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军史专家陈悦解读“致远”舰百年迷踪(共)
海军史专家陈悦解读“致远”舰百年迷踪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上演了甲午战场清军作战最为悲壮的一幕——激战两小时的“致远”舰,在弹药将近、身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毅然驾舰冲击日阵,于途不幸战沉,功亏一篑。邓世昌落水后义不独生,以死殉国,化作黄海波涛间之国殇。甲午战争过去一百二十年之际,围绕中国妇孺皆知的“致远”舰仍有太多的谜团需要解开,“致远”最后的航迹如何?沉没海底的“致远”何时能重见天日?1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举办以“又见致远舰!——从“战场冲出”到“甲午沉舰打捞”的百年迷踪”为主题的沙龙,由海军史专家陈悦、丹东港集团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宋沛然,以及我国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先生等共同讲述在2014年里围绕“致远”舰的相关史事与考古的重大发现,描绘更为真实的“致远”舰形象。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各种纪念活动大多偏重对战争失败教训的大的反思,鲜有触及甲午战争历史本身的细节学术新发现、新突破。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陈悦表示,9月17日,甲午海战纪念日当天,《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与海军史研究会在山东威海举行了一场黄海海战兵棋实时推演,通过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实现了甲午海战史研究的新突破,得出对历史上“致远”舰最后航迹的颠覆性发现——“致远”并没有撞向“吉野”,这艘军舰的冲击目标实际是火力更为凶猛的日本联合舰队本队。
而就在同一天,辛劳几个月的水下考古队在辽宁丹东港附近海域发现了疑似“致远”的甲午沉舰。沙龙现场,陈悦介绍了从甲午海战战沉之后,“致远”沉舰的命运,以及一百多年来几次颇具代表性的打捞“致远”事件的始末,其中交错分析了“致远”舰历史上沉没的原因,并重点根据2014年丹东发现的甲午沉舰的特征,从历史学术出发,介绍分析和推断该沉舰疑似“致远”沉舰的具体考证经过。
深入水下亲身拍摄了“致远”沉没点及附近海域疑似甲午沉舰的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则讲述了他在现场的潜水经历以及在水下拍摄时的种种发现,以及发现甲午沉舰遗物时的特殊感受。
此外,本次丹东附近水下沉舰考古的协助方——丹东港集团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负责人、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沛然,也向现场观众及媒体介绍了从2013年开始的本次水下考古发现的始末经过,现场的工作经历情况,以及未来沉舰打捞的计划和安排。
甲午海战之后,战争中力战至全军覆没的北洋海军一度成为言官、清议指责的焦点,甚而在很长时间内被错误地批评为整场甲午战争失败的责任人,生者革职,逝者无名,很多北洋海军的家属、后人在很长时间内都对言谈自己先人参战抗敌之事心存疑虑,这段历史也随着众口之默而混沌不清。
近年来随着甲午历史研究的一系列突破,尤其是民间甲午研究者对民间写史的不辞艰辛的考证、求索——考察古战场、远赴海外核查资料,对照和甄别海量历史记录,逐步还原了这段模糊的历史,还原了一个不一样的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并不是一片兵败如山倒,其中也不乏可贵的勇气和悲壮的牺牲,北洋海军也不是一支黑暗腐朽的军队,而是在十九世纪末封闭落后的中国社会里唯一一支装备和训练能够和世界接轨的军队,他们中的很多人用生命捍卫着中国海军原本的尊严。还原国家历史、还原军队历史、还原家族历史,成为众多北洋海军将士后裔的共同心声。
沙龙现场,“来远”舰驾驶二副、枪炮官谢葆璋外孙女吴青(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之女)、“平远”舰管带李和四代孙李默、“定远”舰士官周维屏第三代孙女周良屏等多位北洋海军后人齐聚,在现场介绍各自先辈的史迹,并宣布“中国近代海军后裔联谊会”正式开始筹备。联谊会成立后,将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和团结更多的中国近代海军将士后人,并将各自家族先辈的事迹总结和传承好;将汇集、梳理保存下来的甲午遗物、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历史资料,作为甲午战争史学家们研究甲午战争的参考;同时,联谊会未来将为普及海军史研究的成果,宣传海洋意识、海洋观念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中国近代海军后裔联谊会”已有会员20余人,其中包括“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后代、“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后代、“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广乙”舰管带林国祥后代等众多近代海军后人,这也是近代海军后裔的首个正式联谊组织。