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坚持学术引领,推进学科纵深发展(马正良)
坚持学术引领,推进学科纵深发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马正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无意中在SCIENCE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关NMDA受体重塑在神经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当时联想到,既然NMDA受体与神经系统功能这么密切,在麻醉领域中涉及的某些疾病防治与这受体信号通路有没有关系,应该立项研究?有了目标,接下来的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学术至上,以学术引领技术,以学术引领学科向丛深发展。下面就我们学科发展的过程及体会做一介绍。
一、医疗是基础
学科发展初期,与国内大多数麻醉学科一样,存在学科人才梯队不完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术水平各有千秋的现状。长时间忙于临床医疗,学科大部分人员学科发展意识淡薄。临床上重操作、轻管理,重经验、轻理论,很少注重工作的学术内涵,安全隐患较多。
针对这些现象,科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医疗工作安全、顺利地运转。分几步走: 1.制定麻醉科安全医疗保障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有: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制定责、权、利相一致的麻醉科经济分配方案,充分调动和保护人员劳动积极性。
2.强调医疗工作中的学术内涵,以学术统领技术。利用晨会、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教育科室人员在麻醉中不仅要重视操作,更要重视管理,要重视经验,更要重视理论的指导,麻醉科的临床工作不仅是操作和监护,更重要的是在学术层面上调控患者生命机能,把控麻醉质量,保障围术期患者生命安全。
3.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尽管麻醉量逐年大幅上升,迄今已累计达15万例,但麻醉死亡率为零。
二、科研是先导
有人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报课题,写文章,报成果。我们的经验: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能让我们从小处看大世界。
多少年前的一个想法,成就了学科科学研究的进步:
1.学术思想
NMDA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麻醉领域中,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神经病理性疼痛防治及其机制、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药物成瘾和戒毒、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过程及其复杂,防治效果未有突破,我们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科学研究的问题(切入点)从临床中来,立项研究,再回到临床中去。
2.初见成效
从2003年获得江苏省教学厅资助的第一个课题,到今年学科共获得各级课题48项,其中国家基金5项,省级基金15项,既含有对临床棘手难题的防治研究,也有基 础研究的探索。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工作,获得省、市各种奖项1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近15篇,包括国际麻醉学领域权威杂志。有20余篇论文为国际麻醉学术会议录用。
三、教学是动力
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更高的平台让学科成员从事医学教学工作。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的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来到了学科;卫生部规范化专科医师培训学生来到了鼓楼医院基地;伴随着新鲜血液的到来,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学术思想更加活跃,新鲜血液的汩汩流入,学科活力愈加强大。他们也成为了学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四、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研究的开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博硕士生,为学科在医疗工作、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上贮备了足够的后背力量。学科人员学历结构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本科45岁以下人员都已经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在读博硕士,这些人员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研究背景,具有较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使学科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工作业绩的积累,学科相继成为市、省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以后,于2011年成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学科人员人才队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2011年学科有一人以学科组第一的名次入选省科教兴卫工程省医学重点人才;两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两人入选省“333”工程人才;一人被评为市新长征突击手;三人被评为市行业技术带头人;两人入选市医学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
学科为市麻醉学专科分会主委单位和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省麻醉学专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和省麻醉质量控制副中心主任单位;有多人担任国内核心期刊或中华系列杂志编常委;有两人担任国家级学会委员。
学科每年选派出5~7名医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研修。
五、持之以恒,从小处看大风景
回想十余年的历程,我们的感受是学科建设中必须医疗、教学、科研必须齐头并进。只要心中有目标,坚持不懈,终能有所成就;只要讲学术,有事业,终能聚集和培养一批人才。持之以恒,我们从小处做起,也看到了外界精彩的世界,也看到了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