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在演说中,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通过列举大量事实,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展示在了听众的面前。马克思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将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在了人民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他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150多年后,再次品读这篇经典演说,我们依然为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所赞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去重新审视它,对于演说中那些曾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第一位的作用。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仅占10%~15%,而到中期则上升到40%,70年代以后又上升到60%以上,80年代上升到70%~80%以上,90年代上升到85%以上。也就是说,在当今发达国家几乎全部经济增长的份额,都是靠科学技术实现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与变革。从劳动者看,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结构正在向非体力、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劳动者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劳动资料看,科技发明和技术革新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今综合自动化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代替了人,人们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执行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职能。从劳动对象看,原材料加工深度的不断提高,新材料的研发,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都要依靠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据统计,仅工业生产中的工种已经达到数万种。另外,科学技术提升了现代化生产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科技的信息。例如,以微电子、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高级交通工具,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和医疗技术,各种高 2 科技的娱乐项目和活动等等,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科技和知识的密集创新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增强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综合国力,都高度重视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就拥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先进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到底又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社会形态的更替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人类不是单纯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物质恩惠,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着科技思想及其观念,科技在现代社会日益体现出其深刻的思想及观念财富价值。科学技术促进人的思想变革。人们通过提高其科技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知识,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同时,科技进步使社会公众确立系统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弘扬客观求实、创新进取、探索求知、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必然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公平、正义、积极进取、开朗、诚信友爱等成为社会主流的精神状态。
第二篇:在纪念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6月26日)
李长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光明日报创刊60周年。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讲得很好,听了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向光明日报社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为光明日报作出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光明日报的广大读者、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光明日报创刊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伴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1949年初,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光明。毛泽东同志提出,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1949年6月16日,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光明日报正式出版发行。60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创刊时,毛泽东同志欣然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光明日报的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支持下,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促进人们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同志多次高度评价这篇文章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88年亲自为光明日报题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江泽民同志曾于1991年和1993年两次亲切接见光明日报主要负责人,作出重要指示,并为光明日报创刊45周年和50周年题词。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关怀光明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参作出重要指示。
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光明日报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成为我们党团结、联系、服务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要桥梁,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光明日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办报方向,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围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组织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有份量的理论、评论文章,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作出了显著成绩;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反应迅速、积极主动,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发挥了党的主流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坚持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各领域、各学科的重要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积极宣传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和先进典型,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光明日报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光明日报事业不断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办一份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光明日报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各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光明日报的队伍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同志们!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光明日报面临着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作为长期在知识界和广大读者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报纸,光明日报担负着团结凝聚广大知识分子、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重要任务。办好光明日报,关系到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大局,关系到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大局。希望光明日报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努力把光明日报办成我国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流媒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界,成为党团结凝聚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要桥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推进文化创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此,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第一,进一步把光明日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光明日报是我们党主办的一家重点新闻媒体,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的“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的科学论断,始终坚持党报性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和坚定。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聚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推动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最强音,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要始终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方面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第二,进一步把光明日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始终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光明日报作为我们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责无旁贷,大有可为。要充分发挥光明日报与知识界联系密切的优势,继续组织知识分子特别是各领域的名家、大家,深刻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作出新的贡献。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新闻宣传的各个方面,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凝聚党心民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舆论环境。当前,特别要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入阐释“六个为什么”,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和重大意义,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光明前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做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第三,进一步把光明日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光明日报作为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国内外广大受众的报纸,在长期办报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新的形势下,光明日报要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三贴近”要求贯穿于宣传报道的各个方面,深入实际、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多用贴近群众感情的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报道的主题和重点,用及时充分的新闻报道、深刻生动的理论评论文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和更丰富的信息量,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要进一步突出理论性、知识性特色,增加文化含量,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多宣传报道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及进展,多为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理论骨干提供展示研究和创新成果的平台,多宣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成就新经验,多宣传广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拓宽同知识界的联系沟通渠道,多同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的知识分子,那些长期工作在艰苦岗位、默默敬业奉献的知识分子交朋友,切实把广大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注重改进文风,把宣传报道的思想性、理论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不断推出受众喜爱、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好栏目、好作品,使光明日报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读物,不断增强光明日报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吸引力。
第四,进一步把光明日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在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社会舆论越来越多层次化,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水平是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光明日报一定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加强舆情分析,加强读者调查,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凝聚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要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努力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闻宣传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光明网的建设,大力发展针对网络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内容产业,善于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五,进一步把光明日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始终高度重视抓好队伍建设,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光明日报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上清醒坚定、业务上素质过硬、作风上求真务实,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集体,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要继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牢记宗旨、心系人民、爱岗敬业、踏实苦干,有效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切实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坚决反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努力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实践锻炼,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批知识广博、深受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熟练掌握外语、善于在国际场合维护国家利益的外向型新闻人才,为光明日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同志们,光明日报具有辉煌历史和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和伟大事业呼唤光明日报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希望光明日报全体员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强大政治动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倍努力工作,不断开创光明日报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衷心祝愿光明日报越办越好,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欢迎新兵会上的演说
在欢迎新兵会上的演说
认准的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
亲爱的新战友:
你们立志从军报国,这是难能可贵的。同志们经过慎重的选择,怀揣着火热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多姿多彩的军旅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服兵役尽义务的问题,这将对你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军营是一所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你们要学军事、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科学,学一些军地两用知识,能学会许多在地方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军营是一座大熔炉,她能锤炼你们的意志和精神,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经受住任何惊涛骇浪,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军营是一片育才的沃土,她能把你们培育成对社会、对军队的有用之材,使你们从一棵幼小的树苗顺利成长为事业上参天大树。你们的军旅生涯将对你一生的身心发展、职业定向、社会意识、人格素质、人生追求等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军营是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特殊群体,能成为这个英雄集体的一员,是光荣的,也是大有作为的。不论是人人崇敬的雷锋、苏宁、徐洪刚、李向群、高建成等英雄模范人物,还是指挥千军万马肩负领导重任的朱伯儒、黄祖示、李国安、刘晓连、岳翠等将校军官,无不是由一名普通青年经过部队的培养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就连人民敬仰的孔繁森,人人敬服的马俊仁,也都是从一名普通的战士起步而走向人生辉煌的,正是军营给他们打下了人生的坚实基础。经过了军营生活洗礼的人,无论是到哪条战线、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是因为在军营积累的功底而发挥出超常的能量。因而最容易取得成功。大家选择从军报国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明智的,也是富有远见的。希望大家沿着认准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
大家要沿着认准的路勇敢往前走,就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同志们刚刚走向社会,应该说思想上是纯净的,好像一张白纸,纯净的白纸才好写最美的文字,才好画最美的画图。大家从一迈进军营的大门开始,就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就应该向雷锋、李向群那样,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和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活着,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息。只有树立了这样理想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才有生活的意义。只要树立远大理想,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何等险恶,他的精神始终是充实的,他的斗志始终昂扬的,他就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大家刚投入紧张的训练生活,如果树立起远大理想,一切艰难困苦统统都会等闲视之,就会以苦为荣,苦中求进,就绝不会打退堂鼓。树立革命理想贵在行动,重在实践,要有踏实肯干的精神。从军营生活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珍惜大好时光,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认真走好军营生活的每一步。伟大出于平凡,平凡孕育着伟大。如果空有壮志豪情,眼高手低,好高鹜远,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那就将一事无成。事实上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很平凡的,是默默无闻的,但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照样是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是会有所作为的。雷锋、李向群都是从平凡小事做起而锻炼成长为时代英雄的。只有平时过得硬,到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去,才能表现出伟大的精神。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事,那就无论大小都应该尽心尽力干好。像日常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帮厨等,都应该争着去干,从而锤炼自己的意志和精神,一步一步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家要沿着认准的路勇敢地往前走,就应该不断地战胜自我。同志们刚来到部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万事开头难,大家遇到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是难免的。有的因为起床动作慢、集合动作慢,受到班长和干部的批评;有的因为生活艰苦、训练紧张而一时难以习惯;有的因某一件事没有做好,被战友埋怨责怪,感到懊悔和委屈;也有因犯了一些小的错误,而悲观丧气、情绪低落等。这就要求新战友要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己。要以
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来迎接紧张、艰苦的训练生活。谁都想“事事如意”、“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如愿,困难、挫折、逆境总是相伴而来。不少新战友入伍前缺乏独立和艰苦的生活锻炼,突然来到部队过严格紧张的军事化生活,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动手来做。这个急剧的转变,有些新战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因而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会出现一些差错,受到一些批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也算不了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没注意摔了一跤一样,爬起来接着走就是了。我们要战胜自己,用坦然的心态来看待出现的暂不如意的事。我们应当作生活的强者,正确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敢于藐视一切困难,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困难和挫折。吃苦是成人的门坎。经历艰难才能成才。要在部队得到锻炼提高,就必须时时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战胜自己的懒惰,战胜自己的懦弱,战胜自己的马虎,战胜自己的一切不良习惯。军队是要随时准备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这就要求每个军人都必须具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不怕苦不怕死的拼搏精神,这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要平时刻苦磨炼砥砺,养成习惯,打牢基础。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大家是会很快就完成由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是会很快就承担起合格军人的神圣职责的。
新战友们,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面临着西方军事势力的严重挑战,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仍很繁重。你们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批新兵,将要承担重要的历史责任。新世纪的军队建设呼唤着高素质的青年,需要大批的有志、有为的青年官兵去为之奋斗。让我们以雷锋、李向群为榜样,胸怀崇高理想,牢记人民嘱托,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为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而贡献出我们的一切力量!
第四篇: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清晰严谨的结构,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朴实畅达的语言风格。
3.掌握演说词的相关知识。
4.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作者】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中。
【演讲】
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
【讲解】
读这篇文章,要设身处地,才能充分领悟。
被关在监狱,很长时间里,前途,命运,甚至生命,都在敌人的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痛苦;一旦获得释放,又是何等欢欣。这是正义人士多方奔走、抗议、营救的结果,这是政治斗争的胜利。邹先生当然是胜利的英雄,这位英雄所面对的,又是支持、拥护自己的大众。场面是很热烈的。前面发言的人,又讲了许多热情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演讲,应该是热情洋溢的。但是,邹先生却并不显得激动,相反很是平静。
平静的演讲,能够打动听众吗?
演讲,就是与听众进行现场交流,不但是理念上的,而且是感情上的,不但在有声语言上,而且还在无声的躯体、姿态、表情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不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动作,当然是以幅度大的为上。平静的演讲,以什么取胜呢?这就要说到演讲与文
章的不同了。写文章,无须与读者现场交流;而演讲,则以现场交流为特点,哪怕演讲的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原理,也有交流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在郑也夫先生的演讲稿中已经有所领略了。而这一篇演讲,不是讲自然科学原理的,而是属于政治斗争性质的,直抒胸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设想,如果换成闻一多,做这样的演讲,应该是多么煽情,多么慷慨!如果是郭沫若,会不会有某种凯旋的、夸张的、鼓动的姿态?但是,他是邹韬奋,他没有这些,他的演讲词十分平实。当然,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是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应该有诸多不便直言的东西(例如严厉地批评当局)。但是,正面表述自己的信念的坚定,用比较强烈的字眼,应该是人之常情。但邹韬奋在演说中,从头到尾,都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心平气和。这种在情绪上的平静,和演讲的现场鼓动;似乎是不协调的。但是,激动的交流,只是一种风格,那就是政治鼓动的风格;而在严峻的政治斗争中的平静,是另外一种交流风格。交流,最根本的法门,就是缩短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物理的、身份的距离是不可缩短的,但是,心理距离是可以缩短的。
在开头,作者的自称,用了一个今天看来比较陌生的字眼:“兄弟”。为什么不自称“我”呢?就是称“本人”“鄙人”也不是不行啊。这是当时人们甚至是政治文化人士中的流行用法,而且也是黑社会中流行的用法。当年这个说法为什么会流行呢?可能是因为,它有利于缩短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和对方平等。这就是说,不仅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情关系上是亲近的。这个词语有利于构成一种语境,有利于缩短现场的心理距离,而缩短心理距离,是顺利交流的关键。如果相反,一味居高临下,就不是缩短心理距离,而是扩大心理距离,听众就可能感到隔膜了。
文章中第二个关键词是“心安理得”。其妙在不是单义的,而是有多重内涵的。第一重内涵是,心情相当平静。这种平静,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即使在命运转折的关头,在如此盛大的场面中,也是心平气和。这种心平气和,和《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被捕、受酷刑时表现出来的平静是一致的,不过伏契克在心平气和中,多了一层幽默和调侃;而邹先生的平和,却有某种个性的朴素。第二重内涵是,信仰坚定。这是作者自己已经
讲出来了的:“兄弟有坚定之信仰”。正因为信仰是坚定的,所以受难才是心平气和的。就是自我“反省”,也只用了一个很普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无错”。说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也没有强烈的形容,只用了“大众”这样的平常的字眼。说到自己所付出的失去自由的代价,所用的字眼是“随便”“不要紧”。似乎坐牢是很轻松的事情。最强烈的语言不过是:在看守所内感想是什么?个人都不要紧,可栖牲,可抛弃一切,但不能出卖大众,违反良心做事。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但邹先生的演讲,又不完全是一味消极的。在表面的“随便”“满不在乎”中,又有很在乎的事情,那就是“很想早些出来,和大众做一些事”。这就是讲话中的“骨头”,或者叫做“主旨”。主旨本来应该是要突出的,但是作者却把它埋得相当深,用很不显眼的、中性的词语“做一些事”,来掩饰他所做的民族救亡的政治工作大业。这在演讲术中,可以叫做“绵里藏针”。因为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听众是很复杂的,有各式各样的政治和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志同道合者。为了争取和最广大的听众、读者沟通,作者有意省略、淡化了政治内涵和感情色彩,有意把话说得含混,给听众的想象和补充留下余地。这种演讲的功夫,叫做“低调演讲”,和高调的鼓动相对,主要是把话讲得平淡,但是耐人寻味:一切不求个人胜利,亦没恨人的心„ „ 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不求个人胜利”,这话好懂;“亦没恨人的心”,这话怎讲?恨谁?为什么不讲清楚?还有“合作”,和谁合作?好像没有对象。这些讲清楚,是不是更好?但讲清楚,不如不讲清楚。这话是讲给国民党人士听的:你们把我关进了监牢,我不但不记仇恨,相反,为了抗日大业,还要合作。只要你们抗日,个人的一切都可以随便。
一般地说,文章要做得明白晓畅,准确鲜明,关键地方,明人不说暗话,用足笔力,甚至反复渲染。但是,这是一般的演讲术。有时恰恰相反,明话不能明说,文章恰恰故意做得不鲜明,关键地方一笔带过,含含糊糊,但又不是绝对含混,而是潜在量很深,点到为止,明白人心领神会,一听就明白,让他有相应的、无声的、心照不宣的潜在的体会。没有这种潜在的体会,根本就没有印象,那也无所谓。
这就是这篇演讲的特点。一般的演讲是说给所有的听众听的,而这里却是有些话要说给听得明白的人听的,甚至是给场外人传递信息的,场内的人听不懂无所谓,场外的
人听得懂却是很重要的。
从在场听众的角度来说,高水平的听讲者,不但要听言内之音,而且要听言外之音。从演讲的角度来讲,不但要传达言内之意,而且要善于掩饰言内之意,把它转化为弦外之音。
【小结】
文章简短也令人振奋,平实又使人敬佩。既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主张。文章语言虽然略显粗糙,却情真意切,铿锵有声,思路清晰,短小精悍,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风范。
第五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党员仍然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需避免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第一次指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次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每一个理论论断,都立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都以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条件和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为依据。在研究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时应当把它们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理解。如果不顾时代背景,不顾历史条件,就会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正如习主席在大会上所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民当家作主”“实践出真知”“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都来源于此。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所展现的强大真理力量。今天,我们致敬马克思,重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关注和回答时代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