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届中国青年影评人论坛:让自律的影评人推动中国电影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张素)首届中国青年影评人论坛18日在北京电影节会场举办,与会者倡议青年影评人提高自律、履行职责,带动中国电影行业良性发展。
中国影评人从“集体失语”到“百家争鸣”
中国第一篇影评是1897年9月5日发表的《观美国影戏记》,“中国影评的出现甚至早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以此开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级影评组织达到两万多个,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在上映后吸引了近千万人投稿评论。”张卫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随着这股影评热潮成立,名誉会长夏衍号召大家“以影评为武器提高电影艺术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影评人一度“集体失语”。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再次迎来电影评论“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众电影》策划总监梅雪风回忆,2000年时有一批基于对电影热爱的影评人开始活跃于网络,导演陆川、影视编剧顾小白和影评人周黎明皆是脱胎于此。
张卫注意到,互联网为影评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成立于2014年的玩影网就提出“让电影艺术走下神坛,变成所有人都能品头论足的平民娱乐”。与此同时,职业影评人与业余影评人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一些宣传人员借着影评人的旗号打广告,还有一批“网络水军”拉低了影评人的信誉度。
梅雪风坦言,影评人对于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意义非凡,“比如法国新浪潮,又如台湾影评家焦雄屏,都对电影艺术的走向起到积极作用。影评人必须要尊重这个身份”。
影评人对国产电影的特殊责任
据统计,中国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20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14年的296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30%。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张建勇强调,更应看到的是国产电影与发达的海外电影工业相比,在制作水平、艺术层次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确如张建勇所言,综观中国国产片与进口片的贡献,2014年上映的国产片达到308部、进口片80部,在总票房却是各占“半壁江山”。2014年好莱坞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前30部影片中有18部在当年引进中国,它们占中国电影总票房的32%。
此外,国产电影往往背负“烂片”骂名,冯小刚、姜文、贾樟柯等知名导演均曾与影评人或公众“论战”。
“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难免出现比例不协调、衣服不合身等情况。但中国有句俗话叫‘莫欺少年穷’,影评人不能因为中国电影目前水平较低就肆意贬低国产电影。”张建勇说。
张卫表示,影评人应理性看待国产电影创作,“比如不久前上映的一部军事动作片《战狼》,它的票房比不上同期热映的《速度与激情7》,但这是国产电影迈向高端的一个标志”。
青年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期许
张建勇直言,影评人承担着推动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职责,“特别是青年影评人,通过影评剖析导演的创作意图,传授艺术电影的赏鉴方法,普及电影艺术知识。观众的观影品位提高了,艺术电影有了投资价值,中国电影市场必将产生大量艺术性、观赏性、投资价值高度统一的作品”。
如今的青年影评人包括青年电影从业者、媒体记者、电影发烧友、青年学生等多个群体。论坛当日,中国青年影评人联合会向一些知名青年影评人颁发理事证书,其中就有被台湾电影金马奖邀请担任初审评委的青年影评人木卫二。
“对我来说,影评不存在说好或者说坏,只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木卫二说。他也表达了对国产影片的担忧,“最怕的不是批评,而是无人问津”。
中国青年影评人联合会副会长、玩影网首席执行官刘劲对此表示,未来将继续组织青年影评人对当代优秀国产电影进行研讨和表彰,同时将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青年影评人及海外华侨、华人影评人的合作。
谈及中国电影的未来,“引用杨德昌导演的一句台词‘爱与希望不死’,就是我们这些青年影评人的态度。”木卫二说。(完)
辉煌岁月 http://www.xiexiebang.com/hh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