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实践三案例
三个案例任选两个
案例三
57岁的邹其芳充满了儒雅之气,并没有牙科科班背景的他于1999年创立了瑞尔齿科,目前成为中国大陆高端牙科服务领域领先的机构之一。经历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期,邹其芳准备迎接牙科服务市场的爆发。
邹其芳创立瑞尔齿科有些偶然。曾做过建筑工人的邹其芳28岁才上大学,主修英美文学,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到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管理。在沃顿商学院就读时,邹其芳醉心于研读各类商业案例,也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但具体想法还没成型。毕业后他在香港科尔迪做管理咨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史克必成公司已卸任的董事长温特先生,这位他曾服务过的前老板退休后转做投资,收购了美国当时最大的种植牙公司,这位老先生知道邹其芳一直想回国创业,就邀请他把种植牙推广到中国市场。
1997年,邹其芳从香港回到内地,走访了数十个城市,参观了多家医院。他意外地发现了国内高端牙科服务的市场空白。他继而对中国整个市场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当时几个重大行业都对外开放,唯一没有开放的是医疗服务,而口腔保健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随着中产阶层的逐步崛起,中国的医疗服务也会分化出不同的需求,高端服务不仅会开放,也会有相应的市场空间。
经过两年的筹划,邹其芳获得了温特先生的投资,并于1999年4月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诊所。他笑称自己是从学徒做起,一开始不懂牙科,那时人们看牙的需求也不大。为了改变刚开业的诊所门可罗雀的状况,邹其芳通过媒体发表大量牙齿护理的科普性文章,从洁齿到根管治疗再到种植牙的介绍,希望消费者认识到齿科护理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邹其芳希望借助在华的外国人能先一步打开市场,他们已经有护齿习惯。本身是从海外归国的邹其芳亲力亲为去各大商会和使馆做销售,吸引外国患者来瑞尔齿科就诊。就这样,不知道是哪朵云彩落雨,是市场教育成效卓著,还是外国患者的光临吸引了中国患者,瑞尔齿科诊所的就诊人数多了起来。
创业十年,邹其芳也走过弯路。创业最初市场萧索,他也曾想过销售牙科周边产品,经营多元化,但最终浅尝辄止。在公司的发展节奏上,邹其芳曾尝试在2006年收购一家上海的高端牙科诊所,但最终由于整合中发现理念不合而遣散了大多数人马。
尽管从市场的空白期到成长期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邹其芳对国内齿科市场的巨大需求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阶层的崛起,人们对医疗的服务需求会不同,同时会出现对口腔服务的巨大需求。
在美国读书时常看牙的邹其芳拿中美市场做了个对比,“美国牙医服务有100 多年的历史,还在不断地完善,而国内牙医诊所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还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另外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得出,美国人每人一年用于牙医的费用平均在360美元,而中国人只有4美元,相差接近100倍。中美人均GDP相差也不过十几倍,如果此项消费能够拉动到人均GDP 的水平,中国牙医服务市场原地不动也会再扩大5倍。”
在瑞尔齿科创立的过去十年,邹其芳走得非常谨慎。在创业的第十个年头,他只开出了十家诊所,诊所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所有的诊所都是自己投资,会调骨干到新开诊所,这样便于沿袭过去的做事方式和价值体系,而这两点是邹其芳非常看重的。这是个不能快的行业,欲速则不达。
从创立最初国外患者占据70% 的比重,发展到目前国内患者占据70%,瑞尔齿科已经部分实现了其初衷,服务国内的中产阶层。今年瑞尔齿科获得了来自凯鹏华盈和启明创投共计2,000万美元的投资,邹其芳也希望能够利用这笔资金加大发展的步伐,加快开店的进程。“过去十年我们一共开了10家诊所,今年一年就会加开5家。”邹其芳聚焦的未来市场还是以一线城市为主,也将初步尝试进入国内二线城市,在厦门开设一家诊所。
开一家医院并不贵,前期的投资额在400万到500万元,但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配备。邹其芳认为长期的人才积累使得瑞尔齿科具备了加速的条件。六七年前,瑞尔齿科就开始实行校园招聘,从医学院高薪招聘应届毕业生,并提供一年带薪学习的机会,邹其芳认为一个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为5年,而今年刚好到了第一批学生“出师”的时期,在瑞尔齿科现有的近150名医生中,有1/3来自校园招聘。在技术提升方面,邹其芳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口腔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互动学习来提升医生的技术。邹其芳也因此成为宾大口腔医学院的校董。
随着口腔护理理念的深入人心,牙科服务市场应该已经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邹其芳发现,新开店到达收支平衡点越来越短,他认为原因有三个,一是准备工作充分队伍日益成熟,二是患者对品牌认知度在加强,而最关键的第三点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己需要牙科医生。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市场,企业为员工购买基础的口腔医疗服务曾大大促进了美国口腔保健行业的发展,如今邹其芳看到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中国的外企开始为员工购买口腔服务。而另一个新的趋势则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为他们的高端客户购买赠送齿科诊所的服务,邹其芳得意地说,“这说明大家的口腔保健意识在逐渐加强,否则你为什么不送他一盒糖呢?”
这种保健意识的增强也为邹其芳带来了直接的收益。近年来瑞尔齿科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长,2009年销售额为1.1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2亿元。邹其芳用酒来形容他的诊所,经过十年的沉淀与蓄积,已开始迸发美味与芬芳。
私立诊所:温柔制胜
在三甲医院拔一对牙也许只需要一百多元,而在瑞尔齿科拔牙的标价却是500元,这只是一颗。二者有什么不同?
过去一年,走进瑞尔齿科进行各类护理的患者有十万人左右。邹其芳认为很多中国人不看牙是因为看怕了,医院的重点是治病,而忽略了其过程。很多人不愿意忍受痛苦,自然看牙少了。而瑞尔齿科在缓解患者的恐惧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减轻患者打麻药的痛,瑞尔齿科从国外引进了最细的针头,同时,为了消除针进去瞬间的疼痛,还引入了表麻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打麻药时也不痛了,消除了痛苦自然会提高患者就诊的积极性。另外,从细节上注重也是瑞尔齿科的特点,所有的器具都经过消毒而非一次性用品。
公立医院就诊是另一番体验,“半公开的格子间挤满排队的人群,整个拔牙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现场真人秀。刚刚还年轻帅气的医生一会戴着口罩手持‘电锯’,在拔完一颗的中场,我抬手偷偷摸了摸眼角。”一个刚拔完牙的女孩心有余悸。
瑞尔齿科的特点是单店规模较大,邹其芳在内部培养了很多专科医生。“外行看来牙科就是一个牙科,其实牙科有很多专业类别。在国外有专科诊所,全科医生无法诊断的问题可以转给专科医生。国内几乎没有专科诊所,我们内部培养了些专科医生。”所以在一个诊所所有专科都能看到。国内的诊所椅位一般在3到5个,瑞尔齿科的平均椅位为10到15个,最大的是20到30个。
问题:试分析瑞尔齿科的成功原因。
案例二
华明证券有限公司上海营业部在时隔一年的时间里,迁了两次地址,但前后两次搬迁的效果却截然相反。
华明证券有限公司是中国的十大券商之一,经营业绩在全国券商中一直排在前十位之内。华明证券在全国拥有几十个证券营业部,但它在上海却只有一个营业部。华明证券的上海营业部诞生于 1994 年底市道较差的日子,因此,当 1996 年牛市来临的时候,上海营业部却只能在亏损的边缘徘徊。1997 年的冬天,原来的营业部经理因管理不善而被公司总部撤换。上海营业部迎来了新的总经理夏山,夏山以前是一家较小的证券公司营业部的总经理。上任之初,夏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大户的、并且显得有些破旧不堪的营业部,而且还将管理一批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素质落后的员工。1998 年,夏山总经理做的主要工作是:
(1)让上海营业部的所有员工通过学习和讨论,明白“员工的薪水是由客户给的,客户是员工的衣食父母”的基本道理,使员工改变了过去粗暴的低水平的服务态度,并逐步树立起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为营业部全体员工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奖罚分明的开发客户的分配制度。每个员工根据收人多少和地位高低,必须开发相应的客户量,收入越高或者地位越高的员工,其必须开发的客户资金量就越高,夏山总经理以身作则,其要开发的客户资金量是全体员工中最高的。员工的奖金与客户的开发量挂钩。
(3)为营业部寻找新址。由于上海营业部的周边地区共有 12 家证券营业部,因此营业部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1998 年之后,由于员工服务态度的转变和新的客户的逐渐引人,营业部的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过度激烈的竞争态势,又往往会使营业部内的大户们“胃口”增大,如希望营业部能够给客户以较高的佣金返还,也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若一不顺心,客户又常常会以“要换换地方”作为要挟。周边地区的营业部一旦有新的促销手段推出,客户们往往会要求夏山的营业部也能够响应,以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因此,夏山总经理心里想的是,希望华明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能够同意让上海营业部另觅新址。在华明证券有限公司总部和上海营业部的共同选择之下,上海营业部的新址最后定在了地处中央商务区的上海黄浦区的一栋商务大楼中,一楼用作散户交易大厅,8 楼用作中大户室和营业部的办公楼。1999 年的 5 月,上海营业部迁人新址。
搬迁之前,上海营业部的大户入座率只有 60 %。搬迁之后,仅过了一个月,客户人座率就达到了 100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l)搬迁之际,恰逢“5·19”行情,可谓是天赐良机。在 1999 年 5 月 19 日至 6 月 30 日短短的 30 多个交易日里,沪深股市在高科技股的带动下,股指连创新高,上证综合指数 5 月 19 日收盘指数仅 1 109 点,而到了 6 月 30 日,指数已上升到 1 756 点,创下了上证综合指数的历史新高。沪市日平均成交量也由行情发动前的 30 亿元上升到 6 月中下旬的 300 亿左右。上海营业部的搬迁正好是在“5·19”行情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里,良好的设施和畅通的跑道为上海营业部带来了很多新的客户。
(2)营业部咨询人员的分析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营业部设立的指导客户的模拟基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了收益率 70 %的高水平,给新来的股民以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和信心。(3)商务楼良好的营业环境,也是吸引客户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营业部的老客户来说,由于新址的环境远非旧址所能比,因而客户对营业部的新址都非常满意。营业部的经营业绩因此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利润从迁址前的 500 万上升到了 1999 年全年利润超过 1200万。搬迁之后,由于客户人座率达到了 100 % , 员工的奖金与客户开发量挂钩的制度也随之取消了。
但是,夏山总经理的心里仍有一个解不开的结。由于上海营业部一开始并没有预料到新址会如此受到欢迎,因此进人新址中户室的起点资金仅定在 30 万元,这与旧址中户室的起点资金是一样的,因此,新址中户室不到一周就已经全部坐满了;而 1999 年 7 月之后,由于中、大户室的座位都已坐满,因此,营业部已无法接纳新的客户了。而财务主管拿来的数据更是让夏山总经理感到头疼:新址中、大户室的保本成本分别为每月人均40万和 80 万元人民币成交量。而一些资金量在三四十万元的新客户和从营业部旧址带过来的部分只有 20 万元左右资金量的老客户平均每月的成交量都无法达到 40 万元。为了解决新的客户无法引入的困难,再加上受到第一次搬迁良好表现的鼓舞,营业部于 2000年 5 月开始了第二次的搬迁。这次,营业部的大户室从商务楼的 8 楼搬迁到了 4 楼,而原来 8 楼的大户室改作机构和超大户室,上海营业部的营业面积也由此增加了将近2 /3。不过,与第一次搬迁不同的是,这次搬迁不再是以客户的资金量来划分中、大户,取而代之的是以客户的成交量来划分客户。4 楼的大户室已不再像 8 楼那样是一间间的小房间,而是一个非常大的统间,分别设为 A 区、B 区和 C区。成交量最大的客户安排在 A 区,位置间距较大,处于大楼靠窗的地方;成交量中等的客户安排在 B 区,位于统间居中央的位置;而成交量较小的客户则安排在一个角落之中,属于 C 区。对于 4 楼大户室为何是一个统间,而不是设计成一个个的小房间,夏山总经理是这样解释的:“这样做是为了便于通风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客户吸烟,在一个个隔开的小房间中,吸烟与不吸烟的客户容易产生矛盾。而在一个大的统间里,客户是不允许抽烟的,即使抽烟的话,烟味也比较容易得到散发。”至于为什么要将成交量较小的客户安排在 C 区的一个角落之中,夏山总经理的解释是:“我们是希望 C 区中资金量大但成交量较小的客户能够明白,只有当他们的成交量做上去的时候,他们才能坐到条件较好的 A 区或 B 区中去。”至于那些 C 区中资金量小并且成交量也小的客户,夏山总经理内心则是很希望他们能够尽早销户,到其他的券商那儿去做。搬迁的那一天,大、中户们来到了 4 楼后不久,却发现他们似乎对这一次的搬迁并不怎么满意。坐在 A 区、B 区的客户,原先都是坐在 8 楼的小房间里的,现在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被从大户室里赶到了中户室。一位成交量极小、但却拥有 200万资金的客户说:“不管是 A 区、B 区还是 C 区,在哪炒股票,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你让我这个 200万大户和一个 20 万的客户并排并地坐在 C 区,在我看来,这好像是对我的侮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有 200万资金在,到哪儿,会不欢迎我呢?”当然,也有一些客户对这次搬迁表示了满意,这些客户原先是安排在 8 楼的中户室的,而现在由于成交量较大而被安排在 4 楼 B 区,感觉上好像是还升了一级。至于那些资金量小而且成交量也非常小的客户,由于他们本来就没什么要求,因此安排在 C 区,并没显得有什么不满意。
A 区中的客户对这次调整也有不满意的。一位客户提出,在分配座位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些客户成交量并不大,但现在却安排在 A 区,还有一些客户,由于他们平时与营业部的一些客户经理私人关系较好,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被安排进了 A 区。客户们对营业部的不满,还表现在:(l)有些客户原来在 8 楼的时候,是在一间房间里的,但现在由于按照成交量划分,到了 4 楼之后,却不得不分开了;(2)有些客户认为,8 楼搬到 4 楼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但营业部在座位的安排上事先却没有充分征求客户们的意见,这对客户来说,营业部似乎太不尊重客户了;(3)不少客户则认为,用大统间来替代一间间的小房间,将使得客户在电脑下单时变得毫无私人秘密可言,因为客户之间很容易看到对方具体的下单情况。(4)还有一些客户认为,营业部对新老客户采取两种不同的做法,对于第二次搬迁时来开户的团队客户,则允许他们可以不根据成交量来定区域,而让他们一个团队坐在一起。搬迁之后,原先 8 楼坐满了客户的现象已经被 4 楼六七成左右的客户人座率所替代,现在的大户室再次显得有点空了。问题还在于,不少 A 区和 B 区的客户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了。这些客户认为,尽管他们现在还是坐在 A 区或者 B 区,但难免将来有一天他们会因为成交量的原因而被营业部赶到 C 区去,因此与其将来这样的话,还不如现在就到其他的营业部去谈个好价钱,更何况证券市场目前还是一个买方市场呢。搬迁的第一天,就有三个客户因对这次搬迁不满而销户走了,之后的几天里,又有一些客户逐渐流失了。
面对这些客户的销户,夏山总经理有点急了,因为根据他原来的估计,销户的客户应该是那些坐在 C 区的客户,而不是目前的 A 区或者 B 区的客户。此外,夏山总经理原先一直认为上海营业部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营业环境在上海是一流的,客户不应该会有这么多的不满。为了解决这些出现的新问题,夏山总经理采取的第一项对策就是,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要求各位员工加大对潜在客户的开发力度,并重新给所有的员工下达了客户开发的具体指标。思考题: .客户为什么对第二次搬迁表示出极大的不满? .采用以成交量划分和管理客户的办法是否可行,有没有必要? .如果你是夏山总经理的话,面对客户的不满,你将会采取怎样的对策?
案例三
1998年8月3日,星期一,上午,金氏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召开的例会正在进行,会计室与总经理室仅隔一道玻璃幕墙,在会议的大部分时间里,董事长兼总经理金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没完没了地打电话,参加会议的都是各部门的头头,主持会议的企管部部长一边听着各位部门经理汇报上个月的情况,一边不时焦急地向隔壁张望,对于经理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他总是说,等金总过来再说。终于,金氏挂上了电话走了过来,会议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经理们抢着向金总汇报情况,当然也免不了提一些要求,虽然都是内部的一些小事,但也只有总经理亲自过问才能解决,这也算部门经理们长期总结出的一条经验。
会议到了总结阶段,金氏在表示了对今年的经营情况的担忧后,对公司几个部门经理在处理最近一起电梯安装质量事故中,所表现出的推诿扯皮表示气愤,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客户还闹到了生产厂家,在座的几位经理依次谈了各自的看法,问题还是老问题,都觉得责任不应该由自己承担,因此,烂摊子不应该由自己来接。最后,还是金氏决定,先不问谁的责任,由维修保养部门先解决客户的问题。同时也交给企管部一个任务,即就电梯业务部门的组织设计拿出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老生常谈的做法了,每次在遇到这样的协调问题时,金氏都会提出进行组织改革,不知是真想这样,还是仅仅说给那几位经理听的。实际上,公司的组织机构虽然一直在动,但电梯的几个部门却基本没动。
一、公司背景
金氏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某内陆省第一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发起设立,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自然人股东包括董事长兼总经理金氏和他的三个亲戚,法人股东包括电梯联营工程公司(联营公司)、西班牙独资的中菱电梯工程公司(中菱公司)、西联房地产公司(西联房地产)。但是,所有这些股东都是为了达到《公司法》的要求拼凑起来的,实际上,整个股份公司的股份都为金氏一人所有,而且早在股份公司获批准之前,其前身联营公司、中菱公司和西联房地产在内部就已经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在财务上单独核算罢了。金氏原是当地火柴厂的一名普通的电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初次接触电梯的维修和安装,1986年在当地创立一家规模很小的电梯安装维修服务部,此后,与刚成立不久正在各地寻找代理商的中日合资某著名电梯生产企业建立联系,1992年挂靠市民政局成立电梯联营公司,成为当时该电梯生产厂家在这个省唯一的代理商,此后三年,金氏的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1993年联营公司利润达到120万元,1994年利润达到200万元,但1995年回落到130万元,期间由于省分公司的业务迅速超过当地公司的业务,加之一些其他因素,1995年8月金氏决定将公司全部迁到省会,在此之前,金氏以58万美元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了一家西班牙独资的中菱电梯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和联营公司相同,如此,联营公司和中菱公司就成了“两块牌子,一个公司”直到金氏股份的成立。
金氏股份的主营业务是某品牌电梯的销售和安装,开利空调销售及建材等。1997年电梯销售代理收入和电梯安装维保工程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83%,利润占90%以上。空调销售除1995年略有盈余外,其他年度基本不盈利。因而,电梯业务对公司非常重要,公司近200名员工中有一多半是电梯业务部门的。从业务流程上看,销售是业务流程的开始,销售人员和客户签订代理销售合同时,要尽量同时与客户签订安装合同,虽然这种行为被生产厂家称为“拦截合同”而严令禁止,但如果让客户与生产厂家签了安装合同,再等生产厂家来分配安装任务的话,金氏股份的安装业务量至少要比目前减少一半以上,而客户通常是分不清和谁签的安装合同,所以“拦截合同”这种事在生产厂家的代理商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这种事不能让生产厂家知道。
电梯的安装和维修保养服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不需太多人手的工作,其中维修保养服务更这样。例如,一台电梯通常只需3~4人即可安装,而维修保养工作可以1人兼数台。只要掌握了相当的技术,2~3人就可以开一家公司。因而省内这样的小公司很多,但金氏股份规模最大,仅4人的安装队就有20支。所以,金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大公司”。
二、组织机构
金氏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金氏股份的组织结构中一部分的二级公司(图中所列)原为中菱公司的部门,人员基本未变。企管部的前身为总经办,1996年8月从总经办独立出来,主管所有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财务部主管财务核算和管理,同时与企管部共同负责计划工作。总经办负责有关行政事务和内外部联络。各部门内部根据各部门职责设立岗位,并且对各岗位的职责都有较详细的规定。在此组织机构建立过程中,管理部门和二级公司的设立由总经理决定。开始的时候,为了安排原中菱公司和联营公司两个副总,设立了市场部和工程质量管理部,但由于直接干扰二级公司的经营,矛盾太多,不久就撤销了。电梯维保公司的人员以前都是电梯安装公司的,这些人技术较好,来公司的时间普遍都较长,而电梯安装公司的郑经理由于是搞管理出身,并不懂技术,为此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能依靠副经理来负责,时间一长自然就生出许多矛盾,加之金氏根据其在各地考察的情况,觉得电梯的维保服务将会取代安装工程成为电梯业务未来的主要支柱,所以才把这部分人独立出来设立此部门。另一方面,这一部分人如果离开公司的话,马上就会为竞争对手网罗去,金氏股份以前的技术骨干,现在分布于全省大大小小的电梯安装维修公司,这些公司经常抢走金氏股份的业务,挖走技术骨干。同时,随着金氏股份公司的成立,金氏想趁此机会将公司的架子搭得更大,以大公司的形象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三、质量事故
这次的质量事故发生于1998年6月,客户为南洋大酒店,共安装了3台十层站VVVF型电梯。酒店开业后不久,就曾出现电梯关人事件,1台电梯不运转,其余2台故障不断,不能保证正常营运。原来与其签订合同的销售单位在接到对方的投诉时,告诉对方安装方面的问题找安装公司,但安装公司告诉对方,在电梯经劳动局验收后,维保工作按公司规定应由维保公司负责。而维保公司认为质量问题出在安装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维保服务工作。在企管部认为该客户是想拖欠安装款,只要不催其缴款,对方就不会投诉了。但不久,接到生产厂家对3台电梯安装质量检测结果的传真,要求公司迅速解决此事。在安装质量检测书中列出了16条不合格项目,10条是完全由于安装和验收不负责造成的。由于公司内部的验收是由维保部门负责的,所以,显然安装和维保部门都有责任。而客户对销售公司也很不满,本来合同是同销售人员签订的,到出了问题,却以公司内部分工的不同来推卸责任,让客户去同根本不熟悉的人和机构打交道,这是客户感到很气愤的地方,因而才直接投诉生产厂家。而这个安装合同正是前面提到的属于被“抢走的合同”。
四、组织机构变革方案
例会结束后,企管部接受了提出新的组织机构改革方案的任务,作为一项总经理交办的工作,写入了会议记要。按规定,下月的例会中将要对其进行检查。由于问题由来已久,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基本上是确定的,困难的是如何做出选择,当然,决定权在总经理。企管部内部会议讨论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维持原状。现有的组织机构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已经运行了这么长时间,如果再改变又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磨合。况且,组织变动必然带来人事变动,安排不好会得罪一部分业务骨干,公司因这样的人事变动造成人才流失不是没有出现过。从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机构中的人缺乏协作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意识造成的,可以采用加强对部门间协作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合并。将现有电梯业务的流程分为三部分的方法,显然是人为地制造了矛盾,可以将有关部门合为一个大的电梯分公司。这样协作问题在内部就好解决了,因为公司在初期就是这样设置的,虽然当时也存在其它问题,但毕竟这种设计更适合公司现在的发展方向,即以电梯业务为龙头向空调、建材等房地产开发的配套领域发展。
(3)矩阵式组织。这是一种在比较大型的电梯工程企业里较多采用的方式,可以保持现有的组织机构不动,以特定的安装和维修个案为中心,由销售部门签订安装或维修合同的销售人员牵头,领导工程队组成项目组,工程队队长任专案组组长,主管工程施工。与客户的关系全部由牵头的销售人员来负责。专案组同时受销售和工程部门的双重领导,但在处理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事务时,专案组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讨论的结果是决定将这几种方案都在下次的月度例会中提交总经理。像以往一样,问题还是交给了总经理。
问题:
1、本案例中由总经理提出的组织变革是否必要?你认为出现哪些情况时,组织变革就成为了必要呢?
2、金氏股份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优缺点?
3、对电梯业务部门组织设计的几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呢?为什么?
4、本案例中对人事的考虑是方案评价的重要方面,或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因人设事”,你觉得这是正常的吗?在组织的设计中如何兼顾人事方面的问题?
第二篇:(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三
案例三
助理工程师黄大佑,一个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调到一家大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诚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然而,工资却同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黄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的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4年前,黄大佑调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黄大佑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黄厂长亲自吩咐人秘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这确实使黄大佑当时工作更卖劲。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黄大佑属于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若同志。他想问一下厂长,谁知,他未去找厂长,厂长却先来找他了:“黄工,你年轻,机会有的是”。去年,他想反映一下工资问题,这问题确实重要,来这里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想得高一点工资,提高一下生活待遇吗?但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勇气讲出来。因为厂长不仅在生产会上大夸他的成绩,而且,曾记得,有几次外地人来取经,黄厂长当着客人的面赞扬他:“黄工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是一个有创新的……”哪怕厂长再忙,路上相见时,总会拍拍黄工的肩膀说两句,诸如“黄工,干得不错”,“黄工,你很有前途”"。这的确让黄大佑兴奋,“黄厂长确实是一个伯乐”。此言不假,前段时间,他还把一项开发新产品的重任交给他呢,大胆起用年轻人,然而……
最近,厂里新建好了一批职工宿舍,听说数量比较多,黄大佑决心要反映一下住房问题,谁知这次黄厂长又先找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着拍拍他的肩膀:“黄工,厂里有意培养你入党,我当你的介绍人。”他又不好开口了,结果家没有搬成。
深夜,黄大佑对着一张报纸的招聘栏出神。第二天一早,黄厂长办公台面上放着一张小纸条:
黄厂长:
您是一个懂得使用人才的好领导,我十分敬佩您,但我决定走了。
黄大佑于深夜 试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住房、评职称、提高工资和入党对于黄工来说分别属于什么需要?
2、根据公平理论,黄工的工资和仓管员的不相上下,是否合理?
郭宁最近被一家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为总裁。在他准备去接任此职位的前一天晚上,他浮想联翩,回忆起他在该公司工作20多年的情况。
它在大学时学的是工业管理,大学毕业后就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监督。因为他对液压装配所知甚少,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实际经验,他感到几乎每天都手忙脚乱。可是他非常认真好学,他一方面仔细参阅该单位所定的工作手册,努力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监督长也对他主动指点,使他渐渐摆脱了困境,胜任了工作。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他已有能力独自承担液压装配的监督长工作。可是,当时公司没有提升他为监督长,而是直接提升他为装配部经理,负责包括液压装配在内的四个装配单位的领导工作。在他当助理监督时,它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而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时,他发现自己不能只关心当天的装配工作状况,他还得做出此后数周乃至数月的规划,还要完成许多报告和参加许多会议。他没有多少时间去从事他过去喜欢的技术职责。当上装配部经理不久,他就发现原有的装配工作手册已基本过时,因为公司已安装了许多新的设备,吸收了一些新的技术,这令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修订工作手册,使之切合实际。在修订过程中,他发现要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作业协调起来是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他还主动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学到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他也把这些吸收到修订工作中去。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工艺频繁发生变化,工作手册也不得不经常修订,郭宁对此都完成得很出色。他工作了几年后,不但自己学会了这些工作,而且还学会如何把这些工作交给助手去做,叫他们如何做好,这样他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规划工作和帮助他的下属工作得更好,用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会议、批阅报告和完成自己向上级的工作汇报。
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六年之后,正好该公司负责规划工作的副总裁辞职,郭宁便主动申请担任此职务。在同另外5名竞争者较量之后,郭宁被正式提升为规划工作副总裁。他自信拥有担任此新职务的能力,但由于此高级职务工作的复杂性,仍使他在刚接任时碰到了不少麻烦。但是,他还是渐渐适应了,做出了成绩,以后又被提升为负责生产工作的副总裁,而这一职位通常是由该公司资历最深的、辈分最高的副总裁担任。到了现在,郭宁又被提升为总裁。他知道一个人当上公司最高主管职位之时,他应该自信自己有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的才能,但他也明白自己尚未达到自己的水平。因此,他不禁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上任了,今后数月的情况会怎么样?他不免为此而担忧!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郭宁当上总裁后,它的管理职责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2. 从管理者职能的角度,对郭宁20多年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纽曼公司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来一直在下降,尽管在同一时期,同行们的利润在不断上升。公司总裁杰克先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为了找出产生利润下降的原因,他花了几周的时间考察公司的各个方面。接着,他决定召开各部门经理人员会议,把他的调查结果和他得出的结论连同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
杰克说:“我们的利润一直在下降,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大多数看来也都是正确的。比方说,推销策略帮助公司保持住了在同行中应有的份额。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一样好,我们的价格也不高,公司的推销工作看来是有成效的,我认为还没必要改进什么”。他继续评论道:“公司有健全的组织结构、良好的产品研究发展规划,公司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中也占领先地位。可以说,我们的处境良好。然而,我们的公司却面临这样的严重问题。” 会内的每一个人都有所期待的倾听着。杰克开始讲到了劳工关系:“象你们所知道的那样,几年前,在全国劳工关系局选举中工会没有取得谈判的权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支付的工资一直至少和工会提出的工资率一样高。从那以后,我们继续给员工提高工资。问题在于,没有维持相应的生产率。车间工人一直没有能生产足够的产量,可以把利润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杰克喝了点水,继续说道:“我的意见是要回到第一个原则。我们的公司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不是工人的俱乐部。公司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创造利润。我在上大学时,管理学教授们十分注意科学管理先驱们为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所使用的方法,这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率广泛的采用了刺激性工资制度。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回到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去,如果我们的工人的工资取决于他们的生产率,那么工人就会生产的更多。管理学先辈们的理论在今天一样的在指导我们。”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杰克的解决方案怎么样?
2. 利润率低的原因还可能有哪些?
第三篇:管理学案例
案例一: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第一章)
自2005年我国经济便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高速增长背后诸多方面的失衡已浮出水面,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房地产为例,我国“劫富济贫”式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使得本来就贫穷的农民阶层更加贫穷,城市中并不富裕的市民储蓄存款也被高涨的房价瞬间侵吞。而网络上更是流行着这样的提法“中国的新三座大山即老百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三个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区别于此前的“又快又好”,说明政府将更加看重经济增长背后的利益分享。而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更是将“又好又快”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试用效率与效果辩证关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
案例二:全球汽车制造业面临的变革(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不断变化的经济和政治在全球汽车制造商中掀起了一股合并和联盟的潮流。全球合并成为有实力的汽车制造商获得全球利益的重要手段,汽车公司之间的迅速合并使这些公司获得全球性的规模经济。这些汽车公司的目标是设计和生产能够在全球范围销售的汽车,较容易的回收开发一种新车所花费的巨大成本,同时也能获得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低成本,而且他们还能获得或同时拥有重要的汽车设计或制造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有可能是一家汽车公司所独有,而另一家不具备的,例如:梅塞德斯-奔驰的安全特质、三菱的低成本小轿车设计技能。
然而,梅塞德斯-奔驰和克莱斯勒期望通过合并大量节约成本的意图并没有实现。实际上,汽车公司之间的许多合并不仅没有赢利,反而亏损不少,例如:GM对绅宝和五十铃的投资,就亏了100多万美元,与梅塞德斯-奔驰接管克莱斯勒的情况一模一样。然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随着汽车公司竭力争取成为世界级的领先者,这些合并是有望成功的。汽车公司要步入为开发的市场(如中东和中国),汽车公司就必须能够对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的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因素做出反应,这是开展真正意义上全球范围合作所必需的。
问题:运用波特的理论分析汽车行业的合并行为。
案例三:耐克的决策困境(第二章)
耐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菲尔•奈特是靠开车沿街叫卖运动鞋起家的,20世纪80-90年代,耐克公司是世界上最赢利的公司之一。随着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的加盟,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高品质的时尚企业,产品风靡世界。在外人看来,耐克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赢利颇丰全赖其首席执行官奈特过去正确的决策。然而这样一家声名显赫的公司,近年的发展却屡历困境。2001年,由于奈特的决策错误,畅销品的存货不足而滞销品过剩,使公司失去了众多本可赢利的商机,同时奈特也没有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新出现的商业挑战与威胁,公司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要,还被指责其外包工厂生产条件差,员工待遇低。这些错误的决策主要在于耐克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过于倚重产品的内在开发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味强调“耐克人”的做事方法,决策视野不够外向、开放。耐克公司这种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妨碍了设计师和管理者关注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及外部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奈特也从公司外聘用了一些高层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带来了新的观念,并试图帮助公司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他们所倡导的做法经常遭到奈特和其他管理者的否决,这些管理者无奈之余,多选择离开耐克公司。要想克服公司目前的发展困难,耐克的决策者恐怕首先需要明白这一道理:该公司的产品市场及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变化,适合迈克尔乔丹时代的决策思路在今天未必行得通。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决策的因素。
案例四:吉列公司目标体系的改变(第二章)
2001年,吉列公司的新主席詹姆斯•吉尔特宣布,经营状况不好的吉列公司不可能在近期扭转经营颓势。他把吉列目前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他的前任给各分部管理者设定的销售额和利润目标过于艰巨。为了完成这些艰巨的销售额目标,各分部的管理者大量削减广告预算、大量囤积存货,希望借此快速销售产品,形成大量的收入。然而,当顾客需求下滑和经济衰退发生时,这一战略就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由于这些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同他们能否实现为其设定的目标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工作中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考虑如:控制成本、顾客满意和新产品的系统性开发等。为此吉尔特宣布不再采用这些具体不现实的销售额和赢利目标,从此以后,公司将基于仔细制定的市场营销计划来制定公司的长期目标,而这些营销计划又是根据客户需求和实现销售额长期增长为目标的。同时公司还细分了个产品系列,把资源利用与那些赢利率高的产品,淘汰不好的产品。
问题:1.结合学过的管理学知识分析企业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之间的关系。
2.对于产品的选择吉尔特的采用了怎样的决策方法?
案例:黛安娜的辞职(第三章)
10月的某一天,产科护士长黛安娜给医院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做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黛安娜的急切
声音中,院长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要她立即到办公室来。5分钟后,黛安娜递给了院长一封辞职信。
“戴维斯博士,我再也干不下去了。”她开始申述:“我在产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怎么能干得了这工作呢?我有两三个上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昨天早上7:45,我来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留了张纸条,是杰克逊(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种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在向董事会作汇报时用。我知道,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乔伊斯(黛安娜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质问我为什么我的两位护士不在班上。我告诉她雷诺兹医生(外科主任)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说是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需要借用一下。我告诉她,我也反对过,但雷诺兹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乔伊斯说什么?她叫我立即让这些护士回到产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以后,她会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我跟你说,戴维斯博士,这种事情每天都要发生好几次。一家医院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问题:这一组织的职权关系状况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六:艾波比公司(第三章)
一个全球性的大型组织是否能够像一个小型的本地公司那样经营呢?许多组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对于艾波比公司的管理者来说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在电力制造、高速机车和机器人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
ABB公司创建于1988年,是由一家名叫阿瑟的瑞士工程集团公司与一家名叫布朗波维利的瑞士公司合并而成的。合并之时,公司管理层正面临成为一家世界级全球公司的挑战。尽管他们认识到大规模创造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意识到大规模也会成为一种拖累。试图保持对全国业务的集中控制只会导致无效,而且。扁平式组织所鼓励的横向交流也是获得小型组织的灵活性所必需的。
为达到他们的目的,ABB公司的管理者开展了许多的组织设计工作。总部的人员从2000多消减到不到180人,公司被分成1300个分公司和5000个利润中心,每个单位都关注与一个特定的顾客群和市场,促使每个单位成功的职权、职责和责任都被下放到尽可能低的层级。ABB公司有大约250名经理,他们领导着250000名员工,每一位经理与地区公司董事会一起负责业务运营。此外,ABB还有大约60名全球业务经理,他们分属于8个部门,分别是金融服务、运输、流程自动化和工程、电气设备、发电厂电力业务、输电、配电。这种结构使得地区公司经理利用来自其他国家的信息和技术变得更为容易。并且将有益的经验输送到组织其他部分也变得更容易。
ABB公司通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今天这种动态的环境中,大型组织同样可以繁荣,但他要求将组织结果柔性化,以便迅速适应外部变化环境的压力。
问题:1.你是倾向于将abb公司的组织结构描述为机械式的还是有机式的?请解释并举例支持你的观点。
2.技术和通讯如何影响abb公司的组织结构?
案例七:过高的首席执行官薪酬(第四章)
对柯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治来说,1999年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同日本富士公司进行针锋相对的价格战,柯达公司不仅赔上了胶卷市场份额,利润也没有多大增长,股东的投资回报更是下降了5.4%。然而,这一切对乔治的个人收入并没有造成不利的影响,股东们还是支付给他高达250万美元的奖金,这一数额比他1998年所得的奖金额高了47%,同时,它的股票期权价值也超过了290万美元。
给一位业绩欠佳的首席执行官提薪嘉奖,似乎不合逻辑,但翻开精美的代理合同,你便会明白其中的缘由。该公司当初能够增加他的奖金,部分原因是柯达公司那年的收入增长了5%,而给予他的股票期权则与行业管理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柯达公司是在参考了其他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股票期权后才决定给他那样的股票期权的。这就20世纪90年代极为流行所谓的标杆竞争法。假如一位首席执行官的收入不及其他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收入,他就会甩手不干。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公司采用这种做法进行薪酬决策,才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首席执行官收入猛涨,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500%——从190万美元上涨到了1240万美元。而那些“薪酬较低”的首席执行官在这种薪酬决策标杆竞争法的主要受益者,事实上,他们是首席执行官中业绩最差的一批人。
问题:
这些公司是基于怎样的激励理论来采用标杆法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在激励方面这有什么意义和弊端?试分析原因。案例八:领导的困境(第四章)
阿兰.罗宾斯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领导,总是愿意给曾经犯过错误的人重新开始的机会。他的塑料加工公司将废旧的塑料奶瓶与苏打转化为仿木制品,该公司雇佣了大约50名员工。
在刚开始经营这家公司的时候,罗宾斯希望能同时当员工的老板和朋友。他为加班的工人提供冰镇啤酒,也提供私人贷款。他强调团队合作,反对对员工进行毒品检测,因为他既不愿意花这笔钱,也不愿意显得对员工不信任。同时他也不相信员工会在醉酒或吸毒后冒险工作。
可是他错了。在罗宾斯所处的环境中,人际关系导向的领导方式不起任何作用。因为那些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大多数来自收入较低、毒品泛滥的地区,他们还不习惯罗宾斯所给予他们的如此充分的自由。他们经常迟到、矿工,甚至在车间里打架斗殴。现在,罗宾斯已放弃了要成为员工的朋友的想法,他说:“光是保证他们每天都来上班就已经够忙的了。”
问题:罗宾斯遭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如何做?(提示:根据费德勒权变模式回答)
第四篇:管理学案例
案例2—1管理理论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海伦、汉克、乔、萨利四个人都是美国西南金属制品公司的管理人员。~~~人们只是为钱工作,钱就是最好的激励。问题:
1、你同意哪个人的意见?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海伦,你如何使汉克信服权变理论?
3、你认为汉克关于激励问题的看法怎样?他的观点属于哪一种管理理论的观点?
案例分析: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所以,必须把组织当作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来研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情况。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通适用的理论。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需要在管理实践中得以完善,没有普遍适用的理论。
案例2—2 文化到位找到新感觉
四川华城银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一片通明,形成了独具银华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问题:
1、银华公司是怎样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的?
2、银华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3、怎样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作用?
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引入我国,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在认识上仍然存在许多误区,比如有的人认为企业就是企业形象宣传,甚至认为企业文化不过是做表面文章。其实,企业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让人心动”,如果企业的员工“心动”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如果用户的“心动”了,企业的产品就有了市场。真是这样,许多企业家把企业文化建设看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川华诚银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认识明确,机制健全,方式灵活,加上投资到位,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开发新产品与改进现有产品之争
南机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农机的企业,袁先生是该公司的总裁,2007年该公司产品销售额为3000万元,2008年达到3400万元„„„„身为机械工程师的袁先生对新产品研制、开发公司非常内行„„
问题:
1、你认为南机公司的宗旨是什么?请加以叙述
2、如果你是顾问专家,会对袁先生提供怎么样的建议?
答 任何一个企业组织,要生存、发展,并保持较强的竞争力,除了保证产品的质优价廉以外,更重要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及时推出新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一个有远见的管理者,不能只看眼前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案例分析(4-1):某制药公司的目标管理
一家制药公司决定在整个公司内实施目标管理,并根据、、、、、、满意度在下降,利润也在下滑。
问题:1.这家制药公司的问题可能在哪里?
2.为什么设定目标(并与工资挂钩)反而导致了公司内部的矛盾加剧和利润下降。
分析: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设置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目标管理的实施效果。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组织全体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设立。对于一个组织,目标的设置应该从设置组织总目标开始,再设置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等。而且,目标设置中还要兼顾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的目标应该相互衔接。另外,设置的目标还应在实施过程不断的进行完善。
案例分析(4-2):某机床厂的目标管理实践
某机床厂从1981年开始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为了、、、、、、、目标未完成则扣至少10%的奖金。
问题:1.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2.目标管理有什么优缺点?
3.你认为实行目标管理时,培育科学严格的管理环境和制度自我管理的组织机制哪个更重要?
分析:目标管理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只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制度目标、实现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完善,就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该机床厂的目标管理方法是有计划、分步骤、有组织的进行的,目标的制度由上到下逐级进行,即先有总目标,再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每个人。有了明确的责权利。职工的工作热情必然会被激发起来。
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目标管理的制度保障。有了这一前提,才能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
5—1K集团的新行行业进入战略
案例分析:
K集团在稳居国内电话机市场头把交椅的同事,不满目乐观,而是乘势向大屏幕彩电进军,不能不说是走了一着企业扩张的好棋。尽管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彩电市场已经饱和、企业竞争十分激烈、K集团的资源和技术不足等,但K集团通过市场细分,不仅选择了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了合理的产品定位,而且还通过技术和资源整合在较短时间内退出了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入彩电市场的一匹黑马,并为该厂的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K集团进军彩电市场,是对企业扩张战略的陈功运用。
5--2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
案例分析:
格兰仕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果断进行战略转移,大胆关闭了收入可观的羽绒服生产线,进入了自己原先并不熟悉,与原服装行业毫无关联的微波炉行业,确实是一个有魄力的决策。虽然这中间也充满了风险,但是犹豫对市场脉搏把握得准,加之率先引进先进技术,又集中企业的资源进行技术和市场开发,很快使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微波炉生产厂家。真正做到了“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
典型案例(案例6-1准确决策与盲目投资)
案例评析:生产同类产品,同是国有中型企业,本案例中的两家企业一个由衰变强,一个由强变衰.这两家企业的兴衰史说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命运.重大问题的决策,更要依据市场需求状况,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否则必将危及企业的生命.案例7-1 X媒体的组织结构
案例评析:
组织是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和职位结构。管理者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精心设计,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权利、责任和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发挥出比合作个人总和更大的力量。组织结构是由组织内构成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形成的。
案例7-2巴恩斯医院
案例评析:
巴恩斯医院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造成多头领导和越权领导,只是戴安娜要接受来自多方的压力。按照组织结构的设置原则,正常情况下,等级链上的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多头指挥会让下级无所适从。同事,上级领导不得越权指挥,下级也不得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当然,有了问题,各部门之间可以协商解决。案例8-1 A电气公司员工的绩效考评
案例评析:
绩效考评是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总结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决定管理者提升及报酬的基础。常用的考评方法有:自我考评、上级考评、群众考评和专家考评。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是组织的具体情况以及被考评者的自身状况而定。
正确的绩效考评,能激发起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保证。如果考评结果不公正,则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
案例8-2 校办企业的困惑
案例评析:
N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从高层管理人员的选聘,到用工制度、薪酬制度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吸入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定岗定员;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高层管理者的选聘,更要按照规范的选聘程序,选出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
案例9-1应管与不应管
某学校的李校长,兼任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然有不少教职工不能理解。
问题:
1、李校长的说法与做法对吗?
2、试用领导权变理论解释李校长的领导风格。
案例评析:学校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善于辨别“应管与不应管”的校长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根据权变领导理论,领导方式可以多种类型,比如集权式、分权式、民主式等。管理实践中的集权式和分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辨别“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则属于校长善于辨别“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
案例9-2让班组做主
前进通用机器厂金属加工车间主任史涛。。该怎么办呢?接受大家的决定吧,定额实在太低,对厂里无法交代;拒绝吧,失信于民,下回谁还听你的?
老史进退两难,只好去登门拜访孟教授,去征询他的意见。
问题:
1、孟教授讲的领导应发扬民主,让员工有群体决策权的说法对吗?如果对,这办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老史的实践不成功?这次失败可以避免吗?怎样才能避免?
2、老史的做法算不算真正发扬民主?真正的民主管理应具备哪些条件?确定定额的问题该让班组决定吗?
3、事情到了这一地步,你说老史该怎样做才能收拾好这一残局?按班组的意见做会是什么后果?又会有什么影响?到底如何是好?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验证了领导的权变理论,揭示领导风格、领导艺术与管理环境、管理对象特性等之间的关系。
领导的权变理论认为,某一具体领导方式产不是处处都适用,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因为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索尼公司的内部招聘制度
案例评析:
一个组织中,由于沟通方式和渠道带来的管理低效情况是常有的。现实情况是,新近人才或年轻人的思想通常会被认为是对组织情况不了解、理论强实践弱、充满了书卷气息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观点并不一定都是错的,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种帮助年轻人成长、激励年轻人发展的制度。我们可能不一定认可索尼公司由董事长出面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索尼公司之后建立的内部招聘制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老师补充答案:
a.所有的组织中都有存在,造成组织管理落后、人才流失、创新意识淡薄。
b.领导对下属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才能,而对于员工的个人情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c.索尼公司的做法无疑是高明的,但是所有此类事情不可能全部由董事长了解和解决,企业建立进取制度,用制度来解决
问题。
2.A公司减时提薪的政策
案例评析:
同一个公司,同一批员工,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手段而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减薪,加大了员工的危机感,使之背水一战,是一种激励方法;加薪,振奋了员工精神,也是一种激励方法。显然,后一种激励方法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老师补充答案:
a.对于员工还是坚持建立为主,在尊重与依赖的前提下,无论加薪和减薪都是激励。
b.我可能采取各种激励的方法,总之不拘一格,权变为主。
案例11-1杨瑞的苦恼
杨瑞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在她身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北方人的热情和率直,他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在上学期间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今年,杨瑞从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她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案例评析:本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忧郁管理者缺乏新员工导入机制理念,致使上下级沟通失败,最终使新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的案例。杨瑞蛮强热情的想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送二获得成就感。可是她的直接上级却没有认识到杨瑞的特点和需求,过分强调杨瑞缺乏实践经验的一面,对她的行为作出了消极的反馈,致使其积极性受挫。
沟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组织沟通可以稳定员工,降低离职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归属感,在企业中塑造团结的组织氛围。对于新员工,在他们刚进入组织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对留住并培养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积极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案例11-2迪特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迪特公司是一家拥有12000余名员工的大公司,早在20年前该公司就认识到员工意见沟通的重要性,并且不短地加以实践。现在,公司员工的意见沟通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全球性的经济部景气,这一系列对提高公司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案例评析:对于管理者来说,沟通非常重要。没有信息沟通,管理者不肯能作出科学决策,决策也不可能被准确地执行。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不仅要使信息传递出去,还需要使信息被理解与反馈。一个组织中,如果所有员工都能发表不同意见,为高层决策体统建议,那么,这个决策就会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拥护,符合多数员工的利益,决策的执行必然顺利且有效。
迪特公司通过员工意见沟通系统,有效地跳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全员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成功地实现了民主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案例13-1丰田生产方式——全系统性产品质量体系
案例评析:构建体积控制系统,采取怎样的控制措施和方法,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产业类型以及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案例中介绍了丰田公司的控制措施,其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界名声很大,且效果突出,正是切合了日本企业独特的文化。他们的家族式管理、纪律与服从、规范的行为方式、单纯的从业理念等都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案例13-2鞍钢——“倒”出来的利润
安全评析:构建何种控制系统,采取怎样的控制措施和方法,要根据其企业文化、产业类型及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鞍钢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模拟市场倒推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前后工序之间按照市场行为动作,每个独立工序都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模拟市场单位,从内部激发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主动性,再加上外部适应、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控制措施发挥了作用。这些都为企业进行控制措施和方法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只要按照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就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要求。
增加案例分析3——你为什么提建议
A集团公司是一所拥有62000员工的大型食品包装厂,B是其下属的一家分厂。最近,A集团公司实行了一项让工人主动提建议的计划。工人可主动针对改善设备、工作环境、或者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如被采纳,将得到奖品和奖励,金额由实施该建议而省下来的收益决定;另外,在一指定时期中最好的建议还常会得到公司股票作为奖励。
对B公司的抽样调查表明:75%的被访工人倾向于赞成该计划;但工人们都对于自己或其他工人可能因新建议的实施而被解雇感到害怕。
一位资深工人雷X说:“我不会提出会使部分工友失业的建议,绝对不会;当我刚来这儿时,搬运水果到冰库的工作全部手工完成,但现在他们已安装了传送带,所需人手也减少了一半!”
另一位老职工王X说:“我不会为了几百元就提出一个会减少十个工人的建议。相反,如果一个建议可以改善环境或帮助工人,我一定会提出来。当你开除一个工人时,心里感到很难受,这可能不单只伤害了他一个人,还伤害了他身边的其他人。”
一工会负责人设计了一个防止工人被解雇的方案:“工会应特别安排一个负责人,或者提议工人自己将建议交给一个知道工作安排情况的人审阅。如果不导致裁员,就可以提出。”
但一位53岁的老工人刘X有不同看法,他说:“我已递交了好几份建议了,虽然不希望拿到奖金,但我仍认为这是件好事。许多人认为新的发明会使人们失去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表明,有用的发明越多,就会创造出越多的工作机会。同时,产品也可以更经济地生产,许多人没有意识„„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思考题:
1.你认为A集团公司的“提建议”计划能得以实施吗?
2.公司该项计划目的是与员工沟通,但此“倾听”方案存在什么问题?
3.公司可以采取哪些“倾听”方式,更为可行和有效呢?
Q1.你认为A集团公司的“提建议”计划能得以实施吗?
答:我认为A集团公司的“提建议”计划是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的。A集团公司提出这一计划是希望获得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期望对于企业来讲是完全合理的,但他却忽视了这一计划的重要参与方——员工的利益。并且A集团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致使沟通不畅。员工只得到这一计划的片面信息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这一计划持有一定的抵制态度,却未引起公司决策层的重视。
计划本身制定的就有缺陷,再加上沟通渠道不畅,这一计划的失败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A集团公司的“提建议”计划是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的。
Q2.公司该项计划目的是与员工沟通,但此“倾听”方案存在什么问题?
答:作为一次沟通过程,A集团公司的做法无疑是失败的。具体来看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公司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他提出这一计划是希望取得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和鼓励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这一初衷对于企业来讲是完全合理的。但他却并未考虑员工的利益,尤其是员工是社会人这一现实。A集团公司期望以极少的物质奖励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与员工构成了利益上的不等价交换,员工显然不会接受这一计划。
2.公司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材料上不能看出公司为这一计划的提出做过任何的调研,也并未透露这一计划的激励标准是如何产生的。它很像公司决策层一时头热而拍脑袋做出的决策。这样的计划在实施中失败情理之中的。
3.公司只是选择性的倾听意见。从材料上来看,公司只倾向于倾听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但对无关公司利益的意见却视而不见,即使这些意见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如:员工们对“提建议”这一计划持有异议并未得到重视,但是这些意见是直接关系到公司这一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4.公司并未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正确反馈。公司虽然以实际行动采取了员工的正确建议,但并未向员工进行透明有效的反馈,致使员工只是得到了这一计划的负面反馈,即提建议会损害自己或其他员工的长远利益。这对这一计划的实施构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公司并未建立有效的长期沟通机制。A集团公司只是将“提建议”这一计划作为现阶段的一项临时性的计划来实施,并未将这一计划转化为长期的有效沟通机制;而且对于员工们对这一计划的反馈不能有效的传达到公司决策层:明显的沟通不畅。
6.公司只是被动的倾听。公司发布这一计划之后,就什么也不做,静等着好的建议上门。这导致计划实施的效率低下。一些员工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想不到解决办法,而另一些人可能还未发现问题,却有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公司可以主动去了解问题,再将这些问题提交给员工进行讨论。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这一“倾听”方案所存在的问题。
Q3.公司可以采取哪些“倾听”方式,更为可行和有效呢?
答公司倾听的目的主要包括:获得所需信息、收集反馈意见、增进了解、寻求公司和员工个人满足、肯定提建议者价值等。
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司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公司为获取所需信息,首先应转变自己的观念。公司应该意识到员工与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与公司的利益进行对比,找出最合适的方案。
2.公司在与员工沟通时应保持诚恳、专注的态度,表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公司与员工并不存在层级上的界限,他们只是为实现统一目标而一起努力的利益共同体而已。公司在与员工沟通时,应保持诚恳的态度,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等待被动的反馈。
3.公司在制定计划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公司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考虑员工的利益。在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4.公司应保持沟通制度的长期性和透明性。公司应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让员工与公司的沟通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公司应当保持沟通制度的透明性,即给予员工正确的反馈。让员工真正了解公司沟通制度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5.公司应努力挖掘员工的真实意愿。员工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公司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员工的真实意愿,如:旁敲侧击,多方面求证等。
6.公司应该对于员工的建议进行专业的指导。由于员工处于工作的第一线,可能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但可能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司可以建立一个由提建议的员工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来对这一建议进行完善,以使对员工的利益伤害降到最低。
1.案例一 某天深夜,总经理偶尔发现加油站员工在值班期间违规睡觉。第二天他便把企管部经理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责怪企管部监督不力,制度执行不严。企管部经理感觉很委屈,相关公司制度企管部已经认真制定完成,向公司各个部门交代沟通也很清楚,并且企管部也在认真的监督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深夜里发生这种事,企管部也没有办法避免,况且加油站作为企管部的评级部门,企管部经理没有权力直接指挥加油站经理,发生这种事情,也就不应该由企管部承担责任(挨骂),而应由加油站经理负责。
在该公司中,组织手册中规定:总经理负责全面主持公司的管理和业务;企管部经理作为公司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主管公司规章制度的组织修订,监督执行以及对公司各部门的考核奖励;加油站作为公司下属业务部门,等级上与企管部平级,其经理作为该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实施该部门的业务运作和管理。
请问:1.在这件事情上。到底谁应该负责任,应负什么责任?
2.怎样做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属于什么形式?
1、在这件事情上都有管理不力及管理不到位的责任。总经理负责全面主持公司的管理和业务;企管部经理作为公司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加油站经理对加油站员工拥有直线权力,也就拥有直线责任。
2.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让各个部门知道在事情中自己拥有的权力和责任是什么,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奖有惩,增加人的主观能动性。3.这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属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案例二某公司是一家玩具企业,销售方式有两种:其一是自产自销;其二是按国外订单生产销往国外。公司在厂长管理下一直稳定发展,后因公司厂长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后公司状况每况愈下。总经理连续物色了三任玩具经验丰富的新厂长,但都无法改变生产车间混乱状况。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不停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一方面,公司损失巨大;另一方面,公司采取计件工资制,导致员工工资锐减。公司内部流传各种信息:又要换厂长、又有订单返工、这个月工资被老板扣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该企业等等。实际情况是,该公司老总正和外贸公司谈判,争取订单。总经理认为,只要能拿到订单,就能稳住员工人心,生产也会走上正轨。结果是,当总经理发了上个月工资后,却发现有40%的员工领到工资后就辞职。同时还发现,这些辞职的员工大多来自同一省份,或以前在同一公司工作过。
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1)总经理在管理过程中的失误?(2)针对这种失误,应该采取何种对策?
1、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人格因素。前一任总经理在工作期间肯定建立了非常好的个人形象,同时这些员工或多或少对前总经理有感恩心理或者随从心理,而且这种心理已经超出了一般金钱所能驾驭的程度。
现任总经理失误就在于此,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形象。
经常更换也更容易导致管理涣散。
2、在稳定公司、员工收益的同时,应多关心员工的生活。
第五篇:管理学案例
1.4.案例分析5例与参考答案
1、李刚的困惑
李刚现在40岁,是公司的生产部长。他与妻子都出身贫寒,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付出现在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的工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了,更重要的是,他在不断的提拔升级中得到了妻子很为他感到自豪的权力和地位。有段时间,他自己也沾沾自喜过,可现在细细想来,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成就什么,心里老是空落落的。他现在是企业生产的总指挥官,可他看着企业一年比一年不景气,很想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为企业做些更大的贡献,可他在研究开发和销售方面并没有什么权力。他多次给企业领导提议能否变革组织设计方式,使中层单位能统筹考虑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研究开发问题,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可领导一直就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所以,李刚想换一个单位,换个职务不要太高但能真正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可自己都步入中年了,“跳槽”的决定又谈何容易。
1)请运用有关激励理论,对李刚走过历程中所体现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情况以及他目前的困惑心境做一个分析。
2)如果李刚有意跳槽到你所领导的单位来工作,你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以吸引他并给他提供他所看重的激励?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何自我实现这五方面的需要是依次发展的,此可用来分析李刚在这二十几年奋斗历程中所经历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困惑心境。李刚的需要已经上升到了自我实现的这一个高层次,而他现有的工作并不能使他体验到此类需要的满足,这是他“思变”的重要原因。
2)要吸引和激励处于这种需要的员工,者必须在工作环境条件即“保健因素”方面使他得到相当于其现有水平的基本满足,与此同时,将激励的重点放在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真正的“激励因素“上,他在发挥自己才能的同时为组织做出贡献。具体说来,可设法在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置中使工作本身具有内在的激励。比如,若是在采取或拟采取事业部制结构的企业中,可让李刚负责一个事业部的工作,使他成为独当一面的综合人员。或者,在现阶段仍实行职能型结构的组织中,可通过设立开展全过程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项目小组,并任命李刚为项目小组的负责人,让他成为一名”准企业家“或”内企业家“。
2、ART公司的组织设计
ART公司由于其最佳而又新颖的产品、富有想象力的销售办法和对各公司客户的优质服务,已发展到位于在它经营领域的前列,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利润率高,股票价格节节上升。该公司已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因为他们从中可得到的股息增长率决,利润高。然而公司总裁不久发现,一向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现已不能适应该公司的需要。
多年来,公司是按照职能系列组织起来的,由几位副总裁分管财务、销售、生产、人事。采购、工程以及研究和发展,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已把其产品系列扩大,从商用扩展到电动打字机、照相复印机、电影影机和放映机、机床用控制设备以及电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以下情况感到关注:该公司的组织结构使总裁办公室以下的人员机构无法对公司的利润负责,无法适应目前在外国许多国家进行的业务的广泛性,并且似乎加固了阻碍销售、生产和工程各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调的“壁垒”。此外,有许多决定似乎除了总裁办公室以外,其他任何低于这一级的都不能做出。
因此,总裁将公司分成15个在美国和海外的各自独立经营的分公司,每个公司对利润负有全部的责任。然而在实行公司重组后,总裁开始感到对分公司不能实行充分的控制了。分公司在采购和人事职能方面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各分公司经理无视总公司的方针和策略,各自经营自己的业务,在总裁面前逐步显示出,公司正在瓦解成一些独立部门。
总裁眼见过几家大公司当一家分公司的经理犯了错误并使该公司遭受重大损失时而陷于困境的事例,终于认识到他在分权方面已走得太远了。于是,他撤回了分公司经理的某些职权,并要求他们就下述重要事项决策应征得公司最高部门的批准,即:(l)超过1万美元的资本支出,(2)新产品的推行,(3)制定销售和价格的策略及政策,(4)扩大工厂,(5)人事政策的改变。
当分公司的一般经理们看到他们的某些自主权被收回时,他们的不愉快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公开抱怨公司的方针摇摆不定,一会儿分权,一会儿集权。
总裁对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感到忧虑。请你作为一位顾问,就他该怎么办提出建议。
1)总裁关于组织结构的转换是否具有合理性?请说明理由。
2)总裁的做法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3)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
参考答案:
1)总裁关于组织结构的转换具有合理性,理由是:产品系列扩大;国外业务更加广泛;总公司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间协调难度增加。所以公司将职能制转换为事业部制,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2)总裁做法不合理之处:组织结构形式转变步子太快,规模过大。总公司一下子就成立了遍布海内外15家分公司且利润全部自负;分权不当,权力下放过多,一放就滥。产生一系列弊端――采购和人事职能大多重复,分公司无视总公司战略方针,各自为政,总公司逐渐被架空;收回权力,搞集权统治,一管就死。总裁将分公司经理的成本支出、新产品开发、人事决策权等一并收回公司总部,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降低决策质量、削弱分公司的适应能力、降低分公司经理的工作热情。
3)解决问题的办法:A: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总公司为决策中心,各分公司为利润中心,各生产企业为成本中心;政策管制集权化,业务运作分权化;总公司保留预算、重大人事任免及方针战略决策权,其他权力尽量下放;各分公司在遵守总公司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战略的前提下,自行处理日常经营活动。B:扬长避短,发挥事业部制的优点,尽量避免事业部制的不足。充分发挥统一、专业分工和多种经营相结合,总公司和分公司责权利划分明确,保证总公司获得稳定利润等优点,避免分公司各自为政、互相重复、架空总公司领导、协调困难等不足。C:组织结构形式的转变应考虑环境因素,循序渐进。
3、ABB公司的工作表现奖金制 ABB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家帽子制造公司。公司由ABB创建于60年前。目前由ABB的女儿苏珊继任总经理。公司有23位人员,42位推销人员和300名全日制工人。对人员实行固定工资制,对销售人员实行定额销售报酬制,对工人则实行计时工资制。
近年来帽子行业处境艰难,帽子市场日益萎缩。公司近两年来虽然与美国陆海军签订了几个合同,但也只能使公司勉强维持下来。
再过2个月,公司又要与代表工人的工会续订劳动合同了。这公司的职工已有2年没有增加工资。为此,工会坚决要求要提高工人的工资。该公司工人的现在每小时工资要比别公司职工的工资低1美元。
苏珊责成公司人事经理草拟了一个方案,试图满足工会的要求,给工人提高工资,以求合理解决劳资关系。这个方案基本要点是:
1.把工人数从现有的300人裁减到250人。
2.把工人原来的计时工资制改为工作表现奖金制。具体说,要重新制定每项工件的具体指标,对达到指标者付给一定额的工资,对未达到生产指标者,则要从基本工资中扣除15%;取消原来给每顶帽子的奖金制,改为实行超产奖励制,如超过基本生产标准10%者;则可拿到一定数目的奖金,如超过10%者,则可领到更多的奖金。
在此同时,苏珊对即将续订的劳动合同增加了两项新的内容:在把现工削至250人后,公司同意不再裁减工人。②如果公司的年利润超过20万美元话,公司将拿出其中10%的利润分配给职工。工会已看过公司的新建议草案,虽然尚有些保留意见。但工会可能会接受公司的建议。工会还声称,如果在商讨新合同签订期间工人的工资尚未提高20%的话,那么新的合同建议就得废除。思考题:
1)试应用强化理论分析ABB公司改革前的工资制度。
2)ABB公司对工人工资制度的改革遵循了哪一种激励理论?
3)你预测该公司在未来工作中会工激励方面遇上什么麻烦?
参考解答:
1)美国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们因采取某种行为而受到奖励时,他们极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处罚时,他们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他认为,奖励或惩罚必须紧随行为之后才最具效果。
ABB公司对销售人员实行的定额销售报酬制以及对工人实行的计时工资制,就是利用了这种简单的强化理论。销售人员事先很清楚,只要自己完成定额就能拿到自己的工资,如果没有完成定额,其惩罚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工人来说,工作一定的时间,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没有工作就没有报酬,是否重复这种行为完全由你自己来定,这种工资制度恰好能做到公司希望员工重复出现的行为。
2)ABB公司在对工人工资制度的改革中,出了继续保留强化理论的成功做法外(如工作表现好就进行奖励;对未达成到生产指标者,则要从基本工资中扣除15%),又引入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的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是具有吸引力的,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期望理论模型为:
激励力=效价×期望率
ABB公司新工资制度的超产奖励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首先,超过基本生产标准10%对相当一部分工人来说,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而且达到后所得到的一定数目的奖金对他们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果假设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话,就能对工人的优秀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另外,苏珊在劳动合同中另外增加的两项新的内容:第一条,在把现有职工削至250人后,公司同意不再削减工人,是为了满足工人的安全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整个社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对工人也是有激励作用的;第二条,如果公司的年利润超过20万美元,将拿出10%的利润分配给员工,也是根据期望理论制定的政策,即全体工人经过努力能达到20万美元的增收标准,而且2万美元的奖励对全体职工有吸引力。
3)假如上述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的话,ABB公司可能遇到的麻烦是由于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而造成的积压,因为从案例来看,帽子市场日益萎缩,进而影响到公司预期利润的实现,使公司陷入新困境。
4、新工作方法的采用
爱力公司是从一家小施工队发展而来的建筑工程公司,其董事长黄兵是一位苦干实干,讲信用,重义气的人,对下属照顾非常周到,对年轻下属更是视如晚辈。因业务需要,启用了一位刚从大学企业专业毕业的年轻人王强,担任计划工作。小王鉴于李董事长所交代下来的老方法,费时且不完善,于是决定采用学校里学到PERT法开展工作。
王强受董事长影响,工作也非常勤奋.白天常到工地了解情况,协助解决各种问题,因而晚上经常要加班到11点左右。黄董事长对其甚为欣赏,但也担心王强会累坏身体.连续几个晚上黄董事长有事到公司,见王强伏案工作,十分感动。但看到王强在纸上画了很多的小圆圈,又用箭头线连起来,加上了一些英文字母和数字,不知道王强到底在干什么。
一天晚上董事长实在忍不住了,他语气不太好地问到:“你到底在干什么 ”王强闻此问话,心中十分不快,暗自嘀咕:“莫明其妙!我这不是正忙着制订计划吗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继续着手中的事。
第二天一早王强就去了工地,黄董事长想知道最近计划工作情况,便翻阅”计划表“查看,发现已经好久没有增加新内容。当他看见王强桌子上一堆画满了圆圈,箭头的稿纸上面写着”PERT NO.1”时,怒气冲天,立刻将王强从工地招回。
为此事,黄王二人闹得很不愉快,王强的新方法也只有暂时搁置一旁,仍然采用原来的老方法。王强为此十分苦闷
问题:
1)黄,王发生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你认为王强该如何做才能让董事长接受PERT
参考答案:
1)双方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王强本人对PERT(计划评审法)的技巧掌握也不够,造成计划进度太慢,未能及时将新计划编好,呈报给董事长。而黄董事长本身对这种新方法不甚了解,当产生疑问时又未立即问清楚,也没有告之王强所需计划的紧迫性。如此种种,由于缺乏相互沟通,造成误会。
2)王强可以暂时继续沿用旧方法,待自己将PERT深入研究,融会贯通以后,再向董事长提出报告,以此来说服上司,使其接受新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有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