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5篇)

时间:2019-05-15 03:5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

第一篇:“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

“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解说员,根据来宾身份随时改变称呼)

我叫×××,现为小河革命旧址景区导游解说员,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与大家一道进行一次愉快的红色之旅,大家可以称我为小×××,欢迎大家来靖边,特别是来“小河革命旧址”参观指导工作。

“小河革命旧址”在200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小河会议的重要性,特别是2012年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靖边县文广局对小河革命旧址”进行保护、维修及环境整治。对于旧址的维保,得到中、省、市党政领导,文化、文物、旅游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梯革命家后代的支持和关注。工程整体分为6个项目。

1、土地回征:在财投办、国土局和小河乡政府全力配合下,从2012年7月13日到7月21日用了九天时间,政府按政策投资285万元完成土地回收总亩数73.5亩,至此小河旧址周边环境全部纳入到了文化文物管护范围中,为下一步的维护打造提升品位奠定了基础。

2、展室扩建: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展示小河会议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地位,根据专家及领导的建议,建设以“转战、转折”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从4月22日到5月25日对小河会议旧址进行展室扩建,在充分尊重对文物本体保护和尊重的基础上,在征用原永红小学23孔窑洞的基础上扩建展室270平方米。展室总面

积为460m²。展室扩建工程于2012年7月16日完成。

3、布展:在获得省市委党史研究资深研究专家的指导下、支持下,我们邀请国家一级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进行支持布展,该工程从7月23日开始,从“撤离延安”、“三战三捷”、“小河曙光”、“走向胜利”四个篇章进行布展,2012年9月22日布展工程全部结束。

4、广场群雕、浮雕,委托鑫磊雕刻有限公司邀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联合于5月初开始设计、制作“小河会议旧址”广场的群雕、浮雕,浮雕工程于2012年9月19日开始安装,伟人群雕9月29日运抵我县。

5、窑洞维修、平台硬化:由具有文物修复资质的公司从2012年3月开始对小河革命旧址窑洞进行维修、平台硬化,于2012年9月10完成。

6、环境整治:从2012年7月土地回征完毕后,开始环境整治工程,9月24日开始实施310米长、6米宽混泥土景区道路。整个环境整治涉及广场硬化、平整土地、绿化、地埋管线、供电排水、亮化等方面。

接下来,请各位和我一起去革命旧址参观,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党中央转战陕北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了小河会议的前言,对了解小河会议的重要性有很大的意义。

1946年,国民党背信弃义,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在战略上进行调整,于1947年春,纠集二十三万兵马,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

我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果断的暂时放弃延安战略决策,采用“蘑菇战术”像闹秧歌一样与敌人在陕北的千沟万壑之间来回的绕圈子、扭辫子,把敌人拖在陕北、消灭在陕北,进而支援全国其他战场作战。

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率领着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撤离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三支队是当时留在陕北的中央前委的代号,为了保密,周恩来提议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毛主席稍加思考就说“我完全同意,我们一定得胜利,我就叫李得胜。”(即采用“离开了能得到胜利”的“离得胜”的谐音)

“我叫胡必成,解放战争必定胜利,中国革命必定成功。”周恩来因满腮的胡子被大家尊称为“胡公”,所以他给自己起名为胡必成。

毛主席反应很快,又说:“弼时同志是纵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4月5日是农历的清明节,一大早就下起了濛濛细雨,三支队来到了靖边县的青阳岔,在青阳岔住了八天后,转移到了当时属靖边县管辖,现在属安塞管辖的王家湾村。真武洞祝捷会后,胡宗南派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四个半旅扑向真武洞,而此时我军已在华池、怀县、庆阳一带作战收复了大片土地,刘戡在真武洞扑空后,顺着延河北上,朝王家湾一带窜来,情况万分紧急,毛主席决定向西北方向转移,三支队冒雨离开了王家湾,由王家湾村民兵队长白生才带路,经一夜风雨行军于8日天明到达小河村。到了小河后,主席来到了贫民曹九林家,受到了曹家和小河村人民的热情接待。刚要做饭、架电台,骑兵侦查员就前来报告,敌人又扑过来了,三支队当日决定向天赐湾转移,可是还没走,天空刹那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小河水暴涨,将群众搭在河上的简易桥冲走了,而此刻刘戡军距离小河只有四里远了。就在这个万分火急的时刻,雨停了,战士们很快搭起了浮桥,部队刚过,上游暴涨的洪水,就冲垮了战士搭建的浮桥,刚爬到山顶,敌人就来到了小河边,顿时枪炮声四起,好像是为主席转移送行。三支队在大雨中整整走了一天,穿小路、翻山岭,到达了天赐湾。

天赐湾村坐落在高粱山的山腰,地势很高,站在这里能瞭见周围三、四十里的山墕沟峁。村庄四周耸立着几座陡峭的山崖,把十几户人家围在里边。在沟底的大路上,根本看不出山上还有个村子。地形既隐蔽,又险要。传说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六年西征噶尔丹时,曾途经此地,看到这里山环水绕,脱口说了一句:“真是上天所赐呀”。天赐湾也由此得名。毛主席在这里住进贫农王有余家里,当日午后两点多钟,毛主席和首长们刚吃完饭正在开会,警卫团参谋报告,又有大股敌人超这里扑来,离天赐湾只有十五华里。窑洞里,毛主席安静如常,他仔细听完作战参谋的报告后和周恩来、任弼时围着地图仔细分析敌情,毛主席语言平静地说:“敌人没有群众,进了边区,就成了瞎子,他们看不到我们,只是乱闯,现在可以把他们甩开了。”便派了一个排到西南方向活动,引诱敌人,使其误以为我们已向西南方向转移。正如所料,中午以后,我侦察人员纷纷来报,敌人在东南方没有发现我军的一兵一卒,便通过尖山、驼盐口一带向西南方保安县方向追去。从6月9日晚上到6月11日,中共中央机关、军委机关

和各个战场的电台联络中断了,加上国民党中央社大肆造谣,散布什么:周恩来负了重伤,毛泽东下落不明等,一时间人心惶惶。11日晚,中央机关的电台一开通,各解放区就纷纷来电询问中央社的消息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释清各解放区的疑虑,毛主席很快向各解放区发出电报,安排工作,并通报中央机关的情况。天赐湾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所到的最西端,虽然地形好,但村子太小,中央机关几百人在这里不便工作,在天赐湾住了几天后,于6月17日重返了小河村。

我们现在往上走的这个踏步总共是48个,这48个踏步寓意了主席曾先后两次到小河居住了整整48天。

稍后我会带大家去参观4个景点,分别是广场的圆雕与浮雕、主席旧居、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小河会议旧址。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新建的升旗台,小河革命旧址目前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踏步上来到映入大家眼帘的圆雕方圆是38米,这38米寓意了主席转战陕北时,走过的38个村庄。圆雕所展现的是十五位领导人在开会时的情景再现。当时在决定雕像材质时,文广局提出了汉白玉、玻璃钢、大理石、青铜四类方案,经县委政府领导会议决定,决定选用档次最高,保存年代最久的青铜,并且是由紫铜为主要材质。其中主席雕像高2.8米,每座雕像重800公斤,雕像神态栩栩如生,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由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六十五年前的伟人形象,整个圆雕群体动态自然和谐说明我领导人之间兄弟

般的革命情谊,并与后面浮雕面而形成了一个圆满完整的呼应,进一步表现出我领导人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的革命情怀。雕像于2012年9月28日晚运抵靖边,9月29日从早晨8点29分至下午2点49分,在全县党政干部、人民群众的隆重欢迎的氛围中,充满传奇 达旧址。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浮雕距圆雕是12米,这12米寓意了党中央转战陕北时历经了12个县。浮雕总长65米意味着距今65年,在靖边战斗了总计65天,中心高度5.2米,两边边尾高度3.4米。整体浮雕以前低后高逐渐上升,最后直插云霄的构图方式,表现小河会议是我军解放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整体雕塑以两面抽象的在风中飘扬的红旗构图,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解放全中国。整体浮雕又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表示小河会议在我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个浮雕的选材选用了上好的汉白玉材质,总重量达到了150吨的重量,运抵时整整占用了六辆大拖车和八台50吨的大吊车才吊装完成。

浮雕气势恢弘,浮雕由七块汉白玉嵌接而成,除前言外,每一篇章,都反映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实。集中而又具象地反映了小河会议,我军作出的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按照毛泽东“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的反革命战略方 6

针”的指示,突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选择在中原,把战争直接引向国统区。

浮雕核心部分反映了小河会议决定的“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配合,互为犄角,机动歼敌”的战略部署,再现了六十五年前壮阔的历史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人民解放战争和战略反攻的氛围中。

浮雕以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中心,以“三军挺进”为主轴,两翼牵制为支撑,逐步提升了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

中间这一块就是反映了刘波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实施中原突破,直趋大别山的战争场景。1947年6月30日,按毛泽东的部署,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全面性大反攻的序幕,在300里的地段上,7月28日胜利结束鲁豫两牵战役,在28天的连续作战中歼敌5.6万人,打乱了敌人的全盘战略计划,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山东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重点旅的作战。8月7日,大军南进大别山,当时战争形势变化很快,刘邓认为不宜留在豫皖苏,毛泽东对此建议极为重视立即批准了这一果断决定并授权刘邓在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其果断处理。8月11日,三路纵队跨越陇海线,经过20多天急行军,刘邓大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先于蒋军进入大别山区,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到1947年11月下旬,共歼敌了万余人,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牵制了20多个诋的敌人。

在刘邓大军浮雕左侧这块浮雕反映的是陈毅要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在左冀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

动。从9月9日开始,陈 大军率8个纵队向鲁西南挺进,在荷泽沙土集歼敌9500人,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和山东抽兵增援,对刘邓大军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9月26日,6个纵队分两路越过陇海线,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豫皖苏地区的展开,孤立了敌人的战略要地开封和郑州。

在刘邓大军的右侧这块浮雕反映了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征伐豫西的故事。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牵制了20个诋的敌人,西北野战军也将胡宗南主力吸引在西北,此时,陕南、豫西地区极为空虚,毛泽东决定奇兵突击,杀向豫西山地,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在小河,毛泽东会见了专程来小河开会的陈赓,指示他和谢 率一个集团军(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九纵队、三十八军和第八纵队的二十二诋组成兵团),挺进豫西,配合了刘邓战略中原,迫使胡宗南调增援,薄弱了重点进攻陕北的计划。8月22日强渡黄河,经过3个月的作战,歼敌4万余人,建立了豫陕鄂、陕南根据地,孤立了洛阳,威胁潼关,完成了战略展开。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参观主席旧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叫万园台,主席曾在这里种下了一棵杏种,第二年这颗杏种便破土而出,接着舒枝展叶,迎风傲寒。直到1976年主席去世时,这棵树竟然也突然的枯萎死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

念和缅怀主席,又在原地栽种的。而与此同时,主席在天赐湾居住的旧居对面的龙头山也突然塌陷了,形成了一道天然水坝,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大家请看,这孔窑洞一进两开,一共三眼,当年主席就住在右边的套间,警卫员住在左边的套间,中间的过窑没有腾出来,还摆放着房东家养得几筐蚕,警卫员建议房东把蚕搬出去,毛主席马上制止了,并对警卫员说“我们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你让他往哪搬?尽量少给老乡添麻烦。”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旧居还基本保存着原貌,还是那几孔窑洞,窑洞内设施依旧简陋,可是这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了主席曾在这里生活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见证。

主席在这里居住期间,经常和老乡家的三个小孩,卜兰兰、赵桂花、赵聪香一起吃饭,教她们学习写字、传授她们革命道理,她们三姐妹的活泼可爱、好学上进让江青十分喜欢,并认作了干女儿,至今几经八旬的赵桂花老人回想起那一段幸福的岁月依然是激动不已。

在胜利捷报频传的喜庆气氛中,人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26周年的大喜日子,中央机关在旮旯沟召开了庆祝建党26周年的纪念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做了报告。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作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同志们、同胞们,勇敢前进,努力奋斗,迎接胜利。”新华社就此发表了题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的社论。而旮旯沟也被主席称为“天然的人民大会堂。”

现在大家将要参观的是“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是利用后期修复的23孔窑洞中的13孔作为展馆,这13孔窑洞寓意了主席在陕北生活战斗了13年。展馆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撤离延安”、“三战三捷”、“小河曙光”、“走向胜利”。

中共中央在小河纪念馆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小河会议旧址。

当时的司令部就设在我们现在站着的这座贾秀连家的大石窑院子里,这是一座典型的陕北风格窑洞建筑,正窑八孔,东西各四孔。毛主席当时住在正窑右起的第四孔套窑里,直到开小河会议前才搬到上山贾树堂窑洞里。也是在这座石窑院里毛主席等中共领导召开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小河会议”。当时的会场是利用一棵大槐树搭起来的一座大凉棚,贺龙来了之后,坐在一条破旧的长凳上,风趣地说“主席呀,你这可比不上我喽,我的办公室里有电灯、沙发呢!”

会议期间,因为蔬菜运输不便,主席就组织大家去挖野菜,端到餐桌上,首长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陈赓,不停地说“这菜好吃的很,还有没有?”大家都笑起来。

开会时大家摸出烟来,相互敬烟点火。袅袅上升的烟雾,丝丝缕缕地在笑声中飘散。大家的心火热火热的,你一言他一语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会议形成了完整的战略部署,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会议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摆开了

“品”字形攻势,把战略进攻的尖刀插向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会议从7月21日开到23日,会期3天,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彭德怀、贺龙、陈赓、王震、习仲勋等15位

小河会议刚刚闭幕就传来了刘邓大军胜利结束鲁西南战役,打开了跃进大别山的通道,送走将军们奔赴前线后,毛主席决定向东转移,8月1日清晨,毛主席在小河临行前他的干女儿仆兰兰依依惜别的给主席送来一双自己亲手做的布鞋,主席十分的感动,并再次叮咛“老乡们,我们一走,敌人马上就要来了,大家一定要做好坚壁清野,准备转移,不能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咱们离彻底消灭敌人的日子不远了!”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了小河,沿着大理河畔第二次来到青阳岔,在青阳岔住了两天后,8月3日离开了青阳岔,离开了靖边向东进发,开始了长途行军。

在那硝烟弥漫的陕北高原,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都被蒋胡匪军占领的艰难岁月里,毛主席一直留在陕北,率领党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辗转两千余里,在陕北十二个县的三十八个村庄的农家土窑洞——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指挥以彭德怀为司令的西北野战军,同敌人在千沟万壑之中“蘑菇”,经过短短一年的较量,就是敌人在西北战场丧师十万,狼狈逃窜,“重点进攻”宣告彻底破灭,我军在各个战场都转入战略大反攻。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离开了陕北。

我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各位领导。

第二篇:石林会议旧址解说词

石林会议旧址解说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今天由我带大家到“石林会议旧址”参观、学习。

石林乡位于鹤壁市的东北部,东部与汤阴县相邻,西连山城区,是鹤壁市的东大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这里曾经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大门,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石林会议”,就在石林乡的法隆寺召开。如今,“石林会议”旧址已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德育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本线路有法隆寺、刘邓首长旧居、大柏树、刘邓大军纪念展馆、将军岗、烈士陵园等7处景点。省人大副主任范钦臣、中央党校研究员宋毅军、市人大主任郭润营、政协主席李福州等国家、省、市领导先后来这里学习、参观、考察。

下面我们将要到达的第一站就是“石林会议”旧址—法隆寺。当年法隆寺交通便利、南方通往耿寺、鹿楼大路、西有去大湖的小路、东有到汤阴的官道。现在这条路,就是通往耿寺、沈柏的路。

一、法隆寺

法隆寺位于石林乡石林村西头,该寺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其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人众多、规范宏大,寺院是一个南北约300余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寺院庙宇丰富,有良田百顷,僧人最多时达300多人。不仅如此,连周围方圆十余里以内的大小寺庙都归属于法隆寺。因为该地区寺庙众多,法隆寺所在地的村落就得名“释林”,又因与“石林”谐音,故村名“石林”。

寺院面南背北,由南至北有主要建筑物三座,分别是四大天王殿、中佛殿和菩萨殿,三座大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寺院规模宏大,青砖琉璃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寺寺佛光宝塔,碑石林立、苍松翠柏、花团锦簇。

从这个西角门进去就是法隆寺的后院。这就是菩萨殿,也叫后大殿。

[后大殿] 菩萨殿是当时法隆寺规模最大的建筑,为长、宽各10余米的正方形大殿,高约6.5米,形成与中佛殿相同,殿内有四根圆形石柱主撑,殿内正中央供奉有观世音、西两侧靠墙塑十八罗汉像各9尊。“石林会议”期间,据一位负责“石林会议”后勤供应的老人讲。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军事电台和电话交换总机就放置在此殿内,电话交换总机有一人多高。总机通过许多根电话线与分布附近各村的野战军部队联系。

后大殿的外面竖着一根高高的铁杆,大家都叫它无线电。

这两座三间小庙,均坐北朝南,西为文王庙、东为关爷庙,在文王庙前面约二十米的地方建有龙王庙。西面文王庙在会议期间是各位首长休息、学习、讨论的地方。

[中佛殿] 从这里往前走就是中佛殿。中佛殿是一座方形建筑,长、宽约10余米,高约6米。房顶建筑采用南北出檐形式。佛殿四角各有一根方形八棱石柱,靠北正中供春释加摩尼佛像,佛像通高3米。佛身由铁浇铸而成,外镀金身,佛像腹部中空、有经书千册藏于腹内。1947年6月10日,“石林会议”就在中佛殿召开。

“石林会议”在这里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在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战略被粉碎后,国民党当局随之集中其优势兵力,开始实施所谓的重点进攻。而此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而国民党军队兵力陷于山东、陕北战场,介于两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军事布局。这就形成了对我们非常有利的局势。但是由于战火深处解放区腹地,许多地方生产遭到破坏,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更加残暴的手段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搜刮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力求迅速结束这两个地区的战事,再转用兵力于其他战场。

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1947年1月,中共中央就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的问题,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各个战局的进展情况,审时度势逐步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构想。1947年5月4日和5月8日中央军委两次电令,指示刘邓大军要争取6月上旬强渡黄河,进击鲁西南、豫皖苏区,第二步西中原进击。此时,刘、邓大军正对敌人展开声势浩大的豫北解放战役,解放了新乡、浚县、淇县、鹤壁集。等地,完成了对安阳城的围困,为了执行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从安阳战场撤下来,在石林进行修整。参加会议的有陈再道、王近山、陈锡联、王宏坤、秦基伟、杜义德和野战军副司令员徐向前、腾代远及参谋长李达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中佛殿主持召了开各纵队首长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和解放汤阴的七条经验,以及第二年的军事计划。“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即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于6月底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寻歼敌军然后逐步向豫皖苏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以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九纵队和第十八军(陈谢大军),自晋南强渡黄河出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以陈毅、粟指挥华东野战西线兵团(陈粟大军)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区实施战略展开,配合刘邓大军南进,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前大殿] 从中佛殿出来到前大殿,也叫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为一长方形建筑,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6米,高约5米多,殿内东西两面各供奉两座天王塑像,塑像高大魁梧,每尊高约2.5米。

现在我们到了中石林村。原来中石林村有东西寨门。下面就跟我一起到“刘邓首长”旧居来参观。

二、刘邓旧居

刘邓首长处在中石林村的中间路南,东西宽45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3150米。该旧居分左、中、右三大部分,每部分从前至后各有三进三出的院落。有正房主院和东西跨院,以主院正门为中轴线前后九道门,门门相照。也叫“九门相照”,整个建筑左右对称,是典型的中国清代民居,也是一个古代建筑群。

这座旧居坐南朝北,正面大门高大宏伟,中间三间房顶飞檐,门楼高大、青砖蓝瓦,门前台阶高大,两边是平顶耳房。大门设在门楼过道正中,走过第三道门,我们现在看到这是第一进院,这是一座小四合院。四合院左右厢房是主房是五间瓦房,村中孩子读书的私塾。

第二进院,这也是一座四合院,院门围墙上门楼起脊,院落面积100平方,正房有五间三层楼,楼内有木质楼梯,从楼梯上去二楼是青砖漫地,从二楼东南角可上三楼,三楼是一倒坐小房,是遮盖楼口用的。站到三楼远望,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两边配房也是一座三屋三间的楼房,刘邓首长就在这个院落里住宿达半月之久。刘伯承首长就在正房西头两间屋里居住。刘邓首长还在这里接见了中石林村的干部,并向群众了解部队纪律等情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一段佳话。

我们从这道门出去(楼后门)就是第三进院,这个院是“九门相照”的后院,主房是瓦房。粮草、牲口等都在此处。参观完了“九门相照”,我们可以看到东面那棵大的千年古柏。

三、大柏树

古柏距“九门相照”仅有六十余米。这棵古柏在石林村东头,树龄约有2000余年,树立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覆盖面积156平方米,被当时平原省命名为“华北第一柏”。也称“千年古柏”、“三圣古柏”,又称“将军柏”,据村中老人们讲,刘柏承、邓小平首长闲暇之余就在树下的这个大石棋盘上对奕聊天。

为了纪念刘邓大军,村中老人李凤云、李建仓、王景和、张海连、王成等十几位老人在村中老爷庙废虚上自发捐资修建了该展馆。这座展馆位于古柏之下,始建于2002年,我们先一起到里面去缅怀一下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吧。

四、纪念馆

院里东边墙上是一位小学老师画的刘邓首长画像,西边是石林会议简介,大家可以看一下,纪念馆屋里正中央是一座神台,墙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开国大典上的巨幅画,从左边起至右边墙上分别挂着老人们收集到的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后各个时期的照片。

其中后边墙上的这幅照片是解放汤阴城后解放军进城的照片。

这幅照片是太行根据地民兵、支授解放军上前线的场景。

这幅照片是刘伯承司令员在山城区的西窑头村接见太行慰问团的场景。晋翼鲁豫野战军从1937年开赴敌后晋冀鲁豫边区的涉县,到1947年从鹤壁离开整整10年,与太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在涉县人民到鹤壁来慰问咱的子弟兵。

我们到的下一站就是将军岗。

五、将军岗

将军岗位于石林村东南部,原名双龙岗,因晋冀鲁豫野战军团驻扎在石林时,刘邓首长时常在此散步,登高远眺,村人遂将此岗更名为将军岗。岗上峭壁中生长有九株古柏,历经风霜,依然而傲然挺立,就象勇士一般日夜守望着将军岗,故人们称之为将军柏。

在将军岗阴坡上有古观音堂一座,观音堂后有三三窟天然石洞。据传已有3600年的历史。从东至西排列,最东边石洞叫潮音洞,宽9米,深10米,高2.5米。洞中有两眼天然泉水,夏不溢,冬不枯,取之不竭,名曰沥泉。村中人传说此水可消灾被被被祛病,人们竞相取之,以求安康。于是奉之如神水,加以保护,每到雨天之前四壁会自己渗出一串串水珠,是活的天气预报。中间一洞为光明洞,宽5米,深10米,高2米。村人传说该洞会自已发光,一里开久皆可见到,近看什么也没有,凝有宝物,遍寻视,甚为奇异,洞名由此而来。西边一洞桃花洞,宽6米,深8米,高2.5米。洞中供奉王禅老祖孙百灵毛遂之神位。抗战时期,村中老幼400余人为避日寇,曾隐蔽于此三洞而得以逃生,故三洞又称“藏身洞”、“救命洞”。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领导、民兵等也常在洞中藏身,人们也称此洞为“将军洞”。

石林人民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解放后,石林人民把革命烈士的遗骨安葬于烈士陵园,我们下面就一起去烈士陵园去缅怀革命先烈吧。

六、烈士陵园

山城区烈士陵园位于石林乡东部的马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328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园内烈士碑林、骨灰堂、烈士遗物陈列室,纪念碑陈列室等建筑物,气势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烈士陵园安葬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建国后牺牲的241名革命烈士和解放鹤壁牺牲的1034名大乌山英烈的遗骨。

烈士公墓位于烈士陵园中部,圆形白色水泥结构建筑,公墓正前方竖立“无名烈士纪念碑”,公墓内存放着183名无名烈士和1034名大乌山英烈的遗骨。

烈士陵园最后面是烈士的石碑等物遗物陈列室。室内陈列着刻有攻打鹤壁集阵亡军民名单的石碑等物。

本红色旅游线路各个景点参观完了。“石林会议”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这支英雄的部队突破黄河天险,午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见证,在我国军事上、党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时光过去了60年,刘邓大军留下的不仅仅是“石林会议”旧址,而是为我们党和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坚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石林人民心中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第三篇: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延安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一起去感受我们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经历的点点滴滴。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延安革命旧址主要包括: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和群众们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 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邓颖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长期生活在复杂的辩论环境中,语言犀利善于言辞逻辑严谨思维敏捷的性格特点,就连马歇尔都佩服的说“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 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打破僵局,是谈判能够顺利的结束,周恩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对他的工作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周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的楷模。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游客朋友们,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大家眼前所看到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这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了,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张办公桌上海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可以亚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困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毛泽东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咋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孔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了。毛主席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即使困了需要休息时,他也总是抓紧时间看会儿书。大家都知道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好多次警卫员看到了主席疲惫的面孔时对她说“主席,天很冷夜已深了您还是赶快休息吧!”可每次都是摆摆手说没事你们先休息,我再看一会儿就休息。说完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后面德纳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大家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

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块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参观。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张恩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已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各位游客,在深情缅怀了革命先贤的丰功伟绩之后,枣园的参观游览就到此结束了。革命先贤已经离去,但他们未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还将星火相传。走进延安,走进革命的圣地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奉献、进取、奋斗的时代新风尚。

感谢大家!再见!

第四篇: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让我兴奋不已。延安是我们党和军队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

在此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感受深刻。特别是当我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时,我内心很是激动,因为我很想知道在1935年至1948年期间, 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是怎样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粮草的短缺。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而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真让我感到无比骄

傲与钦佩!来到这儿,我找到了答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切东西我们自己创造。忆苦思甜,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奋斗,我们也不会有今天和平,繁华的社会及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军校生,我深知我们此时肩上的责任有多么的重大!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有着翻天覆地变化,但我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应该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所弘扬的延安精神不会过时,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作为第四军医大学的一名学员,我感到非常的光荣,却又感学习的艰巨,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为人民服务,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军人。我将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和进步;克服和改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军医。

这次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明白了很多我会沿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走下去的,相信自己!!

第五篇: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延安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一起去感受我们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经历的点点滴滴。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和群众们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好了,各位朋友们,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水渠便是有名的“幸福渠”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为了给群众谋福利,在此修建了边区的第一长渠——裴庄渠,使西川靠天吃饭的农民连年丰收,因而人们改称其为“幸福渠”。

各位朋友们,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等英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扥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长期生活在复杂的辩论环境中,语言犀利善于言辞逻辑严谨思维敏捷的性格特点,就连马歇尔都佩服的说“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商讨所谓的和平建国的问题,当时与多人都反对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可是为了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真独裁的阴谋,周恩来和王若飞等毅然决定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打破僵局,是谈判能够顺利的结束,周恩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对他的工作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周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的楷模。

游客朋友们,参观完一代伟人之一总理的故居,我们便来到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旧居。大家眼前所看到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这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了,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张办公桌上海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可以亚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困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毛泽东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咋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了。毛主席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即使困了需要休息时,他也总是抓紧时间看会儿书。大家都知道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好多次警卫员看到了主席疲惫的面孔时对她说“主席,天很冷夜已深了您还是赶快休息吧!”可每次都是摆摆手说没事你们先休息,我再看一会儿就休息。说完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后面德纳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大姐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后面的两个院落分别是朱德和刘少奇的旧居,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待会儿自由活动是可以自行参观一下。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块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参观。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44年9月8日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暨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在1944年9月安塞石峡山谷中烧木炭时牺牲了,毛泽东曾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在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枣园革命旧址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下载“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河革命旧址”导游解说词修改初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简介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简介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凤凰山麓是党中央进驻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这里也是著名的......

    导游解说词

    景物介绍牌内容 陶楼 位于首钢厂东门内南侧,西邻月季园,与文馆隔园相对。是由首钢设计院设计、首钢建设总公司施工的一座体现中国北方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于1988年11月15日投入......

    导游解说词

    导游解说词 篇1欢迎大家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所有到过西湖的游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首先,大家看到的是花港观鱼公园,它位于苏堤南段以西......

    导游解说词

    烟台嘉惠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说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在领略了烟台碧海蓝天的自然风光之后,下一站我们将带领大家参观一下全国闻名的水产品示范加工基地;山东省知名的海洋生物示......

    导游解说词

    大家好!我是一位小小导游。今天,我就给出大家介绍一下着名的世界遗产——长城。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你们要登长城做好汉了!祝贺你们!你们知道吗?长城被列入......

    厦门革命旧址、纪念馆及烈士陵园

    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位于厦门万石岩园林植物园门前。建于1954年10月,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纪念碑坐东向西,由花岗岩台基、碑座及碑身3部......

    参观革命纪念馆旧址有感(5篇)

    参观革命纪念馆旧址有感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周围繁花似锦。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

    解说词修改

    松滋一中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上午好!热烈欢迎大家莅临松滋一中检查指导工作,下面,请随着我一起走迚一中。松滋一中创建于1938年,距今已有73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学班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