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与群众的距离是——五谈对干部德的考察
看与群众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五谈对干部德的考察
云祖轩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作风是干部道德品质好坏的一面镜子。考察评判一名干部德的好坏,就是要了解干部在群众中的“知名度”,看看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感情距离是“近”还是“远”。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近些年这一优良传统在少数干部身上出现了淡化甚至被淡忘,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嘴上有民生,心中无群众,习惯于当官做老爷,走不出机关,下不到田间,粘不了泥土。有的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油浮于水,“心”不在基层。有的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的呼声臵若罔闻,对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正当诉求不以为然,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推诿扯皮,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一些地方,群众反映,现在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有的干部离老百姓却越来越远了;通信条件越来越便捷了,但有的干部跟老百姓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却越来越少了。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要让各级干部秉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常修为政之德,常树律己之心,常怀爱民之情,常奉敬民之举,就要把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与群众感情距离的远近、会不会做群众工作、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评判干部德的表现的一把尺子。在干部考察考核工作中加大民意分量,让群众有更大的话语权,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臵,自觉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要求,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够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实打实地解决群众的难题。
第二篇:把握“五忌”是写好干部考察材料的关键2
把握“五忌”是写好干部考察材料的关键
考察材料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如实反映干部真实面貌,体现干部性格特征,是能否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在干部考察材料撰写中,存在的态度不认真,动辄复制粘贴;对拟提拔干部性格特征、工作特点概括不清,无法体现“这一个”;找不出不足甚至把优点当成不足;内容干瘪,语言无味,把干部写成“高、大、全”形象等,影响了领导层对干部性格、能力的判断,在岗位安排时无法做到“人岗相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过程中把握行文“五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从而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一忌主观判断。评价干部,凭主观印象作出判断是大忌。就干部考察工作本身而言,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因素不可避免,但在考察材料写作中,必须要把握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尽量用客观的心态、客观的角度、客观的评价,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作出科学合理的定性评价。特别是先前对干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而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座谈了解,全面、辩证、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德行。有人说,干部考察材料就是“评语”,这句话虽有正确的成份,但并不尽然。好的考察材料,干部的特点、优点、长处、不足一目了然,没有刻意的拔高,通过简洁的描述判定哪个岗位适合,哪个岗位不适合。避免主观印象影响考察材料写作,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把握好自身立场,一般来讲,考察材料要以第三人称,不单要用-1-
判断性的语言撰写干部总体特点,还要以简单的思路、事例、数据等进行佐证,以增强考察材料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二忌千人一面。干部考察材料要不要按照固定的格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人。从文体角度来看,干部考察材料属于应用文体例,应该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但格式固定不等于内容固定。干部考察材料格式的统一,是为了阅读的方便,而不是内容上的千篇一律。要打破“千人一面”的考察材料写法,须在干部的“唯一性”上下功夫,抓住干部“不可复制”的突出特点,用最准确的词语、最流畅的语言为领导提供一份“干部使用说明书”。一些人在写考察材料时,习惯于把先前写过的复制粘贴,定性词语稍作修改,里面的事例、数据更换一下,这是对被考察对象不负责任的表现。勿庸臵疑,一些干部是存在共同特征的,但共同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写出共性之中的个性,是干部考察材料必须具备的。要善于抓住干部的基本素质,勾勒出干部的真实面貌,让熟悉的人看后知道是谁,给不熟悉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忌编造事实。考察材料的材料来源,一般主要有两个方面,座谈和个人思想工作总结,定性评价往往来自座谈内容,事例主要来自个人思想工作总结。干部考察工作一般具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考察任务,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从有限的材料中归结出干部的特征,本身就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不能随意编造,特别是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不可盲目下笔,而应采取扩大座谈范围、深入服务对象深入了解等方法,找到相应的佐证材料再下结论。个别同志在撰写考察材料时,或把班子的共同努力归
结于个人,或把协管工作写到重点目标任务之中,“没有成绩编造成绩也要写”,如此失真的考察材料,很容易造成干部的“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危害委实不小。
四忌缺点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考察找出干部的缺点,对干部“量才使用”至关重要。一些同志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对主要缺点和不足一项,或者笔墨不着,根本没有这一项;或者只写原则性的几句话,比如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时急躁、协调能力稍差等等;或者“不足”写成“疑似优点”,比如“把握全局能力进一步提高”、“希望在X方面再接再厉”等等。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对干部不足的“截留”,对干部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把干部不足之处真实地的反应出来,不应过份“原则”,出现“人情材料”;也应不过份夸大,断送干部前途。无论是哪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其领导风格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性格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大或小的不足,对这样的不足,在考察过程中要做重点把握,写作时要仔细考量、慎重落笔,努力做到定性准确。
五忌避重就轻。干部考察材料,要全面反映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但真正“全面”的干部毕竟是少数,特别是干部的能力,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短板”,这些“短板”,正是体现“用人之长”的关键所在。同时,岗位不同,撰写的重点也不同,能力反映也不同。不从事某项工作,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被表象掩盖,比如从事文字工作的,协调、把握全局的能力不见得差;不擅言辞的不一定决策能力不强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全面分析把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深入挖掘表象之下东西,为干部任用提供翔实、可靠的材料。避免出现“避重就轻”的现
象,要求我们对干部工作有全面的把握,虽不能被称为“行家里手”,但最起码要知道干部的工作范围、表现、侧重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写“歪”。特别是对干部“德”的方面,是考察材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只注重干部的能力表现,忽略了干部“德”的考察。
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是从事组织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深入把握撰写规律,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是辨别干部主流和本质的关键。考察材料的撰写只有贴近实际、写出特征,才能形神兼备,才能写出真实、准确、可靠的考察材料。
第三篇:“把群众当亲人”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说干事)
“把群众当亲人”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说干事)
孙正森
《 人民日报 》(2011年08月08日07 版)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当亲人”,既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本色,也是对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把群众当亲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表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无论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把群众当亲人”都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领导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人民万岁”、“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到 “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把群众当作亲人、把群众放在心上。也正是因为“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把群众当亲人”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刻认识并始终坚持“把群众当亲人”,是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首先,党的根本宗旨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当亲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只有满怀对群众亲人般的感情,才能在为人民服务时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其次,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不能长期执好政,关键是看能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再次,党的使命任务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当亲人”。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肩负着崇高的使命、艰巨的任务,在履行使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要有效应对这些考验、完成肩负的使命任务,就必须“把群众当亲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当亲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当亲人”,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真心关心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就是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那样感受民意,以心换心、真诚相见;不管群众处于什么环境、发生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真心实意地关心、支持和帮助群众,甚至愿意为群众牺牲自己的一切。二是诚心向群众请教。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在群众这一亲人面前,领导干部不应有任何架子,而是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和勇气,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走走、勤问问,拜群众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三是尽心维护群众利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应时刻关注群众的安危冷暖,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做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少做让群众敬而远之的事情,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四篇:党报谈换届之际政德真与假衡量干部对党忠诚度
党报谈换届之际政德:真与假衡量干部对党忠诚度
2012年02月13日04:18人民日报
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靠实事求是吃饭”,邓小平同志提倡共产党人做“实事求是派”。求真理、讲真话、做实事,不仅是镌刻于党旗之上的政治理念,也是衡量政治原则的重要维度,更是政德修养的现实支点。
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看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要看其干事创业,是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问题矛盾面前,是说真话出实招,还是说假话躲着走?社会监督之下,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真与假”之间,折射出一个领导干部,对党是否忠诚老实,对人民是否真诚服务,对改革发展事业是否勇于担当。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说假话、办假事、造假数字、搞假政绩的现象不少。比如,积弊丛生,却视而不见一味“报喜不报忧”;工作失误,却文过饰非,拒绝批评;成绩有限,却大吹大擂进行“数字注水”。工作造假,思想作伪,社会就失真,不仅影响当地发展,损害群众利益,还造成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流失,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严重误导。
“假”字作祟,根子还在“私”字当头,问题常在政德不修。不珍惜在任机会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一门心思想着官如何越做越大,反映了一些干部面对权力私欲膨胀;不鼓起改革勇气攻坚克难,却想着如何争功推过,求得“太平无事”,说明了面对问题精神懈怠;不真情关心群众冷暖忧乐,而一门心思试图引起“上头注意”,暴露了面对群众感情冷漠。为政以德,无欲则刚,无私则直。一旦受私心杂念摆布、为功名利禄所惑,就难免突破政德底线,导致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扭曲变质,催生和放任说假话、办假事等错误言行。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也应看到,说假造假之风的泛滥,与风气不正、导向有误的政治生态不无关系。在一些地方,讲真话者被“收拾”受排挤,干实事者被忽视受冷落,“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形成恶性循环,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之言,这说明提倡讲真话、做实事,也需要创造真话真言的发声环境,提供真抓实干的动力保障。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古往今来,这是为政的真经。
换届之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人民更加呼唤讲真话、做实事的“老实人”。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这也是非常紧迫的政德修养课题:如何讲真话、讲实话,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如何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如何明是非、辨真伪,带头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人?当“头皮硬”的“顶真”干部多起来,“脚跟软”的“风派”人物少下去,党内才会形成讲真话、做实事的好风气,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能让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人民的眼前为之一亮。
第五篇:干部学习讲稿:“三严三实”对中国官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干部学习讲稿:“三严三实”对中国官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课程前言
同志们好,今天呢我们对”三严三实”教育专题讲座做一分讲。这一讲的题目呢是“三严三实”对中国官德文化的传承创新。可以说呢“三严三实”既是对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简称叫干部的政德建设。为政之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叫为官之德,简称官德。几千年来,官德建设有其自有的自成体系的官德文化。官德文化的核心是当官的基本的为政遵循。那么中国传统官德文化,最主要的从政遵循是什么呢?它又和今天的“三严三实”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上的联系呢?又有什么几千年的文明的血脉相承呢?这是我们本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中国传统官德文化和“三严三实”的关系
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一个基本要求叫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当官的内心,要有孔圣人、孔夫子要求的修养和道德情怀,这叫内圣。外王,要有周文王般的一统天下的政绩,这是外王。这种官德文化的遵循,其实讲的是两个基本问题。内圣是修养和道德情操建设,外王是要一统天下的政绩建设、政绩要求。所以内圣外王反映的是为官者要把政德修养、官德建设和政绩要求实现历史的统一。讲官德,必须有外王一统天下的政绩做丰碑,讲事业,必须有孔圣人要求的道德情怀做根基,这是内圣外王二者历史统一的要求。那跟我们“三严三实”啥关系?首先,“三严三实”展示了中国传统官德文化的历史统一。“三严”是修养,是道德情操,是基本从政规范的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修养,是道德,是品行,是规范的基本要求。“三实”是政绩要求。谋事要实,是指的领导干部谋划伟大事业,谋划现代化事业,谋划本地区、本。
。中央治国理政遵循着是内圣外王的基本要求,强调施仁政,苛政猛于虎。那么西汉对于东西南北的边疆地区,对于内地各方面的不稳定,不团结,不和谐,及其刘氏同姓诸侯王的叛乱,胜利的实现了内外的一统天下,结束了西汉初年的诸侯谋反的局面,诸侯割据的局面。可以说,内圣外王实现了西汉的历史辉煌,也证明了内圣外王这个要求,是官德文化的两个支撑点,做政绩,做政德,使政绩以政德为根基,使政德以政绩为丰碑。
那么第二次辉煌呢,仍然是把内圣外王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古代官员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创造了唐朝盛唐的辉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历史复兴,实现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整个一百多年的历史辉煌。那么他对内圣外王的要求,内圣方面,在隋朝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唐朝使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制度定型,使大量的基层人才,使很多的普通人家的儿女,通过考试,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儒家学问的认真学习研究,使他们走到了从政的舞台。在唐代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内圣使儒家学问走到了新阶段,外王创造了唐朝的盛世辉煌。所以呢,内圣外王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发挥了巨大的文化推动作用。
四、内圣外王的衰落
那么内圣外王什么时候发生演变的呢?是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北宋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崛起,对外王一统天下的要求,构成了强大的挑战。宋朝北宋南宋时期,在东北地区起来的第一个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萧太后指挥人马兵临中原,与北宋发生了激战。辽刚结束,金在东北兴起,金兀术率领人马打过了黄河,逼近长江。那么辽和金在和北宋政府的博弈中,当年有澶渊之战,北宋打赢了签订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上,北宋政府在赢了的条件下认输,在条约上写清,中央与地方改变叔侄称呼,以前是地方管中央叫二叔,这个条约规定,中央管地方叫二叔,改变叔侄称呼。以前是对方每年向诸侯,向中央进贡。这次是中央打赢了以后每年给周边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每年给人家送多少两白银,这样一来,人家吃到甜头,没钱花就打你,打你你就得赔,你赢了也赔,你输了也赔。
北方辽和金的崛起,使北宋从开封被打到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这个时候虽然西夏,它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主要靠的是东北地区,天然的粮仓,内蒙古高原的战马,加上东北人的彪悍的气质和性格,使得中央政府从开封迁到了浙江的杭州。这样一来,中国官场的学问,就逐渐的发生了变化。所以从程颐、程颢,当然他们俩之前是周敦颐,程颐、程颢到后来,宋代的朱熹,我们把它称为宋明理学,就儒家思想到这个时候,发展到了程朱理学,也叫宋明理学的阶段。啥变化呢?外王做不出来了,政绩做不出了,所以程朱理学就开始光注重内心修养,光注重道德建设。如果没有政绩跟着,你道德建设你也走不到底。我们国家的学问就是外王一不行,你的道德建设,你的官德建设,你的内圣要求,最终解决不了一个国家的政绩问题,国家的发展问题,所以宋明理学加强道德建设,道德修养,向着主观唯心主义转变,客观上,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一天比一天衰落。
在东北地区,现在的内蒙的阿尔山北部,黑龙江的上游鄂嫩河流域,起来了一支蒙古族,后来通过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内蒙古高原。他还是用的是东北的力量,最后把北宋,把南宋消灭,实现了元朝中央政府的治理。明朝的时代,中央政府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后来到满族的崛起,清朝的入关到一统天下。这中间,它告诉我们一个学问,内圣外王,如果外王政绩做不出来,治国理政没成绩,平定天下没业绩,齐家齐不了,那么内圣、道德修养也会走下坡路,也会偏航。
我们今天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三严”,属于当代干部的官德建设、政德建设基本规范方面的要求。“三实”,属于政绩要求,我们不是封建社会的内圣外王,但是五千年文化的血脉相连,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做事业,干事创业,得讲政德,得以政德为根基,没有一个良好的政德做根基,事业也做不出来,也做不辉煌。那么没有政绩做丰碑,政德建设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国封建社会就是从宋朝以后,外王一不行,政绩一不行,政德建设,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失去了前进方向。在我国历史上是唐朝修塔,它唐朝开始佛教,佛学在中国的兴起,所以呢修塔,上面藏佛经,藏舍利子。宋朝修庙,大大小小的夫子庙,观音庙,佛教,寺院,道家的道关,土地老爷,财神爷,山神庙等等这些都是宋朝做的。想一想,当一个国家的政绩做不出来,仅仅靠道德修养,仅仅把心灵的寄托,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是把事业握在自己的手上,那你这个事就麻烦。
五、“三严三实”对内圣外王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今天贯彻“三严三实”,“三严”属于修养、品行、规范的要求,“三实”有这是政绩的要求。“三严”,严以修身,侧重的是三点。第一点,我们不是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追求它的内圣的儒家要求,我们既要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得需要创造性的吸收,传承和发扬。
另外呢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我们要干的第一件事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啥?党性修养是党章的第一句话,对第一句话的追求是党性修养,第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表现的是党的先进性,落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身上,共产党的先进性在咱们身上体现的怎么样,应当怎样体现,这就是党性修养,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我们的干部在发展方面的修养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文化方面的修养和推动文化的作用,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群众利益,保障群众权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修养。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还有一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这个核心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当领导要有领导的表率作用,这个表率作用是共产党人的表率作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作用,这是党性修养。
那第二呢是理想信念,我们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