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

时间:2019-05-15 03:3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

第一篇: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

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

13法硕 刘军 SA13216913

摘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农村医疗救助也可以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是国家专门为贫困人群建立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支持和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就会导致低收入群体的产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难问题。由于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无法完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需求,因此低收入群体对医疗救助的需求尤为迫切。医疗救助制度在制度建设、模式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救助资金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捉襟见肘,使低收入群体患病后因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因就医看病而负债累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些已经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城乡 医疗 救助 低收入群体

一.研究背景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医疗制度的变革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实行国家包揽的公费医疗制度,职工看病几乎不掏钱,从生到死。改革开放后,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变,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以员工的正式工作单位为参保单元,且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而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及其家属,绝大多数人无工作单位就没资格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还有很多低保对象、困难群众及其家属看不起病怎么办?以前,农村主要依靠集体经济来负担农民的医疗费用。包干之前,村集体有自己的土地,一部分土地收益就可以用来支付医疗费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土地承包到户,土地分光了,集体财产也分掉了,集体也就没有能力再来帮助农民去看病。这就造成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非常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疗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对城乡贫困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国家每年大约有2%~7%的人口因病致贫。(《低收入国家每年2%~7%的人口因病致贫》,新华网2004年9月15日。)在中国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因素要占30%~60%,个别地区高达7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农村贫困户中,约41%是由于疾病导致了家庭贫困。(《红十字天使计划》,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网站);而据民政部提供的信息:城市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要占城市低保家庭的58%,而城市低保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只占低保人数的7%。

这个时候,城市贫困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凸现出来,怎么办?医疗救助制度应运而生。更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于社会问题的联动效应,低收入群体就医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引发一些更为严重的现实与潜在的社会问题。低收入群体对社会和生活的悲观、消极和无奈,导致社会不满情绪滋长,从而人为地夸大了现实问题,加大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关注和保护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仅是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内涵

所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农村医疗救助也可以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制度。

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提供财务、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群,或者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三.中国医疗救助制度现状

(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的过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并明确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实施以大病补偿为主以及对贫困家庭参加合作医疗给予资金补助的救助形式。为贯彻实施此文件,2003年11月,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对农村医疗救助的目标和原则、医疗救助对象的选择、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服务提供、纠正制度的管理、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细化。农村的医疗救助逐渐展开。根据民政部提供资料,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基本上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实施救助对象:根据民政部提供资料,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基本上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实施办法:(1)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使之能够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2)在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生活的,给予医疗救助。按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对等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发展的过程: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提出用2年的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市、区)进行试点,再用2~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之后,城市医疗救助试点陆续在全国展开。至此,医疗救助制度的雏形已经清晰可见,作为一项建设中的全国性制度,其发展方向是与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相配合。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在一些省市(主要在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施对城市贫困人员的医疗救助。但是从总体来看,这项制度尚且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患病的贫困人口因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治疗,或因患病和治病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仍是常见现象和突出问题。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对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群众。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城市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对救助对象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给予的补贴后,须由个人负担的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政策规定的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再按一定比例或确定金额给予一定的补助。

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各地普遍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财政部、民政部先后出台《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加强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及财政、民政等职能部门不断完善监管办法,采取专项检查等措施不断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中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制度处于初创阶段,又缺乏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国际的、国内的),因此,从目前实施的状况看,这项制度从设计到实施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不足, 成为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的制约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满足医疗救助资金的需求,无论中央还是发达地区的财政,都是难以做到的。造成医疗救助资金短缺的原因,一是贫困或特殊人员中患病者增多,医疗总量扩大。二是医疗费价格上涨。三是医疗救助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该用钱的时候没有钱,加剧了经费供需矛盾和紧张状况。2006年农村医疗救助共计筹集资金27.63亿元, 人均筹资70.18 元。2006 年城市医疗救助共计筹集资金21.01亿元, 人均筹资145.85元,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8亿元, 地方筹集救助资金16.21亿元。与2005年相比, 尽管资金总量有所增加, 但总额仍难于满足试点地区贫困人口的就医需求。

(二)资助农村救助对象“参合”没有达到保障的目的

新农合的现行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人每年缴费10元,一个四口之家就是40元,如果还要考虑老人,还会超过这个数。这样的筹资水平对贫困救助对象肯定是有困难的。他们的收入本来就是由政府财政加以保证的,但这个保证中并没有包括看病吃药的钱。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用医疗救助资金帮农村贫困人口“参合”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样做,虽然使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合”,但因为他们还是拿不出钱去看病同时也没法支付医疗费用中高达50%或以上的“自付部分”,所以他们的实际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结果是他们的“缴费”是给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贡献”了。同时,因为民政部门掌握的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相当一部分作为“参合”的缴费支付给“新农合”了,这就限制了医疗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

(三)医疗救助经费使用出现了严重的畸形

第一,医疗救助资金不足严重制肘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2006年,医疗救助的资金总量约为14亿,城市5亿,农村9亿,就开支巨大的医疗费用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在欠发达地区,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是常见的事。因为这些地方市县财政能力非常薄弱,常常被揶揄为“吃饭财政”,根本不可能加大在医疗救助方面的投入。再从贫困救助对象个人层面看,2006年人均医疗救助支出,农村仅70元,城市为348元。如此规模的资金投入只能稍稍缓解患病的贫困救助对象的就医困难。如果真正患大病,对数目巨大的医疗费用而言,有限的医疗救助过于微薄,仍然不能解决就医困难的问题。很多患者在医疗救助资金用完之后,就不得不出院回家,听天由命。

(四)医疗救助时效性较差

目前,医疗救助要通过个人到居(村)委会申请,并经过市、乡民政以及医保、新农合等相关部门审核审批,因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操作流程,自下而上报批,程序复杂、审批手续繁多,审批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

以上的问题又造成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另一个困境。医疗救助在操作过程中 的种种限制使得许多贫困人群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或者享受的额度实际上很小,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资金在年底还有相当多的结余,而不能及时地、有效地花出去。这使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趋于更不合理。

五.解决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在对医疗救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描述之后,现在的任务是,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如下:

(一)改变城乡间投入不平衡的现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农村聚集了中国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农村是聚集了中国绝大部分的需要救助的人口地方,是对医疗救助需求最迫切的地方。而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大投入。

(二)加大政府筹资力度,扩大医疗救助资金来源

医疗救助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为贫困群体中因疾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提供救助, 旨在帮助恢复健康, 缓解疾病对家庭生计造成的负担, 体现的是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所以它的特点是强调政府职责, 以贫困人群为对象, 维护健康公平。所以政府应在筹资中扮主要角色, 同时应吸收社会力量作为补充, 丰富医疗救助内容。首要任务是加大政府筹资力度, 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 还要督促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加大救助资金投入, 进一步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规模, 不断提高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 确保医疗救助基金规模、救助人数(次)、救助水平都有所增长和提高。(三)简化审批程序,提升医疗救助实效

医疗救助的程序性规定是救助行为的确定性轨迹。无论是医疗救助主体,还是被救助对象,一旦进入医疗救助运作过程,都不能有任何随意性。申报审批程序、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都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提高申请、审批、救助程序时效性。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医疗救助工作实效。

(四)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法规不少,但存在法律少,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多,地方立法先于国家立法的情况。因此,在医疗救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中,要根据我国立法的实际情况,在法规产生过程中,拟采取先制定政策,解决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部门规章,然后再着手法律的草拟和制定。

六.总结

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对社会和个人突发的不可承担的疾病风险进行救助的医疗体系, 主要面对社会困难人群和因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人群中的患病人员以及由于家庭收入不能承担庞大的医疗开支而陷入困境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问题,单纯依靠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配套制度,包括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等等,需要从全社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入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保障,在此基础上再对低收入群体看不起的重病实施医疗救助,对各类大病实施专项救助,这样的医疗救助才能真正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问题。

七.参考文献

[1]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前瞻,王海燕、刘蔚玮、唐钧,安徽省民政局

[2]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3]高和荣.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第一期

[4]周惠萍.城市“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的现实性思考 [5]王有捐.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 [J].中国统计信息网,002-02-25.[6]全总低保调研课题组.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R].2002,(08).[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Z].2002.38.[8]朱庆芳.城镇弱势群体的特点、贫困原因及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01).[9]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0]朱庆芳.来自城镇贫困人口的调查.百科知识, 2000,(11).[11]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76-77.

第二篇: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困境研究

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困境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层次变化,使得信访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相对滞后,遇上许多难题;其中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更是逐年持续增长。这外在原因系由于我国司法制度不完善,司法公信力不足;内在原因则是因为制度本身不健全,机构效率低下,各个救济机制分工不明等造成的信访资源严重浪费。剖析探讨相关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对此类问题做出思考。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政法机关;困境;成因

中图分类号:D63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319-02

一、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近况及窘境

(一)近况

各领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矛盾的复杂多元化、新兴化,这使得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化解纠纷、解决矛盾;其中信访成为人们解决矛盾的手段之一。虽然各地各部门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可是一些地方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使得信访总量还是很高。特别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保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更加严峻,民众的反映也比较激烈,其中,涉法涉诉的案件所占的比例较高。

中央及各个地方也越来越关注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有采取集中处理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以及随后发布的一系列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据各地区政法机关信访部门的数据统计也反映出信访量下降,比如新疆自治区2013涉诉信访量同比前一年下降超过一半;广东省人民检察院2013年重复信访量也同比去年下降了15%。2013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表明“集中清理化解涉检信访积案13626件。”这些都证明了我国为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得到的回报。但是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仍然有许多的困境需要国家及其法律人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分析以及寻找解决方案。

(二)困境

1.遭受的外在冲击

(1)法治与制度的冲击

第一,司法权威与制度的冲击。一方面,有的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还在法律程序中,相关领导或政法委就直接批复或督办交办的该案件,这对还在审理的法官来说或多或少会受到上级领导指示的影响。不管审理案件的法官是为了减少舆论压力,还是领导们隐性的“官威”。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的人会期望通过信访的方式对审判施压,以使案件的最终判决会偏向自己。另一方面,在案件的法律程序已经进行完毕后,当事人仍有不满,又通过法外的信访渠道来推翻原有的审判及启动再审程序,使得法院判决的两审终审制度流于形式。当人们希望通过信访来改变审判的时候,我们的司法公信力就会悄无声息的瓦解。

第二,司法成本与制度的冲击。根据我国现行的涉法涉诉信访制度设计并没有对涉法涉诉信访终结程做出规定,因此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信访人将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案件向各级政法机关进行信访,以至于受理机关需要动用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久违的案件重新了解和审理。再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也经常出现重复访的现象;比如当事人既向法院信访,又针对同一案件向检察院提出信访,使得两个机关对同一个案件进行重复的审查,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不应损失的司法资源。同时在政法机关方面也经常出现对同一涉法涉诉信访的案件相互推诿,从一个机关推脱到另一个机关,另一个机关又重新受理案件而认为不是自己管辖而推脱到其他机关。此类行为所浪费的司法资源更是不计其数。

(2)社会发展对制度的冲击

笔者此前已详述过社会发展使人们所面临的矛盾复杂、多样化,因此使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案件多样化。这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主体多元化以及由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诉求的多元化。涉法涉诉信访的信访人涵盖的是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包括因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未得到判决的而感觉不公的被害人及其家属,也有对判决不服的被告人;也有因民事案件未得到及时处理以及在执行中存在不到位的当事人等等,如此复杂多样的信访当事人使得涉法涉诉信访的规模异常庞大,难以及时地进行疏散。

第二,案件复杂化。社会发展对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冲击最严重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案件本身的复杂化。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所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大,并且有时存在各种领域相互交织。比如涉及土地征收、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这些问题,由于法规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各涉法涉诉信访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显得有点无所适从。

2.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内在不完善

(1)立法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虽然一直在强调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健全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于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完善的权威性立法都未出现。只有一些上级政法委的指导性意见和一些机关部门的自行规定,对于涉法涉诉信访的完整概念、特性、受案主体、范围以及程序仍然未解。

(2)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设计不仅拥有民意表达、政治参与、化解纠纷等功能,而且还有笔者此前再三强调的一种功能一补充功能,即对于司法制度的不完善的一种补充。因此实际上真正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并非这些信访部门,信访工作的进行还需要转手拥有专门机关使得信访的效率相当低下。

(3)程序不够规范

我国现阶段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程序相当不规范,也并未有相关立法对其加以规定,导致一些政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过程中随意性显得比较大,没有统一标准,这又进一步使得这类案件的处理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程序正义应当要与实体正义并存才能使正义的光辉永远普照人间。否则“看不见的正义乃非正义。”

二、我国涉法涉诉信访体制成立的必要性

(一)主观原因

1.信访人的维权意识增强,维权能力却显不足

随着我国进入法治国家的行列并且更加重视对法制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公民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人们却对通过怎样的途径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无所适从。他们的维权能力差、维权手段又单一,虽然想通过法律这条途径解决问题,但对法律认识的程度又存有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当事人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渠道化解纠纷,也由于处理结果不顺应己心而对司法审判的公正、公平产生怀疑。由此权衡之下,人民更加愿意通过信访这个低门槛的渠道来救济自己的权益。

2.“清官断案”等人治观念仍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我国由“清官断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包公断案的史实让老百姓心口相传。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仰仗无法形容,一方面,他们对“清官”特别是远在朝廷之上的“钦差大人”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诚惶诚恐。另一方面,百姓又期盼能够接近这些行政大人并且有一天能够施以贵手解决自己的难题。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就连法律也要给君主让路,皇帝的金口一开就是所谓的“法”,由此有“皇命难违”、“君无戏言”,“人治”大于“法治”之说。此外在古代国家机构及其权力的设置出现刑民不分,司法是行政的附属品,政府官员审判各种案件等等。这些都使得“重行政,轻法律”的观念影响着涉法涉诉的信访人和受理人。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动剧烈,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因利益问题而引发大量深层次矛盾,从而导致诉诸政法机关的案件也是越来越多。面对土地征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导致政法机关应接不暇,在法律时限内处理好案件相当困难,使得案件审理结果质量不佳,最终导致当事人另选信访之道。另一方面,对新出现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对于土地征收等案件地方政法机关通常会考虑地方利益从而使当事人更愿意通过信访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司法现实

第一,司法体制不健全。首先司法不独立。司法不独立就无法树立司法权威,司法公正也受到质疑。其次我国司法体制行政化,其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合二为一。上级法院谕下级法院之间本应为监督关系,然而实际当中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的上下级法院之间却变成行政色彩甚浓的服从关系。无论是有关个案的审理还是相关法律的解释都受到上级法院的约束。再者我国司法体制地方化,司法机关本应属于国家机关,但人员、财务都受到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控制导致司法机关不得为地方利益考虑。

第二,司法腐败。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功利主义蔓延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司法机关的非法乱纪的现象常常发生。个别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枉法判决、以权谋私,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当事人难以相信司法的公平、公正,所以走上信访之路。

第三,司法队伍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司法机关的准入机制不健全,司法队伍来源复杂,导致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处理一些疑难案件需要更加深厚的法律功底时,有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随着近几年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这种状况正在慢慢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有些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违反程序等从而引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下载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法-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13法硕-刘军-SA1321691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