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导师陈善昂
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导师陈善昂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陈善昂副教授,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已在《经济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香港商业出版社出版《外汇买卖技法》、《进出口押汇实务》和《外汇术语详解》等个人编著三本,参编《现代金融市场学》和《金融信托与租赁》等两本教材。主要从事的教学科研方向为:金融市场(包括证券投资、信托与租赁)和金融制度比较。
赵向琴,现为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美国Cornell大学访问教授。出版专著有《公司金融理论》(独立出版)、《法律环境与金融发展:中国经验和理论创新》(合著);在《金融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现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资本市场、公司金融、行为金融等。
苏丽萍副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对外贸易系,同年留校在厦门大学财金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任教;1994年在职研究生毕业于财金系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金融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为财金系(现为金融系)副教授;曾到加拿大康克狄亚大学从事合作研究,由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资助于2003年10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作访问学者1年。
苏丽萍副教授先后独立讲授过《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英文函电》、《国际结算》、《金融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学》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已在《国际贸易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和《国际贸易》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国际金融与贸易英文函电》一部专业课教材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践和中国的战略选择》一部专著;主持并完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对策研究》和《海外投资问题研究》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曾被评为“厦门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获“厦门大学华强奖教金”、“厦门大学华为奖教金”和“福光优秀教学奖”等
许莉,经济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福建保险学会会员。许莉副教授自1995年开始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2006年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萨里大学访问学习一年。其研究广泛涉及金融保险领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已在《保险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是《保险法原理与案例》一书的合作者之一。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为:保险经济学,保险法,法与经济学,风险管理等。
何孝星男,1955年12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证券市场理论与投资方法、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先后开设《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投资基金管理学》等7门课程。先后主持6项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其中包括3项国家课题。迄今为止共单独与合作出版《银行经营管理通论》《投资基金理论与实践》《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学》等个人专著及主编教材共9部,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18篇,核心刊物29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多项。
何孝星教授在证券投资价值分析与投资方法、投资基金理论与实践、公司股份制改 制与上市、产权购并理论与操作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其多项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及企业所采纳。
吴丽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员
一、教学工作
吴丽华教授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理论与实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系统讲授过《国际金融》、《外汇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学》、《比较金融制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其中,主讲的《国际金融》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国际结算》被评为厦门大学优秀主干课程。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外汇理论与实务操作、港台与东南亚金融、能源金融学等。
三、学术研究
该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十分敬业,也很勤奋努力。近年来,已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厦门大学学报》、《中国经济问题》、《山西大学学报》、《生产力研究》等国内外权威与核心刊物上发表过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四篇英文论文被EI收录。此外,还出版有《外汇业务操作与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社会再生产与财政》三部著作。
四、承担的课题。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金;参与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此外,还主持过横向课题以及省级课题。
五、获奖情况
近年来获得过福建省和厦门市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共16个奖项:
1.荣获厦门大学校庆奖(科研奖),2010年
2.荣获“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3.《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一文,获得“福建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
4.荣获“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
5.荣获“福建省金融学会200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
6.荣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培新教学奖(科研类)”,2007年
7.荣获“厦门大学金融系张亦春奖教金”,2007年
8.荣获厦门大学2006年度“中国工商银行教学奖”,2006年
9.《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三种模型以及借鉴》一文,荣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
10.该教师被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05年度优秀教师”
11.《对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思考》一文,获得“厦门市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度优秀调研论文”三等奖
12.《浅析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与监管》一文,荣获“厦门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3.《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加强与完善》一文,获得“厦门市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度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
14.《企业改制对银行债权的影响以及对策》一文,获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周年征文”优秀论文奖
15.《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比较》一文,获得“中国科学院数理金融研讨会”优秀论
16.独立撰写的《外汇业务操作与风险管理》一书被选入“厦门大学南强学术丛书”。戴淑庚[字显庚],男,福建长汀人,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后,经济学(金融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2005-2007任《台湾研究集刊》编委,教育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2年9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2006年7月任职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院经济研究(室)所。1999年9月考上南开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6年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做博士后。2006.7~9在英国University ofSussex学习英语。2008.9~2009.9公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做访问学者。2006年7月起任职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和产业投融资理论、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房地产金融、金融机构管理、证券投资、港澳台和东南亚金融、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区域经济、人口学。分别在《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投资研究》、《台湾研究》、《经济地理》、《世界经济研究》、《台湾研究集刊》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六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含合著)9部,其中有多篇论著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07年个人专著《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论文《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获福建省金融学会2005-2006年度优秀金融论文三等奖。2008年论文《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两岸经贸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获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优秀奖。2008年6月获第六届“张亦春奖学奖教金”。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福建省统战部、福建省科技厅、厦门市科委等单位的十多项课题研究工作。2006.11-2009.9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第二篇: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导师李晓峰
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导师李晓峰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李晓峰,女,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
李晓峰教授长期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的教学与研究。已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省金融学会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厦门市政府社科第五届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六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加编写《金融市场学》(系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丛书之一,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现代金融市场学》(厦门市政府第五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本教材。作为课题组组长、副组长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以及市、校基金等资助的多个项目的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是:现代汇率经济学、公司金融与国际金融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等。
朱孟楠,男,福建尤溪人,1963年3月3日生,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国际金融研究》编委、福建省金融学会理事(兼《福建金融》编委)、福建钱币学会副会长、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国际金融专业学术带头人,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厦门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系主任,厦门大学兴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届厦门市政府金融顾问。
朱孟楠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比较金融制度和台港澳、东南亚金融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曾先后获“邓子基奖教金”、“张亦春奖教金”、厦门大学“金鼎奖教金”、厦门大学建设银行奖教金及厦门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厦门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已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国际金融学》、《外汇投资概论》和《国际金融新论》等10多部著作和教材;以组长和副组长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以及省市、校基金等资助的20多个项目研究;22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金融学会优秀金融论文评选一等奖”以及“厦门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5次奖励;曾先后应邀出席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应邀到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学习、考察与学术交流。
朱孟楠教授在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设计、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储备风险管理、国际货币合作以及台港澳东南亚金融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郑荣鸣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和《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生课程)。已在《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参加编写的教材有《保险学》(获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再保险学》、《货币银行学》和《现代金融市场学》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保险理论与实务、比较金融 制度。
林宝清教授:保险学学术带头人、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林宝清教授曾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是我国第一个保险学方向博士(1991),于1984年率先提出“金融型保险”概念,在其《保险发展模式论》博士论文(1993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中创立的以保险分配关系商品化为理论基础的“保险本位商品说”及其理论体系和供求定量分析的成果已被教育部组编教材《保险学》采用;现在他的“保险市场风险量化与监管系统工程研究”项目已取得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万元的资助。他为主编之一的《保险学》荣获2002年中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林宝清教授在货币理论与政策领域亦有较精深的学术造诣。
女,金融学博士,厦门大学金融工程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曾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数学与统计学系访问并任教。
研究领域: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与结构性金融产品。在《世界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研究》、《统计研究》、《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出版主编、合著、改编、合译等著作共8本。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课题及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压力测试、资金管理系统等方向的课题,并多次获
郑振龙,男,1966年3月出生,汉族,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金融学学术带头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金融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金融学会副会长、《金融学(季刊)》主编。曾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金融系代主任、中国金融学年会第二届理事会主席、亚太金融学会(Asia-Pacific Finance Association)理事。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主持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工程,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