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时间:2019-05-15 03:4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第一篇: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 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丛玉隆

核心提示: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

尿液检查是最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对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检查内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中包含细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可分为生理性结晶、病理性结晶、药物结晶三大类。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

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

尿液涂片染色检查即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及检验的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有助于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发现较多的红细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

临床上一般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来确诊血尿来源定位的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用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和分类,作为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辅助方法,实践也证明是安全、价廉、有效的实验诊断手段。

检验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是诊断泌尿系统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体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进行增殖、复制时聚集而成的小体。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仔细查验,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观察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包涵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尿液中有细菌吗?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处,特别是女性,可能会有少数细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围皮肤的污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细菌污染的原因。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小于1 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104~105个/ml时,可称为菌尿。

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过程中,若可识别出的细菌数量较多时,应在报告中大致描述其种类和形态,并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建议。常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一般不需确认细菌存在与否,更不能确认细菌种类,但可以作提示性报告。

传统镜检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逐步深入,对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逐步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依然忽视“尿沉渣镜检”。

目前在检验学界被广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动识别系统是根据数字成像原理,近年来新兴的尿液分析技术,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根据数字成像原理采用数字摄像机和显微镜光学系统采图,计算机对目标图像的特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池中的尿有形成分进行分类计数。仪器使用时间越长,数据库越丰富,识别能力越强。根据仪器的原理和内存的数据库不同,对有形成分的识别能力也不同,有的甚至可识别病理变化的有形成分。但当细胞形态变化超出仪器内置的模拟的数据库存时,仪器自动提示建议人工判别。

因此,此类仪器仍不能完全代替镜检,只不过是仪器的档次不同,筛选的准确程度不同罢了。此种仪器最大的优点是当形态变化超出仪器的识别能力时,即可提示在仪器的屏幕上人工复检,而不须再重复检验,另外,存储的病理成分还可进行远程会诊。

现实中,也存在着临床科室急于要求检验科签发检验出报告的情况,这种“供需矛盾”使得检验科无法进行规范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通过自动化仪器检验结果进行镜检筛选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而准确的筛选取决于严谨筛选标准的制定和严格实施。

尿液镜检需要扎实的实验技术功底、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等。

同时,还要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上,如位相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细胞学与组织学结合分析;细胞化学、免疫化学的应用;一般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结合;显微成像系统应用及远程会诊。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检验医学的技术素质和学术水平,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和人民的健康。(本报记者刘畅整理)

第二篇:检验名家丛玉隆

检验名家丛玉隆

男,1947年5月2日生于北京,籍贯山东,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血液病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技术4级,文职2级。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医学分委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医学实验室分委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科委会委员、解放军科委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此外还兼任8个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

1982年分配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工作,1983年任科副主任,1987年任该院输血科科主任。1987年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任副主任,1988年任临检科主任及党支部书记至今。作为科主任,善于科室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实验诊断水平,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居国内领先地位。

丛玉隆同志主要从事血液学的基础和实验诊断研究,尤其在血栓与止血方面,从基础理论、全面质量控制到临床应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血液、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试剂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取得多项成果。近年来对医学实验室的现代化、标准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卓有成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并多次得到媒体的介绍。

至今在国家各种杂志发表文章近90篇(第一作者),主编专著(第一主编)12部,参编8部。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第一作者)2项、三等奖2项(第一作者1项,第三作者1项)、军队科技二等奖(第二作者)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第一作者,第三作者1项)、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1997年获总后系统优秀教师奖。1999年获中国国际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杨医学教育奖”。荣立三等功2次。

现在研科研基金包括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基金《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研究》中分课题《病毒性肝炎生化诊断规范的建立》一项,第一负责人,经费118万;获全军“十五”课题面上课题2项;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一项;SARS期间,获医院资助科研课题基金1项。

第三篇:浅析检查院信访面临问题

浅析检查院信访面临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也十分严峻。涉检信访面临的现状亦是如此。”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矛盾交织、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量矛盾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导致涉法涉诉信访特别是涉检信访十分复杂。如何处理此类涉检信访,成为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从涉检信访的特点、引发涉检信访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谈一点粗浅看法。

所谓涉检信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涉及人民检察院或者检察人员的下列案件: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在处理群众举报线索中久拖不决,未查处、未答复的;人民检察院违法违规或者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检察机关涉检信访问题近几年社会反映比较突出,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是检察机关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涉检信访的现状及特点

市位于南部,毗邻,经济、交通发达,群众思想活跃。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到检察机关信访,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涉检信访问题,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有的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有的是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办案不文明、不规范或者是办案质量不高引发的,有的则是无理纠缠甚至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或个人目的。近年来,市检察院在涉检信访工作中,与时俱进,坚持疏堵并举,源头治理,有效消除信访隐患,使信访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连续五年实现了涉检信访“零积案、零赔偿”的双零目标。在新形势下,涉检信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涉检信访案件涉及面比较集中

涉检信访案件涉及面比较集中,主要为举报和申诉。举报人举报的心理动机各有不同,在举报信访中,有的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或了解情况的局限性,反映的情况有较大出入;有的为了引起重视,故意夸大事实;有的是把道听途说、推理猜测的东西也向检察机关反映;有极少数人还蓄意编造虚假材料诬告陷害他人。在申诉信访中,申诉人往往只讲自己有理或有利的一面,不讲或少讲自己错误和不利的一面,这就难免缺乏实事求是。有些上访人是因为检察院对自己反映的申诉案件不支持或者不服反贪局的不立案决定而走上上访路的。申诉案件大多都是疑难复杂案件,申诉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分,当检察院向其说明不予支持的理由后,其往往难以接受,从而引发涉检信访,甚至越级上访。如:对于举报人反映的贪污受贿案件,有的线索较为复杂,很多情况下都是猜测,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难以区分,有的达不到立案标准,举报人往往认为是检察院包庇,所以不断来信来访。我院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主要来自群众举报,但构成犯罪立案查处的较少,仅占举报线索的不到10%。

(二)涉检信访行为发生的时间比较有规律

在实践中发现,群众上访一般选择在农闲期、年末即将过年期间、“两会”或国家重大活动敏感节点及两委班子换届期间或者其他敏感时期。选择农闲期间是为了不影响其农业生产,过年期间是为了获得帮扶救助,“两会”、两委班子换届及其他敏感期间是为了给相关部门施加压力,以期获得或满足自己的最大诉求目标或过分要求。检察院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汇总后显示,“两会”、两委班子换届及其他敏感期间上访98件,占33%;农闲时节上访34件,占12%;过年期间上访27件,占9%。

(三)涉检信访群众年龄普遍偏大

涉检信访群众年龄普遍偏大,中老年人居多。近两年我院涉检信访案件上访人大多处于50—60岁,甚至有的上访人年龄超过70岁。通常年轻的上访户较为明理,通过向其解释法律、讲明道理,他们一般都能理解和满意,因此也很少发生越级上访。年龄偏大的上访群众,文化水平低,缺乏法律知识,情绪偏激,思想较为固执,不轻易接受外界观点,容易导致盲目信访。近三年来,到我院的信访人中,5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信访人的37%。

(四)上访呈现“四增多”现象

上访呈现“四增多”现象,即重复上访增多,越级访增多,无理缠访缠诉增多,信访不信法增多。部分群众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但又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维护,信“访”而不信“法”。没有想到要寻求正当合法途径如提起诉讼等形式解决,片面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才能解决问题,而有些上访人则是由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深不细,盲目跟风,举报申诉没有针对性,出现盲目检举、多头举报、重复上访等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不管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上访甚至缠访闹访,也有些案件已经通过合法途径处理,当事人不服,仍提出不合理要求,无理取闹纠缠党委、政府和检察机关。市检察院2015信访案件重访的有5件,2016重访7件,2017的重访案件达到11件,占到信访案件总量的12%,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五)当事人善后要求满足难,息诉工作难度大

由于申诉案件的特殊性,复查难度大,法律、政策性强,申诉人对复查结论不服,可能导致重复申诉、越级申诉的案件。有的申诉人对申诉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一旦结果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认为检察机关执法不公而缠诉,申诉人演化为上访人,导致一定时期内不能息诉的情况经常发生。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而请求检察机关抗诉,我院依法除了有一定数量的民事、行政抗诉外,刑事抗诉总量不是很多。截止目前我院仅受理一起不服本院处理决定的涉检信访案件,申诉人李某等(原案举报人)不服本院对被韩某(原案犯罪嫌疑人)以不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作出的不起诉决定,遂向本院提出申诉。在我院立案复查该刑事申诉案件期间,申诉人反复缠诉、闹访,控申部门复查终结后认定原案定性和处理适当,引用法律条文准确,无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本院作出了原不起诉决定正确,予以维持的决定。并及时将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送达申诉人,同时对申诉人进行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做好善后息诉工作。实现了市检察院涉检信访“零积案、零赔偿”的双零目标,息诉罢访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二、基层院涉检信访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涉检信访问题的基本特点分析,当前基层涉检信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法环节存在瑕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案环节上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有的办案人员不重视办案细节,把应当提交检委会研究决定的案件,忽视了这一程序,如职务犯罪立案环节、重大案件的批捕起诉、撤案处理等程序环节上,有许多案件减少了检委会研究决定程序,因而导致一些案件把关不严,出现差错,引发了涉检信访矛盾的发生。二是办案证据质量上存在证据缺失瑕疵。侦查阶段承办人员取证不扎实,只停留在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过分重视和依赖言词证据的取得和使用,忽视其他证据的收集和鉴别,使证据链条的完整性不强。待报捕审查起诉补查时,一些证据已无法搜集,加之证人口供前后反复,致使案件在事实和证据方面认定出现分歧,无法定案,引发当事人重信重访。

(二)信访接待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问题,一些干警对案件的处理,从法律效果方面考虑得多,从社会效果方面考虑得少,忽视了化解矛盾和息诉工作;对来访群众,宣传法制、进行说服教育和引导上做得不够。有的检察干警工作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对待群众淡漠,业务能力有限,对信访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和圆满处理,有一推了之的现象,这使部分来访群众心中的疑虑难以消除。此外普遍对群众信访举报和处理结果口头答复的多,书面说理答复的少,不能使信访者得到心服口服的满意结果。有的院首办责任制没有落实,信访举报宣传不够深入,每年只限于在城区搞设点宣传活动,很少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开展宣传,使举报、信访宣传在社区乡村长期存在死角,这也是造成涉检信访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市检察院改变以往的宣传形式,结合每年的“举报宣传周”活动,深入到全市11个乡镇及3个社区开展举报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收集社情民意,受理控告申诉,接受法律咨询,矛盾排查化解,增强举报宣传效果,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群众法律知识欠缺,举报申诉没有针对性

在基层院接待和处理信访案件中,有部分诉求是涉及案件管辖问题的上访,仅有少量的涉检信访矛盾。有的当事人由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深不细,举报申诉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于是出现盲目检举、多头举报反映问题。按照刑法管辖规定的解释,对反映的问题明显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按规定将此类信访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后,举报人又来检察机关反映,认为是检察机关推诿,造成重复来访。如:商某反映本村原村主任经济问题一案,市检察院初核后认为应以职务侵占罪由公安机关管辖办理,依法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查处未果,致使商某纠集多人又多次到检察院上访催案,我院从证据和法律的角度向上访人释法明义,详细分析案件事实,阐明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的依据和理由,最终缓解了上访者的对立情绪。

(四)当事人无理纠缠,重复投诉拒不罢访

在基层院信访接待中,有个别举报人或当事人由于对处理案件的期望过高或不懂法律,无视信访规定,以利用信访达到个人不当目的和利益无理缠访,这也是形成涉检信访的一个因素。如:曹某等三人系犯罪嫌疑人于某的近亲属,我院对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曹某等人对我院的起诉决定不服,在我院机关门口采取哭喊、静坐、拉条幅等方式,影响我院正常工作秩序。我院检察长、科长、办案人多次约谈信访人,并告知其如对我院决定不服或相关干警违法违纪可向控申部门控告,信访人无正当理由及相关证据,却执意到我院上访缠访,其真正用意是向法院办理该案的法官施加压力。

(五)某些信访接待部门法律水平不高。

由于司法办案具有程序性,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侦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审判、上诉、执行等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异议、进行申诉并引起信访,有些信访人多点撒网,一个案件向很多部门反映,少数上级部门的信访接待人员法律水平不高,不清楚案件办理或管辖情况,随意批转,甚至以法律监督为由推向我院,致使一些原本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棘手案件最终汇集到检察环节,一方面导致矛盾化解难度上升,另一方面使得检察干警疲于解释应对,影响了工作效率。例如去年省中心批转我院办理的戚友信访案,其不服保定市中院行政诉讼终审判决到省中心信访,我院因无管辖权,无法进行实质答复,但在省中心更改之前,我院仍承担了大量的稳控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源头处理涉检信访案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从源头上处理和预防涉检上访问题的发生,找到化解对策,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把处理涉检信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坚持并强化检察长接待工作,在疑难的初信初访中,检察长接待能够增强来访民众的信任感,也便于协调检察院各有关部门的整体力量,提高接访的成效。我院对来访人员要求见检察长的,随时接待,有效平息了事态,助推案结事了。二是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对于重点涉检信访案件,坚持集体决策与领导包案相结合,研究制定处理案件及息诉罢访的工作方案,明确领导职责,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要积极开展检察长带案下访巡访工作,探索建立带案下访、定期巡访工作新机制。对各类信访苗头,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协调化解工作,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涉检信访人员稳控在当地。

(二)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办案质量

严格执法、秉公办案是减少涉检信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治本之策。案件质量存在瑕疵和缺陷是引发涉检信访的主要因素,只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涉检信访问题的发生。在执法活动中要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原则,严把案件质量关。强化对行政、民事案件的监督,充分履行检察职责。在办理自侦案件中,侦查人员要提高证据意识,注重保证案件质量,并在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对于极易导致异常的案件执法环节,设置专门整治违规违法、不文明办案的管理部门;建立完善有效的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切身落实以评查办案水平为中心的执法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案件监管机制,深入剖析执法环节中细微问题的处理情况,最大空间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

涉检信访案件往往经过了多道环节处理却仍无法解决,处理起来需要特别谨慎,一定要严格依法处理,否则,将使处理结果仍然处于不确定状态,容易出现反复,引起新一轮的信访。市检察院推行规范办案工作规程,优化执法办案流程,加强内部制约,对案件的线索受理、初核和侦查、批捕、起诉等每个具体执法环节的质量标准做出严密、细致的规定,使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同时将执法责任追究、办案质量督查贯穿其中,确保办案质量,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涉检信访矛盾。

(三)坚持规范执法,善用调解

市检察院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十分重视调解的作用,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办案当中,大大减少了信访量。在实践中发现,某些由于执法不规范或执法瑕疵对上访人或其近亲属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对其生活和精神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上访人要求讨一个说法,有的诉求很高,有的态度很强硬。通过与上访人沟通了解,他们其实是想寻求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真的想走上访之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促成调解是一条有效之路。

(四)加强与律师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引导律师发挥积极作用

在接待中发现,律师在涉检信访案件中发挥的作用很微妙。他们既可以引导上访人通过正当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又可以误导群众走上访、闹访之路。上访人心理上往往认为律师是帮助自己的人,因此会言听计从,而对检察机关的解释和说理,却很难接受。可见,律师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律师队伍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律师的正面作用,减少非正常访的发生几率。市检察院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推行以律师为第三方的特殊身份介入疑难复杂信访案件的息诉工作,并由此探索形成了第三方介入的公开、公正、公信的涉检信访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五)健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机制,妥善处置终结案件。

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终结条件的涉法涉诉案件,凡经省级以上政法机关审批终结的,应建立通报制度,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信访等有关部门通报,当事人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继续信访的,有关部门应不再受理批转。对依法终结的案件,地方党委、政府应建立稳控处理机制解决过去信访案件终结后,后续稳控工作无法衔接的问题。在党委的协调、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公安、司法行政、综合治理、社区、乡镇等各方面力量,按照属地原则,做好上访人的稳控工作。尤其是对一些无理缠访、闹访的人,要依靠有关部门来依法进行惩戒,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对上访人合理的要求,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通过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手段,统筹解决当事人在生存、生活面临的困难,使信访案件实现真正终结。

(六)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树立正确的涉检信访观

根据检务公开的精神,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宣传册等渠道,以案说法,以案释理,让群众了解关于涉检信访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同时要整合部门优势,坚持做到涉检信访工作全院一盘棋,信息资源共享,对群众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要经过探讨后有理有据的统一答复,避免多头答复。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公正地处理好上访问题,区别性质,因势利导。对那些无理上访、缠访以及破坏社会秩序的依法予以处理,以维护法律尊严。

第四篇:关于《全国临床检验检验规程》第三版尿液及沉渣检查的有关问题解读

关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尿液及沉渣检查的有关问题解读

1、《规程》第四节尿液化学检查的第二十、使用尿液干化学试带应注意的问题,第9小点,明确说明尿液化学试带检测仅是一个过筛手段,坚决反对有的单位使用尿液分析仪后不再做尿沉渣镜检的错误倾向。或不再报告尿液颜色,透明度等一般性状检查,这也是不对的。不少单位将热敏纸报告单直接贴在化验单上的做法也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一张完整的尿液检查报告单必须包括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液化学成分检查和尿液的物理性状(尿沉渣)检查三个方面的内容。报告单应是一张符合规范要求的综合以上三方面内容的非热敏纸打印的综合报告。只做尿化学成份检查而不做尿沉渣和一般性状检查,都是错误的、不全面的。我们公司提供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将以上三方面检查结果综合到一张报告单打印出来完全符合规范关于尿液检查的要求。

2、关于第五节,尿沉渣检查:

一、规范化尿沉渣检查,(一)尿沉渣定量检查推荐法的第5小点自动化设备。这里的自动化设备是指自动化仪器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即符合NCLLS和CCCLS标准化要求的自动化尿沉渣检查设备。全自动仪器以徐州惠生为代表的,半自动仪器以美国戴希斯为代表的。

3、尿沉渣检查:

二、自动化尿有形成份检查,指的是非规范化的尿沉渣检查即检查原理和方法不符合NCCLS和CCCLS标准化的要求。目前,在国内外已推出的能对尿有形成分进行自动分析的仪器,只能作为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筛查试验,此类仪器均做原尿检测,代表的仪器主要有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法原理的日本Sysmex UF系列仪器和采用影像分析术和自动粒子识别系统原理的美国IQ-200仪器。此类仪器均应确保标本收集器的洁净,不能有任何污染物存在,否则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检测结果的假性增高。当尿中存在大量粘液、结晶、真菌、精子、影红细胞等会使管型、红细胞、细菌等项目计数结果假性增高或减低。此类仪器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阳性标本必须进行人工镜检复核。UF系列仪器无镜检形态,IQ-200仪器提供的报告单上的病人结果图片,不是病人的真实照片,而是从仪器图片库中下载的,很易引起纠纷。

第五篇:用电检查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措施研究

用电检查面临的问题及反窃电措施研究

摘 要:窃电是一种对社会、企业、个人都有不良影响的行为,由于利益的驱使,窃电行为屡禁不止。在用电检查过程中,反窃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反窃电工作,一方面确保光电用户的用电安全,一方面也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背景,文章阐述了窃电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反窃电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反窃电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用电检查;反窃电;证据;电力合同;宣传;创新

中图分类号:TM76;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098-03

电力供应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窃电行为对电网和人身的安全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做好用电检查管理,加强反窃电工作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工作。目前窃电行为更加复杂,技术性越来越高,反窃电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

作为反窃电工作人员,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结合实际工作,仔细分析目前反窃电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式。

因此需要对反窃电工作展开深入研究,最大程度降低窃电行为,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窃电产生的原因

窃电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能威胁到窃电者的安全。但是各种违章用电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1 用户对用电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认识不足,没有意

识到窃电给自身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严重后果

从发现的窃电记录来看,窃电行为在各种情况下都有分布,有部分都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是窃电。法律意识的淡薄是窃电行为的根本因素。

1.2 窃电者受到了利益的诱惑,因而铤而走险进行窃电

对于一些用电大户,用电费用是其成本的一部分。为了降低支出,因此为了这部分利益进行窃电。

1.3 对窃电行为惩处不力

由于对窃电者没有做到有限管理,对发现的窃电者惩处不力,会让窃电者形成侥幸心理,导致窃电行为进一步恶性发展。反窃电面临的问题

2.1 窃电技术更加隐蔽

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了电网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窃电技术也逐步发展变得更加隐蔽。从技术上来看,窃电技术越来越智能。在原来的窃电行为中,一般是通过人工对电能表破坏等方式使得电量难以准确计量,电力企业通过提高巡查频率,是能够及时处理这种简单的窃电行为。

但是目前的窃电技术是通过高科技窃电仪器使电能表采集的电压、电流数据进行改变,使电能表无法准确测量到实际用电量。这种窃电方式在平常用电检查中难以发现,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如以下两种技术型窃电:

①加装分流电阻,如图1所示。

②加接带电子遥控的线路板,如图2所示。

另外,部分用户拒绝供电企业对电能表进行检查导致纠纷,因此查找这种隐蔽性的窃电行为难度更大。

2.2 窃电主体增多

由于利益驱使,窃电行为其实在我们周边经常出现,窃电的范围逐渐增大。在城市或农村,小企业或大企业,都存在窃电现象。

随着窃电主体增多,窃电行为的数量越来越多,给供电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风气,窃电量会越来越大。

2.3 窃电行为取证难

由于电能是实时生产,实时使用的能源形式,看不见摸不着,窃电现场难以发现证据。并且一般窃电工具都比较隐蔽,更是加大了取证的难度。即使发现了窃电行为,但供电企业也无法第一时间调查出窃电量,只有在进行调查、总结资料后才能确定最终的数据。

由于以上的各种因素,取证难度往往较大。同时对于已经取得的窃电证据,在走法律程序时有可能部分证据被司法部门否认,这样不但追不回经济损失,事件对企业形象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4 反窃电人员水平不高

反窃电人员在用电检查工作中不能与时俱进,熟练应用市场和法律开展工作。由于窃电者使用的窃电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供电企业的反窃电人员在设备的技术方面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延后。窃电技术已经专业化,而反窃电的方法和水平却没有及时跟上。

2.5 取证过程中遭遇“软”、“硬”兼备,企图私了

在取证过程中,窃电者往往采取“软”、“硬”兼备的方式,借此与现场取证者私了。“软”就是以金钱或物质作为铒儿,歧途私下解决,“硬”往往以暴力阻挠或威胁人生安全为手断,这对取证者的品质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反窃电措施

3.1 收集整理窃电证据

从分析上述反窃电工作面临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要利用法律打击窃电行为,就要掌握可靠的证据。为了提高反窃电工作的效果,就要重视窃电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些证据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采用询问笔录的方式,通过询问得到用户的用电情况,为对用户电量的分析提供数据。还可以收集到运行管理资料,找到窃电后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电能表的数据差。通过录音、摄像记录窃电现场,将窃电行为用可以看到的方式进行记录,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另外,在窃电现场发现的窃电工具或元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证据的实效性以及可用性,这样收集到的证据才能成为反窃电工作的坚实的基础。在日常中,可通过需求侧管理、线损管理等8方面提供信息,应充分利用线损异常信息、计量故障异常报警信息,作为窃电信息初始数据来源。

例如:2013年1月15日,中山供电局用检员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自动采集用户现场电能量计量数据,包括示度电量、分时电量、冻结电量等营销收费服务所需电能量信息,实现远程抄表,为电力营销服务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手段和依据;通过监测现场用电计量情况,包括计量装置故障、计量回路异常分析,发现中山市某用户用电负荷于2012年11月4日开始发生变化,与其正常时用电负荷曲线对比有明显区别。根据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分析,为间断式窃电,窃电时间时断时续,没一定规律,在抄表期前后用电负荷比较正常。经用电现场检查,存在“故意使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或者失效”的事实,共追回损失329,856.36元。

3.2 规范电力合同

在于用户签订电力合同时,要与用户约定好不违规用电,以约束用户的用电行为。通过电力合同明确窃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发生窃电行为,就需要根据合同中签订的内容进行补偿。通过这种方式,用户会了解到窃电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构成犯罪供电企业也能根据电力合同更好地对窃电行为进行打击处理。因此规范电力合同是防止窃电行为的重要法律手段。

3.3 加大用电宣传

在预防窃电行为的方法中,做好用电宣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用电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窃电的危害、用电的法律问题以及用电的安全问题。供电企业可以利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对用户开展用电宣传,也可以利用互联网、QQ、微信等新兴平台进行宣传。通过一些典型的窃电实例,让用户理解到窃电对公共利益是一种侵害,同时对窃电者自身也会带来伤害。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到广大群众对反窃电工作的支持。从以往经验来看,很大部分窃电行为是群众举报发现的,因此可以加大对群众的举报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如此,有利于反窃电工作的开展。

3.4 创新反窃电技术

由于窃电技术的发展,窃电行为越来越难以发现。作为供电企业员工,跟上技术发展潮流,对反窃电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出能够应对目前智能化窃电技术的设备,能有效抑制高科技窃电行为的出现。充分利用用电采集系统、营销系统以及生产系统,对用电量以及用电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特别是电能采集系统对各个用户的电量实时采集和反馈,成为窃电数据分析的主要依据。

3.5 加强员工培训

反窃电工作是一项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都高的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反窃电员工的培训,建设成为作风好、技术高的工作队伍。

通过开展反窃电技术交流培训,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窃电行为动态,提高查处违章用电技能水平。反窃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将目光局限在追回电能损失,更要利用好法律,降低窃电行为,让大家遵守法律规定,有力开展反窃电工作。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员工掌握详细的法律知识,这是优秀用电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

应该熟练掌握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熟练运用《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民法通则》等。这样才能够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

反窃电工作紧急性对于用电检查人员的要求进一步的提升,供电企业积极组织用电检查工作培训活动,是员工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员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用电检查工作中,使用电检查工作效率不断的提升。

用电检查人员要结合理论知识,强化对用电检查工作的了解,认真学习窃电案例,在案例中积极吸取工作经验,这是指导工作、提升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方式。

3.6 运用法律对于窃电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窃电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性质的严重性与发展的态势相关,对于和谐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对窃电行为进行及时的打击,维护用电检查的规范性。供电企业应该积极与公安部门相互配合,详细的收集案件的证据。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合法的手段对电费等进行追缴,对于严重的窃电者应该通过司法部门追求窃电者的责任,并且使窃电者受到相应的惩处,这样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教育其他人,避免窃电行为的再次出现。

3.7 坚持防范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

供电企业应该注重质量关的把握,对于窃电行为开展相应的惩处,对用电计量装置进行不断的完善,提升防窃电性能。强化防窃电性能将会提升窃电成本投入,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窃电行为的出现。

同时,应该加强对新型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型负荷控制终端设备等需要及时的更新防倒码功能软件,并且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改善用电检查的外部环境,实行“防抓并举”的用电检查策略。

用电检查工作的重心与策略应从以前以“抓为主、防为辅”的策略转移到“抓防并举”的工作方向上来。通过负荷控制终端实现了24 h对用户用电负荷的监控,对管理用户用电起到了关键作用,犹如供电企业在窃电者身边安装了一只千里眼,可以及时发现嫌疑用户用电负荷的异常情况,一旦出现用电异常情况,用电检查人员即可进行检查。

对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对于用电的管理。同时不断的强化系统,形成内外反窃电与用电检查交流经验的开展。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开展区域性用电状况调查工作,结合各区域反窃电经验,组织用电检查人员技术交流学习。反窃电工作较为复杂,社会性较强,需要长期保持。

因此在用电检查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为用电检查人员不断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增加了用电检查工作的难度。结 语

用电检查中,开展反窃电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科技高度发达、群众法律意识增强的如今,在开展反窃电的工作中面临着技术和人情上的严峻考验。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反窃电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反窃电证据的收集整理,规范电力合同的填写,增强宣传力度,创新反窃电技术,开展技能培训,以提高反窃电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方绍怀.一起用户窃电检查的分析及总结[J].科技经济市场,2011,(7).[2] 华永政.试论供电企业反窃电管理的几项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 刘利兵.刍议如何加强用电检查中的反窃电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9).

下载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面临的问题 丛玉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