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绿色新农村
建设绿色新农村
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曾经是农村常见的景色,农村也是许多城市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逐步向农村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有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引起各方重视,因此也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四是乡镇企业环保基础薄弱,多数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治污设施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相关设备。五是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就是指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洁净、整齐,就是要做到少污染、无污染。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必须引起各方重视,切实采取可行措施,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各地的农村环保工作。要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中来,制定可行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落实各方的责任和职权范围,做到专人负责。同时,还要健全对农村环境质量的检测和报告制度,对一些重要环境污染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定期报告重要水源和检测点的检测情况,及时掌握污染情况。
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资金投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提高农村环保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建设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包括设立垃圾桶、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处理厂等。同时,可以就地招聘农村环卫工作人员,并支付工资。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将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如建立沼气池,回收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的秸秆用来产生沼气,再用沼气来做饭等,既节能又环保。还可以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四是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排查力度。对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责令企业购置污染物处理设备,做到污染物的零排放。设立奖惩措施,对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各项优惠政策,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停产整顿,甚至取消其营业资格。
五是在农村居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环保工作组进村驻组,集体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村民自觉维护农村环境的意识。
让天蓝起来,让水绿起来,农村环境保护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建设一个绿色的新农村!
生物多样性
【背景】
18年前,也就是1992年的5月22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政府间谈判会议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文本。一年后,1993年12月29日,公约正式生效。在2010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顺利通过,并有153个国家首脑在会上签署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约国家之多,生效之快,在联合国的历史上少见,这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范文】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构建人与自然的共同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当代发展和子孙福祉的大事。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诸多原因,过去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加快,许多物种在人类没有发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机长存,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已变得越发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就加强物种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也初步建立。我国已制定《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2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区域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少。我国一些重要生物资源流失国外。二是一些新的国际生物多样性问题对我国形成新的压力。外来物种入侵呈蔓延之势,危害日趋严重。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规划或议事日程,缺少综合配套的保护政策,特别是一些自然保护区日常监管缺失。
为此,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使以上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三大目标是,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依然保存着一份比较完整而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弥足珍贵。千万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确保生物多样性成为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重点考虑的因素,明确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措施。
其次,优先搞好对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的保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阵地,要科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再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生物物种调查,尽快摸清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家底;抓紧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加强物种资源的收储工作,抢救性收储一批关乎国家长远利益的重要生物物种资源;进一步规范生物物种资源的采集、收集、研发、贸易、交换、出入境等活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最后,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广泛宣传我国的保护政策和成就。加强不同公约之间的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深化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
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在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进程中,努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和成效。我们相信,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随着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
【背景材料】
2010年1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依托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一片闲置厂房开发而成的“8号桥”创意园区,发表谈话说: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创新氛围,真正把创意产业打造成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逆市上扬,不论是在产值的创造还是文化服务的质量上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有力塑造者。以日本为例,1995年确立“文化立国”战略,直接组建、参与和支持设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组织,疏通、拓宽资金流入渠道,保障文化资金供给充足。瞄准迪斯尼在东京和香港登陆,日本迎头而上,强力启动动漫产业。先是用自己创造的“口袋妖怪”、“皮卡丘”、“Kitty猫”等围攻“米老鼠”,把国内的少年儿童拉拢过来,然后直“袭”美国本土。之后,日本动漫席卷全球。动漫出口利润一举超过汽车和钢铁工业,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高歌猛进。【题目】
参考背景材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范文】
以创意为突破口 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
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经济寒潮的背景下,在人们普遍借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的市场需求下,它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优势。我国紧跟时代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呈现的朝气蓬勃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重产业、轻文化”或者“有文化,却无创意”等问题。
“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文化创意产业只有立足文化,通过创意的种子来充分吸收文化沃土中的营养,最终培育出产业的硕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供利用和发掘的文化素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深深扎根本土文化,并适当吸取西方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事实证明,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这特色就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动画业为例,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都是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
创意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纽带,实现了二者的对接统一,不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产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切入点,更为产业长远发展所需的深厚文化内涵积淀提供了必要的接入点。《2012》的高票房、《哈利波特》的风靡全球等都是以创意为依托,通过独特的创意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而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创意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一切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创意的异军突起,通过创意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阻隔。只要我们做到这些,相信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定能蓬勃发展,产出傲人的创意文化产品,向全世界昭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巨大创造力。
【点评】
文章整体着眼于“重产业、轻文化”和“有文化,却无创意”两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论证了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之重、创意之重,从而一并引出了培育创新型人才之必要及具体举措。本文大致可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文首铺陈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势头,进而引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二部分为3、4段,分别论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基础地位,以及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第三部分为5、6段,主要论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方面举措,即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四部分即文尾,点出“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创意的异军突起,通过创意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阻隔”的文旨。
全文谋篇布局合理精巧,主线清晰可判。文首蓄势而待发,两大问题的引出可谓顺应文势而出。论证之中有理有据,如《大闹天宫》、《2010》等实例的引入。另一特色在于文章的几转几折,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喜人形势”转到“现存的两大问题”上,再由“两大问题”转到“文化、创意的重要”上,又由“创意的重要”提升到“创新型人才之重要”,并最终引出应举之策——即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文言辞用语也同样可圈可点,尤其是文尾的远景展望所用之辞,既有力地撑起了文旨,又显得气势磅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总体来说,本文立意精当,用语不俗,论证有力,当属佳作。
文化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将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对此也有涉及。2011年江西公务员考试将很有可能加入全国联考,该部分有可能成为申论命题的热点之一。下面是江西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该话题理论知识和若干分析,考生可加以借鉴。
一、理论知识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论坛)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
二、政策解读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我国现在的文化产业标准是国家统计局发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在具体实践中,各省、各市都结合各自实际,有所出入。但这是唯一的官方标准:
第一部分 文化服务
一、新闻服务、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四、文化艺术服务、五、网络文化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其他文化服务
第二部分 相关文化服务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三、背景知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文化市场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
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9.9%,是2001年的6.1倍,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观。
截至2007年底,中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进步酝酿突破,广电和电信产业的融合稳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这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总体形势都令人鼓舞。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四、原因分析
在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并蔓延全球之际,到2008年底为止,中国文化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与感应最明显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相比,危机对文化企业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对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风暴虽然潜藏风险,但更蕴含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正好可以迫使中国下决心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国家拉动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五、对策措施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历年试题
其实关于文化产业问题有许多省考已经考查过,可是国考还没出过相关主题,这次国家发展规划重点提出,可看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可能出题的机率性。已经考查过的试题有:
2006年江西省考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谈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2008年春季福建省考主题是全球汉语热和文化软实力的问题;2010年上半年福建省考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问题。
以上便是对文化产业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指导,希望考生从中找到答题思路和作答要点,全面深入的吃透这个热点问题,更多的信息也要持续关注。
低碳社会
【背景材料】
200年来地球上CO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据测地表温度目前还在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快速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梦想。【题目】
结合上述材料,请围绕“建设低碳社会”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技术。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当前,我们应在政府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点评】
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出“低碳”概念,进而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人们的梦想,宗旨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低碳社会的锦囊妙计中,立足我国国情,从节能减排、低碳意识强化、加强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述,观点突出,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文章就如何建设低碳社会理论,引用客观准确的数字等实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在节能减排上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由全球变暖将低碳的问题引入,并强调出当前积极发展“低碳”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作以分析,剖析了现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面临的新挑战;
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三部分,分别从促进全民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突出规划加快产业挑战、及开展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应当采取的积极举措;
第四部分即文尾,将“低碳”贴合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念上,使文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用积极的倡议作结。
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各个层次段落的布局比例合理,主线清晰,语言流畅。
干部精神状态
【背景材料】
汶川“5·12”地震中涌现出的林浩、许勇,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肩膀为他人撑起了一片活下来的天空,这种举动令人动容。从英雄的身上,可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一种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面对挑战坚忍不拔、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圆满完成。同时要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在平常工作中狠抓落实,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以实为本,以真为要,以干为先。只有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守望精神高地”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论述集中,详略得当,语言流畅。
【范文】
守望精神高地
——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永葆新生代干部朝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明显滞后,尤其是在全体人民中占主导地位的、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有奋发有为的思想成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发有为是我们抓住时代机遇、迎接时代挑战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以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有新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如果缺乏奋发有为精神,不仅会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的还将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贵州瓮安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失职、渎职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明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守望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首先,要在政府领导干部中弘扬奋发有为精神。领导干部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全社会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教育,使之树立强烈的事业追求和正确的政绩观。还应确立科学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其次,青年干部应该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认真工作,做到厚积薄发。不能自持学历高,高人一等,不好好工作,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要切实自我调整,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找准合理定位,积极在委屈中寻求平衡,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绩去展示自己。做事就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要求完成份内业务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为人低调真诚,营造和谐融洽氛围。虚心向领导、同事、群众学习,争取机会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来锻炼自己,用学习实践去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和素质,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再次,要在全社会弘扬奋发有为精神。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倡导奋发有为精神,并大力表彰和不断宣传像奥运冠军陈燮霞、抗震英雄林浩、许勇这样的奋发有为优秀典型,发挥模范人物的感召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奋发有为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加强活动的全民参与性,使社会公众在参与投票的过程中,了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奋发有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弘扬并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奋发有为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干兴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
【点评】
文章通过“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人物事迹,来引出当前社会以及公务员干部等应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本文属于策论文的写作格式,重点论述了在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应该如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的先进人物身上奋发有为的精神,进而来说明奋发有为精神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其重要作用则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比强烈,使阅卷者印象深刻,说服力极强。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即对策表述上,从政府部门的领导、青年干部以及社会宣传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来说明公务员应该以何种精神状态来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些也是要成为公务员必备的精神素养。而在社会广泛宣传奋发有为的精神,提高广大人民的修养和奋发有为精神,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整篇文章立意深刻、表述对象清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背景材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世纪我国进入矛盾的凸显期,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威胁。无论是台风、洪涝、干旱、地震自然灾害,还是火灾、交通事故、化学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威胁。近年来,抗击汶川地震、应对甲型流感、处置矿难、查处黑砖窑和“三鹿”问题奶粉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各级政府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必然选择,更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题目】
阅读以上材料,并从当前实际出发,围绕“以人为本”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受经济领域矛盾尖锐化和各种观念交错影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具有“贞观之治”美誉的唐太宗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本。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政府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予以弥补。导致在群众不满的情况下,被一些非法分子肆意操纵,借机制造事端。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关注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利益协调。禁止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惩治违法行为。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选择亲民爱民的执政方式方法。加强与民交流,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向群众发布政府真实信息,防止造谣信息传播最终引起群众对政府误会的事件发生。此外政府更要深入基层,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的诉求,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杜绝领导干部在遇到社会群体事件时,随意动用暴力机关,暴力镇压群众的抗议。在处理不善的群体性事件上来看,领导干部不注重与民沟通解释,而是一味动用暴力,最终导致处理失当。
《孟子》中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孟子说,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成就大业,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攻破的。当前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能保证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变,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点评】
文章由群体性事件、《尚书》和唐太宗的名言警句点明文章的总论点,即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章下文提出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服务理念、维护人民利益、执政方式方法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既体现了作者考虑问题全面细致,又能具体入微地指导实际工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性。
题目没有规定文章题目,采取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擅长知识领域的优势,以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本文的命题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重点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而“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央重点提倡的,这样命题有利于体现出考生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引起阅卷人的注意和重视。文章开题以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出“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突显出“以人为本”和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后面文章的总论点——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下文写作做好了铺垫。
第二、三、四段为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选择亲民爱民的执政方式方法三个方面论证政府在执政这个过程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文章论证的全面、完整。结尾再次以《孟子》中经典治国方略重点指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呼应文章开头,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全文整体结构完整,主要采取并列式论述,文章脉络清晰,其中引典和举例使得文章生动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文章论证性。
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国各地方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纷纷建立,2009年一年内,江苏、安徽、云南、浙江、广东等地网络新闻发言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开始履行职责。这是继新闻发言人之后,我国新的一种政府和民众的交流方式。
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实现两个作用:一是切实解决老百姓诉求和问题,二是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发布。这既需要政府的诚意,也需要网民有负责任的网络精神。
中国网民数量目前超过3亿,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看,互联网既是事件丰富的非传统“信息源”,又能迅速整合凝聚与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形成强大 “舆论场”,能推动和改变事件的进程,在这些事件中,无数网民用协调的努力对“知情权”和“监督权”做了最好的诠释。政府网络发言人如能落到实处,则既是对网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善意应答,也能增加事件解决方法的选项,会降低诉诸“越级上访”、走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
为了保障民众知情权,政府部门在对外发布信息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为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更直接有效地化解政府压力,“政府网络发言人”走出幕后。这是政府部门实施政务公开的又一具体内容,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本意,改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转变的重要举措。
“网络发言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闻发言制度的刷新,更标志着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的深入。从政府网站开通,到地方领导留言板设立,各地借助新兴传播手段,关注、回应舆情民意,更为积极,更为规范。与此同时,网络发言人如何调动相关部门,如何确保答复实效,如何保证自身公信,成为新的考验。但网络发言人作为一个匿名的符号,缺乏有效的身份识别,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赢得网络公信力至关重要。
“网络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必经阶段,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设定。它不仅要求发言人本身具备快速把握舆论热点的能力,更对相关制度安排提出了全新要求,围绕发言人这一机制,快速反应是起点,而各方的协调解决才是最终目的。这种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政府网络发言人只有真诚面对网友,准确把握动态,在政府和民众间保持信息畅达,才能取信于民,赢得公信。”
北京调控“拆迁补偿”解读
【背景链接】
(1)2010年8月16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加强投资调控做好全年投资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本市将通过调控和平衡拆迁安置补偿水平,控制拆迁成本。市住建委将针对拆迁成本过快上升,制定合理、可操作措施。(2)根据《方案》,北京市将建立重点建设区域投资月度监测机制。每月5日前,各相关部门、区县报送城市南部地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50个重点村、通州国际化新城、未来科技城、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首钢厂区及周边区域、丽泽商务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进展、形象进度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方案》安排,将由市住建委牵头,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对本市拆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加大行业和区域拆迁政策指导。针对拆迁成本过快上升,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措施。各区县将加强对辖区内拆迁安置补偿水平的调控与平衡,合理控制拆迁成本。
(3)按照计划,2010年度北京市供地总量达到6400公顷,其中2500公顷用于住宅,其余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工业仓储、体育、行政等项目。1250公顷的政策性住房用地中,廉租房及公租房用地50公顷,经适房用地200公顷,限价房及定向安置房用地1000公顷。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实际供应住宅用地1450公顷,完成全年计划住房用地供应量的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0%。据了解,去年北京实际供应土地约6000公顷,比今年少4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供应1523公顷,比今年少了近1000公顷,当年北京土地出让金实收494.17亿元。(4)目前,北京的情况是拆迁成本越来越高,拆迁难度越来越大。以通州为例,目前大多数房屋均价在2万元/平米左右。通州运河核心区及西海子棚户区居民拆迁的货币补偿标准为每平米1.5万余元。而去年上营棚户区拆迁每平米补偿8000余元,有关部门称,今年的评估仍采用市场比较法,但充分考虑了周边住宅一年来的价格变化。拆迁成本是土地成本的一部分,加上土地入市土地出让金,一级开发单位资金的成本,这些成本加在一起,它的上涨速度和由此产生的成本提高,对房价来说是一个巨大推力。政府如果想控制房价,势必要控制土地成本,控制土地成本则需控制拆迁成本。按照通州的土地成本计算,已经接近现在的房价,有的项目经过楼市政策的调整,房价回到每平米2万元,甚至还要低。而再入市的土地成本势必因拆迁成本提高而上涨,如果不控制拆迁成本,房价是无法控制的。
(5)拆迁,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控制成本和被拆迁人的利益诉求,两者如何平衡更是一个难题。一位参加去年4月西长安街道路拓宽拆迁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当时拆迁过程中不但首次根据市场价为居民定补偿标准,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组织居民选购限价房、发放残疾人补贴、为下岗人员组织专场招聘会等,看似跟拆迁工作没关系的一系列工作都成了拆迁办的事。该人士表示,虽然做了一些提高拆迁成本的事情,但是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这样做比房子“拆不动”要值。
2009年4月,北京西长安街拆迁工程,首次尝试参照市场评估价格给予拆迁补偿款,补偿基础价格达到3万元/平米;此前,北京市的拆迁按基准地价法评估。如果按以往方式,该地区最多补偿8800元/平米。当时有专家评论,这样做有利于开展拆迁工作,但是也提高了拆迁成本,同时抬高了地价。
即便如此,2010年6月,北京市还是提出对拆迁户的补偿标准采取参照同地段的市场价格法。舆论对此做法普遍高度评价。
“你把人家房子拆了,总得让人家有能力购买新房子。”回忆当时的拆迁工作时,该负责人表示,自己虽然是拆迁指挥部的负责人,但干的事情基本都是拿着百姓的需求找领导申请的事。他说,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入户了解居民的需求,回头跟上级单位提要求,尽量让老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尽量保证拆迁顺利。
据介绍,西长安街拆迁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较差,户均住房面积约20平米。按此计算,一户居民实际拿到的拆迁款在80万元上下,可能不够买一套满意的商品房。此外,该地区还有9平米左右的住户,“就算一平米10万元,能买多大的房?”该负责人说,他们组织了3处价格约在6000元/平米的限价房和一些二手房源供居民选择,同时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为他们申请廉租房;针对残疾人,单独发放残疾人补贴,尽量保证满足居民的需求。
【核心观点】
(1)拆迁成本越来越高,造成大家对房价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高,拆迁难度加大,造成土地供应减少,土地供不应求自然导致房屋价格上涨。这就是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妥善把握土地入市交易节奏的重要原因。如果土地成本降下来,政策房租售价格也自然下降,缓解供需矛盾。目前因拆迁补偿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重点村改造等重点工程进度受到影响,但控制拆迁补偿可能会加重拆迁户与拆迁方的矛盾,这是导致调控拆迁成本的难点,需要在就业、住房等方面有配套政策。
(2)从拆迁政策的演变历程来看,山东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这次北京市政府率先在政策文件的角度,对拆迁补偿的标准问题,执行了“标准下行”的调控政策。这实际上也是目前国家调控房价的一个补充性对策,也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举措。或许很多人会不理解,以下山东公务员网老师带大家一起回顾以下“过去的情况”:
以前,我们是主动“增加”拆迁的补偿标准,因为当时动拆迁补偿的涨幅远远滞后于房价的涨幅,导致居民不愿搬迁,从而引发民怨和频繁的上访。后来补偿标准上去了,这方面的矛盾也就少了。
而“现在的情况”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动拆迁补偿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城市有“贫富”,补偿有“高低”。可能在“部分城市”中居民并不愿动迁,但在财力雄厚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中,由于补偿标准较高,绝大多数居民是渴盼动迁的。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额的拆迁补偿”很可能转嫁到未来的房价上,导致了目前大城市市中心的放假居高不下。所以,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才需要调控目前过高的“拆迁补偿标准”。当然,大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调控”不意味着“一味降低”,山东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为拆迁“定价”。这才是地方政府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拆迁实际上是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政府获得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即加快旧城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老师认为城市拆迁是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户动态博弈的复杂过程,在开发商与被拆迁户的博弈中,政府从加快旧城改造,保护处于弱势的被拆迁户利益出发,单纯提高拆迁的补偿标准,而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跟进,虽然短期内可使被拆迁户受益, 但仍然会出现很多后续的问题。因此,调控补偿标准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忽视了拆迁的另一问题,“拆迁户”的“安置”以及“配套措施跟进”的问题。有时候,不一定全部以“货币”形式补偿“拆迁户”,合理政策性安置,也是一个很重要公共调控手段。
完善教育体制
不可否认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体制的很多弊端显露了出来。自杀率的增高虽然与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但是教育体制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大学教育和社会需要脱节、大学教师的失职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的局面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完善教育体制刻不容缓,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育进行改制。
完善拨款体制,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中的教育经费针对基础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比例过少,滋生了一部分地区和学校以择校费、借读费、赞助费等为名乱收费,不规范的收费引发了教育领域内部的不正之风甚至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完善拨款体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对义务教育相应减免费用,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使教育经费的主渠道畅通无阻。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我国在教育领域中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政策,由于其教育产品明显优于其他学校,会吸引较多的学习者,因而这些学校在提供自己的教育服务时可以收取明显高于其他学校的费用,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没钱人读不了书的悲剧和“有钱就可以上重点学校”的状况。因此应均衡师资、降低重点学校的收费、监督其选择学生的公正性。
大学教育和社会挂钩,大量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对我国大学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学习能力。因此,学校不仅要增设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应该多和知名企业联合,用讲座等形式让学生随时了解社会的需要和预测科技的发展方向,让知名企业多给学生一些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缓解了企业招人难的状况。高校应该建立心理预警干预机制。高校应广开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了解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增设心理热线,方便需要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和只想通过电话咨询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心理危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其中辅导员的作用很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沟通,对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号召周围同学和其家长共同帮助,有效阻止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的行为发生。
在学术腐败和教师不尽其责的情况下,整顿教师队伍非常重要。使不合格的教师退出岗位,让其他有资格者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有利于学术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紧抓资质的同时也要用优秀教师的事迹来进行宣传,增强教师的道德建设。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体制的冲击,引发了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教育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可以使每个人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而不会对其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且可以提高我国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也成为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品牌战略,但由于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要打造强势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将品牌战略有机地融合于企业整体战略,并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一个成功品牌形象的塑造绝不是品牌自身的事情,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而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要自觉地围绕品牌来进行,来展开。
(2)以科技为后盾,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产品质量是创造名牌的基石,名牌产品是以上乘的质量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虽然产品的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但是,品牌竞争所依仗的则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一个品牌成长为名牌靠的是质量,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倒牌也大多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可以说,质量是品牌生命之所系。
企业还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业要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展同国外著名大公司的合作,引进技术和资本,尤其要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3)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品牌认知度。
市场营销是实施品牌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好的产品还要靠好的宣传,通过选择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让产品家喻户晓,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也是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重要途径。这种沟通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做广告之外,企业还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要在各种场合进行公共宣传及开展公关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要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满意,企业必须做好长期的努力。
(4)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应当在以消费者为中心,使顾客满意的经营哲学指导下,将产品营销与整体沟通策略应用于实践。企业应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手段来适应要求的变化,如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收集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对产品的意见,以便引导消费,不断开拓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完善问责制
官员问责制于2003年非典期间启动至今,不少官员因失职而丢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问责的法律、纪律规定,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但由于历史、机构改革尚未完成等原因,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成为了实施问责制的主要障碍,同时问责法制及程序不完善,影响问责效率。同时存在问责范围偏窄、问责标准不清、问责官员不透明的问题。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按照建立体系完备、程序科学、适用性强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问责制度体系的目标,适当借鉴国外通常做法,并结合国情,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我国问责制的完善:
第一,完善问责制的宗旨、原则和适用范围。确立以宪法、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国家问责制的宗旨,明确问责制适用于所有公权力机关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坚决贯彻“有权必有责”、问责与责任相适应原则,并依据这一原则修改和完善现有规定。
第二,完善问责制体系。除修改完善现行有关问责规定外,当前特别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政治和道义层面问责的制度,这可以弥补纪律和法律追究的空当或不足。政治和道义层面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宪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对各类领导干部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其衡量标准具有统一性,是所有公权力机关单位领导干部都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因此,该制度的建立应当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正确处理好三种问责的关系。政治道义、纪律、法律三种问责方式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问责体系。政治道义问责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有利于尽快平息事态,消除民怨,同时,它还可以为进一步的纪律和法律问责铺平道路,但它不能替代纪律和法律的追究,三者之间应当有机衔接,配套使用。
第四,完善问责方式和程序。按问责程度与其责任大小相当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自我问责和组织问责的方式和程序。如完善检讨、道歉、请辞、免职等问责方式和操作程序,明确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政治道义问责程序等。
第五,适当界定问责面。可按照问责适当、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对事关全局、情节严重、不良影响较大的问题或事件为问责的依据。
第六,明确问责制的执行主体。按照中共党管干部的原则,对涵盖所有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宜由各级党组织归口管理,国家问责制也宜由中央颁布。具体执行可明确:党的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的问责,由各级纪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受理;担任政府、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公共权力单位领导职务的中共党员及非党员领导干部的问责,由纪委或监察部门牵头调查,提出问责建议交相关任免机关做出问责决定。
总之,建立健全这样一种适用于所有公权力机关单位领导干部的、包括法律纪律及政治道义问责内容的、统一的问责实体和程序制度体系,将有力推进我国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进程,促进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
扩大内需不能完全靠发消费券实现
我国当前最紧要的任务还是拉动消费。不少城市都发放消费券,有的甚至发放购房券,目的都是为了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消费券都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措施,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的补贴,实质是一种代金券。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发放消费券是拉动内需短期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比如发放旅游券,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直接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几个相关产业。同样,购物券、教育券等形式的消费券也有一定的拉动消费的作用。消费券这个新生物铺天盖地而来,旅游消费券、购物消费券、购房消费券„„不一而足。生活似乎进入了消费券的时代。全国各地都想在消费券上做出文章,希望借消费改善目前的状况。但我认为,各地在发放消费券上不能搞“一窝蜂”和“平均主义”,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的供求需要来定。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发钱或消费券,不如用来扩大投资或补贴民众创业。针对我国经济刚刚起步的发展现状,急需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的投入力度,因此扩大投资是眼下拉动内需的首选。从效果上看,扩大投资的实质是“花钱买增长”,其效果立竿见影。而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区分不同的人群来加以分析。对于富裕阶层而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消费券的发放有可能对其原有消费产生挤出和替代,总支出却并未因此而增加。而中低收入人群手中的消费券,却又会因其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特点,而不得不拉长消费时间,总支出增长缓慢。
刺激消费是一个长期战略,发放消费券等做法只能收一时之效,从长期来看,扩大投资对社会的总体效果要比发消费券好得多。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投资,鼓励普通民众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比如降低创业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民营企业进入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这将从根本上激活整个经济体系,增加民间财富,从而培养起民众长久的消费能力。而从短期效果来看,是否发放消费券,还得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应该一哄而上。
不可否认,在某种意义上,发放全民消费券能对消费市场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能否真正拉动内需呢?相对来说,发放消费券对于社会低收入人群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中高收入者作用极其有限。另外,民众对食品消费安全乃至整个市场消费始终心存疑虑,无法消除担忧。加之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等市场顽疾始终得不到有效救治,致使民众的消费欲望难以被激发出来。
要真正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政府必需加强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消费品的改革,建立覆盖面、普及率极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众增强消费能力消除后顾之忧;必需千方百计拓宽民众家庭收入的来源;必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建立法治、诚信的消费市场。刺激消费必需立足长远,从保持市场长久可持续的消费活力出发,提振民众消费信心和能力,这才是拉动内需的最佳途径。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变动急剧、思想文化冲突增加、社会矛盾相对活跃的时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合理疏导、科学化解,抓住基本矛盾,达到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源头预防。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注重调解、综合调处,贴近基层、源头化解,还要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方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平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经济领域中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不同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的法律调节机制,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通过法制、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道德的养成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约束不道德行为,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的法规约束。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车祸现场无人作证、围观群众无人援手、经济纠纷不肯作证,诸多现象表明:证人举证困难。认真分析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怕被打击报复是证人不敢作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地解决证人保护问题,科学合理地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成为我们打好“证人举证困难”攻坚战,重塑社会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
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目前,我国的证人保护工作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资料显示,2004年8月,深圳市安宝区人民检察院开始启动证人保护制度,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属首创。此次证人保护制度将保护分为3个阶段,即侦查中保护、起诉中保护和起诉后保护,同时对特例个体实施24小时贴身保护。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2006年3月,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了李文娟举报国税违规违纪的事件后,李全家受到了全天24小时的监视。
24小时的贴身保护,24小时的全天监视,鲜明的数字对比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证人保护亟需制度跟进,证人保护制度亟需完善。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行政、司法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综合协调、真抓实干,需要法律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认真思索、细心求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需要广大公民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证人保护制度的全方位发展。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性保护相结合。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证人害怕打击报复。因此,有效的实施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报复措施将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这需要我们司法部门加大对证人阶段保护的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证人保护模式,重点加大事前对当事人人身、财产、名誉等的保护,认真做好证人信息保密工作,发现侵害时,司法机关要立即介入,及时保障证人安全。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立法保障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立法机构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刑法》中相关证人权利保障,明确界定证人的权利及行政、司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相关专门证人保护法律。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借鉴国外的证人保护制度的优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证人保护制度,以制度地形式将证人保护工作推向前进。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打击犯罪体系相结合。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充分保护证人权利的基础上,及时侦破各种案件,加大对犯罪分子、打击报复者的处罚力度,对打击报复者依法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表彰工作相结合。证人保护是一种行政的被动行为,即行政方被动的去保护证人安全,从而达到鼓励证人举证的作用。我们要在证人保护的基础上,主动地表彰一些见义勇为的集体和个人,以正面激励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弘扬社会正义,营造一种“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
坚持打击与防护并举,保护与表彰并重,系统性的证人保护制度将会使我们的证人保护工作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以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导广大群众,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的证人保护工作一定会趋于完善,我们的行政、司法工作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铲除虚假新闻 坚持真实性原则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新闻的真实,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
但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确保新闻宣传导向正确。
一是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实话,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从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出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
二是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情况很多,危害性也很大。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他恶劣影响的,有关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
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除了新闻媒介内部自身要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筑牢固坚实的“防假堤坝”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新闻监管工作的新路子,对虚假新闻、对虚假新闻记者严肃查处。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闻的骗局,及时揭穿虚假新闻记者的嘴脸,形成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合力,营造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于应对药价虚高的建议
我国的医疗改革经历了20多个风风雨雨,如今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对于医改这一“疑难杂症”,不能简单地说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是作为政府高度关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药价依然虚高,“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不和谐音符依然在跃动。
近年来,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药价虚高。但是,这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基本药物,国家要通过政策规定其最高零售价格,并且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予以公布。这样可以防止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店漫天要价。对于高端的药品,可以交给市场实现自由竞争,由消费者自己选择。
(2)提供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支出,为制药企业的药品研发和医疗机构的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研发、创新,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盈利,他们会把这一支出成本转移到药品价格上面,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政府如果能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就会保证药品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3)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消“以药养医”体制,施行“医药分家”。当前,医院运行机制最大的弊端是依靠医院创收,实行收入归己,自行支配。这种“以药养医”机制导致医院追求经济收入,公益性淡化,是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如果“医药分家”,医疗机构只负责给病人诊断、开处方,而病人可以自主选择药店购药,就可以使药价脱离医院控制,回归合适价位。
(4)严查生产和流通环节。虽然国家大规模地限制了多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但是每次“降价令”一发出,降价药品就会顷刻间“卖光”,人间蒸发了。制药企业通过“四改”(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改给药途径),降价药品就会老酒换新瓶重新粉墨登场,价格却成几何增长打着滚地往上翻,有的干脆只换个包装就上市。如果对“包装”环节严格把关,就会保障降价药品的正常生产和销售,老百姓也不会为了仅仅换个包装的药品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5)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和政府集中采购配送,规范出厂价格,严格监督临床使用,这是解决医药购销秩序混乱、药价虚高的治本之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病有所医”的和谐社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其精神,更要认真贯彻执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关于整治市内“零团费”现象的倡议书
各位旅行社的同志们: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加入WTO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当不少旅游企业看准这一市场,加入到旅游市场的竞争时,一个负面的“新名词”出现了,那就是“零团费”。由于“零团费”的“优惠”背后潜藏的是旅游产品的“低质化”,越来越多的游客一提到“零团费”就直摇头。在很多人眼里,旅行社的“零团费”旅游都异化为了“上当游”、“吃苦游”,这给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保护我们旅游行业的美誉度,避免一些违规企业败坏旅游行业的信誉,请大家一起来共同抵制“零团费”这类违规操作。为此,我们倡议:
(一)以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法规为最高准则,各旅行社和游客必须签署有关的书面旅游合同。同时,各旅行社的广告用语及经营项目名称不能含虚假成分,不使用不实之词诱导消费者;在旅游期间,应实行一次性收费,使旅游价格“透明化”,保证做到计划外自费项目内容公开、价格合理、选择自由,杜绝强迫交易。
(二)各旅行社应科学确定组团的价格,不打“价格战”,给予各旅行社尤其是中小旅行社一定的生存空间,引导行业内部以“旅游服务质量”来吸引客人,从而对建立建全旅游市场秩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成立旅游行业协会,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展自律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佣金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旅游分配和结算体系,从源头上杜绝零负团费这样的违规行为。
(四)考虑由各旅行社派出代表参与行业监督。同时,聘请社会各界代表,尤其是人大政协代表作为行业协会内的“列席代表”,共同负责监督或抽查各个旅行社的出游情况,并且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督信息,增加旅游行业运作的“透明度”
(五)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来源,严格禁止以“购物回扣”作为从业人员的收入来源。中宜教育戴老师认为还应该按国家规定为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且将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合同制管理;保证所有从业人员都有相应资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六)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整治“零团费”的重大意义,深刻揭露其危害性,还要对“零团费”典型案例进行积极的举报与曝光,清楚行业中的违规企业,共同维护旅游行业的声誉。
(七)共同向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提供行业信息,共同建设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库”。定期公示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人员违规受处罚情况。
(八)完善旅行社和导游职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强化导游年审、考核工作,完善导游员IC卡管理系统,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旅游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过去,旅游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市场规模。但是,目前国内旅游行业所呈现的“恶性竞争态势”,使之以“零团费”的“怪异表现形式”引发了旅游市场上的价格混乱。
而我社所提出的上述“八大倡议”,正是针对这些弊病而采取的“对症下药”的改革模式。希望我市的各旅行社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旅游市场。
B市某旅行社
2010年×月×日
用责任和良知引导“权力的行使”
近年来,关于“权力”的话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官员对权力的非法行使”。或许人们在谈论“非法行使权力”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第一个想到的常常是“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防范不力”。但如果我们把问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制度层面”,笔者认为就有失公允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应该看到,“官员对权力的非法行使”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共同造成的。客观上来看,是由于机制约束不力,或缺乏“外部责任”的约束。而从主观上来看,部分官员在掌握权力后,放松个人修养的提高、进步,没有加强自律防范,丢失了原有的“天然良知”,在缺乏良知引导的情况下“误入歧途”,以致于“自绝于人民群众”,是该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外部责任”体系,恢复“良知”的引导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别着手:
从主观角度看,我们要帮助官员提高“免疫力”。有关的宣传部门要以正面典型引导官员爱岗敬业,树立诚实守信、廉洁从政的权力观。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教育,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应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其自觉抵制“外部侵袭”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举办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成果展览,形成一种强大的“警戒舆论”,努力营造一个“责任和良知”的氛围,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从客观角度看,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构建“外部责任”体系。首先,要严格规范官员的“场外生活”。国家有关的监督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官员操守守则,规定官员只能在办公场所与他人谈论工作事宜。同时预防“后院起火”的可能性,正所谓“欲送之礼,何患无辞”,有关的监督部门还要明确规定官员不得大肆操办婚丧嫁娶生日。其次,完善群众举报制度,有关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加强与权力寻租行为的斗争,并鼓励新闻媒体曝光有关的非法行为。还应为群众举报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严格举报保密制度,对泄露举报秘密的司法人员要严肃处理。严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明确规定奖金来源和奖励办法。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行使权力”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形成外部的“阻吓作用”。综上所述,“外部责任”体系往往只是凭其强大的威慑力在“敢不敢”的层面上遏制各种“非法行使权力”的行为,而“良知”的引导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即“愿不愿意”的角度遏制和消除少数官员的罪恶心理。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让广大的干部“不敢”为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不愿”为之。可见,规范权力的行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责任”的约束和“良知”的引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把重要钥匙,缺一不可。
住房改革
住房改革问题是因改革进程中的某些偏差而出现的。在住房制度改革上,快速推进市场化的同时忽视了住房保障,“调控声声急,房价步步高”,使近10年来“买不起房”成为中国人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住房具有着不可移动性、惟一性等物理特性和价值量大、流动性差、具有保值增值潜力等社会经济特性,住房在社会生活中同时具有生活必需消费品和投资性资产的双重角色,对国民的民生、民计有着深切的影响。鉴于国考申论命题迄今为止尚未涉足住房改革领域,因此考生备考时应对其相关的政策、理论等格外关注,切不可掉以轻心。
我国的住房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自上世纪末我国实行住房体制改革起,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导的住房供应体系”就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已出台,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工作目标包括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和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四个方面,以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住房改革进程以及市场发育水平的集中反映,也与当前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原因
我国住房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婚龄人口大幅增加、部分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居民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住房领域各种矛盾凸显。
二是我国住房市场发育时间短、水平低,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同时,对政府在住房领域职责的认识尚不清晰,也影响了政府住房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因素加大等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住房市场的矛盾。
三、对策 针对我国住房市场的现状,政府当前应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治理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三个方面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以廉租住房制度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在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和明确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具体保障方式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强化各级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使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实施方式、保障标准等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围绕调控房价和调节供给结构的近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方面的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调控的职能分工,统筹协调各种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和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的情况,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应尽快着手研究和起草《住宅法》,对我国住房市场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予以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的基础法律。政府各职能部门还应明确各自的市场监管职责。
基于住房在社会经济、政治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与住房改革相关联的话题颇为重要。如,由住房改革衍生出的住房公平问题、通过房改拉动内需问题、住房改革中政府行政执法问题、职能转变问题、“以房管人”户籍改革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等。
打造完善的就业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辉煌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那种“只管进,不问出”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企业招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宗旨,很难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社会上甚至会出现中专生比大学生好就业的怪现象。加之扩招使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市场,使市场供求失衡,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追求高薪和零薪酬的两极分化引起市场的恶性循环。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打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还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此政府应该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吸引大学生,以缓解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为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党政领导干部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或者对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补助等,在政策上体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失去了信息平台的支撑,就业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高校应继续丰富、完善和强化就业网站的各项功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并且多提供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同时也应该规范人才市场。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毕业生在就业时应准确定位,“广泛撒网”或只盯准一个工作不放都不利于就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能力、兴趣的测评,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有效解决住房问题
在日前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住房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新华网截至3月12日的统计,高达七成的网民表示此次两会自己最关心房价问题。畸高的房价对社会大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和情感杀伤力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再不妥善解决,不仅破坏社会和谐,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对此,两会闭幕之后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抓紧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项针对性措施:
措施之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同时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这第一条措施是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居住权利的角度提出来的。当前住房保障方面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保障对象问题。那些囿于滞后的户籍制度改革,虽无当地户籍却拥有正当职业的大量新市民多属住房方面的弱势群体,却被现行住房保障政策边缘化。他们照章纳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作出贡献,如不纳入保障范围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最近有些城市已尝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值得各地效仿。
措施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这第二条措施是从增加供给的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需要地方政府的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建设、规划、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将这条措施落到实处。
措施之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这第三条措施是从压缩不合理需求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由于近年来投机性资金往往瞄准中小套型住房,尤其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措施,限制炒房者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作为其投机牟利的手段。
措施之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这第四条措施是从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土地收入管理角度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提出来的。建议地方政府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例如将土地拍卖中高于起拍价的超额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租赁房建设等。
切实落实上述措施,就能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可是,即使目前已经居于高位的房价暂时平稳了,多数人依然买不起。所以要真正解决住房问题,还须从制度设计入手,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住房保有环节成本过低等深层次问题。
第二篇:建设绿色村庄 打造美丽和谐新农村
建设绿色村庄 打造美丽和谐新农村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村民们以科技发展蔬果和畜牧业生产,2011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44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84﹪,第二第三产业分别站9﹪和7﹪。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进一步富裕起来,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建设绿色村庄”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村旁、宅旁、渠旁、路旁),乔灌结合种植。全村绿化率达40%,村庄绿化覆盖率20.5%,呈现出一个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道整洁,环境优美、村庄与周围环境协调,村民富裕、村集体强大的新农村。
二、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1、制度健全、管护到位。为做好村内的绿化工作,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制度确保绿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保证村内所栽树木的成活率,村委聘请专职护林员两名经常给所栽树木修剪、除草、浇水,并与村内涉及农户签订了树木管护协议。
2、规划科学、绿化达标。在村内三条主街道及村委会前的文体活动广场种植绿化树木27800余株,主要树种有香花槐、胶东卫矛、华洋球,公共场所绿荫覆盖,人均公共绿地达7.6平方米。同时对环村林带,渠旁,路旁进行立体式的景观栽植,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村庄绿化、突出重点。为进一步保护环境,村委会 1
投资100万元,重点对村庄内进行道路绿化、农民房前屋后进行景观式栽植。经过多年的努力,村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庄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5%。
三、主要做法
绿化是人们生理、心理的健康需要,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本村实际,扎实地开展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组织,科学规划
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副村长为副组长,其他两委成员为成员的“林业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根据规划建设项目要求,分项落实到各成员具体抓好实施,建立项目落实分工负责制,切实把“林业生态村”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人员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运用林学、美学、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划定绿化面积,对周边村集体生态林、通道绿色走廊、河堤绿化、居住区绿地等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规划,着重体现生态特色、讲究科学性和个性化特征。一是在村委会前设立公共绿地;二是村民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枣树、柿子等适宜种植品种;三是充分利用路旁、宅旁和河道防洪留用地上进行绿化。使村庄形成一种“先见绿,后见村”的绿色景观。
2、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绿化意识
加强“林业生态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加强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村民群众树立绿化意识,加
强环境保护意识。把绿化示范村建设与“百千工程”、小康文明村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动员全村社会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自筹资金,齐心协力搞好“林业生态村”建设,积极发动村民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进行植树,发动全村村民参加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9%。
3、因地制宜,加强绿化建设
一是科学合理开发荒地。目前全村发展林木面积一千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0%,村两委将继续加强林业管理,巩固生态公益林,力争更好的发展。二是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渠道进行了防渗整治,选用四季常青品种种植。整村的绿化建设做到乔、灌、草等合理配置,新村建成宜绿化地段的绿化率达100%。
4、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
村两委专门成立了村庄绿化管理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并且制定了村庄绿化管理办法,及时对村前村后的绿化地进行整理,对花草树木进行修剪、施肥、浇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将村庄绿化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倡导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村群众的公共行为准则,建立健全护林公约,对破坏村庄绿化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及时给予教育处罚。
5、加大投入,鼓励群众庭院绿化
村两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为村民提供绿化苗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庭院绿化的积极性,实现了广大村民利益与责任的完美统一。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 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安全工程1001班
任课教师
边水燕
姓 名
赵路遥
学 号 20100978
2012年 8 月 20 日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安全1001班赵路遥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6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可见,发现与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很重要。
本文的典型案例河南省焦作市西滑封村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担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现在已经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明星小康村”等荣誉。西滑封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始终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现已成为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对于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原农村乃至全国来说,西滑封村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进一步增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针对性,深刻领会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所蕴含的道理,以亲身调查感受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过对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参观学习,总结西滑封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发掘西滑封村成功发展的原因;
3、对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将此实践所得结果整理总结之后希望可以对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4、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现行的惠民政策切实为广大群众着想,为人民造福,并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思想与科技,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1、2012年8月3日,参观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村容,进行村民访问。具体路线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西滑封人民医院、西滑封中学、西滑封图书馆、西滑封水上乐园。2、2012年8月4日,在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景付的带领下参观西滑封村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包括五个制面分公司、一个日化分公司、一个面粉分公司、一个纸箱分公司、调料分公司)3、2012年8月5日,参观造纸厂,热电厂等工厂的作业流程。主要路线是河南西滑封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西滑封造纸厂、西滑封热电厂。4、2012年8月6日,参观村祠堂,阅读村史,在村上的同学王乐天家中住一天感受西滑封村民的日常生活。2.2社会实践的内容 2.工业支援农业
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 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西滑封村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下面将阐述西滑封村几十年间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 西滑封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部,占地面积 0.7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 330 户,1180 人,村里没有一家私人企业,全部都是集体企业,村办综合企业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组建于 1991 年,是河南省第一家融农、工、商于一体的村办综合企业集团,现辖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造纸厂、电力电缆厂、热电厂、塑胶弹簧厂等 13 家企业。2006 年 7 月,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总资产接近8亿元。
公司宏观管理的特色是:“总公司给分公司定任务,奖罚分明;分公司给员工下指标,量体裁衣“。另外,西滑封村的运行机制是“村企合一”,并且整个“村企合一”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局部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整体。西滑封村的管理机制是:“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即村党委、村委会与村办企业的主要领导至少要“双肩挑”西滑封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西滑封村党组织领导下艰难而光荣的创业史”。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西滑封村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滑封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创业。该村党支部做出“必须发展工副业”的统一决定后,支部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地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多方努力,相继办起了一些小鸡孵化坊、酱菜坊、油坊、弹花坊、砖瓦窑场等工副业。西滑封村党支部开始积极探索“以工养农,兴工富民”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70 年代,西滑封党支部冒着“割尾巴”的危险,利用本地麦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马上办起了造纸厂,当年实现利润六七万元。有了初步积累后,西滑封村进一步干起了大事业,相继办成了酒厂、电缆厂等,同时,西滑封村的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8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状况淘汰了过去的小作坊,建起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板材厂等一个个颇具规模的集体企业。9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更是把握“抓党建,促经济”的党建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由西滑封村党总支会议,村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必须用集体收入的 80%反哺企业,对造纸厂、电缆厂等老企业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又先后建起面粉厂、洗衣粉厂、汽车弹簧厂、料管材管件厂等产品附加值高,前景好的企业。
西滑封村经过工业经济原始积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融农、工、商于一体的黄河集团公司,实行村企合一的运行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该村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型的转变,成立了由 12 人组成的农业公司,推广和普及了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技术,耕、种灌、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该村还把农业公司作为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专门生产面粉厂和方便面厂所需的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互补。
3.1.2科学发展
西滑封村企业多、用气多,造纸厂和方便面厂是两个用气大户,为了满足企业用气之需,过去全村32台小锅炉日夜烧个不停,耗费能源,污染环境,天天浓烟滚滚。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村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供气、供热为主的热电厂,日产气达2000立方米,日发电15万度,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办公用气、用电之需,一年还可以节约燃煤3万吨,节省100万元。西滑封造纸厂曾是一个污染大户,为了达到国家COD含量排放标准,该村投资1.4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1.3辐射带动效应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西滑封村的工厂中工作的不光是本村居民,还有大量的邻村村民。目前,周边村在西滑封村集体企业上班的人已达 6000 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的就近转化,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西滑封村的集体企业年支付工资达 5000 多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斯美特方便面厂年转化小麦 30万吨,为周围农村的小麦提供了销路。另外,调料厂也带动了地方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趋向多品种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西滑封造纸厂把农民手中的麦草变废为宝,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西滑封村促进了周边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运输业、餐饮业开始迅速发展。
3.2生活宽裕
3.2.1住房改革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西滑封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在拆旧建新的基础上,建起了村民住宅楼,实现了公寓化,水、电、气、暖设施齐全。同时该村村民做饭还用上了液化气,日常生活变得便捷、卫生。2004 年,该村被誉为“中国农民住宅第一楼”的2栋16 层住宅楼建成,192 户农民入住,楼内还配备了中央空调,这样的楼即使在武陟县城里也实属罕见。在采访中,路边一位卖汽水的大妈和我们讲起了她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新楼后,老年人不再为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所困扰,高楼里安装的电梯使老年人也能住高层,遇到村里组织旅游团去旅游,手里颇有积蓄的老年人也会踊跃报名。
3.2.2福利保障
西滑封村的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在就医方面,村里投资 280 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院,并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小病不出村,大病需要手术的能在村里做,二院上门服务。群众的医疗费用,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凭内部医疗票,每年报销30%医疗费;二是集体为群众免费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是设立有重大疾病救助金。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重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在养老敬老方面,村集体拿钱为全村适龄参保对象办理了社会劳动养老保险,男60岁、女50岁以上每年发放3600元生活补助金。村里每年集体举办一次老年祝寿节,定期组织外出旅游,春节按人头发放500元过节费。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零花钱,每年的4月15日是西滑封村的“老人节”;独生子女有保险;;干部实行退休制,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金“ 3.3乡风文明
3.3.1教育
(一)西滑封村开办了自己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方便村里的中小学生就近入学。近年来,西滑封村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了学校;
(二)西滑封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村民教育,努力提升素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围绕培养新型农民,他们开办各种岗位培训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知识、电脑知识培训。该村大力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村战略,选派企业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近年先后引进大中专生500多人,并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为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3.3.2文娱活动
西滑封村投资 280 多万元完善了小康文化娱乐中心,建起了图书室、门球场、篮球场、卡拉OK厅、电影放映厅、水上乐园等,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们闲暇时大多利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或是到图书馆阅读书籍,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年来,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等。
3.3.3精神文明
西滑封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村里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明礼诚信进校园”、“八荣八耻进厂区”等以农村新风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村里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不断充实内容,把爱党爱国、发展经济、遵纪守法、重视科技、讲究卫生、文明礼仪、邻里和睦等作为文明农户创建的内容;把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荣辱意识、环保意识等作为文明农户评选的重要依据;把“三理”、“三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行动与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
3.4村容整洁
西滑封村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生存环境好。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西滑封人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排污治理;投资 40 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并硬化了4 条通往邻村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西滑封村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分离的,以主干道为主线,分立两边,互不干扰,又和谐地共同构成了西滑封村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整体环境。
3.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和维护。“与经济财富相比,西滑封的另一大财富是民主”,这是西滑封村党委书记的王有利的话。在西滑封村,大事、要事和重大决策都要召开企业管理层、党员代 表、村民代表、企业职工代表会进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表决,凡得不到70%以上代表赞成的事决不办。
西滑封村定期召开“党员三会一课”,在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上,邓小平理论、中央文件、法律法规是必学的内容。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特别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章、党史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斗志。
此外,西滑封村还经常组织党员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对外交往等现代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些年来,西滑封村坚持把党员教育和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当成大事来抓。村党委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自己与先烈对比,在“四对比”中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增动力。为了强化党的领导,村里建立了党支部委员包厂、党员联户、创十星级文明户等长效机制,使党的教育入户入脑入心。特别是近年来,该村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国策教育从没间断过,每年都要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和老一代创业者上党课、讲党史、讲西滑封村的苦难史和创业史。村里经常利用有线电视播放普法片,请人讲法制课,每年放映科教片和宣传国策的故事片20多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地位观,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意识。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西滑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社会实践的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落实和贯彻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本次社会实践以豫北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作为案例,该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路径、成功原因、典型经验等等,都有独到之处;它能够“因地制宜,持续向前,健康发展“。同时,西滑封村的发展非常契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地印证了 党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它能够“顾全大局,立足长远,服务整体”。在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该村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广大土地也是有志青年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身为河南省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并且有信心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早日实现中原崛起!以上结论均由赵路遥(东北大学)、王艳艳(河南大学)、冯瑞红(河南财经大学)、房人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乐天(河南农业大学)五名同学经暑期社会实践所得,如有错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5.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2;[2]时代先锋王在富编委会编.时代先锋王在富.武陟:中共武陟县委宣传部,2005,183-191;[3]记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江,人民日报;[4]李亚斯.河南新农村印象.农民日报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217;
[6] 河南西滑封村“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 中新社焦作四月二十三日电;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的
分析与处理
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既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在我镇范围内主要因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事件中引发而生的。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各级信访工作者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的分析与处理
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既有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经济领域的矛盾;既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更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偶发事件。要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在我市范围内主要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医患纠纷、信念错位等事件中引发而生的。党的十六大指出“完成改革与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何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各级信访工作者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就业矛盾突出,医疗教育费用过高,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干部作风不实,腐败屡禁不止,外地人口比例过高,文化观念冲突,弱势群体的无助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发性事件的矛盾,就我市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慈溪市企业经营者原始积累完成,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和民宅的拆迁,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而城镇居民,民宅拆迁与补偿价格相差甚远,特别是店面房、平房被拆后,补偿所得距离更大。2006年土地信访高位运转,分别占集体访总量12.2%,上访人数占总上访人数7.6%,今年来新浦、观海卫二镇均因土地征用问题有100多人到省上访。
二、因企业改制、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矛盾增多
我市外来务工者特别多,不少企业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拖欠等问题,导致工人为之罢工闹事,如去年周巷事件,今年胜山事件。随着城市化推进,基建工程工地如雨后春笋林立,开发商雇用大量农民工从事苦、脏、累活,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超时,工资收入相对较低,且经常出现工资延发、缓发,更不用说其他安全保障之类,导致到政府部门上访。去年外来人口发生集体上访14起350人次,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0.7%和9.9%。
三、是特殊对象社会保障问题滞后导致矛盾增多
农村退伍军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部分水库周边村移民补助问题;支边宁夏人员要求享受精简下放待遇问题;乡镇企业老职工的定补问题等社会保障问题的事件上访其总量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6%和20.2%。这些社会群体,在我市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退伍复员军人,生活水平都不高,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经济大潮又不是十分适应;没有经商办企业本领,心里十分不平衡,这些特殊群体,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对称造成对政府的意见,导致集体上访。
四、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
在我市,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前几年宗教活动场地控紧的情况下,非法宗教活动较为普遍,要求解决宗教活动场地的上访事件比较突出。面对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不少群众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使封建迷信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信教群众在宁波所占比例特别高,部分大款对此出于大方,导致非法宗教场地大量产生,而政府部门对此又管得较紧,导致矛盾冲突,上访增多。
五、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不完善和少数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使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对公、检、法、司公开地持不信任态度,绝大多数都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付诉讼费,宁肯上访。
六、因医患纠纷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了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达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的医患纠纷。如我市的不少民营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或死亡而与医院发生纠纷,导致信访群体事件的发生。
七、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增强,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上访的对策、方法
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移,减少和化解新形势下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减少信访上访群体发生,确保我市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一是市委、市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办事处、综治各成员单位也都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纳入信访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的定期检查和考核上。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全市各级都要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报告、协调处理、督查追究、分级包干等制度。镇(街道)办事处要坚持半月或每月一次的对村、居委、社区、大型企业的集中排查,召开例会、报告情况、及时沟通、采取措施,同时,使全市的信访苗头、重大纠纷情况能及时汇总分流、调处。
二、强化措施,及时将信访事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市委、市政府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单位包干制,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实行包干责任制,按时接待来人来访。对各单位职能范围内管辖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主管及分管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协调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应由市委分管领导出面与相关单位的主管、分管领导进行协调。三是要完善调解制度。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及时掌握上访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矛盾的化解工作
市委、市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把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疑难纠纷列出清单,建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调处。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群众特别关心的旧城的改造、村中村改造、土地征用、违法用地、劳资纠纷等重点问题,市委应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信访、政法、综治、城建、土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制订相应措施、对策,以措施缓解矛盾,以对策、政策化解矛盾,以保证我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
四、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一是要加强干部执法执纪的检查监督。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作风霸道,方法简单,政务、村务不公开等歪风邪气是广大群众不满意,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定要以“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教育干部,以认真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当好人民公仆。经常检查干部执政情况,执纪执法情况,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各种不正之风。切实从源头上降低群众对社会,对干部的不满。二要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治理情况的检查监督。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工作例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考核检查内容,结合年终考评,认真考核检查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绩效,与奖金挂钩。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作用,大力宣扬人民满意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不断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表彰和宣传,形成共识,齐抓共管。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正确解决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运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提高了,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问题。二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干部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三是要对那些促使事态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理上访,越级上访,带头围攻党政机关,阻塞道路交通及发生打砸抢事件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以上见解仅供参考。
医疗教育费用过高,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社会保障不全,环境污染加剧,干部作风不实,腐败屡禁不止,文化观念冲突,弱势群体的无助等,这些压抑性社会矛盾的并存,使相当部分群体感到压抑、无望、不满、憋气,时时处处催发着群体采用群体事件的方法去解决个人面对的困境,为群体事件的发生埋下了诱发的种子。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引发群发性事件的矛盾,就我镇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因征地拆迁,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我镇公路的村村通工程,不可避免地征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使一些以种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在无劳动技能或已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困境。比例
二、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拖欠工资等问题导致矛盾增多
我镇基本都是以务农为主,不少家庭由于缴纳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工资拖欠等问题,导致群体上访,比例
三、是特殊对象社会保障问题滞后导致矛盾增多
农村退伍军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部分水库周边村移民补助问题;乡镇企业老职工的定补问题等社会保障问题的事件上访其总量分别占集体访总量的16%和20.2%。这些社会群体,在我镇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退伍复员军人,生活水平都不高,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经济大潮又不是十分适应;没有经商办企业本领,心里十分不平衡,这些特殊群体,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对称造成对政府的意见,导致集体上访。
四、因理想信念错位,导致一些群众涉足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
在我镇,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前几年宗教活动场地控紧的情况下,非法宗教活动较为普遍,要求解决宗教活动场地的上访事件比较突出。面对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不少群众缺乏精神支柱,意志消沉,精神空虚,使封建迷信趁虚而入,肆意蔓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信教群众在宁波所占比例特别高,部分大款对此出于大方,导致非法宗教场地大量产生,而政府部门对此又管得较紧,导致矛盾冲突,上访增多。
五、因信访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化解调处不利
矛盾化解调处机制不完善和少数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使许多问题在发生之初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个体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司法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任危机,信访群众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对公、检、法、司公开地持不信任态度,绝大多数都认为走法律不如走领导;有的不愿意付诉讼费,宁肯上访。
六、因医患纠纷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现在许多单位为了招揽生意,扩大影响,经常作出夸张事实的广告,尤以某些医院为甚,为了提高声誉大肆宣传,一旦患者来院救治,往往达不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因而引发大量的医患纠纷。如我市的不少民营医院就是如此,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病患或家属因医治效果达不到要求,或死亡而与医院发生纠纷,导致信访群体事件的发生。
七、因群众维权意识提升与自身法律素质低下引发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等有了较大增强,但又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与自身具备的法律素质,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当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单位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磨擦或纠纷时,一些群众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上访的对策、方法
针对以上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引发的上访,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移,减少和化解新形势下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减少信访上访群体发生,确保我市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一是镇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都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纳入信访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的定期检查和考核上。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全镇各级都要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报告、协调处理、督查追究、分级包干等制度。镇综治办要坚持半月或每月一次的对村、居委、社区、大型企业的集中排查,召开例会、报告情况、及时沟通、采取措施,同时,使全市的信访苗头、重大纠纷情况能及时汇总分流、调处。
二、强化措施,及时将信访事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镇政府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单位包干制,协调会等形式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实行包干责任制,按时接待来人来访。对各单位职能范围内管辖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主管及分管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协调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应由镇分管领导出面与相关单位的主管、分管领导进行协调。三是要完善调解制度。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及时掌握上访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矛盾的化解工作
镇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把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疑难纠纷列出清单,建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调处。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群众特别关心的旧城的改造、村中村改造、土地征用、违法用地、劳资纠纷等重点问题,镇政府应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信访、政法、综治、城建、土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制订相应措施、对策,以措施缓解矛盾,以对策、政策化解矛盾,以保证我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
四、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一是要加强干部执法执纪的检查监督。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作风霸道,方法简单,政务、村务不公开等歪风邪气是广大群众不满意,引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定要以“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教育干部,以认真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当好人民公仆。经常检查干部执政情况,执纪执法情况,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各种不正之风。切实从源头上降低群众对社会,对干部的不满。二要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治理情况的检查监督。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工作例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考核检查内容,结合年终考评,认真考核检查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绩效,与奖金挂钩。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作用,大力宣扬人民满意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不断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表彰和宣传,形成共识,齐抓共管。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正确解决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召开各种类型会议,运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提高了,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处理问题。二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学法用法的落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干部违法行政、违法管理导致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三是要对那些促使事态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态势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理上访,越级上访,带头围攻党政机关,阻塞道路交通及发生打砸抢事件的,要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避免事态扩大,减少危害,缩小影响。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沿着这条道路推进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同样相信,在今天的建设中,发展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当市场经济的建设达到一个高度时,国家适时作出了“以城促乡、以工补农”的决策,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为田野注入新的希望,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又是整个现代化转移所指向的客体。在国家高速发展中已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农村,对这样的政策与反哺,满怀美好憧憬,充满发展的激情。这些朴素的愿望,如同改革开放初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一样,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劳动达到进一步的富裕,他们希望有稳定的渠道来达到长期增收,他们希望城市能够更好更快地接纳他们,他们希望在农村也能像在城市一样,享受教育、医疗、社会基本保障等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他们希望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像城市一样发展起来,他们希望在农村也能有更多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享有。
他们渴望,他们更急切地将渴望变为力量,投入到建设与发展中去——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的感受与想法,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中,不仅是焦点,而且是落脚点。
农村是中国广阔与深厚的土壤,农民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血脉情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中国人发展的情感。多少年来,农村滋养了工业、滋养了城市,而今天,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我们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我们必须促进城乡一体与经济互动,我们必须加快城乡的融合与共同提升,使中国的整体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在一个更好的资源配置下良性前进。
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是割裂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均衡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根本。中国社会只有实现了均衡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在现在的基础上内生出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我们扎根这片热土,深入血脉,以情感、以智慧,从关心到关怀,从来路到反哺,从给予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一步一步地在实效中证明。
以我们所用的时间而言,我们走过的农村,也许脚印还是浅的,它需要全社会,需要每一个人持续而深入地走下去。(本报评论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