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止开关合闸线圈烧毁的改进措施
防止开关合闸线圈烧毁的改进措施
摘要:分析了无人值班变电站内开关合闸不成使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并介绍了线路保护合闸控制回路自动断开接线的原理及改进方法。
关键词:合闸线圈;烧毁;改进 中
为了使开关可靠合闸,线路保护合闸控制回路常考虑带有合闸自保回路,并没有考虑由于开关合不上,开关辅助接点不到位而解除该合闸自保。这一问题在有人值班变电所内早已存在,如果是就地操作,值班员一旦及时发现故障,可立即取下操作熔丝,避免合闸线圈烧坏。而在无人站,远方操作就无法发现,一旦有开关辅助接点转换不到位,就常现烧合闸线圈事件,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一旦开关辅助接合不到位,经一定时限延时,启动闭锁继电器自动断开合闸回路。
下面就RCS-9611、RCS-9612保护与开关为电磁操作机构的配合为例,简要阐述该闭锁回路的原理接线及改进方法。合闸回路的动作原理
保护控制原理图如图1,其合闸操作回路有:保护合闸继电器BHJ、遥控合闸继电器YHJ、合闸自保继电器HBJ、防跳继电器TBJ、开关辅助接点DL、合闸接触器线圈HC等组成。一旦保护合闸或遥控合闸,正电源经HBJ1、TBJV、HBJ、DL、HC、负电源接通合闸自保,HC励磁后启动合闸线圈将开关合上,开关辅助接点DL转换,切断合闸自保回路。如此时当开关合不上,则开关辅助接点转不到位,合闸自保断不开,合闸线圈则因长期通电,通常电磁操作机构中,合闸线圈直流电阻为2Ω左右,在直流控制电压220 V下,稳态动作电流达100 A以上。轻者合闸熔丝熔断,重者合闸线圈烧坏,严重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合闸回路改进后动作原理
如图1虚线框内,增加HBJ2常开接点、开关辅助接点DL3、时间继电器SJ、闭锁继电器BJ。动作过
程是一旦开关合闸自保,此时,经HBJ2,BJ2,DL3,使时间继电器SJ励磁(时间继电器时限3~5s,可灵活整定),达到时限定值,SJ常开接
点闭合,启动闭锁继电器BJ,其BJ1常闭接点打开,HBJ失磁,解除合闸闭锁回路,同时由于HBJ常开接点打开,时间继电器SJ分压很小而返回,恢复原样。BJ3的常开接点可接入远动遥信,发合闸闭锁遥信信号。为了提高BJ1接点断弧性能,可用闭锁继电器BJ2副常闭接点串联代替使用。阻值的配合
以上从原理上分析了回路的可靠性,而实际控制回路中,继电器的阻值上的配合及继电器实际动作情况如何呢?
RCS-9611,RCS-9612控制回路中,HBJ线圈阻值为9Ω,HC线圈阻值为220Ω,SJ线圈为10 kΩ,BJ线圈阻值为10 kΩ,TWJ阻值为20 kΩ。笔者通过参数的计算得出:在直流控制电压为220V的前提下,HBJ流过电流约1.0 A,压降约10V,而合闸接触器流过电流约1.0 A,压降约210V,同样TWJ继电器压降约10 V,SJ继电器压降约210 V。合闸自保时其直流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实际测量结果也基本与上述相符。结束语
随着综合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越来越广泛应用,对技术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无人值班变电站中因远方遥控合闸、或保护重合闸由于开关机构原因,重合不成即烧合闸线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在保护的设计或厂家的典型设计中,考虑由于开关辅助接点转换不到位自动解除开关合闸自保回路,以确保电网的正常安全运行。
第二篇:断路器操作机构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断路器操作机构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2009-11-30 15:49:07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作者:鲁明芳 【大 中 小】 浏览:103
5次 评论:0条
摘 要: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变电站广泛应用后,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同时使变电站无人值班得以实现。但凡是综合自动化站,不论是35 kV断路器合闸控制回路,还是10kV断路器合闸控制回路,都带有合闸保持电路,而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文章对10KV开关操作机构的合闸线圈频繁烧毁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并提出防范和技术改进措施,彻底避免合闸线圈事故的再次发生,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
关键词:断路器;合闸线圈;继电保护;控制回路;触点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变电站广泛应用后,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同时使变电站无人值班得以实现。但凡是综合自动化站,不论是35 kV断路器合闸控制回路,还是10kV断路器合闸控制回路,都带有合闸保持电路,而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如在操作断路器合闸过程中,若因操作机构及其他因素的缺陷,导致在辅助开关不切换的情况下,就会使合闸线圈及合闸接触器因长时间通电而烧毁。
一、现状调查
(一)长期无维护
在调查过程中经常发现操作机构、辅助开关、合闸接触器触头表面锈蚀、烧毛,有污垢,触头粘连,而没有及时修复或者更换,导致事故扩大。
(二)合闸控制回路存在缺陷
从图
1、图2可知,接在合闸回路中的合闸线圈,是通过合闸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的分合来实现通断电的,而接在控制回路中的合闸接触器线圈通断电要受到断路器的常闭辅助触点控制,无论就地或远控操作断路器合闸时,电源+K启动合闸保持继电器HBJ后,合闸+KM→HBJ1→FTJ→HBJ→DL1→HC→-KM,使断路器合闸。一旦保护合闸或遥控合闸,正电源经HBJ1、FJV、HBJ、DL1、HC、负电源接通合闸自保,HC励磁后启动合闸线圈将开关合上,开关辅助接点DL转换,切断合闸自保回路。如此时当开关合不上,则开关辅助接点转不到位,合闸自保断不开,合闸线圈则因长期通电,通常电磁操作机构中,合闸线圈直流电阻为2Ω左右,在直流控制电压220V下,稳态动作电流达100 A以上。轻者合闸熔丝熔断,重者合闸线圈烧坏,严重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三)操作机构调整不当
根据检修历史记录,导致辅助开关不能正确切换的原因还与操作机构调整不当有关。
限位螺杆(调整螺杆)松动致使过高(或过低),如图3所示:
1.当合闸受力后,二连杆向上(向下)弯曲,使合闸铁心作虚功,如图4所示。如二连杆正好在水平位置上,则合闸过于灵敏,在合闸过程中,铁心顶杆顶住滚轮上升到终止位置,滚轮自顶杆跳下,使合闸失败。
2.操作机构的合闸铁芯顶杆碰到连板时,不能满足继续上升8~10mm的要求,行程和冲程调整不当;或是合闸铁芯动作不灵活,存在卡涩现象;或是合闸铁芯顶杆伸出太短,顶杆止钉松动变位,冲程间隙达不到1.5~2.5mm的要求等,均可能导致辅助开关不能正确切换。
3.分闸连板的定位螺栓松动,或分闸连板过“死点”太小,达不到过“死点”为1.0~1.5 mm的要求。因此,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由于机构振动,分闸电磁铁跳起,撞击分闸连板中间轴,合闸顶杆没能顶住滚轮向上运动,作了虚功;或顶杆顶着滚轮上升未到终点时,滚轮就从顶杆滑落,导致辅助开关不能切换。
二、技术改造
(一)控制回路的改进
控制回路的改进可以通过自制的测量和保护线圈装置来完成(如图5所示)。该装置主要测量线圈动作时的直流电流值和时间值。其控制接点串接加装于回路上,包括电源、过流保护、时间计时保护三部分。当断路器辅助开关不能正确切换,经过装置时间计时保护电路延时后(延时整定值大于断路器合闸时间),由常闭触点DL2代替辅助开关DL1将合闸回路断开,使合闸保持继电器返回,就可避免合闸线圈或合闸接触器线圈被烧毁。该装置原理图如6所示:
1.装置合闸回路的保护原理
(1)合闸回路电流保护原理分析。当合闸线圈开始动作时,电流传感器便采集电流信号,电流信号送至运算放大器放大跟随,同时对信号进行滤波。滤波后的信号送至比较电路和标准电压值进行比较。当采集到的电流值超过标准电流值(即熔体额定电流)10%时,比较电路输出一个高电平去触发三极管VT1切断合闸回路,真正保护了线圈不被烧毁。对某站内使用的合闸熔断器进行重新计算:经测量所使用的合闸线圈的电阻约为2Ω,合闸时直流电压约为243V,合闸回路电流为:
240÷2=121.5(A)
根据熔断器的选择要求,由于合闸时间很短,熔断器一般应按合闸电流的1/4-1/3选择。
121.5÷3=40.5(A)121.5÷4=30.4(A)
通过计算可知现场合闸熔断器应选择为40A比较适合,而实际使用的合闸熔断器为60A,选择过大,合闸熔断器还没来的及熔断,合闸线圈早已烧毁。另外不同型式操作机构合闸电流是不一致的,CD-10的I、II、III机构合闸电流为99A、120A、147A,选择熔体额定电流为30A、40A、50A比较合适。
(2)合闸线圈电流监测分析。分合闸线圈是控制断路器动作的关键元件,应用电流传感器可以方便地测出其电流波形如图7所示:
此电流波形蕴含着多种信息,图中T0为分合命令到达时刻,T1为铁芯开始运行时刻,T2代表铁芯触动操作机构的负载而显著减速或停止运行的时刻,T3可视作开关辅助a接点断开线圈电路时刻,T1-T0与控制电源及线圈电阻有关,T2-T1的变化表征电磁铁铁芯运行机构有无卡涩及脱扣释能机械负载变动情况,T3-T2或T3-T0可以反映操作传动系统运动的情况。电流波形上I1、I2、I0还可以反映电源电压、线圈电阻及电磁铁铁芯运行的速度信息。分析以上参数的变化可诊断断路器部分机械故障趋势,尤其是拒分、拒合等故障。
第三篇:防止扰民措施
防止扰民措施
由于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噪声、污染等扰民现象。因此要从施工组织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噪音大的工作尽量按排在白天施工,夜间尽量安排无噪音或噪音小的工作。同时项目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改造设备减少噪音,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手册》及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执行。
为保证让施工现场周围的单位、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以下不扰民施工措施:
1、防噪音污染措施,严格按GB12523—90规定的施工场界噪声限制控制,即白天70dB,夜间均控制在55dB。
2、做好周围居民的思想工作,定期访问,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一些难以避免的扰民工作(如混凝土浇筑等、机械挖土方、电锯等),一是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二是事先张贴公告,求的居民的谅解。
3、对有噪声的工作采取时间控制方法,夜间一般情况下10点以前,对有噪音的工作停止施工。
4、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杜绝人为的大声起哄喧哗。
5、尽量选用低噪音或降噪音的机械设备。尽可能的采用封闭机械棚的方法,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
6、晚上十点至早上六点,原则上停止一切建筑施工活动,以免影响周围的单位、居民的休息。不可避免要在该时段内施工作业,施工前要先取得周围的单位、居民或居委会的同意,并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相应施工许可手续。
7、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有可能污染周围环境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不可随意倾倒、排放。
8、施工现场车辆进出场时,要避开每日上、下班时段,不要造成施工现场周围交通不畅或发生事故。
9、施工现场材料的运输车辆要冲洗干净,方可进出现场,运送散装材料的车辆要有防止散落、飘落的措施,防止污染周围地面。运卸车时,要避开居民休息时段,以免卸料噪音影响他人休息。
10、施工过程中若造成周围环境地面及空气污染,应及时中止施工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清理、整改。
11、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安全警示牌,提醒路人注意施工可能对其造成影响。若施工需要破附近的路面或在路边挖坑,一定要设防护,夜间要设照明和警示灯。在近行人出入的附近施工,应设置封闭的防高空坠物走道,并悬挂安全警示牌。
12、教育好工人要遵纪守法,严禁施工人员骚扰附近单位、居民。
13、施工现场要公布施工投诉电话,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意见。
14、要经常与当地单位、居委会保持联系、交流情况,经常征求其意见,及时消除施工给带来的扰民隐患,切实做好文明施工。
第四篇:施工现场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施工现场防止大气污染
(一)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及堆料场地进行硬地化处理。施工现场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做到不泥泞、不扬尘。
(二)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封闭式专用垃圾通道或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设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清运时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
(三)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建筑主体及装饰装修的施工,从底层外围开始搭设防尘密目网封闭,高度高于施工作业面1.2m以上。
(四)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细颗粒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施工现场出入口处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出场时将车辆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
(五)严禁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
(六)遇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
(七)现场使用的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八)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九)施工现场砂浆及零星混凝土搅拌机配备有效的防尘降尘装置。
第五篇:职业病危害防止措施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引起生产作业场所人群的人身健康损害,其危害存在隐性与显性两种形式,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作业场所空气中达到一定数量或浓度后可引起作业场所人群相继或同时多人发病职业病危害事故;其数量或浓度进一步升高可经多种有害因素化学反应或经明火、电火花、放电等引起爆炸事故;其中有毒有害气体随空气播散可能引起空气污染及其他人群发病。
一、粉尘危害及措施
1、来源及危害粉尘是煤矿生产中主要的有害因素,现代矿井掘进工作面大都实施综合机械化掘进,在掘进、装岩、清理、运输及支护等过程中,均能产生大量含矽量较高的粉尘;进行凿岩时,也产生大量粉尘。采煤工作面主要实施综合机械化采煤,在割煤、装煤、运煤及支护过程均可产生粉尘。煤矿工人长期吸入含有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煤尘或混合性粉尘,可发生矽肺、煤肺或煤矽肺病。
2、粉尘控制喷雾洒水、湿式作业是矿井作业防尘的主要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合理设计防尘洒水管网,管路敷设应达到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运输机转载点、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道,并确保洒水管路的压力和水量能满足整个矿井喷雾洒水防尘需求。
3、采煤工作面防尘合理选择采煤机截割结构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在采煤机上设置合理的喷雾系统,进行高压喷雾降尘;在液压支架上设置喷雾(间架喷雾)控制阀,供移架及放煤时自动喷雾降尘;采用合理通风技术,设置最佳风速。
4、掘进面防尘掘进机配备喷雾洒水、水-空气喷射器除尘装置。
5、锚喷支护作业防尘设置合理的锚喷工艺,采用气力自动输送、机械搅拌、湿喷机喷射等措施;设置通风排尘、喷雾洒水、水幕净化、除尘器除尘设施措施。
6、普掘面防尘采用湿式凿岩打眼、水封爆破及水炮泥、放炮后喷雾洒水、水幕净化、冲洗岩帮及装岩洒水等作业方式作业。井下风动凿岩开钻时应先开水后开风;停钻时应先关风后关水。
7、装载运输防尘在装载机上配置喷雾洒水装置,对转载点进行喷雾洒水。
8、其他防尘措施对破碎机进行喷雾洒水降尘,并对破碎机实行密闭;在运输巷每隔200 m 左右设置2 ~ 3 道水幕降尘。
9、地面生产防尘措施地面洒水抑尘,地面积尘清扫,输送皮带和转运点密闭及喷雾洒水,振动筛、分级筛密闭并设置除尘器除尘。
10、个体防护督促工人佩戴防尘帽和防尘口罩。
二、通风及其重要性
为了保证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和条件,提高工作效率,《煤矿安全规程》对井下工作地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做出了具体规定。氧气浓度不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氨、一氧化碳、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其他有害气体不得超过最高容许浓度。
矿井需要的风量应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选取其中的最大值:
(1)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少于4m³。
(2)按采煤、掘进、硐室及其他地点实际需风量的总和进行计算。各地点实际需要风量,必须使该地点风流中的瓦斯、二氧化碳、氢气和其他有害气体,风速,温度及每人供风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在我国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案例中,与通风能力不足造成瓦斯超积聚有着直接的关系。
造成矿井风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大型矿井进入深部开采后,煤层瓦斯含量、在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涌出量加大;而另一方面,煤矿防尘要求降低风量,防止造成扬尘,这就要求矿井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核定矿井生产和通风能力。
三、噪声与振动来源、危害及措施
1、噪声与振动是煤矿生产中很常见的有害因素矿井内噪声主要产生于采掘机械、凿岩工具、通风局扇及运输设备;地面生产性噪声主要来源于通风机、提升绞车、输送机、振筛机、破碎机等。此外选矸过程也易产生高噪声。矿井内振动主要产生于凿岩、采煤机械,尤以风动工具更严重。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要引起听力下降,重者可造成职业性噪声聋;噪声对心血管系统也造成损害。局部振动危害严重时引起手臂振动病。、控制噪声及振动控制措施包括:在通风机房室内墙壁、屋面敷设吸声体;在压风机房设备进气口安装消声器,室内表面做吸声
处理;对主井绞车房室内表面进行吸声处理,局部设置隔声屏;对操作人员长时间接触的其他高噪声厂房采用吸声处理的方法;临时锅炉鼓风机、引风机进出风口设消声器,基础加减震垫,采用隔声屏和墙面安装吸声结构控制噪声。
四、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危害及措施、来源及其危害瓦斯来源于煤层、煤块、岩帮,多蓄积于巷道顶部;一氧化碳在通风不良的矿井可有蓄积;硫化氢主要存在于散堆的煤层内,在落煤时逸出,多积于矿井低洼处。、控制防止瓦斯积聚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包括:对于可能发生瓦斯积聚的区域,应强化通风管理。需要进入闲置时间较长的巷道作业,必须先通风后作业。在生产中出现盲巷或废弃巷道时,应及时密闭或用栅栏隔断,并设立警示牌。做好采空区的密闭工作,减少采空区瓦斯涌出量,适当加大采煤工作面通风量,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附近设置木板隔墙或帆布幛,引导风流,吹散积聚瓦斯。建立严密的操作规程,加强宣传教育,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同时定期对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使其保持完好,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在进行污水处理站清淤、清理作业时,应严格按程序操作,先通风后作业,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池内,防止硫化氢等废气中毒。
五、不良气象条件、形成原因大多数矿井平均地温梯度为2.55 ℃ /100 m,在通风不良时矿井下易形成高温作业环境。气湿取决于巷道中的水量,流入空气的温、湿度,以及岩层或煤层渗出的水量。当前,为了降尘,掘进、采煤基本采取了湿式作业,井下湿度更大。、控制适当合理加大风量;生产集中化,减少掘进工作面,减少井下散热点;工作面煤壁注水,起降温作用;在井底车场设制冷机硐室,制出的冷水经输冷管道送至各采掘工作面空冷器,冷却工作面风流。另外,在总平面布置上,需要把场前区布置在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污染源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以减少污染源对场前区的影响。在生产工艺上,现代矿井多采用较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综采、综掘工艺),有助于减少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及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
六、职业病危害事故前兆的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防护设施及用品失灵或损坏或存在缺陷,现场工作人员应及时汇报修复,确保设施完好。
2、发现有毒有害物料泄露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组织抢修,待达到完好要求后再进行作业。
3、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应及时整改,否则不允许作业。
4、监测到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浓度超标,应立即开启通风装置进行强制通风,同时检查分析超标原因,情况严重的应立即紧急停止作业。
七、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1、物料外泄事故现场应急处理方案
停止导致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
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
2、人员中毒现场应急处理方案
一旦发生人员氨中毒,应急处理人员在穿戴好空气呼吸器、化学防护服的情况下,应停止作业,迅速将中毒者救离泄漏区。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2、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3、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①大多数火灾都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生产过程中,初起火灾的发现和扑救,意义重大。生产操作人员(或现场人员)一旦发现火情,根据火势大小应果断采取措施;如果是小火,应使用就近配备的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及时扑灭(干粉灭火器:拉掉插销,压下压把对准火源喷出);如果火势不能扑灭,火势扩展速度快,不能有效控制(或发生大火)时,应立即拨打消防报警电话119报警,并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同时视情况尽量扑救,为专业消防队伍赶到现场扑救赢得时间。操作人员或现场人员应立即进行紧急停车处理。
②发生爆炸事故时,当班工作人员或现场人员应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无人员受伤时,采取自救,可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氧气呼吸器、滤毒罐等)或逆风脱离现场;有人员受伤时,采取互救,使用劳动防
护用品(氧气呼吸器、滤毒罐等)协助受伤人员逆风脱离现场,脱离现场后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消防队报警。
八、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1、疏散、撤离组织负责人:事故发生后,现场当班负责人或到达现场的指挥人员作为疏散、撤离组织负责人,若指挥不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作为疏散、撤离组织负责人。
2、撤离方式:事故现场人员向上风或侧向风方向转移,指定专门人员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逐一清点人数。在疏散和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人员不要在低洼处滞留;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如有没有及时撤离人员,应指派配戴适宜防护装备的抢险队员两人进入现场搜寻,并实施救助。
3、非事故原发点现场人员的紧急疏散
现场指挥人员根据事故可能扩大的范围和当时气象条件,抢险进展情况及预计延展趋势,综合分析判断,对可能涉及的生产装置决定是否紧急停车和疏散人员,并向他们通报这一决定,防止引起恐慌或引发派生事故。
九、事故区、危险区的隔离
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1、危险区设定依据、初始危险区域设定的一般原则:根据事故原发点泄漏有毒化学危险品(易燃或可燃物质)的危害特性,可能危及或影响的半径进行确定,一般以地面建筑物或道路作为间隔参照物。
2、事故现场隔离方法:在事故发生后,在确定的隔离范围内拉
红绳,并在明显的路段标明警示标志;
3、隔离措施:现场在主要进出点需要有人把守,禁止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进入现场。进入现场的有关人员,禁止携带手机和火种,禁止穿易产生静电的衣物进入现场。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交通
在事故报警发生后,根据需要对厂区和周边区域的相关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在相关路口设治安人员疏导交通。
十、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对人员的防护和监护
1、现场作业人员应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无人员受伤时,采取自救,可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氧气呼吸器等)或逆风脱离现场;有人员受伤时,采取互救,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氧气呼吸器、滤毒罐等)协助受伤人员逆风脱离现场,脱离现场后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吸入刺激性气体者,不论当时有无症状,都应安静休息、加强观察;强酸、强碱所致眼灼伤,立即用自来水冲洗,特别是碱性化学物灼伤时,冲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酌情延长,有机溶剂灼冲洗时间可短些;皮肤被化学物,特别是具刺激性、腐蚀性或易于经皮肤吸收的化学物污染后,应及时脱去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冲洗液一般采用自来水,忌用热水,冲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碱性物质和强刺激物应酌情延长冲洗时间;对吸湿性强,遇水生成刺激性更强可释放较多热量的化学物,如四氯化碳、氧化钙(生石灰)等,宜先以软纸、软布揩去,再用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切勿疏忽头皮、手、会阴皱褶等特殊部位的冲洗。
2、在有毒场所,抢险救援人员要从上风向或侧风向逼近现场,在有火现场禁止使用能打出火花的工具;在有高温、火焰和烟雾的场所,要近可能保持低体位逼近火源。
3、需切断毒物或可燃物源头(即泄漏点)时,可采取关闭阀门、打卡子堵漏、堵漏剂堵漏,打塞堵漏等有效办法。
4、有毒危险物泄漏点无法封堵时,要及时将发生事故的设备、管道中的危险物质,强制导入同类设备、容器中,以减少有毒化学危险品的泄漏量。
(4)向泄漏点喷水雾或可中和吸收有毒化学危险品的溶液,阻止毒物扩散。
5、当有大量液体有毒化学危险品泄漏时,还应以砂土、砂袋等筑堰围堵,防止流散,使污染扩大。
7、当储备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着火时,在扑灭火焰和冷却的同时,要用水枪和其他喷淋方式冷却相邻的压力容器、设备,防止灾害扩大。
8、所有事故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应按规定佩带符合标准的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当有害物质超标时,应当适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如有害物质环境浓度达到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IDLH)或环境浓度无法明确,或者同时存在缺氧(氧浓度<18%)时,应当使用供气式呼吸防护器;同时根据危害种类穿着相应的其他个体防护装备(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靴、防护帽等)。
十一、现场监护及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1、现场设专人对抢险、救援人员进行监护,一旦有异常情况(如抢险救援人员晕倒、建筑物或构件有垮塌、掉落危险、风向变化、灾情扩大等)可能危及抢险救援人员安全时,要通过声、光或其他有效信息传输方式,指挥和帮助抢险救援人员沿安全路线撤离。
2、撤离过程中,由总指挥派专人对抢险救援人员随时清点,确保全部安全撤离。
十二、注意事项
1、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进入事故地点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自救器。
2、发现人员中毒或窒息时,要立即将其运送到新鲜风流或有压风自救处,进行现场抢救。
3、抢险人员应按规定佩带符合标准的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4、现场自救互救应遵循保护人员安全优先的原则,防止事故蔓延,降低事故损失。
5、发现重伤、人员被困或死亡事故时,必须向调度室汇报,请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