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2合肥市郎溪路小学诵读、太极文化特色学校发展规划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办学特色实施规划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是瑶海区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现有两栋
4层的教学楼,校园布局精致、环境优美,现有在编教师51人,学生1512人,其中农民工子女663人,留守儿童68人,走进校园,绿树繁茂,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学校坚持“管理立校,队伍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创校,品牌建校”为办学思想,坚持“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为办学目标,确立了“读好书,写好字,健好体,育好人”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通过以“诵读、太极文化特色”来擦亮学校品牌,将诵读的静态与太极的动态完美结合,在文武双全中将所蕴含的健康快乐、拼搏创新、团结协作和勇于竞争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形成“诵读、太极文化”为特质的多元校园文化。为深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根据本校自身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这两方面的优势,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以“学经典立德,习太极强身,润幸福童心”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以“诵读、太极文化”为主体,努力打造幸福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诵读、太极文化特色建设背景
1、时代需要: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较为复杂,从缩小差距,提高素质的基本理念出发,正视差异、承认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学生中有851人是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跟着进城务工的爸爸妈妈来到这里上学,在孩子们的眼中,合肥这座城市更是美丽的。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使他们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和蔼的老师,友好的同学,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里幸福成长。合肥,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合肥,放飞着他们的梦想……经典诵读对于他们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让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努力使之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气之人。
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体育工作非常重视,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实现强体魄的同时,实现强礼仪、强精神。郎小以武术作为校本活动载体,以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为着力点,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一校一品”的武术特色项目。瑶海区教体局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创建校园文化,打造学校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快速结合。
2、学校需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在发展的道路上迎来了关键点,学校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在不断提升,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选择一两个符合校情的特色项目作为努力方向。
3、立项条件:
(1)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政府、瑶海区教育体育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来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希望。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强管理、建队伍、抓质量、创特色、铸品牌”的发展思路给予郎小特色创建有力的方法指导和政策支持。
(2)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有微机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白板教室、心理辅导室,学校新配有实验室。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还将按照一流、高规格、现代化学校逐步投入建设。
(3)学校诵读,太极师资力量雄厚。2011年起学校分别成立了“诵读社团”和“太极社团”,参加了市区各级各项比赛,成绩优异,为我校全面开展两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校诵读教师秦文、何群、祖小艳对诵读指导比较专业,太极拳老师张长武、叶子良技术比较专业,一直热衷于太极拳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何群、叶子良两位教师先后荣获国家级、区级语文、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一二等奖。
(4)现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杜金雷校长,是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市优秀教师,2006年9月起全面主持郎小工作,带领郎小全体教师真抓实干,学校蓬勃发展。学校党总支是瑶海区优秀基层党总支,管云书记以党建促学校发展,作风务实,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凝聚力。学校领导班子在办学实践中,积累和摸索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面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顺利推进。
二、诵读、太极文化特色建设关键词解读
办学理念:读好书,写好字,健好体,育好人,构建师生幸福的乐园 【解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读好书,写好字,健好身,做好人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故“以人为本”为我校办学理念第一要义。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学校的主体为学生和教师,我们坚信幸福是一种力量,我们以幸福教育成就幸福教师,培养幸福学生。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幸福知识、幸福技能是可以传授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是能够养成的;幸福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
办学特色:诵读、太极文化特色
【解读】诵读文化内涵(1)传承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责。目前,不少学生缺乏理想、缺乏责任感、特别是对祖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传统美德知之甚少,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和最优秀的精神财富;是成人之本,民族之魂,定国之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诸多经典作品,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得以弘扬的深厚土壤;其精华历久弥新,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光彩。(2)学习传统文化典籍能够使师生更加了解、热爱中华民族,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其思维、思想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和哲理性。传统文化大都是文、史、哲的统一,其中很多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启发人们用哲学方法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同时还可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行。(3)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此,引导学生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继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就成为学校教育的要务,也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必然过程。
【解读】太极文化内涵
(1)太极拳既是民族体育项目,又属文化范畴。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精华,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充满了哲学思想,被誉为哲拳
太极拳不是一种简单的健身方法和防身自卫工具,而是通过人在习练技艺过程,修练自身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念和风格。(2)太极拳文化达到深层次时不仅能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学会技术,培养技能,更能净化灵魂,健康人生,从而使人能追求技艺的高度纯熟,人格崇洁完美和生命的高质量的最佳表现。通过对太极拳的习练,努力营造学校的太极文化,培养全校师生松静为本、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的品位和涵养。
诵读、太极文化主题词:学经典立德,习太极强身,润幸福童心
【解读】 “弘扬中华武术以武强身,传导经典文化以文养德。”小学期间是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是非观念的重要阶段,“文武双修”教学理念既使孩子们有强健的体魄,又能使他们从小就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失为了种创新和尝试。活力和幸福是我校实施特色活动的两大要素。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首先是健康有活力的人。健康是幸福的前提。活力也体现了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灵动、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体会幸福的钥匙。两项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智慧与意志品质,一动一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幸福教育就如一首诗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滋润童心的同时也滋润了教师的心灵。
三、诵读、太极文化特色建设发展目标
总目标:
将诵读、太极文化中所蕴含的“健康快乐、文武养德、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领域,形成“特色文化”为特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德育活动等多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初步构建特色项目的内容体系、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开展校园诵读、太极各项活动,推广普及诵读、太极。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面向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宣传特色文化内涵,争取文化认同,以校园诵读、太极文化统领学校管理各方面,提出“学经典立德,习太极强身,润幸福童心”文化主题,实现教育教学内涵发展。
第三阶段:2013年9月——长期 形成郎小鲜明独特的诵读、太极文化特色标识,创建诵读、太极文化特色教育品牌,具有较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自己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经典立德,习太极强身”是学校文化的精髓。郎小将以诵读、太极文化引领教师比奉献、比付出、敢拼搏、勇创新,在拼搏创新中书写校园发展的新篇章。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2011年9月
第二篇: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新课改总结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新课改总结
自2002年9月,我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我们着力于促进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转变,将新课改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程目标
(1)根据合肥市教育局制订并颁发“学课程计划”及说明,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每一门课程。
(2)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4)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多种形式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进行课堂改革,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使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落实各学科各单元的教学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循求规律,稳定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7)语文、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体健等课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融合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数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学等课程要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现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结构
三、课程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
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根据课标,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由于它的相对封闭性、不变性,难免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适当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坡度,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
2、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在以住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对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也只能按照既定的课时要求来教,否则就是没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给教师以弹性的课程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始终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出发点,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
3、活用课文,借题发挥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比如,同样是古诗,低年级就可以读读、背背,中年级还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再进一步,可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体裁不同,使用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体裁上的不同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诗歌可以背,故事可以讲,童话、寓言可以演,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借题发挥,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课文类型不同,教法也应有所区别。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示范的作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学生学中的指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要读通、读熟,精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
4、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当然,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还应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达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四、课程管理
设立学校课程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组长,直接领导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管理。
具体实施由教导处组织管理,各教研组负责落实实施。
五、课程评价
学校拓展课程的评价内容以目标为依据,特别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的表现与学习方法的运用;评价学生在参与拓展型、探究型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突破创新的能力。
1、学生评价
(1)拓展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等记录,作为“三好学生”评比条件,杜绝以分数评价。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好学生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做记载。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导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优良,合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登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三篇:团结路小学孝德教育与孝文化特色学校创建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团结路小学孝德教育与孝文化特色学校创建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孝德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启蒙儿童的心智,熏陶儿童的良好习惯养成,我校结合本校特点,开展了《德教育与孝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研究》活动,历时将近两个月的准备酝酿工作,先于今天全面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一、精兵选将,全员参与,浓厚氛围。
九月上旬学校班子成员商讨作出决定:面向全体教师公开课题参与人员推荐选拔工作,全体教师积极报名,经各组推荐,个人答辩研究实施方案,确定市级课题研究成员七名,外围工作人员八名,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主的团结路小学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召开了三次会议,宣布了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各尽其责,不分分内外,不求功利,编纂了校本教材《》共章,篇,孝德校本教材贯穿全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实践活动;德育处、大队部具体安排了本学期孝德实践活动计划;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了“迎中秋,孝德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征文十一篇,“迎国庆,孝德书法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发自教师对孝德的真情流露;全体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孝德实践活动,如:,《弟子规》诵读、“孝德故事演讲比赛”、“重阳献孝心实践活动”、“孝心活动体验征文”、“孝德主题班会”等活动,浓浓的孝德溢满校园,校园时时听到《弟子规》的朗朗诵读声,处处看到孝德行为举止,孝德已初步与我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二、诵读引路,点滴展示,塑造形象。
课题启动前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弟子规》诵读,发放《孝德德育教育读本》600多册,班与班展开诵读对抗赛,年级与年级进行诵读串诵,在诵读中和谐校园关系,在诵读中体会身边点滴孝事。全校14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到诵读队伍中来了,每周双休日的“爱心孝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身边的具体体验中来了。低年级512名学生人人为家长洗一次脚,写出二百字的孝德体验;中年级563名学生每周为家长做三件事,写出一篇体验感;高年级学生每天为家长做件家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心,写出周记;一杯茶水,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句善意教导,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孝和爱;孝成了学生家长亲情的纽带,孝成了师生为人的根基。丰富多彩的孝德小事,如:向辛苦一周的父母道声:爸爸、妈妈辛苦了!回到家给照顾自己的父母一个甜甜的微笑,为父母倒上一杯茶,给劳累一天的父母洗洗脚等成了学生打造孝德的基础,以此塑造孝德形象,弘扬孝文化。
二、实践感悟,孕育孝心,升华情操。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感悟。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对孝德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以班为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全校学生“爱心孝事体验”共3162人次,共写出孝德实践体会1200多篇,二至六年级选出优秀体验征文100篇。不管是朴实短小的低年级学生的感悟,还是中、高年级学生洋洋洒洒的长篇体会,都充分体现了孝德教育在我校学生中影响极大。九月底中年级的“孝德故事会”再次把学生的孝道感知推向高潮,在孝德故事的感召下,学生在“九九重阳节”纷纷向长辈献出爱的孝心。有帮社区长辈做好事的,有帮家长做家务的,有向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问候的,全校学生做孝事2631人次。高年级的主题班队会更是别具一格,学生围绕孝德主题畅所欲言,共同感悟,提升认识,再结合实际反思得失,升华情操,思想境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可谓:九九登高悟孝心,遍洒孝心敬长辈。温馨孝义动心弦,清新怡然绿苗佩。
两个月来,无论是校园气氛,还是环境渲染,到处是孝德的风采,到处孝德的回音,到处是孝德的体验。实验初期已经验证,孝德与儿童德育相结合收获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