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共5篇)

时间:2019-05-15 02: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第一篇: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陈 豹

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笔者所在的湖南省临武县法院共受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121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6.7%。其中附带民事诉讼通过调解结案的66件,占54.5%,履行率为100%;作出附带民事判决的55件,占45.5%;进入执行程序的55件,已执结9件(含刑事被告人为获取减刑、假释自动履行的3件),执结率为16.4%。而2002年至2004年全院执行案件的执结率为79.4%。据了解,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并非临武法院所特有的现象,全国很多法院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解决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固然重要,改革和完善我国当前的附带民事审判制度更是当务之急。

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除具有一般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共性外,又具有其特性。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法律依据乱。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诉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亦从程序上作了相关规定。但是,附带民事诉讼本质是民事诉讼,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但在如何适用法律方面,争议较大。如民事诉讼中的先予执行、诉前保全、反诉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实现对被告人财产的有效控制及损害赔偿之债的抵销等,影响到案件执行,但在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实践中上述规定往往被否定。

2.参诉主体乱。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列举了5类负有赔偿责任的人:⑴刑事被告人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⑵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⑶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⑷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⑸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其中第5类因其范围不明确且过于宽泛而易引起争议,各地做法不一。对于第3、4类负有赔偿责任的人,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诉的随意性大,法官也不便强制其应诉等原因,也常被排除在参诉主体之外。同时,排除了按照相关民事法律所应追加的其他参诉主体,如第三人等。许多有履行能力的参诉主体被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之外,必然增大案件执行难度。

3.裁判结果乱。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刑事审判规则对先行归案的刑事被告人一般先行起诉,而不必等待其他在逃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出庭受审的被告人归案;而且,对已经归案的被告人,也可能分别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操作中,人民法院一般会在第一宗案件起诉到法院时,告知被害人及其他有权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继而法官往往只笼统地判决本案被告人承担全部责任。对以后提起的针对其他被告人的刑事审判,法院一般不会再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单纯从民事审判的角度审视,这类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不同程度地存在程序和实体上的错误,可能会对执行工作产生不利因素:一是加重了本案刑事被告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二是本来可能通过第三者来完成执行的案件无法执行,如交通肇事中的垫付责任人等;三是因存在程序和实体错误,案件在执行中遇到的抵触增大;四是这类案件撤销重审的可能较大,需要中止、终结执行或者执行回转等,使执行成本增大。

(二)执行财产难以确定或已被转移、藏匿、处分、损毁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中,很多情况下被告人可能正在服刑,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被执行人员的财产,执行人员的压力大,财产的管理人或者共有人往往也难以接受。而且,由于被执行人不能到执行现场,被执行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往往更难查明。同时,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及查封、扣押手段乏力,被告人的亲属或财产实际控制人可能随意转移、藏匿、处分被告人的财产,执行中也很难查处。另外,可供执行的财产可能在诉讼程序运行中减损。

(三)执行行为不规范

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由于当前多数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主要依靠诉讼费收入和罚没款返还来维持法院的运转,经费十分紧张。一些法院在执行实践中,一般先收罚金,后为被害人收取赔偿金,使可供执行的财产减少。

二、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传统的附带民事诉讼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是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革除现行附带民事审判制度存在的诟病,重新设计和完善刑事被告人民事赔偿案件的审判、执行制度势在必行。

(一)理念更新

秉持何种理念才能设计合理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呢?在处理惩罚与保护的关系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刑事立法都呈现轻刑化趋势,特别看重调解的轻刑化功能,将被告人是否愿意调解作为量刑情节给予从轻、减轻考虑。

据此,笔者主张确立以下三种理念:一是在强调公权优先的情形下,允许私权的适度自由;二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三是惩罚犯罪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并重,认可调解的轻刑化价值。

(二)程序创新

1.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发动前提起。一般来说,刑事案件发生后,为保证国家追究犯罪的需要,先由国家公权介入,民事诉讼不能提起,已进行的应当中止。特殊情况下发动民事诉讼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侦查工作历时长且处于停滞状态;(2)被害人拥有或根据已有侦查的证据具备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3)

民事诉讼的发动不会影响刑事案件的继续侦破工作。被害人径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可以依照民诉法申请先予执行、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

2.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发动后提起。按照民事审判规则,民事诉讼的被告没有超出该刑事诉讼被告人范围(含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案情较为简单的,民事争议可以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民事诉讼的被诉主体复杂、超出刑事诉讼被告人范围、案情复杂的,为了防止刑事审判法官分散精力,宜作独立的民事诉讼由其他审判组织审理。

3.建立被害人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的制度。这是理论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论题。有时候,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留下可观的财产,被害人急需获得救助却无法得到司法救济。因此,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应当允许被害人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缺席判决。

(三)执行鼎新

人民法院必须努力克服和解决当前存在的经费困难,确保民事赔偿责任先于罚金或没收财产。侦查、起诉、审判机关要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对扣押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财产的保值机制。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产,经查确与案件无关,但可预测犯罪嫌疑人员负有因其犯罪行为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的,应在时限内通知被害人及时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或诉前保全)。要充分适用刑事法律政策,在办理减刑、假释时,从严把关,敦促服刑人员履行因其犯罪行为直接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制度更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联合国也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国家补偿制度的对象、方式,对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也作了原则性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针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在民事赔偿诉讼强制执行后犯罪者仍不能赔偿或少量赔偿的前提下,被害人及依靠其生活的人陷入生活困境的,可以向国家申请补偿金,这无疑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再构建时有效的、必要的补充。

第二篇: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研究与分析

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陈 豹

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笔者所在的湖南省临武县法院共受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121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6.7%。其中附带民事诉讼通过调解结案的66件,占54.5%,履行率为100%;作出附带民事判决的55件,占45.5%;进入执行程序的55件,已执结9件(含刑事被告人为获取减刑、假释自动履行的3件),执结率为16.4%。而2002年至2004年全院执行案件的执结率为79.4%。据了解,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并非临武法院所特有的现象,全国很多法院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解决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固然重要,改革和完善我国当前的附带民事审判制度更是当务之急。

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除具有一般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共性外,又具有其特性。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法律依据乱。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诉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亦从程序上作了相关规定。但是,附带民事诉讼本质是民事诉讼,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但在如何适用法律方面,争议较大。如民事诉讼中的先予执行、诉前保全、反诉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实现对被

告人财产的有效控制及损害赔偿之债的抵销等,影响到案件执行,但在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实践中上述规定往往被否定。

2.参诉主体乱。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列举了5类负有赔偿责任的人:⑴刑事被告人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⑵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⑶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⑷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⑸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其中第5类因其范围不明确且过于宽泛而易引起争议,各地做法不一。对于第3、4类负有赔偿责任的人,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诉的随意性大,法官也不便强制其应诉等原因,也常被排除在参诉主体之外。同时,排除了按照相关民事法律所应追加的其他参诉主体,如第三人等。许多有履行能力的参诉主体被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之外,必然增大案件执行难度。

3.裁判结果乱。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刑事审判规则对先行归案的刑事被告人一般先行起诉,而不必等待其他在逃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出庭受审的被告人归案;而且,对已经归案的被告人,也可能分别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操作中,人民法院一般会在第一宗案件起诉到法院时,告知被害人及其他有权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继而法官往往只笼统地判决本案被告人承担全部责任。对以后提起的针对其他被告人的刑事审判,法院一般不会再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单纯从民事审判的角度审视,这类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不同程度地存在程序和实体上的错误,可能会对执行工作产生不利因素:一是加重了本案刑事被告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二是本来可能通过第三者来完成执行的案件无法执行,如交通肇事中的垫付责任人等;三是因存在程序和实体错误,案件在执行中遇到的抵触增大;四是这类案件撤销重审的可能较大,需要中止、终结执行或者执行回转等,使执行成本增大。

(二)执行财产难以确定或已被转移、藏匿、处分、损毁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中,很多情况下被告人可能正在服刑,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被执行人员的财产,执行人员的压力大,财产的管理人或者共有人往往也难以接受。而且,由于被执行人不能到执行现场,被执行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往往更难查明。同时,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及查封、扣押手段乏力,被告

人的亲属或财产实际控制人可能随意转移、藏匿、处分被告人的财产,执行中也很难查处。另外,可供执行的财产可能在诉讼程序运行中减损。

(三)执行行为不规范

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由于当前多数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主要依靠诉讼费收入和罚没款返还来维持法院的运转,经费十分紧张。一些法院在执行实践中,一般先收罚金,后为被害人收取赔偿金,使可供执行的财产减少。

二、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

传统的附带民事诉讼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是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革除现行附带民事审判制度存在的诟病,重新设计和完善刑事被告人民事赔偿案件的审判、执行制度势在必行。

(一)理念更新

秉持何种理念才能设计合理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呢?在处理惩罚与保护的关系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刑事立法都呈现轻刑化趋势,特别看重调解的轻刑化功能,将被告人是否愿意调解作为量刑情节给予从轻、减轻考虑。

据此,笔者主张确立以下三种理念:一是在强调公权优先的情形下,允许私权的适度自由;二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三是惩罚犯罪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并重,认可调解的轻刑化价值。

(二)程序创新

1.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发动前提起。一般来说,刑事案件发生后,为保证国家追究犯罪的需要,先由国家公权介入,民事诉讼不能提起,已进行的应当中止。特殊情况下发动民事诉讼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侦查工作历时长且处于停滞状态;(2)被害人拥有或根据已有侦查的证据具备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3)民事诉讼的发动不会影响刑事案件的继续侦破工作。被害人径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可以依照民诉法申请先予执行、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

2.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发动后提起。按照民事审判规则,民事诉讼的被告没有超出该刑事诉讼被告人范围(含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案情较为简单的,民事争议可以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民事诉讼的被诉主体复杂、超出刑事诉讼被告人范围、案情复杂的,为了防止刑事审判法官分散精力,宜作独立的民事诉讼由其他审判组织审理。

3.建立被害人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的制度。这是理论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论题。有时候,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留下可观的财产,被害人急需获得救助却无法得到司法救济。因此,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应当允许被害人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缺席判决。

(三)执行鼎新

人民法院必须努力克服和解决当前存在的经费困难,确保民事赔偿责任先于罚金或没收财产。侦查、起诉、审判机关要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对扣押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财产的保值机制。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产,经查确与案件无关,但可预测犯罪嫌疑人员负有因其犯罪行为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的,应在时限内通知被害人及时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或诉前保全)。要充分适用刑事法律政策,在办理减刑、假释时,从严把关,敦促服刑人员履行因其犯罪行为直接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制度更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联合国也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国家补偿制度的对象、方式,对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也作了原则性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针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

度,在民事赔偿诉讼强制执行后犯罪者仍不能赔偿或少量赔偿的前提下,被害人及依靠其生活的人陷入生活困境的,可以向国家申请补偿金,这无疑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再构建时有效的、必要的补充。

第三篇:解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丁育林 贺茵

执行工作是实现法院审判职能的重要环节,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执行工作进展情况的顺利与否,势必严重影响着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权威形象。因而,执行工作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难点,领导关注的焦点,群众议论的热点问题。执行难,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更是“难中之难”。

一、附带民事诉讼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1、附带民事诉讼执行案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这类案件的执行要比其它民事案件的执行难度大,结案率低。

从我县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现状来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具有如下特点:

1)案件的执行标的相对较大。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是因刑事犯罪行为引发的,被害人受到的伤害程度比较大,案件的执行标的自然也大。特别是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人身损害赔偿适用全面赔偿原则,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赔偿金额大幅度的增加。从我院2004年来的统计资料看,个案最小标的达1.572万元,个案最大标的达24.8万余元,平均每案的执行标的达3.325万元。

2)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之间对立情绪大。进入执行程序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除了无力赔偿者外,很大一部分是不愿赔偿的人。这些被执行人及其亲属由于受“坐了牢就不赔钱”意识的支使,往往不愿履行赔偿义务。申请执行人一方则认为被执行人对自己伤害太深,又无悔罪表现,“报复”心理比较严重,要求实现自己权利的愿望强烈,在执行过程中是“寸土必争”,寸步不让。

3)涉案当事人人数多。统计资料显示,进入执行程序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因交通肇事、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引发的居多。这些案件中,要么侵害人较多,要么被害人较多。侵害人多,相互推诿,逃避执行现象比较严重。被害人多,赔偿数额相对就大。

4)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能力较差。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一是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二是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三是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四是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五是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和个人。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是被判处刑罚并在服刑改造的人,这些人除现实的赔偿能力外,因其生命、人身自由已被剥夺,在服刑期间,这些人已不可能靠自己创造财产来履行赔偿义务。另外,刑事案件中的有的被告人是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有的被告人是履教不改者,一贯好吃懒做者,自己没有什么财产可供执行,家里的积累也被他折腾光了。这就使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逃脱不了难执行,甚至无法执行的厄运。

2、现行立法上的缺憾,是造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赔偿损失是在刑事案件交付审判时提出。法律没有规定侦察机关、检察机关有调查和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财产的职责。按刑诉法的规定,一般刑事案件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到检察机关起诉,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给那些有赔偿能力而不愿赔偿损失的被告人或其亲属隐匿、转移财产,规避执行提供了时间上的方便。尽管法律赋予了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候有查封或扣押被告人的财产的权利,然而,由于先行的刑事诉讼法律不允许人民法院提前介入公安、检察机关尚未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这样的救济为时太晚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表现之二: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赔偿义务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完善、不科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由于现行法律把“赔偿被害人损失”仅作为酌定从轻量刑情节,并且使用“可以”字样,实践中操作的随意性大,难免被告人及其亲属心存疑虑,对刑事被告人尤其是可能判处长期徒刑或

者死刑的被告人及其亲属触动不大,其自觉履行赔偿义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全面的激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结案率.表现之三:法律没有明确将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列为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导致一些已被判处刑罚的人对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无动于衷,这也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

3、“重刑轻民”意识的存在,“审执分离”机制的运行,也严重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由于法院内部运行“审执分离”机制,刑事审判法官往往只注重刑事方面的证据调查与收集,忽视对被告人财产状况方面的证据调查与收集,甚至由于追求案件结案速度,对被害人本可以获得赔偿条件的不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导致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丧失有利的执行条件。

二、破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几点建议

1、执行人员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重要性的认识。附带民事案件,是因刑事犯罪行为引发的。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对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仇视和报复心理一般很重,对自己权利的实现要求也比较强烈。如不注意挽回或补偿权利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既有损法律的尊严,也将严重影响社会正义的伸张,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从个案做起,做到及时主动,严肃认真,耐心细致执行好每一件案件,最大限度实现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由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上的一些缺憾,给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很有必要进行完善。我们认为这几个方面亟待完善:一是从法律上赋予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享有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提出赔偿请求的权利。同时,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公安、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个人所有的财产进行调查、查封、扣押、冻结、先予执行的权力,防止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转移或隐匿财产。二是将被告人积极民事赔偿义务,以及被告人家属积极代为履行赔偿义务列为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刑罚的法定量刑情节。三是将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与对被告人刑罚的执行有机结合起来,把被告人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以及被告人家属积极代为履行义务的情况作为刑罚执行

中对罪犯给予减刑、假释的法定条件。四是要从法律上将“有能力赔偿而拒不履行赔偿义务(比如隐匿、转移财产)”作为对被告人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加以明确。从正面激发,侧面打击两方面入手,以最大限度挖掘附带民事赔偿被告人履行义务积极性。

3、走出认识误区,加大调解力度,把调解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除人民检察院提起的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不能调解外,其他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均可进行调解。调解有利于息讼解纷,有利于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的缓和,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另外,由于调解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的,通过调解所达成的赔偿协议履行率也比较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积极运用调解这一手段来解决附带民事赔偿问题。要有效解决附带民事赔偿问题,充分发挥调解的职能作用,我们要走出两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公安、检察机关要走出对民事赔偿进行调解是人民法院独家职责的认识误区。过去,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认为,调解民事赔偿是法院一家的事情,因而对受害人一方提出的民事赔偿请求往往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践中,虽也有公安、检察机关启动调解民事赔偿这一程序,但可以说大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公安、检察机关怠于对民事赔偿进行调解,致使绝大多数的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流入审判阶段,加大了法院审理、执行的压力。事实上,我国法律早就赋予了公安、检察机关在侦查、起诉阶段对附带民事赔偿进行调解的权利。我国刑诉法司法解释第90条:“„„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并已给付的,被害人又坚持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公安、检察机关院应当秉着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加大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调处力度。二是法院刑事审判人员要走出“重刑轻民”思想误区。“从重从快打击犯罪”的刑事执法理念,是“重刑轻民”思想的源泉,“审执分离”的格局,是“重刑轻民”思想加剧的催化剂。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法院刑事审判人员要进一步端正司法理念,法院内部也应对一些不合国情、不合时宜的格局进行必要的改革。法院刑事审判人员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要牢固树立刑事审判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一盘棋的思想,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对被告人犯罪行为的依法打击,一手抓对被害人求偿权的保护,认真履行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财产方面证据的调查、收集职责,打消被告人逃避义务的念头,同时也让被害人一方明确被告人履行义务的能力,为以后附带民事赔偿的调解、执行打下良好基础。在审理过程中,要克服不愿为的思想,认真、细致做好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有难度,但调解解决附带民事赔偿是很有可能的,实践中我们运用调解这一手段解决了不少的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虽说不是很完善,但也为法院调解处理附带民事赔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亲属主动为被告人退赃应如何处理的批复》规定,“被告人亲属自愿代为履行赔偿义务的,也视为被告人积极履行义务的表现”。在审判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被告人关心法院将如何对其课以刑罚这一心理,用足用好法律,不厌其烦地向被告人及其亲属讲明、讲透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与量刑之间的法律联系,唤醒被告人的悔罪意识,激发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以及被告人亲属协助履行赔偿义务的积极性,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保护好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益。

4、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权利人,是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及受被害人被害前抚养、赡养、扶养的人。实际中,由于被执行人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被执行人生活困难,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被执行人被判处长期徒刑,现实无可供执行财产,被执行人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收入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势必会造成一部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权利人很难全部得到实现,甚至不能实现,致使这些案件的权利人沦为弱势群体,这些人的权利如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有必要尽快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在我国实行对刑事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是既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有事实上依据。目前理论上的依据主要有这样三种学说:一是社会保险说,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二是公共援助说,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对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的公共援助。三是国家责任说,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国家的一种责任。事实上,在西方有许多国家已经推行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中央政法委也已明确要求“各地可积极探索建立特困群体案件执行的救助基金,对于双方当事人均为特困群体的案件,如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赔偿等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当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时,按一定程序给予申请执行人适当救助,解决其生活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为我国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

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应当抓紧这一制度的建设,以便能从源头上解决部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问题。

第四篇: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

添加时间:[2012/2/27] 作者:[胡海鹏 胡清文] 点击数:42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受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主要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此类案件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笔者对某法院近三年来53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的执行情况调查,发现此类案件执行到位的仅5件,不足10%。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拿不到赔偿的问题,极易产生上访、缠诉,严重影响司法“定争止纷”功能的发挥,已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此类案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一、造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体系是以犯罪人为中心,司法机关及其相关人员多重视对罪犯的惩罚问题,对被害人的求偿权保护不够,即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更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收集,对被告人所有的财产一般没有进行财产保全,不采取扣押、查封措施。人民法院多注重审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了对被告人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查证,一般在执行过程中,才对被告人的财产采取扣押、查封措施。从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提起公诉、被害人及其家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到申请执行立案的几个月时间里,被告人家属或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转移、隐藏、变卖被告人的财产,致使很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能够得到执行的案件因司法机关未对被告人的财产进行财产保全而执行不能。在监狱服刑期间,监狱部门也没有将附带民事执行与否作为被执行人予以减刑、假释的一个条件,也使部分有偿还能力的被告人或者家属不去执行或者代为执行已经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书。

(二)公民法治观念差,被害者不知如何法律救济。重刑轻民思想影响严重,老百姓那种“罚得赔不得,或赔得罚不得”思想作怪,被执行人出狱后也认为自已被羁押服刑,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视生效判决为白纸一张,认为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义务就该不了了之,对法院的执行传唤不理不睬,甚至到处逃避执行。不少群众法治观念差,在法院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过程中,非法干扰法院执行情况也不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多数被害者及其家属不知附带民事赔偿的审判规则、也没有向司法机关提供被告人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或线索,或者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以致坐失一些执行良机。

(三)国家没有设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救济。

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来看,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来救济那些遭遇犯罪分子伤害的受害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被告人流动作案多,实际赔偿能力差,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大多无职业、无固定收入,无能力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那些确实无偿还能力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大都陷入了无法执行或中止执行的状态,受害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救济,也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难执行的原因之一。

二、改进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执行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增强公民法律意识。要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执行法律宣教活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公民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帮助和支持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的物质损害向人民法院附带民事诉讼,为人民法院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教育或者告知被害者及其家属向司法机关主动提供被告人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或线索,和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由司法机关对被告人的财产采取采取必要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使被告人或者相关人员没有机会将被告人的财产转移、隐匿或者处分。法院也应当主动与普法、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组织基层相关人员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案释法教育,扩大宣传效果。

(二)加强对被告人财产采取财产保全工作。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是被告人犯罪情节从轻的量刑情节之一。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就有规定刑事受害人赔偿的问题,但那时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很少有受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罪犯进行经济赔偿。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大大提高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在许多刑事案件,如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以及侵犯财产罪的许多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造成物质损害以及造成物质损害的程度,是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决定性因素。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是被告人犯罪情节从轻的量刑情节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有关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9)项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可以理解法律规定了司法机关及其相关人员在重视对罪犯的惩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对被害人的求偿权。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在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收集,还要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要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进行依法查询,了解并掌控被告人的财产状况,作为被告人是否有赔偿能力的证据,来衡量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一个从轻量刑情节去考虑,从而加强对被告人所有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工作,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采取必要的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在审判阶段,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裁定先予执行。依职权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查证,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采取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有效地防止被告人家属或相关人员转移、隐藏、变卖被告人的财产。

(三)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要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多做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有关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9)项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的规定,争取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把代为赔偿的数额作为酌定从轻判处被告人刑罚的一个情节,对那些有悔罪表现并积极赔偿的被告人,可以在量刑时可以适当考虑。这样可以激励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也鼓励被告人的家属积极帮助被告人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可以使得很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能够得到执行的案件而执行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被害人利益,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化解社会矛盾。

(四)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被执行人的减刑、假释管理工作。在监狱服刑期间,监狱部门要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附带民事执行与否作为被执行人予以减刑、假释的一个条件,多做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努力争取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使得部分有履行能力的刑事被告人或者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而执行已经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建议设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得不到司法救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判决得不到履行,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国玲2007年1月7日在接受广州日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理论依据上看,公民受害,国家没有尽到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就有必要保护和救助处于弱势的公民,因此,在公民受到伤害时,国家也有责任进行救助和补偿。最高人民法院曾在2007年提出将研究建立一个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刑事附带民事被告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给予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救济,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第五篇:解析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暂行规定

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和检察职能,加大对刑事案件中国家和集体财产的保护力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规范北仑区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提起和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定义]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即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因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国家、集体财物毁损而遭受物质损失,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人民检察院在对刑事被告人提起刑事公诉的过程中,代表国家、集体利益提起要求相关民事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诉讼活动。

第三条 [责任部门]

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共同或单独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庭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审理。

第四条 [适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诉的范围]

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

(一)国家、集体财物被犯罪人毁损,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二)犯罪人非法占有、处置国家、集体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

(三)过失犯罪行为造成国家、集体因财物被毁损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四)其他因犯罪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资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第五条 [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诉的范围]

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不应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一)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受损失的单位自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

(二)通过刑事程序追缴或者刑事被告人及其近亲属主动退赔处理的。

第六条 [赔偿责任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

(一)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二)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

(三)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五)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 [提起时间]

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之前。

第八条 [证据]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依法自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提供以下证据:

(一)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失是国家、集体财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证据;

(二)国家、集体财产或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失的证据;

(三)犯罪行为与国家、集体财产或社会公共利益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

(四)以犯罪人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主体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被告人的,应当提供该主体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的证据;

(五)其他为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所必需的证据。

第九条 [财产保全]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必要时,可建议人民法院查封或扣押被告人财产。

第十条 [起诉书制作]

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单独制作起诉书。

起诉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明确、具体的诉讼请求;

(三)检察机关认定的事实、据以认定事实的证据和依据的法律。

对于被告人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无关的犯罪行为,可以不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书中叙述。刑事附带民事起诉书认定的事实等应当与刑事起诉书保持一致。第十一条 [法院立案]

人民法院在收到附带民事诉状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 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八条之规定进行审查,认为由人民检察院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不符合受理范围的,应当在收到附带民事诉状后七日内通知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在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当在五日内将附带民事起诉状副本送达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应当将附带民事起诉状副本送达其法定代理人。

人民法院送达附带民事起诉状副本时,应当根据刑事案件审理的期限,确定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交民事答辩状的时间。

第十二条 [检察人员出庭任务]

检察人员出席附带民事起诉案件庭审的任务是:

(一)宣读刑事附带民事起诉书;

(二)参加法庭调查,举证证明附带民事起诉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三)参加法庭辩论;

(四)发表出庭意见,提出被告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十三条 [审理]

对于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或者被告人的赔偿能力一时难以确定,以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因故不能到庭的案件,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如果同一审判组织的成员确实无法继续参加审判的,可以更换审判组织。

第十四条 [审理依据]

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判决]

人民法院认定公诉案件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对人民检察院已经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一并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第十六条 [上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第一审判决宣告后,被告人对附带民事判决或裁定提起上诉引起第二审程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副本之日起三日内上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参加二审的审理活动。

第十七条 [抗诉]

人民检察院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可以依法提出抗诉。

第十八条 [执行]

人民检察院应当督促刑事附带民事被告人将执行款项和财产及时上缴国库或返还给受害单位,不得擅自占用、挪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积极依法履行生效判决所确认的赔偿责任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解释]

本规定由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施行时间]

本规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宁波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2006年01月01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展望附带民事审判制度的再构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