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

时间:2019-05-15 03:4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

第一篇: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

(转)对太极拳的体悟

(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

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 1.立身中正

盘拳及推手中身形的第一要点就是务必身法中正,不偏不倚,使身体的各部位都不散漫失中。能支撑八面舒展大方,和顺圆活。立身中正指自头顶百会穴至躯干下端会阴形成上下一条线,不能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缺陷,不然会造成重心失衡。套路中的斜行一势,身法歪斜的幅度很大,这种斜是中正之偏不是病。

学拳时老师常说内三合、外三合。就是把手、足、肘、膝的劲与肩、胯的劲相合,并不是仅限于生理位置在平面上相对应、相合,它是强调各个部位相辅相系,相互照应,协调相随。

立身中正必须有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圆背、长强穴微向后松膨、开胯园裆等元素支撑,不是孤立的。只有身法中正,脊柱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支柱作用。核心不散,久而久之浑身才能合下千钧力,炼就混元劲。若不能立身中正,就谈不上练功,只不过是运动运动而已。为什么特别强调立身中正问题,就是为了确保以下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的正常运行。有了这种拳风的养成,才能在任何困难条件下,确保气足劲整、运动自如,推手、技击时也不会轻易就处于被动或下风状态。

总之,让身体始终保持着“立身中正”姿势和状态,才能使各个部位都处于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有利于养生。才能使各种机能都处于可防可打的战备状态。有利于技击。2.运动中领、随、催的关系

前面谈放松问题时,已谈到一些手、脚、身动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意动气随、气催形达。讲得不细腻,比较原则和概括,不太好操作。陈长兴前辈在“十大要论”的明“三节”中,有一段细腻的叙述:“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这样她二者结合起来,理论上就完整了。上中下三节怎么运动就很明确了,也便于在练拳时检验。当体悟中节随根节催时必须同时有一个松沉在里边,离开了松沉劲就会浮漂。

人的手臂做螺旋圆周运动时,要以指尖依次递进替换领着劲划圆弧,它引领圆的走向。沉肘相随,肩部既要松活,还要催促手臂完成螺旋圆周运动。各负其责,不可错乱(千万不要用肩劲划圆)。脚运动时也要如此,大脚趾应先有上领提起的意念和动作,膝部随动而不要挂力(紧跟就行),胯根既要松又要催,这样的运动才不会有拙力,轻灵圆活。手指部分也有三节之分。第一节指尖要起领劲作用,第二节指骨节要随着指尖而动,第三节指根,它要松沉而催促。这样依次的领、随、催,指关节就容易松开了。

明三节,主要了解运动时领、随、催三者的关系,把领劲、随劲、催劲形成一个劲。当内气催促形体开始运动时,都要先从两头的梢节(手指头、脚趾头)领起,骨节与骨节之间形成松展、松开、对拉之势,去完成形体动作上的变化,在练拳过程须细细品味,默默对照。能做到梢节领起的螺旋劲是什么感觉,没有梢节领的螺旋圆周运动又是什么感受,像这样带着问题去研究拳术,并在推手中去体悟,肯定会有收获的。

3.关于螺旋缠丝劲

(1)以脊柱为轴心和以腰为轴进行的螺旋缠绕运动,完全是两个不同质量的螺旋劲。以腰为轴者多数是用第十二脊椎那一节为轴(即束腰带的那部位),它的转动是平面的转动,这样走出来的劲不整,且不能耐久。请拳友们再仔细地把我师父的拳架多看看,细品品。特别关注其中腰脊旋转而身法正的这一细节,陈老师教我们练拳用的是以脊柱为轴心的螺旋劲,在前面讲松旋时已经阐述了一部分。脊柱像根螺杆那样自然竖立,进行左右的螺旋转动,促使每个脊椎骨松开,内气进入关节腔内。它既可滋润肌肤百骸,又能传递能量,由内而外地充分松放,甚至发惊炸劲。提“以脊柱为轴心”进行螺旋转动,比腰脊为轴更为确切。如果讲腰,就该和肾联系起来。内气由腰肾而出,周流全身后,再回归到肾。腰肾是分配器,内气的60%上行经肩、肘、手直达指梢,40%的气下行经胯、膝、踝、直达涌泉穴,内气继续松沉下去,地面对脚掌产生了反作用力(并非单纯由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劲(松沉劲与反作用力)必然合二为一(以下沉为主)。因此,才有人总结出“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内劲走向的粗略路线图。陈老师在书中描述“单鞭”一式的精彩妙用:“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若问此式玄妙处,去寻脊背骨节中”。到脊背骨节中去寻找什么呢?应理解为内气在脊柱骨节中松旋后,由内往外开、掤膨、展、炸。单鞭这势变化甚多,有擒拿反擒拿,肩、肘、手以及脚在防御或进攻都能用上。能攻能守,全靠脊背运化,全凭螺旋圆周运动的一阴一阳起作用。定势时外形酷似一根鞭。故赞其雄姿,关键之处还是脊柱中的螺旋劲。

关于以腰脊为轴,带动两臂旋转。认为这里没有交待完整,应做以下补充:以腰脊为轴的螺旋沉劲贯于两手、两肘、两臂,转动腰脊,内气贯足,并用内气外催,加上腰脊与两臂互为动能因加速度而产生惯性故为旋贯力。

如果讲拳时用腰脊带动两臂运动那就会误解成腰脊用劲,腰脊一用劲腰也会随之用劲,松腰脊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样腰脊腰背仍缺乏完整的松透劲,腰背腰脊仍会有僵硬劲。因此“以身领手”或“以腰带动手、脚”的提法不完整不确切。在练拳时,动势走螺旋缠丝的时候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也就是领劲占主要地位。当每做完一个动作,快要定式时必须以内气催外形直至梢节,这时气就占主要地位了。梢节领与内气催相辅相成(仅是谁在什么时候占主流或辅助而已)。梢节领劲中节向梢节随动,这时的根节产生一种往外往梢节催的劲,依次递随跟上向外划弧松展,才叫开,那么合就是前边讲的气往内往下沉,螺旋缠丝劲往里捲曲。

(2)陈氏太极拳的发力也是螺旋劲,她发力的大小可用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计算引证。牛顿认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成正比(F=Kma,F为力的大小,K为系数,m为质量,a为加速度)。人的质量不同,其发出的力就不一样。譬如大人比小孩的质量大,因而大人发的力肯定要比小孩大;肌肉丰满的人比瘦弱的人的质量要大,故肌肉丰满的人发力就必然大些。如果按同一个人而论,其质量、常数都是不变的因素,可变因素就只有加速度了,加速度(a)越大,发的力也越大。

陈氏太极拳发力讲究加速度(不是匀速)。发力靠脊柱左右松旋提升加速度;靠松钻、松放的内劲提高加速度。当用拳击打对方快要到着力点时,才收紧手臂拳顶的肌肉,用松炸劲进行攻击,挨到着力点后继续用钻头劲(螺旋劲)拧转一下,它可使作用时间延长,做功增大,效率也就更高。因此,陈氏太极拳发力是很科学的。有些资料强调发力是“力由脊发”或“气贴背”,这仅仅叙述了在发力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算作精辟完美之语。

提气贴背是有道理的。发力时,中丹田应松展(不能憋闷),能松展就会有“气贴背”的感觉。这是内气运行过程的反映,气贴背后内劲才能有力地传递到拳顶,才能发松放劲。发劲的加速度过程,肘、肩、背、腰、胯、腿需要松串、松活才能发松放劲,只有把力全部传送到对方的着力点上才能造成威胁,不致闷在自己身上。

陈正雷老师讲发力:内气外炸,松放的快速旋惯力。用这种发力方法,我曾带领学生连续打一百个发力,气不喘,力不竭,每个劲发得都很整。而且快、猛、沉、刚,声如远处的闷雷,犹如雄狮抖毛,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以脊柱为轴心的螺旋劲,学会了内气收敛入骨,才有松放、松炸的技巧。一定要体会到松串通透劲的韵味。

(3)螺旋缠丝劲的内缠外绕变化莫测。有时当自己已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只要胸腹腰稍加调整,就能立即转危为安,反可使对方变为被动挨打局面。要想掌握螺旋劲,其关键一点就是把缠绕过程中的圆心、圆心角、角速度、圆的半径以及圆心角所夹的弧长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使引化制敌得心应手。如果不懂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按螺旋缠转的原理去练,那是很难掌握螺旋缠丝劲的。例如掤捋手,自己的两只手缠住对方左臂下捋时,其圆心在下丹田,自己两只手与下丹田间有个夹角——圆心角,下丹田至两手的直线距离是半径,下捋时的速度即角速度,通过脊柱轴心的松旋,加上两腿虚实转换和裆劲的辅助,可将对方捋出跌倒。从接手开始到对方跌出,所走的弧线就是以丹田为圆心所划的圆周上的弧长,这种掤捋手的特点是半径大、圆心角大、圆心角所走的弧长是由小变大。

假如对方乘我捋劲而顺势变挤劲时,己方已知下捋失败,也应立即变招,乘对方变挤劲略有抬肘之际,用肘尖或手腕为圆心,向对方肘部发捋挒劲。这时的一只手向内旋,另一只手向肘部挤击,两只手两股劲要反方向错开。像拧毛巾那样,一挒就中,捋挒劲的特点为半径小(小臂或手掌的长度)、圆心角小、角速度大、弧短。据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圆心角所夹的弧长与半径有着密切关系,半径越大,弧长也越大,因而意远劲长,宜发长劲;如果半径越小,靠圆心越近的地方,角速度就越大;动幅小则弧长就短。故它动短气足、力刚,宜发短劲、寸劲。

4.解析螺旋缠丝劲的力学原理

先辈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太极拳,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说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缠”。老祖宗在传拳口授时则用“缠丝劲”来阐明各个动作的总要求。“缠法”也好、“缠丝劲”也罢,都突出一个“缠”字,不过它的具体内含都不是太容易消化吸收和清晰理解。

缠丝就是将一根细细的丝往线板(或线团)上缠绕。无论前缠、后缠、左缠、右缠,虽然方位不同,但都是做圆周运动。因为缠的是丝,缠的动作必须轻灵、松柔,用力稍大一点丝就被缠断了。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缠丝劲这种比喻性的表述方法,其目的就是让习拳者在缠绕时一定要松,只有松才能灵巧,巧才能生妙。

研究螺旋缠丝劲的理论,搞懂她的工作原理,她到底可引用哪些力学原理来解惑。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理论还原太极拳的神奇魅力,再促进太极拳科学发展,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螺旋缠丝劲用现代科技词汇来表达的话,就是通过螺旋圆周运动练出来的一种力的组合。什么是螺旋圆周运动(见附图(2)螺旋圆周运动示意图),图中用机械上的一个螺杆来展示其运动规律,螺杆绕轴心转动,它可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也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螺杆上有螺旋面(见附图(3)螺旋体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涂黑的部分就是螺旋面,当螺杆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面就带动物品前进,若逆时针方向转动,螺旋面就带动物品后退,它是传递动力、传递运动的重要工作面。

陈氏太极拳单手螺旋缠丝劲练习时,其手指领劲划圆圈,根据这圆所走的轨迹分析它是个圆周运动;当肩部(根节)催促整个手臂(骨骼、肌肉、皮肤)连动,它作的都是螺旋运动,并不是单纯的平面式圆周运动。当作为前进(或后退)的圆周运动时,就变成了立体的螺旋圆周运动。加上胸、腹、腰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着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它也是个螺旋运动。因此,单手缠丝劲练习就是一个完整的螺旋圆周运动。概括螺旋缠丝劲就是梢节领劲走园弧,根节催促走螺旋缠绕,这样练就的内劲组合称谓螺旋缠丝劲。

日常生活中我们拧紧一个螺钉或拧松一下螺钉,这颗螺钉前进或后退的运动形式,就是螺旋圆周运动,拧螺钉时整颗螺钉是围绕着轴心转动,拧一圈螺钉就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因而它是旋转着前进或后退的。是种立体的运动形式。螺钉的运动特征也形象地表达了螺旋缠丝劲的特性。一合一开或一虚一实。

关于螺旋缠丝劲的概念还有另一种阐述方法,即腰脊是螺旋转动形式,手(脚)是圆周转动形式,螺旋转动是围绕脊柱轴心而转动,可称为自转,手(脚)的圆周运动是把轴心螺旋转动作为依托,圆周运动是螺旋转动的发展延伸,手脚的圆周运动则称为公转。公转加自转就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更有俚语表述螺旋缠丝劲: 公转带动自转,自转顺随公转。公转环绕缠丝,自转形若螺旋。公转结合自转,螺旋缠丝劲焉。

为了深刻理解螺旋圆周运动的概念。现在举个汽车翻山越岭的例子加以说明。这盘山公路并不是修成直上直下的,而是建成有多个弯道组成盘旋而上的。盘山公路必须呈螺旋状,当汽车行驶在这条螺旋式的山路上,汽车就是做螺旋圆周运动,当车行驶到弯道口时,坐在车里的人都有一种向一边侧靠的摆动,车开得很快的话,人更有一种“被车甩出去“的感觉,物理学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受离心力作用的影响所致。汽车开到弯道处车容易出事故,一不小心就翻车掉到山沟里去了。若不想翻车(除开车司机的因素外),汽车需要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这向心力是做螺旋圆周运动时运动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向心力不是外加的力,而是设计汽车时必备的一个工作能力。

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车速越快,所需的向心力越大,汽车的重量越重,向心力也就越大,弯道弯的越很,即曲率半径越大,其向心力就需越大。不同的路面,不同的质量,不同的汽车,不同的车速,不同的曲率半径,汽车的向心力和支持力也不一样。

向心力计算公式:F=m ω2r,F为向心力,m为质量,ω为角速度,r为曲率半径。还有一个公式:向心力=重力—支持力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向心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质量、速度和曲率半径。归纳上述情况:(1)凡是做螺旋圆周运动,运动体本身必然要产生向心力,把握好向心力,才能完成螺旋圆周运动,并应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如避免汽车翻车掉到山涧里,或车被“飞出去”)。(2)有向心力的存在,必然就有离心力的出现,他们是双胞胎,离心力和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样也应充分利用离心力作用,使其产生离心效应,为我所用。(3)转动着的螺旋体,其螺旋面上的外力或外物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必然被甩出螺旋体。这就是离心效应。

螺旋圆周运动的离心效应,可通过附图(3)螺旋体受力分析示意图加以表述,外来一个力A作用到转动着的螺旋体的螺旋面上,其着力点在O点。因为螺旋体是按旋转箭头所指方向转动的,当外力A与螺旋面上的O点相遇后(只要螺旋体有足够的强度和向心力支持),外力A按力的分解合成原则。它必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朝其分力F箭头所指方向被“甩出”离开螺旋体,也就是必然沿着螺旋面圆弧的切线方向离去,它不可能停在螺旋体上,这就是必然发生的离心效应。

还可以再举一些例子来充分说明螺旋圆周运动的特性。例如将一个轻的物品向转动着的电风扇扔过去,它只能被叶片甩出来。因为风扇的叶片就是个转动着的螺旋面。这就是离心作用的威力。

现结合太极拳的螺旋圆周运动是运用哪些力学原理可考证螺旋缠丝劲的科学性呢?

前面讲述练拳放松问题的松旋时,列举了八种螺旋圆周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式也必然要产生向心力,同样也有离心力存在,因此也能使外力离开螺旋体而呈现离心效应。对方加到我身上的力就相当于外力A加在螺旋运动体的螺旋面上一样,由于自己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所以在对方身上同样也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因而必然会产生离心效应,被螺旋面抛出螺旋体之外,这就是对方被“引进落空” 了。所以引进落空就是利用了产生离心效应的力学原理。

有时对方的一掤一挤,自己脚就飘了,下盘不稳了,运动体系失控了,这种引进落实的原因主要是螺旋缠丝劲的质量不高,是螺旋体本身的向心力不够大,与爬山公路上翻车的道理一样。太极推手是两个人都用螺旋缠丝劲较量,实质就是较量螺旋缠丝劲的质量,向心力大的胜向心力小的,支持力大的胜支持力小的,(也就是主要指下盘稳健程度)螺旋缠丝劲质量高的胜质量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谁能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谁就能获胜。

技击时讲究“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轻灵而不使拙劲”,它都是围绕螺旋圆周运动(螺旋缠丝劲)提出的具体战术要求,怎样才能巧取,轻取而获胜呢?要靠熟练运用八门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怎样才能使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怎样才能经济用力,省力呢?从力学角度考虑,还应运用好力矩、力偶和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什么是力矩?即一个力乘以这个力到某点的直线距离(M=FL,力矩=力X力臂)。日常生活中,用起子拧螺钉很省力,起子的长度就是力臂,它越长越省力,用扳子拧螺帽也是这个原理。力矩意味力对物体作用时,能产生转动效应,推手时拧转对方的手指,就是运用力矩原理。无论是上擗、下擗手指都能使对方因拧动手指而产生身体旋转的效果却很省力、不费劲,其关键点就是要充分加长力臂,发挥最大的省力效果。

其次就是运用力偶原理。力偶是两个力相互配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且相反的力。它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对平行力系(见附图(4)力偶矢量示意图)。如日常生活中拧水龙头的开关,两个手指捏住阀门的手柄,两指用力一样大,但方向相反。阀门中间有段三角形螺纹,手柄一转动,螺纹随之转动而带动阀芯的启闭,才造成自来水一会儿开放或者一会儿关闭。所以自来水阀门完全是利用力偶来完成螺旋圆周运动的。力偶效应就是促使物体产生旋转运动状态,力偶矩的大小是2力X距离,M=FD距离越长越省力。我们的两只手,一只手向前推,另一只手向里拽,两力的方向相反,它就形成了力偶。技击时的“抹脖摔”就完全像拧自来水阀门手柄的工作原理那样,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抹脖摔是先抢把,右手穿插到对方的右脖或脖背交界处,左手按住对方的右腕,接着以脊柱为轴心拧腰转档的同时,左手抢对方右手臂(先向下再往后上),右手抹住对方脖子向下旋转,由于两手用力方向相反,且不在一个直线上。这样能将对方转动着摔趴下,自己使的是整体螺旋转动劲,而两只手就是力偶的两个力,两臂的长度就是力偶矩的距离,力偶效应促使物体转动。仔细观察抹脖摔,被摔的对方就是被旋转着摔趴下的。所以螺旋圆周运动有了力偶(两只手)的加入,使螺旋缠丝劲更加光彩夺目,并更加可用科技内涵来解析。

推手中八门技法中的採、捋、挒劲,都能把对方旋转着摔抛出去,它都是应用螺旋圆周运动加力偶的原理。例如发挒劲,是双手控制住对方的双臂向横向用力,整个身法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螺旋转动(拧腰转裆)的螺旋运动,只要自己控制好向心力,就能把对方抛出去而产生的离心效应。发捋劲、採劲,身法都是一样做螺旋圆周运动,仅是双手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因为其原理都是一样,所以採、捋劲发出后,对方也是旋转着被摔出去的,效果必然一样。

再讲杠杆原理,日常生活中电动车或自行车把手就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省力装置,手推车、指甲钳也是省力工具。杠杆原理是要选择一个支点,一个用力点,一个阻力点,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它的计算公式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想方设法增加动力臂长度就越能省力。

推手或技击时利用杠杆原理的技法很多。例如“小鬼推磨”中先用左膝部封住对方右腿外侧,同时,右手看住对方左肩下侧,双手用力偶向左发挒劲(上左步向左挒)。很省劲地就能把对方往左前方旋转着摔倒,为什么会省劲呢?因为对方的右腿被封住,即用左膝给了对方一个阻力,同时,用(动)力加在对方的肩部。从膝部到肩部的距离已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个高度了,动力臂已相当长了,所以能省力。同样道理,将手封住对方的肩部,用脚掃对方的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套路动作中及技击中用力矩,力偶,杠杆原理配合螺旋圆周运动的例子非常多,如拦扎衣、单鞭、闪通背、护心拳、高探马、旋风脚、野马分鬃等等。护心拳的最后一个动作,左拳屈臂逆缠外掤,右拳立肘顺缠肩催劲向前,两个拳的运动方向相反,像双手拧毛巾那样完全是应用了力偶原理;单鞭第一个动作“顺拿”或“反拿”都是采用了力矩原理;拦扎衣的最后一动,在腿部找个支点,通过肩、肘、手来加长动力臂,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很轻松地就将对方放倒了。技击时的捋加採,採加挒就是运用了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各种摔法大都采用了杠杆原理因而比较省力,如闪通背。除此之外乘对方移步的时候,力学称为有了动量的时候,技击术语称为“把劲引出来”,再在其运动方向给对方身上加个推力,促使其产生加速度。这也是“借力放人”的力学佐证之处。因为推动一个人至少要用稍大于其体重的力才能推他动起来,如果当其动起来后再加上一个力(就不必再大于其体重)即能产生较佳效果,这种方法先辈们早就起了个名词——顺水推舟、顺手牵羊、借力发人,也是给“引进落空合即出”一个更加精辟详细的诠释。用现代科技知识也已充分论证了古老的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她极俱科学性。5.全身备成弓

行功走架只强调立身中正还不够,需有“全身备成弓”作保障,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将手、腿、身躯都弯曲成弓形,这样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也是备战状态,备战状态即是蓄发相系,随时都可进入战斗状态。所以全身备成弓也是炼整体劲的必要条件之一,使身体既能八面支撑而稳重,又能八面转换而灵活。

弓是指两只手臂为两张弓,两条腿为两张弓,身躯为一张大弓,五弓合一弓,以身弓为主。仔细琢磨起来全身其实还有无数张弓组成,譬如,圆裆也是一张弓;腋下能窝个拳,不可夹紧也是张弓;塌腕也是弓;只要有关节的地方都可备成弓。使弓弓相扣,互相支持,掤劲不丢。

全身备成弓是贯彻“劲以曲蓄为本”的理念,它是引用古代的弓箭来比喻表述的。它用开弓放箭比喻蓄发的全过程十分准确。从矢箭搭到弓弦上,弓弦向后拉,拉到弓弦开满月时,都是曲蓄阶段,弓背、弓弦上的内应力也由小逐渐变大。内应力的存在使臂力差的人就不能拉到弓弦开满月。所以太极拳的蓄劲过程也就是开弓过程,虽然蓄劲是放松的,但全过程中并不是毫不用力的过程。蓄劲似拉弓,弓背、弓弦在开弓时是屈得很紧的,它也像水泥预制板(楼板)那样。浇灌前先将钢筋预拉到一定长度,使钢筋增加内应力,好处就是增强楼板的抗弯强度,增大楼板的负载能力。

发力似放箭。弓弦开得越满,矢箭射得越远;蓄劲越到位,发劲也越有力。所以蓄发是相系的。蓄劲如张(拉)弓,发劲如放箭。篮、排球运动员传、接球时也呈半蹲状,手臂也是弯曲状,他们和打拳姿势一样,都是全身备成弓,都是贯彻曲蓄为本的原则。由此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陈长兴前辈在用武要言中所说:“屈要屈得紧,伸要伸得尽,如卷炮卷得越紧,崩得越有力”。他把蓄与发、松与紧描述十分形象。这个原理也完全符合哲学的对立统一法则。6.正确掌握两腿间的虚实转换

两腿进行虚实转换,首先要明白腰裆劲走下弧线、后弧线的精神实质。为什么必须走下、后弧线呢?幅度多大为好呢?怎样才算正确的虚实转换呢?这一连串的问题研究清楚了,无论是实变虚,还是虚变实,就可做得精细了。裆劲走下弧线是为了降低重心,走后弧线是为了使背、臀部肌肉往下松沉,使重心更加稳固,动作起来具有隐蔽性。

虚实转换臀部肌肉向下松沉,实腿的胯根松开,腹股沟内收下沉,微微地松腰松裆,就必然产生走下、后弧线的动作变化。陈老师又概括为“实腿往哪里转哪里就先松”,这是两退间虚实转换的关键要点。松胯时虚腿的膝部逐渐前挺,直至小腿的胫骨与地面垂直,并把裆撑开撑圆,就完成了虚腿变实腿的动作转换。这种转换从腰裆或外形上的变动甚微,只是身知、心知,也叫动则可不令人知。

有些拳友不解虚实转换要领,把裆劲走下,后弧线变成荡裆。裆劲出现浮、飘、懈的现象,缺乏支撑力,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重心稳固性。还有些拳友为了追求裆走横8字型,腰、胯和臀部大摇大晃,结果腰裆劲全散了,推手时对方当你摇晃过程乘势而入,你就站立不稳。再者,你主动转腰转胯时,对方对你稍加点挤劲,你就被松弹出去了。

我的第一个师傅全广兴老师教虚实转换时,用手推你的腰胯肩中的任一処时,无论从哪个角度推,都能很稳固且又能松开对方的来力,方算两腿虚实转换合格。

转腰拧裆也必须把握好“度”。转腰幅度过大,则速度迟缓,拧裆时要适时地开合,动势时必须裆开、胯肌松展,停势时裆合,裆合才能力聚,才会有弹簧力。腰若不会松活下塌,裆也就不会圆撑扣合,内劲运行就显得迟钝,手脚动作显得飘、浮、散、懈。两腿间的虚实转换,不仅涉及到腰裆的开合转换,还关系到全身力量(如爆发力)、耐力的发展,更影响重心的稳定,以及动作的轻灵园活。所以两腿的虚实转换,特别是初学者,决不能轻视。7.螺旋缠绕的动力来自哪里?

将对方的来力化解得越干净越好,发放对手时能越干脆、越重越理想,让其躲闪不及或借不上力就越漂亮。引化过程应被动用力,出击过程要主动用力,其奥妙就在于科学用力。有些拳友练拳发力咚咚作响,实战时却用不上劲,所以其中就有用力之道。因此搞清楚攻、防过程的动力源到底来自哪里很有必要。

防御引化过程先让对方的力加在我身上的任意一处,把对方的力作为我起动螺旋圆周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也是借力),切莫自己先动起来去迎接来力,一定要顺从着对方力的方向去做运动(这样才是不丢不顶),但是自己应用掤劲支撑并接住来力,不被对方摧毁我的第一道防线。这时我的领劲(力)要抵达梢节,使梢节劲引领着对方劲进行我的螺旋圆周运动;这样两力叠加形成合力,就是引化过程的总动力。故这时的力是被动用力。对方如果加大力量或速度,我则提高螺旋转速应之。千方百计使对方来力成为我螺旋面上的一个外力,进入我设计好的伏击圈内。让对方遭离心力的作用而被迫离开我身,使之引进落空后就彻底化解了对方的进攻。引化过程要松腰、松胯、松肩,全靠一个松字。园心、轴心也要松,如果圆心、轴心作为动力源,若先使劲的话,就容易产生顶劲,技术变形不轻灵。所以螺旋圆周运动的圆心、轴心一定不能用力。出击过程需先将粘连随劲完全松空、松掉,使对手瞬间不知我的意图,此时即刻圆心催动半径,内气即刻从内而外进行松掤、松弹、松炸、松放等发力动作。其动力源来自脊骨,所以这时才能主动用力。力由脊发。发放前先松空,目的是不将劲憋在自己身上,松空了发放的力才能完整,才能稳、准、狠地打击对方。1.

学习陈老师转腰身法的感悟

记得一次郑州聚会,陈老师给弟子们表演了一段老架和新架。练后反问大家“大家见过我这样练拳吗?”这次演练最大的特点就是转腰身法特别细腻,老师不是用腰劲带动手、脚运动,不是为了转腰而转腰。腰很松,腰是顺从动作需要而转换方向,因此脊柱走的是螺旋圆弧劲。

后来反复学习陈老师推手教学视频资料,使我茅塞顿开。如果用腰带动上肢或下肢运动,腰部不但松不下来,内气反而容易上浮,内劲不够隐蔽,往往反被对方借劲。必须以腰部的左(右)外侧至腰脊的距离为半径,围绕脊柱(轴心)进行圆弧性的松转(左转或右转),腰部的松转是公转,腰脊的螺旋转动是自转,动力源不在腰间,是公转带动自转,决不是自转带动公转。再如胸转,也是由肩引领胸椎骨转动,肩是公转、胸椎转动是自转,当进行复杂运动时,得先有虚领顶劲,含胸塌腰,屈膝圆裆等元素支撑,保障脊柱发挥着主宰作用,手和脚的运动就好像是四个轮子,轮子由轴来连接和组合,轮子依托于轴才能正常运转。

手和脚的运动形式必定是公转,脊柱转动必定是自转,只要一动就是一圈,就是一个螺旋圆周运动的立体圆弧。这也是通过练拳悟出的一些道理。

第二篇: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 要: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太极拳在绵绵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生哲学连在一起、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延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期望对延边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直接依据、并延边地区高校的太极拳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太极拳在高校普及和发展具有科学性的意义现实性的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10-02

前言

大学生活是人生当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中考的体育成绩从10分加到30分,这充分的说明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通过我国人民长期锻炼的实践证明、太极拳确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防治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以及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目前、在我国和国外、已把太极拳作为医疗体育的一个项目。以它独特的运动特点、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太极拳在中国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其非凡的健身、健心功效风靡世界、长盛不衰目前是国内高校体育健身项目中习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本文将重点研究进行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体质、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吉林省延吉市图书馆、延边大学图书馆及相关网站上搜集、查阅了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有关的政法规和工作材料、借鉴了部分与本研究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专家访谈法:就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国内知名的武术老师、太极拳的方面的老拳师、和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

2.2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对大学身的健身、修心的比较、分析、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研究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多种多样活动、依赖于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太极拳动作与意念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配合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随着练拳熟练程度地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地交替、转换能力也随着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地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地加强、传递信息就越高、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得以不断改善。由于大脑功能复杂、能量需求较高、一般运动难以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聪健。

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中有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敏捷、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2.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与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结合、产热、所需的能量的释放、以及最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

进行太极拳运动练习时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太极拳动作组成而言、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而太极拳运动中腹式呼吸是修炼身体内部气息和增强元气的主要手段。它来源于古代时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与现代运动生理学观点一致、是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法是在呼吸时横膈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它可以加大膈肌运动幅度、提高肺活量。也是这种呼吸方法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匀、细、长、在动作配合上才能协调、它在医疗保健上有重要的作用。横膈肌的运动还可以给肝脏以规律性的作用、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运动中要有意识的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胸部放松、动作舒展、这样使呼吸自然、更好的加速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运动中无论采用哪种呼吸都要留有余地、做到“吸而不满、呼而不尽”、如此呼吸效率才能提高。但是在太极拳运动中、不可大呼大吸、或较长时间的深呼吸、否则会出现人体的换气过度、使体内的二氧化碳过多散失而血浆碳酸浓度降低。因此大学生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及有氧代谢运动能力、有利于全身新陈代谢的进行、而且血液中的含氧量增高、可增强各脏器的功能。

3.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个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能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骼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得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能较快地掌握新的动作要领、提高练拳水平。而且很少发生关节脱位、发炎或扭伤等事故。特别对老年人的腿力衰退、足膝痿软、屈伸僵硬、行走乏力等衰老现象起到保健和防治作用。4.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的多发期。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指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而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看、对习练者要求精神和身体放松、它不同于其他竞赛运动耗能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它整个身体缓慢、轻松、肢体伸展、宁神静气地做动作、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行动、更加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好心情、并且强调注意力集中、精神内守、排除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

所以、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运动会普遍觉得身体轻松。精神爽快、疲劳消除。从根本上缓解学习、社会、人际交往和情感所带来的压力。

5.练习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品德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家里人的宠溺、以及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会不知道怎么面对艰难环境,缺少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意志力薄弱、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因而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德”乃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干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因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影响自身的品德发展。太极拳、前人称之为“知觉运动”、其原因在于其锻练是与人意念感觉分不开的。大学生坚持习练太极拳运动,在不断练习动作提高的同时、也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燥、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礼让宽厚待人的道德质量。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克服困难、不屈服于困难的环境、和对手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有利于增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再次、太极拳运动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家的尚柔、尚自然的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更是淋漓尽致的发挥、整个演练过程始终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境界、使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所以当代大学生练习太极拳运动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加强个人的自身品德。

三、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两者缺一不可。而太极拳是以练气、练心、精心、修身、健体为指导思想的运动、大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的锻炼可以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而且对心理调节也是有很好的作用、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而太极拳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郁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压力、调整到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锻炼意志、加强个人品德、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同时、培养正确的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修养、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第三篇:对太极拳中名词的领悟及解释

对太极拳中名词的领悟及解释 chinatj 发表于 2015-3-23 10:06 太极拳有五大门派,其拳理是一个。太极拳的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是包罗万象的。是哲学。太极拳有人管它叫哲拳。太极拳往小了说是太极拳,往大了说是道。乾坤大道,是哲理。所以有些名词需要我们逆向去思维、去理解、去领悟、去感觉、关键在体悟。我用白话文的形势。谈一谈我个人对太极拳中的词语的领悟、体悟及解释。

无极;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有极;产生一点灵息,有所动。

1、太极;是两仪

2、两仪;是阴阳

3、三才;是天、地、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土。人有三宝;精、气、神。】上有天,下有地,人居其中。头顶百会,脚踏涌泉吸取天地之精华。人有先天之气,父母所给,人在练功所得后天之气,用后天之气去补先天之气不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地。人体上丹田主神、„祖窍穴‟在两眼中间深处。中丹田主气、气海穴。下丹田主精。会阴穴。从下往上说。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神灵,神者气之宅,气足神不衰。性命双修即练精、气、神。正所为;乾坤大道一气游,神形连着似水流。

4、四相;是阴里即有阳,阳里即有阴。叫;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从太极图上看,白鱼是黑眼,黑鱼是白眼。这种表现形势叫四相。太极拳拳理中说;运用在四相。不要把太极图看成是平面图。实质上它是在旋转、在动的两仪阴阳为一体的物质。从图上看阴鱼的头部对着阳鱼的尾部,阳鱼的尾部对着阴鱼的头部。这个涵义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两仪相互在转换的。在太极拳中也就是说开中豫合,合中豫开。动中有静,静中生动。重心虚实的转换。实腿的旋转,步法的移动……等等。这些动作都是根据四相来完成的、这就是运用在四相。

5、五行;金,木,水,火,土。对人体内脏来讲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在练太极拳中五行之说;„人心属火,火芯要虚,心火下降,蒸焘两肾,„肾属水‟用火烧水,产生于气,出入在命门‟这是指练内气的方法。火心要虚,这个虚字的涵意是;首先要把心态放松。蒸焘两肾的意思是;腰这个部位,需要热,怕着凉„腰要着凉的话全身都没劲,腰部就僵硬‟。也就是说用心火来温肾。气和劲同出源于肾,两者的关系是;气是劲之本,劲为气之用。所以腰是一身之主,主宰着全身。对太极拳另外来讲指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肦、中定。前进在会阴、后退在祖窍、左顾在膻中、右盼在夹肌、中定在丹田。生克在五行,生是促动,克是限制。无过而不及;就是说在做动作中,没有到位,就得促动它,到位后就要限制它,不让它过去,恰到好处。也就是正好到位。这就是生克在五行;无过而不及的涵意。【以内带外,用内气吹动外形】

6、六合;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筋与骨合。为六合。封在六合,运用封字诀时,走六合。这个封字有两种涵意,一是封住自己,使自已处在不败之地,二是封住对方使对方在你撑控之中。这个合字要正确的去理解它,它是在运动中的合。不是定式的肢体相对的合。也就是说在运动中求开合,不要在定式上找开合。外三合的头一合、肩与胯合是关键,是用胯去找肩,而不是用肩去找胯。是胯的转动带动肩而合。头一合做对了,再说后两合,头一合做不对,后两合不用说。

7、七星;是指人体七处关节;肩、肘、手、胯、膝、足、首。称之为七星。中国的武术有一个说法;就是打在七星,七星八打。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七处关节的妙用,妙就妙在全身都在运转,七处关节运用自如。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讲;是进攻与防守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说攻是守,守也是攻。太极拳有三道防御圈,外圈用手、脚;中圈用肘、膝;内圈用肩、胯。头在中圈和内圈里用。八打是身打。这些都是形体动作的表现,关键是要用内劲去完成。调动内劲,打出外形。

8、八卦;初始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乾代表是,天、坤代表是地、巽代表是风、震代表是雷、坎代表是水、离代表是火、艮代表是山、兑代表是泽。这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生阴阳,阴阳二气的交感而化生的,八种自然现象。从八 卦图上看它还表示出八个方位。叫四面八方,结合太极拳来说就是八种劲力。掤、捋、挤、按、採、挒、捔、靠。在这里我说一说„掤‟劲和„肘‟【捔】劲;这个掤字很不好理解,因为它是太极拳的专用字,别处用不上,没有借鉴和联想的地方。所以很难解释清楚;太极拳老拳谱中对掤劲的描述是;所谓掤劲者,如水负舟,先实单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陈照丕老前辈讲掤劲时,打了一个比愉,人为什么站在球体上站不住,是因为它没有平面,球能滚动。杨澄甫前辈讲掤劲时说;手臂有回收之意,腰际一旋转,掤劲即行成,腰际再旋转,捋劲就行成。肘字是名词,代表部位,不能代表一种劲。肘字的原意是,捔字,捔起,捔东西的捔,往上的劲,托举的意思。在以前我写过对掤劲和„肘‟捔劲的理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9、九宫;在八卦的八个方位基础上加一个出入在中路。中属土。即八卦九宫步。

10、十而合一;前面说了一大堆,要合为一。这就是一株释放万株,万株归于一本的道理。

11、„虚领顶劲‟这四个字中有两个字是误导,一个字是领字,应该把它改为灵字,另一个字是顶字,在这里不要把顶字理解成从下往上顶。实际来讲应该是虚灵顶劲,它的涵意是;清气自然上升,升至百会。不是领起、也不是顶起。把这个顶字应该理解成头顶的顶。也就是说清气自然上升,头顶上产生一种灵气劲。即头顶悬。做这个动作的方式方法是,用后勃颈轻轻蹭衣领,下额微微回收,颈椎竖起。做这个动作的前提是,浊气下降,降至涌泉。清气才能自然上升。有一种头浮出水面,中气畅通,非常舒适的感觉。这就是虚灵顶劲,这是以内带外的。也就是说显其形,用其意。

12、含胸塌腰;这是太极拳的正确理论。不知在什么时候起在太极拳这个领域中流行一句„含胸拔背‟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没有道理,含上胸,没法拔背。无论从拳理上和肢体上都说不通。拳理上有一句话。形不要有抽扯之形,意不要有提拔之意。这就把含胸拔背这句话给否了。它是不对地,它是错误的,它不是太极拳的精华,他是太极拳的糟粕。含胸塌腰才是太极拳的精华。含胸塌腰这句话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术语。现在变成了一句俗称,大家都在说。只知其言,不知其意所以言。何为含胸塌腰;对这个含字和这个塌字要正确地去理解,含字是含住,另一层是内涵,是一个合字。塌字的涵意是向下的意思,不是把腰凹进去视为塌腰。做对这个动作的方式方法是合胸,沉胯,松腰,敛臀。这样做就是含胸塌腰。

13、沉肩坠肘;这句话的涵意是;要对这个沉字和坠字作一下解释,这个沉字和坠字都是往下的意思,沉和坠都是松的前提,也是松的基础。不懂得沉,就不知道松,也松不下来。沉肩坠肘,实际上是松肩,松肘。做对这个动作的方式方法是;中气下沉,胳臂做顺缠,肘尖往里掩。用中节带两头。做出松沉来,即做出了松肩、松肘、松腕。这就是沉肩坠肘。这是单一的局部动作。【要结合六合去做,沉胯,松腰,开裆,圆胯,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太极拳的每一个拳势到达终点时,也就是说在定式时,必有„一松一静‟内气下沉,清气才会自然上升。这也是前长三关时。】沉肩坠肘的动作做对时,周身各处都有一种松沉非常舒适的感觉。这是一个整体动作的完成,这也是太极拳的松。是一种去僵成柔的松,具有弹性的松。

14、顺逆缠丝;提到顺逆缠丝会有很多人都把它与时针连系在一起。认为是顺时针方向旋转即为顺缠,逆时针方向旋转即为逆缠。这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概念,是一种误导。实际上是它与时针没有一点关系,不要把它们连系在一起。它是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它的涵意是;顺与逆,是正与反的两个对立面,把这两个对立面看成是阴阳俩仪。缠丝,看成是螺旋转动。这样就好理解了。它有一个定意;向大手指方向旋转即为逆缠,向小手指方向旋转即为顺缠。它与阴阳俩仪有关系;逆缠为开,是阳。顺缠为合,是阴。例如;做逆缠转变为顺缠的过程,从它的轨迹上就可以看出,是阳极生阴、是从开转为合的过程。反之,就是阴极生阳。从合转为开的过程。这里所提到的开合表现形势是;(开)为展胸张肘、展胸,在这里为什么用展字,不用开字,用开字你就很容易作成挺胸,展胸是逐渐把胸打开。张肘,不是抬肘、架肘、而是坠肘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做逆缠的时候肘是张开的。这样作即为展胸张肘。也就是逆缠丝。(合)为含胸掩肘。掩肘也 是坠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做顺缠的时候肘是掩下的。张肘和掩肘的最大好处是腋窝里有膨胀劲,腋窝里的膨胀劲不丢。做这个整体动作时要开者有心,合者无意。才能体悟道阴阳俩仪是怎样相互转换的。才能真正体悟到顺逆缠丝的意义。陈式太极拳拳论中有一句话;腰是螺旋,脚是钻,俩臂缠丝不停断。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顺逆缠丝主要是对俩臂而言。正所谓开为阳,合为阴。一开一合互为根,阴阳二气逆相程。上面提到了坠肘,在这里我简单的说一说;沉肩坠肘;它的表现形式是,打立掌和掖掌时是坠肘,实际上是松肩坠肘。掩肘、坠肘都是从张肘转化来的。也就是说张肘的角度最大,其次是掩肘,最后是坠肘。前面我已经讲过,张肘、掩肘都是坠肘的表现形势。

15、三练三不练﹕在太极拳领域有三练三不练之说;

1、练理不练力;

2、练身不练招;

3、练本不练标。(1)、练理不练力的涵意是,练拳先明理,按理去练拳,练理实际是在练气,练气是理直气就壮。(比如说某种事,你有理,说话时你底气就足,声音就会高。你要是没理,底气就不足,声音也就低。)太极拳是内家拳,以练内气为主。(叫运气)运气是;气与劲的关系,气是劲之本,劲为气之用。这是劲。不练力,力本身是笨、僵、拙。是外家拳所练的(叫用气)是用气把力达到最强硬。这是力、所以要练理不练力。(2)、练身不练招;是练身法不练招法;身法是身体的协调性及灵活性,身形,身架和方位的变化。身法练好了招法相应而生。身法是灵活的,招法是呆板的。所以要练身不练招。(3)、练本不练标;练本是练本质的东西,实质的东西,太极拳的实质是练内,内在的修维,性命双修。是根据太极阴阳五行之道来调节自身,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地。练标是表面,是外表,是单一的,是一种摆出来的形。所以不要去单独的一谓去追求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摆拳架子是为了调动内气的走向,一旦内气会走动,就要用内气吹出这种外形。太极拳慢练的目地就是让你去体会,去感觉每一个拳式的涵意所在。气的走向,劲的行程。所以要练本不练标。这就是三练三不练。

16、尾椎:尾椎这个部位在练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人体的舵。(飞机有舵,轮船也有舵。它们都是为转换方向而设计的)人体的转动就是靠它来实现的。比如在转腰转胯动腿时,是尾椎带腰胯把腿带动的。在太极拳中这样的动作很多,做这样的动作时,千万不要先动腿和脚,要用尾椎腰胯来带动。(尾椎、腰、胯三者为一体)在技击上讲,身后如有响动,你不要惊颈椎,惊颈椎的话你是必要回头,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在想想怎么办,这就慢了,因为你走思想了。你要是惊尾椎的话一下就把身体转过来了,下意思的就把攻防意思做出来,这样就快得多。在这里再多说一句;太极拳的步法与自然走路的步法是不一样的,太极拳的步法是摇臀荡胯,提膝摆腿。自然走路的步法是提膝摆腿,利用贯性力。

17、沉胯;它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形式也很多,主要是对上下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说一说对下盘的作用。例如;重心的下降就是要求你沉胯,沉胯的目地就是把下盘两条腿的两张弓做出来。下沉而不是下蹲,要把沉和蹲区别开来,有很多人,由其是初学太极拳者,甚至练太极拳有过一段时间的人一说下沉,他就做下蹲的动作。这是因为他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不对的。下沉是用胯把腿压弯而不是膝关节用力下蹲。下蹲在练太极拳中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下沉而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这里我打一个比方,你试图想一下,把腿比作为竹枇子,把竹枇子压弯,不能把它压折。压弯后它有一种涨力,压折就没有涨力了,压弯就是下沉,压折就是下蹲。下蹲很容易伤害膝关节;也不利于气血的行程,劲的传导。再说一说对上盘的作用,胯的下沉,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形成虚灵顶劲,使肌柱得以拉开。肌柱的拉开;(不是拔背,以前我说过拔背是不符合太极拳拳理的,是错误的。而是胯的下沉,往下拉,清气的上升,往上撑。才能使肌柱拉开,也就是对拉拔长。)另一种涵意(以前我也说过沉是松的前提,是松的基础。)也就是松胯,松腰。松腰落胯。腰胯要是松不开的话,就会影响很多与腰胯有关的动作。(也可以说太极拳的动作都与腰胯有关。)就不能体现出腰是一身之主,主宰着全身这一重要的太极拳理论。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18、开裆圆胯;它是在练太极拳中对裆和胯的要求之一,开裆是两大腿根部有外撑之意,胀环跳。开裆不是敞裆。圆胯是合胯是结合腿做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开裆圆胯的表现形式是,好象你骑座在大圆球上,不论你从哪个角度骑座裆胯都是一样的,这个形式是不会改变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开裆圆胯。这是一种形像的比喻。这也就是说你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式子,裆胯都要做出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这也是一条定律。

19、裆走下弧线;是练太极拳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刷锅底、荡钟锤。向荡秋千一样。寺庙里的钟是由外撞击钟而发出声响。这是佛家。道观里的钟是由里面荡钟锤而发出声响。这是道家。从这两种现像就可以看出来内家和外家的区别。在练太极拳中裆走下弧线它是重心移动的要求,作对这一动作,主要是靠尾椎来完成。重心的移动有一个行程,两腿之间分成五等份,(这是指弓步时)重心的移动要在2之4间完成,3是最低点,不要移动到1和5,1和5是禁区,不可进入,进入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膝关节受力过大,造成前腿折,后腿绷的形式,这种形势是死式,不利于旋转。走到了死点,不利于气血的行程,劲道的传导。(在这里打一个比方;自来水管,直管和弧形管水都是暢通的,弯成九十度时水的流动就会受阻,角度越小阻力越大,达到从叠时水就不能流动。)两条腿的两张弓没有了。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

20、腿的旋转;腿部的旋转决定于膝关节的动向,膝关节不要摆动,也不要往前顶。往里摆动就容易塌膝使脚外侧翘起,往外摆动容易掰膝会使脚内侧翘起。这两种形势都不对,这种形势叫喝风。往前顶膝很容易使膝超过脚尖,造成折膝。这三种形式对膝关节都有伤害。要想使脚平铺于地面,劲力入地三分,膝关节不受到伤害。就得把踝关节松开,膝关节松开,胯关节松开。利用于风市穴去转动(风市穴在大腿外侧手臂伸直中指尖处)带动膝关节竖立起来,膝关节冲着脚尖方向。例如;站成弓步时前脚尖必需内扣。小腿的感觉是膝关节向外转,踝关节向内转。形成象拧毛巾那样的形式,膝关节的转动不是用意用力的,是以胯关节和踝关节为支点,意放在风市穴向下向内转动大腿带出来的。这样去做就不会出现脚喝风的现象和折膝的现象。也就形成了五指扎地脚心空,劲力就会通过永泉穴入地三分,脚就象吸盘一样牢牢的扎在地上。(这也就是脚下生根的意思)陈式太极拳的出腿方式是以蹬脚和铲脚为主。要求是,出腿必合胯,合胯再旋转。裆走下弧线,借助地力,尾椎去调整。

对太极拳中的名词的领悟及解释崭时就写到这里。希望你们能够看懂。在练太极拳中去体悟。我所写的这些有关太极拳名词解释,是我多年习练太极拳中所得。写的比较纯普,直观,便于理解。在解释主题的同时稍带解释了一些有关词语。指要你看进,领悟道,对你以后练好太极拳是有很大的益处。现在所出的书和文章有一部份是从表面上看是呼有一些道理,但是它实质是错误的。在现实中太极拳这个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是误导。有一部份人对太极拳一知半解,看了一大堆书,照光盘学太极拳自己认为会练一两套拳架,就懂得了太极拳,会练太极拳了,说起太极拳来条条是道,道道是理。实际作起来就不是那回事了。还去教别人,误人子弟。我希望你们在以后看书和看文章时要有所识别,批判的接受,亲身去体悟,符合不符合拳理,适合不适合你去练,适合于你去练,不适合于你就别去练。

下面说一说气:太极拳是内家拳法。有一句话的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本身就在练内气,但是它不说气,“在气则滞”这句话的涵意是;在练太极拳时不要把意放在气上。如果你把意放在气上,就会产生很多不利因素,对练好太极拳是不利的。气分为清气和浊气。清气分为五种,1、先天自然之气,是父母所给,就是由母体降生时带来的气。

2、乾坤正气,就是阴阳之气,也就是刚柔之气。

3、太和之气,就是丹田之气,就是心肝脾肺肾五气团聚的地方。也叫五气朝元。就是人之生死,病之轻重比先看元气存在的道理。

4、浩然之气。就是运动时纯清无浊。练一趟拳,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在作战时能以沉着应战,养我浩然之气。

5、混元之气,就是功夫练成时,把全身之气团聚不散,混元一气,如铁石之坚。攻之而不败,破之而不散。浊气;浊气分为五种,1、横气、就是横气填胸,上下不接气。在运动时呼呼发喘。

2、邪气。就是呼吸不正常,时有时无在运动时嘴发青,脸发白。

3、逆气、就是在运动时肩上挑,肘上架,不知道沉肘松肩之法。

4、滞气、就是在运动时中气堵塞,使周身之气不能流通,久之有仃止之意。(不同于逆气的是,逆气是由于挑肩架肘而造成。使中气逆行。如洪水倒流,百病丛生)

5、浊气就是运动时上重下,外散内空,完全用的是后天之气。使一切浊气上涌。练久人就生病。

第四篇:我学练太极拳的几点心得体会和对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刍议

我学练太极拳的几点心得体会和对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刍议

刘振年2012-11-20

一、我学练太极拳的几点心得体会:我不是太极拳的名家和高手,也未受过名家的指教,更不是某家某派太极拳的承传人。只是自1981年离休后有了闲暇时间,为了强身健体,由1982年春起,每天早起参加晨练。由于我的原职业是医生,听说练太极拳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祛病延寿,因而在各种晨练的项目中就对太极拳的锻炼情有独钟。除了早晨跟着大家照葫芦画瓢地学练之外,还买了几本太极拳的书看。通过看书学习,使我不但对太极拳剑的练法和要领有了提高,而且对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其所内含的太极、阴阳、老子道学、中医经络、养生等哲理与医理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更加增强与坚定了我学练太极拳剑的兴趣、信心和毅力,成为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

俗语云:“贵在坚持”,我由1982年(62岁)起学练太极拳剑,迄今已是30年之久。开始时由于各种条件均差,特别是缺乏学习资料,教的人也皆未受过正规训练,都是照葫芦画瓢地学来的。直到1985年之后,才买到国家体委编写的太极拳运动系列书和在电视的体育节目上看到太极拳剑的教学,使我才真正知道太极拳剑的动作规范与要领。1992年海拉尔市体育局派人到北京学习42式太极拳、剑竞赛套路,回来后推广。其后又相继出台陈、杨、吴、武、孙式的竞赛套路,各种学习资料也相继涌现。由于我能坚持各种学习,肯下功夫锻炼,会的较多,就自然成了海拉尔铁路地区晨练点的辅导员---教练和全市比赛时的裁判员。

经过多年的太极拳锻炼,对我的身体健康有无收益呢?我离休前曾因有肺结核病身体一直虚弱无力,文革期间下放劳动改造,致患腰肌劳损及腰椎骨质增生而经常腰腿疼痛,离休之前已有明显的动脉硬化症,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经常头晕、心悸,心律不齐,记忆力减退。经过几年的太极拳剑锻炼之后,这些病症逐渐减轻一至消失,晨练各种拳剑扇连续1、5小时不累不喘,能肩扛一袋50斤的米面走百米之远。除以上病症明显好转体力增强外,还感觉头脑较前清晰,记忆力、思维力都有所增强,于是就结合太极拳理论学习古典哲学《易经》、《老子》、《黄帝内经》、古体诗词、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养生保健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写了好多文章与诗词。2006年我有了电脑,查找和收藏资料及发表诗文更为方便。现在我虽然年已九旬有二,之所以仍能独自生活,自己买菜、做饭,不需他人照料;还能看书学习,写诗词文章,操作电脑,性格开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我自己认为是与我坚持30年太极拳锻炼获益分不开的。

我练太极拳、剑,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而是同时进行“三练”——练身、练脑、练心;练身,可使身体的生理功能趋向有序与平衡(阴阳平衡):练脑,可益智增慧,使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平衡(天人平衡——天人合一);练心,可使心理平衡,能与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平衡。通过三练,取得三平,久之,则可达到高健康、高智慧、高道德——三高(高生命质量)。我用下面的公式表示之。

三练——三平——三高===高生命质量

对此我曾写《练太极拳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一文发表。此文曾获我国首届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并编入《中国养生宝典》和刊登于《健康指南》杂志及《哈尔滨医科大学之友》内部刊物。现将该文全文附后,供参考。此外,我还在网上发表了养生保健知识、哲学、有关太极拳剑知识、诗词、杂文等百余篇首,并编写了《有关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知识》、《刘振年诗词集》、《试论天人之道》(此文已写完近半,正在续写中)、《混元一气剑的剑法及剑理》《易经讲座》《中国气功的历史与现状》、《老年体育运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各一册;另有医学学术论文及讲座稿等20余篇。

以上可以说明我练太极拳的“三练——三平——三高”的设想已收实效。下面再简要谈谈我对当前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看法和想法。

二、我对太极拳运动现状的几点看法与刍议:

(一)新中国建国后,提出积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大意义:所有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自从遭受满清统治之后,就一直陷于贫穷落后、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满清后期和旧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经济掠夺,铁蹄蹂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加之战火硝烟四起,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疫病流行,使中国人民陷于严重的水深火热涂炭之中。因而导致体质衰弱多病,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但是有坚劲耐力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站起来了。然而积久沉积的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文化和思想意识水平的恢复,则非短期之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鉴于此,于是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全民健身的号召。各种体育运动有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其中,特别是有着集武术、养生、医学、哲学、美学于一身的太极拳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二)我国建国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概况:新中国建国之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订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并决定先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武术活动创造条件。更于1954年邀请各派的太极拳名家编定简化24式太极拳,1956年正式公布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特别是1990年亚运会上1500名中、日两国运动员的太极拳表演,轰动了全世界。此后又相继编定了48式、88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的套路,完成了《太极拳运动》一书。再后,又编写了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等五种太极拳竞赛套路;1993年出版了42式太极拳、剑竟赛套路一书,融汇了各家太极拳、剑之长,使太极拳、剑的套路走向了规范化、统一化,同时也使太极拳、剑这一中华武术瑰宝在质量上发生了升华。与此同时,对太极拳的理论和医疗保健作用方面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使太极拳不但在技击的功用上更加精进,而且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健身怡性、防病祛疾的重要手段,对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素质起到了极大作用,因而,学练的人数不但国内迅猛增加,而且风靡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我们呼伦贝尔市(原海拉尔市),自1982年起就有少数人自发的组织学练太极拳、剑,晨练点和参加人数逐年增多,1990年之后全市的各项体育活动皆归市体育局管理,并成立了老年体协管理与指导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对各太极拳晨练点改为辅导站,指定专人(辅导员)辅导教练,并经常组织全市的表演或比赛活动,也有时派人去外地参观学习,使太极拳的活动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活动,因而全市的太极拳学练的人数和质量都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历次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的太极拳剑比赛,8月2—3日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共有17个代表队参加比赛,呼伦贝尔市队摘得了太极拳、剑的双桂冠。目前呼伦贝尔市各太极拳晨练点的成员们,除能熟练掌握24、42式拳和32、42式剑之外,还都基本学会了陈、杨、吴、武、孙氏的太极拳、剑竞赛套路和太极功夫扇,并有部分人在练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对练套路以及太极刀等。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数约有****人,此外还有一些未参加群体活动的个人单练者。这一情况说明太极拳运动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其人数的增加之多和质量提高之快,都是非常迅速的,未来的展望前程是可喜的,一定会与时俱进,跟得上全国的前进步伐。

(三)简谈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浅入深,因而事物的发展也必然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定律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的上升,也就是实践论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停止不前。例如初期的竹筏、木排,现在已成为舰艇与航母;初期的硝磺爆炸,现今已成为导弹、原子弹,这些将来还会发展成什么?谁能预知? 太极拳也是如此,最初在唐尧时期就有“民气郁阏(e)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史记.舜本》记载有:“彭祖,唐尧时启用,封于大彭,导引行气,至殷,已七百六十五岁不衰”;《庄子..刻意篇》中也说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末华佗提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健身名言,创编五禽戏;南北朝时的名医陶弘景创编了八段锦和六字诀;少林寺的达摩老祖创编为僧人健身的易筋经和少林武功拳棍术;武当山道家张三丰祖师,提出以道演武,以武显道,武道合一之说,创编了太极十三式和六路132式武当丹派剑术,将道家思想与武术巧妙结合。

早在南北朝时(502—557)的韩拱月创编太极功十四式,传歙州太守程灵洗,程除家传外,还在其镇守歙州时外传给道士于欢子。于欢子传唐朝的许宣平。与许宣平同时期还有李道子,但许、李二人,所练的都是三十七式太极功(又称三世七太极功)。李道子传有《授秘歌》,至今仍是修炼太极拳高级功法的珍品。

太极功14式经程家数代相传,至宋朝光宗时(经约600余年)有翰林学士、新安郡侯程珌(1164—1242),擅长其远祖程灵洗的太极功,且增加为15式,改名为小九天。其中有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数式与现代的太极拳相同。珌精诗词、研《周易》,留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洛水集》《洛水词》等遗著。近年也出现了程氏太极拳。元朝的道士张三丰,曾向陈抟的弟子火龙真人学过养生长寿法和类似许宣平的三十七式太极功(亦名长拳)。张三丰也在北京的白云观(建于唐朝的开元年间)住过,据说该观的道士们自明朝以后就以太极功作为健身活动的功法。《据山西省太原县志》和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及有为斋主的《少林拳秘诀》黄梨洲给王征南写的墓志等均可说明张三丰是辽东人,是内家拳的创始者。近代太极拳名家李先五著的《太极拳》一书中说:张三峰,乃武当山丹士,集太极拳之大成,为武当派之始祖,常观察天地自然之理,采纳各家拳术之长,以阴、阳、刚、柔、动、静、进、退喻其动作,名曰武当拳或曰内家拳。”可见张三丰的功绩是在前人太极功和少林拳的基础上,纳以道家的内功,采用太极图与八卦、五行之理,创造出以阴阳、刚柔、动静为特点的,以捧、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十三势为功用的比较完整、顺从自然的内家拳法——太极拳(也可称为武当拳)。张三丰所传的弟子分有南北两派和两大分支,南派著名的是张松溪派,现今仍有承传人(周继兴—周国远—陈太平);北派则是王宗岳--将发--赵堡及陈、杨、武、吴、孙等。两大支,一为武当道家内传,二是武当以外的各派,目前更有许多新的流派。

以上资料可以说明太极拳的起源并非一元、一人(多元的)所创。而是在中国古老太极文化的基础之上,经很多代无数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在各地辗转流传而来的,纵观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班。世间的一切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四)我对当前太极拳活动的几点想法、看法和刍议:上一段简要说一下我国所特有的太极文化——太极拳可喜的发展情况,但我们也应当知道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不足和缺欠之处,只有不断地修正不足和缺欠,更好地发扬优点扩大成绩,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前进和提高。我虽然已是92岁高龄之人,但由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衷心期望全国人民体质的改善,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因而仍坚持在自己体力可能达到地进行锻炼,现在是以看为主,以练为辅,天天看晨练,遇有大型活动也一定去看和摄影。对我市每次太极拳活动参加人数之多,质量之高,取得成绩之优,感到无比的喜悦。同时,我也记下我个人认为的不足之点,有机会就向老年体协领导汇报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现归纳我的看法和想法有以下几点:

1、各队晨练,虽然人数很多,但质量不高,能参加比赛和表演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跟着大家照葫芦画瓢的比划,练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像个样子,甚至连拳剑套路的各式名称也叫不出来;既不知要领要求,更不懂攻防含义,连每一式有几个动作也不知道。更有少数老人在队里乱转而影响他人。其原因有多种:(1)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甚至有轻度痴呆,不是为了练拳剑,而是清晨出来活动活动;(2)时间有限,学的人多,教练和辅导的人员太少,不能按要求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讲解和教练,而是求快,每天学五六式,不管学员会的程度如何,第二天又学新的;学员们也希望快学,因为不管好歹,能把一套拳架比划下来,就可以站到队伍中和大家一起练,算是学会了一套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成员了。每年能增加新成员10人左右,但能学的差不多,第二年能来继续坚持练的只能有半数左右。我跟教练们探讨过,这样既不学基本动作和基本功,套路架势也不扎实能行吗?他们说,如果半年也学不会两套拳和两套剑,大家就没兴趣了,就不坚持学了,只要有了兴趣能坚持来,可以慢慢提高的。我认为基础不好,提高谈何容易,俗语说“学拳易改拳难”吗。可经几年的观察,确有一部分人学的很快,后来提高的也很快,并成为骨干队员。我进一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都是50岁前后退休的比较有文化,体质与脑力又比较好的人,也只能是少数吧?

2、每天晨练,都是骨干队员、年龄较小体质较好有发展前途的队员(加一起不到1/3)站在前,其余约2/3年老体弱没有发展前途的站在后,放音乐一起练,从健身功开始,再24、42、48以及各式的竞赛套路全练一遍,相继是32剑、42剑、武当太极剑、陈氏太极剑、太极功夫扇各练一遍,最后有少数人练太极刀或推手,只有在通知将要有比赛或表演时,骨干队员抽出单练1--2月。我认为这样每天大家全混在一起练不太合理,因为这样,骨干队员无法提高,年老体弱队员也达不到养生保健之目的。最好是能分为两组练。一组是骨干队员——比赛表演组;二组是老年队员——养生保健组。第一组可特殊培养,向高尖发展,争取我们海拉尔也能出现高手,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第二组重点是学练养生太极拳剑法,争取祛病、疗疾,延年益寿。为安全起见,第二组不练竞赛套路,另编没有较难动作的太极拳剑扇以保安全。对此两组都要有专人负责,并制定观察、统计、分析名册,以观成效。

3、所练的拳和器械种类与套路太多、太杂,每天播放音乐不管好歹各练一遍完事大吉。对各派套路套路的要领和要求全然不懂,造成样样半通不通,样样皆松的局面,无法提高质量。特别是所有的竞赛套路,都不适合年老体弱和有某些疾病的人练,顾名思意,“竞赛”就是要看谁能更好地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方能拉开差距,可显高低。如果套路中没有较难的动作,谁都可以同样完成,那就得全都并列第一了,还赛什么?试看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太极拳剑比赛套路,不是经特殊训练的运动员,谁能完成?就连王二平编的表演欣赏项目“天下太极是一家”我们市各队都没有能练得了的。应当知道,既有高难动作,对于老年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不慎!对此问题,北京体育大学的徐伟军军教授曾做了调查测验研究,有位叫金定章的写了好几篇调查分析文提出意见,所以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一定要慎重。办法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分组练习,因人施教,使不同人群各有所得,皆能提高。同时也应当知道对初学者来说,不应贪多贪杂,应当是先求少而精,在少精的基础上再扩宽思路与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提高发展,否则会成为样样通,样样松的结果。

4、所有的太极拳名家都提出,要想学练好太极拳,必须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曾说:“学拳必须先学理,懂了理,学拳自然容易”。因为太极拳不同于一般只是形体锻炼的体育运动,顾名思义太极拳是以《易经》太极之理为基础和功用的拳术,并且揉入了《老子》的道家哲理、《黄帝内经》的医理与养生学,《孙子兵法》的军事学等,因而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他更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古老的文化精髓,练拳不单是练外在的身体,而且同时还要练内在的脏腑和精、气、神;练太极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练好武功的技击,多数人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养性怡心,如想达到此一目的,不懂太极之理是不行的。只有学懂了太极之理才能树立信心,坚持学练,同时懂了拳理之后方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进步的更快,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可是目前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多数人只想学动作,不愿学理论,如果问问什么是太极拳?恐怕很少有人能答得出。这可能是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比较深奥,难懂难学,使人闻而生畏,不敢涉及。对此情况应当请几位能深入浅出讲解的人办学习班,轮流学习,有电脑群的可办太极拳理论论坛,进行定期讨论及相互交流资料。

5、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其他的健身活动也都在增加,多数城市在晨练时间,各公园和一切空场都已人满为患,体育馆更是进入困难,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到冬季无处活动,我们呼伦贝尔地区冬季采暖时间是7个月(10---4月)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人能付费进入体育馆,其余只好停止锻炼,一直等到来年五月再出去参加活动。这样一年中练5个月,休7个月,学学忘忘,难以提高。各城市是否能把群众的健身锻炼场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6、目前太极拳的比赛与表演,多半是42式拳和剑,据我多次观看,许多队员的动作都有一些不合规定要求,应当对教练员和辅导员统一培训,认真学习李德印的教学资料。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和想法,仅供参考。

下载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太极拳的体悟(二)太极拳整体运动中的关键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