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时间:2019-05-15 03:3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第一篇: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

精彩导读作为一个写书的人,自然是天下好书的受惠者。近年来,我为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呼吁奔走据理力争,冷眼热肠忧心碎嘴,全然出于我对书籍的敬意。我在居住的城市经常光顾书店,我早已熟识书店经营者、员工。我参加过书展、读书节,以及书业调研活动……我的日常生活即读书与写书,可谓“生活在书中”。自己与图书的关系,是一个“书中书”的套环——我在书中,也在书外。但无论书里书外,好书终是在我之上。商业和电子时代,纸本图书风光不再,为把一本本好书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书业人殚精竭虑困惑坚守。一家书店所接纳并输出的,不仅是书籍,而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气象。沉默的书店,看似一目了然,其实一言难尽。

写书的人来讲述书店,并不缺人物和细节。但书店毕竟过于安静内敛、书本惯于深藏不露,书店“成书”,情节难免单调乏味。这类题材的操作,更需要叙述技巧的支撑。《把灯光调亮》开篇出现了一位身份不明的陌生人,由此牵引出书店女主人心里无法放下的少年伙伴——那个永无归期的模糊影像,亦是书籍与文化衰微的指代。这两个隐身于现场、潜伏于“事件”背后的人物,成为两条纵横交错的隐线,贯穿始终互为交织,引发并连缀女主人公的身世、性情及内心难以弃置的梦想,构成小说的双向悬念……

小说中“灯光”的反复出现,是一个具象的隐喻,灯光象征着夜行人对“光明”的渴望,而灯光却无法取代阳光。何况,灯光需要充足的电能、需要线路的“硬件”保障,于是,灯光的悬念便提供了想象与探究的空间。悬念坚持到故事结尾,密码可由读者输入。并无惊天秘密,但也出乎意料。当读者的情感由此被触动的那一刻,文学的灯——亮了。

——张抗抗一好几个月过去了,卢娜总觉得这个人出现得有些蹊跷。

所谓蹊跷,只是一个说法。让卢娜郁闷的是,这人走后好多天,自己竟会常常想起他来。

这人是书店的一位陌生顾客。讲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面生,一听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本城常来的买书人,卢娜差不多都认识。顾客顾客,是店家的客,光顾之后走人。在本地方言里,“过客”和“顾客”,是同一个发音,意思也差不多了。

他进门时,朝卢娜客气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此后无话,独自一人站在书架前一排排看过去,他蹲下去又站起来,一本本看得仔细,拿出来又小心地放回去,有时还把书翻开,在版权页来回查看,让卢娜疑心是否“扫黄打非”部门来暗中探访。他下午四点多钟进店门,在书店里站了大半个钟头。其实每排书架的角上,都有弧度的低木沿,专门给那些来蹭书看的学生坐的。卢娜很想和他打个招呼:你要看书,索性坐下来嘛。想了想,又忍住。这种“书痴”,时髦的叫法是“书虫”,卢娜以前也见过几个,随他。

那天下午,到了五点多钟,他的购书筐已经满了,又回身去抱了几本,一起放在收银台上。卢娜一眼看过去,算出有二十多本。等着卢娜清点的辰光,他踱步走到店门外去,抬头朝着门楣上的招牌看,然后一字一顿念道:明光书店!又自言自语:明光书店,这个名字,蛮好!

明光——卢娜心里忽然被狠狠地剐了一下。明光?自己有多久没喊这个名字了?

就这一声唤,像招魂一样,另一个人在刹那间就回来了。那个人站在卢娜面前,使她一时乱了方寸。卢娜用手指敲打计算机,一次次敲错,重来,还是错。有人招魂,就有人失魂落魄了。

他站在一边耐心看着卢娜结账,当她拿起那本精装的《宽容》扫码时,他开口问:明光书店开业有几年了?这本书,你店里前后卖过多少种版本?

卢娜的手指哒哒响,闷头答道:我的书店开了有十多年了,这本《宽容》,除了三联的老版本,起码还有过七八个版本,有中英文双语版、摄影艺术版,还有房龙文集呢,你买下的这一本,是三联去年新版的精装,前面的序言你有空看看,里面都写得蛮清楚的…… 这人有一刻没说话,卢娜能感觉到他惊讶的目光。然后,他伸出手把这本书抽了出来,把书翻到扉页,摊开在她面前: 请问明光书店有书章吗?就是,那种藏书用的书章,很多书店里都有的。你能不能帮我盖一个?我到这个县城好几天了,就想寻一家像样点的社科书店,我说的不是新华书店,是明光这样的民营书店,还真被我寻到了。我第一次到这里,也算留个纪念。

她摇头:没有,对不起哦。

他显然感到意外,抬眼环顾书店,又说:明光书店,这么好的名字。读书就是给人带来亮光,你为啥不刻个章呢?有些书店,收银台上放一排书章,读者自己就可以盖…… 卢娜有些愣神。明光书店开业十几年,她为啥一直没有刻个书章?她问自己。这些年,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让那些爱读书的老顾客满意,她去省城进货的频率越来越高,事先还要上网做功课,反复选择图书书目,以便在第一时间让“性价比”最高的图书在“明光”上架。不过,忙不是理由,以前再忙,每逢端午,她也会亲自到小商品市场去挑选面料,蜡染、丝绸、蕾丝花边,做成各式各样的香袋,散发出好闻的香料气味,就像一只只小巧玲珑的五彩小粽子,送给书友和老顾客,作为明光书店的谢礼。还有中秋节,哪怕是自己设计的一张小小月亮卡片,也代表了“明光”的心意。但这两年,实际上她并不算太忙,甚至可以说越来越不忙了,顾客正在一天天少下去,那些她千挑万选购入的新书,常常被冷落在那里,封面上连个手指印都没留下。

她当然不会告诉这位顾客,她不刻书章,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刻书章。她不想让“明光”这个名字,被人盖在书页上,跟着别人走了,然后住在别人的家里,被别人的手指触摸……

不过,这位陌生客人的建议,让卢娜在那个临近黄昏的时刻,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人。他不会晓得,明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很久以前的人,确切说,是她童年的伙伴,消失在她高考落榜那一年。这个陌生顾客身上好似发出了一种超能电波,把那个被她假装忘掉的人,一下子吸出来,像一幅放大至一人高的图书封面广告,竖立在她面前。

这个轮廓清瘦、眉眼细长的中年人来过以后,他的身影常常无端从她眼前闪过,渐渐和另一张年轻的面孔叠在一起,难分彼此。卢娜忽然明白,她想的、等的那个人,其实不是面前这个买书人,而是当年的那个小男生。尽管“明光”每天都悬在店门的匾额上,漠然望着进进出出的顾客,卢娜却已经和那个“明光”生分了。是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把那个走远的人牵回来了?

那天傍晚,面对这个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书的人,卢娜拿不出一枚书章给他盖,觉得有点对不住,只好略带歉意地对他说:那我给你办一张优惠卡吧,今天就可以打九折。这几本,都是旧书,封面都被人看脏了,我按七折给你…… 他笑着说:不用不用,开书店不容易的。我在这里大概要住好几个月,假如不走,下次来,你再打折好了。

卢娜没有遇见过不肯打折的顾客,觉得这人有点好笑。转念一想,办卡是要填写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的,他大概是不想让人家知道他的名字吧。下次再来?也就是说说罢了,他一下子买这么多书,要看上好几个月呢。真想问问他,为啥不去主街上的新华书店买书,他是从哪里听说明光书店的呢? 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卢娜心里其实还有更多问号,比如,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买的都是社科类的书?《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秦晖的《南非的启示》、徐贲的《明亮的对话》都是前两年进的货,封面早已被人摸得脏兮兮,每种只剩下最后一本,她却一直舍不得退货,倒好像是专门给他留的。王蒙的《中国天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早几年都已经流行过了。他好像偏爱老书?大概平时没有很多时间看书吧?卢娜有点感激这个人,他好像特地来给明光书店“清仓”呢。县城还有几家小书店,从来不进这种素封面的讲道理书。所以本城的老顾客都有数,要买这种书,只能到明光书店里淘。这样一想,卢娜心里有点高兴,可见明光书店的牌子和名气早已传得很远了。卢娜用余光扫他一眼,她卖了十几年书,眼光很刁,你只要看看他买什么样的书,就晓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判断此人的学历和职业,十有八九是不会错的。不过,眼前这位顾客,让卢娜有点拿不定主意。县城附近有驻军,那里的军官士官都是书店的常客。可是这个人呢?一副文弱书生的面相,既不像穿便服的军官,更不像医生,也不像工程师,那么,他只能是一位大学教授了?当然是文科教授,理工男一般不读《巨流河》《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种书的。他买的都是历史人文类,连一本小说都没有,可见他也不是文学教授,可能是不会操作网购的那种老派教授。否则,卢娜倒有好几种最近大受欢迎的小说推荐给他,英国作家鲁西迪的长篇《午夜之子》、波兰小说家布鲁诺·舒尔茨的《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还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年轻人都很喜欢。县城里现在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多的是,北上广刚开始流行什么好书,这里的读者就来电话催了……

这么啰唆的问题,面对的又是一个陌生人,卢娜自然不好意思开口。她心想,卢娜你现在真是闲得要死了啊,这个人跟你半点不搭界,管他是教授还是工程师呢?

卢娜没开口,他却开了口。他抽出那本巨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奇地问她:这部书去年刚上市,你这里怎么能进到货?县城的读者,不容易买到经典书吧?我听说,《耶路撒冷三千年》连县城的新华书店都进不到几本,不要说民营书店了……

卢娜看他一眼,笑着说:卖书人总有办法的,不要小看了县城书店,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本店已经卖出去好几十本了……

她不想告诉他,为了让明光书店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她曾经动过很多脑筋。有个本城书友的女儿在北大读书,离五道口的“万圣书园”很近。那个女孩春节回来探亲,卢娜一次次叫她来吃饭,亲手做了梅干菜烧肉、鱼头炖火腿,就像亲生女儿回来了一样。惹得邻居说闲话:小娜你儿子高中还没毕业呢!那女孩回北京后,每礼拜都会去一趟“万圣”,把“万圣”的权威推荐“每周书榜”用手机拍了照,微信发给她。卢娜再按图索骥直接去出版社进货,快捷度自然超高。按常规,民营书店只能从省城的博库书城及县新华书店进货,这一条,也被她七拐八弯地钻空子破了戒……书店书店,有了好书,才会有好顾客!是她的回头客支撑了书店,这个他总应该懂的吧?

在他惊诧的目光里,她亲自为他把书捆好,再套上了一只大号的塑料袋,这样拎起来就稳当了,不会把书角折皱。现在人工越来越贵,很多琐杂的事情,她常常都是自己做的。书店员工是体力劳动,拆包搬书上架,文弱小姑娘做不动;肯吃苦出力的年轻人,多半是从乡下出来打工的,连书名都记不牢,她哪里敢要呢?她见过网上一张图片,一家书店招聘员工的告示,只写了五个字——要求:女汉子。书店员工的工资低,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明光书店目前总算留住了两名职高毕业生,早上九点到夜里九点,两个人轮流倒班,样样要现教现学,老板当得格外吃力。

他拎起那袋书,说了声谢谢,却不走,犹豫了一会儿,又说:我还想麻烦你一点小事,有一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叫王京生。有人推荐给我,我在省城没买到,刚才找了一会儿,也没有。但我蛮想看这本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代购一下? 卢娜有点犹豫。她和省里博库书城批销部门很熟,再冷门的书都找得到。问题是……这种书一旦进了来,本城没有人会看的,他如果不来买,书就压在她手里了……

他好像看出了她的难处,解释说:这次他从省城来这个县城,是出长差,有一个大项目要完成,大概要蛮长时间。他平时喜欢看书,如今独自一人在外,只要晚上不加班,就可以把拖了好几年没看的书,一本本都补上。他指指书袋,又说:你看这几本老书,我以前早就看过了,还想再看一遍…… 她记得他好像提了一句新区。她晓得县城往东的一片沙洲上,正在建一座新的小镇,听说平整土地的基础工程都已经做完了,卢娜还没有抽出时间去看新鲜。老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像一条狭长的船,搁浅在岸边。不想办法劈山填滩,再不会生出一寸空地。对于一座山区县城,政府举债发展是硬道理,不欠账发展就没有出路。这些消息都是店里买书的老顾客带来的。卢娜不晓得说什么好,再说就是不相信人家了。一般情况下,她都愿意相信人家的。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种一心挣钱的人,她好心建议说:其实呀,你也可以到网上去寻,当当网、亚马逊,网上的图书,品种多,速度快……她奇怪自己怎么突然变成了电商推销员。

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去。

卢娜心里一震,一股电流从头顶瞬间传到脚底。我想让书店活下去——除了那几位明光书店的铁杆书友,隔三岔五给她发几条暖心的微信,鼓励她坚持下去,这句话从一个陌生人口里说出来,不由让卢娜一下子对这位顾客增添了几分好感。他到底是什么人呢?卢娜有点好奇。

书店里暗下来,已经快要六点钟了。卢娜走过去开灯,啪嗒啪嗒,店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不过,这几年,为了省电,她早已把所有的灯都换成了低瓦数的节能灯。

他走到门口,回头看了看天花板,转过身,像是无心地随口说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夜里来买书的人,看不清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

卢娜心里咯噔一声,好像有个暗角忽然被照亮了。对呀,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等了他那么多年,挂了一块“明光书店”的牌子,不就是希望他哪一天回老家来探亲扫墓,路过这条小街,一眼就看见自己的名字,然后,也就看见了她……书店的灯光那么暗,假如他偏偏天黑时经过这里,连个招牌都看不见,她不就全都白费心思了吗?说白费心思也不对,她又不是为他开的书店,而是为自己!她没考上大学,不等于没文化,她只不过是借他的名字给自己一点气力罢了…… 等卢娜回过味醒过神,眼前还没亮灯的昏暗小街上,这个人已经走远了。

这是不是卢娜后来一直在等他再来的原因呢?卢娜不知道。第二天,卢娜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都换了灯泡,书店好像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二好几个月过去,每天每天,上午下午,像往常一样,店里客人很少。

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卢娜的顾客。街上的行人多的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一个一个,从她的店门口急匆匆路过。看上去,个个都像是赶长途汽车赶火车的人,急得一刻都不能耽误。当然,闲人也有,慢悠悠的脚步,从她的店门口,走过来又走过去。眼睛在额头下骨碌碌转圈,看东看西,看天看地,看着街对面的一家家店铺,服装店美容店足浴店手机店烟酒店小吃店,只要看到一家店,一个个的眼睛就像灯泡一样亮起来,只可惜,一线亮光都不肯落在“明光书店”那四个字上。

他们难道都不识字吗?官方统计数字公布说,中国的文盲还剩下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左右……但卢娜知道还有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在全世界排在倒数十几名…… 那些路人,难道真的看不见“明光书店”的招牌吗?卢娜不相信。门楣上浅褐色的匾额,“明光书店”金黄色的大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只要一抬眼就看得见。那四个字,当年她专门去省城,请美院一位书法家写的,十几年前,三千块的润笔费,可以买一台立式空调了。“明光书店”在县城的这条小街上,老字号不敢当,也算是有年头的“资深书店”了。七八年前,来店里买书看书的人,挤得转不开身,都说这书店好是好,就是小了点。如今,顾客一天天少下去,这个一层九十平方米的店铺显得空落落,倒像是扩建了面积一样。这些人,为啥就不肯多迈一步,走进书店来看看呢?哪怕不买书,翻一翻书也是好的呀。

记得书友会有个老书友说过:中国人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取仕”。今人谋官另有门道,不再读书取仕,人们也就不肯读书了。此话也许有一点道理? 那天下午,明光书店的“老板”卢娜,坐在书店临街的一小角窗边,望着街上的行人发呆。她在等什么呢?卢娜当然是在等顾客,就像一个蹲在水边等鱼上钩的垂钓者。这样说也不对,渔竿是那个陌生的买书人亲手递给她的——他应承过还会来的,他应该知道卢娜在等他拿书。他要的那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早就给他准备好了,是特地请人从省城快递来的。

也不一定是等他。卢娜心里知道,自己是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

书架书铺上的书,早已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没人动过,就没什么可整理的了。以前忙的时候,几个钟头一晃就过去,书架又被人翻乱了。那是以前的事了,辰光总归往前走,回是回不来的。卢娜是爱看书的人,如今清闲下来,按说应该把那本看了开头、最多看了一半的书,接着读下去。那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就放在侧身的窗台上,露出一角书签。卢娜很喜欢这个女作家,她的文字背后都是血迹,却又不那么悲伤,而有一种力量。但此时卢娜却不想伸手把书打开。不想看书,是因为没有心思,没有心思,是因为有别的心事。心思和心事是不一样的。她撇开心事问自己:就连开书店的人,都不想看书,还能指望谁看书呢?县城不比省城和首都,喜欢看书买书的人,都是有数的。虽然明光书店办了书友会,每个会员都有打折的购书卡,可是,就这百十个固定的老顾客,如今也来得越来越少了,偶尔来了,也不一定买书。二楼有个茶吧,两圈围拢的小沙发。晚餐前,看书的孩子们都散了,晚饭后来的老顾客,多半是带朋友来这里谈事情的,她多少能挣一点茶水钱,只当补了书店的图书损耗。

卢娜此时没有心情看书,但也不想看手机。她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任凭它在柜台上发出一阵吱吱的颤动声。手机这个小东西,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导航、购物、打车、挂号、订票、查询……只要你想让它做的事情,它没有办不到的,像一个忠实的仆人,以最快的速度,为你搞定所有的事情。卢娜每天用手机微信处理所有的书店杂务,包括查询新书信息、订购添货付款、与省城及邻县的书店同行们交换图书信息……使用微信的成本,低廉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聘用一个四体不勤的大学生划算多了,所以,若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购买手机的投入,与它的产出相比,实在超值。但卢娜仍然和手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与这个服务周到的“贴身秘书”,始终无法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友谊。看它二十四小时躲在你的身边,像一个鬼精灵、一个影子一般跟着你,从办公室餐桌厨房卧室一直跟到洗手间,在暗中窥视你的所作所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简直可以说居心叵测。它看似乖巧驯服顺从,样样事情与你配合默契。然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它那里留下痕迹与记录。你点击点击再点击你打开打开再打开你转发转发再转发……你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生死与共,它就这样渐渐控制了你,让你分分钟记挂它想念它,离开它一会儿工夫,就像离开了心爱的人,魂灵都没有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她觉得自己的智商就开始直线下降,一有不明白,随时随地去问度娘。度娘姓百,长年累月住在手机里值班值夜,随叫随到百问不厌。从此,天下好像没有卢娜不知道的事情,她再也不需要去动脑筋想事情、记事情,手机像一只平面的卡通小老鼠,鬼头鬼脑尖牙利齿,成天贴着你的耳朵甜言蜜语,或是挡住你的眼睛,只许你看着它盯着它抚摸它,一个个旧日老友看似近在眼前,却又被它阻挡在千里之外。它一寸寸咬噬着你的时间,把你一点点咬成粉末啃成碎屑,然后让你不知不觉地被它一口口吞进微小的芯片里。卢娜已经感觉到了,好像不是手机在为自己服务,而是自己在为手机服务。不是手机在伺候她,而是她在伺候手机,接电话回短信转发点赞充电交费响铃静音……不敢有一丝怠慢,生怕伺候不周错过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消息。记得去年报纸上曾经有一场讨论:我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问得好蠢,时间都到手机里去了!手机里有娱乐新闻明星结婚离婚出轨生孩子股票房市涨落楼盘开业养生保健新产品环球豪华游轮红海死海地中海冰岛巴尔干半岛巴厘岛济州岛欧洲足球联赛美国竞选伊拉克难民南美七胞胎婴儿……你只要抱着手机不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悉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只要拥有一台4G手机,你即刻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

然而,卢娜对此始终很疑惑:一个人,真的有必要知道世界上那么多不相干的信息吗?一生如此宝贵有限的生命,难道就这样交付给一台只会发布新闻、查询信息的手机了吗?如果一个人终身与手机为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傻越来越笨,变成一个根本不会用脑子的人? ……——摘自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作者张抗抗,原刊《上海文学》

第二篇:用“微课”,把教学设计的精彩亮出来

博主按:此文是2012年,在对微课作了初步了解后,写下的一点心得。今天从微课研究QQ群中看到胡铁生老师说:“微课的视频技术已经不成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原点”——比谁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水平高!”我想起我写的这篇小文,我当初就有点朦胧想法,微课就是微视频,亮出教学设计中的精彩就是制作微课的原始动力。现在原原本本贴过来,期待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用“微课”,把教学设计的精彩亮出来 赵小利

【摘要】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利用好“微课”技术,可以让教师觉得创意设计大可作为,推广开来,积累下来,区域教研也会上一台阶。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会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教研

最近,参加江西教师网的论坛交流,看到“微课设计”大赛。早先也听过这名词,但没去真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微课是需要录像设备和相关软件来制作的,之前没有条件,第二就是没真正去了解,不知微课究竟是什么。这几天再次关注,看了江西教师网上几位教师制作的微课,又通过网友的链接引导,看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微课及教学设计大赛的通知,在大赛专门网站,看到部分网友提交的作品,对微课这种教学设计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也整理了以前设计的教学案例,选择有特色的设计录制了几节微课。撰此文,谈谈对微课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美国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1]。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

李玉平由“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发展出“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3]。李玉平说,微课程属一种多媒体学习载体,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微课程是间于“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之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4]。按“中国微课”网站上微课大赛关于“微课”的项目说明,“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视频一般为5分钟,建议不超过10分钟[5]。此观点与胡铁生观点是一致的,本文持这种观点。

二、微课的特点

胡铁生总结微课有4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6]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微课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可以是纸笔加手机模式,用笔在纸上边讲解边写画,用手机将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常用的是PPT讲解过程的屏幕录像,由设计者就着PPT或其他设计工具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录制这个讲解过程。因为时间限制在5——10分钟,所以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的是清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又相对完整,语言准确,让教师观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看了,能因精巧的设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而印象深刻,达到掌握该知识点之目的。微课时长限制在5——10分钟,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二年级数学,“平移”这部分知识操作性强,教学中多借助教具(传统的钉子板或现代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我根据EXCEL使用经验,利用EXCEL图形在表格中可方便移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堂用EXCEL教平移的案例,效果不错。曾向其他老师介绍,他们也觉得设计很好,只是他们无法按我的做法来上课,因为他们操作电脑不如我熟练。现在利用微课形式,我录成微课,老师可以参考,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该知识点的讲解呈现给学生,学生课外也可通过看微课视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微课,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就是将视频教程作为教学资源之一而产生的一种资源形式。视频教程,对许多计算机学习者来说,是很熟悉的了。一款软件有了新版本,随即就会有专门的制作团队,开发这款软件新版本的学习教程,而视频教程最具吸引力。为了便于在网上传播,开发者根据软件应用由入门到高级,将教程细化为最小单元的知识点,甚至将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再拆分为若干小节,结果就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仅3——5分钟,多的也10分钟左右。教程直接放在网上,由一个目录页连接起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和学习进度,每次学习其中若干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似以前看VCD教学光盘那样,很难从个把小时的内容中找出想要查看的片段来。微课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影响下,随着移动媒体用于教学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微课与课堂录像的比较。课堂录像是教师面对真实学生课堂的真实展示,准备工作比较长,人员及设备要求很高。微课,可以理解为在教研会上,通过PPT说教学设计,或是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这样的发言环境,说话者会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阐述出来。微课,可以理解为面对特定学生的讲解,这个(或这批)学生可能是优等生,可能是学困生,那么讲解时就会调整设计,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由于“微”“精”的特点,适宜在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传播,解决了优质课录像因下载过程漫长,完整观看比较费时而让一些人没了耐心的问题。

微课与说课的比较。说课是教师就自己的设计进行的解说,这是说给教师同行参考的,是为教研而准备的。微课是面向学生的,当然也为教师研究教法作参考,提供有价值的资源。说课要求“完备性”,说课者将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期效果等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全面阐述。微课要求“精”“微”,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明关键问题。就如几秒钟广告设计与半小时专题宣传片的区别。专题宣传片能从较广较深多角度对宣传对象进行全面介绍,而小广告语言追求微言大义,形式新颖独创,效果追求过目不忘,艺术上意韵悠远。

三、微课的应用前景

技术发展到今天,制作微课(视频课程),也不再是高级玩意了。前文已述,一般的智能手机就能做了,如果不作过高要求,普通电脑,配普通耳麦,安装一个屏幕录像软件(这个软件很容易找得到)就可以制作了。当技术简单到不需专门培训,而教师又有创新激情时,他的富有创意的微课设计就自然产生了。不管是校本教研,或者是区域教研,利用好“微课”技术,可以让教师觉得创意设计大可作为,推广开来,积累下来,区域教研也会上一台阶。佛山市基于微课建设的区域教研经验,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中获得很高评价[7]。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也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那么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我曾做过一个利用电子日历来探究年月日知识的课件,也曾尝试在不同环境上过该课。我发现,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提供探究学习材料和作一些引导,使研究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年月日”知识学习中,利用电子日历,可以较好地实现互动学习。现在的做法,教师把电子日历用法做示范性说明,做成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再给学生设计好的一些表格便于记录探究过程,学生填完表格就完成了数据收集,再根据数据来“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很有必要再次用日历查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过程和结果,得出一些结论,生成有关“闰年、平年、大月、小月、一年有多少天”等年月日的陈述性知识。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对“大月小月规定(是不是每年都一样,是怎样规定的)”和“月历与星期关系(某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等过程性知识也因自己参与探究而有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也可以探索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Moodle应用中,可以将教师讲解制成微课,供学生预习时观摩,也可制作疑难剖析微课,供学生课后查看。再比如,有些实验操作类,除了课堂演示,还可插入其他教师现场讲解的微课视频以作补充。特别是有些演示可能达不到标准状态时,这种补充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它既有真实性,不像纯虚拟实验使人怀疑,也有完美表现力,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下载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小说月报11期精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