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坛历代名人歌赋篇
练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坛历代名人歌赋篇
紫金坛——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之地。
紫金坛——即今河南沁阳神农山神农坛。神农山(原来叫‚紫金山‛,自2002经专家重新定位后,改称‚神农山‛,‚紫金坛‛也改为‚神农坛‛)位于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占地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三大天门比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 ;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现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及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山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赏桃花烂漫、夏看流泉飞瀑、秋观满山红叶、冬览冰霜玉龙,游走其间,移步换景,恍若人间仙境,令人魄悸魂动,陡然升华。其山势之雄险奇绝,树型之屈曲优美,景层之深奥神秀,当推全国之最。
练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坛,历代名人在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歌赋,现辑录几首,请大家鉴赏:
【练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坛历代名人歌赋篇】
紫金坛
明•薛所蕴
路疑天上出,人在半空行。
迎面孤峰起,离云万壑生。
秋深霜醉叶,磴转涧通明。
最爱王维画,王维画不成。
望紫金山有作
明•谢榛
隔河一带碧嶙峋,薄墓登台注望频。
古洞深松归老鹤,金山瑶草侍幽人。
泉奔巨壑常风雨,月傍高坛自鬼神。
丹倡有期应不负,三花树底醉长春。
紫金坛
明•魏允贞
太行绝壁渺仙坛,磴道笤尧郁几盘。
王母洞虚琼佩沓,金龙石碧玉浆寒。
阴崖带雪从扶起,远树含云故倚栏。
闻说真源迷咫尺,此身犹自系微宫。
紫金坛
清•范照藜
名山高矗紫金坛,登眺游人纵大观。
天外双峰相对峙
科名伯仲兆云端。
诵紫金坛
唐•姚合
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
顶藏青玉髓,腰系紫金芝。
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乙池。
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松。
秋夜紫金坛
唐•姚合秋蟾流民彩,斋戒上坛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海月夜中明。
何计长来此,闲眼过一生。
登紫金坛绝顶
清•范照藜
秋林万蹬幻中央,醉自鸿蒙几道肠。
谈笑悠然低日影,玲珑忽尔送花香。
河声水声吹无歇,岳色天门对不妨。
便欲结庐身未老,应向南极抚扶桑。
登紫金坛
清•张用达
壁立危峰万仞孤,振衣绝顶不须扶。
撑空独卓中天柱,放眼时有冷风俱。
此来游兴逍遥甚,那信神仙住藐姑。
曲盘憔径几东西,石蹬旋登棱棱梯。
回首尘区疑世远,臵身云路觉天低。
千重岚翠围栏下,一派钟声落涧西。
坐待月明归去晚,要乘秋爽听天鸡。
高寒气欲超碧海,三呼嵩岳倚苍穹。
渺茫谁记仙人去,呼息庄须帝坐通。
遥想下方跷首处,此身端在五云中。
福地元坛祠宇荒,一池如卦爱秋光。
闲云去作平原雨,老树留径万古霜。
时有双栖下白鹤,向谁浩劫问红羊。
西峰沐涧原西接,流水犹疑秦八琅。
揽胜探玄紫金山
郭中兴
太行情钟紫金山,群峰参拱出霄汉。
老阳修真成大道,金顶展霞翻紫烟。
曲么盘盘通玄界,青壑幽幽啼古猿。
先哲仙踪今尚在,松鹤雄凤唱大观。中华第一坛——华夏文明沁阳寻根
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北部太行山的神农山(原来叫‚紫金山‛,自2002年起当地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按专家的意见重新定位后,改称‚神农山‛,‚紫金坛‛也改称为‚神农坛‛)是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之一,因炎帝神农在此设坛祭天并长期居住而得名。2002年9月,14位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实地考察后向世人宣布:神农山祭天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座与炎帝神农有关的祭坛。专家们综合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发现,5000年前炎帝神农登坛祭天就在神农山上,确立了神农祭天坛为中华第一坛的历史地位。现在,让我们登上中华第一坛,穿越时光隧道,去探寻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登坛遥拜上苍及祭祀祈祷的先祖文明。
素有中原明珠之称的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面积623.5平方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怀庆府所在地,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之称。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如梦如幻的青山绿水,尤其是神农山风景区,堪称北国山水的经典。这里因远古时期炎帝神农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而成为众多华夏子孙拜炎黄祖、寻华夏根的圣地。
灵山圣迹留神农
2002年夏季,14位国家及省内的文物考古专家来到沁阳神农山,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神农山顶峰上的神农坛(即‚紫金坛‛,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之地)就是炎帝神农登坛祭天的场所。
专家考察后发现,沁阳距炎帝神农故里不足50公里,周围9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136个与神农相关的地名与传说。相传,神农氏为了教百姓种庄稼、医疾病,走遍中原尝百草。当来到怀川太行山时,神农氏见这里生长着1000多种草药,便在此住下,故在山西境内留下了神农城、炎帝陵、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神农井、百谷洞等,在沁阳留下了神农山、神农坛、神农涧、神农庙、五谷台、神农居、神农窟、百草坡等与神农氏有关的地名。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重点考察了神农山顶峰的神农坛,发现这个祭坛筑在顶峰最宽处,以峰顶自然隆起的圜丘为基础修出层次,然后在中间填土而成。现在,古坛的原貌虽已被毁,但掘坑探查发现,古坛地面以下有30~40厘米厚的积土与少量散乱的草木灰,祭坛周围还出土了元中统二年立的《重修阳洛山记》石碑,上书:‚□□穷太素纯精,芒降从于帝喾,罗云祭祝丹。垄实自于炎农。曷若启……抑又禹帝□之事也。奠高山祭川境,周武王告助也。‛
在海拔1028米的神农山主峰上有一个长200米、宽30米的平台,从南至北排列着南王门、祖师殿、太极殿、玉帝殿等建筑。在玉帝殿北60~90米的地方,是神农山主峰最高、最宽处,建了一个东西宽30米、南北进深22米的椭圆形祭坛,它就是神农祭天坛。
其实,神农山原来叫紫金山,神农坛叫紫金坛。怎么确认神农坛就是神农祭天的地方呢?沁阳市文物考古专家邓宏礼说:‚炎帝神农选择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既是鬼斧神工,又合人意情理。‛
神农山位于太行山南麓,面积93平方公里,源于山西横向切割的仙神河、云阳河将其分为阳洛、紫金和云阳三大南北走向山脉。阳洛山在仙神河西,自前而后分为重阳、蛟脊、悬谷、沐涧、大壤、龙坛诸山。云阳山在云阳河东,自前而后分为八仙、金伞、云台等山。紫金山居中,前列仙人、临川、大雄三山,中耸女娲、猴岭、紫金、老君、神农五山,后有青龙、大月等山。众山环列,群峰簇拥,神农山一峰突兀,海拔1028米。清代诗人许邦彦写道:‚孤峰万丈一飞身,手托日月足踏云。极目四观天下小,高声恐惹上神闻。‛
神农山紫金顶直插云霄,犹如龙首。从紫金顶向北望,一道山岭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从舍身崖一跃而下,奔向太行山的群峰之中,它就是白松岭。白松岭是云阳河和仙神河之间的分水岭,一岭九峰,云腾雾绕,海拔最高处1020米,长约11.5公里。白松岭物种丰富,生长着1912种植物,仅名贵中药材就有330种。
至于神农山的名字,邓宏礼综合专家的考察结果认为,神农山之所以以紫金山、紫金坛而命名,是有原因的。‚有熊氏因榆罔作乱,祷上帝遣金母,命元女授阴符于此。帝遂得策,大破蚩尤。‛文中叙述了轩辕与炎帝神农的阪泉大战和轩辕击杀蚩尤的涿鹿之战,文中的‚于此‛即指神农坛。轩辕两战全胜,且有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学等发明,备受世人尊重,视其为帝,称轩辕黄帝,奉其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上,从而取代了炎帝神农,神农仅列左位。
春秋时期,老子‚天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学思想确立。西汉初期,人们把轩辕黄帝与老子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成为以‚黄老‛哲学思想为崇拜的主体。作为一种民俗的祭祀活动,宗教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神农山变成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场所。于是,神农山变成了紫金山,神农坛也变成了紫金坛。就连神农当初辨五谷、尝百草的神农谷也改做老君洼,人们还在那里修建了老君庙。‚唐玄宗在东都御五风楼辅宴,令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怀庆刺史以车载乐工数百,皆衣文绣服。厢之牛,皆为虎、豹、犀、象之状。上谓宰相曰:‘怀州之人其涂炭乎!’以刺使为散官。‛怀州刺史本想以远古图腾装饰和歌舞表示对中华人类始祖炎黄二帝的崇拜,颂扬当朝的皇帝,同时也想借此恢复神农山、神农坛的本来面貌,但他没有想到竟因此被贬。
直到元代,人们才开始对神农山进行开发,但目的仍是弘扬道教。我们从元中统二年(1261年)的《重修聚仙观碑》里‚紫虚坛古高峻增,南有元宫开福宇‛的铭词中可知,元代开发神农山时,用于祭祀天地的神农坛还十分完好。因为从铭词中可知,古坛高而且还在,元宫(指玉帝殿)是在坛的南边。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神农坛遭到破坏,神农祭坛上盖起了三清大殿。
2002年仲夏,国家文物专家对三清殿的基础进行探查后发现,室内地面以下堆土层厚0.6米,还发现了炭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炭灰的发现,说明炎帝神农是以燔柴祭天的。
从此,神农山恢复了本来的面目,紫金山改称神农山,紫金坛改为神农坛。
专家考证,确立了神农坛为中华第一坛的历史地位
实际上,神农不是具体指某个人,它是一个部落。炎帝为身号,神农是世号,即神农氏,炎帝神农是个名号,是神农部落的一个领头人。
按文献资料分析,‚太行山‛一词初见于《山海经》一书:‚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太行山许多支脉的名字大都因地、因事、因人、因物而俗成。‚垄实自于炎农‛,垄、陇相通,就是山的意思。指山的名字来于炎帝神农,神农山是原始之名称。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许顺湛先生断言:‚祭坛、神庙和陵冢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这在世界上一些古代文明中心都得到了证实。‛神农坛也因神农设坛、进行祭祀活动而传于后世。
许顺湛认为,古代的祭坛与居住的地方不在一起。神农坛也是这样,它与山下同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相距5公里左右。神农时代是我**系社会以及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人们使用耒耜开垦洪荒,由刀耕火种向锄耕发展,实施农家驯养,同时发现和利用草药医治百病。
在上古,祭祖在陵冢,祭天地山川则设坛。坛或以土造,或选择高地山巅,表示其与天相接,更有神秘感。
考古专家认为,神农祭天坛是众多工匠在山顶上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凿出来,并用石块在周围垒墙,然后从山下背黄土填充到坛中央的低凹处。
神农山祭天坛以北10多公里的白松岭苍岩翠壑,青松白石,断崖千尺,如舞天之鹤,若罩烟之龙。龙是万物之灵、民族之魂、天地之尊,神农山是洞天福地,号称‚中天玉柱‛,所以炎帝神农选择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
传说神农山是伏羲、女娲成婚,补天的地方,神农氏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设坛祭天,当然有崇拜祖神、慰藉先圣之意。神农氏祭天的内容与农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一是感谢上天赐予他智慧,使他教民树艺五谷、制麻为衣,人民衣食有源,从此农业兴起;又使他辨认百草味性、疗民疾病,从此减少人民的病痛和死亡。二是祈祷上苍,保佑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渔猎多获、丰衣足食。三是恳望天神禳除民间灾祸,赶走狂风暴雨、大旱、山崩、地震、瘟疫之魔。
据清《怀庆府志•祠祀志》载:‚择爽之地建社稷坛,均北向,岁以春秋仲月上戌日为民祈报。‛神农坛与其他祭坛相比,建造时间最早、海拔最高。2005年12月,我国建筑权威专家——北京天坛公园总工程师徐志长在神农山实地考察后说,神农坛的修建时间要早于北京天坛,它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这里应该是中华第一坛——炎帝神农创造华夏文明的地方。
炎帝神农文化成就了一座文化名山
正是因为炎帝神农的开发,神农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自神农在神农山设坛祭祀以来,道教始祖老子、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先后在此山修炼。尤其是魏华存,在此山隐居40余年,撰写了传世之著《黄庭经》。
此后,刘禹锡、李商隐等文人墨客先后光临此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唐明皇李隆基游览神农山时留下了‚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的诗句。明清时期的书法家王铎在《怀州吊古》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到了清代,乾隆也慕名而来,留下了一段佳话。
2002年,专家们到神农山考察,重新给紫金山进行了定位。
沁阳人没有愧对祖先,在确认神农山的历史价值后,一座巨型塑像诞生了,这便是神农炎帝的塑像。神农塑像位于祭祖坛上,周围群山环抱,奇峰耸立,树木葱茏,云阳河像一条飘逸的玉带从它的左侧穿过。
实际上,神农的‚回归‛给了沁阳一个发展旅游的机遇。
如今的神农山已经成为神农山风景区,每天有很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4月,沁阳市举办了首届神农文化节;12月,该市邀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齐聚沁阳,首次举办了沁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未来的神农山将成为炎黄子孙拜谒人类祖先炎帝神农的圣地,沁阳这座文化古城必将成为亿万华夏子孙心中的圣地。
今日沁阳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连温县、孟州,远眺黄河,西毗济源,东临博爱,是郑州、洛阳、山西‚金三角‛的枢纽地带。东西阔30公里,南北长36公里,总面积623.5平方公里,地面积41.5万亩,辖6乡6镇4个办事处,326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沁阳历史悠久。夏为覃怀首邑,商属商畿重地,周启野王邑,汉设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臵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市,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沁阳名人辈出。南北朝医学科学家张子信、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史学家司马贞、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宦何瑭,以及科学和艺术巨星、乐律学家、历学家、算学家朱载(土旁加育),闻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等都出生或成长在这里。
沁阳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20多种,铝矾土、白云石、石灰石、铁矿、锂矿等储量甚丰,属河南省矿藏密集区之一。市内水源充足,地上有沁河、蟒河、丹河等5条河流和‚逍遥‛、‚八一‛两座中型水库,地下是太行山天然汇水盆地,总储量达1.96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质地优良,历史上曾被列为‚皇封贡品‛,至今仍闻名于世,行销中外,在国外被誉为‚华药‛。生姜、烟叶、大蒜合称为‚怀庆三辣‛,元、明、清以来久负盛名,远销欧洲、东南亚地区。
沁阳古迹众多。沁阳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每个朝代都留下了迷人的胜景和动人的传说。市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神农坛(即‚紫金坛‛,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之地)风景区峰峦叠嶂,风光秀丽,为历代佛门仙道修真胜地,王维、韩愈、王铎、曹操等历史名人曾屡次登顶,饱墨相赞;市博物馆壁苑文物荟萃,珍藏着几千件石刻造像和钟繇、王铎、康熙等书法珍品;古羊肠坂依山开凿,地势险要,曹操北征高干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此外,还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朱载(土旁加育)纪念馆、李商隐墓、白松岭猕猴保护区、神仙洞等88处风景名胜。优美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二郎担山、老君迎宾、竹林七贤聚会等就发生在沁阳。
沁阳成绩辉煌。改革开放给沁阳带来了发展契机,处于承东启西、通北贯南枢纽地带的沁阳,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43万人民奋力弘扬‚团结拼搏、实干争先‛的沁阳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李铁映、费孝通、布赫、李长春等先后到沁阳考察和指导工作,对沁阳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神农坛(即‚紫金坛‛,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之地)图片
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坛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神农坛(即‚紫金坛‛,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之地)风景名胜区位于沁阳市西北20多公里处的太行山南麓,面积96平方公里,包括紫金顶、白松岭、临川寺、太平摩崖等八大景区的136个景点。
这里属太行山脉的一处胜景,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山水风光,以“雄、险、奇、绝”著称,而且人文景观也多姿多彩,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云阳寨,有体现佛道合流的云阳寺和清静宫,有建在绝顶之上的三大天门等等。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景区,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座雄伟高大的青石寨门,便是云阳寨。云阳寨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有整修。云阳寨因地处沟通豫、晋两省交通的雄关险隘,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书法家王锋在《怀州吊古》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其中的“孟门”指的就是云阳寨门。
自古名山出名刹,神农坛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就是云阳寺。云阳寺始建于唐代,依山傍水,左峰右谷,只可惜多处已毁于战火。不过从遗址上仍能看出当时规模的宏大,香火的鼎盛。清静宫与云阳寺仅一墙之隔,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玉皇阁、三皇阁、王母殿等。清静宫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中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窑洞和楼阁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用材全部为石料,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
眼前大家看到的这条布局美观的步道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步道”的神农步道。神农步道全长3000米,总台阶4321个,入口处为99级。走走神农步道入口,在云阳河东南山坡,去阳寨门右上方,八座错落有致的山峰蓦然回转,呈叩拜状面向东北,其山势独特,令人遐想不已。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臵叫锣鼓亭,是听锣鼓之声的最佳所在。现在,我们从这儿往东山崖下看去,所看到的两个山洞就是锣鼓洞,锣鼓声就是从那两个山洞里传出来的。两个山洞,左为锣洞,右为鼓洞。本来是两个平淡无奇的天然洞穴,为什么被称作锣鼓洞呢?原来,这两个洞一个呈锣形,一个呈鼓状。并且从锣形洞里的石壁击打出来的声音是锣音,从鼓状洞里的石壁击打出来的声音是鼓声;只是我们无法亲临其境,亲自敲鼓打锣。不过,相传每年除夕之夜,随着鞭炮声声,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就可以听到从洞中传出锣鼓的声音,于是人们就把这两个洞称为锣鼓洞。
东山之下,那座似人非人、似仙非仙的孤峰,就是“老君峰”。八仙蜂的南侧,云阳寨的右上方,一块巨石酷似一只半蹲姿势的考虎,威风凛凛,虎视眈眈,当地人们把它叫做“虎头山”。
在云阳河拐弯处的河道里,有一块“合婚石”,它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娟成亲,女娲刚开始不同意,并说只有合天意、顺地理才可结婚。可怎样才算上合天意呢?女娟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燃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柴火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了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在河底相撞,并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这次顺了地理,咱们该结合了吧?”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为夫妻。为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他们滚下山谷的那块巨石称为“合婚石”。这块石头至今仍保存在云阳河谷底,中间有一道青纹,一边是龙纹,一边是蛇纹,分别代表伏羲和女娲。继续前行,大家可以看到一巨大的山峰,这便是传说中的伏羲峰。伏羲峰伟岸壮硕,阳刚威武,展现出一种雄性之美。无独有偶,伏羲峰旁边有阴柔秀美的女娲洞相偎相伴。女娲洞是女娲峰半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洞体为蛇形,从外到里,越来越小,蜿蜒深入山体,深不可测。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臵是三级平台,在平台下面,有一块长、宽、高约l米见方的石头,表面光滑平整,却又纵横分布着无数道条状裂纹,就像是用刀剁过的痕迹,当地人叫它“分身石”。相传伏羲和女娲好不容易成婚之后,满指望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可女蜗十月怀胎,却生下一个肉蛋。女娲伤心至极,把肉蛋扔到这块石头上,抡起石刀就把它剁成了碎沫沫,随后把刀一撂,跑回山洞里大哭起来。这时候,突然从天上飞来两只金凤凰,把那些肉沫沫叼走,到处播撒。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这些肉沫沫聚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一下子都变成了人。自此,天下人丁兴旺,处处充满了生机。那只雄凤凰撒下的肉沫沫都变成了男人,个个长得高大、健壮,顶天立地;那只雌凤凰散下的肉沫沫都变成了女人,个个长得美丽、温柔,心灵手巧。后来,人们就把女蜗剁肉蛋用的这块石头,取名叫分身石。
眼前的这座平台即是造人场,也就是女娲造人的地方。
伏羲峰下的这座殿宇叫做“伏羲殿”它建造于元朝,内设有两个石龛,分别供奉伏羲和女娲的石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伏羲殿已经毁于山洪,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伏羲殿是近年当地山民仿建的。
在女娲洞的旁边有三间廊台,相传女娲曾在此放声高歌,故名叫清歌台。
在太行山脉的榛莽危峦之间,生长着9个猕猴群,就像是大山里的9个原始部落。它们在断崖石壁间腾挪跳跃,在树林里采摘野果,过着悠然自乐的生活。
站在桃花溪旁的石阶上向南面望去,有一个窄窄的山崖把一块巨石和山峰从中分开,像是一只独角兽正在吻别它的峦人,所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吻兽石”。在吻兽石的前面,有一形似苍鹰的巨石,人们把它叫做“神雕蜂”。在神雕峰的身旁,屹立着一形似猿人的山峰,凝目远方,好像在回想什么,形象逼真,人们都叫它“猿人峰”。
“天狗望月”是一孤立的山峰,形似二郎神的啸天犬,由于它张着大嘴,双目直望西天,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天狗望月,又叫“吠天石”。神母峰是西贝涧南侧一座神奇的山峰,似人非人,似仙非仙,呈卧姿,头朝东北,面部轮廓隐约可见,最为醒目的是突兀的乳峰。于是这里的人们就把它叫做“神母峰”。
神农峰像一尊站立的古人雕塑,高大伟岸,笔直挺立,髻发长须,神态泰然,据说这便是传说中的神农形象。相传神农在此采药,不小心误服了断肠草,从此化为山峰,留在了人间。
尾箕峰是一座孤立的山峰。相传尾箕是一位龙头鸟身的山神。唐代诗人姚合在《紫金坛》诗中写道:“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这里的“尾箕”指的就是尾箕峰。
‚天门‛指的是通往天宫之门。天门最多只能有
一、中、南三重。这里的三重天门分别是明代万历皇帝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敕建的。可见早在明清时期,神农坛就已名扬天下了。一天门位于99盘之巅,是登临紫金顶的咽喉要道。此门建造于明亮靖42年,比泰山的一天门还要早154年。中天门位于一天门之上,全部采用石材建造,共有250级石阶,势如通天云梯,中天门这一段道路最险,故又称为“鬼路口”。登山时候,须手脚并用,攀爬而行,这一段道路是对香客心地是否诚灵的一个测试和考验。南天门位于紫金顶的最高位臵。南天门下,时常云雾缭绕,臵身于此,如临灵霄宝殿。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前方是俗称“牛角川”的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到此戛然而止,山前的怀川大地用它丰厚的乳汁,孕育出了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文化名人。背后是连绵起伏、逶迤不绝的八百里太行。清代诗人张用达曾用“臵身云路觉天低”来形容南天门的雄伟壮观。
卧虎山是紫金顶东南方向半山腰中两条河谷之间的一道山岭,山岭西高东低,最前方为一断崖,状如从紫金顶上扑下的一只猛虎,头、耳、爪依稀可辨,所以名叫卧虎山。
百草坡也称百草洼。坡上生长着800多种中草药,其中有名贵中草药近百种,因此得名百草坡。当地特产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四大怀药”在此处均有生长,现在人工种植的“四大怀药”皆采种于此。
紫金顶是神农坛的主峰,海拔1028米,做立群山之巅,号称“中天玉柱”。紫金顶上悬崖间生长着的一颗千年古松,为我国珍稀树种白皮松。还有一个长、宽、深约1米的石坑,相传是伏羲氏卧听风声、悟画八封之处,叫做“八卦坑”。
站在紫金顶上俯视东南方向,山下群峰参拱,谷壑纵横,“山中有谷、谷中有山”的奇特景观在此博览无余,太行山脉的蔚然大气尽收眼底。再向西方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霭霭;特别是傍晚时分,红霞满天,夕阳当歌,让人疑是海外仙山。
祖师殿是为祭祀道教鼻祖老子而建,太极殿为祭祀开山祖师张道陵而建,三清殿为祭祀三清老君而建。据载,三座庙宇始建于元代,后历代有整修,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三个大殿都是当地山民重建的。
舍身台是一座笔直独立的山峰,又叫悬坛、舍身坛。峰顶平坦处有5米见方,一条石造小径将其与紫金顶连通。相传伏羲坐于悬坛之上,听八方来风之气,画出八封之形。舍身台三面皆为悬崖,台下是几十丈高的深渊,令人心悸腿软。上舍身台,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现在增设了护栏,所有的人都可以登台观景了。
自古以来,来往游人以登紫金顶不上舍身台为憾事,并且当地还留有“没做亏心事,敢上舍身台”的俗话,来说明它的险。
舍身台上,有一块巨石,长2米,宽0.8米,重达吨余,看似人工放臵其上,实为造山运动的杰作。游人臵身石上,山风吹来,即感巨石晃动,摇摇欲坠,故名“风动石”。
紫金顶北望,一道峻峭挺拔的山岭像一条巨龙婉蜒起伏,这道山岭就是“白松岭”。有人称紫金顶为“太行雄峰”,白松岭为“中华绝岭”,那么白松岭绝在什么地方呢?一为岭绝。白松岭的磅碍形势、地质结构、峻峭险隘、物种丰富,在全国的名山大川和各个景区绝无仅有。二为松绝。白松岭上的白皮松与东北长白山上的白皮松同出一科,又形态各异,可谓珍稀名贵。三为石绝。白松岭的形成来自一次山崩地裂的造山运动,整道山岭上都是一块块的危岩累石。四为路绝。白松岭上本无路,所谓的路径只是山岭之巅的危岩,顺岭而行,两边是刀劈斧削的悬崖绝壁和深不可测的幽谷险望,原来只是飞禽走兽才可以出没的地方,景区开发时才开壁路径并增设了护栏,可谓“山本无路岩作径,人若有胆崖上行”。五为景绝。走在白松岭上,险象环生,险景选出,乃神农坛风光绝佳之处。
白皮松又称白鹤松,是我国的珍稀树种,目前只在白松岭和东北长白山才有生长。两处的白皮松虽同系一族,但这里的白皮松除了兼有长白山白皮松的挺拔、俊俏之处,更有其绝妙之处。白松岭上共有白皮松16000多株,它们无一不是生在岩缝中,长在悬崖上,盘根错节,姿态各异,在绝岭雄蜂之上展现着万种风情,宛如大山的精灵。
白皮松是白松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多少游人对这里白皮松观之动情,赞叹不己,总结出了白皮松的许多外在美和内在美。这里的白皮松之所以能够让人触景生情,主要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状态和展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方式,很容易在游人的思想中产生了沟通和共鸣。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身边的岩石上来,看一看石头开花这一细微奇妙的景观。我们现在从石头上看到的一朵朵、一簇簇的花样图案,其实是一种苔类植物,看上去就像真的是石头开了花,在神农坛景区这种现象只有在白松岭上才能看到,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妙笔杰作。
升仙洞又名窟窿山、二郎洞,处于白松岭下的半山腰间,是一个横穿白松岭、连通山岭两侧的拱形山洞。由于我们现在是站在洞的上方,所以看不到洞口。当我们终于走过白松岭之后,不妨回头一望,望一望处在半山腰的升仙洞。
在此呼吁:我们练氏一族的各位儿女,如果你有机会到河南省沁阳市出差或者旅游之时,请务必到神农山(即紫金山)风景名胜区去看一看,上到神农坛(即紫金坛)去拜祭一下。因为那里是众多华夏子孙拜炎黄祖、寻华夏根的圣地。也是我们练姓开族始祖何公仙葬的地方!是距离我们的始族最近的地方!是我们练姓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第二篇: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
唐太宗伐高丽之战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立功赐姓之战。据唐朝史书记载: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五月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故结合史书记载推算,东何公与李勣将军伐高丽时献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应属辽东城(今辽阳),而非南苏罗城。
在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献火攻策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唐太宗、康熙、乾隆三代帝王面对同一轮辽东满月,用同首望月诗原韵,给我们留下不朽的诗篇,请大家鉴赏: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一
《辽城望月》 唐太宗•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东征高丽,五月十七日,在李勣率领不舍昼夜地围攻十多天后,采纳练姓始祖何公所献的火攻之策,点燃西南城楼,焚城攻克辽东城(今辽阳)后李世民作此诗。全诗借望月表达了作者攻占辽东城后的兴奋心情,抒发了作者收复辽东的博大胸怀。诗人登上辽城,明月初辉,月色明净,光照辽碣。浮云遮月光暂隐,月光隔树花如缀。微光渐明满桂枝,圆月亏时镜彩缺。影散晕重笔下传神,烘云托月细致入微。诗人驻跸辽城,借望月抒怀,表达了“伫观妖氛灭”的愉快心情。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二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玄烨
夜气澄炎景,清光渡海碣。
流云渐稀朗,繁星灿如缀。
蟾殿魄初明,冰轮影未缺。
怀古听行漏,素心良蕴结。
旷然望九宵,妖氛尽殄灭。
注:往事越过千年,时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怀平定“三藩之乱”的喜悦,于东巡途中驻跸辽阳。顿时,想到了唐太宗的辽东战绩,想到了那一首千古传唱的望月诗篇,于是,这两位被岁月间隔了千年的皇帝,面对同一轮辽东满月,有了一段心灵的交流。玄烨步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轻轻吟成此新的诗句。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三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弘历
呈象涌泛瀛,见光先渤碣。
桂树吴刚修,不放杖外缀。
散彩丽宵汉,示冲表盈缺。
于时逾中秋,广寒徒念结。
夙兴偏宜观,渐向西林灭。
注:相似的人生高度,引发了相似的际遇情怀,后者对于前者的崇敬不言而喻。紧接着清代的又一位颇有作为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加入了这一场中国诗坛上旷世的唱和。诗题当然还是《辽城望月》,诗韵当然还是唐太宗的,但是情感却是弘历自己的。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四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弘历
陇得复望蜀,征去尚存碣。
谁能放舜阶,缤纷干羽缀。
今月犹古月,千秋何盈缺。
壮志想当年,萋萋烟草结。
情因寥宇寄,光向疏林灭。
注:弘历在位六十年,年号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文治武功有口皆碑,与他的祖父玄烨一代,形成了清帝十二朝的统治高峰,被称为“康乾盛世”。弘历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谙熟历史,精通诗文,对其祖上发祥之地的辽东之史迹典故更是了如指掌。因此,辽城之月当然地成了他与先人对语的媒介。他一生曾三次巡幸辽东,写下大量诗文,其中以辽城望月为题材的还有上述这一首。
千古一月,让多少人心潮起伏。咏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浩若繁星,而各篇《辽城望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其韵律之铁硬,其诗意之锋锐,那能是用柔软的毛笔写成,分明是用干戈挥就。不同时代的君王,站立在同一座城头之上,让一轮圆月把情愫惯穿,让人难以说清这到底是偶然中的必然,还是必然中的偶然?它不单单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段趣事,还为练何公伐高丽立功之地——辽阳古城的人杰地灵之说找到了人文的注解。这四首《辽城望月》诗属同韵诗,即每首中之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碣”、“缀”、“缺”、“结”、“灭”都是一样的,这叫保持“原韵”。《辽战望月》让后人不断吟咏,并且从中体味着帝王李世民的才情,感召着人们不绝于缕的思古之幽情。
辽城望月
唐太宗时代,高丽、新罗、百济等都仍是臣服于唐王朝的藩属之邦。它们占据着辽东和朝鲜半岛,间有宿仇,迭相攻击。唐因派使臣进行调解不遂而介入他们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盖牟、辽东本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复之意。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决定用兵高丽。
贞观十八年(644)七月,唐太宗令人征粮、集草、制造军船,派遣营州都督张俭先行进发辽东,以观察形势。张俭率领幽、营二州都督府的兵马及契丹、奚、族士兵,军至辽西时,正值辽河涨水,迟迟不能渡越。张俭应召回到洛阳,向太宗汇报了滞留的原因。太宗再度调兵遣将,制定方略,并决意亲征。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统帅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三月,到达定州,四月,到达幽州,召开誓师大会,并分水陆二路并进。兵部尚书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陆路北路军。大军从柳州(今辽宁朝阳)出发,大张声势,假装要通过怀远镇(今辽阳西北),而秘密派部队北上直趋甬道,出其不意进攻高丽。四月初一,李世勣从通定(今沈阳北)渡辽河,到达玄菟(今新宾西南)。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邑都关门防守。四月初五,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领兵数千人到达新城(今抚顺市),折冲都尉曹三良带领十多个骑兵直逼城门,城中立刻惊恐骚乱,没有人敢出来应战。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族士兵做为前锋,渡过辽河,直奔建安城(今营口东),大败高丽兵,斩杀数千人。四月十五日,李世勣、李道宗一道攻打高丽的盖牟城(今盖州境内),四月二十六日,盖牟城破,俘虏二万多口人,获得粮食十多万石。最后,所向披糜的北路军进围辽东城(今辽阳)。
另一路大军是水路军,由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统率。水路军同样攻无不克。他们从东莱渡海袭击毕沙城(今大连市东北)。该城四面环水,陡悬无路,只有西门可以进入。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乘夜到达城下,副总管王大度先行登城。五月初三,攻下该城,俘获男女八千多人。
五月初十,唐太宗亲统中路军,通过辽泽二百里泥沼,渡过辽河后立即撤毁桥梁,以此来坚定将士们的决心,随后将部队驻扎在辽东城东南的首山上。这时,李世勣率领部队已在辽东城外,不舍昼夜地攻了十二天,辽东城坚硬如铁。唐太宗于是带领精兵会合,在城墙外围了几百层,鼓噪之声震天动地。五月十七日,忽然南风骤起。机会终于来了。太宗派遣敏捷士兵登上冲杆的顶端,点燃西南城楼(即我练姓开族始祖练何公所献的火攻策略)。火势漫延,很快烧到城中。太宗指挥将士们登城。高丽兵虽奋力作战,但终于抵抗不止,辽东城于是被攻克。唐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强兵一万人,获百姓男女四万口。同时,把辽东城攻为辽城州。
东征首次大捷,又时值月中的夜晚,满月当空。唐太宗登临城头,看城内城外灯火万盏、营帐林立,心情欲然开朗,诗兴大发,于是,咏成《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这是一篇关于战争的总结,这是一幅边塞满月的图画,这是辛苦中的喜悦,这是缺憾中的满足......
古迹景观——辽阳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只是在清朝以后,它的地位才被沈阳取代。
辽阳位于沈阳南面约六十公里处,辽河平原东缘的山前平原上。太子河从山地中流入平原,形成一个弧形弯曲,环绕着辽阳的东、北、西三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太子河古称为大梁水、梁水。现在所知,太子河一名最早出现在辽代的文献中。
在古代,沿辽何平原的东缘,存在着一系列聚落,呈串珠状南北方向分布。辽阳正是这些聚落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另一方面,从辽阳沿太子河谷地向东南,可以到达朝鲜西部沿海平原地区。这里一直就是朝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显然,在古代从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经过辽阳的这条路线是最方便的捷径。而且,辽阳位于太子河的出山口处,扼制这条交通线的咽喉。辽阳城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存在着人类聚居的聚落了。辽阳东部的辽东山地,古代森林繁茂,多山林之饶。辽阳西部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河湖纵横,多渔泽之利。占据有利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的辽阳古代聚落,后来终于脱颖而出,跃居于周围的其它古代聚落之上。在辽阳发现的有铭文的周代青铜器,不仅表明周朝与这里的关系,而且也表明此时辽阳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了系。
根据文字记载,辽阳的最早名称为襄平。战国时代,北方的大国燕的势力达到辽河以东,设置了辽东郡。辽东郡的郡治,就设在襄平。燕国修筑长城,东到襄平。《史记·匈奴传》中写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燕国将长城修筑到襄平,是为了分隔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襄平以南,为从事农业的民族,他们是从中原地区迁移来的。襄平以北,为游牧民族,即胡人。辽东郡首府襄平显然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对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农业居民实行行政管理,一是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监督和防御。
实际上,早在战国以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就不断向辽东地区迁移。在周灭商后,殷商的遗民大批迁移到朝鲜半岛,辽阳地区是他们从陆路到朝鲜的必经之地。在迁侈过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辽阳、熊岳、海城等地发现战国时代的货币。根据钱币上的文字,有的出于赵国,有的出于燕国,有的出于齐国。在辽阳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赵国的货币。这些事实说明,战国时期,不仅燕国的人民大批迁移到辽东地区,其它国家的人民也大批向这里迁移。战国时代六雄争夺。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夫遂。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国。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后被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太子,将大梁水改名为太子河。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辽东郡,首府在襄平。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东到辽东。
两汉时期,仍沿袭这一建置。在今辽阳火车站附近,曾发现汉代瓦当以及大量汉代陶器,在辽阳附近地区,曾发现汉魏时代的墓群,表明这一时期的襄平仍位于现在的辽阳。
东汉末年以后,统治辽阳的政权象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先是公孙度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仍以襄平为首府。到他的孙子公孙渊时,为曹魏所灭,平州随之而废。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此时平州的最高官员称平州刺史,又兼东夷校尉,居襄平。这时的平州刺史,不仅管辖东北地区的汉族,还管辖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和军事长官。后鲜卑慕容氏取代晋朝而据有辽东。随着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关内,高句丽则逐渐扩展势力,占有辽东,将襄平改名为辽东城。直到隋代仍将襄平城称为辽东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丽,攻陷辽东城,以其城辽州,但翌年又罢辽州都督府。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府。辽阳一度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
辽阳在历史上曾是兵家柏争之地,在这里曾进付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守战。
根据文献记载,这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攻打公孙渊的战争。公孙渊为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对曹魏政权阳奉阴违,表面上臣属曹魏政权,暗里却又和东吴孙权通好,最后终于和曹魏政权公开对立。于是曹魏政权派司马懿讨伐他。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派步兵和骑兵数万,在今辽阳市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敌。当时该地称辽隧。司马懿虚张声势,摆出一副要从辽隧经过的样子,但命大军不声不响地从辽隧的北面渡河,绕过公孙渊的主力,直奔守备空虚的辽阳城。公孙渊急忙把军队撤到辽阳西南约七公里处的首山以拒敌,被司马懿打得大败。当时正值阴历七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辽河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对包围辽阳城造成了困难。当时军心动摇,司马懿下令,凡军中有谈论撤退者予以斩首。雨停天晴,完成对辽阳的合围。于是,挖地道,堆土山,昼夜强攻,投射的箭和石头如下雨一般。最后辽阳城内粮尽人相食,公孙渊成为孤家寡人,和他的儿子带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被司马懿大军追杀于梁水之上。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发生了又一次争夺辽阳城的大规模战役。此年,隋场帝下令发二十四军征讨高丽。该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围攻辽东城。当时隋朝大军会集于辽河西岸,高丽兵凭河险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隋炀帝命架浮桥三座。经过两天激烈战斗,隋军进到东岸,又乘胜围打辽东城,久攻不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又亲率大军征讨高丽。四月,隋炀帝渡过辽河,命诸将攻辽东城,云梯、地道等各种办法都使用了,从四面进攻,昼夜不息,而高丽都有办法对付。经过二十余天的苦战,仍攻不下,双方都伤亡甚多。
争夺辽阳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役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此年二月,唐太宗亲自统帅六军从洛阳出发。四月,誓师于幽州城南。然后,派李统帅陆路之师,先渡辽河,攻打辽阳周围的几个城,打退高丽的援军。接着唐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越过泥淖的辽泽,过辽河。唐军将辽东城围困数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势很猛,鼓噪声震天,最后利用狂急的南风进行火攻(即我练姓开族始祖练何公所献的火攻策略),终于攻破。于是,唐将辽东城改为辽州。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为辽太祖。阿保机在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首先攻占了辽东地区。他对辽阳城的经营给以极大的重视。据《辽史》记载,辽太祖宗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亲自到辽阳城。在第二年。下令修筑辽阳城,并迁渤海国的民众充实辽阳,将辽阳称为东平郡,设防御使,大大加强了辽阳城的地位。
在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9年),将东丹国的都城迁到辽阳,连其民众也一起迁来。原来,在唐朝时期,在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东部直到东海之滨,兴起渤海国,向唐朝称臣纳贡。它的首府称上京龙原府,位于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附近。契丹兴起,辽太祖将渤海国灭掉,派他的儿子到那里做最高统治者,称为东丹国。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东丹国的都城从渤海国的故都上京龙原府迁到辽阳。此时,辽阳被称为南京。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很大,“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门。城的东北角为宫城,南面有三门,四角有角楼。当时的南京,有南北二市,早晨人们汇集于南市,傍晚汇集于北市。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等。当时的辽阳城,美丽而壮观。
以后,在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将南京改为东京,同时又设置辽阳府,通常又称东京辽阳府。这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辽阳”一名。虽然,“辽阳”更早见于唐人诗文中,然而,那是泛指辽东地区,并没有专指辽阳城。
太子河一名也是在辽代开始出现的。辽代还以东梁河和大梁水相称。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辽阳,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根据《金史》的《贞懿皇后传》和《世宗纪》记载,贞懿皇后,世宗之母,出自辽阳李氏家族。天铺年间,被选入辽的都城上京,入睿宗宅第,生下世宗。后睿宗死,按照契丹族的风俗,女子若守寡,其亡夫的兄弟可续娶之,贞懿皇后不从此俗,于是出家为尼姑,号通慧圆明大师,并回到辽阳,营建清安寺。请安寺的规模很大,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贞懿皇后不仅建清安寺,后来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建佛塔。佛塔所在的寺为垂庆寺。她在临终时,因对故乡辽阳的感情,要金世宗将她葬于佛塔之中,不必与睿宗合葬。金世宗遵从母命,于清安寺内又建神御殿,并将贞懿皇后所建佛塔增大,又于塔前建奉慈殿。
金世宗时所建的佛塔,后来虽又经过多次修茸,基本上还保持初建时的面貌,是辽阳现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筑,俗称辽阳白塔。塔高七十一米,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塔顶有刹杆,各层悬有风铃、铜镜。塔的下部八面都有坐佛、胁寺、飞天等砖雕像。整个建筑的造形和雕像,艺术水平都很高。
金世宗在辽阳登基做皇帝,是辽阳城在金代的又一重要事件,也是辽阳城在金代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元代初期,称辽阳为东京。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东京为辽阳路。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也以辽阳为首府。虽然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代辽阳城的情况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明代的辽阳城是在元代的旧基上修筑的这一情况,可以推知元明两代辽阳城的规模大致相同。
明代的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起,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最后一次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明代辽阳城“周长二十二里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有九个城门。角楼有四座:东南为筹边、东北为镇远、西北为平胡、西南为望京。其中望京楼规模雄伟壮丽,为所有角楼之冠。从四座角楼的名称,可以看出当时辽阳城在东北地区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辽阳在明代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这和辽阳城肩负的使命有密切关系。明代在东北地区设有两个行政区划单位或两个都司,一是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另一个是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的北部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奴尔干都司管辖的主要是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地区,辽东都司管辖的主要是农业地区。显然,从经济上来看,辽东都司是最富庶的,作为辽东都司首府的辽阳,其繁荣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明朝在辽阳驻有重兵,负有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军事监督的使命。
明代是辽阳居于东北首位城市的最后一个朝代。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破辽阳,把辽阳作为都城只有短暂的几年。随着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沈阳就取代了辽阳的地位,跃居为东北的最大城市。在整个清代时期,辽阳退居为设在沈阳的奉天府营辖的一个县,它的地位大大衰落了。新中国的成立给古老衰落的辽阳带来了新生。三十多年来,在老城西面,建起了许多工厂和学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在辽阳建起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厂,给辽阳市带来蓬勃兴旺的景象。
由于辽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南面和东南面是鞍山和本溪,西面是辽河油田,北临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南面有大连、营口为出海口,沿太子河两岸,有阡陌连片的稻田,可以预见,随着地区性的开发,辽阳的经济将会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重点,作为沈阳的姊妹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