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2.学习恩格斯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课下可能都读过一些名人传记,今天我们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传记,这就是弗·梅林所写的《马克思传》。在阅读这部传记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多媒体显示)
二、课文讲析
Ⅰ
(一)学生默读课文,划分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之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统一认识。(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1—2段)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第二部分(2—7段)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高度评价。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二)重点学习
问:第一段中,谈到马克思的逝世,用到逝世、去世这样的字眼了吗?为什么?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没有。作者不忍心用这样的字眼。作者用了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已经是永远的睡着了,这在修辞上叫讳饰。
问:马克思是在哪里逝世的?是在床上吗?正如我们的成语所说,是寿终正寝?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在安乐椅上,不是床上,这说明马克思在临死之前还在忘我地工作着。
问:第二段第一句对全文来说,在结构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第二段是全文特别是第二部分的一个纲,第二部分就是围绕这个纲展开的。
讲:第三段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讲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我们在政治教材上所学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政治教材上用了哲学术语,我们感觉抽象一些。可这里,恩格斯说得多容易懂啊!真是深入浅出。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自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Ⅱ讨论:恩格斯是如何对马克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评价的?同桌、前后桌讨论,各抒己见。
边讨论边明确:
以退为进手法。(多媒体显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叙述之后,恩格斯说:“甚至只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展,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在叙述之后,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对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到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时,恩格斯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类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Ⅲ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教师巡回解答。Ⅳ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Ⅴ能力迁移
一般同学总觉得悼词对写作没什么帮助,其实不然。作文如果是文体不限,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悼词这种形式来一点黑色幽默,有谁又会说这不是创新呢?高考中已经有人这么做了。2005年高考,山东是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作文,有个聪明的考生写了一篇《悼父亲》,获得了满分,我们不妨欣赏。
悼父亲
阿拉巴迪:
我亲爱的父亲,您知道吗?今天巴勒斯坦成千上万的民众来参加了您的葬礼,因为您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亲爱的父亲,在您的葬礼上,人们也纷纷向我,您最喜欢的女儿表示敬意,要我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我怎么说呢?巴勒斯坦要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如果说这是您奋斗的目标,那么我继承。但是,您奋斗的方式,我不赞成。
您携带炸弹,偷偷潜入以色列,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您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弹。您知道吗?在您灰飞烟灭的同时,上百名以色列平民也失去了生命。我要说,以色列平民不是和我们一样居家过日子的人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仇恨?他们是无辜的。可现在他们竟这样走了,要知道他们也有慈祥的父母,也有心心相印的妻子,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忠诚正直的丈夫!由于您的一颗炸弹,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一切,您知道吗?难道您在行动之前,没有预见到这一些?
我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老百姓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就是和和美美的过日子。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以色列坐在谈判桌前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呢?想一想,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不是持有这样主张的人吗?他为了我们中东永久的和平,竟遭以色列极右势力的暗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要知道,以色列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拉宾,而是有千百万拉宾。理智的分析一番,我们就会知道,靠人体炸弹换不来和平,只能是火上浇油,换来的是以色列的强烈报复。久而久之,我们两个民族的积怨会越来越大,更加不利于和解。有句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什么一些人就是不懂得呢?
当然,我在这里发表这些言论,会被一些人斥为异端,说我不配做烈士的女儿,说我背叛了巴勒斯坦。即使这样,我还要说,靠人体炸弹换不来中东和平。只有坐在谈判桌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才会有双赢的局面出现。
我的话,您听到了吗,我亲爱的父亲!别人如果不了解我,但愿您能够理解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的主张符合巴勒斯坦民族的利益,和您的终极目标——建立巴勒斯坦国是一致的。
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
您最最喜欢的女儿:凯迪丽莎
2005年3月24日
【评析】
这是一篇悼词。作为悼词,多少年来,历览高考优秀作文,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在阅卷的时候,千篇一律的文章看多了,也看烦了,突然见到这么一篇文章,阅卷老师眼前又怎么不会为之一亮呢?应该说,选择没人选择的悼词写,也是一种创新。
就文章的题材而言,选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在我们电视上是天天亮相,算出镜率的话,应该是蛮高的。但在考场上,以此为题材来写文章的,恐怕也不是很多。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把触角伸到国际题材这一块的时候,我们涉及了,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文体与众不同,题材与众不同,就文章内容而言,又扣题非常紧。这样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作业布置 1.解释词语之后造句(1)豁然开朗(2)繁茂芜杂(3)卓有成效(4)永垂不朽
2.阅读弗·梅林的《马克思传》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教学重点】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一、导入: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一段,提问:(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三)、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第四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
2、揣摩关键词语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并借助他们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2、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德育目标
1、学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
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马克思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位伟人的逝世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克思的好友思格斯是怎样来评价他的。(板书课题)
二、了解文体特征,明确学习重点
教师发放预先打印好的资料(演讲词、悼词,本单元学习的注意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结构
1、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作者从哪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要抓住第二段内容重点分析。这段作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 1 另一方面看,了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② 找出本文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了解本文结构,并掌握有关指代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
运用承递性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如2、6段为过渡段,2、4、5、6、7、8段用了承递性语句。
第2段是个总纲。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第2段分析略。第4段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5段中“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但是马克思„„”。....第6段是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难点。这段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第二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他作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那种品质和精神。第7段的承递性语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是“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加点字是须画出的指代类词语、关联词语).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语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指代词、关联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而且对了解本文内容起到重要作用。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全文分三部分:悼念、评价、赞颂,思路清晰。评价时围绕“革命家”“思想家”两方面来论述。同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对颂扬马克思、唤起人们的无限景仰起了重要作用。
四、揣摩文中精彩语句,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1、3月日下午两点三刻(详细去世时间;强调时间,让大家永远记住这一刻对人类产生..14.........重大影响的时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马克思是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较准确如果用“去世”显得太一般化,“与世长辞”不合具有演说性的悼词的语体色彩)。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去世的突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世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扬了他的贡献之大)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繁芜丛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地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
4、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些加点的词语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
6、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7、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尊敬、爱戴和悼念”是层层递进的。
8、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多一少,强调马克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
六、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词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行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婉曲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深沉型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
第二课时
七、拓展延伸,深入理解演讲词内容的针对性、逻辑性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预先发下)
思考: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学生阅读,思考并自由发言。
师:演讲词的内容应有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因祭悼的对象不同,故两篇文章内容有别。《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此文对一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作的一切贡献。
八、1、完成课课练2、3、5、20——25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文体介绍:
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字词归纳
2、朗读文,体会情感
3、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