,血库血液来源完全符合规定要求,杜绝非法采供血现象的发生。按照卫生部《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严禁非正常途径的各种血液制品进入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贮存、解冻、配血、发放和使用。
检查标准3: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考核方法:质管办定期抽查输血病例,输血科室备案。改进措施:
(1)不断充实、改进、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输血质量全程监控,保证输血安全。
(2)加强血液入库、核对、交叉配血和出库的技术操作规范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质量与安全。
(3)加强输血适应症的宣传,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适应症,完成
全血和成份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成分输血比例≥90%的质量指标。
(4)血库每月对临床用血情况统计考核,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杜绝不合理用血,对临床用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或通报。
检查标准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考核方法:查看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及实施情况;工作人员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情况。改进措施:(1)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2)严格执行报废血液处理规定。
(3)贮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75%酒精),并进行细菌学监测,做好相关记录。
(4)输血器材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杜绝不合格医疗用品购入和使用。
(5)输血完毕后血袋按规定回收输血科,保存24小时后销毁,做好一次性器材的销毁记录。
检查标准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考核方法:查看各种制度文件及执行记录。
改进措施:
(1)输血前,做好临床输血申请单所查检验项目是否齐全的核对工作。(2)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
连同受血者血样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双方核对后登记
备案,受血者血样各种信息要齐全。
(3)血库工作人员从接收标本、交叉配血、发放血液要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操作,不得有误。
(4)病人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存入病历。
(5)急诊用血或患者及家属不能签字者时,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报请医院职能部门批准。
(6)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做好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
(十二)医院感染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方案
检查标准1.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查看。
改进措施: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持续性发展改进措施,结合医院感染实际工作需要,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相关制度。
检查标准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考核、检查感染知识知晓度。
改进措施: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监控小组。专职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持证上岗。兼职人员责任到位,须达培训要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
生培训后上岗,医务人员培训按专业、层次进行院内、外医院感染专项培训。
检查标准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及相关人员明确各级管理责任,有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控制办法,制定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点控制科室、岗位有相应预案、措施,全员重视,多方合作。
检查标准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现场查看布局、设施、工作流程。
改进措施:根据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要求,对本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针对目前布局存在以往遗留的有待改进的问题,将卫生学布局列入今后医院感染控制议题,医院在今后基建、改建项目中,参考医疗卫生设计人员及感染管理部门意见,争取三区划分合理。
检查标准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查阅原始资料、检测登记本、灭菌登记资料。
改进措施:定期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完成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调查报告。逐步由全面综合性监测进展到现患率监测、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手术切口、新生儿、ICU)。开展消毒灭菌环境微生物监测,每月将报告网上反馈。与临床相结合,将疾病及部位感染状况控制在以下标准:医院感染
现患率≤10%;医院感染现患实查>90%,力争≥96%;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由临床各专业小组配合,完成现患率、现患实查率,加强临床上报制度,进一步探讨环境微生物监测,建议有明确规定后,进行专项培训。
检查标准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考核方法:查看重点部门感染控制措施、管理资料。
改进措施: 院科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力度,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制定自查,感染办定期考核,不定期抽查,特殊情况及时检查的督促方式,及时反馈、完善,注重效果。在医院感染专栏进行宣教,加大知晓程度。
检查标准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透析相关感染等。
考核方法:所在科室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 加大重点项目专项培训,请相关专家专门指导。制定相关规程及报告制度,深入相关科室检查、考核、指导、落实,对存在问题及时收集、规范,及时处理。
检查标准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考核方法: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 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充分认识其是降低医院现患率、避免散发、杜绝暴发最基础的工作。采取重点科室、疾病及微生物监测相结合的措施督促落实制度。解决重视程度不够、洗手的依从性差的问题。有些科室洗手设施有待改善。
检查标准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考核方法:实地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 院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进行。根据不同器械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清洗灭菌流程合理,基本达到灭菌率100%。加大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流程的培训,尤其是新从业人员。及时补充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选用原则和配制方法相关的知识的不足。药学部、感染办加强宣传力度(灭菌资料由手术室、供应室、感染办提供)。
检查标准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考核方法:查文件资料、原始资料,看病历,考核医务人员。改进措施: 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管理制度及监控措施。加大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强化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耐药菌株监测及MRSA的监测工作,高度重视MRSA监测,深入ICU、神经内、新生儿(外源性感染)等相关科室,危
险区域常规监测,检测结果定期向临床公布,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药敏试验结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通过正试运行
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基地提供的3.0版系统,进行整理,定期分析、反馈。
检查标准11.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考核方法:现场检查,测试,问卷调查。
改进措施: 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适时进行宣教、检查,反馈,协助解决存在问题。根据特殊部门的防护要求配备防护用品。在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卫生安全的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三)质控办(病案)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强化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将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质量管理内容的要求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落实。
一、组织机构
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网络,医院建立质量控制办公室,质控办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的督导、检查、控制、分析、评价工作,各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质量控制小组及兼职质控员。
二、教育培训
制定并实施对全院职工质量和安全教育培训及对医护人员进行病历书写规范知识培训计划,对全院各级人员进行经常性、系统性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做好培训记录。
三、建立重点部门及重要岗位监管制度,对医疗质量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和时间段进行监管。
(一)事故高发重点科室: ICU、手术室、急症室、产房、产科、新生儿室、输血科、麻醉科等。
(二)医院感染重点科室:血液净化病房、呼吸科、神内科、内窥镜使用科室、介入科等。
(三)关键环节:ICU病人转科、手术病人交接核对、手术按时开台、病理标本处理流程、新生儿抢救室交叉感染等。
(四)事故易发时间段:周末、节日、中午、夜班等。
检查内容和时间:按照专业不同特点,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范评价打分。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手段,把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和改进上。
四、以病历书写为着力点,督促、检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病历质量反映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是落实15项医疗核心制度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考核临床医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检验标准之一。
(一)每月对出院病历,按专科随机抽10份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病历书写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各种检查申请单、检验单、报告单的填写、合理用药。按《吴中人民医院病历检查标准和病例示范》一书考核,与绩效挂钩,奖优罚劣。
(二)针对核心制度的落实,每月单项检查一定数量的病历。特别是围手术期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和手术分级制度的执行。
五、促进病种管理“三合理”
指导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提出的质量工作目标开展单病种费用控制、临
床路径,引导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保障医疗安全。
六、加强风险管理,落实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
目前我院已建立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药品/器械不良反应、护理不良事件、实验室的危机值报告制度。但报告的范围、时限、级别不清晰、处理流程及责任不明确。
为更好的落实中国医院协会《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督促医疗、护理、药学、物流中心、临床实验中心建立健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并对制度的落实进行检查,重点查看上报项目及例数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把质量控制工作放在预防为主上。
六、固化、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来源于医疗服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优良质量。在推动服务质量改进过程中,指导科室建立、固化、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如重症病人家属探视流程、手术病人接送流程、输液流程、新生儿喂养、转科流程、抢救流程等。使服务效率提高、责任落实、病人就医更加方便、安全。
七、设定医院重点监控指标,定期对医院运营质量监控检查
分别从工作效率指标、医疗指标、质量指标、管理指标中设定重点监控指标,如:疾病顺位、病床使用率、住院病人死亡率、手术台次、单病种管理指标、人均医疗费用(门诊、病房)、医院费用率等,随时监控指标的变化,对变化做出评价,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十四)介入诊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资质。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指南》中“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求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确保介入治疗的质量与安全。
(2)在取得相关资质下开展介入治疗工作。
(3)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介入科能力建设,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介入工作室技术人员需经过 DSA的专业技术培训,熟悉造影专业知识,熟练掌握X线机、电视录像机的操作,做到专人负责机器的维护和保养。
(3)制定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管理办法。每月固定一组手术人员,确定通知顺序流程、值班原则、联系电话,建立了绿色通道,具备24小时诊疗服务。
检查标准3: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医护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档案;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围手术期诊疗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
(2)加强医护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3)进一步完善介入科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组织学习,认真掌握并严格执行,从源头控制质量隐患。
(4)进入介入中心人员须按照规定更换鞋、衣裤、口罩、帽子,外出时更换外出用鞋,穿好罩衣,检查完毕,铅衣、衣裤、口罩、帽子、鞋放于指定位臵。
(5)手术间每日湿式打扫两次,每日紫外线等照射半小时~1小时,术后清洁后应照射半小时。每周彻底打扫一次,药物熏蒸一次。每月做空气、医护人员的手、治疗室的台面的培养,如菌落数超过标准,应重新清洁消毒,直至培养合格。
(6)每天检查无菌物否过期,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应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7)建立临床随访制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检查标准4: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第三篇: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实施细则
(2011年版)
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标准】
㈠ 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提供 24 小时诊疗服务。【评审要点】
1、具有大型影像诊断设备及诊断水平。
(1)拥有磁共振(MRI)及专业诊断队伍。
(2)X 线断层摄影(CT)及专业诊断队伍。
(3)拥有多普勒超声设备及专业诊断队伍。
2、应有经过介入治疗专业技术培训合格的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队伍。
(1)至少具有 3 名取得“介入诊疗”的执业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
(2)具有开展的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3、符合基本要求的血管造影/或介入导管室。
(1)操作室使用面积 40平方米以上,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多功能监护系统和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的设施、急救药品。
(3)配备 800mA,120KV 以上并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的血管造影机及高压注射器。
(4)消毒设备齐全,能定期有效进行消毒。
(5)空气细菌培养结果达标。
(6)人员出入导管室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7)手术人员无菌操作规范。
(8)污染物的处理妥当,所有一次性器材毁形并记录在案。
4、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规范,并配有专职人员。
5、具备 24 小时急诊服务的能力 【标准】
㈡ 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诊疗科目及人员的执业资质。【评审要点】
1、开展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符合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或相关的诊疗科目,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3、设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4、依法取得“介入诊疗”的诊疗科目,人员取得“介入诊疗”的执业资质。
5、医院具有与介入治疗疾病相关的临床科室,能为介入诊疗的并发症与其它意外紧急情况处理的提供技术支持能力。【标准】
㈢ 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
【评审要点】
1、医院对可决定与实施介入诊疗方案的医师资质实行严格的授权制,责任落实到每名医师。
2、医院制定完善的介入诊疗规范,认真遵守相关诊疗规范有明确的“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文件,相关医师知晓,并能遵循。
3、医院对决定与实施介入诊疗方案的服务程序文件中,应要求在实施介入诊疗前,必须经 2 名(其中至少 1 名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症,无禁忌症。
4、医院对介入诊疗前,有需要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的程序文件中,应要求在实施介入诊疗前,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用能理解的方式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随同住院病历长期保存。
5、医务处定期与不定期对上述服务规范与流程的执行力进行评价,并能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与要求,有记录。
6、医院对实施介入诊疗的意外紧急情况有处理的预案。
7、医院有健全的介入诊疗工作制度、技术操作常规和质量控制标准的明文规定,相关医师知晓,并能遵循。
8、有实施临床随访的规定,随访文书记录规范。
9、建立与完善介入诊疗的信息系统。
10、能定期进行质量评价,有记录、有持续改进的措施。
11、主要技术安全指标:
(1)无手术事故,(2)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低于 0.5%,(3)介入治疗并发症小于 5%,(4)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 0.5%。【标准】
㈣ 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
【评审要点】
1、医院建立与完善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
2、每一例介入诊疗器材使用者的病历中均有已器材使用的识别标志的记录。
3、医院对不可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的流程有明确规定。
4、应有机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介入治疗的各种设备器械明确专人负责,应定期进行保养维修,确保正常运行。【标准】
㈤ 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评审要点】
1、医院有“血管造影室”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
2、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3、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4、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6、对患者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标准】
㈥ 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标准】
㈣ 护理部有介入诊疗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指标监测与改进效果评价的记录。【评审要点】
1、介入诊疗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⑴ 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常规与操作规范,用以规范护理行为。
①有完善的介入室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
②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消毒制度等)。
③有各项介入诊疗技术的护理操作规范及工作流程,有培训及考核记录。⑵ 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①人员及物品进、出流程清晰明确,各功能区域明确分开,标识清晰。有独立的无菌物品放置间,无菌物品分类、固定放置。
②消毒工作要符合相关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手术区域内着装符合要求。
③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到位,上岗及离岗时有体检记录。⑶ 健全介入室护理质量控制与介入安全管理机制。
①护理部制定针对介入诊疗科室特点的质量与安全考核标准,有定期监控、检查,有分析持续改进文字记录。
②有不良事件的防范机制、针对介入诊疗特点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培训或演练记录可追溯。
③护理部有专人监管、协调介入诊疗室的工作,有对其的管理制度,有管理及持续改进记录。
④各种药品、物品、抢救仪器管理符合相关规定。⑤执行患者安全保护制度,具体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⑷ 与临床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求。
⑴ 有定期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的工作制度,对存在的问题有具体的改进措施, 查阅文字记录。
⑵ 有具备介入诊疗特点的、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制度及方式,针对患者提出的意见有反馈及改进,查阅文字记录。
⑶ 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测评并进行分析整改。
㈡ 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㈢ 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
【评审要点】
1、在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诊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 饮食前,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2、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病人或其家属进行告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随机抽查外科、介入科2份手术后运行病例,是否有实施者未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㈥ 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评审要点】
1、医院建立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有完善价的审批、监控、评价档案。
2、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定。
第四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相关小组、质量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等。
2、《医疗质量与安全和持续改进方案》,确定全院与各科室/部门的质量与安全目标。
3、科室管理:①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②工作计划、制度的落实及管理措施,工作记录,对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③定期检查工作,召开会议,持续改进。
4、质量管理组织: ①医疗质量管理、药费与药物治疗、护理、院感、病案、输血。②院方统一领导,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协调相关组织,人员组成合理,一人不能超过三项。③各组织明确职责,履行职责,发挥功能。④用案例表明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发挥统领作用。
5、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①相关质量与安全组织会议,每年>1次(记录)。②相关组织向院长汇报,为目标、计划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本领域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方案。③各组织会议,每年>2次(记录)。
④各组织协作,推进质量与安全管理改进,效果明显。
6、质量管理部门 ①根据总体目标,制定计划与考核方案。②履行指导、检查、考核与评价医疗质量管理职能(记录)。③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检查评估(每季一次)。④分析质量评价工作的结果。⑤有关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⑥运用质量与安全指标、风险数据、重大质量缺陷等资料,对工作监控(有相应措施),成效明显。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医疗质量和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①有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②有考核体系及流程、有考核记录。③落实方案、制度,对考核内容结果有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④用监管结果或数据表达改进成效。
2、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监管 ①关键环节:危急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②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透室、内窥镜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以上均制定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相关人员知晓、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
3、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①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核心制度。②制度的管理规范,对制定、审核、批准、发布、作废等有统一流程。(定期修订及更新)③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④有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⑤对制度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⑥用监管结果或数据表达改进成效。
4、“三基”培训与考核(每二年一次)①在岗人员覆盖率≥95%
合格率≥95%
5、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缺陷 ①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等)。②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③建立不以处罚为原则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和工作流程。④对员工做医疗风险事件的预警通告。⑤医院及科室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推动患者安全管理。⑥对员工培训,员工对安全目标的知晓率≥90%,(患者安全典型案例分析)。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培训率大于70%。⑦对安全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院领导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①掌握一种及以上管理常用技术工具,用1-2种临床近期事实说明,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价、体现成效。②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人员,接受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培训。
7、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提供依据)①有指定部门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信息数据集中归口管理,方便调阅。②统计数据项目:A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品;B血液和血制品;C围手术期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D各类手术与介入操作及并发症;E麻醉;F医院感染管理;G病历质量;H 急危重症管理;I 医疗护理缺陷与纠纷;J 患者满意度等。③职能部门运用数据库开展质量管理活动。
三、医疗技术管理—医务科负责
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1、组织体系: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2、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有临床路径实施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明示),不少于7种。
3、有多部门及科室间协调机制,指定部门负责上述工作。
4、建立实施监测平台(信息系统中),监控实施与变异。
5、职能部门、临床、医技、药剂科负责人履行管理职能时,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分析、总结,改进意见和措施。
6、有对病历进行监测的相关规定与程序(按监测指标要求)。
7、统计:临床路径病例: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天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入组率≥80%,入组完成率≥70%)
8、评估:①执行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
②对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的分析评估。③对实施病种“临床-单病种管理”的依从性监控。④每季度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
9、建立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
10、评审前一年内的住院病历(单病种),无“选报”现象(上报信息正确、及时、可靠)。
五、住院诊疗管理(科室)
第五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核心条款评审方法
第五章护理管理核心条款(二款)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评审方法(以下为基本方法但不限于以下方法)5.3.2依据《护士条例》、《护士守则》、《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与《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规范护理行为,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5.3.2.1 【C】 【查阅资料】 优质护理1.有在院长(或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1.医院制订的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实施方案与考核办法。服务落实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2.医院召开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每半年1次)的会议记录,专到位。(★)2.按照标准配置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题研究优质护理工作,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护理部负职责明确。(人事科,护理部)3.医院组织培训的资料 责 【B】符合“C”,并 【现场核查】 科教护理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者有1.核查2个科(病)室病人陪检、开餐送餐下收下送等临床支持保障信息组 考核。(人事科,护理部)措施的落实情况。2.核查征求患者意见与建议本。3.抽查2个科(病)室的护理人员考评资料,相关激励规定是否落实。
4.抽查1个重症监护病区(房)和2个病区各2名患者的优质护理服
务措施的落实情况。
5.查2个科室有护理人员绩效分配方案和工作量化考核记录,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挂钩。6.核查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占所实际开放病房的比例≥80%。【访谈调查】 1.访谈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除护理部)各1名对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内涵的知晓率≥80%。2.访谈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各1名对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内涵的知晓率100%。
【A】符合“B”,并 【现场核查】 护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护理部)1.查看2个病区的病房管理有序、环境清洁安静、安全舒适、探视管理制度落实,做到不依赖患者家属或自聘护工做护理。2.查2名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的诊疗护理信息、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等的掌握程度≥80%。3.查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100%。【访谈调查】 1.随机询问5名患者,知晓自己的责任护士并对其服务满意度≥90%。2.访谈医生、护士各2名对优质护理工作开展满意。5.3.3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5.3.3.1 【C】 【查阅资料】 实施“以1.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抽查护理部及两个病区制定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病人为中制定实施方案,体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责任制。实施方案。心”的整2.依据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充分考虑患者生【现场核查】 体护理,为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1.查2个病区派班情况(本的两个月),要求根据患者病情、护患者提供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实施责任护士扁平化分工管理病人,体现为患者提适宜的护供全程、全面、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服务。2.抽查2个病区在架病历各1份,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护理部负3.医院征求患者意见与建议,以及开展满意度调查的资料。责 【现场核查】 【B】符合“C”,并 科教护理1.查看2个病区各1名责任护士每日工作内容和流程,全面掌握患者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护信息组 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实际需要制理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定有针对性的危重患者的护理计划并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2.抽查2个病区对责任护士工作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指导的资料,核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查对存在问题所提出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与整改效果。2.科室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3.抽查职能部门定期对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分改进措施。析、反馈的资料,评价对所发现的问题,所提出整改意见是否可行,3.主管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执行的效果。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访谈调查】询问2名患者或家属对疾病和护理的重点内容的了解情况。【现场核查】 【A】符合“B”,并 1.核查医院对各科室整体护理工作考核资料(近2年的),有数据说对各科室落实情况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进。2.抽查医院在科室进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