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寂静的春天 读书报告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有人说如果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是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的。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直到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并在当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辩论。也正是从此开始,“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寂静的春天》共十七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以寓言为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而这些突变全部来源于一个词语—杀虫剂。第二章的标题为忍耐的义务,人们之所以忍耐这样的突变,是因为人们并不知情。其次,卡逊论证了杀虫剂对海洋、土壤、植物、动物甚至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并指出人类由于自身的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卡逊指出人类必须舍弃“控制自然”的想法,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由于杀虫剂的滥用,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卡逊女士也因此在书中提出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大话题,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技术进步的局限性,并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她那细腻的文笔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寂静的春天》融可读性、科学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体,文字富有象征性和节奏感,发人深省。而书中引用的数据也是来自各科科学家及卡逊本人的多年研究成果,资料详实可查。文字结合卡逊出色的文学功底将合成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的破坏跃然纸上。
如同哥白尼“日心说”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世俗的攻击一样,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初,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那些靠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利益的人首先跳出来,指责卡逊是“煽情”和“歇斯底里”,说她“危言耸听”,甚至因为她的性别质疑她的研究结果和能力。虽然阻力重重,但《寂静的春天》就像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唤醒了广大民众,也得到了一切有良知的科学家和民众的支持。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之时,美国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项,但卡逊在她书中所提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惊醒了人们。仅至1962年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非常难得的是,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地被删除。与此同时,《寂静的春天》还成为促使环境保护事业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导火线。由于卡逊的努力,一些鸟类不再处于绝迹的边缘,春天不再寂静,数不清的人保住了生命。可以说,卡逊成功地将一本论述死亡的书变成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像许多环保运动的先驱,如梭罗、玛丽·奥斯汀一样,卡逊去世之后才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尊敬和关注;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在她生前遭到了众多的“诋毁”,更不要说进入经典的行列了。然而我们很难说卡逊是含恨离开的,因为她曾经全身心地爱过这个世界,因为她的努力促使了一系列环保法律的诞生。
《时代》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最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在纽约大学新闻学院评选的本世纪100篇最佳新闻作品中,《寂静的春天》名列第二。《匹兹堡杂志》将卡逊评选为“世纪匹兹堡人”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境运动之母。她对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呼吁,最终导致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世界地球日”的设立。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克林顿的副总统、环保分子戈尔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读完《寂静的春天》,最为一个环境系的学生,我不禁要审视当今社会中环境的种种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知道,一旦吃入不洁食品,就会导致腹泻呕吐等中毒事故。其实这样的现象,只要处置得当,对于人体并无大碍,因为通过腹泻呕吐等生理反应,细菌及其毒素也就被及时赶出了体外。然而,工业污染物,如果接触微量,并不会引起人体有任何不适反应,但它却会长期潜伏于体内,缓慢引起致癌效应。早在1775年,就有一位伦敦医生宣称,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这必定与他们体内累积的煤烟有关。如今煤烟中存在的致癌物已得到分离,表明这一设想是正确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有统计资料表明,同样施行包皮割除术,出生时做与成年后再做,效果就有所不同,前者的阴茎癌发病率为零。这同样表明,致癌因子的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有时反复摄入小剂量致癌物甚至比单独一次大剂量更危险,因为一次大剂量中毒可以立即杀死细胞,小剂量却容许一些细胞存活下来,而这些存活细胞也许以后就容易发展为癌细胞。因此若要问致癌物的安全剂量是多少,就是一个无从回答的问题。
物理或化学致变因子打击的对象主要是分裂旺盛的细胞,这就解释了白血病为何高见于儿童的原因。一则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再则骨髓细胞又是分裂极为旺盛的细胞。一旦外界存在致癌剂,儿童就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有时,致癌物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是一种间接的过程。比如,杀虫剂中的氯化烃,会对肝脏带来一定的损伤作用。肝脏的作用之一是保持雌雄激素的平衡,因为无论男女,都会产生这两种性激素。当肝脏有所损伤时(且这种损伤难以通过实验仪器测定),雌激素含量就会大大增加,导致的结果就是生殖系统癌症的发作。更何况,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中,由各种渠道而来的雌激素水平已大大超量,雪上加霜的结果就是,女性不得不发起一个“保护乳房”的红丝巾运动。现代人的处境之岌岌可危可见一斑。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现代人越来越强调保健养生知识。洪昭光的养生之道为大众津津乐道;各种人体实用手册令人眼花缭乱。所有的保健知识都告诉我们,新鲜蔬菜水果多吃益善,然而,殊不知这些农作物中都有工业污染物的残余,教人如何吃得下?!也许过怕穷日子的中国人,少有情调去关注自家窗外是否还能听见鸟鸣声,能在大城市里安家已属不易。然而,当污染物无声无息地潜伏于空气、水域、土壤之中时,还会有庄稼、蔬菜和家畜生长的一片净土吗?也许生活中,我们可以习惯车声噪音,从而把鸟鸣声留给诗人想象的世界中,但我们怎能想象让生活笼罩在癌症的阴影之中!
实消除了传染源的存在。如今面对癌症,同样需要这一思路。人类最终战胜癌症,不只是依靠发明特效治癌药物,更在于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然而,现代人的顽症却在于,我们难以割舍轻松时尚的生活方式,犹如瘾君子难以戒毒一般。我们中不少人甚至连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都不愿放弃,更别说甘愿放弃更多的时尚享受。
卡逊的存在犹如是我们社会的神经末梢,她勇敢无畏地向我们传送痛觉信号。化学药剂的滥用,工业废物的肆意排放,都给我们春天原有的绿色抹上一层黑,给春天原有的生机盖上一片死寂,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与其它生物深受其害。但恶魔的步伐丝毫没有减慢,甚至在喧嚣的机器中加速。利益集团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不惜牺牲环境,并无耻地让广大百姓为此买单。而我们的老百姓环保意识淡薄,不但不与恶魔作斗争,自己还因各种浪费制造出大量垃圾,以及对有毒物(如电池)的不当处理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现在同坐一条船,应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且是唯一的家园。否则,有一天,春天寂静得只能听见我们的哭泣。
希望我们可以如卡逊女士所说的那种感受大地之美的人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永生。
第二篇:《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生态文学作家雷切尔·卡逊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揭露了滥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卡逊在该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危机,质疑现代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的科学态度,表达了自己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寂静的春天》不仅使人类建立了新的生态观,而且激发了环境保护运动,并促使联邦政府成立新的机构统一处理农业中的有毒药物问题,相应的立法也应运而生;同时,在环保运动的基础上又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史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对卡逊为人类环保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通过本文对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探讨,引起学术界对卡逊作品中的环境哲学思想的广泛关注,指出哲学思想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挖掘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解读其思想的哲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其生态哲学思想对环境史、认识史的积极作用和学术贡献,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分析《 寂静的春天》 中的生态思想和作品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生态哲学;环保意识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慄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鶇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这本书试探着给予解答。”——《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开篇就虚设这样一个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翻版的城镇,对齐的一景一物作细致的描写,以此来带领读者进入这本书的主题,同时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1962年9月27日,美国哈顿·米夫林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寂静的春天》[1],这本书迅速引起轰动,同时也产生巨大的争议。该书在 1 扉页引用了美国散文家E·B·怀特的一段话,这段话概括了该书的核心哲学思想:“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雷切尔·卡逊于1907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乡间小镇斯普林德尔。小镇周围的树林、河流等自然景观培养了卡逊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兴趣。卡逊于1929年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的生物学学士学位,并在此后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动物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以动物学家的身份在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任职。这份工作使她意识到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自幼形成的对写作的爱好结合起来。卡逊首先发表了作品《海风下》,并在此后发表了《我们周围的大海》和《海的边缘》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卡逊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忧虑。在此之后,卡逊的注意力转向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也就是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制品的问题。1958年,卡逊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指出,一种杀虫剂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造成了鸟类的死亡。这种杀虫剂就是我们熟知的DDT。这封信引起了卡逊的警觉,她决定写一本书来使人们认识到滥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卡逊在世界范围内搜集有关DDT的资料。她了解到DDT等杀虫剂在有效控制害虫的同时,还导致了一些益虫、鱼类和鸟类的死亡。即使是美国的国鸟秃鹰也因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而面临着灭绝的命运。杀虫剂还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中,对人类产生了毒害的作用。在广泛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卡逊开始着手《寂静的春天》的写作[2]。这部作品于1962年发表。
《寂静的春天》共十七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这些突变全部来自于一个词语——杀虫剂。第二章标题为“忍耐的义务”,人们之所以忍耐这样的突变,是因为人们并不知情。其次,卡逊论证了杀虫剂对海洋、土壤、植物、动物甚至是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并指出人类由于自身的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卡逊指出人类必须舍弃“控制自然”的想法,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寂静的春天》融可读性、科学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体,文字富有象征性和节奏感,发人深省。书中引用的数据都是来自各学科的专家及卡逊本人的多年研究成果,资料翔实可查。除包涵生物、化学、物理、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外,该书更加富有哲理性。结合卡逊出色的文学功底,将合成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破坏的描写跃然纸上,不是晦湿 2 难懂的专业用语,而是贴近生活的优美文字[3]。
《寂静的春天》成功地完成了从死亡之书到生命之书的转变,它是开启生态时代的“圣经”。其一面世就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各国公众的共鸣,上至总统下至普通民众,都无不讨论该书渗透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思想,并对国家立法、未来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无疑,《寂静的春天》可以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媳美[4]。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新版的《寂静的春天》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前言,“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地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因为此书的出版,美国环境运动才会迅速发展起来。《寂静的春天》的思想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并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因为她惊醒的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逊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全球性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及其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持久性的、不可逆转的危害。为了在书中唤醒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卡逊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5]。从上世纪50年代起,她就开始追踪研究使用杀虫剂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特别是DDT给环境和生命带来的恶劣影响。她不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还就所有的重要问题给世界各地的相关科学权威写信请教。结果,她所占有的资料堆起来比她本人还要高。在严谨求实的毒理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卡逊认定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危及动植物生存和人类健康,是制造“寂静的春天”的罪魁祸首。她在书中指出,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发动的最令人震惊的袭击是利用危险的、甚至致命的化学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进行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不仅进入了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部。卡逊的忧虑不是源自文学家的虚构和想象,而是建立在确切的科学知识和具体的调查统计资料基础上的。
卡逊在“死神的灵丹妙药”一章中,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现代人制造的杀虫剂种类、药性和负作用[6]。从其化学构成成分来看,现代杀虫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DDT为代表的氯化烃类杀虫剂,另一类是以马拉硫磷和以硫磷为代表的有机磷杀虫剂。其中,DDT是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的简称,1874年首先由一位德国化学家合成。1939年,瑞士的保罗·穆勒发现了 3 DDT可以杀虫的特性。立刻,它被人们誉为消灭传染疾病和破坏庄稼的害虫的灵丹妙药,穆勒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金。随后,在多数人的心目中,DDT成了一种用途广泛的无害的日用品。但是,卡逊运用确凿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事实资料向人们证明,那种认为DDT无害的观点是一种致命的误解。由于DDT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DDT的残留物也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因为DDT本身是脂溶性的,它一旦进入人体内,就大量地贮存在富于脂肪质的器官内,像肾上腺、睾丸、甲状腺中,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寄存在肝、肾以及包裹着肠子的肥大的、保护性的肠系膜的脂肪里。更可怕的是,这种脂性贮存充当着生物学放大器的作用,比如在进食时摄入千万分之一的量,在体内的积累就可达到约百万分之十或者十五的含量,增加了l00余倍。在用动物做的试验中,科学家发现百万分之三的药量能抑制心肌里的一个酶,仅百万分之五就能引起肝细胞的坏死和瓦解。卡逊所提供的这些数据,对于化学家和药物学家来说,也许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每天都在与储存着DDT或其他的化学药物残留物的物品亲密接触,如果没有像卡逊这样的生物学家把杀虫剂的危害事实公诸于众,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每天都在承受的危害事实就一无所知。卡逊还告诉人们,DDT及其同类的药剂的最可怕的特性之一是,它们会通过食物链条上的所有环节由一机体传至另一机体。有毒物质可以由草料进入奶牛体内,再由牛奶带入人体内,还可由母亲传到子女身上。卡逊的调查研究表明,除了DDT以外,污染环境,危害生命健康的化学物质还有很多:狄氏剂能损害神经系统;狄氏剂的变体艾氏剂不仅损害肝脏,还会导致不孕症;除草剂会污染土壤;清洗剂会污染供水系统;等等。现代人为了创造一个对自己有益无害的大自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轻率地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从短期的控制效果来看,这些化学物质似乎是杀死害虫、清除杂草的灵丹妙药,但是,从长远看来,它们却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损害了生命健康,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卡逊称这些化学药物是“死神的灵丹妙药”[7]。
卡逊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和危害事实,向人们证明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抑制、破坏人体细胞的氧化作用,而剥夺细胞中的氧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生长和器官发育正常进程被破坏,引发先天畸形和先天性疾病;导致生殖功能衰退;引发恶性病变,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卡逊指出,由于越来越频繁地暴露在化学致癌物中,人们正面临着每四个人中有一个人会得癌症的威胁。她还引用了科学家瓦勃格的试验结果来向人们表明:第一,化学致癌物的破坏性结果一旦形成,就是不可 4 逆转的;第二,在致癌物摄入问题上不存在一个“安全”剂量,因为一次大剂量中毒可以立即杀死细胞,小剂量却容许一些已经处于损坏状态的细胞存活下来,而这些细胞以后可以发展成为癌细胞[8]。卡森在书中所揭示出来的这一切,令普通的现代读者感到震惊。
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逊不仅将化学药物的危害事实公诸于众,而且进一步质疑现代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的科学态度。她指出,人类之所以要向大自然投放大量的化学药剂,完全是出于一种狭隘的自然观念,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动植物的存在与否,对自己有利的就保留,对自己不利的就判处其死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和伦理态度,才导致了现代人不负责任的科学狂妄和现代技术愚昧。卡逊在书中指出,控制自然的观念体现了人类妄自尊大的自我想象,它是生物学和哲学还处在原始阶段的产物。在穴居人的时代,人们假定大自然的存在就是要为人类提供便利。可悲的是,现代人已经用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把这种原始时代的生物学和哲学武装起来,在向害虫和杂草开战的同时,也把炮火对准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共享的地球,甚至对准了人类自身。在卡逊看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科学狂妄和现代技术愚昧,这种科学狂妄和技术愚昧不仅没有把大自然改造得让人类称心如意,反倒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了自然界的生态危机。
在此意义上,卡逊以当时人们正在进行的昆虫控制计划为例,用大量具体的调查数据和科学事实对人类控制自然的计划进行质疑[9]。她说,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现代规划时忽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事实:第一,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着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它利用食物的数量、气候和天气情况、生存竞争或捕食性生物的存在而发挥作用,这一切都是极为重要的。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在昆虫世界内部所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研制出的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因此,卡逊将化学药物看作是现代人发明的一种粗劣武器,这种粗劣的武器在杀死一种昆虫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界天然的防御系统,导致更为可怕的严重后果。
卡逊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自然界的防御系统被破坏后带来的可怕后果,比如,当DDT和其他杀虫剂将蜘蛛螨的敌人杀死之后,蜘蛛螨变成了一种遍布全世界的害虫。蜘蛛螨专门摄食绿色世界中的叶绿素,使得树林和灌木丛的叶子先是变得杂色斑斑,最 5 终枯萎飘落下来。在此意义上,卡逊称人类的喷药控制计划在使某些昆虫的繁殖数量得到暂时控制的同时,却打开了盛着害虫的潘多拉盒子,盒子中的害虫以前所未有的数量为人类制造麻烦。第二,在化学药物的猛烈攻击下,自然界的生命构造一方面遭到了破坏和削弱,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奇迹般的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并以人们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顽强的反抗。对于这一点,那些从事化学控制的人们一直不予理睬。卡逊在进行了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针对人类的化学药物攻击,昆虫通过遗传选择的方式发展应变能力,以抵抗化学药物。这也就是说,在化学药物的攻击下,昆虫已经发展出了抗药性。如果说人们对昆虫抗药性现象的了解进展缓慢,那么,昆虫对一种化学药物产生抗药性却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在《 寂静的春天》中,卡森提出了一个解决杀虫剂问题的方法——生物控制法。这种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实施。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在许多国家已付诸实践,中国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2000年的夏天,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蝗虫。为了消灭蝗虫,当地居民利用鸭子喜欢吃蝗虫的特点,从南方紧急购进了大量的鸭子。结果是鸭子出现的区域没有形成蝗灾。为了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人类应该积极地推动和发展生物技术法。
卡逊在这本书里还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审视一切生物,她告诉读者,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学中所说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如果人类总是认为自己优越于其他一切生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随意划定生物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最终一定会得到残酷的报复。卡逊在对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现代科学狂妄进行质疑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生态整体主义自然观。她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平衡机制,这种自然平衡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
在《寂静的春天》的最后一章“艰难的拯救之路”中,卡逊极力推崇这种非化学暴力的生物控制[10]。实际上,卡逊推崇的这种非暴力的生物控制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人们放弃自己的科学狂妄,尊重生态规律,消除人类使用暴力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重建包括人类与自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尽管《寂静的春天》的发表迄今已有50年的时间,但是书中所描述的滥用杀虫剂的情景以及卡逊所预测的灾难性的后果在当今的中国仍时有发生。卡逊的生态思想以及《寂静的春天》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11]。这部小说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于资源不足的中国而言,环境很难承受数量巨大的人口。中国 6 不具备西方国家工业化时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不具备保护环境所需要的强劲的工业增长的前提条件。中国绝不能走使其他国家出现资源和环境危机的老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并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环境立法体系。中国已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五个标准之一,并且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道德基础。中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12]。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要强化生态责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各种生物的价值和权利,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只有当每个人都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的时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先明,于冬云.从《寂静的春天》看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思想[J].外国文学,2006,(03).[2]蕾切尔·卡森.吕瑞兰.寂静的春天[M].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11 [3]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Donald Worster.The Wealth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7 [5]李继宏,杨建邺.蕾切尔·卡森和她的《寂静的春天》[J].自然杂志,2007,(5):308 [6] Vera L.Norwood.The Nature of Knowing: Rachel Carson and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 [J],Within and Without: Women, Gender, and Theory,1987,(4).[7] Madelyn Holmes,“American Women Conservationists: twelve profiles[M]”Jefferson,N.C.McFarland, 2004.[8]习习.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唤醒人类[J].环境教育,2004, 2.[9][美]林达·利尔著.贺天同译.自然的见证人一一雷切尔·卡逊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99.8.[11]杨建霞.企业耍有环境责任[J].中国报道,2008(7):35.[12]厉以宁.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读书报告——寂静的春天
落后的“文明”
张馨丹 经管8班 2010120848
工业化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但真的如同我们人类所沾沾自喜的那样繁荣美好吗?我们看到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化工工厂也不甘示弱;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与此同时杀虫剂、化学药剂、食品添加剂也数不胜数。
《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于1964年春天逝世,与《寂静的春天》名称竟不谋而合。但毫无疑问,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阿尔·戈尔在对这本书的前言中高度评价道。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在《寂静的春天》中,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化学药剂的危害,还反对科学革命早期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她的杰出拥趸者之一罗伯特·怀特·史帝文斯说:“争论的关键主要在于卡逊坚持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然而,当代化学家、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坚信人类正稳稳地控制着大自然。”
书中,作者为我们详尽地描写了以DDT为主要污染源的杀虫剂、化学药剂的工作原理及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后遗症”。如书中所阐述的“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还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伏的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进入到生殖细胞里,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书出版两年后,卡逊由于乳腺癌而去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有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当时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化工界都为了追求利润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数的人们都只盲目地关注暂时的利益,而忘了从长远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的严重性。书中举道“在美国,合成杀虫剂的生产从一九四零年的一亿二千四百二十五万九千磅猛增至一九六零年的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多。这些产品的批发总价值大大超过了二亿五千万美元。但是从这种工业的计划及其远景看来,这一巨量的生产才仅仅是个开始。”另外有资料显示: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一些国家仍然生产国内禁止使用了的一些农药,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反复地使用与接触必会造成累积效应。而生物界本身是一个循环相连的整体,食物链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人对大自然做出暴力之前,大自然以一种造物主的身份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生物,并使它们和谐相处,似一个圆一样地完美衔接。但人的肆意妄为却对这大自然做出了极大的伤害。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在短期内看来是收效颇丰的,但它的累积效应也不容小觑。卡逊幽默地对杀虫剂的一种——内吸杀虫剂作了形容,“内吸杀虫剂世界是一个难想象的奇异世界,它超出了格林兄弟的想象力——或许与查理·亚当斯的漫画世界极为近乎同类。”书中也对杀虫剂的累积效应作了说明,“如果喷药是在反复进行的话,那么关于‘一英亩地使用一磅DDT是无害的’老说法就是一句空话。在马铃薯地的土壤中发现含DDT为每英亩15磅,谷物地土壤中台19磅。在一片被研究过的蔓越桔沼泽地中每亩含有DDT34.5磅.取自苹果园里的土壤看来达到了污染的最高峰;在这儿,DDT积累的速率与历年使用量亦步亦趋地增长着。甚至在一个季节里,由于果园里喷撒了四次或更多次
DDT,DDT的残毒就可以达到每英亩30—50磅的高峰。假若连续喷撒多年,那么在树棵之间的区域每英亩会含有DDT26一60磅,树下的土中则高达ll3磅。”由于在土壤中长期滞留,而土壤又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场所,自然而然从植物到动物体内都或多或少的留存化学药剂。而通过食物链这种过程,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身上,并且于食物链的顶端的含量将从一次次地积累中增多。人就是又这样对自然做出外力,就像牛顿第三定律一样对其自身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但不同于此的是,此反作用力却不等同于作用力,甚至比作用力来得更为惊人。后果于不久就显露无遗了:合成杀虫剂使用才不到二十年,动物界及非动物界均发现有残留的杀虫剂;有的新生婴儿的体内就被检测到有杀虫剂;有的成年人使用杀虫剂而致患上癌症„„而此类情况在各种医药文献中报道得很多。而在许多人糟受着身体上的病痛的同时,许多人也受到了精神上的困扰。错乱、幻觉、健忘、狂躁一系列的表现皆是由摧残我们神经系统的化学药物于不知不觉中带来的。它们普遍地侵入鱼类、鸟类、爬行类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躯体内,并潜存下来。这些化学药物就像隐形的恶魔,随时就潜伏在人们的身边,人们却对它们视而不见。
《寂静地春天》让我不禁想起了近期才看过的一本由澳大利亚的莉莲所写的《真相》。它主要讲述了食物及日常用品中隐藏的危险。莉莲因怀孕期间受不了偏头痛的侵扰吃了止痛片,于是她的小儿子出生后就患上了多动症。莉莲与丈夫便开始踏上了各种求医之路。但她后来发现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食品及日常用品中的有害物质是儿子多动的原因,她便开始了对一种潜在危险的研究。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药物依赖、成瘾、躁狂、敌视、自杀等。她甚至指出药物的使用的增加是一场谋杀。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从吃药开始境况不得改善反而更糟。如今许多儿童多动症的原并不一定是缺乏营养,食物与饮料中的化学毒素就起到反营养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当伦敦南部的华伦初级中学禁止儿童食用添加剂超标的小吃后,在一次国家数学考试中,学校中11岁的孩子的成功率提高了1/3。而当我按照莉莲所给的食品添加剂表去与超市里的食物作对比时,一种零食的添加剂竟可达到10多种!并且许多添加剂并未明确标明。同时想想近几年不断曝出的食品行业的丑陋新闻,真的是引人深思。虽然大多都是微量添加,但如同《寂静的春天》中所提到的一样,反复接触会造成累积效应。经济在发展,生活真的在随之改善吗?“这是我们文明生活方式的伴随物”卡逊在书中说道,但这句话更像是对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一种讽刺。在制造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人或许还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但我们的后代能承受我们留给他们的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么?
人类作为生物的一员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亵渎缘自未对客观事物的清楚认识。对此政府必须意识到经济效益下巨大的损失,完善的政策是改善的有效途径。而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作为消费者也应反对环境污染。我们也很高兴看到目前因为消费者的需求,降低食品中的农药量正成为一种销售方式。但我们更希望它是一种道德上的命令。只有民众都意识到,社会才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监督,环境保护与生活真正的文明才不只是政府的事。
第四篇:《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Silent Spring》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从小爱好文学,10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1929年卡逊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1936年卡逊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1962年6月卡逊的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开始在《纽约客》摘要连载,同年该书出版,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内容简介:
《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在美国问世,该书包括17个章节。在书中,卡逊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化学制剂,特别是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作者称杀虫剂为杀生剂,因为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侵害着居民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周围的环境。书中主要介绍了化学药剂包括狄式杀虫剂、对硫磷、七氯和马拉息昂等等。许多这类化学杀虫剂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的降解速度缓慢,危害持久。还有一些脂溶性的化学品,比如DDT,能够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进行富集,即使每次摄入的量很低,时间长了也能累积到很高的浓度。而且,这些药剂在喷洒时在空气、风的作用下,使受影响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在雨水的作用下,会使药剂溶于水中,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或渗透到地下水,水的地表径流使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书中大量列举了在鱼、鸟、蚯蚓等许多的昆虫、动物体内检测到化学药剂的成分,且检测出的含量呈现出放射性的扩大倍数,很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情景?
作者在书的结尾处强调,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
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
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
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然而,我们人类却叫嚣着要
去“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我们发明了最现代化、最可
怕的化学武器,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
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读后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
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但是,我们也
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以让人类灭亡的危害。
在“死神的特效药”这一章节中,作者讲述了大量的杀虫剂,如DDT,氯
丹等等,作者在讲述这些杀虫剂对动物、植物产生伤害的同时,对我们人类产生
了更大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使用杀虫剂,在杀掉一部分害虫的同时,也
使活下来的那部分害虫变得更加猖獗,因为它们产生了抗药性!因此,人们不得
不又研制新的化学药剂来杀虫,这样不断地研制、不断的杀虫,最终产生的化学
药剂成分越来越复杂,带来的伤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人虫之战永远无休止。使用
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正如阿伯特·斯切维泽所说:“人
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
昆虫耐药,如同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一样,只能使我们的工作
变得更加艰难。我所在的课题研究的超级细菌耐药靶蛋白就是细菌耐药的产物,在人类长期与疾病战斗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起初,它能杀死能致命的青霉菌,治愈了梅毒和淋病,几乎没任何明显的副反应。然而,如今在中国,青霉素的耐药率几乎达到了100%。青霉素自1928年开始投入使用
至今不到100年,其耐药率却到达了100%,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是一味的乱用、滥用,那么细菌耐药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研制
新药的速度!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驻足一下,另辟蹊径?在意识到这
个问题后,人们不只是一味的去研制新的抗生素了,而是学会了去找一些能和现
有抗生素搭配使用杀死细菌的东西,那就是抑制剂。同样,在防治害虫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尽量在现有农药的基础上,寻找一些与之有协同作用的抑制剂,而不
应该一味的去研制毒性更强的农药!
结合“死神的特效药”与“地球的绿色斗篷”这两章,给了我一个启示,我发现我们人类真的很忙碌,我们有那么多事要做,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杀虫剂以对付那些层出不穷的害虫;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研究各种各样的除草剂,因为我们要除掉影响了农作物生长的所谓的杂草。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可
以尝试害虫帮我们除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寻找这些
杂草的天敌和那些害虫所喜欢的食物上,这样让害虫除杂草的方法,虽然相比较
于杀虫剂和除草剂,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要差一些,但至少它对我们的环境是无
污染的,对人体也是没有伤害的!
正所谓永远没有绝对的失败和绝对的胜利,在人类大肆使用各种化学制剂消
灭害虫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同样惨重的代价!在“人类的代价”一章中,作者
告诉我们杀虫剂的使用与环境疾病的分布密切相关。我们已经看到杀虫剂现已污
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们具有使得河中无鱼、林中无鸟的能力。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人们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
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有机磷与氯化烃农药的使用,使人们患上了各
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错乱、幻觉、健忘、狂躁——这就是为了暂时的消灭一些
昆虫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只要我们坚持使用那些直接摧残我们神经系统的化学药
物,我们就将继续被迫付出这一代价”。换句话说,在人类消灭昆虫的路上,也
可能消灭了人类自己。鉴于此,我觉得在人类与害虫斗争的道路上,我们致力于
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量努力研制纯绿色杀虫剂,只杀虫,不“杀人”。
在看本书最后一章之前,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另一本书,那就是约瑟
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
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
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
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我觉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
题,就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我们找不到出路,只能不断反复的尝试,然后碰的头破血流。我们要生存,就必须要种植农作物,要想农作物有好的收成,我们就
必须设法消灭危害它的昆虫,但是,要保护环境,我们就不能杀昆虫。我们陷入
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路„„
然而,令我庆幸的是,我们还有无数像蕾切尔·卡逊这样出色的科学家。她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另外的道路中,给我们指明了一些可行的方向。她告诉我们杀虫不一定就会污染环境,杀虫也不一定就等于要伤害我们的身体。在科学发
达的今天,我们不是只有用化学制剂才可以消灭害虫,我们还有另外的道路可以
走,那就是生物控制。尽管在生物学的控制办法中,有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
外一些正处于实验室试验的阶段,此外还有一些只不过作为一个设想存在于富于
想象力的科学家的头脑之中,在等待时机投入试验。但我们应该相信,生物学家
约翰.霍普金斯所说的:“任何一门科学都好像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
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
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
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和加宽”。
看完了全书,我感叹于卡逊的勇气,和全书书充实的信息量和广阔的知识
面。但是我更想说的是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了,我们必须自觉的投入到保护环
境的这个行列中!
第五篇:读书报告-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但她是以她的小说《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内容简介: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读后感:
1962 年蕾切尔·卡逊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的大争论。在《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出版以前,DDT被滥用,人们的脑中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还愚蠢地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者,一心只想着如何征服自然,对环境造成影响却没有人去关注,除了少数的人和这本书的作者
蕾切尔·卡逊。蕾切尔·卡逊用她的文字,用她的心血,用这本《寂静的春天》来向懵懂无知的人们提出警示,发出呼告,让人们去认识他们引以为傲的发明物——DDT的危害,让他们明白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
1969年美国开始限用DDT等农药,发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案》。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可分割被广泛认同。1985年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与1987年9月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对臭氧层的保护。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对温室气体的关注无不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的自救行为。
我们从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中从人类蔑视到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在大面积破坏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两战时期及近几十年的工业社会。而直到近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才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毕竟环境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所以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方法,向来都很难被大多数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们所接受。即使直到现在,我们明知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人们真的不怕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人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在作祟。一方面,眼前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起长远的环境效益更能刺激人们,对于人的贪念更具有吸引力。在以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利益面前,人们妥协了,选择了接受物质享受。人性中的自私使他们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甚至是后代。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侥幸心理安慰自己说,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当一次次的环境灾难发生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又安慰自己说,那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使用化学物品的缘故,并不是环境的污染导致的,并不是我们的错。所以,人类在侥幸心理下仍安心地做着破坏着环境的事。除此以外,人们对于生命的错误对待也是原因之一。人们认为植物不及人类重要,动物不及人类重要,我们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动物的家园。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不是主宰者。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审视与我们相同的生命个体。
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永远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上。可是,从某一个时刻起,仿佛是在一瞬间,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春天的田野,变得寂静无声了。这样不寻常的春天,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对,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使我们的春天变得如此寂静而荒凉。农药的危害,我们很在就知道,但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知道这本书——《Silent Spring》。Rachel Carson告诉了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她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地震害了我们。“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活,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农药的使用,让我们的明天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是一个鲜红而刺目的数字,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子的。我不禁会想,荣是这样持续下去,我们的土地还可以支撑多久,我们的世界还可以支撑多久,我们的春天,还可以热闹多久。人们说,塑料袋是最糟糕的发明,农药又何尝不是呢?诚然,农药的使用使得我们不必再担心我们的农作物因为虫害而
大幅减产,我们不会因此而饿肚子了,可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扼杀了多少生灵,扼杀了多少本来可以安然无忧的生灵,使我们太自私了么?不仅捕杀那些可以食用的生灵——甚至他们并不美味。而且还用农药来使他们“死于非命”。我们应该向他们忏悔的吧!
当真冷漠如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惜以其他生灵为代价么。到底不过是害人害己,自己让自己的明天的春天寂凉无声。合上书,心中弥漫着哀凉,抬头看着天空中滑过的飞鸟,低头聆听悦耳的鸟鸣,觉得好珍贵,现在改变,也许还来得及,再晚,也许就真的是一切无法挽回了。我希望我们在除了汽笛声,工厂机床的声音之外,还能听到些别的,活着的生命的声音
人类自钻木取火发明熟食即开始有文明,经过一万年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也还保持能与自然相处和谐状态;自蒸汽机发明后,进入科技时代以至今日,已进入到全球资源逐渐耗竭境地。问题只見日益严重。今日人类祸延子孙,咎由自取不说,其他生物及地球何辜?科技日益发达,只为满足人类一时的私欲,而对环境造成的是更多的负面永久不良的后果。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愚昧。当科学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用来对付害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巨大的不幸。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带给我们方便,同时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不影响其他生物的科学。这种科学能帮助我们和其他生物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安静,生活得更和谐。
我感恩自然,它总在谦让我们、原谅我们、理解我们,虽然我们对它是那样的不负责任,看起来它还是那般祥和,而不是目露凶光。我们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完美的人生的信仰,却不知道全部都是自然所赐,它明明的给予了我们如此浩瀚的神奇的文化,为何还要去破坏与它的友谊,是它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我们,我们又吸取了多少其中的精华,可是人们出其不意,它竟会带着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这次,我们满心愧疚的来到自然,我看到的依然是种莫名的情感,绿色的生机又在朝气蓬勃的生长了,它在塑造着自然生态,那个时刻,雨水刷洗的大地,风儿刮去所有的尘埃,带走所有的污垢,它准备开一桌生命的宴席,人们就会似风不邀自来,雨不求自到的汇集在一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赴宴,一同举杯,感谢自然。
我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更感恩自然的美,自然的好,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所带给我们的关爱。感谢自然,等于拯救万物生灵,我们已经错了,就让岁月燃烧,重新开始吧,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发出的爱的真谛——没有健康的自然没有幸福的未来!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她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人类真的应该放慢下追求物质的脚步,好好地静下来想一想和自然地关系,和对自然的态度。别再让我们的贪念和侥幸毁了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蔡田田 M201173177
导师:邬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