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课记录
《七颗钻石》评课记录
自评:
本课时我采用了导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学习障碍,也就是解决生字词,其次利用二人小组进行初读环节,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二人合作齐读,最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文两个问题,并落实课文精读环节。各个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课堂表现非常不错,能在静中学,也能善于交流汇报张扬个性,整个课堂学生都浸润在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之中,只是教学中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地方不太及时。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他评: 冯芳老师点评:
1、采用导学方式,问题设计紧扣课后习题,有针对性。教学中寇老师让学生自读,读通句子读懂大意,重点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学生的体验在逐渐加深。
2、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既解决了问题又落实了读文情况。一节课下来做到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3、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比较准确。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是内涵丰富,非常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上好案例。授课中教师充分抓住水罐四次神奇的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到:是爱的神奇力量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奇特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学学会用爱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王雪梅老师点评:
1、总看寇老师的课,温雅、和谐、朴实之中略显大气,课堂氛围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2、上课开始,寇老师利用课件营造出大旱之下的情景,树木干枯、动物渴死,人们饥渴难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体会小姑娘出境的艰难,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落实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尤艳玲老师点评:
1、导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2、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有很大的培养发展潜力。张明江老师点评: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达成度较高。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整堂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学生的情感在老师较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下、朗读中,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真正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自觉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读的层次,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主题突出。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寇老师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寇老师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第二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二年级组
这周听了吕彩萍老师的公开课“10的认识”,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教态自然大方,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师课件出示尺子0---10刻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1、10前面有哪些数?
2、10在谁的后面?等一些问题,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三、动的环节非常好,通过游戏的形式既放松了心情、缓解了疲劳,有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10的分与合理解。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
课件对教学没有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在讲10的分解时,要求把10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可以课件出示一些苹果,让学生自己数出来是10个,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分这10个苹果的,再课件一一演示分装的过程,最后板书分解的结果,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练习中的“小朋友套圈”等也可以用课件展示,一年级的学生积极性会更高,更容易理解。)
第三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印成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练”部分的题目:求f(x)= x2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题刘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配方法和用求导的方法做。
二、新授
1、复习必修一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
2、给出某函数y = f(x)的图像,分析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3、问题探究:求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中归纳出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给出如下注意点:(1)极值不一定是最值;(2)区间端点处不一定取最值;(3)即便函数有极值,也不一定有最值。
三、例题分析
例1 求函数f(x)= x3 + 3x2 + 9x + 1,x [2, 6]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例2 求函数f(x)= x + 2cosx,x [0, ]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
2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例3 求函数f(x)= lnx x,x [, e2]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e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问题拓展:设函数f(x)= x3 x2 2x + 5,若对于任意x [1, 2],都有f(x)< m成立,求实
2数m的取值范围。
四、点评与建议
1、刘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学生的教学反馈较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语音语调比较平,而且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点评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基本没有,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3、对于某些重要的注意点,刘老师应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已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可惜这方面刘老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很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匆匆带过。
4、刘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练”部分的练习。这部分练习已经涉及到最大、最小值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刘老师也是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才给出了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这从知识的先后顺序上看似乎有些反掉了,笔者认为先给出最值定义,再讨论“课前预练”部分的问题,应该更符合认知规律。
5、问题探究中,刘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预先画好了函数f(x)= x3 6x + 5,x [2, 4]的图像,这一点很好,学生通过之前求导得到的表格,求出了最值,再和图像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惜图像太“瘦”,不利于观察出极值和最值,笔者认为这里可以调整x轴和y轴的比例,使图像看起来比例更“匀称”,如此这般,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6、几个例题的安排可能比较平,变化不多,略显重复拖沓。
7、问题拓展部分不一定要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个函数,再次让学生重复求同一类型的函数的最值,可以安排在例1之后,顺便设置一个变式。
第四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1)时间:2017.11.1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成员 内容:
原晓娟: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就气氛活跃。
惠北平: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面向全体学生。不足之处: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相信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答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而不是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
彭刚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从而使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所学,并且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权国兴:教态大方,自然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复习时间过长,以至于给学生练习留的时间不足。
第五篇: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本人说课:本节课主要研究的Fe2+与Fe3+的性质区别和检验,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后由学生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
1、何XX:XXX老师备课认真、尽心,教学充满激情、富有爱心,教学设计独特,充分实践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苏XX: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洗沾有铁锈的抹布),从开始的没洗好,到最后的洗的很干净,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情意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3、张XX:弹性而又精心的预设,有效促进课堂的生成,对鉴别物质的方法新生成问题(“教学偶发事件”或“异常现象”)的解决,XXX老师沉着、镇定,体现出谷老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4、王XX:创设了在铜片上让学生用氯化铁溶液写字的情境,让听课者(包括我)看到了学生写上的不同内容,有写“化学”的,也有写自己姓名的,引发听课者对学生的新认识和对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有利于听课者(包括我)积极主动东地改进自己的教学。XXX老师如能加强对“教学生成问题”的研究,更多地研究和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状态,更多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我相信学生的发展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